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一、我市应急管理现状及形成原因
清远市区人口规模较大,增速快。2007年底,清城区常住人口59.38万人,其中在本市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13万人;游客人数逐年上升,去年我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863万人次,日平均量为5100余人,同比增长16%。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加剧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对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了严峻挑战,给城市公共安全埋下了隐患。
清远市的应急管理工作,无论在保障能力、技术装备等“硬实力”方面,还是在体制设置、机制运行、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等“软实力”方面,目前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是体制不健全、管理机构和社会动员机制不完善,导致应急资源分散。
二是缺乏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没有真正把应急管理摆上重要日程。到目前为止,尚有80%以上的县(市)还没成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就是成立了也只是图有虚名,空壳一个。
三是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四是应急机制的投入保障缺乏。
二、现在和将来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发展思路
(一)健全体制,实现统一集中、高效运转的组织指挥体系
1、健全体制,明确责任。一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二要明确和落实责任主体。
2、协同应对,快速反应。
3、加强基层,全民参与。
(二)构建快速灵敏、常备不懈的预防预警体系
1、建立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和大众应急预案相结合的预案链。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体系。这样,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基层单位应围绕本地本单位的风险隐患,组织群众参与讨论编制通俗易懂的大众应急预案,真正做到“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2、建立自然灾害预报信息和社会安全预警信息相结合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是依托市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建立暴雨、洪涝、旱灾,雨)冰冻、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二是建立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突发环境事件等重大事故灾害预警系统。
3、建立“安全社区”建设与提高公众认知及应急能力相结合的基层应急管理模式。一是推行“安全社区”建设。“安全社区”建设是提高突发事件预防能力、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有效途径。二是大力提高公众认知及应急能力。重点放在学校的应急知识教育和社会的应急能力培训上,以提高全社会整体应急能力。要把应急管理能力教育纳入公务员能力培训范畴,强化公务员危机意识的增强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三是始终抓好基层单位、重点行业

、重点部位等的风险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
(三)构建广泛参与、协调配合的社会动员体系1、建立军队、公安消防部队与地方专业机构的应急合作机制。2、建立应急管理志愿服务机制。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高等院校、基层社区以及其他组织,逐步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机制。
(四)构建功能齐全、快速高效的应急运行体系1、建立健全信息报告机制。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上报信息责任制,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2、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各级政府、各部门应迅速采取强有力措施,找出原因,及时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危险源,对现场加强监测,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发生。3、建立健全新闻发布机制。4、建立健全善后管理机制。主要是做好善后处置、恢复重建、分析评估三个环节的工作。
(五)构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支撑保障体系1、解决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我市应急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如果没有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应急管理工作就不能得到有效开展。为此,我们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培训四类人才,即决策型人才、执行型人才、信息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建立应急管理人才库,同时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2、解决好物资与经费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所需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储备充分物资、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所需。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中所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以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3、解决交通运输通信保障问题。建立应急物资和
队伍的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开辟紧急运输通道和应急救援专用通道。建立跨部门、多手段、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微波和卫星相结合的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实现各应急指挥机构通信网络相连接。4、解决好法治环境问题。一是要在县、乡(镇)、村(社区)、学校、企业里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宣传教育投入。二是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市精神,认真贯彻

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三是要敢于执法,善于执法。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实行文明执法。
(六)继续推进“一案三制”建设工作
从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的审核、单项预案的修改入手,进一步规范预案的演练演习、各级应急队伍建设以及应急专家组的组织建设,从而形成由市总体应急预案、各类专项应急预案、部门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构成的,覆盖我市上上下下、各行各业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整体联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七)加大应急管理投入,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首先,各级要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其次,应进一步明确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建立健全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机制,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再次,应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调用保障制度。建立与其他省市和地区物资调剂供应渠道,确保发生应急突发事件时,应急物资能够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保障得力。
(八)加快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步伐,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高效、快捷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加强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报、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形成以市应急平台为中心、部门和各县(市、区)应急平台为重点,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的全市应急平台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和各项业务网络,整合当地公安、防汛、卫生、气象、人防、森林消防等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要全面推进“110”、“119”、“122”三台合一,并与急救、市政等紧急信息接报平台进行整合,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
(九)把握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1、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一要把握要求。要做好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普查、整合工作,要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什么资源做,要在应急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要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市到县(市、区)再到乡镇和基层单位不能有断层,部门之间的应急预案要做好衔接,不能出现空档;要加强应急预案演练,针对演练和应急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二要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各县(市、区)及市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

建立和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三要进一步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四要抓好基层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2、广泛深入地开展应急宣教、培训和演练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