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管理实施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管理实施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管理实施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管理实施办法

成文日期:2021年02月01日

标题: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发文字号:桂卫医发〔2021〕1号

日期:2021年02月03日

桂卫医发〔2021〕1号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局关于印发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管理

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区直各医疗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管理实施办法》已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2021年第1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医药管理局

2021年2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联合体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为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规范医联体建设与管理,完善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联体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三二医联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

第三条

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应当坚持政府主导,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和群众健康需求实施网格化管理。三二医联体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应以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合作需求为导向自主组建,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进行指导。专科联盟以依托学(协)会等行业组织或医疗卫生机构自主组建为主,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进行指导。鼓励将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建设。

第四条

医联体建设应当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疾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第五条

医联体建设应当坚持三个不变(机构设置和隶属关系不变、机构职能和任务不变、财政投入和保障不变)的原则,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有效提升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体现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

第六条医联体建设应当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引导医联体内建立完善分工协作与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医疗联合体持续健康发展。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实施、管理与监督本辖区内医联体建设工作。

第二章

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三二医联体

设区市、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加强中西医协同,科学规划、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充分发挥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均含中医医院,下同)以及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医院的牵头作用。原则上,自治区级三级医院应当与城市医疗集团形成高层次合作关系,以远程医疗、专科联盟为主,根据实际情况,在不作为牵头单位的前提下可合理的纳入城市医疗集团网格管理。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与县级医疗机构(二级)可根据双方的实际合作需求,组建辖区内或跨区域的三二医联体作为医联体建设规划的补充。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三二医联体建设中,应当加强中医医院建设,落实其功能定位,保留其独立法人地位。

第九条

设区市、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区域医联体建设规划,根据本地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缘关系、人口分布、群众就医需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等因素,将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医疗集团或医共体负责。鼓励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医联体网格管理,发挥医疗资源统筹优势,带动提升区域内传染病、精神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自愿原则参加医联体。

第十条

原则上,每个网格由一个医疗集团或医共体负责,为网格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三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康复、护理等慢性病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跨网格提供服务。鼓励在同一城市或者县域内,不同医疗集团或者医共体间建立互相配合、有序竞争、科学发展的机制,保障患者就医自主选择权。

第十一条

各设区市、县(市、区)应当组建医管委或理事会,对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三二医联体进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建设、投入保障、项目实施、人事安排、薪酬分配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办医体制,协调各部门推进医联体建设。

第十二条

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三二医联体应当制定医联体章程,明确牵头医院与各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和功能定位,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医联体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第十三条

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三二医联体建设应当坚持创新机制,将用人招人、内部管理、收入分配等权力下放给医联体牵头单位,实现人事、财务、资产、业务、药品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统一。积极推进在医联体内实施医保“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等激励约束机制,逐步落实在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内上转病人只需支付住院起付线差额部分费用,下转病人不再支付同一诊断疾病住院起付线费用。整合设置公共卫生、财务、人力资源、医疗质量、药品、信息和后勤等管理中心,统筹设置医联体内基础建设、物资采购和设备配置,主动控制运行成本。

第十四条

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三二医联体实行人员岗位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三二医联体内多点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多执业机构备案手续。

第十五条

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三二医联体应当设置专门管理部门承担医联体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价格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工作,逐步实现医联体内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加强医联体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第十六条

加强医联体内药品、耗材供应保障,在医联体内推进长期处方、延伸处方,建设统一药品耗材管理平台,统一用药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货款,实现用药目录衔接、采购数据共享、处方自由交流、一体化配送支付,实现药学服务同质化管理。

在获得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医联体成员单位院内制剂可在医联体内调剂使用。

第十七条

牵头医院应当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带动作用,负责医联体内医疗质量管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标准加强医联体内医疗质量管理,加强与成员单位的沟通交流,通过专科共建、教育培训协同合作、科研项目协作等方式,实现医联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提升各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

第十八条

加强医联体内资源共享,通过设置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为医联体内各单位提供同质化服务。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医联体内不同级别类别

医疗卫生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第十九条

加强医联体内资源共享和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并按要求与自治区监管系统完成对接,实行实时监管,实现医联体内各单位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医联体网格内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为各单位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服务。各单位应积极使用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沟通交流。

第二十条

医联体内各单位应根据自身功能定位,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实现疾病急慢分治。牵头医院应当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主动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为患者提供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第二十一条

医联体内部应当建立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间双向转诊通道与平台,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规范双向转诊流程,畅通双向转诊渠道,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第二十二条

医联体应当落实防治结合要求,做到防治并重。牵头单位要指导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职能,中医医联体要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作用,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共同做好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十三条

医联体应当按要求落实团队签约服务,由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和医院专科医师为主组成团队,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团队签约服务,形成全科与专科联动、签约医生与团队协同、医防有机结合的服务工作机制。

第二十四条

牵头单位应当加强医联体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医联体内应急物资储备、调度制度,完善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各单位开展应急演练,努力提升医联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章专科联盟

第二十五条各设区市、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根据患者跨区域就诊病种及技术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统筹指导推进专科联盟建设。重点发挥委局属(管)医院、高校附属医院、区直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院专科优势,辐射和带

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鼓励组建自治区级和市级妇幼保健院牵头,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为成员的区域性妇幼保健院联盟。

第二十六条由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重点专科或重点学科牵头,与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应专科组建跨市、县的专科联盟。专科联盟建设应当针对对群众健康危害大、看病就医需求多的重大疾病,加强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推进肿瘤、心血管、脑血管、儿科、妇产科、麻醉科、病理科、精神科等短缺医疗资源的专科联盟建设。

积极推进呼吸、重症医学、传染病等专科联盟建设,着力提升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鼓励区内各专科联盟积极与区外知名医院特色突出的专科组建高水平的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疾病救治能力。

第二十七条

专科联盟应当制定联盟章程,明确专科联盟组织管理与合作形式。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应当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各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应当及时将医联体组织管理情况报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

第二十八条

专科联盟应当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充分发挥牵头医院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专科共建、教育培训协同合作、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提升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专科联盟应当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资源共享、数据信息互联互通。通过规范建立临床病例数据库、生物样本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等形式,充分挖掘临床数据信息,发挥多中心、大数据的积极作用。

第三十条

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应当加强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细化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与要求,指导成员单位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第四章远程医疗协作网

第三十一条各设区市、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以委局属(管)医院、高校附属医院、区直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院等为主要牵头单位,重点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第三十二条

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应当签订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明确各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牵头单位应当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远程医疗、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教学、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监护等形式,逐步推进互联网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牵头单位应积极使用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各单位间的交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

第三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服务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三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服务可依据相关规定合理收取费用。

第五章考核评估

第三十六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医联体牵头单位应当按照自治区医联体考核评分标准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关要求,加强对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由于自治区级三级医院不牵头管理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在考核中应当加以区分,重点考核其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相关情况。

第三十七条通过严格考核评估,加强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联体建设考核通报力度,定期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专项督查,督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对医联体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设区市、县(市、区)和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自治区在分配相关补助资金时予以倾斜支持。对医联体建设工作进展相对落后的设区市、县(市、区)相关单位和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相关考核结果作为医院评审评价、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置等的依据。

第三十八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以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和三二医联体为考核重点,主要考核医联体运行管理情况、医联体内分工协作情况、区域资源共享和下沉情况、发挥技术辐射作用情况、医联体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公共卫生和居民健康改善情况。同时加强对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的规范管理,重点考核牵头单位技术辐射作用发挥情况和居民健康改善情况。

第三十九条

各医联体应当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要求制定综合绩效考核办法,由牵头单位定期对医联体综合绩效、各成员单位绩效进行自我考核评估,根据考核评估结果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

第四十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医联体的监督管理,防止和破解医联体资源垄断、挤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发展空间等问题。及时发现医联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依法依规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所称城市医疗集团指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组建的组织,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县域医共体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组织。三二医联体指自治区或市级三级公立医院牵头,二级医院(县级医院)为成员单位组建的“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专科联盟指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的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协作组织。远程医疗协作网指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的远程合作网格。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改善医疗服务

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改善医疗服务 《卫生政务通报》 一、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形势面临挑战 近年来,通过全面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管理年、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等活动,我国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医疗服务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2010年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医政司对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进行了系统总结,各地在管理水平、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上都有提高。同时,对2009年发生的几起有重大影响的医疗安全事件进行了通报。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问题也不能回避,医疗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面临严峻挑战。 (一)近期几起医疗安全和医院管理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近期发生在陕西、山东、湖南的几起医疗质量安全和医院管理事件,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社会影响恶劣,给医疗行业甚至对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教训是深刻的。有的事件卫生部责成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在全国进行了通报,有的还在重新处理过程中,处理完毕后将向全国卫生系统通报。 (二)医疗质量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在发生的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多起医疗安全事件中,有相当数量是发生在具有一定医疗水平的三级医院。从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来看,三级医院特别是大学附属医院代表最高层次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却不断发生错误低级、性质恶劣的医疗安全事件,有的医院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类似问题,这些事件的发生,集中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部分医务人员仍然对医疗质量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医院管理工作中还有较多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导致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医疗水平问题,也有医疗服务问题,更多的是医疗安全管理和责任心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忽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理念,其精髓就是要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为病人看好病、服好务。部分医疗机构、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过分注重规模扩张和服务数量的提供,重发展、轻管理,重外延、轻内涵,许多规章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够,在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安全保障措施和病人管理方面认识不足,投入人员和精力不够,未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给予充分重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规范医联体建设与管理,完善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助力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等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联体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或者称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 第三条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应当坚持政府主导,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实施网格化管理。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以依托学(协)会等行业组织或医疗卫生机构自主组建为主,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进行指导。医联体建设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办医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条医联体建设应当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按原渠道足额安排对医联体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资金,切

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有效提升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体现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 第五条医联体建设应当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引导医联体内建立完善分工协作与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医疗联合体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条医联体建设应当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优化资源结构布局,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疾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 第七条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国医联体建设相关政策制定与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实施、管理与监督本辖区医联体建设工作。 第二章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 第八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加强中西医协同,科学规划、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主要发挥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均含中医医院,下同)以及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医院的牵头作用。原则上,委局属(管)医院、高校附属医院、省直属医院应当与城市医疗集团形成高层次合作关系,不牵头管理城市医疗集团网格。 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在城市医疗集

一种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系统

本实用提供一种新型的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包含了区域医疗协同服务装置、区域医疗资源注册与管理装置、医疗术语注册与管理装置、EMPI管理装置、PIX 管理器装置、XDS文档库管理装置、ATNA节点认证装置、业务统计分析装置等八大装置,区域医疗协同服务装置中包含区域挂号协同、区域医技协同、双向转诊协同三个功能模块,通过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可以进行预约挂号、预约检验、预约检查和双向转诊业务。医疗资源注册与管理装置对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机构、医疗器械设备、医疗卫生人员等资源进行统一注册和管理。医疗术语注册与管理装置对区域内医疗活动角色、医疗事件名称、医疗文档名称等医疗专业术语进行统一注册和管理。EMPI管理装置对居民的人口学和社会学信息进行注册并为该居民生成区域内唯一主索引(EMPI)。PIX管理器装置对居民在每个机构域(系统域)的主索引进行注册并与居民的EMPI进行关联和统一管理。XDS文档库管理装置对居民在区域内的医疗摘要文档、医疗影像资料、检验/检查报告、健康档案信息按照标准化的CDA格式进行存储并提供调阅服务。ATNA节点认证装置保证了患者的信息的私密性、安全性、数据完整性以及用户行为的可记录/可追踪性。业务统计分析装置包含预约挂号统计分析、医技协同统计分析、双向转诊统计分析三个模块,统计在规定的统计(月、季、年)内,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医疗协同业务情况。

一种区域医疗协同平台 技术领域 计算机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当下,“看病贵”、“看病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平等”等诸多医疗问题严重阻碍了医改的进程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各医疗机构独自建设自身的信息系统形成了区域内各式各样的“医疗信息孤岛”。“重复检验、检查”、“看病排长队”、“医疗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经济负担和身体伤害,同时给医生准确诊断和疾病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在迅速的发展,为现代医疗服务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提供更便捷、更惠民、更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现代通信网络为基础,以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为理念,以支撑协同医疗服务为目的,建设新型的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实现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和二、三级医院之间的“预约挂号协同”、“预约检验协同”、“预约检查协同”、“双向转诊协同”等业务。整合和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消除异构的“信息孤岛”,达到医疗信息共享。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号难求”、“重复检验/检查”、“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医院的专家号,同时达到了“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的。横向整合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等硬件资源件;纵向深入了预约挂号、医技协同、双向转诊等协同业务。有利于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医疗管理水平和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XX〕32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 省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XX政办发〔XX〕51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意见》(XX政办发〔XX〕20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我区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上级关于深化医改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规范、有序推进医联体建设,不断探索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双向选择。根据XX区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指导和支持医联体健康发展,尊重兼顾已形成的合作协作或对口支援关系。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

2.坚持公益,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机制,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薪酬制度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3.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利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管理为纽带,以技术、人员、流程、信息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逐步向更加紧密的运作模式推进。鼓励医联体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 4.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医联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群众获得感。 二、工作目标 搭建以县级医院为核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紧密型医联体制度框架。XX 年底前,按照区域分布,充分发挥滨医XX附院、XX区中医医院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优势,分别同基层医疗机构构建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后,仍然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卫生院的性质、隶属

确保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活动实施方案

确保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活动实施 方案

“确保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紧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促进医院端正办院方向,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多项管理制度,探索并建立医院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患者,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活动目的 加强医院管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控制医药费用,全面提高我院的医院管理质量。 三、活动范围

全院各科室参加“确保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活动。 四、主要内容 (一)严格依法执业,规范执业行为 工作目标: 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医,依法执业,规范执业。患者就医受到法律保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重点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准入制度。 (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工作目标: 健全管理组织,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控制院内感染,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能够享受放心、安心、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重点措施: 1.建立健全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和科室质量管理组织,明确院长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目的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方法建立医院信息传输的硬件平台,将远程医疗平台系统应用到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终端,实现医院信息的实时化采集和移动化办公。结果对区域医联体协议医院内纵向开展医疗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远程协作、管理培训等交流合作,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互惠共赢新模式,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结论运用互联网+模式,打造以远程医疗平台为基础的区域专科联盟,可以将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有序高效利用。 标签:分级诊疗;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平台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U Dong-fa Network Data Information Department,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5104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 hardware platform of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as established,and the telemedicine platform was applied into the panel computer or smart phone terminal thus realizing the real-time collection and mobile offic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Results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ssistance,talent training,telemedicine co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medical couplet agreement by the hospital can form an excellent long-term mechanism of medical resources rational flow,improve the medical service level of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realize the new model of mutual benefits and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ernet plus mode,to create a Regional College Alliance to telemedicine platform based,can b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and efficient use of high-quality medical resources. [Key words]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Regional specialist alliance;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制度建设的目標,概括起来就是分两步走,两年逐步完善,初见成效;五年全面提升,成熟定型。即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资源利用效

医共体建设方案

莒县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工作总体方案 各科室、分院、专科医院: 为全面深化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日照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工作方案》(日政办发[2017]80号)、《莒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2018年度医共体支援帮扶工作安排的通知》(莒卫计发[2016]43号)文件精神,以全面提升帮扶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为目的,实现医疗联合体内上下联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莒县人民医院作为“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的牵头单位、医联体的成员单位。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联合体政策体系,使医疗联合体内部形成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顺畅的双向转诊机制。使医疗联合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组建方式 (一)医共体 莒县人民医院医共体。莒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成员单位包括:东莞卫生院、碁山卫生院、库山卫生院、招贤卫生院、安庄卫生院、果庄卫生院、峤山卫生院、桑园卫生院、店子集卫生院、城阳卫生院、墩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浮来卫生院、刘官庄卫生院。 (二)医联体

莒县人民医院与日照市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紧密程度由双方确定;莒县人民医院作为青大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继续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医联体相关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一)医疗联合体工作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马德鑫 副组长:于月友史春青 委员:马会兰徐常东单宗沂王学松郑学凤 张廷春伊恕嵘张开欣高瑛李竹林 赵文华高树英马竹云卢爱民陈晓红 王世宝李祥县张守旗刘雪梅王思斌 战玉芳李凌云王汝洋王正丽王建 13家乡镇卫生院院长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医务科 办公室主任:王思斌办公室副主任:肖凌云 (三)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组织协调我院医疗联合体全面工作,制定医疗联合体工作方案、章程,管理团队及专业团队的组建,按照有关规定制定落实利益分配、绩效管理等机制,负责医疗联合体单位之间医务人员下派帮扶和上派进修学习,负责县域医共体成员间远程、检验、影像、消毒供应和后勤保障中心的建立和共享,及其他的医疗联合体相关工作。 四、部门职责 (一)医务科:

医联体管理

医联体管理解决方案 方案介绍 公司结合医联体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基于信息平台模式构建医疗联合体解决方案,实现医联体内各家医疗机构之间信息、资源和业务的互联互通,为医疗资源联合体内共享提供可靠条件,形成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医联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分工协作,使得医联体模式在信息化方面得到完美应用。 医联体架构 医联体总体架构从医疗信息管理和医联服务角度对业务覆盖范围内的过程、环节进行梳理,强调以业务驱动为前提,以统一应用为目标,满足各级医疗机构医联体模式的统一应用要求。 医联体总体架构由一套医联院际信息平台、各级医疗机构平台或前置机、一个专用业务网络以及一套应用服务组成,承载医联体业务服务,进

行相关医疗信息交换,统一医联医疗服务监管,保障医联业务的及时、准确、便捷。 医联体医疗协同平台 响应国家政策,实现医联体间各环节的信息共享,优化就医流程。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管理理念,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 远程会诊 申请与名医在线视频会诊,去大医院看病不再奔波

双向转诊 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甲医院之间可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并直接为患者提交转诊申请。 检查预约 患者就近到医联体中的任一医疗机构,医生可为患者向三甲医院申请检查项目,患者在预约的时间内即可前往三甲医院进行检查。 标本送检 上级医院的检验中心向全体基层医疗机构开放,患者可任意选择一家

医疗机构进行标本采集和报告打印。 报告中心 在线查看患者检查检验报告、心电图、PACS图像等,并进一步查看危急值曲线变化图。 方案特点及优势 ●遵循国际国内标准,增强医联信息化的开放性 遵循国际HL7 2.4、HL7 CDA标准,遵循国家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通过对

医疗协同信息管理平台方案

医院协同医疗信息平台 项目建设方案简介 景腾达远(南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

(一)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以人为本,以病人需求为导向,实现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以实时互联共享方式开展协同医疗服务,降低协同医疗成本和能耗,提高协同医疗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方便官兵与群众看病就医,提高官兵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二)满足医院与其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时协同医疗服务、控制成本和节约医疗资源的需求;落实十八大和医改精神,促进医院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密切医院与其它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的联系,提高医院软实力和竞争力,增加医院病源及病源的含金量,增加医院的收益。 二、项目创新点 (一)在区域内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协同医疗服务,实现区域内多医疗机构协同交叉、一体化的协同医疗信息平台,使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官兵和人民群众就诊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方便官兵与人民群众,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 (二)将健康管理、协同诊断、转诊管理、预约服务、回访管理、医疗支援与协作、基层医疗机构医护培训管理等业务融合于一体化的协同医疗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与诊疗服务质量,使医院的诊疗服务更科学、更专业、更全面、更合理、更便捷,强化医院的软实力,全面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竞争力。

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手段,建设以协调医疗服务为核心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医疗资源与信息资源,提高协同医疗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方便患者诊疗,提高患者满意度,强化医院软实力和服务能力,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四、项目子系统介绍 (一)信息共享基础平台 基于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建立协同医疗信息平台,对庞大的健康档案库进行存储和处理。同时在国家医疗信息交换网络尚未建立、标准尚未颁布时,我们采用消息中间件和XML技术以及独立的区域医疗信息交换系统,作为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与医疗信息交换网络互联的桥梁,便于日后实施与国家医疗信息交换网络的对接。 (二)协同诊断管理系统 1、协同医学影像工作站:基于协同医疗信息平台,建立医院全员级Full-PACS、区域PACS、医院-其它医疗机构的协同三维临床诊断,通过互联网实现协同医疗机构的影像远程诊断与咨询服务。 2、协同医学检验工作站:基于协同医疗信息平台,建立医院-其它医疗机构的区域LIS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区域内样本委托检验及诊断。 3、协同病理与内窥镜工作站:基于协同医疗信息平台,建立医院-其它医疗机构的区域病理与内窥镜诊断与咨询工作站,通过互联网实现协同医疗机构的病理与内窥镜的远程诊断与咨询服务。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和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管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和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管理的意见(试行) 文章来源:青岛市卫生局; 发布时间:2010.08.30;浏览次数:328 近年来,为不断提高医疗和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在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两好一满意”等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卫生工作实际,市卫生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的通知》、《青岛市医院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技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关于加强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青岛市卫生系统十大窗口服务规范及考核细则》等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落实责任追究的规章制度,促进了医疗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为积极推进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活动的不断深入,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现就进一步加强医疗和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医疗质量分级管理制度 各级医院要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先导,以人民满意为目的”的管理理念,转变服务作风,改善服务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建立医院、职能科室、业务科室和岗位医疗质量四级责任制管理体系。 (一)医院应当落实院长负责制,探索医院规范管理和医院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责任落实到部门、科室和个人。 1、依法准入,规范执业。医院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人员使用、科目设置、新技术开展、设备配置等要合法、科学,各种院内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完整有效;建立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实施方案、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办法和防止医疗废物流失与扩散的具体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新技术、新项目报批和评估工作;要严格管理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的医疗行为,认真执行院外专家会诊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泌尿外科、妇科等特殊科室实行“一医一患一诊室”,为病人提供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医院要将人员资质、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及时公开,开放办院,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2、健全组织,完善体系。医院要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网络,完善医疗质量、医疗缺陷、临床输血、病案管理、药事管理、院内感染控制等质量控制体系,努力做到医疗质量院内控制无缝隙;医院要制定明确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逐级分解到部门、科室和个人,建立职工主动举报医疗安全隐患奖励机制;医院要加强节假日、夜间等重点时段和急诊、重症医学、新生儿、产科、血液透析、手术与麻醉、骨科、介入、神经外科等重点科室管理,将医疗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医院要加强病历、病理切片(蜡块)、检验标本、影像资料、处方等保存和管理,严格监控运行病历的内涵质量;医院要建立每月至少1次的全院医疗质量通报制度,每季度至少1次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分析制度。 3、夯实基础,持续改进。医院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病历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等各项核心制度,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突出加强危急重病人、手术病人、老年病人、新生儿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健全重点病人腕带标识和双核双签字制度,建立病情评估、手术风险评估和院内外快速有效会诊制度;医院要在门急诊入口、电梯、楼梯、卫生间、开水房、洗浴间等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地方设立提醒标志,有防止病人院内运送途中意外跌落的措施;医院要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每季度要开展不少于1次的全员医疗质量培训和教育,每年要开展不少于2次的技能竞赛活动;医院要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每家三级综合性医院至少开展10个专业3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每家二级综合性医院至少开展5个专业2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专科医院不少于5个病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要优先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缩短平均住院日。医院要不断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的持续改进措施,逐渐建立有奖医疗隐患报告制度,鼓励医护

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区域医疗联合体是由三、二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建立医疗联合体是本市贯彻国家医改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一项涉及到体制机制调整、具有较高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综合改革。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联合体改革,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10年拟在本市选择1-2个区县启动开展改革试点,在探索积累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全市推广。为指导试点工作的实施,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本市实际,通过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医疗保险支付模式和市民就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构建以区域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医疗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探索建立中医医疗联合体,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强化职责,落实功能”的原则。强化各级政府对联合体各级医疗机构的投入和管理职责,切实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坚持分级诊疗,推动联合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切实落实功能定位,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分工协作。 2、“责权对等、统筹协调”的原则。注重责权一致,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在医疗联合体组建中的积极性。加强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协同和管理协同,统筹兼顾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实际利益,充分发挥各方支持和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 3、“因地制宜,多元探索”的原则。鼓励各区县在国家及本市医改方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地域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兼顾历史上已形成的合作关系基础,开展不同模式的改革探索。 4、“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主要以管理为纽带,以章程为规范,以技术、人员、流程、信息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平稳启动,逐步向更加紧密的运作模式推进。 二、试点目标 通过对不同等级的公立医疗机构实施资源纵向整合,推动建立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医疗联合体,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本市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公立医院改革探索积累经验。具体目标是:(一)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通过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在联合体内率先探索补偿机制、治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改革,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健康区域建设。率先推行健康管理、预约服务和临床路径管理等服务手段的创新,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强化公益性质。

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的基础构件——文档共享服务

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的基础构件——文档共享服务 周世斌① 宋德波① 张月冰① ①北京方正众邦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区域协同医疗项目开发组,100080,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2号中芯大厦16层 关键词 IHE XDS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 文档共享服务 摘 要 跨机构文档共享系统(XDS)规范,对国内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关于机构间信息共享和交互部分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介绍了区域医疗协作中文档共享服务的基本功能和信息关系;并结合方正众邦的工作实践,对XDS规范在区域医疗系统中的应用及系统开发要点作了简要说明。 1概述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使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逐步形成人才技术、规范管理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分摊医院就诊压力,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横向联结和向社区医疗服务的纵向延伸。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可能涉及多个医疗机构业务系统的整合或数据交换。由于区域内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间,不一定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很难用统一的软件产品约束。因此需要通过以患者ID交叉索引、文档共享服务和患者医疗协同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完成对区域内跨系统跨平台的信息整合。显然文档共享服务是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平台最主要的核心应用之一。 由于区域内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可能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其产生的档案信息也可能存放在各个不同的医疗卫生机构。同样在社区对居民健康档案的组织存储时,不同的社区也可能以不同的信息形式存放,采用建设标准统一的文档共享服务系统,并维护共享文档的最新索引是必不可少的。 2文档共享服务的主要功能 文档共享服务系统的任务是为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相互调阅位于其他系统的患者诊疗(健康)记录提供服务。以解决区域范围内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共享和交互问题。 文档共享服务系统方便区域内各级医疗服务人员在得到居民授权的情况下,能够调阅和检索患者诊疗档案,查看患者在区域范围内各机构的诊疗服务及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记录,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摘要、检查检验报告、身体健康检查报告和居民健康档案等。 文档共享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文档调阅服务系统和前置机系统两部分,它需要在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提供患者医疗卫生文档目录服务,存储和更新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患者就诊信息目录,并维护一个较新的索引,为跨系统跨平台调阅患者诊疗信息奠定基础。

基于区域协同医疗平台的数据中心研究

基于区域协同医疗平台的数据中心研究 冷金昌,彭坤,孙晓玮,张震江 [摘要]目的:研究区域协同医疗数据中心的功能及设计方法。方法:结合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分析建设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的必要性入手,研究数据中心的任务及实现方法。结果:就区域协同医疗数据中心的存储策略、服务功能和编码机制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结论:该研究对加快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区域协同;数据中心;信息共享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68(2010)01-0064-02 Research of Data Center Based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Healthcare Platform LENG Jin-chang1,PENG Kun1,SUN Xiao-wei1,ZHANG Zhen-jiang2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eneral Hospital of PLA,Beijing100048,China; 2.General Hospital of PLA,Beijing10007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functions and design methods of data center for regional collaborative healthcare.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tization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healthcare,the necessary for constructing the regional medical data center was analyzed,with its task and implementation discussed.Results A set of solution to data storage,service and coding in the data center for regional collaborative healthcare was put forward.Conclusion The data center promotes the informatization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healthcare.[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0,31(1):64-65] Key words regional collaboration;data center;information sharing 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之一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新的现代服务理念为指导,以各级医疗机构为主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集成及信息共享,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消除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创建全新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实现我国医疗信息化提供经验和示范。 区域协同医疗数据中心作为区域协同医疗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1基本概念 区域协同医疗数据中心是指在一个相对逻辑集中或物理集中的环境中,构建一个以存储和处理就诊者的临床诊疗信息为核心,面向区域内主要临床医疗机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数据中心建设应紧紧围绕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核心,以人群健康和就诊者的医疗活动需求为基础,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成一个结构合理、网络互通、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便实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1]。成为既能满足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教学与科研管理需要,又能适应社会各阶层需要的信息交流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增值服务中心。 2数据中心的逻辑结构 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主要任务是存储、管理医疗服务中的共享数据,并基于此向外界提供核心医疗信息服务,满足区域医疗服务的各项需求,实现系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如图1所示,从逻辑结构上划分,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由数据和服务组成。因此,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建设的2大任务就是:数据管理和服务提供。 3数据存储策略 区域医疗数据中心要解决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首先就要确定存储策略。我们从数据中心可能存储的信息分类入手,分析数据的增量,探讨不同的数据存储策略的可行性。 3.1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 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从种类可以分为就诊者的索引信息、就诊信息、各种检查\检验信息、治疗记录、病程记录和手术记录等,从数据格式可以简单划分为文字信息和医学图像/视频等。每条记录包含的信息量存在很大差异,比如:门诊病人的就诊记录一般约3KB左右,化验报告信息平均约5KB,检查报告平均约10KB,而X射线影像约16MB,MR影像约8MB,CT影像约20MB,彩超影像约5~60MB,住院记录约1 MB,病程记录每份约128KB。面对如此庞杂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存储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2数据中心的数据增长 目前国家没有权威部门对医疗数据的增长量做出统计,不过根据2008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从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和门诊、住院的平均医疗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数据的增长量。2008年居民每两周患病率高达18.9%,住院率为6.8%,人均住院天数为18d,医院平均门诊费用是128.7元,药费比重占50.8%,检查治疗费占28%,住院平均费用4874元,药费比重占42.3%[3]。从病人的医疗费用构成我们可以推算出,门诊病人平均3人做一次检查,1.5人做一次化验,一次门诊产生的数据量约为10KB文本数据、5MB影像资料,一次住院产生2MB文本数据、30MB影像资料。因此,对于一个面向300万人口的区域数据中心,1a的数据增长量约为文本数据17TB、影像资料70TB。 3.3数据存储策略的选择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H02A28) 作者简介:冷金昌(1970-),男,山东临朐人,硕士,主要从事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彭坤(1972-),男,湖南长沙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信息系统及信息应用。 作者单位:100048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冷金昌,彭坤,孙晓玮);解放军总医院(张震江) 医院数字化Hospital Digitalization ·64·

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皖政〔2015〕16号)等文件精神,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逐步建立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实现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 2017年,结合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全省三级甲等医院均应至少组建有明显成效的城市医联体和城乡医联体各1个。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方式,引导医联体内部形成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顺畅的转诊机制。

到2018年,逐步形成权责明确、功能清晰、运转有效、群众受益的医联体运行体系。基层首诊比例明显提高,县域就诊率逐年提升。 到2020年,与医联体相关的医保、价格、人事、资金等综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居民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模式。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管理共同体。 1.明确医联体组建形式。 (1)“1+X”城市医联体。由城市三级医院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 (2)城乡医联体。由城市三级医院联合县级医院组建。 (3)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简称“县域医共体”)。由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组建。

医疗服务能力发展规划

医疗服务能力发展规划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医疗服务能力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实施医院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县卫生局工作要点,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医务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和突出医院特色,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促进卫生事业的更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 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力争5年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二个队伍,即:专家技术队伍,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一个目标,即:把我院建设成一所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备先进、医院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二级甲等医院的远期目标。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院条件 努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完善住院部配套设施建设,在2年内争取搬进新的住院部大楼,开放床位230张,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同时积极加大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完善医院管理系统,利用5年时间逐渐淘汰落后的医疗设备,使医院的检测仪器能达到同级医院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争取在2017年建立“先诊疗、后结算”管理系统,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科学发展。 (二)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新农合费用管理,积极试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负担。 (三)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要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优秀人才、培训未来人才”的原则。一是稳定现有人才,特别是骨干人才,要继续强化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并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做到“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二是我们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定向培养,使他们的学科特点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