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影响全局的中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活,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它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战争与和平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严肃而又重大的课题。据统计,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平均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更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冷战对峙,使人类时刻面临死亡威胁。进入21世纪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和平问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人类安宁,仍是21世纪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一)促进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

和平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和平的环境,社会就难以按部就班、从容有序地运转,各项建设就无法正常地进行,人民的生活也会遭到巨大的破坏。所以,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

第一,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给世界和平带来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成为促进和平的新兴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产物。军事是科学技术运用最密集的领域,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世界军事产生了深刻影

响,对战争的制约性空前高涨。

1.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研制的现代化战争武器的巨大威慑性和相互毁灭性,使国际社会空前畏惧战争尤其是核战争,谁也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战争。

2.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越高,研制费用越昂贵,战争消耗就越大。巨大的军费投入,不仅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即使是发达国家或超级大国也很难支撑一场全球性的现代化战争。

3.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国家可以不通过诉诸武力而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这就相应减少了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性。可见,科技在对世界军事和战争形态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成为推迟乃至避免世界大战、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科技革命在物质和技术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的依存度空前提高,促进合作,谋求共赢不仅是全球化的客观产物,同时又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可以说,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对阻碍世界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国际政治关系发挥了日趋明显的牵制作用,推动和平的潮流继续发展。

第二,其他战略力量的新发展有力牵制了霸权主义,增强了和平的力量;当前,国际关系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并在和日趋激烈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并极力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谋求平等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尽管曲折坎坷,但不可逆转,它将从根本上否定和摒弃一两个大国或大国集团主宰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遭受控制与排挤的状况。

1.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气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根源。美国推行“先发制

人”战略,给世界和平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回顾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历程,不难看出,军事对抗,时局动荡,其重要原因就是一两个实力超群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肆无忌惮地推行称霸世界的侵略扩张政策,世界人民又无足够力量削弱以至制止这种政策的实施。因此,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既是超级大国霸权实力相对削弱的结果,又是对超级大国称霸战略的有力牵制。

2.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将能更好地反映世界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的民主化大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进步繁荣的主旋律,多极化趋势适应了这一趋势,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占世界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强烈地渴望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谋求发展,增强实力,共同繁荣。特别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坚持推行和平发展战略,将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推动者和维护者。

3.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将形成一种相互依存与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是由一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决定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局势的不稳定,往往源于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当今世界主要力量对比相对均衡,各种政治力量从不同领域和层面共同参与世界事务时战争因素就会受到极大牵制,世界局势就会保持总体平稳,经济也会获得较快发展,否则,就会陷入战争和动荡局面;另一方面,主要政治力量间利益的交汇点日益增多,依存共处的趋势明显增长,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力量保障。

第三,在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瓦解后,世界主要大国力量进行了新的分化组合,对抗与对话同行,冲突与合作交织,但和平、合作、对话、交流是大国关系的主导方面,世界和平的可靠性有所增加。

维护世界和平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逻辑必然。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内容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在这个核心背景下,发展经济,谋求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在21世纪的头等课题,各国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深,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等呈现出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关系格局。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性质降低,共存多赢和两败(或几败)俱伤的性质在增大。这一特征使国家间趋于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经济全球化普遍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价值取向,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依存共处,多赢互动成为新的取向。

(从1950年到1993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了5.39倍,而国际贸易增长了12.95倍;从1980年到1994年,外国直接投资从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8%增长到9.6%;1970年,越国界的股票、债券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德、日都在5%以下,而1996年分别升至152%、197%和83%)。

最后,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

世界战争史证明,人民,不论是发达国家人民还是落后国家人民,都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特别是落后国家。历史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战争的严重创伤,更加珍惜世界和平稳定的局面,把消除内乱,维护地区稳定,作为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与渴望和平的发达国家民众一起,形成了声势空前的和平浪潮。当美国推出“先发制人”安全战略,并以伊拉克为实验地实施这一战略时,包括美国传统盟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径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反对。2003年2月15日,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全球600个城市,迫千万人举行了自越战以来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反战游行,当阿富汗人民饱受20年内战之苦,又蒙受塔利班政权统治之害后,国际社会为重建一个和平与安宁的阿富汗倾注了巨大热情;当非洲大陆长期陷于内乱和纷争时,国际社会

为制止冲突,复兴非洲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当今世界和平的声浪超过了战争的逆流,合作的愿望超越了对抗的主张。

(二)谋求发展成为各国的战略重心

促进发展是事关世界和平与稳定,进步与繁荣的核心问题。发展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发展问题,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综合发展等等,核心是经济发展。不仅发达国家要发展,发展中国家更要发展,只有实现共同发展,才能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保证。因此,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第一,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尤为迫切,在各类国家的发展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尤为严重。据联合国报告统计,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占有世界总收入的70%以上,而占世界人口77%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世界总收入的20%。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的50倍以上,而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数目由70年代的36个增至目前的49个,有34个在非洲。近20多年来,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些国家几近停滞;贸易条件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日俱增,国际市场上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被压低;债务负担沉重,有些国家的全年外贸收入都被迫用来偿还外债本息,其中非洲许多国家每年要用财政收入的1/4偿还外债。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人口、环境、饥荒、动乱等严重的社会危机。所有这些,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形势比发达国家严峻得多、困难得多。因此,发展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1.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与落后,是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乃至战乱的重要原因。经济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提高,甚至温饱问题都难解决,必将引起社会不满,造成政局动荡,矛盾激化,甚至引发冲突和

战乱。当今的地区性热点问题,大多与一些国家、地区的贫穷直接相关。

2.发展中国家因贫穷与落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发达国家的控制与颠覆,引发国际冲突。经济的强大与独立,是保证政治独立的最重要基础。经济不独立,政治独立就很难实现。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肆践踏、干涉落后国家的主权,凭的就是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军事实力。

3.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与落后,将会直接削弱国际间和平力量。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它们的经济得不到发展,直接削弱了和平力量,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有恃无恐。故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消除地区动荡,挫败霸权主义扩张野心。

第二,发展问题关系到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如前所述,发展中国家始终高举反帝、反殖、反霸大旗,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不懈地努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战前都曾是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战后,这些国家和地区虽然通过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政治上独立,但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剥削和压榨,经济体系不健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另外,由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严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些因素导致南北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南北矛盾越来越深。南方国家的长期贫困与落后,很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在实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使它们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弱,声音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南方国家的长期贫困与落后,极易引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局不安与动荡,引发局部战争甚至国家战

争。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与落后始终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隐患。

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全球发展与各国的共同繁荣的战略问题。南、北方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达国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发达国家又离不开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当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这一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获得较大的发展,换言之,北方国家需要以南方国家的发展作为其持续发展的条件。北方国家的繁荣决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南方国家的贫困落后上。因此,发展问题关系到南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只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减小,才能真正使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整体发展和共同繁荣,才能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发展问题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大家知道,贫困是战争的诱发因素。因为贫困意味着财富的稀缺和生活的艰难,使人轻视生命、好勇斗狠;贫困还派生愚昧,使人习惯于“动物化生存”,按照“丛林规则”包括暴力和战争的手段解决纷争;贫困容易给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以可趁之机,煽动起仇恨和杀戮。事实证明,贫困和经济落后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经济发展有利于营造稳定、持久的和平。因此,经济繁荣发展是保持国内政治和社会稳定,维持整个世界和平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稳定与世界和平。只有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同国家里的人民才能消除分歧、误解和敌视,而代之以理解和尊重,从而建造起持久而稳定的世界和平。

(三)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安全合作十分活跃,成为国际合作的两大亮点。

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个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而采取共同的,实行某种形式的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必然性。

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区域性经济合作的第一个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它以1956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标志。除此之外,在拉丁美洲也出现了一些由发展中国家参加的自由贸易协定,但在实际运行效果有限。

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二个浪潮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标志是欧洲统一市场的形式,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这一时期,欧共体迅速扩大,并向欧盟过渡。接着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这直接带动了拉美和非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一些旧的自由贸易协定重新生效,并形成新的区域贸易协定,如南锥体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亚太地区晚于世界其他地区,直到1989年才出现亚太经合组织(当时仅12个成员),1992年成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三个浪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浪潮的特点是区域贸易协定特别是双边FTA在全球各地涌现。据WTO统计,到2003年5月,通知WTO/GATT的区域贸易协议已经超过265个。在这些协议中,有超过190个目前已生效,有138

个是1995年1月1日后通知的,其中大部分是双边FTA性质的;另外有60个虽然还未做出通知,但也是可操作的。这次浪潮包括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中亚等地区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数十个双边FTA的实施,以及亚太地区正在商签的大批双边FTA。

区域经济合作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全球多边合作机制在区域内的次优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国家和地区需要紧紧地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来参与全球竞争。区域经济之所以迅猛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是并行不悖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系紧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彼此分化加剧。经济全球化地区上的不平衡无法使所有的国家共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另外,有一些国家把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抵制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一种应对措施。(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本、人口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这些跨国资本、人口流动、信息流动没有受到合法性力量的有效监控,以至于全球性洗钱、过度资本投机带来的金融危机、跨国犯罪、疾病的跨国传播和全球恐怖主义等公共问题日益严重,引起各国民众的强烈不满。)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前景渺茫。人们长期瞩目的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回合谈判依然没有进展。继1999年西雅图会议失败之后,2003年9月举行的坎昆会议也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无果而终。作为多哈回合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坎昆会议的失败不仅打断了多哈回合的谈判进程,而且也给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投下了阴影。

许多国家对于多哈回合可能取得的进展缺乏信心。特别是由于美国和欧盟在农业自由化问题上出尔反尔,使得它们对此越发不抱希望。一些新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相继宣告成立,如南亚、中东、非洲组成的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泰国建立的经合组织等等。以上事实说明,大多数国家将这些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集团视作是对多哈回合的补充。发达国家为了防止竞争优势的丧失,都在寻求区域集团的保护。而发展中国家由于难以发挥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不得不站到区域一体化的保护伞下。

第二,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已经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开放的标志和对外施加压力的手段;比如欧洲经济一体化经历了五十年的时间,他们从建立关税到共同执法,到经济共同体,一直到最终实现欧盟,形成一个比美国更大的经济体,以便和美国进行竞争。所以,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实现经济总量扩大,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强化竞争,进一步摆脱经济上的落后局面,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而美国则是将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当作一种手段,向贸易伙伴施加压力,这种施加压力的方法严重冲击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变贸易机制。

第三,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推动本地区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

果明显,许多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积极参与了许多不同领

域的区域经济集团。脱离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最终将在国际竞争中

失去自身应有的地位。目前,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在各个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世界贸易和经济

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欧盟是截至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一体化程

度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目前,欧盟已经达到了经济联盟阶段,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正在向完全经济

一体化迈进。2005年,欧盟区内成员国的相互贸易已经占欧盟各国

对外贸易的66.8%。从目前情况看,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效果普遍良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其区内贸易的比重由成立之初的45.8%上升到2004年的55.8%,增加整整10个百分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成员国普遍受益,但国际上公认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东欧10国加入欧盟后,贸易和经济也普遍获得了较快发展。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区域性集团内部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优于区域外,导致区域内出现的优化重组,促成了相对封闭的区域性国际市场的出现。加之贸易、投资创造和转移效应,使得区域内的贸易和迅速增长,并超过区域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而呈现一种排他性的“内敛”趋势。如欧盟对外投资的1/3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的;就北美而言,美国和加拿大都互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和国,据统计,美国的1/5集中于加拿大,加拿大对外投资的1/3则集中于美国。在区内贸易方面,除欧盟近10年来区内贸易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外,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内贸易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

第四,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参与和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强。而单个国家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合力才能在全球谈判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和发言权,进而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区域经济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区域经济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所追求的目标来看,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其目的都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只不过是范围大小的不同而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突破国家的界限,要求有关国家在经济上以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区域经济

合作就是通过签约的方式结为不同性质的经济联盟,并允许各成员国的生产要素在本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提高成员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区域经济合作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从生产、贸易、金融三个角度看,区城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通,而且亦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能并刺激经济增长,最终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

国际多边安全合作作为一种多边安全制度,是国际安全斗争的重要内容,日益成为国际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等等,都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变得容易受到侵犯。这样安全问题日益变得复杂和严峻,安全问题呈现跨国性和综合性。一国安全利益同地区乃至全球安全形势之间相互关联且更加密切。安全的范畴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和政治,日益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领域。因此,安全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本国力量也就远远不够了,需要依靠国际力量即加强国际合作;需要各国摒弃以军事

实力来谋求安全优势的旧思维,需要树立新型的安全观,构建新型的安全模式,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宁。因此,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安全观截然不同的新型安全模式——合作安全模式。

面对安全威胁更加多样化的挑战,单个国家的行动往往难以奏效,国际合作才是比较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单边主义进一步受挫,各国在安全领域内的共同利益增加,相互依存,双边和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活跃,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安全挑战方面取得新的成果。作为多边安全机制的核心,联合国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第59届联大于4月13日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了《制止核恐怖行为国际公约》,这是“9·11”事件以来联合国通过的第一个反恐法律文件,对加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安全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第60届联大首脑会议于9月16日通

过的《成果文件》强调,有必要尽全力在本届联大期间制定《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更趋成熟。

但国际社会在加强安全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各类威胁和挑战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分歧依然明显,对深化大国安全合作构成一定牵制;由领土、资源、民族、宗教等问题导致的矛盾盘根错节,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对各国改善相互间关系和热点局势降温都构成一定阻力;国际安全合作在机制化、长期化和提高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尚存在许多具体问题。

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

摘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基于在MALAB中行潮流计算的原理、意义,然后用具体的实例,简单介绍了如何利用MALAB去进行电力系统中的潮流计算。 众所周知,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一种计算,它根据给定的运行条件及系统接线情况确定整个电力系统各部分的运行状态:各线的电压、各元件中流过的功率、系统的功率损耗等等。在电力系统规划的设计和现有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研究中,都需要利用潮流计算来定量地分析比较供电方案或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此外,在进行电力系统静态及暂态稳定计算时,要利用潮流计算的结果作为其计算的基础;一些故障分析以及优化计算也需要有相应的潮流计算作配合;潮流计算往往成为上述计算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上这些,主要是在系统规划设计及运行方式安排中的应用,属于离线计算范畴。 牛顿-拉夫逊法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常用算法之一,它收敛性好,迭代次数少。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基本知识及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最后介绍了利用MTALAB程序运行的结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MATLAB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flow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ALAB Bank of China, meaning, and then use specific examples, a brief introduction, how to use MALAB to the flow calculation in power systems. As we all know, is the study of power flow calculation of power system steady-state operation of a calculation, which according to the given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system wiring the entire power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each part: the bus voltage flowing through the components power, system power loss and so on. In power system planning power system design and operation mode of the current study, are required to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d using the tren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program or run mode power supply reasonable, reliability and economy. In addition, during the power system static and transient stability calculation,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trend as its basis of calculation; number of faul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also requires a corresponding flow calculation for cooperation; power flow calculation program often become the an important part. These, mainly in the way of system design and operation arrangements in the application areas are off-line calculation. Newton - Raphson power flow calculation in power system is one commonly used method, it is good convergence of the iteration number of small, introduce the trend of computer-aided power system analysis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power flow Newton - Raphson method, introduced by the last matlab run results. Keywords:power system flow calculation, Newton – Raphson method, matlab

云计算的发展史(DOC)

云计算的发展史 (2012-10-31 14:47:51) I、云计算发展历程大事记 众所周知,云计算被视为科技界的下一次革命,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追根溯源,云计算与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不无关系,更是虚拟化、效用计算、SaaS、SOA 等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那么,几十年来,云计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过来的呢?本文总结回顾了云计算发展历程中的点滴事件: 1959 年6 月,ChristopherStrachey 发表虚拟化论文,虚拟化是今天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基石。 1961 年,JohnMcCarthy 提出计算力和通过公用事业销售计算机应用的思想。 1962 年,J.C.R.Licklider 提出“星际计算机网络”设想。 1965 年美国电话公司WesternUnion 一位高管提出建立信息公用事业的设想。 1984 年,Sun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JohnGage 说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名言,用于描述分布式计算技术带来的新世界,今天的云计算正在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 1996 年,网格计算Globus 开源网格平台起步。 1997 年,南加州大学教授RamnathK.Chellappa 提出云计算的第一个学术定义“,认为计算的边界可以不是技术局限,而是经济合理性。 1998 年,VMware(威睿公司)成立并首次引入X86 的虚拟技术。 1999 年,MarcAndreessen 创建LoudCloud,是第一个商业化的IaaS 平台。 1999 年,https://www.360docs.net/doc/3b4090517.html, 公司成立,宣布”软件终结“革命开始。 2000 年,SaaS 兴起。 2004 年,Web2.0 会议举行,Web2.0 成为技术流行词,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 2004 年,Google 发布MapReduce 论文。Hadoop 就是Google 集群系统的一个开源项目总称,主要由HDFS、MapReduce 和Hbase 组成,其中HDFS是GoogleFileSystem(GFS)的开源实现;MapReduce 是GoogleMapReduce 的开源实现;HBase 是GoogleBigTable 的开源实现。

配电网络的拓扑分析及潮流计算

配电网络的拓扑分析及潮流计算 李晨 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供电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通过配电网络重构,充分发挥现有配电网的潜力,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配电网拓扑分析、对配电网络潮流计算作分析研究,应用MATLAB编程来验证并分析配电网结构特点。配电网的拓扑分析用树搜索法,并采用前推回代法进行潮流计算分析,通过树搜索形成网络拓扑表,然后利用前推回代法计算潮流分布。 1 配电网的接线分析 配电网是指电力系统中二次降压侧直接或降压后向用户供电的网络。配电网由馈线、降压变压器、断路器、各种开关构成。就我国电力系统而言,配电网是指110kV及以下的电网。在配电网中,通常把110kV,35kV级称为高压,10kV级称为中压,0.4kV级称为低压。从体系结构上,配电网可以分作辐射状网、树状网和环状网,如图2.3所示。我国配电网大部分是呈树状结构。 辐射网树状网环状网 图1-1配电网的体系结构 1.1 配电网的支路节点编号 通过简化可把一个复杂的配电网络简化成一个节点一边关系的树状网络,于是就可以运行图论的知识进行网络拓扑分析。按照这种简化模型,易知:节点数目比支路数目和开关数目多1,所以节点从0开始编号,而支路数和开关数从1开始编号,这样编号三者在序号上就可以完全一致,为后面的网损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联络线支路和上面的联络开关编号放在最后处理。 图1-2节点支路编号示意图 图中①为节点号,1为支路号,其它节点、支路编号的含义相同。 节点、支路编号原则:将根节点编为0,并按父节点小于子节点号的原则由根节点向下顺序编号,规定去路正方向为父节点指向子节点,且支路编号与其子节点同号,则网络结构

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发展历程 .doc

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迅速兴起,并在个人和企业用户使用和运营计算的模式上发生了重要的演变。从概念上来说,云计算可以被视为在由虚拟化技术(虽然云计算并不总是需要虚拟化)提供的硬件抽离层上构建资源抽离层和控制。而且我们还发现云计算的好处不仅是能提升企业的效率,还能通过更快的IT资源访问和实现信息的轻松共享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全球协作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推动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关键因素。 亚太地区的云计算市场(不含日本)经过五年时间的飞速发展,到2015年的销售额预计将达到58亿美金,这相当于令人吃惊的39%复合年增长率,尤其是与这个地区信息和通讯技术整体市场同期仅有7%的增长率相比。 经证明云计算能为企业用户提供颇具吸引力的价值回报和强大的业务机遇。技术深植于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它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力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正如Forrester所概括的云自助服务和随需支付的特性不仅可以鼓舞用户和应用软件研发团队按照他们的需求进行使用,而且以高度共享,虚拟化和可利用的方式来运行IT基础架构,从而推动IT效率。按照Forrester的观点,云计算正在帮助企业用户降低能耗成本,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电子废物。因此选择如何构建正确的云或许是IT领导者在这个十年当中需要做出的判断。 当云计算这个术语首次出现的时候,它描述的是一种计算效用。过去是由大型服务提供商通过网格按需付费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这些

公有云具有与某些企业IT传统应用相关的显著特性。但是同时,多数企业用户仍然对将他们的应用软件迁移到公有云提供商处充满疑虑。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用户对搭建混合云跨内外部资源来实现两种云的优势还是充满兴趣:即利用公有云的经济性和灵活性来优化诸如审计,风险管理和强大的协议管理等企业需求。 在选择是应该部署私有云,混合云还是公有托管云模式时,仔细评估需求是决策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企业和政府IT部门长期以来在他们的核心IT系统上使用的是价格高昂的专用系统。通常迈向云计算的重要一步就是对遗留系统实施标准化,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更现代化的标准硬件和软件。如果没有考虑到针对他们现有的IT基础架构和应用软件制定计划,那么企业用户就无法充分意识到云计算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从而将自己置于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举例来说,选择诸如LINUX这样构建在社区驱动型创新技术开发的开放式架构化标准操作系统就有很多好处。这些企业级产品可以为新一代IT基础架构提供稳定的基础和世界级的支持,从而帮助企业用户获得更佳的业务能力和更大的成本优势。 一种开放的混合云管理方式可以帮助企业用户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实现这种标准化。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替换他们现有的应用软件和基础架构并开始更新换代的选择。云还能提供比简单扩展现有专用技术和产品要更好的方式,比如在云上部署虚拟化平台。这么做可以防止企业用户被一家厂商锁定又转到被另一家厂商锁定,从专用的虚拟化变成专有的云计算。

创新引领时代潮流

创新引领时代潮流 ——论高科技时代创新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以日新月异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没有什么能永远屹立不倒,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被超越的。各行各业为了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加快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以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求,紧跟时代步伐。 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电子芯片的集成密度会增加一倍,所以基本上每一年半电子产品就会升级一代。但是事实上,由于大众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升,各大公司对产品的投入研发更加重视,无论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还是产品的质量都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可否认,在这样的高科技时代,只有懂得创新的重要性,能够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发展,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走的更远。创新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高科技时代,我们身边永远充斥着数不清的科技技术或者产品。大到互联网和物联网,小到我们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等,他们的出现和更新的速度不可谓不惊人。或许在十年前,国内除了专家学者之外,并没有多少人听说过智能家居,其他方面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也并不是太成熟,但是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着创新。现在,智能家居技术已经在一些家庭中开始使用,远程即可控制家中一切大小适宜,同时能够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智能家居技术代表着未来家居生活的一种走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相信,智能家居必定会如互联网技术一般在未来会得到全面的普及,引领时代新的潮流。 是的,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只有拥有创新性思维,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中不断自主创新,才能掌握自主权,赢得生存之地,!同样的,我们生活在一个

2020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第9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知识点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确立依据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2)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3)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3.制约战争的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特别提醒] 和平与发展是从世界的角度分析的,和平与发展是趋势,目前并未完全成为现实。 知识点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方面 (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和平与安全方面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叙利亚内战造成了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等。 (2)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特别提醒] 当今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途径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改变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包括:平等享有主权(内政不容干涉)、平等参与权(国际事务)、平等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权(各民族、各种文明)。

顺应时代潮流议论文

顺应时代潮流议论文 顺应时代潮流议论文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时代潮流不断更替,很多人追随着又迷失着。在我看来,追随潮流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这个时代,但更重要的,是追寻自我,顺应内心,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自身永远地屹立在时代潮流中而不被吞没。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追赶潮流和追寻自我中做着艰难选择。正如屈原,他的选择是坚守自我,因此他坚定地葬身于汨罗江,我们不能说他是否正确,但是倘若屈原在坚守自我的同时去顺应时代的潮流,他的坚守未必会被改变,他的命运也可能会重写。正如渔父所言,沧浪之水清兮浊兮,你都有能力去选择它,去适应它,而非为了守住本心做出极端的选择。可见追赶潮流是必要的,当然它的基础是你的内心有自己的坚守。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追赶潮流中保有最初的坚守,尤其是在这个娱乐发达的时代,许多电视台追赶潮流引进国外节目或仿效国外的节目形式,甚至是生搬硬套,以求获得相同的效果,便舍弃了该节目多年来的传统。这样的追赶潮流,不但没有真正地把握潮流,还失去了自己的坚守与传统,正如邯郸学步,得不偿失。 因此,追赶潮流与坚守自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现代京剧大师张火丁,她便懂得如何平衡二者。她认真苦练

前辈们传授的程派唱腔,牢记程派的精髓与优秀传统避免这种传统唱腔被现代京剧的唱腔所冲击。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也为了顺应京剧现代化的形势,她加入了一些新的唱法。这样做既保护了传统程派唱腔又顺应时代潮流吸引了更多观众。正是因为张火丁懂得坚守自我和顺应潮流,才让她成为现代京剧最成功的“青衣”之一。 追寻潮流与追寻自我其实并不冲突,许多人迷失了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二者的平衡。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避免不了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时代的潮流推动着我们的小舟,而决定方向的舵却在我们心中。心里有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坚守,要永远牢记,这样才不会在潮流中迷失自我。坚守住自己的本心,同时,学会适应潮流,不盲目追随,这样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国王。 顺应时代潮流议论文当今时代,飞速发展,而科技也日新月异。无数人追寻潮流甚至想立于潮流之上引领潮流,而我,只愿做自己内心的国王。 潮流,顾名思义,是社会的一种风格,是应时代发展与个人心理的产物,即“时尚”所涵盖的一切。现代潮流,与科技一样“苟日新,日日新”,没有人知道明天的潮流又是什么。不生存于社会高层的我们,只能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去面对它,然后跟风一样地去崇拜它,模仿它,仿佛一朝不跟随,就会与时代脱轨,与这个世界失联。跟随潮流的我们只

19世纪三大进步历史潮流

19世纪欧洲三大潮流 19世纪的历史,特别是欧洲史,可以说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这两大事件的带动下发展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法国大革命则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趋势造成了三个进步的历史潮流,就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这三股潮流。 自由主义,是按照国际史学界的说法,就是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与革命; 社会主义是指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是指民族振兴与复兴和民族独立运动。 一、自由主义的涵义和起源 自由主义是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它主张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系统使个人自由最大化;在经济领域它主张在一定的框架内使经济和商业自由竞争最大化。在思想领域,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天赋人权、自然权利)。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是:非依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被剥夺生产或财产;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权利;个人自由不能随便缩减;政府遵照受其统治人民的意愿行事。 二、17—19世纪自由主义的演变 1. 17—18世纪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它将一种抽象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个人作为政治哲学的出发点,而国家只是个人的集合。它赋予个人以终极价值,个人是目的,国家是保障个人权利的工具。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有某些基本权利,如生命、自由、财产或追求幸福等,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要求,他们将其称为“自然权利”。自由主义者坚持,国家权力是有限的,它没有任性的和绝对的权力,不能侵犯个人权利。 这个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由霍布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经斯宾诺莎等人,到洛克那里得到完整系统的阐述。洛克被推为自由主义的第一人。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中,通过继承前人的自然权利学说,提出个体与生俱有不容被他人剥夺或侵害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由此奠定了自由主义的两个最基本的自由观念:经济自由和信仰自由。与此同时,洛克通过从自然状态推导出社会契约理论,从逻辑上确定了国家(政府)的消极地位:其权本为民所授,其权就应为民所用。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服务,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政府的合法性在于不违背社会成员的意志,不掠夺和侵吞公民的个人财产。由洛克创立和奠定的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不久分别为法国的孟德斯鸠和英国的亚当"斯密、边沁等思想家所发展。孟德斯鸠沿着洛克的分权思想,设计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和相互制约的政治定律,认为没有分权就没有自由,没有对权力的制约必然出现对权力的滥用。三权分立与制约学说,从制度设计上有效地限制了政府公权可能对公民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的侵害,效地消除了公民对政府的惧怕与担心,使得他们在没有多少畏惧感的情况下心情舒畅地去依法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此后又有一大批思想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它。 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1776)一书中则阐述了自由贸易的原则。直到19世纪三十年代,“自由主义”才被广泛应用。近代工业革命大幅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许多社会问题浮上台面,例如污染、童工,和都市人口过于拥挤等。物质和科学上的进步增长了人类的寿命,减少了死亡率,也因此人口爆炸性的增长。而这造成了劳工过多的问题,减低了平均的工资。米尔顿·佛利民指出这个时代造成的现象不是贫穷人口增加,而使"贫穷现象更显而易见"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如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威廉·冯·洪堡则认为这些问题将会由工业社会自身进行修正,而无须政府的干预。到了18世纪晚期,自由主义成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 2. 古典自由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大体上终结于19世纪中期,19世纪以后的新自由主义,不再支持经济的放任自流,赞成适度的政府干预,而且在不妨害有关个人自由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作出让步、认可在提供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集体责任。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一、云计算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云计算概念的提出,一直到现在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渐渐的成熟起来,云计算的发展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是电厂模式、效应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 电厂模式阶段:网上的比喻很好,网上说电厂模式就好比利用电厂的规模效应,来降低电力的价格,并让用户使用起来方便,且无需维护和购买任何发电设备。我觉得云计算就是这样一种规模,将大量的分散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规模化管理,降低成本,方便用户的一种模式。 效应计算阶段:在1960 年左右,由于计算机设备的价格非常的昂贵,远非一般的企业、学校和机构所能承受,于是很多IT 界的精英们就有了共享计算机资源的想法。在1961 年,人工智能之父麦肯锡在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来“效应计算”这个概念,其核心就是借鉴了电厂模式,具体的目标是整合分散在各地的服务器,存储系统以及应用程序来共享给多个用户,让人们使用计算机资源就像使用电力资源一样方便,并且根据用户使用量来付费。可惜的是当时的IT 界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很多强大的技术还没有诞生,比如互联网等等。虽然有想法,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还是停留在那里。 网格计算阶段:网格计算说穿了就是化大为小的一种计算,研究的是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低性能的计算机来处理,最后把这些结果综合起来解决大问题。可惜的是,由于网格计算在商业模式、技术和安全性方面

的不足,使得其并没有在工程界和商业界取得预期的成功。 云计算阶段:云计算的核心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非常类似,也是希望IT 技术能像使用电力那样方便,并且成本低廉。但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不同的是,现在在需求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同时在技术方面也已经基本成熟了。 二、并行计算的概念、并行计算与云计算的区别和联系 并发运算:在操作系统中,是指一个时间段中有几个程序都处于已启动运行到运行完毕之间,且这几个程序都是在同一个处理机上运行,但任一个时刻点上只有一个程序在处理机上运行。 在关系数据库中,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更改共享数据的进程。SQL Server 使用锁定以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更改共享数据而彼此之间不发生冲突。 操作系统并发程序执行的特点: 并发环境下,由于程序的封闭性被打破,出现了新的特点: ①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一个程序副本可以有多个计算 ②并发程序之间有相互制约关系,直接制约体现为一个程序需要另一个程序的计算结果,间接制约体现为多个程序竞争某一资源,如处理机、缓冲区等。 ③并发程序在执行中是走走停停,断续推进的。 并发和并行的区别和联系: 并发和并行是即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行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世界近代史归纳

欧美近代发展 发展与经济 1960-7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什么?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主要潮流: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兴起。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并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 主要表现在那些国家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其共同影响? 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美国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美国的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共同影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俄、美、日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土地问题? 俄:得到份地,高价赎买 美:《宅地法》 日: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法令 1960俄、日改革在其性质、作用、局限性方面的相同点? 时间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 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相同: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方式相同: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颁布改革措施 局限性相同: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960年代美俄两国面临的共同危机是什么?分别是如何解决的?两国统治者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危机清除后,对两国经济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 共同危机:奴隶制度影响资本主义发展 如何解决: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 根本出发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 共同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9世纪英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政治经济因素 政治上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率先确立起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更之体制不断完善,政权稳定; 2、欧洲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比英国晚,而且经常处于战乱之中。 3、大力拓张殖民地,拥有做多的殖民地,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 4、先后打败荷兰、西班牙、法国,成为海上霸主 经济上: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雄厚! 2、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占有大量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银行和造船业发达,英镑是当时的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

2020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9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知识点一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确立依据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2)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3)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3.制约战争的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特别提醒] 和平与发展是从世界的角度分析的,和平与发展是趋势,目前并未完全成为现实。 知识点二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方面 (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和平与安全方面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叙利亚内战造成了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等。 (2)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特别提醒] 当今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途径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改变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包括:平等享有主权(内政不容干涉)、平等参与权(国际事务)、平等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权(各民族、各种文明)。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地发展历程 一、云计算发展地四个阶段 从云计算概念地提出,一直到现在云计算地发展,云计算渐渐地成熟起来,云计算地发展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是电厂模式、效应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b5E2R。 电厂模式阶段:网上地比喻很好,网上说电厂模式就好比利用电厂地规模效应,来降低电力地价格,并让用户使用起来方便,且无需维护和购买任何发电设备.我觉得云计算就是这样一种规模,将大量地分散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规模化管理,降低成本,方便用户地一种模式.p1Ean。 效应计算阶段:在年左右,由于计算机设备地价格非常地昂贵,远非一般地企业、学校和机构所能承受,于是很多界地精英们就有了共享计算机资源地想法.在年,人工智能之父麦肯锡在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来“效应计算”这个概念,其核心就是借鉴了电厂模式,具体地目标是整合分散在各地地服务器,存储系统以及应用程序来共享给多个用户,让人们使用计算机资源就像使用电力资源一样方便,并且根据用户使用量来付费.可惜地是当时地界还处于发展地初期,很多强大地技术还没有诞生,比如互联网等等.虽然有想法,但是由于技术地原因还是停留在那里.DXDiT。 网格计算阶段:网格计算说穿了就是化大为小地一种计算,研究地是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地计算能力才能解决地问题分成许多小部

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低性能地计算机来处理,最后把这些结果综合起来解决大问题.可惜地是,由于网格计算在商业模式、技术和安全性方面地不足,使得其并没有在工程界和商业界取得预期地成功.RTCrp。 云计算阶段:云计算地核心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非常类似,也是希望技术能像使用电力那样方便,并且成本低廉.但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不同地是,现在在需求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地规模,同时在技术方面也已经基本成熟了.5PCzV。 二、并行计算地概念、并行计算与云计算地区别和联系 并发运算:在操作系统中,是指一个时间段中有几个程序都处于已启动运行到运行完毕之间,且这几个程序都是在同一个处理机上运行,但任一个时刻点上只有一个程序在处理机上运行. jLBHr。 在关系数据库中,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更改共享数据地进程. 使用锁定以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更改共享数据而彼此之间不发生冲突. xHAQX。 操作系统并发程序执行地特点: 并发环境下,由于程序地封闭性被打破,出现了新地特点: ①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一个程序副本可以有多个计算 ②并发程序之间有相互制约关系,直接制约体现为一个程序需要另一个程序地计算结果,间接制约体现为多个程序竞争某一资源,如处理机、缓冲区等. LDAYt。 ③并发程序在执行中是走走停停,断续推进地.

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控制的发展趋势和关键问题

电压源型换流器(VSC)的概念首先由加拿大McGill大学的Boon-TeckOoi首次提出,其具有不需无功补偿、提高交流电网功角稳定性、有功和无功能够快速独立控制等优点,适用于解决新能源发电功率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1-3]。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双端”—“多端”—“直流电网”的演进过程,电压源型换流器构建的直流电网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能源资源的互补特性及现有的交直流输配电设备,实现广域大范围内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的可靠接入,是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问题的最佳技术方案之一[4-5]。 构建未来直流电网面临着一些关键技术挑战。一方面,包括高压直流断路器及DC/DC变换器在内的关键设备研制是直流电网必须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直流电网的响应时间常数较小,对直流电网系统仿真、直流电网运行控制和保护技术、直流电网快速故障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潮流问题是电力系统分析中最基本的问题,对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也是上述问题研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直流电网潮流问题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6-7]。目前,直流电网的潮流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科学问题和内在规律尚未得到完全揭示,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8]。 在关于直流电网的潮流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控制技术,本文分别对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直流电网潮流控制进行了论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对直流输电网络进行分析总结,未考虑直流配电网络。本文首先归纳了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同时考虑到VSC 具有高度可控性,进而对含VSC的最优潮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先后分析了二者的收敛性与计算效率;然后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控制直流电网潮流的方法—系统级控制和直流潮流控制器技术,其可用来实现最优潮流的分布,并且对潮流控制能力和经济性做出了分析;最终对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控制的发展趋势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为未来直流电网潮流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1、直流电网潮流分析 世界范围内对直流电网的建设都依托于现有的交流电网,并不是从零开始、与交流电网相互独立,所以一般对直流电网潮流和最优潮流的分析都是以直流电网和与其连接的交流电网构成的交直流混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以交直流混合系统为基础,且主要对交直流混合电网中的直流电网潮流分析进行归纳和总结。 本节系统的分类总结了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同时,为了更好的利用VSC的控制性能,对直流电网最优潮流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 1.1 直流电网潮流计算 随着大量的直流电网连接于现有的交流电网,对系统的设备运行、继电保护以及安全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展开研究以防止过负荷、电压越限等问题。交流系统潮流计算只是求解节点的4个状态量: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幅值和相角,而交直流混合系统还需要求解直流电压/电流、换流器的功率因数以及调制比。在进行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时,需要在现有的交流系统计算模型中引入直流系统变量以建立交直流混合系统的非线性方程组,如图1所示。 图1中:Pi、Pj为不同换流站与交流系统之间流动的有功功率;Qi、Qj为不同换流站与交流

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计算机地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一、计算机地发展历程 我 们现在地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 时不时地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地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地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地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地时代。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地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地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地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地出现和计算机网络地发展,使计算机地应用渗透到社会地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地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地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地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地内部元件使用地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 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内装18000个电子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地机电 式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地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

地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地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2.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影响全局的中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活,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它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战争与和平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严肃而又重大的课题。据统计,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平均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更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冷战对峙,使人类时刻面临死亡威胁。进入21世纪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和平问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人类安宁,仍是21世纪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一)促进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 和平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和平的环境,社会就难以按部就班、从容有序地运转,各项建设就无法正常地进行,人民的生活也会遭到巨大的破坏。所以,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 第一,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给世界和平带来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成为促进和平的新兴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产物。军事是科学技术运用最密集的领域,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世界军事产生了深刻影

历史潮流

1916年9月15日,即当年农历8月18 面对潮如壁立,奔腾而至的钱塘大潮,孙中山用睿智的双眼扫视着前方,不无感慨地留下了“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著名论断,旨趣高远,振聋发聩! 凡是适应历史潮流,能够为历史发展提供动力的事物,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凡是丧失历史必然性,在历史改革的洪流中,将最终逐渐消亡。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促进了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5.资本主义世界殖民地形成 6.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 7.撒丁王朝统一意大利 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牛产力,使各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巨大变革,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基础得到巩固。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通过改革使资本主义统治进一步巩固。法国的中产阶级战胜了复辟封建王朝。美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种植园经济。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德意统一后,资产阶级的统治也得以确立。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一股进步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其次,机器普及,机器大生产排挤了工场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阶级结构主要由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构成。其中,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占据统治地位。机器大生产使社会财富分配悬殊更大,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程度加深,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工人阶级为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开展斗争,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为进步潮流之一。第三,在近代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发展史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发展史 对潮流计算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1)算法的可靠性或收敛性 (2)计算速度和内存占用量 (3)计算的方便性和灵活性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属于稳态分析范畴,不涉及系统元件的动态特性和过渡过程。因此其数学模型不包含微分方程,是一组高阶非线性方程。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离不开迭代,因此,潮流计算方法首先要求它是能可靠的收敛,并给出正确答案。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潮流问题的方程式阶数越来越高,目前已达到几千阶甚至上万阶,对这样规模的方程式并不是采用任何数学方法都能保证给出正确答案的。这种情况促使电力系统的研究人员不断寻求新的更可靠的计算方法。 在用数字计算机求解电力系统潮流问题的开始阶段,人们普遍采用以节点导纳矩阵为基础的高斯-赛德尔迭代法(一下简称导纳法)。这个方法的原理比较简单,要求的数字计算机的内存量也比较小,适应当时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制作水平和电力系统理论水平,于是电力系统计算人员转向以阻抗矩阵为主的逐次代入法(以下简称阻抗法)。 20世纪60年代初,数字计算机已经发展到第二代,计算机的内存和计算速度发生了很大的飞跃,从而为阻抗法的采用创造了条件。阻抗矩阵是满矩阵,阻抗法要求计算机储存表征系统接线和参数的阻抗矩阵。这就需要较大的内存量。而且阻抗法每迭代一次都要求顺次取阻抗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进行计算,因此,每次迭代的计算量很大。 阻抗法改善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问题的收敛性,解决了导纳法无法解决的一些系统的潮流计算,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曾为我国电力系统设计、运行和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阻抗法的主要缺点就是占用计算机的内存很大,每次迭代的计算量很大。当系统不断扩大时,这些缺点就更加突出。为了克服阻抗法在内存和速度方面的缺点,后来发展了以阻抗矩阵为基础的分块阻抗法。这个方法把一个大系统分割为几个小的地区系统,在计算机内只需存储各个地区系

云计算概念及发展历程.

科技信息 计算机与网络 云计算概念及发展历程 石家庄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苑亚钦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服务模式,详细论述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对云计算技术及云计算产业进行了展望。[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展望 发展历程 1.前言近两年,IT领域最给力的词汇之一非“云计算”莫属。报刊媒体大量刊登文章报道云计算,专家、学者、企业家、官员对此也津津乐道,不少 “十二五”规划。2010年10月18,国家发展省市把云产业和云应用纳入 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2010年8月,上海发布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三年行动方案。2010年10月,北京市制定《北京“祥云

工程”行动计划(2010-2015年)》。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云计算的试点示范,着力发展云计算产业。 2.云计算概念云计算(英文: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云计算是继19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 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后的又一种巨变。 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直接进行控制。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3.云计算运作机制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Storage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从硬件结构上是一种多对一的结构,从服务的角度或从功能的角度它是一对多的。例如,今天要设计一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先从市面上提供的免费云服务器主机,将Application放置主机上,使用MS所提供数据库,这样一来,硬件成本大幅降低,将Application放置云上,且随时随地于任何终端设备上连结互联网,就能访问数据(因为基于公开的标准协议)。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4.云计算服务模式4.1IaaS模式 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4.2PaaS模式 issa还是PaaS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4.3SaaS模式 SaaS中小企业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