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 HAV。嗜肝RNA病毒,有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实心颗粒为完整的HAV,有传染性;空心颗粒为未成熟的不含RNA的颗粒,具有抗原性但无传染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宗颗粒①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又名Dane颗粒,内含HBsAg和环状双股DNA及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型颗粒。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不含核酸无感染性。一般情况下,血清中小球形颗粒最多,Dane颗粒最少。HBV基因组中4个开放阅读框(ORF)均位于长链,分别是S区,C区、P区、X区。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分别编码前S1蛋白,前S2蛋白及HBsAg。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编码HBeAg和HBcAg。P区是最长的读码框,编码多种功能蛋白,参与HBV复制。X基因编码X蛋白,其具有反之激活的作用。HBsAg阳性表示现症感染,阴性表示无HBV感染;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c IgM

(6-18month)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急性感染标志物),IgG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HBeAg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其为复制活跃和传染性的标记,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乙肝两对半及意义(P25): ①、HBsAg即乙肝表面抗原:感染后最早出现,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②、HBsAb即乙肝表面抗体:表面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③、HBeAg即乙肝e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如果HBeAg 持续存在提示急性HBV感染趋向慢性,在慢性HBV感染时其存在提示患者处于高感染低应答期;④、HBeAb即乙肝e抗体:发生血清转换时出现,提示机体由免疫耐受转为免疫激活,此时常有病变活动的激化。HBeAb转阳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部分病人仍有病毒复制,肝炎活动,称为HBeAg阴性慢性肝炎;⑤、HBcAb即乙肝核心抗体:HBV 感染者都可以检查出HBcAb,HBcAb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注】大三阳指HBsAg(+)HBeAg(+)HBcAb(+),提示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有很强的传染性;小三阳指HBsAg(+)HBeAb(+)HBcAb(+),提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体内病毒复制,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通常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对E抗原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三】丙型肝炎病毒。属RNA病毒,其基因组中5'非编码区最保守,在设计用于诊断HCV 感染的PCR引物时,此区段是首选部位。HCV RNA阳性时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四】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但其核内的RNA无需HBV的辅助能自行复制,大部分情况是在HBV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

【五】戊型肝炎病毒,RNA病毒,抗HEV IgM阳性时近期HEV感染的标志。

【流行病学】一、甲肝无病毒携带状态,吃出来的肝炎,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二、乙肝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等,易感人群为抗HBs阴性者。

三、丙型主要通过肠道外传播: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和血液透析、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人群对其普遍易感。

四、丁型肝炎,人群普遍易感。

五、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隐形感染多见。

【发病机制】1、甲型肝炎。早期细胞免疫发挥重要作用,感染后期体液免疫也可能通过免疫复合物机制使肝细胞受损。

2、乙型肝炎。慢性HBV感染的自然过程一般分三段:第一阶段为免疫耐受阶段,这一阶段HBV复制活跃,患者临川表现无症状可维持数十年。第二阶段为免疫清除阶段,这一阶段免疫活跃,肝细胞炎症坏死。第三阶段为非活动或低(非)复制阶段,这一阶段HBeAg阴性,又称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感染的年龄越轻,慢性化的可能性越高。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当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多为无症状携带者;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多表现为急性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导致慢性肝炎;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时,则会导致重症肝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启动和激发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了肝细胞的损伤。初次感染HBV的年龄越小,慢性携带率越高。

【临床表现】(一)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急性无黄疸型肝炎。①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可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尿色逐渐加深,平均5~7日。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1~2周内达高峰。可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有充实感,压痛叩击痛。部分病例轻度脾肿大,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和症状逐渐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表现与黄疸型相似。

(二)慢性肝炎,病期超过半年,分轻、中、重三度。轻度:起病隐匿,症状多轻微,一般无黄疸,可有肝脾肿大,血清转氨酶可波动。中度:介于轻、重之间。重度:症状明显,肝肿大,可有蜘蛛痣、肝掌或肝病面容,进行性或持续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白蛋白降低,免疫球蛋白可升高。

(三)重型肝炎或称肝衰,表现为一系列肝衰竭的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照不安、昏迷),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1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症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①急性重型肝炎,发病2周内出现以II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②亚急性肝衰竭,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的症状③

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④慢性肝衰,在肝硬化基础上,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

(四)淤胆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肝内淤胆,梗阻性黄疸表现:如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五)肝炎性肝硬化,可分为两型。①活动性肝硬化: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明显,ALT高,黄疸,白蛋白下降。PLT低,腹壁、食管静脉曲张,腹水、肝缩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门、脾静脉增宽

②静止性肝硬化:无或轻肝炎表现。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又分为:1.代偿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Child-Pugh A 级。TBIL<35umol/L, ALB>35g/L,PTA>60%,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2.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Child-Pugh B、C级。TBIL>35umol/L, ALB<35g/L,PTA<60%,但有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急慢性肝炎可正常。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②尿常规:急慢性无黄疸性肝炎可正常;尿胆原升高为主:溶血性黄疸。尿胆红素升高为主:梗阻性黄疸。两者阳性:肝细胞性黄疸。

③肝功能检查,ALT和AST表示肝细胞破坏情况,升高2倍以上时有诊断价值,重症肝炎患呈胆酶分离现象。

④TB,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⑤PT、PTA,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最敏感指标。

⑥r-GT,胆管炎、阻塞时可明显升高。酒精性肝炎时特异性升高。

⑦ALP,肝内和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可生高。儿童发育时期均升高。

⑧血糖,肝衰竭时血糖常降低。

⑨血浆胆固醇,60%-8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血浆胆固醇下降越明显,预后越差。

⑩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肝组织病理检查,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抗病毒疗效评估重要指标。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重型肝炎白细胞可升高。

2、尿常规

3、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ALT:最常用的指标,特异性高;急性肝炎时明显升高,AST/ALT<1;慢性肝炎肝硬化ALT轻-中度升高,AST/ALT>1。 AST: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病情持久且严重。 LDH:显著升高,肌病时亦升高。γ-GT CHE:其活性越低提示病情越重 ALP 2)、血清蛋白由A、α1、α2 、β及γ球蛋白组成;急性肝炎时可处于正常范围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白蛋白(A)下降。 3)、胆红素 4)、PTA 5)、血氨:升高见于重肝、肝性脑病 6)、血糖:降低见于重肝 7)、血浆胆固醇 8)、补体9)、TBA:肝炎活动时升高

4、AFP: 肝炎活动、肝细胞修复时可升高

5、肝纤维化指标

6、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抗HAV IgM 新近感染抗HAV IgG 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HBsAg与抗HBs HBeAg与抗HBe HBcAg与抗HBc HBV DNA 组织中HBV标志物的检测 3)、丙型肝炎:抗HCV IgM和抗HCV IgG HCV RNA HCV基因分型组织中HCV标志物的检测 4)、丁型肝炎:HDVAg、抗HDV IgM和抗HCV IgG;HDV RNA 5)、戊型肝炎:抗HEV IgM和抗HEV IgG HEV RNA

7、影像学检查

8、肝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无可靠的特效抗病毒治疗。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护肝,避免饮洒、肝损害药物。活动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治疗乙肝适应症:ALT在正常上限值2 ~ 10倍;乙肝“大、小三阳”;HBV DNA阳性;肝活检病理:G2S2以上;排除其它免疫性疾病:甲亢等。

治疗原则:充足休息、营养为主、适当药物、戒酒、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使用肝损药物。(一)急性肝炎: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急性期应隔离

一般不抗病毒治疗,急性丙型肝炎例外

(二)慢性肝炎: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饮食、心理辅导

2、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1)非特异性护肝药(2)降酶药(3)退黄药物2)、免疫调节3)、抗肝纤维化4)、抗病毒治疗

(1)适应症:A、HBV DNA≥105copy/ml(HBeAg阴性者≥104copy/ml )

B、ALT≥2×ULN;如用干扰素,ALT应≤10×ULN,血TBil< 2×ULN

C、如ALT<2×ULN,但肝组织学HAI≥4,或≥G2炎症坏死,或≥S2纤维化病变

D、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2)疗效判断:完全应答:HBV DNA或HCV RNA阴转,ALT正常,HBeAg血清转换;

部分应答无应答

IFN-α

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使用:每次3MU~5MU,每周3次,疗程1年,可延长1年;PEG IFN,每周1次,疗程1年。

不宜用:(1)TBil> 2×ULN;(2)失代偿期肝硬化;(3)自身免疫性疾病;(4)重要器官病变不良反应:(1)类流感综合征;(2)骨髓抑制;(3)神经精神症状;

(4)失眠、轻度皮疹、脱发;(5)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伴ALT升高均应治疗,联合利巴韦林可提高疗效;疗程4~6个月,无效者停药;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干扰素治疗的监测与随访

1、治疗前应检查:(1)生化学指标;(2)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尿常规(3)病毒学指标;(4)中年以上者,作心电图和测血压;(5)排除自身免疫疾病

2、治疗过程中应检查:(1)第1个月,每1~2周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月1次;(2)生化学指标: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每3月1次;(3)病毒学标志:每3月检查1次;(4)其他:每3月检查甲状腺功能、血糖、尿常规(5)定期评估精神状态核苷类药物 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HBeAg血清转换继续用药1年以上;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至少2年以上;肝硬化患者长期服用

1、拉米夫定有下列情况停止治疗(1)治疗无效者(2)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依从性差 1~5年耐受率分别为14%、38%、49%、67%、69%。

2、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变异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均有效;有一定肾毒性。

3、恩替卡韦:每日口服0.5mg,发生YMDD变异提高至1mg。

4、替比夫定:不受进食影响,肾功能不全者减量;妊娠安全性分类的B级药物。

5、其他核苷类药物耐药突变及处理基因耐药病毒性反跳肝炎发作,定期密切监测可把握耐药治疗最佳时机。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均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应先联合拉米夫定1~3月,待HBV DNA下降后,再次单药治疗。阿德福韦酯耐药可改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

6、核苷类药物的监测与随访 1、治疗前检查:(1)生化学指标;(2)病毒学指标;(3)根据需要,查血常规、CK-MB、Cr等;(4)有条件时,治疗前后肝穿检查。 2、治疗过程中监测;(1)生化学指标:每月1次×3,以后每3月1次;(2)病毒学标志:每3月1次;(3)根据需要,查血常规、CK-MB、Cr等。 3、治疗后:论有无应答,每3月查1次生化学指标和病毒学标志,以后每3~6月1次,至少随访12个月;治疗1年时HBV DNA 仍可检到,或HBV DNA下降2个log 值以内者,应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特殊情况核苷(酸)类似物使用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肝移植患者其他抗病毒药

(三)重型肝炎 1、一般和支持治疗

2、促进肝细胞再生:(1)G-I疗法;(2)HGF;(3)PGE1

3、并发症的防治:(1)肝性脑病(2)上消化道出血(3)继发感染(4)肝肾综合征

4、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应尽早进行;以核苷类药物为主;对近期病情改善不明显,对长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5、人工肝支持系统 1)、适应症:(1)肝衰竭早、中期,PTA在20%~40%间和血小板>50×109/L为宜;晚期肝衰竭者也可治疗。(2)肝移植术前、术后等。 2)、相对禁忌症:(1)严重活动性出血或DIC者(2)血制品过敏(3)循环衰竭(4)心脑梗死非稳定期(5)妊娠晚期

6、肝移植 1)、适应症:(1)中晚期肝衰竭,内科治疗无效;(2)终末期肝硬化 2)、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2)相对禁忌症

7、肝细胞及肝干细胞或干细胞移植。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完整版本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一、病毒性肝炎简介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2、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研究清楚的肝炎病毒型别,如己型、庚型和TTV。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和丁型大多呈慢性经过,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属于主要卫生挑战,影响到全球3.25亿人。二者是肝癌的根源,每年导致134万人死亡。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均为慢性感染,可能长期不出现症状,有时会长达数年或数十年。至少有60%的肝癌病例因没有及时检测和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消除目标,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检测和治疗覆盖率低这一差距问题。 3、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4、转氨酶升高一定是病毒性肝炎吗? 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转氨酶升高只是肝脏损害的一种表现。因为转氨酶不仅存在于肝组织中,其它组织和器官中,如心肌和骨骼肌等也存在丰富的转氨酶。当这些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时,亦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此外,酗酒、熬夜、药物、寄生虫引起的肝脏损害,甚至剧烈运动后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因此诊断病毒性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血液中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进行综合诊断。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怎样接种乙肝疫苗?哪些人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针,即首针接种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新生儿接乙肝疫苗,第一针应在出生后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韩家跃时间:2015年7月19日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 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单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单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或者共用生活用具等也可传播。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3.预防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有哪些? 甲、戊型肝炎预防措施: 1、饮用水管理:饮用水要按规程消毒,井水定期消毒,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 2、粪便的管理:甲肝病人的粪便用一份20%的漂白粉澄清液与一份

粪便拌匀进行消毒,便器使用3-5%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0分钟。 3、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提倡分餐制,共用餐具要消毒,不生食贝壳类水产品。 4、疫苗接种:接种甲肝疫苗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特效预防。 乙、丙、丁型肝炎预防措施: 1、防止血源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和血制品;不去街头拔牙、耳垂穿孔、纹身等。 2、防止性传播,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3、防止生活接触传播:最好在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和理发器具。 4、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尤其是家中或周围密切接触的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宣传标语: 预防肝炎从小做,孕育生命先检查,小孩出生打疫苗,爱肝护肝,防治肝炎,共享健康生活。 预防肝炎要仔细,点点滴滴都注意。人多口罩是必须,小心别人打喷嚏。提高免疫勤锻炼,五谷杂粮都护肝。 预防肝病要注意,街边小吃应少吃,不吸烟来少喝酒,餐具不要混着用,注意卫生防肝病,五谷杂粮都要吃,营养全面养护肝。 鸣沙镇中心卫生院宣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宣传单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 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

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 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差别较大。甲型肝炎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通常为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4岁以下,在托幼机构,小学校及部队中发病率较高,且可发生大的流行;如水源被污染或生吃污染水中养殖的贝壳类动物食品,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胆汁及十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和发病初期粪便的传染性最高。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是不会传染}。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2021年-(完整版)肝炎防治知识试题

肝炎防治知识试题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肝炎就是指肝脏发炎。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肝脏发炎,其中由病毒引起的肝炎,就称为病毒性肝炎。 2、病毒性肝炎分几型,分别有什么病毒引起?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巳、庚7型。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巳型肝炎病毒(HF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引起。 3、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是多少? 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一个月);乙型肝炎为6周~6个月(一般约3个月);丙型肝炎为5~12周(平均7.8周)。 4、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 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 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5)消化道传播。 5、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 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6、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7、世界肝炎宣传日活动是什么时间? 2011年7月28日为世界肝炎宣传日,主题是: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8、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隔离消毒是怎样要求的? 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 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9、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病原学诊断 1.甲型肝炎:①急性期血清抗-HAVIgM阳性。②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 抗-HAV总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③急性早期的粪便免疫电镜查到HAV颗粒。④急性早期粪便中查到HAAg。具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即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⑤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RNA。 2.乙型肝炎: (1)现症HBV感染:具有以下任何一项即可作出诊断。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 DNA阳性或HBV DNA聚合酶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 ④肝内HVcAg阳性及(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2)急性乙型肝炎:具有以下动态指标中之一项者即可诊断。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血清抗-HBc-IgM呈高滴度,而抗 -HbcIgG(一)或低滴度。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培训资料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培训资料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 1、病原学、形态结构:单股正链RNA 病毒、20面对称体、电镜下可见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可分为7个基因型,其中Ⅰ、Ⅱ、Ⅲ、Ⅶ型来自人类,Ⅳ、Ⅴ、Ⅵ型来自猿猴。目前我国已分离的HA V均为Ⅰ型。 2、抵抗力: 耐酸、耐碱、耐乙醚。HA V体外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HA V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对热和紫外线敏感,100℃1分钟可灭活。 3、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1)抗HA V-IgM:是诊断HA V急性感染的指标

2)抗HA 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即过 去感染的标志。 (二)乙型肝炎病毒 1、病原学:HBV是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鸭乙型肝炎病毒则是同科中禽嗜肝DNA病毒属。 HBV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 病毒)、小球形颗粒(数量最多)、管形颗粒。(后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无感染性。) 2、HBV基因组结构(重点) HBV基因组中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分别位于长链。 1)S区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HBsAg; 2)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HBeAg, C基因编码HBcAg; 3)P区最长,编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等多种 功能蛋白以参与HBV的复制; 4)X区编码X蛋白,即HBxAg,可能反式激活多种调控基因, 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

最新防治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讲座资料

病毒性肝炎防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肝炎日”。为做好“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我校举行肝炎防治知识的讲座。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型和戊型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形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全国约有9300万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 4、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科引起爆发流行,也可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在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2、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甲肝疫苗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一、基本知识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2.甲肝和戊肝经消化道传播,乙肝和丙肝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3.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4.乙肝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在妊娠或分娩的过程中,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感染时年龄越小,转化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越高,因此开展乙肝母婴阻断的意义重大。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应确保住院分娩,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接种。 高乙肝病毒载量孕妇,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5.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

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 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肝大,质软,有叩 痛及压痛。约有5%~10%的病人脾大。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升高,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 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初起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 病10天内出现精神症状,如兴奋、性格行为反常、答非所问、日夜倒错、步履不稳、视物不清、昏迷等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肝浊音界迅速缩小,有扑击样震颤及病理反射。病程中出现明显出血倾向、低血糖、高热、腹水。发生脑水肿概率高,部分病人发生脑病。晚期 发生顽固性低血压、急性肾功衰竭。病人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平均每日以17.1~34.2μmol/L的速度迅速增长。多数病人出现酶疸分离现象。病情危重、预后甚差,病程常不超过3周。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时常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症状较严重,病人极度乏力,明显食欲缺乏,频繁恶心呕吐,腹胀难忍,出现腹水。肝界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上升,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明显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小于40%。血清蛋白降低,A/G比值倒置,早期ALT上升,随后出现酶疸分离,AST/ALT比值>1。肝性脑病常出现在病程后期,后期还可出现严重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严重感染, 发生多脏器衰竭。病程较长,可达数月。部分病人可恢复,但多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酷似亚急性重型肝炎。但它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或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基础上,发生了严重肝功能损害。可由慢性肝炎反复发作,渐进性加重而成为慢性重型肝炎,亦可起病如同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死后尸解证实诊断。主要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性下降,出现难以消退的大量腹水、反复严重感染,难 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此型病人常有低氧血症,存在通气换气障碍。近年由于治疗的加强,半数以上病人不出现肝性脑病,或仅在临终前出现,常因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严 重感染而死亡。 4、淤胆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进行性加重并持续3周以上,病人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短期内可呈灰白色。肝大,血清胆红素

肝炎培训试题及答案

2013年北七家病毒性肝炎知识培训 姓名 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一、 填空题(共30分,每空3分) 1、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上分 _期、 _________ 期、 _____ 期、 ______ 期。总 病程约2~4个月。 2、 _肝炎、 ______ 肝炎一般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感染, 传播途径以 _______ 传 播为主,呈自愈性。而 ____ 肝炎、 _____ 肝炎主要经 _______ 传播,可转为慢性, 难以治愈。慢性肝炎可造成肝脏的长期破坏, 肝实质细胞逐渐减少,纤维组织逐 渐增多,最终形成肝硬化。甚至还可导致肝细胞癌变,发生肝细胞癌。 二、 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 1?甲型肝炎病毒具有以下哪项特点 ( ) A 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病毒 B 黑猩猩和绒猴易感,但不能传代 C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易成慢性携带者 D 在细胞培养中HAV 引起细胞病变 E 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2?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 ) A 抗 HBe B 抗 HBs C DNA 聚合酶 D 抗核抗体 E 抗 HBc 3?急性乙型肝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指标是 ( ) A HBsAg C HBeAg E 抗 HBc 4. 乙型肝炎病人体内 是否存在HBV 复制,可测 ( ) A 抗-前S2抗体 B HBsAg C HBV-DNA D 抗-HBe E 抗-HBcIgG 5. (多选)哪几种病毒经血液传播可引起病毒性肝炎? B 抗 HBs D 抗 Hbe

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 6.血清酶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哪项最为敏感和有意义() A AST B ALT C AKP D 丫―谷氨酰转肽酶 E 乳酸脱氢酶 7.急性重型肝炎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是() A 黄疸加深 B 肾功能障碍 C 出血倾向明显 D 腹水出现 E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 8.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登记表何时上交疾控中心() A 不上报 B 第一针接种后 C 第二针接种后 D 第三针接种后 E 母亲HBsAg 阳性时 9.乙型肝炎两次复访时间分别为() A 距首次访视一周后;距首次访视三月后 B 距首次访视一周后;距首次访视半年后 C 距首次访视二周后;距首次访视三月后 D 距首次访视二周后;距首次访视半年后 E 距首次访视三周后;距首次访视一年后 10. 其他肝炎(除外乙肝)第一次复访时间为() A 距首次访视一周后 B 距首次访视二周后 C 距首次访视三周后 D 距首次访视一月后 E 距首次访视二月后 三、简答题(共40 分,每题20 分) 1、常见的几种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 2、如何有效的预防肝炎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