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张云芳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张云芳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张云芳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张云芳

————————————————————————————————作者:————————————————————————————————日期: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人教版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美术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根据导学案,了解课本大体内容。

二、小组长培训,了解课堂可能产生的问题。

三、铅笔、橡皮等美术相关材料工具准备。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A、领会中外建筑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并掌握

和理解本课所介绍的建筑作品的相关知识。

B、对建筑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热爱生活的热情。

3、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美术鉴赏》第18课,鉴于原教材的编排,建筑模块有三课时,分别为艺术特征、中外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三个部分,其中本课为中外建筑艺术鉴赏课,中外建筑一起介绍,主讲中外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庙堂建筑,知识较为不系统,时间空间跳跃性强,跨度大,学生较为难以理解与接受。因此,采用2课时分开分别讲解中西方建筑艺术,另一课讲园林艺术,本课主讲西方古代建筑,整合教材,建筑艺术特征贯穿其中,遵循原有的内容结构仍以宫殿、陵墓、庙堂等知识为主线,并以时间为主轴以讲解地域、

时代文化及建筑艺术特征为重点的教学形式为求达到完善教育教学之目的。

本课建筑艺术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建筑作品的过程中,建立高层次的欣赏水准和艺术趣味,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教学基本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西方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西方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主要建筑类型产生的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使学生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对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的训练。

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需求量较大,并要求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建筑知识相对匮乏,亦对建筑美感知之甚少,因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西方建筑进行鉴赏,领会建筑的性质、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塑造学生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通过鉴赏优秀的西方建筑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建筑文化的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地方建筑,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教学设计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坊茨小镇建筑的融入

在本节课的以下几个环节中融入地方建筑-----坊茨小镇建筑,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的素材并做调查报告、制作课件,使学生自主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以学生的探究学习成果-----坊茨小镇建筑课件导入课堂,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建筑艺术探索未知的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课堂过程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感受崇高的民族气节。

课堂最后组织探究-坊茨小镇建筑的建筑风格,即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评

价艺术作品的能力,亦使课程内容联系实际,达到巩固所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的整合

通过多媒体教学开拓学生视野,通过图片、影像等资料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感受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提高审美素养之目的。

本课分别在古挨及、古希腊、古罗马部分插入“克鲁索神庙”、凡尔赛宫、“罗马七大奇迹”等影片片断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更好的了解建筑。

三、多学科综合

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本课鉴赏过程中自然涉及壁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领域;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同土木工程、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经济、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乃至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是科学与艺术的精辟综合;建筑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了解建筑也就对地域(地理)及其发展历史和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很好的题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古代希腊、埃及、罗马建筑艺术等不同类型的西方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的同时了解艺术随时代而控变,及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建筑艺术的能力。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善于鉴赏建筑艺术的审美品位和鉴赏眼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及探究建筑艺术的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领略建筑之美,培养锻炼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认可和喜爱之情。感受古人深遂的建筑思想,尤其是-坊茨小镇建筑民族气魄,并且懂得去欣赏和保护它们。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l、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

2、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风格的与内涵。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建筑艺术,达到鉴赏之目地。

2、如何着力于学生审美感受的体验,欣赏能力的提高。

关键展示建筑艺术图片及影像资料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能领略建筑艺术的独特美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

-坊茨小镇建筑材料、课件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美术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建筑作品是承载艺术、科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体,如果让学生独自欣赏,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讲座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个《凡尔赛宫》的视频短片,引发对建筑艺术的好感。

然后根据视频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搞好互动。引出本课课题。

(二)自主学习:学生先自己通读课本内容,大体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类型和人文内涵,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小组内成员互动讨论,及时解决。

要求:(1)先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解决组内疑问。

(2)高效,组长带动组员齐心协力。

(3)时间6分钟。

(三)我来问,你来答:老师考考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幻灯播放课本中的经典建筑图片,让学生答是哪个建筑类型,说说建筑背后的故事经历。都回答正确,小组及时加分评价。引发学生竞争意识。

(四)点拨提升:师问:我们潍坊有哪些你知道的典型建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讨论,时间一分钟。

(五)展示:不同小组的学生把知道的典型建筑说了几个:杨家埠、教堂、潍县集中营、十笏园(油坊街),万印楼(东风街),老城门城墙(白浪河东岸),西关城墙垛子(向阳路)城隍庙等,学生点评补充后,老师适当表扬,然后播放一个学生没有提到的地方建筑视频《坊茨小镇》,让学生猜是哪里,去过没有?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师小结:大家对建筑的类型和人文内涵了解了吗?想不想亲自当一回设计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创意空间。让你的想象飞扬吧!

(六)创意空间(20分钟):在白纸上画一幅你喜欢的建筑样式,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设计

一个你心目中理想的建筑样式。(手法不限)要求:(1)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可以把形式美的要素加进去。

(2)考虑建筑的人文内涵。

画完之后学生自由展示,老师和学生给予充分的评价。

(七)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的同时了解艺术随时代而控变,及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建筑艺术的能力。大家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希望大家在欣赏建筑艺术的同时,更多的保护祖国传统建筑。

六、教学反思:

本课由于预先进行了教材处理,使知识更系统、全面,更能使学生理解与吸收;采用多媒体及影像技术更好的协助教学全面地介绍分析建筑艺术,因而学生兴致较高,能够很好地掌握所学;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体现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尤其注重历史文化知识的渗透,把握住了美术学科人文学科的特征;-坊茨小镇建筑的融入即起到开发课程资源体现地方特点的作用,同时亦起到课堂轴线的作用,并且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平台,联系了实际,渗透了德育,活跃了课堂,巩固了知识,一举多得。值得令人欣喜的是学生的探究学成果:-坊茨小镇建筑调查报告及课件做得很完整、精美。整体说来,本课课堂设计较为完整,课堂效果较为明显、突出,突显地方特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然而建筑领域涉及面太广,知识纵横交错,一两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建筑有一定难度,要把握课堂重点,侧重建筑美感的培养和建筑文化的发掘方能达到鉴赏教学之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