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

报告

一、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体区情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体量较大,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骨干组成部份。其幅员面积占全市%,集聚全市%的常住人口、%的经济总量,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区情概况。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散布在重庆主城区外的“一圈两翼”。其中:万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重庆主城之外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黔江地处渝东南,武陵山腹地,渝鄂边区结合部,是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地处重庆“1小时经济圈”。合川是建国后唯一不是“地域行政中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表1: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概况(2008年末数据)。

备注:到主城区里程是以高速公路从所在城市到重庆绕城的距离。除黔江、江津外,其余为全程高速。

(-)区位交通。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均位于重庆与周边省区域中心城市的骨干道上,均与都市区构建起快速通道,交通方式均已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1. 万州区。1917年设立海关。经渝万髙速距重庆主城327千米。318国道穿越全境,达万铁路、万州机场、渝万、万开、万云高速公路建成开通,鞍子坝客运中心、江南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利用,渝万城际铁路即将动工建设。万州港是长江十大口岸之一,170() 万吨深水港码头已具雏形,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上海。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大体形成。

2. 涪陵区。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经渝涪高速距重庆主城100 千米,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千米。黄旗港集装箱码头年内将建成, 一期工程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万标箱、滚装船18万辆,海关已在涪陵设立办事处。重庆一上海沿江高速、铁路等正在计划建设中。着力打造重庆交通副枢纽。

3. 黔江区。经国道319距重庆主城33()千米约5小时车程。渝湘髙速黔江段年内通车。经渝怀铁路距重庆江北站312千米,距怀化站30()千米,3小时内可抵达重庆主城,24小时内可抵达沿海省会城市。黔江舟白机场按4C级建设,明年试飞,设计能力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知足2架C类飞机自滑进出。

4. 江津区。距重庆主城42千米、江北国际机场70千米,重庆18() 千米绕城高速公路在江津境内有千米、渝滇高速公路在其境内有47 千米,计划的城市轻轨5号线直达江津。长江黄金水道127千米东西贯穿全境,有国家级深水良港5个,常年可停泊500()吨以下的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全区水域通航里程超过35()千米,10()()吨级以上泊位15个。

5•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经髙速公路距重庆主城56千米,西离成都276千米。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长江流经南端, 历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枢纽。

6.合川区。合川地处重庆西北部,境内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纵横并在城区汇流。遂渝快速铁路、渝武高速公路、国道212线、襄渝铁路和在建的兰渝铁路穿境而过。经高速公路40分钟可达重庆主城,5()分钟可达江北国际机场,3小时可达到都,是渝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重庆通往川北、陕西、甘肃等地的交通要道。

表2: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概况(2008年末数据)。

备注:公路路网密度采用重庆统计年鉴2()08年末数据对比。从品级和路网密度看,我区交通状况基础较好,城市交通还有发展空间。

(三)资源状况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资源均比较富集,建制历史比较悠长,人文积淀比较厚重,劳动力资源比较丰硕,均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表3: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资源概况。

(四)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主要从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入进行对比,其他主要经济指标见附件1和附件2。

表4: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GDP排序表。(单位:亿元)

备注:人均GDP为年度测算指标。我区经济总量和人均GDP

在六个中心城市中均靠后,且发展速度还不够快。

表5: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财政收入排序表。(单位:亿元)

备注:从地方财政收入看,我区居中,但可用财力偏低,说明我

区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

表6: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排序表。(单位: 亿元)

百度文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备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我区靠前,但工业投资占比小,横比其绝对值和增速均排名靠后。

二、主要发展思路和2009年目标任务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均依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此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的2009年目标任务均比较高。

(-)主要发展思路。

1•万州区:依照市委、市政府对万州提出的“135”目标任务(T 即1个目标,成为全市

“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加极;“3” 即3大定位,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二大城市、渝东北及三峡库区的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5”即5项任

务,着力加速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设“50()亿万州”。力争3年翻一番,到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50()亿元以上,奠定坚实墓础;第二步,从2012年开始,力争用4年再翻一番,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经济总量达到10()()亿元以上,构筑大体框架;第三步,从2()16年开始,再通过5年的尽力翻一番,到“十三五”末的202()年经济总量达到200()亿元以上,成为名不虚传的重庆第二大城市和渝东北及三峡库区经济中心°着力打造宜居万州、丛林万州、创业万州、健康万州、和谐万州。

2.涪陵区:围绕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目标,以打造重庆东部增加极为着力点,解放思想,自我加压,提出了建设“工业涪陵、港城涪陵、安商涪陵、宜居涪陵、人文涪陵”的新任务,锁定了本届政府实现“500亿GDP、800亿工业、45亿财政”的奋斗目标。

3.黔江区:围绕加速建设“一城市一枢纽三中心”(5年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大体框架,打造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产业集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的目标,大力实施大通道、工业强区、城市东进“三大战略”,尽力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陵山经济髙地。

4.江津区:提出了大力实施千亿工业强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三大战略”。到201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0()()亿,

培育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一批1()()亿、5()亿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力争规模企业达到40()

户以上。

5.合川区:确立了“3421”工作思路。牢牢围绕打造中国知名旅游城市、重庆区域性中心大城市、重庆最美丽城市“三大奋斗目标”, 实施强盛合川、美丽合川、平安合川、德润合川“四大战略”,抓奸发展与民心“双十工程”,推动“百个重点工作项目”,走出一条具有

时期特征、合川特色的发展之路。

6.永川区:围绕“精美城市、渝西髙地、幸福永川”的目标,确立了“369”工作思路。“3”即:“三个渝西领先”。城市发展规模和品质渝西领先;经济总量、引资水平和市场规模渝西领先;市民幸福

感、归属感、安全感渝西领先。“6”即:重点打造“六大髙地”。渝西加工制造业髙地;川渝黔“三区汇点”商贸物流髙地;渝西金融服务高地;中国西部休闲旅游高地;中国西部

职业教育高地;渝西文化医疗高地。“9”即:实施“九大举措”。形成“一主两副两轴多点” 城镇体系;集约发展开放型经济园区;重点开展会展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活动;建成重庆市创业示范基地;加速丛林永川建设和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营造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在开放发展中着力改善民生;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开拓开放的领导班于和人材队伍。

(二)2009年目标任务。

表7: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2009年部份目标任务。(单位:

备注:涪陵区2008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1亿元;2009年招商引资任务力争引进10()亿级、50亿级工业项目2—3个,有较大投资规模商业项目3个、总部经济项目5个和社会事业项目5个。

从以上5项指标看,合川2009年肯定的目标任务横向比,绝对值和增速均较靠后。

三、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均培植起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一)工业发展情况。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2008年共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 特色园区初具规模,初步构建起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1 •大体情况。

表8: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工业概况(2008年末)。(单位:

亿元)

备注:我区工业总量、工业占GDP的比重排名均靠后,说明我区工业化程度不髙;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多,但个头小,大型企业尚未,中型企业也不多, 重庆工业50强企业1户也没有。

2•支柱产业情况。

万州:形成了盐气化工、纺织服装、新型材料、食物药品、机械电于等5大特色产业。到2008年末,有34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其中,重庆宜化年产值超过3()亿元,大全新能源、三峡纺织超过1()亿元,雷士照明、太白酒业、三峡水利、长安跨越、索特盐化超过5亿元;水泥产量万吨;发电量6亿度。涪陵:到20()8年持续7年入选重庆“十强工业区县”。形成了食物、医药、化工、纺织、建材、机械和有色金属加工等7大支柱产业。20()8年原煤产量万吨, 发电量达到亿度,榨菜产量万吨。太极集团、建峰化工、中化涪陵化工、东升铝业集团、娃哈哈饮料公司、新涪公司接踵进入重庆工业企业5()强。黔江:全国5()()强雨润集团和全市工业5()强重啤集团等知名企业入驻黔江。2008年卷烟产量万标箱;原煤万吨;水泥万吨;发电量亿度。江津:形成了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热动力、粮油食物、电力、涂料化工、钢铁及深加工、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20()8年发电量亿度;水泥万吨;白酒53316千升;尿素58724吨。珞璜电厂、重庆潍柴、重齿公司多次进入重庆工业5()强。合川:形成以煤电能源、水泥建材、盐化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2(X)8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发电量27亿度;煤炭产量23()万吨;水泥产量400万吨。永川:形成了以汽摩零部件、船舶配件、石油井口装置为主的机械加工制造;以氢氧酸系列产品、煤炭为主的能源化工;以丝绸、食物为主的轻纺食物;以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为主的冶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20()8年产值上亿企业22家。

3特色园区情况。

万州工业园区:2002年12月设立。园区控规面积3()平方千米,下设天于园、盐化园、五桥园,重点发展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物药品五大特色产业。已实施开发1()平方千米,建成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迸江苏大全、江苏

红太阳、湖

北宜化联碱、山东如意纺织、浙江科华水泥、重庆啤酒、广东雷士照明、长安跨越专用车等10()余家企业。20()9年估计实现工业产值20() 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亿元,解决就业3万人,力争2012年建成100()亿级特色工业园区。

涪陵工业园区:控规面积51平方千米,由龙桥、李渡、白涛工业园区组成。龙桥工业园区计划面积1()平方千米,由化工化纤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石塔光彩园三个组团组成,有中化涪陵化工、新涪公司、娃哈哈涪陵公司、龙桥热电等工业企业,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物流运输为重点,建成为重庆市重要石化基地、长江上游最大的化纤纺织

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李渡工业园区计划面积为2()平方千米,以装备制造、医药食物、电于信息、新型材料、纺织服装、临港物流为主导产业。白涛工业园区计划建设面积21

平方千米,首批启动6平方千米,以天然气化工、氯缄化工、石油化工为主线,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黔江工业园区(正阳工业园):控规平方千米,分正阳、青杠、物流3个区。已入驻企业42家,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青杠拓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即将动工建设PVC—体化项目。江苏雨润集团投资亿元建设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重啤集团投资年产20万吨啤酒项目,一期工程年产啤酒10万吨。

江津工业园区:控规面积25平方千米,由德感工业园、双福工业园、珞璜工业园组成。已入驻企业20()多家,有世界5()()强企业法国拉法基、瑞士AEB、韩国SK等,国内知名企业玖龙纸业、中国建材集团、金龙集团、广州恒大、深圳中天元、赛迪川润、三峡油漆等成功入驻。已形成机械、建材、包装、能源、食物、轻纺、化工等支柱产业,全力打造100亿级机械加工基地、100亿级建材基地、100 亿级包装纸基地、1()()亿级涂料基地和1()()亿级能源基地,持续4年被重庆市评为十佳特色工业园区。

合川工业园区:控规面积平方千米,由草街、南溪、城北、化工、三汇5个组团组成。已开发利用面积平方千米,其中南溪工业组团4 平方千米、草街工业组团平方千米、三汇工业组团1平方千米。

永川工业园区:控规面积2()平方千米,由中山、大安、港桥三个工业园组成。已有理文造纸、紫光化工、隆标浙江工业园、九龙电力、新格再生铝、科克发动机、渝琥浮法玻璃、中重石油、白雪电器等86户企业入驻,投资规模超过30()亿元。大体形成了机械制造、

轻纺食物、能源化工、冶金建材4大支柱产业。组建了永川兴永、重庆大安、重庆豪江三个开发建设公司。

表9: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工业园区概况(2009年1-9月)。

备注:涪陵工业园区由龙桥、李渡、白涛3个工业园区组成。

(-)农业发展情况。

万州: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有优质酿酒高粱、优质水稻、“双低” 油菜、无公害花生、柑桔等。榨菜加工基地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墓地。涪陵: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有榨菜、丝麻、畜禽、果蔬等。黔江: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有烤烟、生猪、蚕桑等。2008年,烤烟种植面积万亩,产量7294吨。江津: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有生猪、花椒、柑桔等。建成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因库,荣获中国柑桔之乡。合川: 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有生猪、枇杷、水产等。永川: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有生猪、柑桔、茶竹等。

表1():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农业概况(2008年末)

备注:说明我区农业基础较好。

(三)商贸旅游。

1•商贸。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商贸较为发达,2008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占全市的%。其中,万州商贸最为发达,社零总额达亿元,居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第1位;我区2008年社零总额亿元,居第5位。

表11: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商贸概况(2008年末)

备注:商贸和酒店服务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表12: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商业和专业市场概况

2.旅游。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均把旅游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来抓。万州:大体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旅游体系。深度开发三峡旅游市场,加速建设三峡库区旅游服务中心和集散地。培育精品景点景区,推动“锦绣三峡”、青龙瀑布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7家全国百强旅行社入驻万州。涪陵:形成长江三峡旅游线和乌江画廊旅游线等精品线路。黔江:黔江武陵山、小南海、官渡峡与北部的长江三峽、东边的芙蓉洞、西边的黄金洞、南边的张家界连成旅游环线,开发潜力庞大。江津:国家重点风光名胜区四面山和市级风光名胜区骆睐山、碑槽山、清溪沟和聂帅母校、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故宅等。合川:国家重点风光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城、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滦滩古镇和市级风光名胜区双龙湖等景点景区。永川:以“茶、竹、石”三大特色旅游资源最引人注目。有

茶山竹海旅游区、重庆野生动物世界等。

表13: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旅游概况(2008年末)

备注:各地旅游资源均有基础,但整体开发不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我区从统计数据看,排名靠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情况

大城市骨架均已摆开。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加速,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中心城市形象日渐凸显。万州:三峡移民广场、和平广场等完工投入利用,江南新区开发加速推动,南滨大道及南滨公园绿化即将完成,成功创建重庆市卫生城区和国家卫生区。涪陵:依照“一城两区五片”的城市整体布局,实施37.7万平方米江南老城旧城改造,启动开发1()平方千米李渡新城。黔江:改造扩张老城区,加速新城组团开发建设,初步形成“老城、正阳组团、舟白组团”三大片区城市发展新格局。江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为“一主一副一组团”、“一江两岸”,建成体育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合川:加速推动南城、北城、东城三大片区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实施6()万平方米旧城改造。永川:肯定“一主二副二轴多点”的网络式城乡空间体系,十里棠香等一批标志性景观建筑接踵投入利用,城区道路改造稳步推动,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表14: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概况(2008年末)

表15: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概况(2009年1-9月)

备注:城市规模我区居中,但施工面积(新动工)、完工面积、商

品房销售销售面积和价格我区均排列靠后。

五、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扩大开放情况

六个区均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2008年实际利用内资合计亿元, 占全市总量的17%;实际利用外资合计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

万州:组建百人招商团,实行小分队招商;成功承办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经贸洽谈会。万州区是国家沿江开放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和移民迁建重点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重点,是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的重点,集中配真了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三峡库区优惠政策和万州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各类优惠政策, 是全国优惠政策的叠加区。万州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万州工业园区纺织服装示范园列入重庆布局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11个园区之一O

涪陵:设立了4个驻外招商机构,16个招商分队,前后在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及重庆主城举行三大园区、农业项目、房地产等2()场招商推介会。对口支援成效明显,取得浙江省政府性无偿捐赠资金160()万元,引进对口支援经济合作项目9个。李渡工业园区机电示范园列入重庆布局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11个园区之O

黔江: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江苏雨润集团和重啤集团等重点项目。

江津:主动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域产业转移,江津工业园区装备制造示范园列入重庆布局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11个园区之一。

合川:设立了5个驻外机构,成立了9支招商小分队;开展了成都招商恳谈会、充分利用并深度参与市级重大招商活动等。

永川:设立深圳、台州等7个招商办事处。促成海关、査验检疫

在永川设立办事机构,对外开放的大通关平台加速建设。表16: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外开放排序表

备注:万州区招商引资情况年关迸行统计。从统计数据显示,我区外贸依存度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招商引资方面在“1小时经济圈” 4个区中,从头签协议及协议投资看,我区形势看好,但实际到位资金仍不睬想,在项目落地、加大投资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六、城乡居民收入和教育卫生情况

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表18: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概况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 报告 一、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体区情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体量较大,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骨干组成部份。其幅员面积占全市%,集聚全市%的常住人口、%的经济总量,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区情概况。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散布在重庆主城区外的“一圈两翼”。其中:万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重庆主城之外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黔江地处渝东南,武陵山腹地,渝鄂边区结合部,是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地处重庆“1小时经济圈”。合川是建国后唯一不是“地域行政中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表1: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概况(2008年末数据)。

备注:到主城区里程是以高速公路从所在城市到重庆绕城的距离。除黔江、江津外,其余为全程高速。 (-)区位交通。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均位于重庆与周边省区域中心城市的骨干道上,均与都市区构建起快速通道,交通方式均已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1. 万州区。1917年设立海关。经渝万髙速距重庆主城327千米。318国道穿越全境,达万铁路、万州机场、渝万、万开、万云高速公路建成开通,鞍子坝客运中心、江南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利用,渝万城际铁路即将动工建设。万州港是长江十大口岸之一,170() 万吨深水港码头已具雏形,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上海。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大体形成。 2. 涪陵区。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经渝涪高速距重庆主城100 千米,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千米。黄旗港集装箱码头年内将建成, 一期工程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万标箱、滚装船18万辆,海关已在涪陵设立办事处。重庆一上海沿江高速、铁路等正在计划建设中。着力打造重庆交通副枢纽。 3. 黔江区。经国道319距重庆主城33()千米约5小时车程。渝湘髙速黔江段年内通车。经渝怀铁路距重庆江北站312千米,距怀化站30()千米,3小时内可抵达重庆主城,24小时内可抵达沿海省会城市。黔江舟白机场按4C级建设,明年试飞,设计能力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知足2架C类飞机自滑进出。 4. 江津区。距重庆主城42千米、江北国际机场70千米,重庆18() 千米绕城高速公路在江津境内有千米、渝滇高速公路在其境内有47 千米,计划的城市轻轨5号线直达江津。长江黄金水道127千米东西贯穿全境,有国家级深水良港5个,常年可停泊500()吨以下的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全区水域通航里程超过35()千米,10()()吨级以上泊位15个。 5•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经髙速公路距重庆主城56千米,西离成都276千米。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长江流经南端, 历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枢纽。 6.合川区。合川地处重庆西北部,境内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纵横并在城区汇流。遂渝快速铁路、渝武高速公路、国道212线、襄渝铁路和在建的兰渝铁路穿境而过。经高速公路40分钟可达重庆主城,5()分钟可达江北国际机场,3小时可达到都,是渝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重庆通往川北、陕西、甘肃等地的交通要道。

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

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报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本报告旨在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重庆市经济的概况、区域经济市场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通过对重庆市的经济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业机构以及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促进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报告希望通过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市场的繁荣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报告的布局和组织进行介绍,以及各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 文章结构: 本报告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本报告的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正文部分包括重庆市经济概况、区域经济市场分析和市场发展趋势三

个子部分。在重庆市经济概况中将对重庆市的经济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包括GDP、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数据和趋势分析;在区域经济市场分析中将对重庆市区域经济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各个区域的特点、产业布局等内容;在市场发展趋势部分将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测和趋势进行分析。 结论部分包括主要发现、建议和展望三个部分。在主要发现部分将总结本报告中的重要发现和结论;在建议部分将提出针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发展的相关建议;在展望部分将对未来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发展的展望进行描述。 整篇报告将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展望,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1.3 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以全面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竞争格局和未来趋势。通过对区域经济市场的分析,旨在为政府部门、企业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推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本报告还旨在为学术界和各界人士提供关于重庆市经济市场的全面资料,促进更深入的研究和交流。 1.4 总结 总结部分: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分析现状 引言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本,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设项目的加速推进,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本文将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市场规模与结构 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重庆市 的GDP总量为xxxx亿元,同比增长了x.x%。市场结构方面,重庆市的经济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成。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和金融业。 市场特点与竞争态势 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区位优势:重庆市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与中西部其他城市有良好 的交通连接,便于物资流通和市场开拓。 2.产业结构多元化:重庆市没有依赖于单一产业的经济结构,拥有众多的 产业类型,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 3.消费市场潜力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庆市的 消费市场逐渐扩大,各类消费品需求旺盛。

4.竞争激烈:由于重庆市经济发展迅速,各类企业涌入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 5.政策支持:重庆市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市场机遇与挑战 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面临一些机遇和挑战: 1.优势产业发展机遇:重庆市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来提升竞争力。 2.城市建设项目带来的机遇:重庆市的城市建设项目不断推进,为相关产业链提供了机遇。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建材和工程机械,提供了市场需求。 3.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挑战:由于重庆市地理位置特殊,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物流网络建设和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4.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摩擦、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会对重庆市的经济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及时应对。 发展策略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建议:

重庆五大功能区

重庆五大功能区 重庆五大功能区泛指以区划为单位划分的地理区域。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在经济、文化、产业等方面都具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特色。下面将介绍重庆市五大功能区。 重庆市的五大功能区分别为城市中心区、两江新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以及高新区。 首先,城市中心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中心地带,是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这个区域内有着重庆市的各级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商业中心、高档住宅区等。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大剧院、科技馆等都位于城市中心区,这些建筑都是城市的地标性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商业活动。 其次,两江新区是重庆市的新城区,是城市的新兴增长点。这里是重庆市新的发展引擎,也是重庆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区域。两江新区还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交通要道,不仅有重要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网络,还有重庆市的航空枢纽-江北国际机场。 工业园区是重庆市的经济支柱之一,是重庆市发展产业经济的重要区域。工业园区集中了重庆市许多重点企业和知名企业,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包括汽车、化工、电子等。工业园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不断推动重庆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经济开发区是重庆市为吸引外资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而设立的特殊区域。经济开发区内有着优厚的投资环境和配套设施,国内外企业在这里设立工厂和办公室。经济开发区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高新区也是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高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核心任务。高新区的发展促进了重庆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推动了重庆市在智能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总体而言,重庆市的五大功能区在不同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推动着重庆市的发展。这些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为重庆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随着重庆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信重庆市的五大功能区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为重庆市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201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分析

201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分析 2014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五个重庆”和“两江新区”建设,加快实施“民生十条”、“共富十二条”,全市各经济板块活力不断增强,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2014年“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圈翼” 人均GDP之比为2.16:1,比2010年下降0.05个百分点。 一、“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缩小三大差距”战略指导下,全市加快体制创新,强化项目支撑,促进“一圈两翼”协同发展,经济增长迈上新台阶。

“一圈”快速发展,增长处于历史高位。“一圈”经济发展突出产业带动、研发创新、综合服务等功能,加快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高技术、轻纺食品等产业集群的发展,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14年“一圈”实现生产总值7762.69亿元,增长16.1%,分别比直辖以来、“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的平均增速高出3.9、4.9和1.3个百分点,仅次于2010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年份之一。“一圈”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76.7%,拉动 全市经济增长12.6个百分点。 “两翼”提速发展,增幅连续5年超过“一圈”。“两翼”发挥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口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能矿建材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特色产业,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2248.44亿元,增长17.2%,快于“一圈”1.1个百分点,保持了2007年以来快于“一圈”的增长势头,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23.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渝东北翼”实现生产总值1710.47亿元,增长17.6%,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18.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渝东南翼”实现生产总值537.97亿元,增长16.0%,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0.8个百分点。

重庆市各主要商圈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重庆市各主要商圈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一、重庆市现有商业格局和各商圈发展状况 (一)主城区各大商圈概况 重庆城区是组团布局,所以不可避免的形成多中心商业格局,现在重庆基本上是以解放碑商圈为全市的商业中心,并辐射到区县,其他区形成沙坪坝商圈、杨家坪商圈、江北观音桥渝北商圈、南坪商圈这四个次级商圈组成主城区庞大的商业组团,并形成每年高达300亿的超级大市场。 解放碑商圈 解放碑商圈全国有名,汇集众多大型百货公司、顶级品牌专卖店、大型超市、小型商铺等等,具备完善的业种配臵和各种档次的组合,超市、百货店、品牌专卖店、专业市场、购物中心等全部具备,并且规模和密度堪称第一,每天吸引人流二三十万人,节假日甚至超过一百万人次,简直达到拥挤不堪的地步,它的销售总额也数倍于其他次级商圈,号称西部第一大商圈。 解放碑商圈自身也在发生变化,休闲设施陈旧,特色娱乐、餐饮网点太少这些配臵的不足正在逐步改善,对于大量同质化的竞争各个商家也在逐步调整形成差异化的共存经营。 沙坪坝商圈 沙坝坪商业繁华、市场潜力巨大,是重庆重要的商贸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沙区商业步行街始建于90年代初。现在形成全市最大步行街区商圈,北起沙南街,跨渝碚路,顺华宇广场西侧向南延伸至绿色艺术广场。商圈的有效消费人口120万,年购买力在60亿以上,区内商业网点万余家。整个商圈相对独立,并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随着三峡广场、雕塑文化广场、绿色艺术广场等一系列广场的建成必将带动经济和商业的繁荣。目前的商业业态趋于成熟,新型和先进的零售业态不断进驻,为沙坪坝商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杨家坪商圈 以杨家坪转盘为中心,中心商业区包括杨九路、杨家坪正街、石坪桥正街、西郊路、直港大道,共计10万余平方米的商业面积,统称为杨家坪商圈。圈内仅有的家乐

重庆市次级区域经济中心选择评价

重庆市次级区域经济中心选择评价 内容摘要:次级区域经济中心实际上就是地理或经济意义上的次级增长极,对现有次级区域经济中心进行评价,是适时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基础研究出发,创新性地采用断裂点模型修正后的正辐射效应指数,对重庆市现有的六大区域性经济中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得出长寿已经替代江津成为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并就如何选择次级区域经济中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综合实力正辐射效应指数 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6年年底,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从2007年开始重点建设江津、万州、涪凌、黔江、合川、永川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将这六大城市打造为重庆市的次级区域经济中心,形成以主城为中心、六大区域经济中心为依托的水滴外溢式发展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重庆市已选择的这六大次级区域经济中心是否实至名归,非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是否已经实现超越发展成为新的区域经济中心,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次级区域经济中心实际上就是地理或经济意义上的次级增长极,国外关于次级增长极的理论研究相对丰富,主要有:佩鲁(F Perrous,1955)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ar,1993)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6)提出的城市经济圈理论、普雷维什(Raúl Prebisch,1962)的“中心-外围”理论等;而国内主要有通过借鉴“增长极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中心城市论、城市群理论和经济增长点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为次级区域经济中心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关于选择和评价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国外由于其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很少关于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实证研究。国内关于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实证研究也是近年来才逐渐出现,主要有邓清华(2006)、陈敦(2004)、李锦章(2003)等对次级区域经济中心形成机制等的研究;郑治伟(2010)和曹佳(2007)等人提出量化指标和方法进行选择评价的研究,其中,郑治伟、孟卫东通过选择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运用计量模型计算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三个方面综合得分,排名来选出次级区域经济中心;曹佳则通过选取空间结构、城市人口和GDP作为指标,采用引力模型来确定区域次级经济中心,国内更多的是关于省级或是更大区域城市群经济中心的研究。国内选择和评价区域经济中心的方法及指标选取如表1所示。 重庆次级区域经济中心评价 根据以上对次级区域经济中心选择与评价方法的综述,本文对重庆市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评价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构建各个备选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出各城市综合发展实力;二是将综合实力指数引入断裂点模型,而后计算得到代表各备选城市辐射力大小的正辐射效应指数,从而对重庆市现有的六大区域经济中心进行评价研究。 (一)备选城市综合实力对比 1.构建指标体系。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1992)、代学珍(1999)、符小洪(2002)、叶依广(2004)、曹佳(2007)等人对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挑选出代表备选城市综合实力的15项评价

重庆对主城及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

重庆对主城及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 区域中心城市包括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和黔江。这6个城市不但是所在区县的中心城市,更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其职能应突出区域交通、物流、科技、信息中心作用,与区域内其他城镇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培育优势产业,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功能。 1.万州。万州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城市。从人口规模看,万州已建成大城市,但区域辐射作用,带动三峡库区发展的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机械、盐气化工、商贸、物流、医药、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万州枢纽港区、万宜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东北部城镇发展,逐步形成重要的航运枢纽、旅游接待中心、物流中心,加快形成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城市。规划至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70万人,建成区60平方公里。 2.涪陵。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是涪陵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涪陵现有医药、食品、建材等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优势产业群,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加快建设涪陵枢纽港区等基础设施,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对重庆中部地区和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规划至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50万人,建成区44平方公里。 3.合川。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是合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城遗址所在地、重庆北部的能源生产基地和水陆交通枢纽、以发展制造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风景旅游城市。“十一五”期间要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加快对外交通建设,加强与四川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形成辐射四川东部和重庆北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规划至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43万人,建成区41平方公里。 4.永川。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是永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渝川经济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渝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城和重庆市职业教育基地。“十一五”期间,要发挥永川的区域商贸基础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加强与四川省东南部地区的经济联系。规划至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41万人,建成区37平方公里。 5.江津。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是渝西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山水园林城市。“十一五”期间要发挥江津紧邻都市区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都市区的经济社会联系,特别是重庆主城西部组团的协调发展关系,融入重庆主城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积极承接都市区产业转移,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对外交通建设,加强与

重庆市五大功能区

重庆市五大功能区 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直辖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被誉为“山城”和“江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城 市规划,重庆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分别是城市中心区、工业园区、生态保护区、产业扶贫区和乡村振兴区。 城市中心区是重庆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它位于重庆市的核心地带,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心区,人们可以欣赏到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如洪崖洞和解放碑。此外,还有许多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酒店,满足人们的休闲和娱乐需求。 工业园区是重庆市的经济支柱。重庆市拥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这些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在工业园区设立了工厂和研发中心,为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生态保护区是重庆市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区域。重庆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重庆市设立了许多生态保护区,保护了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这些区域还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休闲体验。 产业扶贫区是重庆市为降低贫困率并提高居民收入而设立的。这些区域主要位于重庆市边远山区,政府通过投资发展农业、旅游等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产业扶贫区的设立有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推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

乡村振兴区是重庆市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设立的重要区域。重庆市拥有广阔的农村地区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政府通过投资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科技研发等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此外,政府还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重庆市的五大功能区是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功能区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重庆市将继续致力于这些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重庆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相关资料

重庆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相关资料重庆市概况 重庆是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是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是联系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2003年重庆市辖13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8个县、5个自治县,年末总人口为3130.10万人,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2002年重庆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971.3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16.7:41.5:41.8调整为2002年的16.0:41.9:42.1。2003年重庆经济增长势头不减,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250.5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5.0:43.4:41.6。 一、重庆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优势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其区位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处中国内陆腹地(战略后方),历来是国家“三线”建设和战略性储备建设重点;二是重庆是国家中西部地区最大工业城市,处于国家东西部联系的中间环节和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重要阶梯;三是重庆是国家开发中西部的前沿,开发中西部,必然首先开发重庆。正是这一具有不可置换性的区位特点,决定了重庆在国家中西部开发战略中,可以发挥出以下区位优势: 1、得“江”独厚 重庆地处四川东南部,是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在古代当陆路交通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水路便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俗语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重庆则刚好有四川的“出川口”的称号,被视为出入四川的咽喉要道。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的水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山峡大坝的修建,大大的改变了重庆的航运状况。“三峡成库以来,重庆境内679公里长江干线航道由原来的三级提高到现在的一级,水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等水运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水运货运周转量从2004年起稳居各种运输方式之首。”重庆市政府参事、市交通委原分管水运的副主任何升平如是说。

重庆五座城建设调研报告

重庆五座城建设调研报告 重庆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重庆市的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重庆市近年来的城建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重庆市的城市规划 重庆市城市规划特点鲜明,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以“山水之城”为核心,追求以山水资源为依托的城市发展。重庆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保护山水、注重生态、注重文化,既确保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又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二、重庆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交通建设方面,重庆市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了出行效率。此外,重庆市还加强了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居住和生活品质。 三、重庆市的城市经济发展 重庆市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不断提升。重庆市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庆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大幅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四、重庆市的城市环境建设 重庆市注重城市环境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重庆市加强了园林绿化和城市绿化建设,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此外,重庆市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升了城市的垃圾处理效率和环境卫生水平。 五、重庆市的城市文化建设 重庆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重庆市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化名片。重庆市还加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重庆市的城市管理 重庆市注重城市管理,努力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重庆市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规范了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的行为。此外,重庆市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七、重庆市的城市创新创业环境 重庆市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重庆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重庆市的创新创业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吸引了

重庆六大主城区概况

重庆六大主城区概况 重庆主城区,也称为老重庆地区核心区,是指重庆市恢复直辖市建制前,作为一个特大城市的全市城域范围。这一范围同时也是自1937年成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和中央院辖市以来,直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恢复直辖市建制的60年时间中重庆市逐步形成的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即从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意义上所指的,将重庆作为一个有城乡二元体构成的城市意义上的一个地域范围。 由于重庆在1997年恢复直辖市建制时,实际上是由包括原重庆在内的4个地级行政区组成,形成了地域面积达到省级行政区的新型直辖市,因而以一个城市来衡量重庆行政区域显然是完全不实际和不科学的,遂出现新老重庆之说。 完整意义上的重庆主城区是由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北碚区和巴南区9个区和周边的11个区县组成的一个和正常城市相当的城郊范围,其中主城区6区为城市核心区,3个郊区为由郊县演变成的城区,11个区县是传统意义上的郊县。这样就与通常意义上其他城市所指的狭义的“城区”不同,是指其所形成的一个类似于一个以往直辖市经济、文化和交通、经济学概念上的市区范围,这一“重庆城区”(即主城9区)、“重庆”(即主城9区+11近郊区)的概念常常和“重庆直辖市”(全重庆市40区县)相对应。一般来说,外界所知的重庆,往往是重庆直辖市;而重庆自身所知之重庆,往往是主城9区或主城9区加上近郊11区,一个仅占重庆全市约25%面积,45%人口,92%经济产值的一片区域。 此外,重庆主城区的市区中,渝北区、江北区和北碚区的部分地区被划入两江新区,为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在1937年~1954年直辖市时期,重庆全市范围包含以下几县级行政单位: 市区(主城6区): ∙市中区:1991年更名为渝中区,西南大区行署所在地,重庆直辖市政府所在地,中共西南局所在地 ∙江北区 ∙南岸区 ∙九龙坡区 ∙沙磁区:1961年更名为沙坪坝区 ∙大渡口区 近郊区县: ∙巴县:1989年更名为巴南区,其北部七公里街道一部分已经完全融入城区,区政府所在地鱼洞成为卫星城 ∙江北县:1991年更名为渝北区,其南部新牌坊一带已经完全成为城区,区政府所在地两路镇成为卫星城 ∙北碚市:1954年后,西南大区行署撤销,川东行署区所在地北碚市并入重庆,成为北碚区,整个区成为卫星城 老重庆地区郊县: ∙双桥 ∙长寿 ∙合川

重庆地域现状分析报告

重庆地域现状分析报告 1. 引言 重庆,简称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直辖市之一。重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本报告旨在对重庆地域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其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 经济状况 重庆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拥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2019年,重庆GDP达到2.58万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国大陆第四位。重庆汽车、电子、冶金、化工等产业发展迅猛,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引擎。与此同时,重庆还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金融、物流等领域。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枢纽,具备了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许多企业和投资者的首选目的地。 3. 自然资源 重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由于重庆地区山地较多,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使得重庆成为国家的重要水电能源基地。此外,重庆还拥有石油、天然气、铅锌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重庆的生态环境独特,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和投资者。 4. 交通基础设施

重庆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重庆市区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大桥相连,方便市内及周边地区的交通。重庆还是中国铁路的重要枢纽之一,有多条铁路线路通过,便于连接全国各地。此外,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航线辐射国内外多个城市。重庆的港口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内河港口,方便重庆与长江流域区域以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 5. 人文资源 重庆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这里有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址和民俗风情,如武隆天生三桥、大足石刻等。重庆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川剧、火锅等都是重庆的代表文化。此外,重庆还是中国美食之都,拥有丰富多样、口味独特的美食,吸引了无数的食客前来品尝。 6. 发展潜力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地域发展潜力巨大。重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是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便利使其成为投资首选。重庆正在积极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力度,以提高综合竞争力。 7. 总结

重庆永川 新城老城 对比分析他们之间的差异

永川新、老城调查分析报告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上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新老城的规划整理和建设。 一、新老城之间的差异 (一)概况对比 1.地理位置 永川新城位于整个永川区的东北部,地处成渝公路、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三条交通要道交汇处,交通方便快捷,区位条件优越,是永川成为成渝城市群战略支点的一个重心之一。占地面积约为265016㎡,人口约为15万人,红旗河流经新城东南部,是现永川区正在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永川老城主要包含几个大的板块:以胜利路、文曲路、萱花路为中心,以西大街两侧到玉屏桥为止,含盖渝西广场和名豪广场两大商圈的胜利路板块及以中山路、大南门为核心,包括肖家冲、英井路、泸州街、望城北路的大南门板块等。 2.总体布局 新城总规划面积为20.8平方公里,分为中央片区(5.8平方公里)、近期建设区(6.27平方公里)、建设拓展区(约8.73平方公里)。新城的核心是一条长2.7公里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修建了行政中心、人民广场、华创商业步行街、中央公园、滨河公园等众多重要设施。 老城布局分区不明显,建筑密度大,格局形态混乱。 (二)道路交通对比 1.便捷度:新城较老城交通便捷,新城地处成渝公路、铁路、高速公路三 条交通要道交汇处。新城有被称为“渝西第一路”的兴龙大道,已建设大道有人民大道、昌州大道、汇龙大道等等。 2.整洁度:新城较老城整洁。经调查发现,新城街道洁净,而老城街道脏乱。老城随地可见的垃圾对老城形象破坏严重。 3.拥挤度:老城较新城拥挤。在老城永远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在新城看到的只是熙熙攘攘的市民。拥挤从另外一方面讲就是人气。调查发现老城显然人气更旺,也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拥堵的麻烦。 4.交通设施:永川老城有客运中心、二十五队两客运站以及火车站点。因此,新城较老城交通枢纽据点少。 5.道路两边绿化:新城较老城优质。新城道路两边绿化率高,树种选择分布比较均匀,注重提升景观效果。老城道路两旁没有进行规划管理,行道树缺乏养护,污染严重。新城注重乔灌地被有机结合,老城基本上只看到了单一的乔木搭配。(三)用地对比 城市用地总体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以及水域和其他用地。 1.居住用地 (1)所占城市用地比重:新城较老城所占比重低。老城建筑层数较低, 相对于居住用地所占城市用地的比重会高些;新城新兴产业占地较大,相对居住

重庆城市设计分析报告

重庆城市设计分析报告 介绍 本文是对重庆城市设计的一份分析报告,旨在对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进行全面 的评估和分析。本报告将从城市规划、交通系统、建筑设计、景观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重庆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城市规划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规 划是指通过规划师的设计与指导,对城市进行整体性的布局和管理。重庆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城市的空间布局较为合理,城市中心区域与周边地区的空间结构相对平衡。其次,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如规划中的山水特色与建筑的融合等。再次,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人民的需求,如建设公园、绿地和休闲娱乐场所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交通系统 交通系统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的交通系统得到了有效的规划和 管理。首先,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公交、地铁和轻轨等交通方式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其次,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的道路网络较为完善,桥梁的建设更是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再次,重庆市注重鼓励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如自行车道的建设等,提倡绿色出行。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体现。重庆市在建筑设计方 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城市的建筑风格多样,兼具现代感和传统特色。其次,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密度适中,能够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再次,城市的建筑设计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了节能材料和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城市美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重庆市的景 观规划十分重视,通过规划合理的绿地和公园,增强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公共艺术和雕塑的设置,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此外,重庆市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如山水景观的保护和开发等,使得城市的景观更加独特和鲜明。

重庆调研分析报告

重庆调研分析报告 重庆调研分析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重庆是我国内陆开放型城市和西部地区经济中心,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重庆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社会问题等情况,为进一步推动重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涵盖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状况、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实地走访重庆的各个地区,观察和了解当地的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情况。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1. 经济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重庆的GDP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是西部地区经济的龙头。重庆的主导产业主要有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初步形成了拥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然而,重庆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过度依赖制造业,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

2. 就业状况 重庆的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然而,农民工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重庆亟需解决的。 3.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重庆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形象不断提升。然而,城市建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重庆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社会问题 调研发现,重庆仍面临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资源缺乏、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四、结论 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的情况,重庆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重庆应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重点解决农民工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此外,政府应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 一、引言: 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直辖市,也是中国的中央城市,辖区面积达到比较大的50000平方公里。重庆市具备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同时拥有极高的经济发展活力。重庆市的经济差异在不断发展变化,经济总量的扩大与区域差异的拉大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例如,经济差异、增长福利等都是重庆市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重庆市受制于其地域,拥有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差异性,以及乡镇之间的经济差异性。根据数据显示,重庆市中山北路在城市核心地位上其他城市不可比拟,因而富有富裕家庭、高端产业资源和服务资产。这造成城市中心非常繁华,而周围地区大量停滞,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2.不同地区开发程度不平衡 随着重庆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建设,重庆市的商业、金融、服务、旅游、制造等行业处于相对发达的状态,特别是重庆市的核心城市区域,发展程度相对高于其他城市重要地区。这造成了不同地区开发程度不平衡的现实状况。

3.贫富差距大 在重庆市内,富裕家庭不断增多,因此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尤其是重庆市的城市中心地带,贫富之间的差距尤为明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市的西部山区、沿江地区等地区人均收入相对较低,而在此过程中,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形成了南北差异甚至国际差异。 4.经济结构差异严重 重庆市的经济结构由于地区差异,形成了不同方向的极为明显的差异性。重庆市的制造业发达,而其他一些地区则受到经济结构的限制,包括重庆市的电子产业、机器制造业、食品加工和生物技术等,相对于制造业的比重较小。因此,经济结构差异严重,成为限制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5.区位发展优势不明显 区位发展优势为重庆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由于发展历程的差异,各地区区位发展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挖掘各地区的区位发展优势、实现区域间相互补充、相互协作,是解决重庆市经济差异性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1.强力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坚决打破四大板块之间的隔阂,最大化优化乡村资源利用效益,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增长空间。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李洁 2012-4—16 9:19:16 来源:《经济师》 2012年第1期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控是威胁社会和谐及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深入分析重庆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加快重庆市各区域协调健康发展,壮大重庆市整体经济增长的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ﻫ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制度创新 ﻫ一、研究意义 ﻫ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同时也是西部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因此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而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又直接影响到重庆市内部经济的健康和长远发展。长期以来,重庆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得重庆市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协调,重庆市城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而周边地区的发展却极为缓慢,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了重庆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威胁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应通过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使重庆市各区域能够健康协调发展.ﻫ 二、重庆市各区域差异性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ﻫ 1.历史经济条件的差异.重庆市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城市,政府对主城区的投资往往要大于对郊区的投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区域经济差异。由于投资以后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各经济区出现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另外,主城区在早期就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而其他地区缺乏这种基础,这就决定了主城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存在的可能性是必然的。 ﻫ 2.区位差异。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大部分位于主城区及其附近,交通较为便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以涪陵为例 邓双福 摘要:重庆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涪陵,本文主要是对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域 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文章中涉及到涪陵 区的地理、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生物等方面,以笔者自身所见所闻以 及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该区,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 关键词:涪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区域,分析 Abstract:Fuling is the center city of chongqing central area,the upper Yangtze river and wujiang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transport hub and logistics cente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ith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garden emerging industrial the establishment of chongqing national centre for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c position,As an important hinterland of the regional central city of national center city, fuling, ushered in the key period of construction and toEarly "groundwork, increasing power deal in Taiwan," the primary stage, up to now "for breakthrough, up the steps, big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the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central city,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enter ci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entral city, and become fuche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main task of the ling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entral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depthPromote and perfect the function of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play its concentration and radiation and leading role, has become a promote the city and the region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y coordinated recent years of development, is located in the inland regional central city of fuling, comprehensive strength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scale has expanded, the city function gradually focus on comparing single industry to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function ,Although urban system is a prototype, but the function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urban agglomeration radiation ability is not strong, the city layoutSuch problems as weak link is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 city function,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enter ci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entral city,Has become the new situation the main task of the fuling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Key Words:Fuling;Natural conditions;Social economy; regional ;analysi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