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贞观之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贞观之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贞观之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课程标准】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2、知道武则天和“开

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鲁教版初一下册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

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

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

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

热情。具体到本课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

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

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

的出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

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也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

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

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通过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

息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基础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掌握对知识扩

展的“度”,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把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初中知识的学习,具

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但由于认知深度的局限性,

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

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

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对本课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

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的基本史实。2、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

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影

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2、通过分组

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

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

奋发读书的决心。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方法】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

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

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

材料分析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

任务素材。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贞观之治》

师:同学们,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辉煌成就令华夏儿女引以为傲、世界为之仰慕,唐太宗李世民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开创的“大唐盛世”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吗?

生:贞观之治。

师:非常正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唐太宗的继任者又是如何发展这一盛世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2课《“贞观之治”》。

【设计意图】:用视频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直接衔接到“贞观之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学习新知第一篇章:“改朝换代,百废待兴”(一)隋亡唐立:李世民是在什么背景下登上皇位的?(根据白板回答问题)1. 材料反映了隋朝末年怎样的状况?2.李世民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建唐初期的社会现状,来突出体现唐太宗作为一代明主形成的思想触动,与“贞观之治”形成鲜明对比。

(二)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思想会产生怎样的触动呢?请同学

二篇章何励精图治,天下大治

师: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确立了重民抚民的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同学们先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李世民采取了哪些开明政策?大家注意认真看,仔细记。

生:政治上——任用贤才,诚信待天下

法度上——变重为轻,宽简立法

经济上——轻徭薄赋,鼓励发展生产

军事上——尽可能缓和阶级矛盾

师:同学们观看得很认真,值得表扬。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材料来领略一下唐太宗

师:俗话说得好“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唐太宗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英明

【设计意图】此课堂环节以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对学习资源进行逐条提炼,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图片进行分类总结,这样既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达成课堂预设目标。视频和图像既突出了重点有增强知识的形象化,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堂推向高潮。

师:盖棺论定,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评价,并学习、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一般方法,为自主评价下一历史人物──武则天做好准备。

第三篇章: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师:唐太宗去世后,他所开创的盛世并未随之消失,一位伟大的女性登上了中国古代权力的顶峰,继承了他的伟业,使得唐初的繁荣得以延续。她是谁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认识一下她吧。

师:视频看完了,你猜出这位女性是谁了吗?

生:武则天。师:让我们一起走近武则天,看看为什么人们称她是圣主,又是“魔鬼”。(一)走近武则天1、圣主武则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则天说: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她下令编成农书《兆人本业记》,指导农业生产,规定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条件。还多次减免赋役。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武则天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她改革科举,提高

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这则材料反映了武则天哪两方面的治国举措?

通过这个图表,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呢?2、武则天的历史地位3、魔鬼武则天:武则天统治的弊政有哪些?

(二)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是对新知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本课前一阶段所培养的学习能力、所学习到的评价人物的方法检测与巩固。三、小结四、学以致用(一)小试身手1.下列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②“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才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指()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资冶通鉴》对她的评价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当时“亦竞为之用”的“英贤”有()A.房玄龄、杜如晦B.姚崇、宋璟C.卫青、霍去病D.宋濂、郑和(二)跳一跳,摘果实:※材料分析: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有人)请重法禁止。上哂(讥讽)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政策?2、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五、作业伴你学选择题1—6题

六、板书设计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

二、立:618年

二、贞观之治

1、原因:

2、政策:

政治:合并州县

法度:

经济:重视发展农业

军事:

3、治世局面的形成:

4、对唐太宗的评价:

三、女皇武则天

1、国号:周

2、治国之策:

3、评价: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通过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在此基

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

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基础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掌握对知识扩展的“度”,注

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把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初中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独立思考

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但由于认知深度的局限性,他们评价一个人

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

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

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提供文字、图片、

视频等资料对本课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材分析

本单元是鲁教版初一下册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

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

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

到本课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

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

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

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

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唐朝进

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

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新的课程观。对本节课的授课做出反思如下:

在备课时,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努力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做老师,沿着台

阶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目标。课堂设计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问题怎样引出、怎么讲,需要

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依据这个理念,通过本节课教学后,

发现本节课的闪光点在于运用启发式、探究式以及参与式教学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

穿整个课堂,能够真正使同学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自学习惯,学会自学,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其中的优点在于:一,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训练充分,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是视频和图片的使用,使本来枯燥乏味的语言变得生

动形象。三,让学生做老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四,注意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围绕一个任务让学生展开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五,各环

节衔接流畅,学生掌握效果好。六、教学环节严谨有序,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学生的参与度

极高。本节课所存在的不足:本节课中同学们的参与度相差悬殊,优秀的同学多次回答问题,

而能力稍逊的同学则不太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使我以后更要重视分层次教学,在设计问

题时能更好地顾及到全班同学。并且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用多种方式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

堂中,让更多的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的发展。总之,历史教学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

探索,以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史料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把孩子们带到一

条充满智慧、繁荣、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中汲取知识,同时要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课

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让学生们学起来有滋有味,轻松自如。

“贞观之治”课标分析

历史新课程改革标准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具备了基本的分析探究能力,老师稍加引导就能够将课文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本单元是鲁教版初一下册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课,本课主题是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认知深度的局限性,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因此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方法。对于课标的要求,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分析:第一方面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1、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2、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第二方面为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把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方面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今后在学习中的具体做法,引导学生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总之,力图使学生自己输入成为主要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在教学中挖掘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与经验,采取学生讲、教师讲相结合的方式。主张学生自主、自导学习,合作学习,强调不是个人学习,而是群体学习中的学生自主性。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 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 1、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乡级初级中学,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头绪繁杂,而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三、教学效果分析: 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的教学目标,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

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灌输,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对一些问题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无非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学生自己思考,分组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启迪总结。总之,在历史教学要敢于探索和创新。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多方面考虑,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教学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概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化了一个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又一个“春天”,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板书)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内容和影响)(板书)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板书) (1)对内----改革: 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的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板书) ①开放的历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②对外开放(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作用):(板书)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生活用品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 4、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意义(板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步入春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改革开放b.经济建设c.发展农业d.发展民主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造有() a.民主法制建设加速发展b.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优质文档】九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N h=T O u(f鬳筄 学情分析 一、思想状况分析 九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地学 习,部分同学有上进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有部分学 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业,甚至不能完成老师布置 的作业。大部分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他们对因青春期 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 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 种刺激和诱惑,难免不知所措。 二、学习状况分析 九年级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 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 第一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 第二类:基础差,但热情高,方法不当 第三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各种原因成绩(如懒、上课纪律 差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思想作怪等)就是提不上来。 第四类:基础差,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这些孩子的家长当 然也在督促。 第五类:跟不上正常的进度. 另外,大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有 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 弱,通过七、八年级的精心培养,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行为习惯。语言文明,思想健康,积极、认真、扎实。但有的学生对自 己的学习没信心,在自动放弃学习。 三、今后措施 1、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础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加强规范语言训练,提高答题得分率。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 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注重文献史料的积累 借鉴,引导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各课的知识考点,并培养他们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知 识,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多督促、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贴近生

初中历史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历史学生学情分析 尚志市希望中学毛福良 一'1、形势分析 初中历史考试,面对历史内容多、时间紧的新形势,历史教学也亟需逐步转变观念,适应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再停留在仅仅关注课本知识点的传授、解读上,更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历史思维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解决历史认知问题的基本能力。对于各年级来说,将要面对的是考查范围大、考查难度高,不从现在就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加强能力训练,必然意味着中考的竞争危机。2、学情分析: 由于历史列入中考已经为大多数学生知道,所以,相当多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已有转变,听课认真程度有提高、学习态度较端正。但学生对历史学习仍然存在种种误解,以为历史学习就是掌握一些“死”的知识,觉得考试可以依靠复习阶段的突击来应付等等。这些都在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观、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而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师亟待努力去改变的。在历史进入中考的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和爱护生动活泼、受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要努力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快尽适应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倡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继续抓好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在教案撰写中侧重于教学过程,做到具体详尽,侧重于教法学法,体现出风格特色,侧重于理论的探究。 3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率。要在备课、上课、练习、测试等方面着力,强调规范化操作。对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引领作用,要在努力保持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增强知识的结构性,强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案的设计,要贯彻少而精的方针,努力在不过多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 4、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 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历史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通过学习、交流、互动、观摩,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第0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编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 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 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 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 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 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 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 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 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 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

高一历史期末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学情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有问题: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不足,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意识,惰性强,对历史的投入不够,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根本没安排学习历史的必要时间,只是在考试来临时,才翻翻书,划划知识点,突击背诵。 2、基础知识不扎实,做题是是而非: ①记忆不准确,知识混乱,学生平时学习重强记轻理解,学习方法单一。 ②概念把握不准确: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③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3、阅读、审题、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材料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提供的历史材料的理解程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能力、将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对学生能力要求最高的题目。这类试题学生做得不够理想,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读史时,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获取不准确,不全面读史以偏概全,没有对史料中的信息全面概括,读原始史料的能力弱,导致判断失误失分。同时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缺乏历史术语。 二、措施: 1、夯实基础,把好复习的知识关,消除知识盲点,不要因为知识模糊失分。课堂教学要狠抓基础知识,落实工作不仅做在课后,更要落实在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中要重点强调历史概念的准确性、严谨性,需要当堂记的就要当堂记。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现有的历史材料,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而不是等到课后。 2、走进学生,通过谈话的方式提示他以后做题少犯错误,减少没必要的失分。 3、加大训练力度,尤其是加大材料题型训练的量和难度,分层训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读史、审题、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理性判断等能力,以后尽量在同类问题上少出错。

(word完整版)张宗岗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报告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报告 王庄镇第三初级中学张宗岗本届七年级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10%,中等生占55%。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中等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中等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七年级才接触历史,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历史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

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本学期化学课的“单元检测”模式探索和自测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历史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王春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

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新课导引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 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 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 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 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 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他任用富于谋划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杜如晦,还有出身贫贱但才华横溢的马周等。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虚心纳谏 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八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八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在上一个学年,我担任了七年级也就是现在的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对两个班的学生有很深刻的了解。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要求上进,自觉、刻苦,成绩好,然而事实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总是有些学生不自觉,或不太自觉,不愿学习,害怕学习。有些学生不愿学习、害怕学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态度、方法方面的,又有信心、毅力的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又有外在的,而最关键的、最根本的则是缺少学习动力。 那么,学生动力从那里来呢?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适度的压力、不断的成功是产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美感,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历史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 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班级与班级各种情况不同,在对学生的知识要求上,有层次教学,如《鸦片战争》中,有的学生只查找有关鸦片的由来,但有的班级不仅做这些,还要写出论文,“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影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学们各抒己见,彼此增加了知识容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缩短了师声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生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施加适当的压力,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动力提供目标,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压力促使学生坚持,并快速前进,成功则坚定了学生的信心,获得了希望,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兴趣,坚定信心,实现理想,达到目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探索,进一步地了解学生,总结教学经验,以更好的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成长。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此来完善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只有真正喜欢上了历史,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再辅以必要的方法,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关键词:教学实践初中历史课堂设计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时的四点〃应该〃 1.1应该明确初屮历史教学的目的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丿力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耍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丿力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趋势。 1?2应该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

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一三个农民谈《天朝H1亩制度》, 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述。 1?3应该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 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 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1.4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怎样让学生学好历史 2. 1合理使用课本,掌握重难点知识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上)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 孙:两位老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开展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主要在初一年级开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表面上看是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实际上,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张:的确,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不妨从认知发展和初中历史教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学生的特点。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部分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孩子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疆域比较,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为学生具体运算搭建台阶。在这一课中,我把时间(朝代)和疆域图建立了联系。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共包括三个小的活动环节。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程,探究了历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感悟了清朝对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 张:2011年版新课标也提到了学生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及相应的对策,“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孙:两位老师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分析,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机会。 案例:《祖国境内远古居民》 贾:孙老师的案例很典型的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更好的开展教学。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尽量选取更加形象化、生动的史料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的差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 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 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目标导学二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多媒体链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通过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了圆周率和利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之后安排了这个数学阅读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研究简史,介绍了相关的圆周率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为进一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今后中学的相关数学学习,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教材罗列了在圆周率研究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及方法,从古至今,涵盖中外,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之前,在“圆的周长”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圆周率的测量试验研究时,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一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经过简单调查,知道“祖冲之及其对圆周率的贡献的大约占90%,然而直到刘徽的割圆术的只有大约8%,听说过“投针试验”的人数为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史上的相关知识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研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极限思想、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阅读刘徽、祖冲之的相关成就时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师:回忆一下,怎样计算一个圆的周长? 师:在计算圆的周长的时候,需要用到圆周率。说到圆周率,我们知道它是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么复杂的一个数,它是怎么来的呢?是一个人研究的结果吗?都有哪些研究方法呢?人们什么时候就发现了圆周率?圆周率发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10月份所教的是七年级年级上学期的内容第二 单元,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县级学校,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头绪繁杂,而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

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三、教学效果分析: 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的教学目标,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灌输,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对一些问题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无非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学生自己思考,分组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启迪总结。总之,在历史教学要敢于探索和创新。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杭信一中何逸冬 师院附中李忠海 上大附中何小龙 上大附中何小龙 上信中学陈道锋 ?教学分析?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贞观政要》 (1)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