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资金的基本定义

货币资金的基本定义
货币资金的基本定义

《财务会计学》教案

总论

知识要点:

本章阐述财务会计的定义和特征、会计核算的差不多前提、财务会计要素、财务会计核算的差不多原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财务会计的特征、会计核算的差不多前提及核算原则。

财务会计的定义和特征

财务会计的定义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要紧以通用财务报告的形式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财务信息。

财务会计的特征

财务会计着重提供财务信息

财务会计要紧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

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要紧由通用财务会计报告加以揭示

财务会计必须遵守公认会计原则

财务会计以复式簿记系统为基础

财务会计要紧坚持实际交易价格计量属性

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通常以一个会计主体为空间范围

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保证绝对精确

财务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财务会计目标

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向外部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具备的有用的决策信息和有助于治理的特征。

要紧质量特征:决策有用性

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和一贯性

财务会计核算的差不多前提

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相关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

配比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慎重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

财务会计要素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

利润

财务会计规范

会计法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财务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

第二章货币资金

本章阐述货币资金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货币资金的内部操纵制度、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治理的要紧内容,掌握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货币资金是指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要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一、现金治理的内容

规定使用现金收付的范围;

规定库存现金的限额;

不准坐支现金;

钞票帐分开;

严格现金收支凭证手续,经常核对现金与帐簿记录是否相符。

现金的内部操纵

现金收入的内部操纵――是对现金流入企业那个环节采取的操纵措施。职权和责任要分开;

建立发票和收据的领发存和销号制度;

按规定手续办理收款业务;

按规定程序办理收款业务。

(二)现金付款的内部操纵――是指在现金流出企业那个环节采取的治理措施。

1.规定现金使用范围依照国务院颁布的《现金治理暂行条例》

①支付职工个人的工资、资金、津贴;

②支付职工的抚恤金、丧葬补助费以及各种劳保福利,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③支付个人劳务酬劳;

④依照国家规定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资金;

⑤支付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⑥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⑦结算起点(1 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

⑧经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权和责任要分开

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付款业务

依照付款凭证登记现金日记帐

(三)库存现金的内部操纵

1.日清月结,不能“白条顶库”,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不准用银行账户代其他单位和个人存入或支取现金,不准将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储蓄,不准保留账外公款。

2.规定库存现金限额与送存银行期限

库存现金限额是单位用于零星开支同意留存现金的最高数额。这一限额一般以不超过单位3天至5天日常零星开支的正常需要核定;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能够多于5天,但不得超于15天。

超过限额的现金都必须于当日送存银行,最迟不得超过次日上午。不准坐支现金,“坐支”是指单位将收入的现金不通过银行直接用于本单位的支出。

3.内部审计及会计稽核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对库存现金进行核查和突击检查。

三、现金核算的帐务处理

总分类核算

设“现金”科目

明细分类核算

设置“现金日记帐”

现金清查的帐务处理

现金清查,是指对库存现金的盘点与核对,包括出纳人员每日终了前进行的现金帐款核对和清查小组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现金盘点、核对。

现金短缺或溢余,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于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

银行存款开户的有关规定

1、差不多存款账户

是指企业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

2、一般存款账户

是指企业在差不多存款账户以外开设的经常性账户。该账户能够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但不能支取现金。

3、临时存款账户

是企业因临时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开立的账户,该账户既能够办理转账结算,又能够依照现金治理规定存取现金。

4、专用存款账户

是指企业因特定用途需要所设立的账户。

银行支付结算方式及其帐务处理

银行支付结算方式

1、支票

支票是单位或个人人签发的、托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收款:借:银行存款签发:借:治理费用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贷:银行存款

2、银行本票结算方式(同城)

银行本票是指由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银行本票能够用于转账,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本票也能够用于支取现金。申请收款人为单位的不得申请签发觉金银行本票。银行本票的提示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个月。

3、银行汇票结算方式(异地)

银行汇票是指单位或个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签发给单位或个人持往异地办理转账结算或支付现金的票据。

4、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异地)

托收承付是收款单位依照购销双方签订的经济合同发货后,托付其开户银行向异地付款单位收取款项,付款人依照经济合同核对单据或验货后,向其开户银行承认付款的一种行为。

采纳这种结算方式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订有经济合同;②必须是商品交易以及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劳务供应的款项;③必须具有商品确已发运的有效证件。

托收承付结算方式每笔托收金额起点为10 000元,新华书店系统每笔托收金额起点为1 000元。

承付货款分为验单付款和验货付款两种。

核算:卖方 A 托收借:应收帐款 B 收款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贷:应收帐款

买方承付验单付款验单付款承付期为3天

验货付款验货付款承付期为10天

借:物资采购等

贷:银行存款

5、汇兑结算方式(异地)

汇兑是指汇款人托付银行将其款项支付给异地收款单位或个人的一种结算方式。

收款:借:银行存款签发:借:治理费用等

贷:应收帐款等贷:银行存款

6、托付收款结算方式(同城、异地)

托付收款是收款人托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

7、商业汇票结算方式(同城、异地)

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托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

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的不同,可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存款的核对

其他货币资金

一、外埠存款

是指企业到外地进行临时或零星采购时,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

例:企业汇出款项10 000元,开立采购专户,依照汇款回单

借: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 1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

收到采购员交来供应单位发票帐单共9 360元,其中材料价款8000元,增

值税1360元。

借:在途物资 8000

应交税金 1360

贷: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 9360

将剩余外埠存款转回结算帐户

借:银行存款 640

贷: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 640

二、银行汇票存款

取得汇票: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

贷:银行存款

支付款项:借:在途物资等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

例二:2000年3月1日,宏达工厂开出转账支票20 000元并填具申请书向开户银行申请签发银行汇票。8日,以此汇票17 550元支付购材料款,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15 000元,增值税额为2 550元,余额2 450元退回。

①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 2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000

②借:物资采购 15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 55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 17 550

③借:银行存款 2 45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 2 450

三、银行本票存款

取得本票: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

贷:银行存款

支付款项:借:在途物资等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

用保证金存款

用卡存款

六、在途货币资金

七、存出投资款

例三:企业向证券公司划出资金80 000元,用于股票投资。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80 000

贷:银行存款 80 000

企业以每股40元购入A公司股票1000股,另付佣金等200元,款项从存出投资款户头支付。

借:短期投资 40 2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40 200

第三章应收和预付款项

本章阐述应收及预付款的核算。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坏账的核算、应收票据及其贴现的核算。

第一节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概述

商业汇票按承兑人不同

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汇票按是否计息

可分为不带息商业汇票和带息商业汇票。

不带息商业汇票,是指商业汇票到期时,承兑人只按票面金额(即面值)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汇票。带息商业汇票是指商业汇票到期时,承兑人必须按票面金额加上应计利息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票款的票据。

应收票据的核算

(一)应收票据一般业务的帐务处理

1.不带息应收票据的核算

借:应收票据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收票据到期收回票面金额存人银行,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

假如该票据到期,企业无力偿还票款,持票企业应将到期票据的票面金额转入“应收账款”科目。

借:应收账款

贷:应收票据

2。带息应收票据的核算

关于带息应收票据到期,应当计算票据利息。企业应于中期期末和年度终了,按规定计算票据利息,并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同时,冲减财务费用。其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票据利息=应收票据票面金额×利率×期限

上式中,利率一般以年利率表示;“期限”指签发日至到期日的时刻间隔(有效期)。

票据的期限则用月或日表示,在实际业务中,为了计算方便,常把一年定为360天。

1)票据期限按月表示时,应以到期月份中与出票日相同的那一天为到期日。2)票据期限按日表示时,应从出票日起按实际经历天数计算。通常出票日和到期日,只能计算其中的一天,即“算头不算尾”或“算尾不算头”。

(二)应收票据转让的核算

接p60例题,60天后企业转让该票据以取得材料一批,价值400 000元,增值税68 000元。

借:在途材料 4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68 000

贷:应收票据 351 000

银行存款 117 000

(三)应收票据贴现的帐务处理

应收票据贴现是指企业将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交给银行,银行受理后,从票面金额中扣除按银行的贴现率计算确定的贴现息,将余额付给贴现企业。

贴现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

贴现净额=票据到期值-贴现息

贴现期=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实际天数-1

例:2月3日企业将一张3月1日到期,面值117 000元的不带息商业汇票到银行贴现,贴现率为12%。

贴现息=117 000×12%×26/360=1014

应收帐款

一、应收账款概述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债权。

商业折扣

商业折扣是指在出售商品时从商品价目单上规定的价格中扣减一定的数额,以扣减后的金额作为发票价格。

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确实是在确定发票价格以后,销售企业为了鼓舞顾客在一定期限为及早偿付货款而从发票价格中让渡给顾客一定数额的款项。

在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应收账款的核算有总价法和净价法两种。在有现金折扣的情况下,企业应按总价法入账,实际发生现金折扣,作为当期理财费用,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二、应收帐款的核算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注意:企业代垫的包装费、运杂费等应计入应收账款核算。

预付帐款及其他应收款

一、预付帐款的会计处理

预付账款是企业因购进物资、同意劳务而按合同预先付给供应方款项所产生的短期债权。

预付货款不多的企业也可不设置“预付账款”账户,通过“应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

预付:①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采购:②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预付账款

补付:③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收回:借:银行存款

贷:预付账款

二、其他应收款

(一)其他应收款核算的内容

其他应收款是指企业除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以外的各种应收、

暂付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款项,包括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存出保证金、利息以及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

(二)其他应收款的帐务处理

1、备用金的帐务处理

定额备用金制

甲公司某差不多生产车间核定的备用金定额为10 000元,以现金拨付。

借:其他应收款――备用金 10 000

贷:现金 10 000

上述差不多生产车间报销日常治理支出8 000元。

借:制造费用 8000

贷:现金 8000

2)非定额备用金制

2、备用金以外的其他应收款的帐务处理

坏帐及其核算

坏帐: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微小的应收帐款。

政府经济学整理

政府经济学syllabus 课程准备 (一)政府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二)政府经济学的体系脉络 几个概念 Public Finance Government Finance Public Economic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几对关系 1 .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2.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3.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4. 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关系 5.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的关系 6. 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章 1.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 政府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政府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公平问题。 相对于财政学而言,政府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政府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政府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研究经济人行为的最优化实现问题以及相互作用条件下所达成的市场均衡状态。 研究了供求—价格模型、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均衡等微观单位的直接经济行为。 政府经济学把政府本身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 在政府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在政府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3.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在“看不见的手”无法实现经济稳定的时候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干预以实现经济增长、通胀、就业等的良性态势 在微观层次上,主要起作用的是价格,市场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而政府调节作用有限;在宏观层面,价格调节相对有限,而政府调节十分重要。政府的功能与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 4.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福利和个人分配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支 福利经济学在理论上围绕以下三个命题构建:公 共利益问题(相互竞争的经济体系中,买卖双方 是否有公共利益?);公平分配问题;社会福利 问题 福利经济学判断政府经济政策合适性的标准主 要是公平与效率问题。 政府经济学除了研究社会福利外,还要关注经济 的稳定或者经济结构的改善,也就是说除了福利 经济学所要关注的,政府经济学还要关注宏观经 济学所关注的。另外,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 优原则已成为政府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 政府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因此多数政府决策的 出发点是政治性的,政府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 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就是为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 而引入的,它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同投票联系在一 起考虑,由选民用选票决定生产什么公共产品、 生产多少公共产品、通过什么方式生产公共产 品,来选择合理者的政府的经济行为、合理的财 政收支、合理的公共企事业和经济政策等; 这一系列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 博弈过程,可能对政府经济行为作出约束和规 范; 在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 问题。 6. 政府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政府经济学 建立在公共经济学基础之上。公共经济学扩展了 财政学,与政治学开始交叉,为政府经济学的形 成做准备。如果说政府经济学发源于财政学,那 么可以认为公共经济学是财政学到政府经济学 之间的桥梁。” 杨龙:“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色”,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第4卷第2期,第42页。 总结 政府经济学由财政学发展而来,它研究政府的财 政收支、财政收支对公共经济的影响和公共部门 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联系,它把政府 看成是一个单体经济单位,对公共部门的经济行 为是否实现最大化进行分析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更深,它把 政府职能归纳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经济 稳定 政府经济学从福利经济学中引入了帕累托最优 原则,用于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分析。 政府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公共经济学。 几个特点 一是学科的交叉性 从历史看,政府经济学吸收了财政学、宏微观经 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 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同时使用了政治 学和行政管理的共同研究对象,在对政府行为的 研究中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 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开始,政治和经济就开 始交织在一起,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更有了理论依据。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 胀”状态,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各家各派为其号 脉: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滞胀”源 于政府调控缺陷,公共政策失效和政府利益扩展 以及官僚寻租; 新制度主义侧重于制度因素的经济影响分析, 科斯利用产权理论阐述了政府对产权的安排对 经济发展的影响; 诺斯利用制度发展理论解释经济发展的内生变 量。 这些理论学说共同催生了政府经济学的诞生,使 政府经济学一出现就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 方法。 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政府经济学的产生是现实的需要推动的,也是经 济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政府经济学要求建 立逻辑推衍的理论体系,但是又必须关注现实, 对经济现实变化做出回应或提出政策主张。 比较成熟的政府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政府经济 职能实践管理的经验基础上的,是参与和管理本 国经济的理论升华。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 究方法的结合,实然与应然结合。 1.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 两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产品理 论(外部性理论) 3. 三根支柱——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和收入再 分配 1. 一个对象——政府行为 廉价而又高效的政府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府 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政府 2. 两条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外部性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边界。 政府除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 与非市场 性社会生产活动和非市场性社会财富再分配(义 务教育、 环境保护、社会基础设施整治、收税、社会保障 等) 2. 三根支柱 公共收入:税收、行政性收费、罚款、借贷等 公共支出:政府采购、转移性收支 收入再分配:税制、社会保障体系 一、政府经济学的定义 (一)什么是政府?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政府(Government):泛指一切国家机关;英 国《大众百科全书》定义“由政治单元在其管辖 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 府的功能是:立法;司法;执行、行政管理; 狭义政府(Administration)专指一个国家和地方 的行政机关; 美国定义:政府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理机构。 我国宪法中“人民政府”指各级行政机关,即狭 义政府。 (一)什么是政府? 政治学:统治集团借以实现其统治意志的政治统 治机关; 行政学:根据官僚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行政机 关,即行政组织; 经济学:政府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定主体。与 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是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 1、政府组织的特征 公共性: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 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 普遍性:政府功能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 体; 强制性:强制性是公共权力得以成立并运行的 基本保证;强制性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 非营利性:政府在履行其社会职责时,并不能完 全只考虑直接成本和收益; 阶级性: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府履行国家职能表现阶级意志。 2、政府与企业组织比较 政府 权力自然完全垄断 组织目标:社会福利最大化 没有破产、被兼并 信息较多不对称

公共经济学整理知识点 2

一、公共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类型 1.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具有强制力,公共经济活动具有强迫性。 (二)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公共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与受益者分离。产品多需要直接或间接集体投票选择) (三)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政府的目标不是利润,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其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四)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由于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有义务为每一位公民服务) 公益目标有时模糊,有时难以评价是否实现。公共经济活动有些情况下不受供求规律控制。可能长时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因此,公共经济活动尽可能给公众带来福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会给公众带来负效用,甚至是痛苦。 2、类型:从公共经济学的分析角度而言,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扮演的三种角色,或者说政府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政府作为经济参与者,即政府直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即政府制定和实施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政策。 (三)政府作为经济管制者,即政府管理和规范民间经济活动。 *为了进一步理解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角色细化到七种角色。政府作为所有者;政府作为生产者;政府作为雇佣者;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作为管制者;政府作为再分配者;政府作为经济决策者。 二、政府经济活动(或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标准及最优程度。 1、衡量指标构成 政府通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参与经济活动,也被称为对经济的干预。其程度的度量包括对其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方式。直接干预比较容易度量,主要包括政府收支占国民产出的比重,间接干预相对难以量化。 (一)、直接干预的衡量——政府规模 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被作为重要的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因为其直接反映由政府部门对资源的使用或转移。(其实公共收入的比重也很重要,特别是税收其对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实际获得的数量) (二)、间接干预的衡量——市场化与管制程度 该类指标的运用并无一致的标准。例如:价格市场化程度,反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可以用市场定价比重来衡量。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程度,反映政府对投资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控制,可以用禁入投资领域数量及重要程度来衡量。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反映资源在不同领域配置的政府意志的主导作用。 2、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 政府干预的净收益。(具体确定政府干预的最优水平及其决定因素是十分困难的。总之政府的最优敢于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政策实现的目标,而且还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成本。) 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资源配置,都有一个最优的度,并不能简单的说政府干预程度越低越好。关键看干预的质量。 三、帕累托标准的含义及其缺陷 1、含义:帕累托最优:指政府的某一种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如果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就没有人的境况变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指政府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 2、缺陷: (一)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任何人有害。(二)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 (三)帕累托标准不能把所有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排序。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第一章绪论 1、政府经济学:是对政府过程及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起点,并且《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3、基本方法论: (1)“经济人”假设:(动机自利行为理性),政府也是经济人。 (2)政治市场论(交易政治论):政治过程实质是一种市场交换过程,将政治过程虚拟为市场。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个人而不是集体为出发点进行市场选择,且个人理性选择。 (4)博弈论:政治的实质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利益与权力的分配(研究视角)。 4、政府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其核心问题则是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平衡,也即政府与市场如何合作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问题。 5、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规制)——政府失灵——重塑政府(合作治理)。 第二章政府与市场 1、政府是一个集体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政府问题的经济性和阶级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政府经济学学科而言,政府是有别于阶级国家或公共部门的。简单地说,所谓政府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经济实体。 2、政府的特征:(1)合法强制性(2)普遍同质性 3、市场是一个个人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权利交换体系。 4、市场的特征: (1)信息完全和对称(2)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3)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4)交易成本忽略不计(5)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 5、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交换、信息传递、调节、约束和技术促进等市场功能。 6、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即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想行为,以及市场经济自动建立起奖惩机制,促进经济人理性的外部因素。使得经济主体在有能力作出经济判断和选择下,表现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7、帕累托改善(改进):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不使另一部分人处境变坏的资源配置。 8、帕累托最优(有效):在社会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当不能进一步变化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而同时也不会使其中任何一人处境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 9、混合经济:是指一种以社会目标、政府政策、政府调节补足个人目标、个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与互补合作实现公平、效率和经济稳定最大化的过程。 10、混合经济的特点: (1)目标满足上:个人生活的和社会公共需求。 (2)决策机制上:个人决策和公共选择。 (3)处理方式上:市场机制形式+政治制度形式。 (4)职能分工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分工合作。

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答案正确

公共经济学作业答案 必做题1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 一、简答题 1 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架构包括那些基本元素?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包括: 第一是“基本假设”。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人们对福利标准判断的主观性的假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假设、政府职能随经济增量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等等。 第二是一些概念,如: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福利、效率等。 第三是“特定理论”。 第四是有效的“检验方法”。 2 试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货币的边际效用问题。 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对消费者来讲增加同一物品的消费,由于重复使用,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刺激效应就减弱了。再是说,假定一种商品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效用又是不同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肯定是将物品首先用于效用最大的地方,依此办理,这样物品被消费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来分析货币边际效用递减上,货币边际效用在穷人与富人间的不同,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分析生产、分配等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我们认为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区别于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虽说现代社会消费品的种类繁多,富人的货币可以有多种用途,不会在某一商品上无穷使用,但不可忽视的是现代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作为市场势力又在不断推动这种分化,一些人可以有上亿美元的货币财富积累,另一些人则食不裹腹。究其原因是(1)人的生活消费在一定阶段并不是象人们认识的那样是无限的,而是有终极的。(2)投资环境较差,资本利润率存在递减等。对于富人来说现金与其它财富最后成为“遗产”是常有的事,所以不能因此否定货币边际效用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效用。 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大是因为穷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少,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大。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小是因为富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多,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在不断下降,其最后的边际效用就小。 3 帕累托原理有哪三方面内容? 帕累托原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1)交换的帕累托最佳条件;(2)生产的帕累托最佳条件;(3)产品替代的帕累托最佳条件。 二、论述题 请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目标,抽象地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究竟如何,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这里只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公平,它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效率,它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我们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公平从属于效率,只能表明提高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保障,而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社会环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真实现公平。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在政策措施上为了实现公平也会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政府假如将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正常收入(可能差距很大),过多地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下降。但如果过份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或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不仅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威胁,更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假定我们将公平看作是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效率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那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多考虑讲效率,而发达国家则更应该讲公平。假定一个社会的盈利性生产活动是由私人企业进行的,政府只是从事非盈利性活动,那么这个政府的首要出发点就是讲求公平而不是效率,效率由市场来决定,私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然会提高效率,政府只要管住社会公平就行了,这类国家讲公平的同时才是去兼顾市场或企业的效率问题,比如不要有过高的税率,毕竟过重的税负也是要影响市场或企业的效率的。 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使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时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边际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这时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时,这说明原来的政策已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同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的不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运作。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高考热线“热”了谁 请用公共选择理论对以上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解析]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治领域。“经济人”假设认为,政治市场中的行为主体——政治家官员和选民与经济市场的行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样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即政治家和官员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并不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就可以为上述案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查分收取高额费用提供合理和有力的解释。 在案例中,正是因为地方教育部门具有牟利的冲动,才导致各级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利用自己对高考成绩的垄断发布权来牟取暴利。而这种暴利是建立在对考生合法权益侵害的基础上的,是对国家机关非盈利性的违背。地方教育部门利用考生的成绩来牟取利益是不合理的。这主要因为: 首先,高考成绩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属于公共信息和社会资源。这是由于:(1)一种物品的生产——高考阅卷并不是只能由政府提供。只要有严格的判分标准和相应的制度配合,其他类型的组织——如社会中介组织也可以提供。只不过政府部门是这种物品的权威提供者而已,而且在中国目前社会中介组织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是最适宜的提供者。(2)高考分数作为一种物品被生产出来以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消费而不影响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因而高考分数不具有排他性,是社会的公共资源。一般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免费提供公共物品,高考分数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理应由教育部门提供,但地方教育部门却以公布考生成绩的方式来牟取利益,这是对政府部门非盈利性原则的违背。 其次,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职责来看,各级教育和考试部门属于政府机关,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是不能牟利的。教育部门只有履行职责,做好招生工作的义务,而没有将全体考生共同形成的公

政府经济学不定项选择及参考答案

1. 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 A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 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包括( A.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B.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C.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3. 下列项目中属市场失灵的领域有(A. 公共安全C. 法律秩序)。 4. 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 ABCD)。 5. (B. 情况紧急,原有统计资料不完整C. 技术手段有限,无法进行科学预测)属于因政府客观原因而形成的信息有限性。 6. 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7. 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B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8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运用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ABCD )。 9. ( A 1999年)9月22日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0( B. 情况紧急,原有统计资料不完整C技术手段有限,无法进行科学预测)属于因政府客观原因而形成的信息有限性。 11. ( A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12. 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关键是(A需求)。 13. 整个社会的物品可以划分为( B纯私用物品C纯公共物品D 混合物品)。 14. 下列项目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 C皮衣)。 15. 对于公共物品,( ABCD)把它作为市场失灵而必须由政府配置的对象。 16.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的来说有( A私人的完全供给B 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C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17应用技术研究能够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所以这部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经费,基本上应由( A私人部门)来承担。 18. 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19. 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是(A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 20. 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其常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A可交易的许可证B产权界定和保护(科斯定理))。 21. 从20世纪90 年代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开始绿化其税制体系,实行绿色税制改革,改革包括(A废除和修正 现行的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及赋税B改革现行税制,使之有利于环境 C开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产品全面征税)。 22. 应用技术研究能够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研究成果具有 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所以这部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经费,基本 上应由( A. 私人部门)来承担。 23. 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其常 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A可交易的许可证B可交易的许可证)。 24. 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非市场化方式,其 常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 A罚款B财政补贴(庇古补贴)C)公 共(行政)管制。 25.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政府决策。 26. 如有100人参加投票,有51人赞成的方案就可获得通过。这 一原则为(A简单多数原则)。 27. 假定有A、B、C三个选民,在甲、乙、丙三个方案中选择,A 的偏好次序是甲乙丙,B的偏好次序是丙甲乙,C的偏好次序是乙甲 丙,那么最终获胜的方案是( A无法确定)。 28. 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议会负责(A预算和决算的审查 B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C预算和决算的批准)。 29. 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途径主要有( ABCD)。 30.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对政府经济影响的途径包括(A政府就重 大经济决策问题,通过政协组织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 民团体进行协商,听取意见B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政协组织,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经济运 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C. 在每年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政协委 员就政府经济问题提出的议案,交由政府有关部门办理)。 31.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 D 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业化的条件下, 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 32. 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按经济性质分类的有(A购买性支出 B转 移性支出)。 33.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 D 政府为应对急剧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税种)。 34. 常见的政府采购的方法有(A公开招标采购B选择性招标采购 C限制性招标采购)。 35. 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ABCD )。 36. 提高政府支出绩效,实际上就是政府通过相应的经济活动,达 到( A低成本B高收益C高效率)效果。 37. 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性的区别不包括( D投资的监管方 式不同)。 38. 以下属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是(ABCD )。 39.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 ABCD)。 40.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 ABCD)。 41. 中国国防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 42. 在我国,国防支出主要用于( ABCD)等方面。 43社会福利的内容包括(ABCD )。 44. 社会保障的功能有(ABCD )。 45.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有所不同,概括起来主要 有(A现收现付式B完全基金式C部分基金式)。 46. 财政补贴具有(A政策性B灵活性C时效性)的特点。 47. 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政策 需要来制定。这体现了财政补贴的( A政策性)。 48. 财政补贴从内容上可分为(ABCD )。 49. 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A 偏低)。 50. 某年A国政府的收入增长率为10%,当年该国的物价上涨率为 4%,则该国的政府收入(A名义增长,实际也增长)。 51. 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在于( A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管理 经济的重要环节B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 C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52. 以(B收入的产业)为标准分类,可将政府收入分为来自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政府收入。 53. 某年A国政府的收入增长率为10%,当年该国的物价上涨率为 4%,则该国的政府收入(A )名义增长,实际也增长。 54. 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在于(A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管理经 济的重要环节B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C 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55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 )。 56.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来源的是(A税收B公共收费)。 57. 按照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收负担的不同,可将税收负担划分为 ( A名义负担C)实际负担。 58. 国家税收制度中不同税种区别的主要标志是( A)课税对象。 59. 表明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A宏观税率B最佳税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货币资金表公式

资产负债表公式 1、货币资金期末数(B4) QM("1001",月)+QM("1002",月)+ QM("1012",月) 2、应收帐款期末数(B5) QM("1122",月) 3、其他应收款期末数(B6) QM("1221",月) 4、存货期末数(B7) QM("1403",月)+QM("1405",月)+QM("5001",月) 6、固定资产期末数(B8) QM("1601",月) 7、减:累计折旧期末数(B9) QM("1602",月) 8、固定资产净值期末数(B10) QM("1601",月)-QM("1602",月) B8-B9 9、无形资产期末数(B11) QM("1701",月) 10、资产合计期末数(B12) 11、短期借款期末数(D4) QM("2001",月) 12、应付账款期末数(D5) QM("2202",月) 13、应交税费期末数(D6) QM("2221",月) 14、应付利息期末数(D7) QM("2231",月) 15、负债合计期末数(D8) QM("2001",月)+QM("2202",月)+QM("2221",月)+QM("2231",月) 16、实收资本期末数(D9) QM("4001",月) 17、未分配利润期末数(D10) QM("4103",月)+QM("4104",月) 18、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数(D11) QM("4001",月)+QM("4103",月)+QM("4104",月) D9+D10 19、权益合计期末数(D12) 利润表公式 1、一、营业收入本月数(C4) fs(6001,月,"贷",,年)+fs(6051,月,"贷",,年) 2、减:营业成本本月数(C5) fs(6401,月,"借",,年)+fs(6402,月,"借",,年) 3、营业税金及附加本月数(C6) fs(6403,月,"借",,年) 4、销售费用本月数(C7) fs(6601,月,"借",,年) 5、管理费用本月数(C8) fs(6602,月,"借",,年) 6、财务费用本月数(C9) fs(6603,月,"借",,年) 7、二、营业利润本月数(C10) fs(6001,月,"贷",,年)+fs(6051,月,"贷",,年)-fs(6401,月,"借",,年)-fs(6402,月,"借",,年)-fs(6403,月,"借",,年)-fs(6601,月,"借",,年)-fs(6602,月,"借",,年)-fs(6603,月,"借",,年) C4-C5-C6-C7-C8-C9 8、加:营业外收入本月数(C11) FS("6301",月,"贷",,年) 9、减:营业外支出本月数(C12) FS("6711",月,"借",,年) 10、三、利润总额本月数(C13) fs(6001,月,"贷",,年)+fs(6051,月,"贷",,年)-fs(6401,月,"借",,年)-fs(6402,月,"借",,年)-fs(6403,月,"借",,年)-fs(6601,月,"借",,年)-fs(6602,月,"借",,年)-fs(6603,月,"借",,年)-FS("6301",月,"贷",, 年)-FS("6711",月,"借",,年) c10-c11-c12 11、减:所得税费用本月数(C14) fs(6801,月,"借",,年) 12、四、净利润本月数(C15) fs(6001,月,"贷",,年)+fs(6051,月,"贷",,年)-fs(6401,月,"借",,年)-fs(6402,月,"借",,年)-fs(6403,月,"借",,年)-fs(6601,月,"借",,年)-fs(6602,月,"借",,年)-fs(6603,月,"借",,年)-FS("6301",月,"贷",,年)-FS("6711",月,"借",,年)-fs(6801,月,"借",,年) 货币资金表公式 1、库存现金期初数(C4) QC("1001",月) 2、银行存款期初数(C5) QC("1002",月) 3、合计期初数(C6) QC("1001",月)+QC("1002",月) C4+C5 4、库存现金期末数(D4) QM("1001",月) 5、银行存款期末数(D5) QM("1002",月) 6、合计期末数(D6) QM("1001",月)+QM("1002",月)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政府经济学》答案超全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臵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4、信息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臵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8、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9、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0、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1、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2、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3、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4、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这样就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即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19、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0、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1、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因此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2、公共定价法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23、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4、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臵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5、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26、部门预算是指各主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27、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28、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29、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的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 30、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1、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2、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33、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4、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35、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 36、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37、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性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8、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39、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0、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1、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