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教材分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

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读题,释题。

(1)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古诗——《观书有感》, (生齐读:观书有感)什么叫“观书”?(读书)

(2)题目的意思谁会解释?(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二、通读,读正确、读出节奏

同学们,吟诵古诗有三种境界,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境界?

第一种境界:字正腔圆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为”在这里解释为因为,注意读音。

第二种境界:读出节奏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第三种境界:读出韵味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韵味。理解了古诗我们就能很好地读出诗的韵味了。

三、概括,找出“诗眼”

(1)加上预习读的,我们已经把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板书: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

四、理解前两行,写出画面,读出情感。

1.浏览全诗,看看方塘的“清”体现在哪儿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课前我们已经对这首诗进行了预习,对重点的词语的意思有所了解。现在把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字提出来,我们交流一下。

鉴:镜子(让学生上台写“鉴”),古人用的是铜镜。

一鉴开:一面打开来的镜子(古代的铜镜用帘子蒙起来,用时打开)

天光云影:蓝天和白云的影子。

徘徊:来回移动。

师问:蓝天和白云的影子跟谁一起来回晃动?(池水)

2.小练笔

你能根据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写出半亩方塘的“清”吗?(提示:诗中的内容在你的片段中要体现,还可以通过描写其它内容体现方塘的清)

(1)学生写。

(2)学生读片段。(教师配乐)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了这半亩方塘的清澈、美丽。让我们读出来。

3.再读诗句,读出韵味。(配乐读)

五、理解后两行,明白意思。

过渡: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流动着的水也就是——活水)(板书),也可以这么说第二句的”徘徊”为下文的“活水”做铺垫。

出示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预习交流

a.渠: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指方塘;

b.清如许:许,在字典中的解释有:;在这里解释为“这样”;这样的清澈。

7.看着这清如镜的池塘,

朱熹问道:——“问渠那得清如许?”

你也用自己的话问一问。(这个小池塘为什么会这样清啊?)

朱熹找到了答案,你们有没有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该句。

这里朱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写出了答案,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再次吟诵该句。

六、质疑,明白诗理

1.质疑

同学们,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光学习不去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如果把诗句的意思和题目放在一起思考思考,你一定会发现什么的,发现了什么?

(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2.悟理

写方塘与读书有关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课件出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获新知心智明)

师:朱熹读书后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认为的?

生:朱熹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读书,朱熹想到了读书就像方塘里的水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出示、齐读: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师:朱熹的诗那么含蓄,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理)诗人借景来说清楚一个事理,这叫暗喻(板书)。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富有哲理,而像这样的诗叫作“哲理诗”。(板书)

3.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这首诗中富有哲理的这句“问去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传诵、被人们应用。

课件出示片段1:朱雪琦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流传千年,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

出示片段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太阳雨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恪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

高品位的结果。

在个片段中,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指什么?

4.诵读后两句诗

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

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太阳雨公司仍然凭着这两句诗发展地蓬蓬勃勃,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

5.配乐诵读古诗

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

七、拓展练习

1.富有哲理的诗句还有不少。

2.选用其中的诗句填空。(教师口述)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八、结语

同学们,古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不计其数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山水诗静谧悠闲、送别诗依依不舍……在这繁花似锦的炫目中,哲理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就让我们学习它、运用它、热爱它。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哲理诗)

朱熹

源头活水方塘清景

不断读书心智明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