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doc8(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doc8(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doc8(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

一、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要动机

1.股权融资,包装上市。我国的公司股票发行与上市制度所采用的审批制、分额度指标和核准制的做法,均带有计划性的烙印,从而导致我国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非常稀缺的资源。尽管国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但由于股票上市能给公司带来丰厚的资金回报,地方国有企业往往通过剥离资产或捆绑上市的途径,虚拟会计实体在会计期间的利润,以达到包装上市的目的。

2.配股增发,股市圈钱。上市伊始,每家上市公司都企图从股市中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能否获得配股、增发的资格,将会直接影响其后续资金的注入与未来的发展。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在股市继续圈钱,就进行“包装”造假。

3.规避管制,防止摘牌。由于公司股票上市额度有限,上市公司股票在我国成了十分珍贵的“壳”资源。但按现行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者财务状况出现异常时,上市公司的股票就要被特别处理(即ST、PT处理);若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将被暂停上市交易(即摘牌)。上市公司为了免于ST、PT处理或摘牌,往往会通过利润操纵等会计造假手段与市场监管部门博弈。

4.配合庄家,操纵股价。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个不成熟的新兴市场,具有较强的投机性,而过强的投机性又容易滋生“庄家”行为。由于庄家坐庄和出局的主要手段是炮制“题

材”和披露“信息”,故而庄家的投机行为务必得到上市公司的密切配合才能奏效。可见,庄家暴利操纵股价行为往往与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利益紧密相连。

5.粉饰业绩,隐性分红。上市公司委托人(公司股东)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其代理人(公司高管当局)的目标是管理报酬最大化,两者有着不同的利益。当委托人通过薪金、奖金、股权、期权等合约使代理人目标与自身目标趋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内部人控制”的权力,公司高管当局为了其自身利益,往往会利用其管理权力和信息优势进行会计造假。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准政府官员”,他们要享受职务消费、要有政治前途,在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利润操纵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6.维持信用,负债筹资。企业经营周转所需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特别是那些丧失配股、增发等股权融资资格并以债务融资为主的上市公司更是如此。而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为了减少其信贷风险,在贷款时会通过债务契约与上市公司签订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净资产收益率、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比率、偿债准备金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当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经营业绩不佳,有关会计数据接近债务契约规定底线而面临违约风险时,公司高管当局就很可能通过利润操纵来逃避违约惩罚。

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段

1.虚构业务,为我所用。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会计报表,常见的利润操纵手段是虚构经济业务,包括虚构销售对象、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填制虚假发票和出库单、混淆会计科目等。

2.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关联方交易主要包括母子公司间存货购销、资产置换、受托经营、资金往来、费用分摊等。由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现象较为普遍,使得控股公司可任意左右上市公司间的关联方交易。关联方利用协议定价而交换资产、分摊费用、转移利润,是某些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段。

3.减值准备,蓄水调节。一些上市公司形式上按会计制度规定运用预计资产损失和计提减值准备等方式,实际上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有的甚至将其视为操纵盈亏的“蓄水池”。特别是ST、PT公司为了下年度的“保牌”或避免“摘帽”,索性在当年大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次性亏个够,然后在下年度冲回一部分减值准备就能“扭亏为盈”。

4.收入费用,虚假确认。根据需要相应地调整收入确认和成本费用结转的时间,也是上市公司常用的利润操纵方法。

5.利息费用,作资本化。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负债的利息支出,根据具体情况可实行费用化或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操纵盈亏,常常以此为手段随意调节利润,将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作资本化处理,计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

6.虚拟资产,潜亏挂账。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虚增资产和利润,通常对那些超过使用期限而无生产经营能力的固定资产、滞销毁损的存货、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超过受益期限的待摊费用及长期待摊费用、应注销的待处理财产损失等项目,作为虚拟资产而持续挂账结转。

7.股权投资,按需调整。根据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按持股比例可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若采用权益法核算,子公司实现的盈利或亏损,母公司必须按持股比例确认其投资收益或损失;若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必须在子公司股利分配时才能确认投资收益,子公司的亏损则不确认为母公司的投资损失。因此,对于亏损严重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往往在期末虚假减持其持股比例至20%以下,以暂时逃避其损失;而对于有盈利预期的子公司,若对其持股比例在20%以下,上市公司通常会提高其持股比例至20%以上,以大幅度提高其投资利润。

8.重大事项,隐瞒掩饰。有些重大的不确定事项,一旦不利事实出现,如资产减值、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或败诉,上市公司就会损失惨重,有的甚至会遭受灭顶之灾。此时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为了实现短期利润,往往对此予以隐瞒或掩饰。“其他应收款”和

“其他应付款”是会计报表项目掩饰利润常用的“调节器”;而对诉讼、委托理财、大股东占用资金、担保事项、关联方交易等重大事项则是通过“表外披露”进行隐瞒或掩饰的。截至2002年4月30日止,我国共有137家上市公司由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XX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或批评、谴责),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1.7%。

三、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治理政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建良好法制环境。完善的证券法制体系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保护上市公司各方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存在以下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重行政处罚,轻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二是对利润操纵等虚假会计信息的具体确认过于原则和抽象,如“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其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对同一个利润操纵下的会计信息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未在相关责任人之间明确划分。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切实保证治理利润操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XX必究,才能充分发挥法制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威慑作用。

2.明晰产权制度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产权关系的明晰界定,为规X会计活动创造了两个前提条件:所有者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公司各利益相关人与管理当局存在经济上的合约关系。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制度的最大弊端是国有股

“一股独大”所造成的“所有者缺位”,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是造成“内部人控制”的根本原因,也是利润操纵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理利润操纵要从源头上铲除造假机制,必须在明晰公司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排除阻力,坚持国有股减持方向不变,在权衡各利益相关人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加大国有股的减持力度,以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关系;真正建立有效的权力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缺位”和“所有权虚化”问题,使各利益相关人有动力监督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防X公司“内部人”利用权力进行利润操纵。

3.增加操纵成本,加大惩罚力度。根据经济学“追求效用最大化”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原理,利润操纵者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获得预期收益为主要目的。某些上市公司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利润操纵的预期风险收益远远大于其预期风险成本。因此,首先,要遏制和防X利润操纵行为,务必使利润操纵的成本及风险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使利润操纵者不仅遭受行政处罚,还要付出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和坐牢的代价;要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通过利润操纵者的经济赔偿维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提高利润操纵者被发现的可能性和受到惩处的力度。其次,引进集团诉讼制,使利润操纵者行为一旦败露,将面临天文数字的赔偿金额。再次,尽快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有利润操纵行为的上市公司立即摘牌,对相关中介机构坚决取缔,对利润操纵者不仅追究其民事责任,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4.规X政府行为,强化政府监管。政府在理论上只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

其自身并不参与市场运作。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往往直接参与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有的甚至默许和鼓励当地上市公司提供利润操纵后的会计信息,以便与中央政府博弈。因此,合理规X政府行为,强化政府监管的主体作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使政府真正实现“政企分离”,政府只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官员不能在上市公司中兼职,政府不能参与上市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其次,打造“信用政府”形象,把诚信纳入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体系,反对地方保护,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之风;再次,进一步强化证券监管组织工作,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央行等部门能够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形成治理利润操纵的监管合力。

5.增强CPA审计的独立性,培育中介机构的公信度。独立性是CPA审计的灵魂。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事件的频繁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CPA在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是培育其社会公信度、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一要借鉴美国《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的做法,禁止CPA为上市公司提供会计咨询服务等非审计业务,合理安排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从业X围,防XCPA审计的道德风险;二要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体制,变有限责任制为合伙制,实施合伙人财产登记制度,建立健全职业保险制度,确保利润操纵下受害人得到民事赔偿;三要改革CPA审计的聘任制度,上市公司定期向证监会或证交所交纳审计费用,再由后者聘任注册会计师对前者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定期实行强制轮换制度。

6.加强诚信教育,实施诚信工程。资本市场是充满诱惑与机会的博弈场所,主要通过法制与诚信来维持其有序进行。而二者相比,诚信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机制。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X相互碰撞时,惟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良心的天平倾向于道德规X。诚信在当代社会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还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开放式的股权结构要求市场各方参与者及监管者诚实可信。大量的利润操纵事件表明,诚信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董事会成员、高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律师、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分析师等需要诚信教育,而且中小投资者、监管机构、政府官员、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也需要诚信教育。只有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风尚,才能真正遏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

(企业利润管理)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企业利润管理)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股票基本分析――财务操纵案例 壹、财务操纵的特殊会计环境 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以及所受政策约束有较大差异,特别是于实行了几十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后,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于这壹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许多市场行为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例如股份公司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实行计划额度制,每年由国家计委制定,然后再按条块和行政隶属关系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各部委。对于拥有数万亿元资产的全国国有企业而言,每年壹百亿元的新股额度无异于杯水车薪,能够争到新股额度,企业自然十分珍惜。于新股发行数量是常量的情况下,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募集到更多的资本,只有尽量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这壹变量。新股发行价格受到发行市盈率的限制,壹般于20倍左右。由于《公司法》规定,股份XX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5%,因此大型国企于新股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将原有资产中的壹部分剥离出来折合成发起人股。 这部分剥离出来的资产历史上属于原来的会计实体,按会计实体假设对全部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按会计期间假设把壹部分资产费用化且和营业收入进行配比以确定利润。 于发行新股前,为了向社会公众揭示这部分剥离资产的盈利能力,会计师不得不将这部分剥离资产假设为壹个新的虚拟的会计实体,且且假设其已经存于了三个或三个之上会计期间。然后根据历史资料,从原来会计实体中剥离出壹部分营业收入和费用归虚拟会计实体,且据以确定虚拟会计实体于各个会计期间的利润。按照会计常识,只要是能够辨认的资产均能够从总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计价,可是总资产的盈利能力却不是各单项资产盈利能力的简单相加。这种从总资产中剥离部分资产,且模拟计算其营业收入和费用,再据以确定该部分剥离资产产生的盈利的方法,不仅违背了会计实体和会计期间的基本假设,而且给股份XX公司上市前的财务包装提高了许多机会。1997年新上市的公司,其招股书披露的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普遍于40%之上,个别公司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高达100%之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期全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不足7%。由于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导致上市后公司必须于提高净利润和降低净资产俩个方面进行利润操纵,以使上市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会比上市前陡然降低。 二、利润操纵的案例分析 1.提前确认营业收入的案例分析 提前确认营业收入的情况多见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的房地产业子公司。 L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4年销售英达花园以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的成本入帐,和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对销售收入确认的规定不相壹致,其销售收入129171827.85元,及相应成本人民币87762114元列示于后附的合且会计报表中。” 点评: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的销售应于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结算单后方能确认为销售收入。 房地产的开发周期往往需要几年,按照确认营业收入的会计理论,房地产企业于预售房屋或签定售楼合同后,按工程进度确认销售收入和和之相对应的销售成本也不无道理。现行制度的规定过于严厉,但L 公司以售楼合同金额确认为当年销售收入的做法似乎也不够谨慎,毕竟合同义务的履行仍刚刚开始,如果将售楼合同金额按施工进度分期确认为销售收入好象仍说得过去。至少从推迟交纳所得税的角度来说,按现行制度于产权移交且开具发票后确认销售收入似乎也是对公司有利的。 以L公司为例,1994年以英达花园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的成本入帐,导致利润增加41955713.85元(=129717827.85-87762114),按L公司适用所得税率15%计,1994年将为此多缴纳所得税620万元。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班级:财务1104 姓名:刘思达 学号:1110620404 指导教师:强殿英

摘要: 企业盈利能力是衡量评价上市企业前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基本指标。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三十家房地产企业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相关结果,期望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业绩,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及其他人士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因子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一.引言 随着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人民对住房的需求不断的攀升,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中国的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评价意义重大。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盈利能力是企业利用资产创造收益的能力,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盈利能力评价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创利水平,它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的效果和利润以及为投资者提供资本收益等,反映企业的综合素质。 作为财务分析的工具,财务比率是指反映会计报表内在联系的比较分析指标,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采用比率分析。因为财务比率能够揭示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反映的相互关系,并据此对上市公司历史的盈利能力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做出判断。因此,以财务比率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是财务分析最富创意的内容。本文因子分析的变量均是相应的财务比率,选取了在深圳、上海上市的三十家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盈利能力分析与评价。 二.房地产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选择 本文参考对盈利能力评价的大量研究结果,选取了以下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七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手段及对策

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手段及对策 一、背景 我国近几年的上市公司利润造假情况有所好转,不过曝光的造假事件大都是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因而影响比较大。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从最初的虚报成本,高估资产等基本手法外,现更是开始利用进出口退税以及关联方交易等更为复杂的手段,使得利润操纵手段变得更加多变而难以发现。 二、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 (一)虚构交易 伪造收入虚构交易主要表现为伪造收入,这是很伪造者经常用的把戏。最坏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损失,几乎都是使用虚假会计信息操纵造成的。虚假交易是一个明显的欺诈行为,投资者也常常面临这个问题。专家表示,虚拟交易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虚假的收入,在此过程中伪造各种相关票据。例如,原材料采购发票、合同、伪造材料、材料运输、文件材料仓库、生产队和记录、存储的文件、销售合同、销售发票、产品出库单据、产品运输单据、发票和外国当事人等手段营造出公司存在大量交易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伪造交易,虚增利润。 (二)更改账目

虚计利润更改账目通常是增加资产或者降低负债,这样根据会计少结转营业成本或者更改应收账款都是常见方法,通过调节坏账准备科目有时也会达到目的。这些账目都是公司非常重要的组成,因此直接造假这些账目通常会获得巨大利润。通过少结转营业成本能够直接增加利润,所以很多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除了一些基本的手段外,公司还常常通常通过挂账某些科目来达到目的。而根据规定,公司的账户应收账款的资产,三年的预付费用,递延资产和加工性能均属于不良资产。于是许多上市公司为了增加当期利润,并不想处理不良资产和长期信贷。根据相应原则,资产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扣除负债而成为利润,所以增加其资产同样能增加利润。反过来,超过三年的应付账款,企业一般都是非常积极的解决。挂账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挂账应收账款。应收账款预计会出现损失时便必须计提坏账准备以减少应收账款,而坏账准备会导致利润的减少。因此,公司便长期挂账应收账款,这样使得公司账面资产膨胀,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挂账待处理财产损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当企业在清查后出现资产盘盈盘亏都必须及时处理。而往往企业会任其挂账这样就能增减或者减少公司当前利润了。 (3)挂账在在建工程。有些企业将不管在建工程是否

最新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当以自己的经营收入抵补其支出,并且实现盈利。企业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并以利润反映在财务会计报表上。而企业管理当局出于业绩考核、筹资、融资及获取非法利益等目的,往往采取虚列收入、支出等方法操纵利润,给有关各方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相关案例,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原因及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关联企业;现金流量

Abstract As an independent economic entity, shall use its own operating income to cover its costs and profit. Corporate profits reflect the size of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economic benefit to a great extent, and the profit is reflected i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But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authority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nancing, financing and obtain illegal interests, often take false income, expenditure and other methods to manipulate profits, causing irreparable economic losses to the parties concerned.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cases of profit manipulation of listing corporation in China, to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methods of profit manipulation of listing corporat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manipulating profit listing corpo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listing corporation; profit manipulation; associated enterprises; cash flow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华东科技为例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华东科技为例 摘要 盈利能力是公司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的指标,它指的是公司资本产生附加值的能力,即公司实现盈利的能力。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实际上是对经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以及其他指标的分析。无论是对于运营商还是投资者,盈利能力分析都能够快速识别管理和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对策以提高利润率。在日益开放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可持续的业务发展需要持续的盈利能力。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当重要。准确、深入地评估企业盈利能力可以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盈利能力的相关概述,主要介绍了盈利能力的相关概念、类型和评价因素,为后文论述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华东科技盈利能力分析,主要介绍了华东科技的公司概况以及华东科技盈利能力现状。第三部分为华东科技盈利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华东科技盈利能力现状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求改进。第四部分为华东科技盈利状况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为华东科技提高盈利能力的措施,通过对华东科技盈利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改进华东科技盈利能力的不足之处。这不仅对华东科技的盈利能力提升及未来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其他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华东科技;资产

Abstract Profitability is an indicator that is highly valued at all levels of the company. It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the company's capital to generate added value, that is, the company's ability to achieve profitability. The company's profitability analysis is actually an analysis of operating profit margins, cost expense margins, total return on assets, and other indicators. Whether for operators or investors, profitability analysis can quickly identify problems in management and investment, and improve countermeasures in a timely manner to increase profit margins. In an increasingly open market and a fierce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business development requires sustained profitability.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profit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Accurate and in-depth evaluation of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can promot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fitability of East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herefore, for East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rapid growth of East China's technology business and improving its profi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at present. Keywords:Listed company; profitability; East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ts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 一、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要紧动机 1.股权融资,包装上市。我国的公司股票发行与上市制度所采纳的审批制、分额度指标和核准制的做法,均带有打算性的烙印,从而导致我国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特不稀缺的资源。尽管国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但由于股票上市能给公司带来丰厚的资金回报,地点国有企业往往通过剥离资产或捆绑上市的途径,虚拟会计实体在会计期间的利润,以达到包装上市的目的。 2.配股增发,股市圈钞票。上市伊始,每家上市公司都企图从股市中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能否获得配股、增发的资格,将会直接阻碍其后续资金的注入与以后的进展。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在股市接着圈钞票,就进行“包装”造假。 3.规避管制,防止摘牌。由于公司股票上市额度有限,上市公司股票在我国成了十分宝贵的“壳”资源。但按现行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者财务状况出现异常时,上市公

司的股票就要被特不处理(即ST、PT处理);若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将被暂停上市交易(即摘牌)。上市公司为了免于ST、PT处理或摘牌,往往会通过利润操纵等会计造假手段与市场监管部门博弈。 4.配合庄家,操纵股价。我国证券市场依旧个不成熟的新兴市场,具有较强的投机性,而过强的投机性又容易滋生“庄家”行为。由于庄家坐庄和出局的要紧手段是炮制“题材”和披露“信息”,故而庄家的投机行为务必得到上市公司的紧密配合才能奏效。可见,庄家暴利操纵股价行为往往与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利益紧密相连。 5.粉饰业绩,隐性分红。上市公司托付人(公司股东)的目标是股东财宝最大化,而其代理人(公司高管当局)的目标是治理酬劳最大化,两者有着不同的利益。当托付人通过薪金、奖金、股权、期权等合约使代理人目标与自身目标趋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内部人操纵”的权力,公司高管当局为了其自身利益,往往会利用其治理权力和信息优势进行会计造假。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

浅析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

浅析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 摘要:纵观中国证券市场近20年发展历程,人为调节上市公司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行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动摇且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资本这一稀缺资源也没有得到高效配置。从众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中抓住关键,及时发现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是中国证券市场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系统研究利润操纵常见手法及其治理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投资者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经操纵的财务信息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借鉴 一、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及典型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关联企业交易调节利润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属于集团型企业,无论是从公司结构、组织形式,还是经营涉足范围、各个运作环节等,大多处于一种多元架构。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关联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独立核算。但关联企业之间在整个集团内又相互配套,甚至互为商业购销客户,这些在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平台。 相当一部分集团公司在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难如人愿时,利用内部关联企业或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的关系,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移价格、转让其他资产、提供劳务、代理租赁、提供资金、委托投资、托管经营、资产重组、签署协议合约的方式。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关联交易,向与之关联的上市公司转移利润。比如。在买卖商品方面,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上市公司的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向上市公司出售原材料:在转让资产方面,上市公司将有可能产生亏损或损失的不良资产剥离给母公司,或与母公司的优质资产进行不等价交换:在费用负担方面。调低或者要求上市公司免缴母公司垫交的各项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缴纳的费用予以退回;在财产租赁方面,上市公司租赁母公司的经营场所和经营性资产时,在租用的数量、时间和价格方面给予诸多优惠,甚至可以按“零租金”标准无偿使用:上市公司违反规定借款给母公司。高额收取母公司资金占用费,其超过公允部分的资金占用费也不在资本公积中反映;在委托投资方面,上市公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例分析 余常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 要:企业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法和动机;会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7)0820123201 企业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试图对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予以简单的会计分析,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 1 利润操纵的方法 (1)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发生的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事项,而不论其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主要是指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有关各方。从理论上说,关联交易是一种中性交易。而事实上有些公司在关联交易中利用协议定价,实现利润在关联方之间的转移。 ①利用关联购销业务操纵利润。例如:ST苏三山, 1997年销售一批货物给该公司的控股股东的子公司,销售收入16002万元,销售成本14002万元,产生净利润2000万元,交易价格由协议确定。这项交易利润占公司1997年利润总额的23.5%。②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企业之间是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的,但实际上关联企业间的资金拆借现象非常普遍。如某公司对关联企业进行长期债权投资,按20%的比率收取固定回报,为企业创造了一大块利润。③利用关联企业间的托管经营调节利润。目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及操作规范,托管经营就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另一方式。一些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企业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使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又凭空获得了一块利润。反之,关联企业也可以通过把获利强较的资产以较低的收益由上市公司托管,直接为上市公司注入利润。 (2)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①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按规定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转为坏账的话,有人曾计算过,1997年深沪市上市公司亏损数将由42家改为114家,亏损面将由5.2%扩大至14%。由此可见,应收账款对收益的影响极大。在现实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 ②在建工程长期挂帐。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都会对外部分融入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峻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了而不进行峻工决算,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财务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上述达尔曼公司就曾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盈余管理.该固定资产投资不断,经常有巨额的在建工程款项,而且这些工程经常不能按时产生效益。达尔曼第一次发行股票募集的1.47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此后两次配股共募集近6亿元,也是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工程建设项目有珠宝首饰加工生产线扩建、西安国际珠宝交易中心、都江堰宝石加工中心、生态农业和园艺项目等,预计产生效益的周期从1年到3年不等。达尔曼董事会几乎每一年都要提出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入资金动辄几千万元,导致公司总资产中的“在建工程”款项长期居高不下。1999年,达尔曼“在建工程”价值高达30,474.05万元,比当年固定资产净值高出一半;2000年,虽然许多工程已经宣布完工,但“在建工程”价值仍然高达29,706.01万元,而且董事会还在准备第二次配股,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些长期挂帐的在建工程对该公司的利润操纵真可谓是意义重大啊。 — 3 2 1 —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纳税影响与会计处理

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纳税影响与会计处理

一、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形式 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是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两种主要形式。从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方案看,通常包括派发现金红利、送红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以及上述三种形式的不同组合。 现金红利即现金股利,是指公司以现金的形式向股东支付的股利。这种分红方式可以使股东获得直接的现金收益,方法简便,是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形式。在我国,分配现金股利常用“10派几元(含税)”的说法,表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多少元(含税)”。 送红股即股票股利,是指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代替现金,按股东持有股份的比例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发放股票股利,对公司而言,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总额不变,但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转化为股本;对股东而言,股东持有的股票数量增加,但是持股比例不变。在我国,分配股票股利常用“10送几股”的说法,表示“每10股送红股多少股”。 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属于资本性账户的内部结转,不具

有利润分配的性质。但是,我国上市公司通常将利润分配方案与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并列披露。因此,尽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利润分配形式,笔者也将对其进行分析。在我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常用“10转增几股”的说法,表示“每10股转增多少股”。 二、现金股利分配的纳税影响与会计处理 (一)现金股利分配的纳税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股息、红利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5]102号《关于股息红利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及财税[2005]107号《关于股息红利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补充通知》规定,“对个人投资者和证券投资基金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扣缴义务人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暂减按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现行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另外,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1994]089号《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8条规定,“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实行源泉扣缴的征收方式,其扣缴义务人应是直接向纳税义务人支付利息、股息、红利的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剖析

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剖析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1选题背景 由于利润操纵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利润操纵的理论研究虽然已有20 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利润操纵的定义仍未达成共识。所以研究利润操纵有利于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公司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准确的投资选择;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准确的了解国家经济情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利润操纵问题在社会的各界中备受关注。对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研究,国内起步相对较晚。我国会计界专门研究企业利润操纵相关问题的文献较多,大多论述了企业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段,由此提出了若干针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治理措施,,并为我国企业利润操纵正规化提出了若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利润作为衡量公司经营成果的敏感指标,作为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一杆标尺,公司股东、管理者总想改变它以实现其眼前利益或长远利益。利润操纵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利润操纵是有其双面性的。一方面,它有着不可磨灭的正面意义,一定程度的利润操纵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遇到突发性世界时,利润操纵给管理者一个缓冲空间,便可以保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且可以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利润操纵超过一定的程度,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直接导致政府宏观调控、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投资决策的失误或偏差,影响着市场经济公正合理的运行,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对于此课题,国外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但国外专门对利润操纵(包括合法的盈余管理和不合法的会计造假)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但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却很多。分别关于企业管理人员奖金计划、政治成本、负债契约、总经理变更等与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而迪舟、所罗安和斯威尼则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原因和结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后发现:被SEC 起诉高估收益的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重要动机是

交所:上市公司业绩操纵典型案例和惯用手段

滥用会计判断调节利润、非公允交易、虚假交易是上市公司常见的操纵业绩的手法。 其一是滥用会计判断调节利润。公司通过主观选择对自身更有利的会计判断,以达到操纵业绩目的。 例如,某公司在定期报告前一年退货率陡增至52%、且产品竞争力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以定期报告前三年退货率的平均数(22%)作为当年预估数,退货率存在严重低估的可能性。 深交所在年报问询函中质疑该公司未充分预估当年销售大幅退回的风险,要求会计师就公司收入真实性执行的审计程序作出说明,严格督促公司对退货率采用更加谨慎的预估方式。最终,该公司按照上一经营年度退货率与前三经营年度退货率平均数孰高原则对退货率进行估计。事后证明,实际退货率达37%,远高于原预估数。 其二是非公允交易。公司通过关联方或形式上无关联但有实际利益安排的第三方,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 例如,某公司将原账面价值为100万元的子公司股权,以2亿元和7亿元的估值先后对外转让部分股权,总共确认1.1亿元股权处置收益。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利得,总计达1.75亿元。 基于上述情况,深交所向公司发出多封问询函,并要求会计师对有关交易进行核查。在掌握了相关线索后,深交所进一步采取有效监管措施。 其三是虚假交易。公司通过虚增资产,将体内的资金以购置资产的名义转到体外,再以客户付款的名义流回公司。

采用此类手法虚增收入,相关财务指标较为异常。深交所对发现的可疑线索,抽丝剥茧、寻踪觅源,证实利用虚假交易操纵利润,对多家公司进行了严厉处罚。 打击业绩操纵“组合拳” 针对上述业绩操纵手段,深交所打出监管“组合拳”,建立了提醒警示、风险监测、调查追踪和违规处分等立体化的监管体系,有力打击操纵业绩违法违规行为。 首先,在年报披露前向会计师发函,提醒其重点关注风险。2018年年报披露前,深交所全面排查存在大额商誉减值风险、年底突击交易、承诺期业绩未达标或精准达标等风险点的上市公司,向相关年审会计师发出关注函110余封,提醒会计师重点关注风险,勤勉尽责履行审计程序。 第二,建立财务报警指标体系,多维度排查业绩操纵风险。从交易手法的角度,深交所重点关注期末虚假回款、虚增收入、大额异常关联交易、大额异常资产处置、大额海外销售等风险。从操纵业绩可能结果倒推的角度,深交所重点排查预付账款、在建工程、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类科目的异常波动,以及减值准备类科目异常等。 针对异常线索,深交所刨根问底,向相关公司多次发出年报问询函。对疑点较多、风险较大的某家公司,深交所连续四次发出问询函,要求提供销售合同乃至对应的原始单据。深交所还约见部分风险较大的公司高管和中介机构,明确传达监管要求,提高监管威慑力。 第三,积极开展监管联动,构建立体化监管网络。某公司通过与一家电商公司股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以此实现对电商公司的控制,将其纳入合并报表,公司年度财务数据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根据分析,深交所认为该协议约束力较弱,交易缺乏商业实质,存在构造交易操纵利润嫌疑。通过综合运用发函、约谈上市公司和年审会计师、向证监会上报违规线索,与证监会会计部和当地证监局联合监管等多种手段,深交所推动出台了针对此类交易的监管意见。在持续的监管压力下,该公司最终在年报中做出更正。

当前上市公司分配方案存在五大问题

目前正是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期。作为投资者来说,投资一年当然希望上市公司能够在年度分配时给予一个较好的投资回报。不过,鉴于中国股市在诸多方面的不成熟,要实现投资者这个愿望其实并不容易。以今年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情况来看,截止3月27日,沪深两市披露2009年年报的公司已达819家,但能给投资者提供真实回报且令投资者满意的并不多。总体说来,当前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普遍存在五大问题。如何规范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成为股市监管者及市场参与各方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一大问题:“不分配”,投资者两手空空 上市公司募集了投资者的资金,给予投资者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但由于中国股市长期“重融资轻回报”,以至很多上市公司回报股东意识淡薄,“铁公鸡”的故事一年一年地在股市上演,今年也不例外。初步统计,在截止3月27日披露年报的819家公司中,对投资者一毛不拔的公司达到290家,占披露年报公司总数的35%。 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公司属于力不从心。“利润分配”顾名思义是对利润进行分配,那些业绩亏损或微利的公司,通常无法推出分配方案,这类公司只能向投资者交白卷。还有的公司,虽然2009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由于公司以前年度亏损,公司未分配利润为负数,这类公司在弥补了以前年度的亏损后,仍然没有可分配利润,也只能交白卷。如美菱电器,虽然200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0倍多,但合并报表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可供分配利润为-3460万元,尚存在未弥补完的亏损,因此美菱电器只能继续充当“铁公鸡”。 如果说那种力不从心的“铁公鸡”投资者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一些公司有钱不分,就只能说是回报股东意识淡薄了。这样的公司在股市里并不少见。如小天鹅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454.93%;每股收益0.41元,每股未分配利润达到1.14元,但该公司却对投资者一毛不拔。还有的公司,虽然效益不错,但却只是向投资者象征性分红。如英力特公司,去年每股收益0.32元,每股未分配利润达到1.35元,但该公司只向投资者每股分配一分钱,与“铁公鸡”没有任何区别。 更让投资者难以接受的是,有的上市公司虽然对投资者一毛不拔,但对公司高管却出手大方,薪酬收入大幅增加,这种做法直接把股东权益踏在了脚下。如西南证券,2009年度实现净利润10.07亿元,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为5.89亿元,但该公司对投资者却是“不分配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摘要: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衡量其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而近年来频繁曝光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丑闻,使得投资者在分析财务报表时,更注重分析公司的盈利质量。本文通过对影响上司公司盈利质量因素的分析,提出盈利质量的分析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现金流量 一、盈利质量分析概述 盈利质量是指盈利的重要品质,不仅考察盈利的真实性和收现性,还考察盈利效率和收益的持续性。它是基于公司财务报表为真实性的前提下,披露的财务数据能供报表使用者直接利用的程度,表明在无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盈利可靠性和持续性程度的高低。 盈利质量分析是根据销售收入与净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企业当前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高质量的盈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期盈利应具有持续和稳定的发展能力;二是盈利的确定要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通过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真实地体现公司过去、现在的财务状况;三是盈利应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通常表现为较强的收现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收入质量分析、利润质量分析和毛利率分析,涉及的分析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和股利发放率等。 二、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因素分析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会计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自身的模糊性, 以及人们所持的不同的会计观点,根据制定的主体地位不同,会计政策分为企业会计政策和宏观政策;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稳健程度,又可分为稳健型和激进型。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是决定盈利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对同一项经济业务的不同处理方法会造成会计盈利质量的差异。如果企业采用过于稳健的会计政策会使盈利虚减,而过于激进的会计政策会使盈利虚增。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由于商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许多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不能精确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劳务完工程度的确定、一些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等。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和趋利选择都会造成盈利质量的降低。 2、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通常都是由聘用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司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的雇佣和被雇佣构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和权利不对称的情况下,经营者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目标函数,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公司的所有者利益,产生了诸如代理问题和搭便车问题,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质量。大多上市公司采用奖励股份的股权激励方式,也是为了能使经理人在提升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股权的集中程度对公司的盈利质量和经营效率也有一定影响。不同的持股比例决定了股东参与制定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力,同时也决定了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意愿,大股东利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环境、管理者素质的比较充分的了解,会采取有利于自身的决策和管理方法。最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也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质量。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由内部人控制、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控股股东是上市公司创办人,影响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及审计(尤其是内部审计)的真实性。 3、公司经营 公司经营对盈利质量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公司整体风险和关联方交易上,公司整体风险分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法

上市公司为了向行政管理部门显示所谓政绩、为了避免由于连年亏损而造成的壳资源丧失、为了追求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保留配股资格或甚至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炒作,通过各种方式隐瞒或粉饰真实的经营业绩,超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进行利润调节。这就是所谓“利润操纵”。证券时报与某证券公司联合进行的《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显示,利润操纵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而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对此由于司空见惯而理所当然。本次调查显示,上市公司实施利润操纵的具体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联交易,比例达55.56%;巧用会计政策,比例44.44%,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比例为33.33%。具体分析如下:一、关联交易(一)增加收入,转嫁费用不少公司在上市改组时是由母公司中某一块优质资产为主整合的,与母公司存在着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大型原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其原材料来源为母公司,而产品销售对象也为母公司。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母公司会解囊相求,即使在市场不旺的情况下,也会购买大量上市公司产品,同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其销售原材料。如苏三山1997年一笔对母公司关联公司关联交易的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销售成本1.4亿元,净利润则达2000万元,仅此一笔就占1997年利润总额的235%。可见上市公司的利润有很大一块是来源于关联交易所作的账面调整。在费用负担方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改组之初便确定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降低当年费用,以达到转嫁费用的目的。(二)资产租赁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发行额度限制,母公司只有部分而不是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许多经营性资产甚至经营场所往往采用租赁的方式,而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祖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有时上市公司还可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转租给母公司的子公司,以分别转移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利润。(三)计受资金占用费用按照我国现有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实际情况是关联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的拆借现象比比皆是,两者之间也难以严格区分,虽属违规拆借也就法不责众。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预计。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 1.向母公司计受资金占用费用。名目繁多,金额巨大,在账面上可以反映出一大块营业外收入。例如浦东不锈1998年中报实际净利润2837.3万元,应收母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资金占用费559.73万元,应收母公司资金占用费滚存利息就达2916.52万元。 2.向被投资公司计受资金占用费用。[!--empirenews.page--] 目标往往是以下两种被投资企业:(1)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2)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当上述两种企业严重亏损,即使上市公司存在着实质性的投资损失,但通过计受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会计报表上却虚增了一块利润。(四)委托或合作投资 1.委托投资。如果上市公司面临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则可将某一部分现金转移给母公司,以母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将投资风险全部转嫁到母公司头上,而将投资收益的回报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 2.合作投资。一旦上市公司发现净资产收益率难以达到配股的要求,便倒推计算利润缺口,然后与母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测算的缺口利润确定,由母公司让出一块利润,上市公司自然不便在公告书中向投资者披露投资何项目及短期有如此高回报的缘由了。(五)托管经营在目前中国股票市场上,由于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规定度操作规范,托管经营的操作却是偏离惯例,纯属利润操纵的工具。 1.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或损失反映问题,又凭空获得了一块利润。 2.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上市公司经营,在协议中将较多的以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六)资产转让置换通过资

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的会计手段及案例分析

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的会计手段及案例分析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操纵利润的情况十分普遍,为操纵利润而采用的会计手段涉及面广,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利润操纵问题并未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相关的理论总结和案例分析都比较少。文章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进行比较辨析、加以归类。并结合一个具体案例,对若干常用手段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显示,违反公认会计准则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处理是中小企业虚构会计利润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利润操纵;中小企业;会计手段 一、引言 企业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润不只是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反映,也是企业外部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其利润数据的真实程度不仅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近年来,企业会计报表造假问题一直是国内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除因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或失误造成企业盈亏核算不实外,还存在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并且在某些领域表现的比较突出。 所谓利润操纵,是指企业的管理阶层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会计政策,借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采用违规甚至违法的方式,人为地对利润进行虚增与虚减的行为。目前,人们大多都在关注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几乎没有人去关注中小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事实上,中小企业操纵利润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也可谓“十八般武艺,各显其能”。本文首先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常见手段进行分析,加以归类,然后就其中的五种主要手段进行案例分析。 二、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的会计手段分析 (一)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1.利用应收账款调节利润 一般而言,应收账款,特别是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转入坏账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企业对本应在当期转为坏账的应收账款进行挂账,就能带来“利润”。另外,在我国,不少中小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而虚列应收账款,往往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等方法调整利润总额。这些销售无法取得现金,就表现为应收账款占用的增加。 2.利用应付账款调节利润 尽量推迟企业应付账款的支付,有利于企业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使企业有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