《计算机控制系统》课后题答案刘建昌等科学出版社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后题答案刘建昌等科学出版社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后题答案刘建昌等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习题与思考题

1.1什么是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较模拟系统有何优点?举例说明。

解答:由计算机参与并作为核心环节的自动控制系统,被称为计算机控制系统。与模拟系统相比,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设计和控制灵活,能实现集中监视和操作,能实现综合控制,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例如,典型的电阻炉炉温计算机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

炉温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作过程如下:电阻炉温度这一物理量经过热电偶检测后,变成电信号(毫伏级),再经变送器变成标准信号(1-5V或4-20mA)从现场进入控制室;经A/D转换器采样后变成数字信号进入计算机,与计算机内部的温度给定比较,得到偏差信号,该信号经过计算机内部的应用软件,即控制算法运算后得到一个控制信号的数字量,再经由D/A转换器将该数字量控制信号转换成模拟量;控制信号模拟量作用于执行机构触发器,进而控制双向晶闸管对交流电压(220V)进行PWM调制,达到控制加热电阻两端电压的目的;电阻两端电压的高低决定了电阻加热能力的大小,从而调节炉温变化,最终达到计算机内部的给定温度。

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字控制器的控制算法是通过编程的方法来实现的,所以很容易实现多种控制算法,修改控制算法的参数也比较方便。还可以通过软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这些控制软件可以反复、多次调用。又由于计算机具有分时操作功能,可以监视几个或成十上百个的控制量,把生产过程的各个被控对象都管理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便于集中监视、集中操作管理。计算机控制不仅能实现常规的控制规律,而且由于计算机的记忆、逻辑功能和判断功能,可以综合生产的各方面情况,在环境与参数变化时,能及时进行判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进行控制,必要时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等方式进行人工干预,这些都是传统模拟控制无法胜任的。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可以利用程序实现故障的自诊断、自修复功能,使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可维护性。另一方面,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是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的,程序代码存储于计算机中,一般情况下不会因外部干扰而改变,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上述优点。

1.2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如何?

解答:计算机控制系统典型结构由数字控制器、D/A转换器、执行机构和被控对象、测量变送环节、采样开关和A/D转换环节等组成。

被控对象的物理量经过测量变送环节变成标准信号(1-5V或4-20mA);再经A/D转换器采样后变成数字信号进入计算机,计算机利用其内部的控制算法运算后得到一个控制信号的数字量,再经由D/A转换器将该数字量控制信号转换成模拟量;控制信号模拟量作用于执行机构触发器,进而控制被控对象的物理量,实现控制要求。

1.3应用逻辑器件设计一个开关信号经计算机数据总线接入计算机的电路图。

解答:

1.4应用逻辑器件设计一个指示灯经过计算机数据总线输出的电路图。

解答:

1.5设计一个模拟信号输入至计算机总线接口的结构框图。

解答:

模拟量输入通道组成与结构图

1.6设计一个计算机总线接口至一个4~20mA模拟信号输出的结构框图。

解答:

1.7 简述并举例说明内部、外部和系统总线的功能。

解答:内部总线指计算机内部各外围芯片与处理器之间的总线,用于芯片一级的互连,是微处理器总线的延伸,是微处理器与外部硬件接口的通路,图1.8所示是构成微处理器或子系统内所用的并行总线。内部并行总线通常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类。

图1.8 内部并行总线及组成 系统总线指计算机中各插件板与系统板之间的总线(如Multibus 总线、STD 总线、PC 总线),用于插件板一级的互连,为计算机系统所特有,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总线。由于微处理器芯片总线驱动能力有限,所以大量的接口芯片不能直接挂在微处理器芯片上。同样,如果存储器芯片、I/O 接口芯片太多,在一个印刷电路板上安排不下时,采用模块化设计又增加了总线的负载,所以微处理器芯片与总线之间必须加上驱动器。系统总线及组成如图1.10所示。

图1.10 系统总线及组成

外部总线指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外部其他仪表或设备之间进行连接通信的总线。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通过该总线和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与数据交换,它用于设备一级的互连。外部总线通常通过总线控制器挂接在系统总线上,外部总线及组成如图1.11所示。

图1.11 外部总线及组成

1.8 详述基于权电阻的D/A 转换器的工作过程。

解答:D/A 转换器是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T 对控制器输出的数字量进行D/A 转换的。D/A 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归结为“按权展开求和”的基本原则,对输入数字量中的每一位,按权值分别转换为模拟量,然后通过运算放大器求和,得到相应模拟量输出。

相应于无符号整数形式的二进制代码,n 位DAC 的输出电压out V 遵守如下等式:

2 3

1223(

)222

2

n

out FSR n B B B B V V =++++

(1.3) 式中,FSR V 为输出的满幅值电压,1B 是二进制的最高有效位,n B 是最低有效位。

以4位二进制为例,图1.12给出了一个说明实例。在图1.12中每个电流源值取决于相应二进制位的状态,电流源值或者为零,或者为图中显示值,则输出电流的总和为:

3124

234(

)2222

out B B B B I I =+++ (1.4) 我们可以用稳定的参考电压及不同阻值的电阻来替代图1.12中的各个电流源,在电流的汇合

输出加入电流/电压变换器,因此,可以得到权电阻法数字到模拟量转换器的原理图如图1.13所示。图中位切换开关的数量,就是D/A 转换器的字长。

图1.12 使用电流源的DAC 概念图

图1.13 权电阻法D/A 转换器的原理图

1.9 D/A 转换器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解答:D/A 转换的误差主要应由D/A 转换器转换精度(转换器字长)和保持器(采样点之间插值)的形式以及规定的时间间隔T 来决定。

1.10 详述逐次逼近式A/D 转换器的工作过程。

解答:逐次逼进式A/D 转换器原理图如图1.14所示,当计算机发出转换开始命令并清除n 位寄存器后,控制逻辑电路先设定寄存器中的最高位为“1”其余位为“0”,输出此预测数据为100…0被送到D/A 转换器,转换成电压信号f V ,后与输入模拟电压g V 在比较器中相比较,若g f V V ≥,说明此位置“1”是对的,应予保留,若g f V V <,说明此位置“1”不合适,应置“0”。然后对次

高位按同样方法置“1”,D/A 转换、比较与判断,决定次高位应保留“1”还是清除。这样逐位比较下去,直到寄存器最低一位为止。这个过程完成后,发出转换结束命令。这时寄存器里的内容就是输入的模拟电压所对应的数字量。

图1.14 逐次逼近式A/D 转换器原理框图

1.11详述双积分式A/D 转换器的工作过程。

解答:双积分式A/D 转换器转换原理框图如图1.15(a)所示,转换波形如图1.15(b)所示。当t=0,“转换开始”信号输入下,g V 在T 时间内充电几个时钟脉冲,时间T 一到,控制逻辑就把模拟开关转换到ref V 上,ref V 与g V 极性相反,电容以固定的斜率开始放电。放电期间计数器计数,脉冲的多少反映了放电时间的长短,从而决定了输入电压的大小。放电到零时,将由比较器动作,计数器停止计数,并由控制逻辑发出“转换结束”信号。这时计数器中得到的数字即为模拟量转换成的数字量,此数字量可并行输出。

(a) (b)

图1.15 双积分式A/D 转换器原理及波形图

1.12 A/D 转换器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解答:A/D 转换的误差主要应由A/D 转换器转换速率(孔径时间)和转换精度(量化误差)来决定。 1.13简述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解答:操作指导系统的结构如图1.16所示。它不仅提供现场情况和进行异常报警,而且还按着预先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进行运算和处理,将得出的最优设定值打印和显示出来,操作人员根据计算机给出的操作指导,并且根据实际经验,经过分析判断,由人直接改变调节器的给定值或操作执行机构。当对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了解不够彻底时,采用这种控制能够得到满意结果,所以操作指导系统具有灵活、安全和可靠等优点。但仍有人工操作、控制速度受到限制,不能同时控制多个回路的缺点。

图1.16 操作指导系统框图

1.14简述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解答: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 结构如图1.17所示。这类控制是计算机把运算结果直接输出去控制生产过程,简称DDC 系统。这类系统属于闭环系统,计算机系统对生产过程各参量进行检测,根据规定的数学模型,如PID 算法进行运算,然后发出控制信号,直接控制生产过程。它的主要功能不仅能完全取代模拟调节器,而且只要改变程序就可以实现其他的复杂控制规律,如前馈控制、非线性控制等。它把显示、打印、报警和设定值的设定等功能都集中到操作控制台上,实现集中监督和控制给操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DDC 对计算机可靠性要求很高,否则会影响生产。

图1.17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1.15简述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解答:监督控制系统有两种形式。

(1)SCC 加模拟调节器的系统

这种系统计算机对生产过程各参量进行检测,按工艺要求或数学模型算出各控制回路的设定值,然后直接送给各调节器以进行生产过程调节,其构成如图1.18所示。

这类控制的优点是能够始终使生产过程处于最优运行状态,与操作指导控制系统比较,它不会因手调设定值的方式不同而引起控制质量的差异。其次是这种系统比较灵活与安全,一旦SCC 计算机发生故障,仍可由模拟调节器单独完成操作。它的缺点是仍然需采用模拟调节器。

图1.18 SCC 加调节器的系统框图

(2)SCC 加DDC 的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SCC 计算机的输出直接改变DDC 的设定值,两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联系可通过

数据传输直接实现,其构成如图1.19所示。

这种系统通常一台SCC计算机可以控制数个DDC计算机,一旦DDC计算机发送故障时,可用SCC计算机代替DDC的功能,以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

图1.19 SCC加DCC的系统框图

1.16简述集中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解答:这种系统是由一台计算机完成生产过程中多个设备的控制任务,即控制多个控制回路或控制点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计算机一般放置在控制室中,通过电缆与生产过程中的多种设备连接。

集中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构建系统造价低等优点,因此计算机应用初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集中控制系统高度集中的控制结构,功能过于集中,计算机的负荷过重,计算机出现的任何故障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该系统较为脆弱,安全可靠性得不到保障。而且系统结构越庞大,系统开发周期越长,现场调试,布线施工等费时费力不,很难满足用户的要求。1.17简述DCS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解答:集散型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是由以微型机为核心的过程控制单元(PCU)、高速数据通道(DHW)、操作人员接口单元(OIU)和上位监控机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如图1.21所示。各部分功能如下:

(1)过程控制单元(PCU)由许多模件(板)组成,每个控制模件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功能板,可以对几个回路进行PID、前馈等多种控制。一旦一个控制模件出故障,只影响与之相关的几个回路,影响面少,达到了“危险分散”的目的。此外,PCU可以安装在离变送器和执行机构就近的地方,缩短了控制回路的长度,减少了噪声,提高了可靠性,达到了“地理上”的分散。

(2)高速数据通道(DHW)是本系统综合展开的支柱,它将各个PCU、OIU、监控计算机等有机地连接起来以实现高级控制和集中控制。挂在高速数据通道上的任何一个单元发生故障,都不会影响其他单元之间的通信联系和正常工作。

(3)操作人员接口(OIU)单元实现了集中监视和集中操作,每个操作人员接口单元上都配有一台多功能CRT屏幕显示,生产过程的全部信息都集中到本接口单元,可以在CRT上实现多种生产状态的画面显示,它可以取消全部仪表显示盘,大大地缩小了操作台的尺寸,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集中监视,此外利用键盘操作可以修改过程单元的控制参数,实现集中操作。

(4)监控计算机实现最优控制和管理,监控机通常由小型机或功能较强的微型机承担,配备多种高级语言和外部设备,它的功能是存取工厂所有的信息和控制参数,能打印综合报告,能进行长期的趋势分析以及进行最优化的计算机控制,控制各个现场过程控制单元(PCU)工作。

图1.21 集散控制系统

1.18简述NCS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解答:以太网络为代表的网络控制结构如图1.23所示。以太控制网络最典型应用形式为顶层采用Ethernet,网络层和传输层采用国际标准TCP/IP。另外,嵌入式控制器、智能现场测控仪表和传感器可以很方便地接入以太控制网。以太控制网容易与信息网络集成,组建起统一的企业网络。

图1.23 以太控制网络组成

1.19简述FCS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解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的体系结构主要表现在:现场通信网络、现场设备互连、控制功能分散、通信线供电、开放式互连网络等方面。

由于FCS底层产品都是带有CPU的智能单元,FCS突破了传统DCS底层产品4-20mA模拟信号的传输。智能单元靠近现场设备,它们可以分别独立地完成测量、校正、调整、诊断和控制的功能。由现场总线协议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任何一个单元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到其它单元,更不会影响全局,实现了彻底的分散控制,使系统更安全、更可靠。

传统模拟控制系统采用一对一的设备连线,按照控制回路进行连接。FCS采用了智能仪表(智能传感器、智能执行器等),利用智能仪表的通信功能,实现了彻底的分散控制。图1.22为传统控

制系统与FCS 的结构对比。

图1.22传统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结构的比较

1.20*SPI 总线中的从控器应满足什么要求? 解答:略。

1.21*智能仪表接入计算机有几种途径?

解答:两种,一种是485串行方式,另一种是以太网方式。 1.22*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所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举例说明。

解答:1.信号变换问题

多数系统的被控对象及执行部件、测量部件是连续模拟式的,而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结构上通常是由模拟与数字部件组成的混合系统。同时,计算机是串行工作的,必须按一定的采样间隔(称为采样周期)对连续信号进行采样,将其变成时间上是断续的离散信号,并进而变成数字信号才能进入计算机;反之,从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也要经过D/A 变换成模拟信号,才能将控制信号作用在被控对象之上。所以,计算机控制系统除有连续模拟信号外,还有离散模拟、离散数字等信号形式,是一种混合信号系统。这种系统结构和信号形式上的特点,使信号变换问题成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特有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对象建模与性能分析

计算机控制系统虽然是由纯离散系统的计算机和纯连续系统的被控对象而构成的混合系统,但是为了分析和设计方便,通常都是将其等效地化为离散系统来处理。对于离散系统,通常使用时域的差分方程、复数域的z 变换和脉冲传递函数、频域的频率特性以及离散状态空间方程作为系统数学描述的基本工具。

3.控制算法设计

在实际工程设计时,数字控制器有两种经典的设计方法,即模拟化设计方法和直接数字设计方法,它们基本上属于古典控制理论的范畴,适用于进行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离散系统的算法设计。以状态空间模型为基础的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属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范畴,不仅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设计,而且还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系统设计,这些系统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可以是定常的,也可以是时变的。

4.控制系统实现技术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由于采用了数字控制器而会产生数值误差。这些误差的来源、产生的原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数字控制器程序实现方法的关系及减小误差影响的方法,如A/D 转换器的量化误差;当计算机运算超过预先规定的字长,必须作舍入或截断处理,而产生的乘法误差;系统因不能装入某系数的所有有效数位,而产生的系数设置误差;以及这些误差的传播,都会极大的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它的动态性能,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举例略。

第二章 信号转换与z 变换

习题与思考题

2.1 什么叫频率混叠现象,何时会发生频率混叠现象?

解答:采样信号各频谱分量的互相交叠,称为频率混叠现象。当采样频率max 2s ωω<时,采样函

数*

()f t 的频谱已变成连续频谱,重叠部分的频谱中没有哪部分与原连续函数频谱 ()F j ω相似,

这样,采样信号*

()f t 再不能通过低通滤波方法不失真地恢复原连续信号。就会发生采样信号的频

率混叠现象。

2.2 简述香农采样定理。

解答:如果一个连续信号不包含高于频率max ω的频率分量(连续信号中所含频率分量的最高频率为max ω),那么就完全可以用周期max /T πω<的均匀采样值来描述。或者说,如果采样频率

max 2s ωω>,那么就可以从采样信号中不失真地恢复原连续信号。

2.3 D/A 转换器有哪些主要芯片?

解答:8位DAC0832,12位D/A 转换器DAC1208/1209/1210。 2.4 D/A 转换器的字长如何选择?

解答:D/A 转换器的字长的选择,可以由计算机控制系统中D/A 转换器后面的执行机构的动态范围来选定。设执行机构的最大输入为u max ,执行机构的死区电压为u R ,D/A 转换器的字长为n ,则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最小输出单位应小于执行机构的死区,即 所以

[]max lg /1/lg2R n u u ≥+。

2.5 简述D/A 输出通道的实现方式。

解答:常用的两种实现方式。图 (a)由于采用了多个D/A 转换器,硬件成本较高,但当要求同时对多个对象进行精确控制时,这种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图 (b)的实现方案中,由于只用了一个D/A 转换器、多路开关和相应的采样保持器,所以比较经济。 2.6 A/D 转换器有哪些主要芯片?

解答:8位8通道的ADC0809,12位的AD574A 。 2.7 A/D 转换器的字长如何选择?

解答:根据输入模拟信号的动态范围可以选择A/D 转换器位数。设A/D 转换器的位数为n ,模拟输入信号的最大值u max 为A/D 转换器的满刻度,则模拟输入信号的最小值u min 应大于等于A/D 转换器的最低有效位。即有 所以

[]max min lg /1/lg2n u u ≥+。

2.8 简述A/D 输入通道的实现方式。 解答:查询方式,中断方式,DMA 方式

2.9 简述A/D 的转换时间的含义及其与A/D 转换速率和位数的关系。

解答:设A/D 转换器已经处于就绪状态,从A/D 转换的启动信号加入时起,到获得数字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对应之值)为止所需的时间称为A/D 转换时间。该时间的倒数称为转换速率。A/D 的转换速率与A/D 的位数有关,一般来说,A/D 的位数越大,则相应的转换速率就越慢。 2.10 写出()f t 的z 变换的多种表达方式(如(())Z f t 等)。 解答:

*

[()][()]()()k k Z f t Z f t F z f kT z ∞

-====∑。

2.11 证明下列关系式

(1) 1

1

[]1k Z a az

-=

- 证明:ln *()k a T

f kT e =令

将两式相减得: 证毕。

(2) [()]()k z Z a f t F a =

证明:

(3) [()]()d

Z tf t Tz F z dz

=- 证明:

(4) 2112

13

(1)

[](1)T z z Z t z ---+=-

(5) 1

12

[](1)

aT at

aT Te z Z te

e z -----=- (6) [()]()t T

Z a f t F a z -=

2.12 用部分分式法和留数法求下列函数的z 变换 (1) 1

()(1)

F s s s =+

解答:

部分分式法:将()F s 分解成部分分式:11

()1

F s s s =

-

+ 1

1

1

11

11111;1+1

1

,111(1)()11(1)(1)

T T T T s z s e z e z F z z e z z e z --------------=-=----与相对应的连续时间函数相应的z 变换是与相对应的连续时间函数相应的z 变换是因而留数法: (2) 1

()(3)(2)

s F s s s +=++

解答:

部分分式法:将()F s 分解成部分分式:21

()32

F s s s =-

++ 留数法:

(3) 21

()(2)(1)

s F s s s +=++

解答:

部分分式法:将()F s 分解成部分分式:2

()(2)21

A B C

F s s s s =+++++ 求,,A B C :

所以

上式中等号右边第一项不常见,查后续表2.2,得到 留数法:()F s 的极点11s =-,2,32s =-,2m =,2n = (4) 2

3

()(2)(1)

s F s s s +=++ 解答:

部分分式法:将()F s 分解成部分分式:2122

()(2)21

F s s s s -=-++++

留数法:

(5) 2

1()(1)

sT

e F s s s --=+ 留数法: 部分分式法:

(6) 21()(1)

sT

e F s s s --=+

留数法:

部分分式法:

2.13 用级数求和法求下列函数的Z 变换

(1) ()k

f k a =

解答:

(2) 1

()k f k a -=

解答:

(3) 1

()k f t ta -=

解答:

所以12233

1()2...az F z Ta z Ta z ---=++

(4) 25()t

f t t e -=

解答:

2.14 用长除法、部分分式法、留数法对下列函数进行z 反变换

(1) 111(1)

()(1)(1)

aT aT z e F z z e z ------=--

解答:长除法 部分分式法: 留数法:

(2) (1)

()(1)()

aT aT

z e F z z z e ---=-- 解答:长除法 部分分式法: 留数法:

(3) 1

12

62()12z F z z z ----+=-+

解答:长除法 部分分式法: 留数法:

(4) 1

12

0.5()1 1.50.5z F z z z ---=-+

解答:长除法 部分分式法: 留数法:

(5) 1

12

3()12z F z z z ----+=-+

解答:长除法 部分分式法: 留数法: (6) 2()(2)(1)z

F z z z =

--

解答: 长除法:

部分分式法: 留数法:

()F z 中有一个单极点和两个重极点

12z =,2,31z =,2m =,2n =

利用式(2.85)求出12z z ==时的留数

利用式(2.86)求出2,31z z ==的留数,其中2n =。

根据式(2.84)有 ()21k

f kT k =--

从而 *

()(2

1)()k

k f t k t kT δ∞

==

---∑

2.15 举例说明,z 变换有几种方法?

解答:级数求和法,部分方式法,留数计算法。举例见书上例题。 2.16 简述z 变换的线性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线性定理:线性函数满足齐次性和迭加性,若

[]11()()Z f t F z =,[]22()()Z f t F z =

a 、

b 为任意常数,12()()()f t af t bf t =±,则

证明:根据z 变换定义 证毕。

2.17 简述z 变换的滞后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滞后定理(右位移定理)

如果()0f t =,则 证明:根据z 变换定义 令k n m -=,则

因为0t <时,()0f t =(物理的可实现性),上式成为 证毕。

2.18 简述z 变换的超前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超前定理(左位移定理) 如果 [](0)()(1)0f T f T f n T ===-=

证明:根据z 变换定义 令k n r +=,则

当[](0)()(1)0f T f T f n T ==

=-=(零初始条件)时,上式成为

证毕。

2.19 简述z 变换的初值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初值定理

如果()f t 的z 变换为()F z ,而lim ()z F z →∞

存在,则

证明:根据z 变换定义

当z →∞时,上式两端取极限,得 证毕。

2.20 简述z 变换的终值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终值定理

如果()f t 的z 变换为()F z , 而1

(1)()z F z --在z 平面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上或圆外没有

极点,则

证明:根据z 变换定义 因此,有

当1z →时,上式两端取极限,得

11

1

lim[()()]lim(1)()k

k z z k k f kT z

f kT T z z F z ∞

---→→==--=-∑∑

由于0t <时,所有的()0f t =,上式左侧成为 因此有 证毕。

2.21 简述z 变换的求和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求和定理(叠值定理)

在离散控制系统中,与连续控制系统积分相类似的概念叫做叠分,用

()k

j f j =∑来表示。

如果 0

()()

(0,1,2,)k

j g k f j k ==

=∑

证明:根据已知条件,()g k 与(1)g k -的差值为: 当0k <时,有()0g k =,对上式进行z 变换为

1()()()G z z G z F z --=,1

1

()()1G z F z z -=

-

即 1

01

()()1k j Z f j F z z

-=??=??-??∑ 证毕。

2.22 简述z 变换的复域位移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复域位移定理

如果()f t 的z 变换为()F z ,a 是常数,则

位移定理说明,像函数域内自变量偏移aT e ±时,相当于原函数乘以at

e 。

证明:根据z 变换定义

令1aT

z ze ±=,上式可写成 代入1aT

z ze ±=,得

证毕。

2.23 简述z 变换的复域微分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复域微分定理

如果()f t 的z 变换为()F z ,则

证明:由z 定义

对上式两端进行求导得 对上式进行整理,得 证毕。

2.24 简述z 变换的复域积分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复域积分定理

如果()f t 的z 变换为()F z ,则 证明:由z 变换定义,令 利用微分性质,得

对上式两边同时积分,有

()1

()z

z dG z dz F z dz dz Tz ∞∞=-??,()()lim ()z z F z G z G z dz Tz ∞→∞-=? 根据初值定理

所以 证毕。

2.25 简述z 变换的卷积和定理,并证明之。 解答:卷积定理

两个时间序列(或采样信号)()f k 和()g k ,相应的z 变换为()F z 和()G z ,当0t <时,

()()0f k g k ==,0t ≥的卷积记为()()f k g k *,其定义为

或 0

()()()()()()k i i f k g k g k i f i g k i f i ∞

==*=-=-∑∑

证明:[]000()()()()()()k

i k i Z f k g k Z f k i g i f k i g i z ∞∞∞-===????*=-=-????????

∑∑∑

令 m k i =- 则 k m i =+

因而

因为当0m <时()0f m =,所以

证毕。

2.26 举例说明,有几种z 反变换的方法。

解答:长除法,部分分式法,留数法。举例见书上例题。 2.27* 为什么要使用扩展z 变换?

解答:在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时,我们往往不仅关心系统在采样点上的输入、输出关系,还要求关心采样点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z 变换作适当的扩展或改进,即为扩展z 变换。

2.28* 简述慢过程中采样周期的选择。

解答:对于惯性大,反应慢的生产过程,采样周期T 要选长一些,不宜调节过于频繁。虽然T 越小,复现原连续信号的精度越高,但是计算机的负担加重。因此,一般可根据被控对象的性质大致地选用采样周期。

2.29* 简述快过程中采样周期的选择。

解答:对于一些快速系统,如直流调速系统、随动系统,要求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采样周期可以根据动态品质指标来选择。假如系统的预期开环频率特性如图2.7(a)所示,预期闭环频率特性如图2.7(b)所示,在一般情况下,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具有低通滤波器的功能,当控制系统输入信号频率大于0ω(谐振频率)时,幅值将会快速衰减。反馈理论告诉我们,0ω是很接近它的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c ω,因此可以认为0c ωω≈,这样,我们对被研究的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可以这样认为:通过它的控制信号的最高分量是c ω,超过c ω的分量被大大地衰减掉了。根据经验,用计算机来实现模拟校正环节功能时,选择采样角频率: 或

可见,式(2.14)、式(2.15)是式(2.12)、式(2.13)的具体体现。

按式(2.15)选择采样周期T ,则不仅不能产生采样信号的频谱混叠现象,而且对系统的预期校正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a)系统预期开环频率特性 (b)系统预期闭环频率特性

图2.7 频谱法分析系统

在快速系统中,也可以根据系统上升时间来定采样周期,即保证上升时间内2到4次采样。设

r T 为上升时间,r N 为上升时间采样次数,则经验公式为

2.30* 简述两种外推装置组成的保持器。

解答:如果有一个脉冲序列*

()u t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脉冲序列的全部信息中恢复原来的连续信

号()u t ,这一信号的恢复过程是由保持器来完成的。从数学上来看,它的任务是解决在两个采样点之间的插值问题,因为在采样时刻是()()u t u kT =,,(0,1,2,)t kT k ==,但是在两个相邻采样器时刻kT 与(1)k T +之间即(1)kT t k T ≤<+的()u t 值,如何确定呢?这是保持器的任务。决定

()u t 值时,只能依靠t kT =以前各采样时刻的值推算出来。实现这样一个外推的一个著名方法,

是利用()u t 的幂级数展开公式,即

2()

()()()()()2

u kT u t u kT u kT t kT t kT '''=+-+

-+ (1)

式中,(1)kT t k T ≤<+。

为了计算式(2.18)中的各项系数值,必须求出函数()u t 在各个采样时刻的各阶导数值。但是,

信号被采样后,()u t 的值仅在各个采样时刻才有意义,因此,这些导数可以用各采样时刻的各阶差商来表示。于是,()u t 在t kT =时刻的一阶导数的近似值,可以表示为

[]{}1

()()(1)u kT u kT u k T T

'=

-- (2) t kT =时刻的二阶导数的近似值为

[]{}1

()()(1)u kT u kT u k T T

''''=

-- (3) 由于 [](){}

1

(1)(1)2u k T u k T u k T T

'-=

---???? 所以将上式和式(2)代入式(3),整理得

()(){}

21

()()212u kT u kT u k T u k T T

''=

--+-???????? (4)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其他各阶导数。外推装置是由硬件完成的,实践中经常用到的外推装置是

由式(1)的前一项或前两项组成的外推装置。按式(1)的第一项组成外推器,因所用的()u t 的多项式是零阶的,则将该外推装置称为零阶保持器;而按式(1)的前两项组成外推装置,因所用多项式是一阶的,则将该外推装置称为一阶保持器。

2.31* 基于幅相频率特性,比较0阶保持器和1阶保持器的优缺点。

解答:零阶保持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绘于图2.11中。由图2.11可以看出,零阶保持器的幅值随ω增加而减少,具有低通滤波特性。但是,它不是一个理想的滤波器,它除了允许主频谱通过之外,还允许附加的高频频谱通过一部分,因此,被恢复的信号()h u t 与()u t 是有差别的,图2.9中

()h u t 的阶梯波形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相频特性上看,()h u t 比()u t 平均滞后/2T 时间。零阶保持器附加了滞后相位移,增加了系统不稳定因素。但是和一阶或高阶保持器相比,它具有最小的相位滞后,而且反应快,对稳定性影响相对减少,再加上容易实现,所以在实际系统中,经常采样零阶保持器。

图2.11零阶保持器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

一阶保持器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绘于图2.14中。可见,一阶保持器的幅频特性比零阶保持器的要高,因此,离散频谱中的高频变量通过一阶保持器更容易些。另外,从相频特性上看,尽管在低频时一阶保持器相移比零阶保持器要小,但是在整个频率范围内,一阶保持器的相移要大得多,对系统稳定不利。加之一阶保持器结构复杂,所以虽然一阶保持器对输入信号有较好复现能力,但是实际上较少采用。

图2.14 一阶保持器幅频与相频特性(虚线为零阶保持器频率特性) 2.32* 简述A/D 或 D/A 分辨率与精度有何区别和联系。

解答:A/D 的精度指转换后所得数字量相当于实际模拟量值的准确度,即指对应一个给定的数字量的实际模拟量输入与理论模拟量输入接近的程度。

A/D 转换器的分辨率是指输出数字量对输入模拟量变化的分辨能力,利用它可以决定使输出数码增加(或减少)一位所需要的输入信号最小变化量。

D/A 的精度指实际输出模拟量值与理论值之间接近的程度。

D/A 转换器的分辨率是指输入数字量发生单位数码变化时输出模拟量的变化量。 2.33* 何为超前扩展z 变换?

解答:扩展z 变换有超前和滞后两种形式,设图2.20中的曲线a 为连续函数()f t ,其拉普拉斯变换为()F s ,其超前函数为()f t T +?,其中T 为离散化时的采样周期,01

图2.23 z 变换的超前和滞后

可以认为图2.23中的曲线b 是曲线a 经过一定时间的超前和滞后而得到的,其中超前和滞后环节是假想的,是为了求两采样点之间输入、输出值而做出的辅助手段。 2.34* 何为滞后扩展z 变换? ()f t 的扩展z 变换表示成为

如上题,可以认为图2.23中的曲线c 是曲线a 经过一定时间的滞后而得到的,上式称为滞后扩展z 变换。

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描述与性能分析

习题与思考题

3.1 用迭代法求解下列差分方程。

(1)(2)3(1)2()0,(0)1,(1)2y k y k y k y y ++++===已知

解答:当0k =时

当1k =时 当2k =时 当3k =时

可知, (0)1,(1)2,(2)8,(3)20,(4)44,(5)92,y y y y y y ===-==-=

(2)(2)3(1)2()(),(0)0,(1)0y k y k y k t y y δ+-++===已知

解答:当0k =时

当1k =时 当2k =时

可知,(0)0,(1)0,(2)(),(3)4(),(4)11(),y y y t y t y t δδδ=====

(3)()2(1)2,(0)1y k y k k y +-=-=已知

解答:当1k =时

当2k =时 当3k =时 当4k =时

可知,(0)1,(1)3,(2)6,(3)11,(4)24,

y y y y y ==-==-=

(4)()2(1)(2)3,(1)0,(0)0k

y k y k y k y y +-+-=-==已知

解答:当1k =时

当2k =时 当3k =时

当4k =时

可知,(1)0,(0)0,(1)3,(2)3,(3)18,(4)42,y y y y y y -======

3.2 用z 变换求解下列差分方程。

(1)()6(1)10(2)0,(1)1,(2)3f k f k f k f f --+-===已知

解答:由z 变换滞后定理得到

[()]()Z f k F z =,1

[(1)]()(1)Z f k z F z f --=+-

上式中的(1)f -,(2)f -可由原式和初始条件解出。

当2k =时,因为(2)6(1)10(0)0f f f -+=,所以, 当1k =时,因为(1)6(0)10(1)0f f f -+-=,所以,

当0k =时,因为(1)6(1)10(2)0f f f --+-=,所以, 代入原式得:

代入初始条件整理得 利用长除法可化成 经z 反变换化为 从而得到

(2)(2)3(1)()1,(0)0,(1)0f k f k f k f f +-++===已知

解答:由z 变换超前定理得到 代入原式得 代入初始条件得 整理后得

利用长除法可化成 经z 反变换化为 从而得到

(3)()(1)(2)0,(1)1,(2)1f k f k f k f f ----===已知

解答:由z 变换滞后定理得到

上式中的(1)f -,(2)f -可由原式和初始条件解出。 当2k =时,因为(2)(1)(0)0f f f --=,所以,(0)0f = 当1k =时,因为(1)(0)(1)0f f f ---=,所以,(1)1f -= 当0k =时,因为(0)(1)(2)0f f f ----=,所以,(2)1f -=- 代入原式得 整理得 利用长除法可化成 经z 反变换化为 从而得到

(4)

2

()2(1)()(1),(),(0)1f k f k x k x k x k k f +-=--==已知 解答:由z 变换滞后定理得

[()]()Z f k F z =,1

[(1)]()(1)Z f k z F z f --=+-

上式中的(1)f -可由原式和初始条件解出。

当0k =时,因为(0)2(1)(0)(1)1f f x x +-=--=-,所以, 代入原式得 整理得

利用长除法可化成 经z 反变换化为 从而得到

3.3 试求下列各环节(或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1) 解答:

(2)1()()

sT e k

W s s s s a --=?+ 解答:

3.4 推导下列各图输出量的z 变换。 (1)

解答: 由图得

两边取z 变换有2()()()Y s W s X s *

=

所以 (2)

解答: 由图得 两边取z 变换有 所以 (3)

解答: 由图得 两边取z 变换有 所以 (4)

解答: 由图得 两边取z 变换有 所以

3.5 离散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求其输出响应。

图中014

1,(),()1sT h d e T s W s W s s s --===+。

解答:系统开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取z 反变换得:

3.6离散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求使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的k 值。 解答: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由朱力稳定判据: 可得k 取值范围为

3.7 已知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指出不稳定的极点数。 解答:令1,1w

z w

+=

- 代入特征方程,有 两边同时乘以()3

1w -,并化简整理得

劳斯阵列为

考察阵列第1列,系数不全大于零,有两次符号的变化,因此系统是不稳定的,有两个不稳定

极点。

(2)321.50.250.40z z z --+= 解答:令 1,1w

z w

+=

-代入特征方程,有 两边同时乘以()3

1w -并化简整理得:

劳斯阵列为:

考察阵列第1列,系数不全大于零,有一次符号的变化,因此系统是不稳定的,有一个不稳定极点。

(3)321.0010.33560.005350z z z -++= 解答:令 1,1w

z w

+=

-代入特征方程,有 两边同时乘以()3

1w -,并化简整理得:

劳斯阵列为:

考察阵列第1列,系数全部大于零,因此系统是稳定的,没有不稳定极点。

(4)2

0.6320z z -+=

解答:令 1,1w

z w

+=

- 代入特征方程,有 两边同时乘()2

1w -,并化简整理得:

劳斯阵列为:

考察阵列第1列,系数全部大于零,因此系统是稳定的,没有不稳定极点。 (5)(1)(0.5)(2)0z z z +++=

解答:由题知,闭环系统的极点分别为

因为有两个极点不在单位元内,故系统不稳定,有两个不稳定极点。 3.8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脉冲传递函数,试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1)2

0.3680.264

() 1.3680.368

K z W z z z +=

-+ 解答:闭环系统特征方程为 所以,闭环系统稳定。 (2)0.7

()(1)(0.368)K z W z z z +=

--

解答:闭环系统特征方程为 1.0681>,不满足02a a <的条件。

所以,闭环系统不稳定。

(3)23

210212

() 1.50.50.04K z z W z z z z ++=-+-

解答:闭环系统特征方程为 所以,闭环系统不稳定。

(4)210()0.5K z W z z z =

-+

解答:闭环系统特征方程为 所以环系统不稳定。

3.9 已知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试用朱利稳定性判据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1)2 1.50.60z z -+=

解答:在上述条件下,朱利阵列为

0.6 -1.5 1 1 -1.5 0.6

-0.64

0.6

最后一行计算如下:

①条件(1)0F >满足,因为(1)1 1.50.60.10F =-+=>。

②条件(1)(1)0n F -->满足,因为2

(1)(1)1 1.50.6 3.10F --=++=>。

③02a a <满足,即0.61<。

④ 01n b b ->满足,因为0.640.6->。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系统是稳定的。 (2)2 1.7 1.050z z -+= 解答:在上述条件下,朱利阵列为

1.05 -1.7 1 1 -1.7 1.05

0.1025

-0.085

最后一行计算如下:

①条件(1)0F >满足,因为(1)1 1.7 1.050.350F =-+=>。

②条件(1)(1)0n F -->满足,因为2

(1)(1)1 1.7 1.05 3.750F --=++=>。

③02a a <不满足,因为1.051>。

④ 01n b b ->满足,因为0.10250.085>-。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系统是不稳定的。 (3)322.3 1.70.30z z z -+-= 解答:在上述条件下,朱利阵列为

-0.3 1.7 -2.3 1 1

-2.3

1.7

-0.3

-0.91 1.79 -1.01

最后一行计算如下:

①条件(1)0F >满足,因为(1)1 2.3 1.70.30.10F =-+-=>。

②条件(1)(1)0n F -->满足,因为3

(1)(1)(1 2.3 1.70.3) 5.30F --=-----=>。

③03a a <满足,即0.31-<。

④01n b b -> 不满足,因为0.91 1.01-<-。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系统是不稳定的。 (4)322.2 1.510.330z z z -+-= 解答:在上述条件下,朱利阵列为

-0.33 1.51 -2.2 1 1 -2.2 1.51 -0.33

-0.8911

1.7017

-0.784

最后一行计算如下:

①条件(1)0F >不满足,因为(1)1 2.2 1.510.330.020F =-+-=-<。

②条件(1)(1)0n F -->满足,因为3

(1)(1)1 2.2 1.510.33 5.040F --=+++=>。

③03a a <满足,即0.331-<。

④ 01n b b ->满足,因为0.89110.784->-。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系统是不稳定的。

3.10 离散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试求系统在输入信号分别为2

1(),,/2t t t 时的系统稳态误差。

图中,014

1,(),()1

sT h d e T s W s W s s s --===+。 解答:系统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又已知

当()()t t r 1=时, 由终值定理得: 当()r t t =时, 由终值定理得:

当()2/2

t t r =时,

由终值定理得:

(完整版)高电压技术考试试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气体中的带电质点是通过游离产生的。 2、气体去游离的基本形式有漂移、扩散、复合、吸附效应。 3、气体放电形式中温度最高的是电弧放电。表现为跳跃性的为火花放电。 4、根据巴申定律,在某一Pd的值时,击穿电压存在极小值。 5、自然界中的雷电放电就是属于典型的超长间隙放电。 6、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间隙击穿电压提高。 7、即使外界游离因素不存在,间隙放电仅依靠外电场作用即可继续进行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 8、交流高电压试验设备主要是指高电压试验变压器。 9、电磁波沿架空线路的传播速度为C或真空中的光速。 10、一般当雷电流过接地装置时,由于火花效应其冲击接地电阻小于工频接地电阻。 11、线路的雷击跳闸率包括雷击杆塔跳闸率和绕击跳闸率。 12、为了防止反击,要求改善避雷线的接地,适当加强绝缘,个别杆塔使用避雷器。 13、考虑电网的发展,消弧线圈通常处于过补偿运行方式。 14、导致铁磁谐振的原因是铁芯电感的饱和特性。 15、在发电厂、变电所进线上,设置进线段保护以限制流过避雷器的雷电流幅值和入侵波的陡度。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在题后打“√”) 1、气体状态决定于游离与去游离的大小。当去游离小于游离因素时最终导致气体击穿。(√) 2、游离主要发生在强电场区、高能量区;复合发生在低电场、低能量区。(√) 3、游离过程不利于绝缘;复合过程有利于绝缘。(√) 4、巴申定律说明提高气体压力可以提高气隙的击穿电压。(√) 5、空气的湿度增大时,沿面闪络电压提高。(×) 6、电气设备的绝缘受潮后易发生电击穿。(×) 7、输电线路上的感应雷过电压极性与雷电流极性相同。(×) 8、避雷器不仅能防护直击雷过电压,也能防护感应雷过电压。(√) 9、.带并联电阻的断路器可以限制切除空载线路引起的过电压。(√) 10、输电线路波阻抗的大小与线路的长度成正比。(×) 三、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按要求选取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电晕放电是一种( A )。 A.自持放电B.非自持放电C.电弧放电D.均匀场中放电 2、SF6气体具有较高绝缘强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D )。 A.无色无味性B.不燃性C.无腐蚀性D.电负性 3、在极不均匀电场中,正极性击穿电压比负极性击穿电压( A )。 A..小B.大C.相等D.不确定 4、减少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可以( B )电缆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A.降低B.提高C.不改变D.不一定 5、避雷器到变压器的最大允许距离( A )。

高电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1)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为什么主要是由电子产生的? 答:气体中的带电粒子主要有电子和离子,它们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各自的极板运动,带正 电荷的粒子向负极板运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正极板运动。电子与离子相比,它的质量更小, 半径更小,自由行程更大,迁移率更大,因此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它更容易被加速,因此电 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的运动速度。更容易累积到足够多的动能,因此电子碰撞中性分子 并使之电离的概率要比离子大得多。所以,在气体放电过程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由电子产生 的。 (2)带电粒子是由哪些物理过程产生的,为什么带电粒子产生需要能量 ? 答: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根据电离发生的位置,分为空间电离和表面电离。根据 电离获得能量的形式不同,空间电离又分为光电离、热电离和碰撞电离,表面电离分为正离 子碰撞阴极表面电离、光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和强场发射。原子或分子呈中性状态,要使 原子核外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约束而成为自由电子,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加能量,使基态的原 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 (3)为什么SF6气体的电气强度高? 答:主要因为SF6气体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容易俘获自由电子而形成负离子,气体中自由 电子的数目变少了,而电子又是碰撞电离的主要因素,因此气体中碰撞电离的能力变得很弱, 因而削弱了放电发展过程。 1-2 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 适用于何种场合? 答: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 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 放电的判据。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 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在初始阶段,气体放电以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的形式出现,但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某一初始电子的头部集聚到足够数量的空间电荷,就会引起新的强烈电离和二次电子崩,这 种强烈的电离和二次电子崩是由于空间电荷使局部电场大大增强以及发生空间光电离的结 果,这时放电即转入新的流注阶段。 1-3 在一极间距离为1cm 的均匀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今有一初始电 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 答:e αd=e11=59874。 1-5 试近似估算标准大气条件下半径分别为1cm 和1mm 的光滑导线的电晕起始场强。P15 皮克公式 1-6 气体介质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有何特点?其冲击电气强度通常用哪些方式表示? 答:在持续电压(直流、工频交流)作用下,气体间隙在某一确定的电压下发生击穿。而在 冲击电压作用下,气体间隙的击穿就没有这种某一个确定的击穿电压,间隙的击穿不仅与电 cm ,1 m ,/5.58)1 .03.0(1*1*30)3.01(30/39)1 3.0(1*1*30)3.01(301.01导线半径空气相对密度光滑导线导线表面粗糙系数--=-=+=+==+=+===r m cm kV r m E cm kV r m E m c m c δδδδδ

线性代数试题及答案.

线性代数(试卷一) 一、 填空题(本题总计20分,每小题2分) 1. 排列7623451的逆序数是_______。 2. 若 122 21 12 11 =a a a a ,则=1 6 030322211211 a a a a 3。 已知n 阶矩阵A 、B 和C 满足E ABC =,其中E 为n 阶单位矩阵,则CA B =-1。 4. 若A 为n m ?矩阵,则非齐次线性方程组AX b =有唯一解的充分要条件是 _________ 5. 设A 为86?的矩阵,已知它的秩为4,则以A 为系数矩阵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维数为_ _2___________. 6. 设A为三阶可逆阵,??? ? ? ??=-1230120011 A ,则=*A 7。若A为n m ?矩阵,则齐次线性方程组0Ax =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8.已知五阶行列式1 23453 2011 11111 2 1403 54321=D ,则=++++4544434241A A A A A 9。 向量α=(2,1,0,2)T -的模(范数)______________ 。 10。若()T k 11=α与()T 121-=β正交,则=k

二、选择题(本题总计10分,每小题2分) 1。 向量组r ααα,,,21 线性相关且秩为s ,则(D) A.s r = B.s r ≤ C.r s ≤ ? D .r s < 2. 若A 为三阶方阵,且043,02,02=-=+=+E A E A E A ,则=A (A) A.8? B.8- C. 34?? D.3 4- 3.设向量组A 能由向量组B 线性表示,则( d ) A.)()(A R B R ≤ B.)()(A R B R < C.)()(A R B R = D.)()(A R B R ≥ 4. 设n 阶矩阵A 的行列式等于D ,则 () * kA 等于_____。c )(A *kA )(B *A k n )(C *-A k n 1)(D *A 5。 设n 阶矩阵A ,B 和C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AC AB = 则 C B =)(B 0=AB ,则0=A 或0=B )(C T T T B A AB =)()(D 22))((B A B A B A -=-+ 三、计算题(本题总计60分.1-3每小题8分,4-7每小题9分) 1。 计算n 阶行列式22221 =D 22222 22322 2 12 2 2-n n 2 222 . 2.设A 为三阶矩阵,* A 为A 的伴随矩阵,且2 1= A ,求* A A 2)3(1--. 3.求矩阵的逆 111211120A ?? ?=- ? ???

高电压技术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电压技术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描述气体间隙放电电压与气压之间关系的是(A)

A、巴申定律 B、汤逊理论 C、流注理论 D、小桥理论。 2.防雷接地电阻值应该( A )。 A、越小越好 B、越大越好 C、为无穷大 D、可大可小 3.沿着固体介质表面发生的气体放电称为(B) A电晕放电 B、沿面放电 C、火花放电 D、余光放电 4.能够维持稳定电晕放电的电场结构属于(C) A、均匀电场 B、稍不均匀电场 C、极不均匀电场 D、同轴圆筒 5.固体介质因受潮发热而产生的击穿过程属于(B) A、电击穿 B、热击穿 C、电化学击穿 D、闪络 6.以下试验项目属于破坏性试验的是(A )。 A、耐压试验 B、绝缘电阻测量 C、介质损耗测量 D、泄漏测量 7.海拔高度越大,设备的耐压能力(B)。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不确定 8.超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措施最普遍使用的是(B ) A、避雷针 B、避雷线 C、避雷器 D、放电间隙 9.变电站直击雷防护的主要装置是(A )。 A、避雷针 B、避雷线 C、避雷器 D、放电间隙 10.对固体电介质,施加下列电压,其中击穿电压最低的是(C)。

A、直流电压 B、工频交流电压 C、高频交流电压 D、雷电冲击电压 11.纯直流电压作用下,能有效提高套管绝缘性能的措施是(C)。 A、减小套管体电容 B、减小套管表面电阻 C、增加沿面距离 D、增加套管壁厚 12.由于光辐射而产生游离的形式称为( B )。 A、碰撞游离 B、光游离 C、热游离 D、表面游离答案:B 19.解释气压较高、距离较长的间隙中的气体放电过程可用( A ) A、流注理论 B、汤逊理论 C、巴申定律 D、小桥理论 13测量绝缘电阻不能有效发现的缺陷是( D )。 A、绝缘整体受潮 B、存在贯穿性的导电通道 C、绝缘局部严重受潮 D、绝缘中的局部缺陷 14.设 S1、S2 分别为某避雷器及其被保护设备的伏秒特性曲线,要使设备受到可靠保护必须( B )。 A、S1高于S2 B、S1低于S2 C、S1等于S2 D、S1与S2 相交 15.表示某地区雷电活动强度的主要指标是指雷暴小时与( B )。 A、耐雷水平 B、雷暴日 C、跳闸率 D、大气压强 16.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极性效应表明( D )。 A、负极性的击穿电压和起晕电压都高 B、正极性的击穿电压和起晕电压都高 C、负极性的击穿电压低和起晕电压高 D、正极性的击穿电压低和起晕电压高

高电压技术考试试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考试试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考试试题答案分共1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 1、气体中的带电质点是通过游离产生的。复合、扩散、、气体去游离的基本形式有漂移、2

吸附效应。气体放电形式中温度最高的是电弧放电。表3、 现为跳跃性的为火花放电。的值时,击穿电4、根据巴申定律,在某一Pd 压存在极小值。自然界中的雷电放电就是属于典型的超长间5、 隙放电。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间、6 。隙击穿电压提高即使外界游离因素不存

在,间隙放电仅依靠7、 外电场作用即可继续进行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交流高电压试验设备主要是指高电压试验变、8 。压器 或真空中电磁波沿架空线路的传播速度为、C9 的光速。一般当雷电流过接地装置时,由于火花10、 工频接地电阻。于小效应其冲击接地电阻线路的雷击跳闸率包括雷击杆塔跳闸率、11和绕击跳闸率。为了防止反击,要求改善避雷线的接12、 地,适当加强绝缘,个别杆塔使用避雷器。. 消弧线圈通常处于过考虑电网的发展,13、运行方式。补偿 导致铁磁谐振的原因是铁芯电感的饱和特、14 性。

变电所进线上,设置进线段保在发电厂、15、以限制流过避雷器的雷电流幅值和入侵波 的护 陡度。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在题后打“√”) 1、气体状态决定于游离与去游离的大小。当去游离小于游离因素时最终导致气体击穿。(√) 2、游离主要发生在强电场区、高能量区;复合发生在低电场、低能量区。(√)

3、游离过程不利于绝缘;复合过程有利于绝缘。(√) 4、巴申定律说明提高气体压力可以提高气隙的击穿电压。(√) 5、空气的湿度增大时,沿面闪络电压提高。(×) 6、电气设备的绝缘受潮后易发生电击穿。(×) 7、输电线路上的感应雷过电压极性与雷电流极性相同。(×) 8、避雷器不仅能防护直击雷过电压,也能防护)√(感应雷过电压。. 9、.带并联电阻的断路器可以限制切除空载线路引起的过电压。(√) 10、输电线路波阻抗的大小与线路的长度成正比。(×)

线性代数测试试卷及答案

线性代数(A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设A ﹑B 是任意n 阶方阵,那么下列等式必成立的是( ) (A)AB BA = (B)222()AB A B = (C)222()2A B A AB B +=++ (D)A B B A +=+ 2. 如果n 元齐次线性方程组0AX =有基础解系并且基础解系含有()s s n <个解向量,那么矩阵A 的秩为( ) (A) n (B) s (C) n s - (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3.如果三阶方阵33()ij A a ?=的特征值为1,2,5,那么112233a a a ++及A 分别等于( ) (A) 10, 8 (B) 8, 10 (C) 10, 8-- (D) 10, 8-- 4. 设实二次型11212222(,)(,)41x f x x x x x ?? ??= ? ?-???? 的矩阵为A ,那么( ) (A) 2331A ??= ?-?? (B) 2241A ??= ?-?? (C) 2121A ??= ? -?? (D) 1001A ?? = ??? 5. 若方阵A 的行列式0A =,则( ) (A) A 的行向量组和列向量组均线性相关 (B)A 的行向量组线性相关,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C) A 的行向量组和列向量组均线性无关 (D)A 的列向量组线性相关,行向量组线性无关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如果行列式D 有两列的元对应成比例,那么该行列式等于 ; 2. 设100210341A -?? ? =- ? ?-?? ,*A 是A 的伴随矩阵,则*1()A -= ; 3. 设α,β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组AX b =的解,若λαμβ+也是它的解, 那么λμ+= ; 4. 设向量(1,1,1)T α=-与向量(2,5,)T t β=正交,则t = ; 5. 设A 为正交矩阵,则A = ;

高电压技术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1-1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答: 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 这是因为电子体积小,其自由行程(两次碰撞间质点经过的距离)比离子大得多,所以在电场中获得的动能比离子大得多。其次.由于电子的质量远小于原子或分子,因此当电子的动能不足以使中性质点电离时,电子会遭到弹射而几乎不损失其动能;而离子因其质量与被碰撞的中性质点相近,每次碰撞都会使其速度减小,影响其动能的积累。 1-2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答: 设外界光电离因素在阴极表面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此电子到达阳极表面时由于过程,电子总数增至d eα个。假设每次电离撞出一个正离子,故电极空间共有(d eα-1)个正离子。这些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并撞击阴极.按照系数γ的定义,此(d eα-1) eα-1)个正离子在到达阴极表面时可撞出γ(d 个新电子,则(d eα-1)个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时,至少能从阴极表面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进入阳极的电子,则放电达到自持放电。即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r(d eα=1。 eα-1)=1或γd 1-3为什么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 答:(1)当棒具有正极性时,间隙中出现的电子向棒运动,进入强电场区,开始引起电离现象而形成电子崩。随着电压的逐渐上升,到放电达到自持、爆发电晕之前,在间隙中形成相当多的电子崩。当电子崩达到棒极后,其中的电子就进入棒极,而正离子仍留在空间,相对来说缓慢地向板极移动。于是在棒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从而减少了紧贴棒极附近的电场,而略为加强了外部空间的电场。这样,棒极附近的电场被削弱,难以造成流柱,这就使得自持放电也即电晕放电难以形成。 (2)当棒具有负极性时,阴极表面形成的电子立即进入强电场区,造成电子崩。当电子崩中的电子离开强电场区后,电子就不再能引起电离,而以越来越慢的速度向阳极运动。一部份电子直接消失于阳极,其余的可为氧原子所吸附形

(完整版)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2

第一章作业 1-1解释下列术语 (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2)电负性气体; (3)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5)爬电比距。 答:(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场足够强时,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气体中的放电仍然能够维持的现象; (2)电负性气体:电子与某些气体分子碰撞时易于产生负离子,这样的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 (3)放电时延:能引起电子崩并最终导致间隙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子,从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开始到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出现有效电子到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称为放电形成时延,二者之和称为放电时延; (4)50%冲击放电电压:使间隙击穿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也称为50%冲击击穿电压; (5)爬电比距:爬电距离指两电极间的沿面最短距离,其与所加电压的比值称为爬电比距,表示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单位cm/kV。

1-2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 答:汤逊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短间隙、低气压气隙的放电;流注理论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电场气隙放电。 1-3在一极间距离为1cm的均匀电场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今有一初始电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 解: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 n a= eαd= e11?1=59874

线性代数试题及答案

2011-2012-2线性代数46学时期末试卷(A)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15分) 1.设A 为m n ?矩阵,齐次线性方程组0AX =仅有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的( A ). (A ) 列向量组线性无关, (B ) 列向量组线性相关, (C )行向量组线性无关, (D ) 行向量组线性相关. 2.向量,,αβγ线性无关,而,,αβδ线性相关,则( C )。 (A ) α必可由,,βγδ线性表出, (B )β必不可由,,αγδ线性表出, (C )δ必可由,,αβγ线性表出, (D )δ必不可由,,αβγ线性表出. 3. 二次型()222 123123 (,,)(1)1f x x x x x x λλλ=-+++,当满足( C )时,是正定二次型. (A ) 1λ>-; (B )0λ>; (C )1λ>; (D )1λ≥. 4.初等矩阵(A ); (A ) 都可以经过初等变换化为单位矩阵;(B ) 所对应的行列式的值都等于1; (C ) 相乘仍为初等矩阵; (D ) 相加仍为初等矩阵 5.已知12,, ,n ααα线性无关,则(C ) A. 12231,, ,n n αααααα-+++必线性无关; B. 若n 为奇数,则必有122311,,,,n n n αααααααα-++++线性相关; C. 若n 为偶数,则必有122311,,,,n n n αααααααα-++++线性相关; D. 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实二次型()232221213214,,x x x x tx x x x f +++=秩为2,则=t 7.设矩阵020003400A ?? ? = ? ??? ,则1A -=

高电压技术考试试题及其答案精编5套

《高电压技术》期末冲刺试卷(1) 1.B 2.A 3.C 4A 5.D 6.D 7.C 8.B 1.流注理论未考虑( )的现象。 A.碰撞游离 B.表面游离 C.光游离 D.电荷畸变电场 2.极化时间最短的是( )。 A.电子式极化 B.离子式极化 C.偶极子极化 D.空间电荷极化 3.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 )的出现为特征。 A.碰撞游离 B.表现游离 C.热游离 D.光游离 4.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是() A.电压的频率 B.温度 C.电场的均匀程度 D. 杂质 5.电晕放电是一种()。 A.滑闪放电 B.非自持放电 C.沿面放电 D.自持放电 6.以下四种气体间隙的距离均为10cm,在直流电压作用下,击穿电压最低的是()。 A.球—球间隙(球径50cm) B.棒—板间隙,棒为负极 C.针—针间隙 D.棒—板间隙,棒为正极 7.不均匀的绝缘试品,如果绝缘严重受潮,则吸收比K将( ) A.远大于1 B.远小于1 C.约等于1 D.不易确定 8.雷击线路附近地面时,导线上的感应雷过电压与导线的() A. 电阻率成反比 B.悬挂高度成反比 C.悬挂高度成正比 D. 电阻率成正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表面、体积 2.空间电荷 3.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极化

4.击穿、闪络 5.光电离、热电离 6.60 7.集中性、分散性 8.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9.耐压水平、雷击跳闸率 1.固体电介质电导包括_______电导和_______电导。 2.极不均匀电场中,屏障的作用是由于其对________的阻挡作用,造成电场分布的改变。 3.电介质的极化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夹层极化。 4.气体放电现象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种现象。 5.带电离子的产生主要有碰撞电离、______、______、表面电离等方式。 6.工频耐压试验中,加至规定的试验电压后,一般要求持续_______秒的耐压时间。 7.按绝缘缺陷存在的形态而言,绝缘缺陷可分为_______缺陷和______缺陷两大类。 8.在接地装置中,接地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输电线路防雷性能的优劣主要用________和_________来衡量。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 1.无论何种结构的电介质,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其内部各个分子偶极矩的矢量和平均来说为零, 因此电介质整体上对外没有极性。() 2.在四种电介质的基本极化形式中,只有电子式极化没有能量损耗。() 3.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时一般要加直流电压,绝缘电阻与温度没有关系。() 4.防雷接地装置是整个防雷保护体系中可有可无的一个组成部分。() 5.管式避雷器实质上是一只具有较强灭弧能力的保护间隙。() 1.(√)2.(×)3.(×)4.(×)5.(√)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吸收比: 2.雷击跳闸率: 3.雷暴日: 4.伏秒特性: 5.气体击穿: 1.指的是电流衰减过程中的两个瞬间测得的两个电流值或两个相应的绝缘电阻值之比。(或指被试品加压60秒时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5秒时的绝缘电阻之比。)

高电压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单选题 某架空线路的电容为0.01μF/km,电感为0.9mH/km,这该架空线的波阻抗为()。 收藏 A. 400 B. 300 C. 500 D. 200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空载线路自动重合闸,产生的过电压最大值为电源电压的()倍。 收藏 A. 3 B. 1 C. 4 D. 2

线路末端开路,则电压反射系数为()。 收藏 A. 1/2 B. C. 1 D. -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 不均匀的绝缘试品,如果绝缘受潮,则吸收比K将()。收藏 A. 远小于1 B. 不宜确定 C. 远大于1 D. 约等于1

我国标准对雷暴日等于40天的地区,取地面落雷密度为()。收藏 A. 0.09 B. 0.05 C. 0.11 D. 0.07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 对于线路的冲击电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收藏 A. 冲击电晕使线路间耦合系数减小 B. 不易确定 C. 冲击电晕使线路得波阻抗减小 D. 冲击电晕使线路得波速度降低

为防止避雷针对构架发生反击,它们空气间距离应()。收藏 A. ≥5m B. ≤5m C. ≥3m D. ≤3m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表述中,对波阻抗描述不正确的是()。 收藏 A. 波阻抗的大小与线路的几何尺寸有关 B. 线路越长,波阻抗越大 C. 波阻抗是前行波电压与前行波电流之比 D. 波阻抗与线路的单位长度电感和电容有关

我国有关规程建议雷道波阻抗取()。 收藏 A. 300Ω B. 500Ω C. 400Ω D. 50Ω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星形接法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变压器,当冲击电压波仅沿一相入侵时,绕组中性点的最大电位可达入侵波幅值的()。 收藏 A. 2 B. 2/3 C. 4/3 D. 1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作

?1-1解释下列术语 (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2)电负性气体; (3)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5)爬电比距。 答:(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场足够强时,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气体中的放电仍然能够维持的现象; (2)电负性气体:电子与某些气体分子碰撞时易于产生负离子,这样的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 (3)放电时延:能引起电子崩并最终导致间隙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子,从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开始到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出现有效电子到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称为放电形成时延,二者之和称为放电时延; (4)50%冲击放电电压:使间隙击穿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也称为50%冲击击穿电压; (5)爬电比距:爬电距离指两电极间的沿面最短距离,其与所加电压的比值称为爬电比距,表示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单位cm/kV。

1-2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 答:汤逊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短间隙、低气压气隙的放电;流注理论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电场气隙放电。 1-3在一极间距离为1cm的均匀电场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今有一初始电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 解: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 n a? e?d? e11?1?59874 答: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59874个。

线性代数试题和答案(精选版)

线性代数习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设行列式a a a a 1112 2122 =m, a a a a 1311 2321 =n,则行列式 a a a a a a 111213 212223 + + 等于() A. m+n B. -(m+n) C. n-m D. m-n 2.设矩阵A= 100 020 003 ? ? ? ? ? ? ? ,则A-1等于() A. 1 3 00 1 2 001 ? ? ? ? ? ? ? ? ? ? B. 100 1 2 00 1 3 ? ? ? ? ? ? ? ? ?? C. 1 3 00 010 00 1 2 ? ? ? ? ? ? ? ?? D. 1 2 00 1 3 001 ? ? ? ? ? ? ? ? ? ? 3.设矩阵A= 312 101 214 - - - ? ? ? ? ? ? ? ,A*是A的伴随矩阵,则A *中位于(1,2)的元素是() A. –6 B. 6 C. 2 D. –2 4.设A是方阵,如有矩阵关系式AB=AC,则必有() A. A =0 B. B≠C时A=0 C. A≠0时B=C D. |A|≠0时B=C 5.已知3×4矩阵A的行向量组线性无关,则秩(A T)等于() A. 1 B. 2 C. 3 D. 4 6.设两个向量组α1,α2,…,αs和β1,β2,…,βs均线性相关,则() A.有不全为0的数λ1,λ2,…,λs使λ1α1+λ2α2+…+λsαs=0和λ1β1+λ2β2+…λsβs=0 B.有不全为0的数λ1,λ2,…,λs使λ1(α1+β1)+λ2(α2+β2)+…+λs(αs+βs)=0 C.有不全为0的数λ1,λ2,…,λs使λ1(α1-β1)+λ2(α2-β2)+…+λs(αs-βs)=0 D.有不全为0的数λ1,λ2,…,λs和不全为0的数μ1,μ2,…,μs使λ1α1+λ2α2+…+ λsαs=0和μ1β1+μ2β2+…+μsβs=0 7.设矩阵A的秩为r,则A中() A.所有r-1阶子式都不为0 B.所有r-1阶子式全为0 C.至少有一个r阶子式不等于0 D.所有r阶子式都不为0 8.设Ax=b是一非齐次线性方程组,η1,η2是其任意2个解,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η1+η2是Ax=0的一个解 B.1 2 η1+ 1 2 η2是Ax=b的一个解

高电压技术考试试题及其答案精华版

《高电压技术》期末冲刺试卷(1) 1.流注理论未考虑( B )的现象。 A.碰撞游离 B.表面游离 C.光游离 D.电荷畸变电场 2.极化时间最短的是( A )。 A.电子式极化 B.离子式极化 C.偶极子极化 D.空间电荷极化 3.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 C )的出现为特征。 A.碰撞游离 B.表现游离 C.热游离 D.光游离 4.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是(A ) A.电压的频率 B.温度 C.电场的均匀程度 D. 杂质 5.电晕放电是一种( D )。 A.滑闪放电 B.非自持放电 C.沿面放电 D.自持放电 6.以下四种气体间隙的距离均为10cm,在直流电压作用下,击穿电压最低的是( D )。 A.球—球间隙(球径50cm) B.棒—板间隙,棒为负极 C.针—针间隙 D.棒—板间隙,棒为正极 7.不均匀的绝缘试品,如果绝缘严重受潮,则吸收比K将( C ) A.远大于1 B.远小于1 C.约等于1 D.不易确定 8.雷击线路附近地面时,导线上的感应雷过电压与导线的( B ) A. 电阻率成反比 B.悬挂高度成反比 C.悬挂高度成正比 D. 电阻率成正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固体电介质电导包括___表面____电导和_体积______电导。 2.极不均匀电场中,屏障的作用是由于其对__空间电荷__的阻挡作用,造成电场分布的改变。

3.电介质的极化形式包括_电子式极化__、__离子式极化_、__偶极子极化_和夹层极化。 4.气体放电现象包括__击穿_____和__闪络_____两种现象。 5.带电离子的产生主要有碰撞电离、__光电离____、_热点离_____、表面电离等方式。 6.工频耐压试验中,加至规定的试验电压后,一般要求持续__60_____秒的耐压时间。 7.按绝缘缺陷存在的形态而言,绝缘缺陷可分为__集中性_____缺陷和__分散性____缺陷两大类。 8.在接地装置中,接地方式可分为_防雷接地_______、_保护接地_______、_工作接地_______。 9.输电线路防雷性能的优劣主要用__耐雷水平______和_雷击跳闸率________来衡量。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 1.无论何种结构的电介质,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其内部各个分子偶极矩的矢量和平均来说为零, 因此电介质整体上对外没有极性。(对) 2.在四种电介质的基本极化形式中,只有电子式极化没有能量损耗。(错) 3.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时一般要加直流电压,绝缘电阻与温度没有关系。(错) 4.防雷接地装置是整个防雷保护体系中可有可无的一个组成部分。(错) 5.管式避雷器实质上是一只具有较强灭弧能力的保护间隙。(对)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吸收比:指的是电流衰减过程中的两个瞬间测得的两个电流值或两个相应的绝缘电阻值之比。(或指被试品加压60秒时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5秒时的绝缘电阻之比。) 2.雷击跳闸率:指每100KM线路每年由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 3.雷暴日:指某地区一年四季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一次及以上雷声就是一个雷暴日。 4.伏秒特性:对某一冲击电压波形,间隙的击穿电压和击穿时间的关系称为伏秒特性 5.气体击穿:气体由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现象称为击穿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高电压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doc

单选题 某架空线路的电容为0.01诉F/km,电感为0.9mH/km ,这该架空线的波阻抗为 ()。收藏 A. 400 B. 300 C. 500 D. 200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A 空载线路自动重合闸,产生的过电压最大值为电源电压的()倍。 收藏 A. 3 B. 1 C. 4 D.

线路末端开路,则电压反射系数为()。 收藏 A. 1/2 B. C. 1 D. -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 不均匀的绝缘试品,如果绝缘受潮,则吸收比K将()收藏 A. 远小于1 B. 不宜确定 C. 远大于1 D.

我国标准对雷暴日等丁40天的地区,取地面落$密度为()收藏 A. 0.09 B. 0.05 C. 0.11 D. 0.07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 对丁线路的冲击电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收藏 A. 冲击电晕使线路间耦合系数减小 B. 不易确定 C. 冲击电晕使线路得波阻抗减小 D. 冲击电晕使线路得波速度降低

为防止避$针对构架发生反击,它们空气间距离应()收藏 A. > 5m B. < 5m C. > 3m D. < 3m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A 下列表述中,对波阻抗描述不正确的是()。 收藏 A. 波阻抗的大小与线路的几何尺寸有关 B. 线路越长,波阻抗越大 C. 波阻抗是前行波电压与前行波电流之比 D.

波阻抗与线路的单位长度电感和电容有关 我国有关规程建议$道波阻抗取()。 收藏 A. 300 Q B. 500 Q C. 400 Q D. 50 Q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A 星形接法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变压器,当冲击电压波仅沿一相入侵时,绕组中性点的最大电位可达入侵波幅值的()。 收藏 A. 2 B. 2/3 C. 4/3

(完整版)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_2

第一章作业 ?1-1解释下列术语 (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2)电负性气体; (3)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5)爬电比距。 答:(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场足够强时,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气体中的放电仍然能够维持的现象; (2)电负性气体:电子与某些气体分子碰撞时易于产生负离子,这样的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 (3)放电时延:能引起电子崩并最终导致间隙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子,从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开始到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出现有效电子到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称为放电形成时延,二者之和称为放电时延; (4)50%冲击放电电压:使间隙击穿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也称为50%冲击击穿电压; (5)爬电比距:爬电距离指两电极间的沿面最短距离,其与所加电压的比值称为爬电比距,表示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单位cm/kV。

1-2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 答:汤逊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短间隙、低气压气隙的放电;流注理论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电场气隙放电。 1-3在一极间距离为1cm的均匀电场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今有一初始电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 解: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 n a= eαd= e11?1=59874 答: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59874个。

线性代数试卷及答案

《 线性代数A 》试题(A 卷) 试卷类别: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科目:线性代数 考试时间: 学号: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 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设A 经过初等行变换变为B ,则( ).(下面的(),()r A r B 分别表示矩阵,A B 的秩)。 () A ()()r A r B <; () B ()()r A r B =; ()C ()()r A r B >; () D 无法判定()r A 与()r B 之间的关系。 2.设A 为 (2)n n ≥阶方阵且||0A =,则( )。 () A A 中有一行元素全为零; () B A 有两行(列)元素对应成比例; () C A 中必有一行为其余行的线性组合; () D A 的任一行为其余行的线性组合。 3. 设,A B 是n 阶矩阵(2n ≥), AB O =,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 () ;A A O B O ==或 ()AX B B 的每个行向量都是齐次线性方程组=O 的解. ();C BA O = ()()().D R A R B n +≤ 4.下列不是n 维向量组12,,...,s ααα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 A 存在一组不全为零的数12,,...,s k k k 使得1122...s s k k k O ααα+++≠;

() B 不存在一组不全为零的数12,,...,s k k k 使得1122...s s k k k O ααα+++= 12(),,...,s C ααα的秩等于s ; 12(),,...,s D ααα中任意一个向量都不能用其余向量线性表示 5.设n 阶矩阵(3)n ≥1...1................1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若矩阵A 的秩为1n -,则a 必为( )。 ()A 1; () B 11n -; () C 1-; () D 11 n -. 6.四阶行列式 1 1 2 2334 4 0000 000 a b a b b a b a 的值等于( )。 ()A 12341234a a a a b b b b -; ()B 12341234a a a a b b b b +; () C 12123434()()a a b b a a b b --; () D 23231414()()a a b b a a b b --. 7.设A 为四阶矩阵且A b =,则A 的伴随矩阵* A 的行列式为( )。 ()A b ; () B 2b ; () C 3b ; () D 4b 8.设A 为n 阶矩阵满足23n A A I O ++=,n I 为n 阶单位矩阵,则1 A -=( ) () n A I ; ()3n B A I +; ()3n C A I --; ()D 3n A I + 9.设A ,B 是两个相似的矩阵,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A 与B 的秩相同; ()B A 与B 的特征值相同; () C A 与B 的特征矩阵相同; () D A 与B 的行列式相同;

高电压技术考题附答案

高电压技术考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流注理论未考虑 B 的现象。 A.碰撞游离B.表面游离C.光游离D.电荷畸变电场 (2) 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 C 的出现为特征。 A.碰撞游离B.表面游离C.热游离D.光游离 (3) 电晕放电是一种 A 。 A.自持放电 B.非自持放电 C.电弧放电 D.均匀场中放电 (4) 气体内的各种粒子因高温而动能增加,发生相互碰撞而产生游离的形式称 为 C 。 A.碰撞游离 B.光游离 C.热游离 D.表面游离 (5) 以下哪个不是发生污闪最危险的气象条件? D 。 A.大雾 B.毛毛雨 C.凝露 D.大雨 气体具有较高绝缘强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__ D _。 (6) SF 6 A.无色无味性B.不燃性C.无腐蚀性D.电负性 (7) 冲击系数是____B__放电电压与静态放电电压之比。 A.25% B.50% C.75% D.100% (8) 在高气压下,气隙的击穿电压和电极表面__ A___有很大关系 A.粗糙度 B.面积C.电场分布D.形状 (9) 雷电流具有冲击波形的特点:___C__。 A.缓慢上升,平缓下降 B.缓慢上升,快速下降 C.迅速上升,平缓下降D.迅速上升,快速下降 (10) 在极不均匀电场中,正极性击穿电压比负极性击穿电压___A__。 A. 小 B.大 C.相等 D.不确定 (11)下面的选项中,非破坏性试验包括_ ADEG__,破坏性实验包括__BCFH__。 A. 绝缘电阻试验 B.交流耐压试验 C.直流耐压试验 D.局部放电试验 E.绝缘油的气相色谱分析 F.操作冲击耐压试验 G.介质损耗角正切试验 H.雷电冲击耐压试验 (12) 用铜球间隙测量高电压,需满足那些条件才能保证国家标准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 ABCD A 铜球距离与铜球直径之比不大于0.5 B 结构和使用条件必须符合IEC的规定 C 需进行气压和温度的校正 D 应去除灰尘和纤维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