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难点:城市

高考地理重难点:城市
高考地理重难点:城市

高考地理重难点:城市

重难点解读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方向分析,2020年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的变化应该不大,一般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图表,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和城市化等角度进行考察。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依据图表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结合新时代情景下城市群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社会热点,理解和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核心考点。

典例探究

(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 2.B 3.A

【解析】1.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D正确。

2.读图可知,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中,安庆、池州、宣城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西南部,盐城和滁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不均衡,A错。属于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都远离核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边缘地区,B对。安庆、池州、宣城相对集中,而盐城和滁州与之相隔较远,没有集中分布,C错。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没有对称点,不具有对称性,D错。

3.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

嘉兴和舟山,其中多数城市在空间上邻近核心城市上海,说明上海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很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等级水平,A对。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见,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性质和产业部门与上海差别很大,B、C、D错。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6分)

【答案】(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

【解析】读材料可知,鲁尔区目前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说明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是城市数量多,计算可知平均每座城市10万人,城市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鲁尔区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图例可知,建成区连片,说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近,区内城市分布密集。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C 5.B

【解析】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 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

5.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宜;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

备考秘籍

本专题的考查重点主要涉及到两个,一个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一个是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往往以城市发展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要求论证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探讨与城市发展的有关的事物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等。在复习时,不用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核心知识的复习,加强该知识点和该类型题的训练和讲解。

重难点突破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透析考向]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城市功能区的考查依然是个热点。本知识点的考查重点集中在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与变化趋势;功能区布局与相关影响要素的关联性等。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城市区域简图和坐标统计图为命题载体,侧重考查考生地理事物空间布局分析的具体直观思维和统计资料数理抽象思维能力,往往既有选择题,又有综合题,综合性较强。

[方法指导]

(1)在复习本部分知识时要注意重点围绕三大功能(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进行复习,关注三大功能区的面积、位置、空间形态、建筑景观等特点,

(2)依据产业布局判断城市功能分区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指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合理布局。

第一,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要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第二,工业用地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

工业用地应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主要交通干线布局,以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以方便工人上下班。

第三,注意有污染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河流的关系。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

第四,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

防护带内可植树造林,也可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第五,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

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2.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透析考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问题依然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宏观背景会结合“一带一路”、城市群建设等,微观背景会联系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会出现综合题;从命题方式上看,以文字或图表资料为背景。考查过程中一般联系工业化、城市规划、人口迁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查。

[方法指导]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时间19世纪到20世纪

上半叶

20世纪50~70年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

代以后

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

城市,农村地域

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

郊区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

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

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

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

地价上涨,交通

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

环境

市中心区的

开发,高科技

产业、第三产

业的发展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逆城市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

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前者往往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后者往往出现在城市化的后期。

(3)城市化趋势图的阅读方法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是:城市的数目增多,各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以及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卫星城等,这一过程可用多种图示反映出来。城市化的趋势可以通过过程模拟图、数据表格图、区域图等形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类图一般从以下方面入手分析。①城市数目的变化;②城市范围的扩大;③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④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⑤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联系方式完善;⑥城市等级和城市体系形成;⑦城市带(群)的形成;⑧卫星城的建设等。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地理是一门十分考验学生记忆力的科目,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点很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人文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 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 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 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高三地理主要知识点归纳:气候 1. 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 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 月或1 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 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南半球的 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高考地理复习需要考生找出盲点和难点

2019高考地理复习需要考生找出盲点和难 点 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对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主干知识,学生在第一轮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再一次回归课本找出盲点和难点。这次我们要求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回归。 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大体上会有一个了解,然后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找到自己的难点,再结合老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第二轮要重点复习的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一定要注意自我梳理,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和难点。李老师说,对于主干知识的训练,基本上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在专题训练之前要对本次专题的相关内容有一个细心、全面的回顾和预习,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对于专题训练的总结是非常关键的,学生既可以明白自己知识的盲点,也可以总结自己的做题技巧和能力。 从2019年的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上看,地理科目无论是考试大纲上对考试内容、考察学生的能力,还是考试题型,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李老师说,试卷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义务教育部分和高中必修的3个模块,选考内容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3个模块。 记者从今年地理科目的考试说明中了解到,考试说明中明确

要求高考试题要能够体现对考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查,侧重于从空间及生态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形貌的特征 与分布,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互动作用;侧重于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运用和发挥;侧重于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以谋求人类、国家和地区的福利。 尤其重视对考生核心地理能力和核心地理观点的考核。李老师说,核心地理能力包括: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地理观点包括: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地理空间观点等。这些能力和观点的培养一直贯穿在整个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不断地总结积累。李老师说,按照海中的复习计划,这个月底就要结束第一轮的复习,马上转入第二轮阶段的复习。 在第二轮阶段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一定要争取突破自己的难点。据李老师介绍,海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安排的时间是从去年进入高三开始到今年的三月,除去休假的时间,差不多有半年多。在这半年里,我们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把所有的知识点过一遍,务必做到全面。李老师说,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学生要注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 点归纳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条件原因 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 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高考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总结分享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 一、我国疆域之最 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 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 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领土的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领土的最南端:4°N附近的曾母暗沙。 领土的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 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上。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二、运用歌诀记忆我国邻国和34个省级行政区 (1)邻国: 朝鲜、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 塔吉克连阿富汗,巴、印、尼、锡和不丹, 缅甸、老挝和越南,十五邻国紧相连, 日、菲、马、印尼、文莱,隔海相望也不远。 (2)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 四江三海两宁甘,两湖两广两河山, 云贵川藏福吉安,新建琼渝港澳归、 京津蒙新陕台湾。 注:“四江”指黑龙江、浙江、江苏、江西。“三海”指上海、青海、海南。“两宁”指宁夏、辽宁。“两湖”指湖北、湖南。“两广”指广东、广西。“两河”指河北、河南。两山指山东、山西。 三、中国三大平原的比较 四、中国四大高原的比较

五、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八、我国雨带推移规律 在一般年份: ①五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并在此形成锋面雨带,南部沿海地区最早进入雨季; ②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③七月中旬,夏季风北进到淮河以北,雨带也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④九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 ⑤十月份,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根据雨带推移规律,分析南北方各地雨季的长短和出现的早晚,分析各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及原因;分析早涝灾害出现的时间和危害,如北方春旱夏涝,南方春涝伏旱等。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城市区位知识点

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城市区位知识 点 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城市区位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地理网。 城市区位知识点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 ②气候: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地形: 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高原:热带地区平原气候湿热,城市多位于高原(气候凉爽),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城市多位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 ④河流:提供水源; 提供水运:水运起点——货物在此中转 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河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连接海运和河运 过河点——连接水运和陆路运输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自然资源:

煤炭——大同、鹤岗、抚顺、伯明翰、曼彻斯特 钢铁——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大庆、克拉玛依、玉门、阿伯丁 黄金——约翰内斯堡 有色金属——金昌 ②交通运输:河运——宜宾、重庆、武汉、上海等 铁路枢纽——石家庄、郑州、株洲 海运——大连、连云港、上海、青岛、纽约 ③政治:政治中心——省会、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等政策:深圳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 ④军事 ⑤宗教: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拉萨 ⑥科技:日本科技城筑波 ⑦旅游:张家界、桂林、黄山 城市区位知识点2、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完)

地理方法清单 一、地球大专题 1.经、纬度计算: 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 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111km;1°纬线=111cos A km(A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方向—A在B的什么方向,分清点B与目的地A,看纬线的位置定南北(上北下南),看经线的位置(经度差小于180°度)定东西 4.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区时的计算: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 ±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地方时的计算:找出已知的经度与时间,经度差计算:采用同侧相减,两侧相加;时间差=经度差÷地球自转角速度15°/时或1°/4分;根据东早西晚来加或减时间差;注意考虑行程时间;;结果若小于0,则应加24小时,日期变为昨天。 ④地方时的判断方法: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2:00,其对面经线上的时间为0时。昼半球中点经线上的时间是12时,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是指0度经线的地方时,太平洋标准时是指120W的地方时。 ⑤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加上1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有三处并不完全重合),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减去1天。注意今天与昨天围的描述。 5.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极点为0 6.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h=0°;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适用条件:①两地位于直射点的同一侧;②两地对称分布于直射点两侧)。 7.昼夜长短计算:弧比法----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时; 日出日落法---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纬度法----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值地区的夜长。 8.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9.常见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1)极点:一天中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极点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相等。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10.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天气,气候,空气质量,季节昼长。 11.卫星发射中心的选择因素:纬度,气候,昼夜,人口。 12.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圈在某一时刻重合,与纬线圈垂直相交;春秋分以外的其他时间晨昏线与经线圈相交(夹角为0度-23度26分之间,二至日时夹角达最大),与纬度值相同的两条纬线相切而与其他纬线相交,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 13.日出、日落的方位:①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②每年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除发生极昼地区以外的其他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发生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实没有落到地平面之下,只是落到一天中最低的位置);北极因

高考地理重难点:人口

高考地理重难点:人口 重难点解读 人口部分的考查重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人口迁移及其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还是性别结构、知识结构等,又或者人口迁移等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人口迁移量、人口变化等数据资料,继续考查人口变化特点和人口问题,仍是命题热点趋势。这部分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4—5题。 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答案】4.C 4.B

【解析】4.图中给的信息是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不同年龄人口占各自总人口的比例,没有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自的总人口数量信息,因此无法比较二者男性人口数量多少,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大于非欧盟籍,D错误。故选C。 5.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年龄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正确;欧盟地区每年GDP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导致欧盟地区人均收入降低,但不会剧降,C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错误。故选B。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6.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答案】5.C 6.D 【解析】5.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

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的起源.doc

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的起源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的起源,更多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地理真题、高考地理答案、高考地理复习资料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起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

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 我精心为您 高考地理40组易混概念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11个 高考地理问答题答题模板:自然地理部分 高考文综各科知识点口诀汇总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人口城市和环境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人口城市与环境 考点归纳 一.人口的增长与问题 1.世界人口发展的概况: <1>自人类出现的最初二、三百万年间,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2>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3>二战以后,人口迅猛增长,出现了"人口爆炸"。 <4>7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 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①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美的国家为代表,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等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②欧洲,北美洲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3.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历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既使很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有很大的人口数量的增加。1997年我国人口约有12.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2%左右;自7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每年净增加人口仍有1400万人之多。 4.人口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由于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大量浪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 <1>从大洲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亚洲连同非洲和拉丁美洲,则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 <2>从地区看: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队;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来和巴基斯坦。 2.我国的人口分布: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别大,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以黑龙江黑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作为我国东西部分的分界线,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特别是沿海地区更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西部地区虽地域广阔(占我国面积55%)但人口稀少(占全国人口的4%)。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们总选择具有优越自然条件的地区进行生产活动。<2>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面有着决定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趋势也不同,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别,人口分布也不同。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重难点解读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方向分析,2020年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的变化应该不大,一般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图表,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和城市化等角度进行考察。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依据图表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结合新时代情景下城市群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社会热点,理解和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核心考点。 典例探究 一、(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 2.B 3.A 【解析】1.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D正确。 2.读图可知,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中,安庆、池州、宣城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西南部,盐城和滁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不均衡,A错。属于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都远离核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边缘地区,B对。安庆、池州、宣城相对集中,而盐城和滁州与之相隔较远,没有集中分布,C错。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没有对称点,不具有对称性,D错。 3.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其中多数城市在空间上邻近核心城市上海,说明上海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很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等级水平,A对。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见,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性质和产业部门与上海差别很大,B、C、D错。 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高考地理 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 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 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浙江选考2)2018届高考地理 重难点专项练(五)

重难点专项练(五) 读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增长模式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人口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4.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2016年全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图为不考虑“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 浙江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第5~6题。 5.在不考虑“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2013~2020年( ) A.人口总扶养比先降后升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 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6.实施“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省( )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总人口规模提前达到峰值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 下图为我国2005~2034年年龄段(0~15岁、16~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结构趋势图(含预测),图中①②③曲线代表不同年龄段。读图,完成第7~8题。 7.到2034年,我国0~15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 ) A.58% 24% B.19% 24% C.24% 19% D.19% 58%

高中地理:城市知识点

高中地理:城市知识点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 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 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⑶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便捷的交通; ②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宽广的经济腹地; ⑤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丰富的农副产品; ⑦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 ①道路狭窄,交通堵塞;②居住拥挤; 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④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 ①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⑷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 (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 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4. 锋面逆温: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 2.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利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四.专题练习 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2、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20m 40m 60m 80m 100m A 16.3℃16.6℃16.8℃17.0℃17.1℃ B 21.0℃21.0℃20.9℃20.9℃21.0℃ C 20.9℃20.8℃20.6℃20.2℃20.0℃ D 15.2℃14.8℃14.7℃14.9℃15.2℃ 3.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