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

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
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

从国家合法性的角度试论太平天国覆灭的部分原因

——史景迁《太平天国》读后感

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中写道:“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从“其举兵西粤,开国南京,长风扬艔,大江波立,石头城郭披发啸歌……”到后来一日亡国,曾国荃一把大火焚毁天王宫殿,一场“天国”空梦背后的满目疮痍之态才愈发醒目。

太平天国十年,生灵涂炭,军政之才,金陵一城富庶之财力几乎尽耗于此。史景迁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一个问题——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史景迁还是用一贯的叙述故事一般的笔法,试图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从而追索他的行为逻辑。在这一点,我认为从主要当事人逻辑入手是个很好的历史政治观察点。另一方面,关于太平天国,从民国开始就有大量的争论。无论它是一场“旷世浩劫”还是一次所谓的“革命”,我却始终觉得它的存在本身带着几分历史的戏谑感。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稽的一个神权政权,在当时又为何能发展的如此声势浩大,而其如昙花一现的存在,倏忽间就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否可以从国家权力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角度得到一些线索呢?

关于国家权力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我国古代的《尚书》中就有“天命”观、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陆贾的“马上能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董仲舒的“君者, 民之心也;民者, 君之体也。心之所为,体必安之;君之所好, 民必从之。”必《为人者天》)、王船山的“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反映了古人有关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的认识随时代的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所说的国家权力的合理性是指在默认一定前提下,一个国家对于其权力的解释能在绝大多数方面达到逻辑层面自洽,而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则体现为国家统治的依据问题[1]。然而,目前所知的绝大多数的国家中,统治者掌握着被统治者所没有的、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但他们在人数上相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却永远处于绝对少数。为了达到国家政权长久存在的目的,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强化国家权力合法性。因此,下面我将从太平天国神授君权的本征合理合法性,以及太平天国统治者后期举措对于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的影响来具体分析。

1.太平天国神授君权本征合理性

对应于人类政治活动发展历史的不同阶段,迄今有三大关于权力来源的主流学说, 即神授君权学说、契约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学说。显然,与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国家权力合理性逻辑相恰合的是第一种。神授君权学说可推溯到公元前2500 年,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文献便充满这种思想[2]。英国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指出:“这种文献所表达的思想,种文献所所记录的事迹不是人类的活动; 而是神明的活动。神是依照人间君主进行类推而设想出来的,神指挥着国王和领袖的行动, 就像国王和领袖指挥着他们的人间下属一样; 政府的等级制度是以一种外化作用而在向上推的。这种顺序并不是: 臣民、下级官吏、高级官吏、国王,而是: 臣民、下级官吏、高级官吏、国王、神。无论国王和神是如何截然被区分开来, 从而把神设想为社会的真正首脑, 而国王则是他的仆人; 或者国王和神多少是被等同起来,国王被设想为神的化身,或无论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是神明的而不仅仅是人间的, 论如结果都将是政府是以神权来构想的”[3]。为了更好地论述神权政治的合理性,我建立了“重影模型”进行分析。

2.1重影模型

根据以上论述,我以为,早期神权政治至少为自身找到了以下的合理性:首先,国王和庶民既平等又不平等,从他们自身命运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平等的,因为这都是神的意志,而造成世俗地位和权力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神的意志,由此,政权的合理源于这种“绝对意志”的存在并且不可抗拒,多少缓解了社会不平等对被统治,压迫者带来的愤懑。其次以国王权力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是“绝对意志”的外化,而世俗权力意志又是生发于世俗王权,因此,王及其代表的统治阶级(这里把一些神职人员)自然而然成为了神的意志对世俗作用的唯一通道。如图1所示,在这样一种单一向下传递的权力系统中,底层者所见只能是王权遮挡住背后的神的意志,类似日食时月球对于太阳的遮挡。此外,从其它方面分析,比如王权系统和被统治阶级人数对比(月球和地球体积对比)以及王权距离被统治阶级比神权距离更近(月地距离更近),我把这种典型的“神—王—民”关系形象地归纳为“重影模型”,该关系可用图2进行描述。

图1 典型神权国家的单一型权力结构

图2 借用日食现象解释神权国家“重影模型”下的权力结构为求完备性,在我建立的简单解释模型中,图3的A区称为“重影区”,在这一区间的被统治者所能理解的神权以及神的意志完全被王权所掌握,往往这种情况下,王权阶级和神权阶级高度配合,王权意志可以随便解释神的意志,而被统治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看见君权神授的片面性,在他们的“思想视觉”(即思想和精神局限)中,神权被王权完全遮挡,而他们向上反抗的努力也只不过是单向逆行,即对于当时的底层者,不存在绕过王权而反抗神权的渠道,反抗神权即是反抗王权。由此,神权和世俗权力紧密结合,成为了“重影型”神授君权的合理性体系。此种境况下的人民兼而有世俗子民和教民双重身份,统治者通过塑造民众教民身份的认同,并且使之超越对于世俗身份的认同,从而迫使世俗权力屈服于宗教权

力,以宗教权力为社会普适真理的前提,巩固已经占据宗教权力的阶级的统治。这一点在我国先秦神权-王权体系[4]和藏区政教合一的体制[5]可以分析出,而在西方体现更为明显,基督教奠定的“教俗二元”的社会格局[6],既让王权合理合法,又从另一个维度限制王权,避免出现东方式皇权专制主义[7]。

图3 三种情况下被统治者意欲反抗的“思想视觉”

至于图3的B区和C区,“半影区”的被统治者能够看清部分神权,具有局限的反抗能力。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以彼特拉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依然信仰宗教,不反对宗教神学体系的根本假设(即神及其“绝对意志”存在),但是他们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并主张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这些作为属于人的主观意志的东西本质上是对于神权的部分反抗,包括以括马丁·路德、慈运理、约翰·加尔文为代表的宗教改革家,也只是让宗教更加纯净,更具有人性,而非从逻辑的始端根本反抗,他们的“思想视觉”仍有被遮挡的部分。而“无影区”的人们则直接看见宗教光环背后的东西。看清楚神权政治的漏洞,才赋予他们直接反抗神权,提倡理性,建立新的国家权力来源的可能。这一点在启蒙运动先哲和后来的唯物主义者,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想就已经跳出了宗教逻辑桎梏。综上所述,在“重影”条件下的被统治者具有最弱的反抗能力和最少的反抗渠道,从另一个方面说,他们的反抗成本也最高,而在“半影区”的被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反抗空间和渠道。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分析太平天国时期的那些教众的属性。首先,史景迁书中和众多文献表明,当时清末,在外国资本主义强国经济和军事双重入侵的背景下,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不堪税负,生活艰难,民心躁动。史景迁书中提到中说两广地区,路边拿着锄头的农民,一听到有人说可以发财,就会扔下锄头跟着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两广地区为代表的很多地区的民心环境如同积压了一个夏天的阴云,只待一声惊雷就能化作瓢泼大雨,震动天地。

1.2理性与太平天国的神学理论

上面通过“重影模型”我们分析了太平天国的神权结构,这里我们再回归理论。诚然,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国家已经有效地提供了各种公共物了,这反映的既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成功的意识形态灌输。太平天国通过所谓的“君权神授”理论,让人民信服憧憬其能够带来的美好愿景,也从另一方面建立了其所谓的统治合法性。那么为了更本质地研究问题,我们针对人民进行相关探讨,赵鼎新的《国家合法性和国家社会关系》[1]谈到,人类的理性有三种理想型态: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价值理性背后是精神追求,工具理性背后是世俗追求,形式理性所追求的形式,即不管论证有没有道理,这论证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中国封建社会宗教对于世俗的作用较之西方以及很多伊斯兰教国家是更为工具性的。而在比较缺乏逻辑和科学式的哲学精神的传统文化语境,世俗对于形式理性也没有很强的关注。对于价值理性的思考主要属于知识分子,因此世俗中占主导的还是工具理性。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世俗对于宗教的工具性意识。人们本能地从宗教中寻求终极关怀,希冀的是与所谓的神做一场场交易,信仰在更多的时候是他们希望获得一些实际好处的筹码。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如此,统治者也深谙这种情况。因此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最终总也是儒教化的宗教,大部分人游移于三教之间或集三教于一身[8]。相比欧洲封建时期的政教合一,全国只承认一种宗教具有合法地位,不是皇帝掌教,就是教皇执政,或者双方勾结,共同统治,全国百姓,都具有臣民(或公民)以及基督徒(或国教徒)的双重身份[8],中国的多数

普通百姓处于以上模型的“半影区”,并没有特别虔诚的信仰,也不会陷入宗教迷狂。一旦其世俗追求受到阻碍,即国家权力(主要为王权)侵犯了其工具理性,他们势必反抗,即使不是根本性的挑战。这里我们为了方便讨论,也把儒学看作一种偏世俗的宗教。当清朝的国家权力迫使他们承受沉重的税负而又不能给予生存的可能(大量白银外流,国家经济萧条,人民失业),让他们得不到最基本的精神慰藉,那么他们势必会起来反抗。而这时太平天国的教义直接描绘出一幅“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天国图景,完全符合人们的工具理性,势必会一呼百应。基于这样的宗教在绩效合法性方面具有说服力,人们选择了相信并接受洪秀全所代表的神受王权,选择接受教义。然而这个宗教并不能架构起一套类公理化的自身逻辑体系和是非观,其教义被随意更改,也没有论述所谓的天国图景实现的方案及可行性——这就是它与后来在中国取得革命成功的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为其后期在绩效合法性方面完全不具有说服力做出了解释。相比较于正统基督教,拜上帝教其实不具备多少本征合理性,依托它的太平天国政权要想长久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对于神授君权自赋予的合理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依据其本身逻辑,对于意欲挑战这个体系者,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首先,根据王和庶民在命运同受神控制的平等性,可见每个个体在存在、运动、发展层面都只不过是神的一步棋,因而没有哪个个体是特立独行而超乎“绝对意志”降于人间的巨大“必然”,从而推出早期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再对照于世俗权力不对等,即阶级天然存在然而每个阶级分布具体的个体可以替换,很自然可以得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断。反观太平天国,杨秀清和萧朝贵出于本身对于拜上帝教的不笃信而是利用态度,自然不满于洪秀全独为神的“委托人”的境况,蓄意拓宽神的意志的传输通道而使得这个“神权-王权”二元体系的通道不唯一化,并使得通道与通道间产生从属关系,从而从教理层面使得世俗王权屈服,也是必然的手段。抛开其他偶然的繁杂的历史因素,由于神权政治的天生缺陷,而绑定这样的不成熟宗教的世俗王权又不足够强大,太平天国内部统治阶层发生内讧的潜藏危险从一开始就具备。

然而,这样的以神权起家的政权并不都会覆灭于这样的二元体系崩塌,比如利用弥勒教起家的朱元璋,作为有见地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很清楚单纯以神权作为国家权力合理性的潜藏隐患。朱元璋对于宗教是“实用主义”,他后期“灼见妖言,不能成事”,痛骂弥勒教为“妖术”、“妖言”、“凶谋”,最终夺取天下并非靠天,而是人谋。人谋者,无非是通过合理利用人才,勤政远虑,掌握兵权而加强王权本身威信。比起神权教义的容易被人歪曲,世俗权力以武力,谋略和威信使得反抗者即使有心却无力反抗,才是统治者本身巩固权力的本质。正如刘君达的《洪秀全与朱元璋比较观》一文中指出的:“朱元璋与洪秀全均利用了宗教。朱元璋曾以弥勒教为其外衣,洪秀全则以拜上帝教为其精神支柱。从宗教本身来说,拜上帝教比弥勒教要“先进”些,但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朱元璋则要比洪秀全略胜一筹”[9]。聪明的封建统治者向民众宣扬君权神授的合理性并利用这一逻辑的片面性麻痹群众,自己却能看见其漏洞而勤勉加强王权,太平天国的很多领导者,如冯云山,杨秀清,李秀成实际上是明白这一点的,可惜他们并非核心领袖。身为核心领袖和偶像的洪秀全自己,却无力阻拦众人洞见漏洞,而自身深陷其中最终成了拜上帝教的囚徒,临死之前还以为“朕之天兵多过于水”。岂不谬矣?

2.太平天国政策举措对于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削弱

在正式论述这一部分之前,我们还是先厘清概念。国家只能从以下三个面来建立统治合法性:某种被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提供公共物的能力,以及某种被能影响政治过程的群体广泛接受的统治者的产生程序。这就是意识形态合法性、绩效合法性和程序合法性。任何国家的合法性来源都是这三个类型的混合体,但是在特定历史时段中,某一类合法性会成为一个国家统治最为重要的来源。马斯洛.韦伯指出,统治合法性有三种纯粹的类型:传统型统治、法理型统治、魅力型统治[25]。显然,太平天国是传统型统治和法理性统治结合的畸形产物。

在太平天国绩效合法性和程序合法性方面,前人已经做了充分论述。绩效合法性方面,樊端成在《太平天国经济政策主张与农民问题》中总结道:

为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天下“太平”,太平天国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政策主张。由于一些经济政策主张是错误的,直接违背农民的利益,而另一些经济政策主张又未能实施,农民问题依然。但是,太平天国平分土地的主张否定封建地主所有制,有利于农民摆脱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同时,太平天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有利于“跳出”农业解决农民问题[22]。

而檀江林则在《十年来太平天国史若干问题研究综述》[21]中指出:“在解决土地问题上,不仅要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也否定一切私有制,包括农民所有制。这是太平天国的悲剧性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性所在。”总结各方观点,除却战争因素,太平天国在绩效合法性方面有一定的建树也有一些失误。

在程序合法性方面,太平天国的统治阶级代表洪秀全的存在是由他自己的一个无根据的梦确定的,并没有进行民主或者公平竞争的过程,被统治者对于此属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孙中山晚年客观评价太平天国的统治者,说他们“只知道民族,不知道民主”。最高级的天王和几个主要的王采取世袭制,普通民众进入这个阶层几乎不可能。尽管太平天国也有科举选拔制度,但是,从一代女状元傅善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选拔出的人才存在很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中期的洪秀全猜忌深重,仅有的几名大将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内斗,晚期的洪秀全任人唯亲,就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缺乏保证公正的人才任用制度。另一方面,历史上刘邦、朱元璋也并不知民主,他们的最高统治者的地位一样是世袭,但是他们在起义时已明白了虚心求贤的道理,开国后又能使用国家权力保证统治阶层中一部分席位可以让普通人通过相对公平的制度得到,这就增强了人们对于这个国家程序合法性的信服。在朱谐汉讨论太平天国人才问题的《知识分子问题与太平天国的败亡》中指出:

太平天国领导人本可以像历史上的刘邦、朱元璋那样广揽豪贤虚心求教,以补偿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从而避免或少犯错误。而知识分子在对现实普遍不满、对前途充满失望之际,投奔革命,也绝不存在闯关之险;因为他们决不是阶级论者,他们熟知的“儒家之学”和帝王之学也会为他们的转化和投奔提供根据。可惜太平天国领导人不谙此道,没有积极去网罗人才,也不愿寻求谋士的支持。在权力分配上又搞“任人唯亲”和宗派主义,其结局是“谗按张扬,明贤堰避,豪杰不登”。最终葬送一度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事业[23]。

统治阶级的代表因为一个虚无的梦产生,而上层统治者的产生缺乏合理公平为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化程序,太平天国在程序合法性方面只能是难以服众罢。

那么,再看太平天国历史中很重要的意识形态合法性问题。太平天国的革命性最初就是源于相对于传统封建帝制的意识形态的颠覆。在本文的上一个部分侧重了对于太平天国原本出发点,即以宗教为意识形态出发点的部分。实际上,在太平天国高级决策层中至始至终不遗余力,甚至排他地推崇宗教意识形态的也主要为洪秀全,其他领导人,如早期的冯云山,中期的杨秀清,后期的李秀成,都只不过利用宗教,其思想本质还是推崇儒家学说来架构天下。表面上的意识形态政见不合背后实际上是太平天国高层领导者之间的权力之争。

回顾太平天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创教、建国之初,核心构建者是冯云山,而此时洪秀全远在广东,只是他口中的神秘的“教主”,实际上并不具有群众基础。后来洪秀全实质性加入之后地位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精神领袖”。再到后来,随着太平天国主要矛盾变成了战争,军权的地位超越教权,于是有军事领导才能的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地位直线上升。然而它们并不属于虔诚信教的人,冯云山在最初鼓动他们加入时,也并非纯粹的宗教感召力。至于教权代表洪秀全和军政权代表杨秀清的矛盾的显化自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即开始。进入武昌后,杨秀清曾去拜谒了当地的孔庙[10]。这显然为高呼“打倒孔妖”的宗教领袖洪秀全所不容。由此,也就开启了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上帝教路线之争。而这场意识形态路线之争,其实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从一开始就无法掌军政全权的的洪秀全只能将精力转注于宗教领域,钻研教义。作为“宗教精神领袖”,操纵意识形

态是洪秀全对付杨秀清唯一的出路。从后期举措来看,他领导下的删书衙,对当时主流文化儒家学说大加挞伐,对其他宗教甚至民间宗教也严厉打击[10]。时人称他是“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梁发《山曲道人题壁》)。

自建都南京后,洪秀全领导下的意识形态控制变本加厉。在太平天国于1853年出版的论文集《诏书盖玺颁行论》[12]中一篇由高级官员黄再兴写的论文说:“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明确宣布禁绝、焚除儒学经籍和诸子百家书籍。其举措大有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势。这一举措激起了大量读书人,士绅阶级的反感。据史料记载,左宗棠曾与洪秀全交谈,有过投靠之意[13]-[16],然而由于其认为“勿倡上帝教,勿毁儒释,以收人心”[14],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后来左宗棠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曾国藩曾在1854年正月发表的《讨粤匪檄》里,曾指责太平天国“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以致“士不能读孔子之经”,“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痛哭于九原”[17]。洪秀全的排除异己,一教独尊行为,不仅造成了太平天国底层民众的思想混乱,更给一直在实际上推崇儒家学说路线杨秀清,带来了很多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杨秀清只能“天父下凡”斥责洪秀全。1853年5月,洪秀全禁绝儒学焚烧古书刚刚拉开大幕,杨秀清就借“天父附体”传达指示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以及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此事尚非妖话,未便一概全废。”(《贼情汇纂》卷十二)杨秀清的儒学思想根基可以从他引用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可以看出来。1854年,“天父附体”又严厉指出:“千古英雄不得除,流传全仗笥中书”,“千古流传之书不可毁弃”,此时的杨秀清已经对于禁绝儒学和焚烧儒书忍无可忍,“天父”甚至直言:

前曾贬一切古书为妖书。但四书十三经,其中阐发天情性理者甚多,宣明齐家治国孝亲忠君之道亦复不少。故尔东王奏旨,请留其余他书。凡有合于正道忠孝者留之,近乎绮靡怪诞者去之。至若历代史鉴,褒善贬恶,发潜阐幽,启孝子忠臣之志,诛乱臣贼子之心,劝惩分明,大有关于人心世道。再者,自朕造成天地以后,所遣降忠良俊杰,皆能顶起纲常,不纯是妖。所以名载简编,不与草木同腐,岂可将书毁弃,使之湮没不彰?今又差尔主天王下凡治世,大整纲常,诛邪留正,正是英雄效命之秋。彼真忠顶天者,亦是欲图名垂千古,留为后人效法。尔众小当细详尔天父意也[19]。

这以后,洪秀全不得不妥协。史料中也未再有大规模焚书的记载,而是以删改四书五经,大力推崇洪秀全本人著作取而代之。直至后来天京事变,到天国覆亡,洪秀全未必不知道自己宗教与国家现实的严重脱节,只是他的权力根基已完全依赖宗教,无论他本人愿不愿意都只能在不遗余力巩固宗教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的路上越走越疯狂。他已经没有办法回归常识,回归传统秩序,和儒学所代表的传统意识形态妥协并利用之。

然而,即使是在西方思想已经入侵的晚清,儒学仍然是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建立政权最可靠的意识形态依靠。因为治国不能只依靠农民,而中国当时大部分士绅阶级和读书人仍是儒学及其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在董仲舒之后的千百年间,儒学的纲常观念早已深入中国人的意识里。即使是打破孔邱塑像的洪秀全,骨子里也是这种思想(从《王长次兄亲耳亲目共证福音书》[11]的洪秀全“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愿景可以显明看出)。而他所提倡的宗教之所以看上去与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因为那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教义中有很多思想与儒家和封建农民思想体系有交叉。洪秀全所建立的宗教意识形态不仅不利于当时太平天国所处的战争的环境,也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不相符,况且他对于基督教的随意篡改利用多半是加强宗教地位,对于改善子民生活毫无帮助(比如洪秀全自创的礼拜形式),而他为了使得自己的意识形态被广泛接受而不遗余力排除以异己的努力不仅使得天国权力顶层矛盾尖锐直至解体,在民间使得大量原本对于其“均平”思想持肯定态度的士绅阶级纷纷背离,而生活在荒谬教义压迫下苦不堪言的老百姓就更不能从心底里接受了。至此太平天国赖以对抗满清的意识形态合法性不再具有。

3.总结

在《试论国家说服力——关于国家功能的一种政治经济学视角》[20]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分析国家发展问题的因素的概念——国家说服力。国家说服力由国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国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性三种要素构成,他指出:“一个国家若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增强这种说服力,即不断地增强国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国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性,以及三要素之间良性互动的“纵向一体化”关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降低发展成本,才能得到公民最大程度上的认可和信服,才能最终具有说服力。”反观太平天国,国家权力来源——神授君权的合理合法性都存在很大漏洞,若单纯以宗教作为其意识形态,其分崩离析的隐患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国家制度仍然跳不出封建君主专制,甚至在经济制度上对下“绝对平均”,在人才任用制度上任人唯亲,即使有《资政新篇》这种前瞻性纲领也无从执行,其制度甚至落后于满清;国家意识形态既非主要依托于儒家学说的封建意识形态,又非西方式的有明确严格教义的宗教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内斗使得普通民众思想混乱,而所谓的宗教愈发不合时宜,最终为人民所抛弃。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能够持续发展的国家说服力并不足够。而但从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角度,它的存在就注定了难以长久。

5.后记

《涉过忘川》[24]中有这样一段引述:“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到一行魂灵上路,餐风露宿,倍受煎熬,途经审判,途经抉择,而后从“必然”的宝座之下一个一个走过去。接着,所有的魂灵被驱赶着,横穿勒塞的平原,也就是遗忘之平原。那里赤地千里,不生树木也不见草色,酷热如同炉火把人悉数烤干。傍晚,焦枯的人们来到一条河畔,于是人们扑向河水。柏拉图这里说的是,每人都被迫去饮一些河水,那些没有智性相助的人饮得更多,还超出了规定的数量。饮后人们便忘掉了一切,他们睡着了。这条河就是忘川。”

在混乱的时世,人们极容易因为一些历史的不稳定因素被某些非理智的迷狂裹挟,失去理智而集体疯狂。而这些甚至在当世造成巨大影响的事件在时间的审判中甚至是脆弱的,甚至莫论细节,在逻辑的角度都经不起推敲。但是人类的历史从来都不会基于群体理智的假设,而是在一定时期掀起巨澜,在惊涛骇浪平息后,或者是更深的黑夜,或者是点亮微光。而人是善于忘记的,只有不断地审视过去发生的,在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钟摆不断抉择之后不断逼近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警示今人,指导未来。

参考文献

[1]赵鼎新. 国家合法性和国家社会关系[J]. 学术月刊, 2016(8):166-178.

[2]胡承槐. 关于国家权力来源的三种政治哲学的比较分析[J]. 浙江社会科学,

2004(6):118-127.

[3]R.G.柯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4]刘清平. 敬天祭祖中的政教合一——析先秦文化的宗教意识[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2):35-39.

[5]沈祯云. 论藏区政教合一制形成的教理基础[J]. 敦煌学辑刊, 2013, 4(4):140-150.

[6]乔飞. 基督教与多元社会结构的形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9):110-113.

[7]陈太宝.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基督教对王权的影响[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8(5):50-53.

[8]马焯荣. 中国文学中的三教合流与西方文学中的政教合一[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 1989(2):77-82.

[9]刘君达. 洪秀全与朱元璋比较观[J]. 广西社会科学, 1986(1):63-84.

[10]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M]. 中华书局, 1963.

[1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太平天国资料汇编.2/1[M]. 中华书局, 1979.

[12]罗尔纲.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M]. 中华书局, 1979.

[13]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M]. 人民出版社, 1955.

[14]简又文. 太平天国全史[M]. 猛进书屋, 1962.

[15]肖一山. 清代通史.中卷[M].商务印书馆, 1942.

[16]张家昀. 左宗棠:近代陆防海防战略的实行家[M]. 联鸣文化出版社, 1981.

[17]成晓军, 彭小舟. 清代理学经世派的文化宣言──《讨粤匪檄》文化内涵新论[J]. 社会

科学辑刊, 2001(1):117-123.

[18]张德坚. 贼情汇纂[M]. 文海出版社, 1968.

[19]王庆成. 天父天兄圣旨[M].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20]王庆锋. 试论国家说服力--关于国家功能的一种政治经济学视角[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3):4-9.

[21]檀江林. 十年来太平天国史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 2001(5):133-138.

[22]樊端成. 太平天国经济政策主张与农民问题[J]. 天府新论, 2008(2):135-138.

[23]朱谐汉. 知识分子问题与太平天国的败亡[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2):44-48.

[24]筱敏. 涉过忘川[M]. 东方出版社, 2014.

[25]董翔薇. 马克斯·韦伯的统治合法性问题论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45-47.

大学生《老人与海》读书报告

大学生《老人与海》读书报告 这本书的故事非常的简单,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过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篇文章是根据真人真事来写的。 老人与海是一本让你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与执着的书。老人桑蒂亚戈在与一条大鱼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与毅力,他是一位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八十四天之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鱼非常的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在海上老人与前来抢食的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他还是没能保住鱼。老人最好拖回家的只剩一副光秃秃的鱼骨和一身的伤,但他却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他最后被打败了,却没有失败,因为他在抗争时的坚韧已经得到了胜利,他与自己的极限抗争中已经得到了胜利。 生活也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放弃。海明威告诉我们一个人遇到挫折时要永远的抗争,永远的拼搏,在不屈的抗争中得到永远的、无形的胜利。 老人的身上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让他与大海和命运发出了挑战。他的船是旧的,船帆是破烂的,一切都昭示着他以前打鱼并不顺利。但他顽强的精神支撑着他向所有的挫折发出不屈的音符,

为他的人生谱写一曲优美壮阔的乐章。他依然坚持着,他不懈地与大海抗争,与命运抗争,与所有的挫折与不如意抗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不懈的抗争,跨越时间与生命的抗争!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而你能不能成功就在于你能否把它发挥出来,在与磨难 [此资料转贴于学习网 ]www..com 的抗争中 发泄出来。文章中好几次都提到了狮子。那不是狮子,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昭示着老人无晃之王的光辉。有人说老人哪里胜利了?他明明没有带回那条大鱼。但是胜利并不在于是否带回了鱼,而是在他有没有挑战自己的极限。老人成功了,他们到了那条让所有人惊讶的大鱼,至于到底有没有带回来已经不重要了,能打能到这条鱼本事已经是个奇迹了。 当我面对着困难时,我会想着成功就在眼前,于是就对克服困难产生了希望,会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走下去,直到成功。生活就是一个一个的困难组成的。老人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将引领着我走向成功,走向希望。海明威写这个小说中的种种不如意去抗争,与所有的磨难和不可能抗争。困难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们心中的畏惧,而老人战胜了心中的畏惧,于是他被万人瞩目,他被赞美,被人们所推崇。海明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因为生活中的种种打击是生活失去热情。要想老人举起鱼叉那样的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阻碍,与风暴抗击。而你也在不断挣扎中成长,变得成熟。我们所受的不如意难道会比老人多吗?老人抗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抗击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越过心中的那道障碍,勇敢

读书笔记3000字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化工111班何小同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关于研究人城乡变化的书,它是继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又一本对于发现自身平凡的一本书,它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类的平凡,并告诉世人将这种平凡应用在个人和事业上,以致达到成功的表现。 现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从就业到择业,以至于出国,存在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社会整个都变了。 然而焦虑任然存在,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还记得“牧马人”吗?“牧马人”是痛苦的: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然而。“牧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现在不同的是浩劫结束了,“上帝”也退休了,别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牧马人”一度渴望而没能实现辉煌人生,那你连怨天尤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有的只是自责。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得“牧马人”。难怪有人说人又陷入了自由的厄运。 何为成功?见仁见智。有学者曾这样定义: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你的潜能。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的识别并全力发挥你的天生平凡。何为平凡?就是你天生能做的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如果说得概念一点,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尽管平凡如此总要,但人们历来并不太注意它,更妄谈珍惜和发挥。我们从小到大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夸耀自身有点事不谦虚的陋习,做人应该谦虚,只有发现和改正缺点才是进步。这是否恰好与物尽其才有所矛盾呢?当我们只知道一味的去努力改正我们缺点的时候,那些注重平凡的人早已走在我们前面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当然,缺点一点不在意也不好,应该适当加以控制就好,这才是最好、最有利于我们成功的做法。 那么我们如何来发现自身的平凡呢?首先,如果你想揭示你的自身才干,就请关注你对你所遇到的各种情形的自发的、悠然而发的反应。这些反应提供了

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

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大学尘土飞扬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古旧泛黄的书,是余华的《活着》,很早就听过这本书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细读,不料,却是这么一本很薄的书,作者余华以近乎冰冷的语调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在我看来并不正常的故事: 主人公福贵曾是一个风光一时的小地主,整天无所事事,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结果一次赌场失利,把家产全部输光,一百多亩地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财产,从此,家道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福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从此,他与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着与以前大相庭径的农民生活。 本来这样也没什么,正如家珍说的:“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母亲也安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可是祸不单行,福贵上街去给累倒的母亲抓药,却意外被国名党抓去当壮丁,整天在炮弹中穿梭,爬在死人堆里,两年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家乡,家乡此时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离世,但善良的妻子仍在家中等着他,辛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本以为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好景不长,儿子上小学,因抽血救县长老婆失血过多而死,家珍也应劳累

过度倒下,可怜的大女儿是个哑巴,却命好嫁了个好人,但生孩子是却难产而死,不久女婿也因意外事故死亡,而唯一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却因多吃豆子噎死……整个家就像在一夜之间被飓风扫过,只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 借用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他至亲至爱的人,“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是有时侯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 活的重压。在很多人看来,福贵是最有理由死去的人物,就连作者自己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的确,福贵拥有比别人多更多死去的理由,但他仍然活着,他经历了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无以名状的痛苦,经历了从兴旺的六口之家到孤家寡人,可他仍然活着,和一头和他一样衰老的老牛相互陪伴,

大学生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doc

大学生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 第一篇:初一读书笔记怎么写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战斗走向自觉战斗的。在战斗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尔精神对人们的影响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的。拿我国来说,八十年代起我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保尔那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有一大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实生活不再要求我们像保尔当年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也不再要求我们在身患伤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0字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0字 篇一: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0字 “时代造人”一语相信大家都有听过,不同的时代会造就不同的人才,形成不同的观念,可就算是同一个时代,也会造就人的不同性格,导致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如同《平凡的世界》这一书中,虽然小说定格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但是却造就了书中各个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也让他们对人生、爱情、婚姻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者路遥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全景式地反映了1975年到1985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生活、学习、奋斗、爱情为中心,以黄土高原双水村里的孙、田、金三家人的日常生活为主线,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描写了各阶层人民如何在困难的环境里挣扎求生,为生活努力打拼,承受着各种天灾人祸仍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信、自强,不向困难低头的坚韧以及人生的>挫折与拼搏,痛苦与欢乐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作者的笔下,从高中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渴望改变现状、有着远大抱负并努力为之奋斗,拼搏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的精神斗士孙少平;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不屈服于命运,最后凭借生活的历练和聪慧的天资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的农民代表孙少安;家境殷实却不骄不躁,思想境界和内在品质都远胜于同龄人,自信、热情、主动,可怜可爱拥有超脱现实的梦想与爱情,并为之拼搏奋斗了一生的精神导师田晓霞……这样一个个有血有肉、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物跃然于纸上,小说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群平凡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世界。 虽然在《平凡的世界》里,对于小人物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如何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自强不息、不甘被命运所束缚的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我认为其中几段爱情的描写更是感人至深,引发人们的无限思考,也是这本精彩的小说不可或缺的一条主心骨。在小说塑造的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孙家的四个孩子——大姐孙兰花、大哥孙少安、二哥孙少平和小妹孙兰香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爱情,但是他们爱情的经历各不相同,对于爱情的态度各不相同,对于爱情与婚姻两者之间的看法也不同。而这些种种的不同不正是不同阶层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最好体现吗? 在孙家四姐弟中,孙家长女孙兰花的爱情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兰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妇女形象,她以丈夫为天,对丈夫的话惟命是从,她会因为丈夫的一句话而笑,也会因为丈夫的一句话而伤心流泪,即使在婚姻里受尽委屈,她也从没想过要离开丈夫,对于她来说,丈夫在的地方才是她的家,才是她的根。兰花从小就生长在封建的农村家庭中,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在山里家里操劳,也根本没想过男女感情之事,而王满银这个热情又对她好的男人的出现把兰花心中沉睡的少女情怀给唤醒了,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要嫁给王满银,这就是这个爱情悲剧的开始。在任何一个女人眼中,王满银都不会是一个理想的丈夫人选,他游手好闲,对家庭没有责任心,是个有名的逛鬼,不仅使兰花在物质生活上一贫如洗,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得不到满足。可是兰花没有经历过爱情,所以在王满银对她显示出好感时,她便盲目地投进了这场爱情悲剧里。在结婚以后,王满银更是整天不务正业,就等着兰花来服侍他,根本没有尽过作为丈夫、作为一家之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编号:FS-DY-20588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读书报告格式内容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4、书中令人深刻难忘的部分以及你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5、个人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6、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7、从本书获得的收获; 8、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9、总结

读书报告注意事项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随笔记下一些想法。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 作者的传记; 2. 作者其他作品; 3.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小说读后感3000字

小说读后感3000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说读后感3000字 ——《漂亮朋友》读后感 《漂亮朋友》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杜洛瓦的穷困潦倒的退伍军人,在一次偶遇他的老战友弗雷斯蒂埃之后,逐步吸引、利用数位上层贵妇人,并借助于法国政坛的昏暗腐败,最终获得骑士勋章、迎娶犹太富商之女,成为整个巴黎的焦点的看似荒诞的故事。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夸张却又令人信服的描述,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中弥漫的虚伪、欺骗之风和男女之间在爱情的甜言蜜语的糖衣包裹下的利益和情欲之实。作品中尤其是在对于主人公一次次的欺骗、利用女性的方式上和女性在坠入陷阱后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反映刻画地尤为入骨传神,令人不禁唏嘘,而其他诸如对所

谓“民主政治”的揭露、新闻行业和政、商集团的勾结等也都下了适当的笔墨,使我们对整个法国社会得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文荒诞而带有轻喜剧色彩的故事框架中,作者从始至终都带入了对死亡的意识和思考,似是为了说明人生如同绝色美人一般,花容月貌终究只能暂时掩盖其下的皑皑白骨。 全文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可能就是主人公与一位位贵妇人之间的香艳故事,一个到了月底只能吃一顿饭的人究竟是如何让那些举止优雅、生活富裕的美妇人们为之神魂颠倒甚至明知受骗还义无反顾呢?我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可以分为吸引和维持两种,其中前者明显占有更大的比重,一旦女性落入了他的甜蜜陷阱就再无挣脱的可能。 两性之间的吸引向来是相互的,对于主人公来说,妇人们对她的吸引在于她们美丽的外表以及她们的身份、能力能给他带来的帮助。而对于他来说,显

然后者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文章也提及他认为与其为女人痴迷不如去追求金钱和声名的想法。对于妇人们来说,这些被社会道德和婚姻绑架的女人们心中都潜藏着对出轨的冲动,她们最渴望得到的是情欲上的满足。对此主人公杜洛瓦拥有俊美挺拔的外观,因此在全篇小说中都有“漂亮朋友”的绰号。但是仅此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主人公长于满足不同女性的需要、以及通过欺骗、夸张等手段在女性心中形成诸如很强的自尊、勇敢、专一等形象无疑是使得她们甘愿付出肉体和灵魂的重要因素。 杜洛瓦在小说中的第一个情人是德。马莱尔夫人,这位铁路局督查的夫人聪明活泼、放荡不羁,但是丈夫对她并不爱护,从弗雷斯蒂埃夫人口中得知,他的丈夫“只看到她的缺点,看不到她的优点。”可见她缺乏的是爱与认同感。从她家布置的凌乱和对自己的打扮的考究来看,又可以推测她是否一直期待着一场外遇。主人公先是在初次见面时通过

呐喊读后感3000字

呐喊读后感3000字 《呐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迄于1922年的《社戏》。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地疗救的,是人的“病态”的灵魂。 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弦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序文里,“医病”的问题,成为作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首先是为父亲买药医病,结果,“我的父亲终于日复一日的亡故了”。接着是上日本的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求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国看客。作者从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进程。这一思想转化的进程,对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从艺术表现上,作者思想的这种转化,又仅仅是通过并不曾为他人所注重的几则小事的表述来实现的,这显示出作者准确、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这篇序文里,作者并没有回避自己曾有的犹疑和孤寂,体现出了坦荡率直的艺术品格。而作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当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说的缘由:“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

同时也昭示了作者要领着国人从精神上走出它的决心。于是,“呐喊”就成为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从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一段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唤的特色。 这篇序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用笔素朴、简括,不事铺排。这种笔触,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应;同时作者的素朴、简括,并不意味着作者思路的单调、狭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锁事的同时,总是把他的得寸进尺触,抵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至今,这篇序文仍以它简括深思的艺术个性和忧愤深广的思想,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索。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大学尘土飞扬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古旧泛黄的书,是余华的《活着》,很早就听过这本书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细读,不料,却是这么一本很薄的书,作者余华以近乎冰冷的语调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在我看来并不正常的故事: 主人公福贵曾是一个风光一时的小地主,整天无所事事,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结果一次赌场失利,把家产全部输光,一百多亩地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财产,从此,家道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福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从此,他与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着与以前大相庭径的农民生活。 本来这样也没什么,正如家珍说的:“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母亲也安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可是祸不单行,福贵上街去给累倒的母亲抓药,却意外被国名党抓去当壮丁,整天在炮弹中穿梭,爬在死人堆里,两年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家乡,家乡此时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离世,但善良的妻子仍在家中等着他,辛苦把两

个孩子拉扯大。 本以为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好景不长,儿子上小学,因抽血救县长老婆失血过多而死,家珍也应劳累过度倒下,可怜的大女儿是个哑巴,却命好嫁了个好人,但生孩子是却难产而死,不久女婿也因意外事故死亡,而唯一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却因多吃豆子噎死……整个家就像在一夜之间被飓风扫过,只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 借用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他至亲至爱的人,“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是有时侯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在很多人看来,福贵是最有理由死去的人物,就连作者自己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的确,福贵拥有比别人多

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我们仨》,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杨绛说:“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的确是这样,在钱瑗的眼中,爸爸钱钟书只配当她的弟弟,有时却又摇身一变,变成老师,她和妈妈都是好学生。但在穿衣吃饭方面却又需要被人照顾,跟孩子一般弱小。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怎么写?XX已经为你整理好范文了,一起来看看吧! 当我们抱怨这个世界太不公平的时候,静下心来,寻找生活中最真实、最平凡的感动。岁月是把无情的刻刀,它带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时光的风口浪尖,只剩下无限的回忆。无法改变的结局,却依然要坚强走下去。三个人的时光,一个人的回忆。我不禁感动得一塌糊涂。 《我们仨》是着名作家杨绛的代表作。看到书名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一家三口,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仨》正是回忆杨绛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一部作品。简单的快乐却不能一生平坦,小小的温暖是如此的令人幸福。 书的开篇第一部,以杨绛的一个患得患失的梦开始,这也许就是对生命将息的暗示。虽然钱钟书一味的安慰杨绛说,这只是老人梦,自己也会经常梦到,但并没有缓解做这种梦的次数。梦中,杨绛苦苦寻找钱钟书,要么走入死胡同,要么独自在昏暗的车站等待,凄凄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

“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说的是那样的真切又让人心疼不已。都知道命不久矣,却能如此惺惺相惜。家,此刻对于他们来说却变得如此的遥不可及。 杨绛是真真切切坚强的人。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去,她没有伤心到垮掉。从走上古驿道,到古驿道上相聚,紧张而又严密的行程,只要有咱三,就有咱们的家。古驿道上,他们三个失散了。 杨绛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不如在梦中,但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如此文艺的写作与优美的辞藻都掩不了杨绛心中的悲伤。女儿没了,丈夫没了,家没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曾经的回忆。 于是,杨绛开始了她的回忆。她和钱钟书相遇,相知,相恋,到和谐生小孩,以及穿插在之间的平凡的生活,真实得感动。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和我共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愈合”。杨绛再也找不到他们了,只能把他们三个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看着书中的描述,仿佛自己也成了他们之中的一员,静静地感受着他们一家三口幸福快乐的生活。最后附录中真真

读书报告怎么写

读书报告怎么写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 范例:季华:《浅论侵犯著作权罪“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含义》,人民网2004年12月3日。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100天前栏目:散文,26221人读过Tag:大学生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格式报告格式范文格式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 范例:季华:《浅论侵犯著作权罪“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含义》,人民网2004年12月3日。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

大学生读书报告格式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 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 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 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篇二:读书报告模式及范文 1读书报告模式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

最新《谈美》读后感3000字

《谈美》读后感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谈美》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谈美》读后感3000字: “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头向前,也当时不时停下来,慢慢走,欣赏路两边的风景”,因桥梁而入美学,朱光潜老先生的《谈美》,当 为小玄子的美学第一课。 01、缘起 最先知道朱光潜作为美学家是在高中教室的图书角,教语文的班主任是美学硕士,在教室的窗台上开辟了图书角,放置了中外文学(美学)书籍,其中就有朱的著作(具体是哪一本记不清了)。最先注意到《谈美》这本书,也是因了朱光潜先生的名号,这本书是先生于1932年(时年35岁,算是人生早期阶段)著作的一部谈论美学的书籍,书不算厚,197页,其中讲述了中国的古典美,又引用西方美学家的观点谈鉴赏美,读来不像一般哲学书那般苦涩难懂,也不像一般美学书张口闭口引经据典,非要有厚实的文学基础才能读得顺心遂意,《谈美》这本书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以一种跟小辈人谈话的方式进行,作者说在著书前不需动辄读十几本参考书,就以最平常的语言和聊天的方式来听谈论生活中的美,文学中的美,让从未接触过理论美学的工科生深深沉浸其中,惊喜于先生的文笔和当中所蕴含的 思想。 02、转合 拿到这本书,打开目录便被序列一到十五的标题惊艳到了,其中有谈论对审美三种不同态度篇朴实如“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也有谈论美感和联想且自带意境的诗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也有谈论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关系篇目的“依样画葫芦”。不同于理科课本中纯属解释概念的标题,用朴实命题、古诗、经典名句、俗语做标题,参差不齐的表述形式,视觉上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美感,借他语以言己意,又是一美!首先要想用他人之语表己之思想,你得理解到他人之语的深刻含义,他人通过这段语言想表达出自己什么样的思想,之后你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他人的思想,再将其融为

读书报告范例

山东财经大学 课程名称管理学 任课教师辛爱芳 题目《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 20140624219 刘露 年级专业 2014级电子商务2班 所在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04-26

《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刘露 1、书目: 书名:《管理未来》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2009年5月第1版。 2、全书提要: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出现,对系统性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求,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具备全新的素质。彼得·德鲁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试图正确应对世界变革的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全书主体共分四部分:经济、人、管理、组织。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在8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中心是创新管理在美国创业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刻,德鲁克找到了新的理论增长点--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成功的将管理从大企业引向中小企业,强调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在90年代,德鲁克研究重点转向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将目标管理引向非营利组织,强调客户观念和绩效意识,预测非营利组织讲座向专业化,而不是当前的志愿者模式。 3、心得评论 “未来企业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的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今后只有一种企业,管理也是兼收并蓄。各个国家的管理思想都要融会贯通。这一点上它已经是管理思想的全球化了。因为管理模式决定企业成败,管理水准决定企业的成败和规模。市场是无情的,现实也是很无情的,未来如何?怎样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需深刻地了解自己,意识到社会发生的变化,自我管理、自我经营与自我领导,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我们必需清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效运用管理学知识,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带领团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驾驭未来。 变化、变革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管理即是基于这种变化和变革的世界而存在的,研究管理未来,首先必须研究世界的未来,研究世界的未来必须明确世界发展的方向。而世界发展的未来方向虽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但对现实的反思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答案。关于管理,我们从来缺乏的不是方法、模式、典籍,而所缺的正是一种思想,一种动态的思想、一种变化的思想、一种反思的思想。因此,未来管理正是一种以“动态、变化、反思”思想为表达的哲学管理,是完全不同于当今“形而上学”为主要表达的反传统管理。 那么,究竟怎样的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呢?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为历代管理学家、企业家所孜孜不倦地探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需认真思考的。麦格雷戈在本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他认为,由于人有寻求需要满足的特性,因而最适当的管理方式是创造一种能满足人需要的组织环境,借以影响或诱导其为组织目标服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下一级需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完整版)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 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 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

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英文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英文读书报告(BOOK REPORT)的格式 1. Introductory Paragraph The first sentence should state for which instructor and class the book-report is being written. The second sentence should state the title of the book and the author's name. The third sentence should tell how many pages the book has and the name of the publisher. The fourth sentence can state basic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book.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means not only the author and title but also what company published the book, what year it was published in and any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edition and if the book has been translated, simplified or abridged. (see copyright page and the back of the title page.) The next sentence should state the reason(s) you decided to read this book. Why did you choose this particular book? Typical reasons might be: o You like the author. o You like this type of book (i.e. mystery, western, adventure or romance, etc.). o Someone recommended the book to you. o It was on a required reading list. o You liked the cover. These reasons do not have to be complex. Most people choose the books they read because they like the author or somebody recommended it to them. If you chose the book because you like the author, then state why you like that author. An optional sentence can be used if the cover (back cover) of the book gives you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n add a sentence with that information. o Was the book a best seller? o Are there X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o Did it win any major awards? 2. Main Character(s) Paragrap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