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考试大纲

管理学考试大纲
管理学考试大纲

《管理学》考试大纲

Management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管理学》是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学习者能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的涵义,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了解中外早期管理的思想,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特点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国家管理,近代社会管理,现代管理

(二)管理的定义

管理:通过信息的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三)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信息获取,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四)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五)管理的属性

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着作:《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理查?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欧文人事

管理;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管理理论概述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

(二)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五项职能、十四条原则”;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三)行为管理理论

三为先驱者:雨果?芒斯特伯格、玛丽?福莱特、莉莲?吉尔布雷斯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

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H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四)数量管理理论

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

(五)系统管理理论

(六)权变管理理论

(七)质量管理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特点(二)管理(三)管理的职能(四)管理者的角色(五)管理者的技能(六)管理的属性

(七)科学管理理论(八)组织管理理论(九)行为管理理论

(十)数量管理理论

四、考核要求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特点

1、识记: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的特征

2、领会:各个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管理

1、识记:管理的含义

2、领会:管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管理的职能

1、识记:管理的七项职能

2、领会:七项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管理者的角色

1、识记:管理者角色的内容

2、领会:管理者所扮演角色的具体要求

(五)管理者的技能

1、识记:管理者技能的内容

2、领会:管理者技能的具体要求

(六)管理的属性

1、识记:管理属性的内容

2、领会:管理二重性的具体体现

(七)科学管理理论

1、识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2、领会: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类管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八)组织管理理论

1、识记:(1)法约尔的管理五职能和管理的十四条原则;(2)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2、领会:法约尔和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九)行为组织理论

1、识记:(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的内容;(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雷戈的

X理论与Y理论

2、领会:行为组织理论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十)数量管理理论:

1、识记:泰数量管理理论的内容

2、领会:数量管理理论对人类管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道德及道德的相关概念,了解影响管理者道德素的因素,了解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定义

道德,管理道德,管理道德规范,管理人格,管理道德评价

(二)四种道德观

道德的功利观,道德的权利观,公平理论道德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第二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二)个人特征: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三)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第三节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挑选高素质的员工,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设定工作目标,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第四节社会责任概述

(一)社会责任

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二)两种社会责任观:古典观(或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

(三)赞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四)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企业对环境、员工、顾客、竞争对手、投资者、所在社区的责任

三考核知识点

(一)道德(二)道德观

(三)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四)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五)社会责任(六)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主任的理由

(七)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四、考核要求

(一)道德

1、识记:(1)道德的含义,(2)管理道德的含义;(3)管理道德规范的含义;(4)管理人格的含义;(5)管理道德评价的含义

2、领会:道德对管理活动的作用

(二)道德观

1、识记:四种道德观的内容

2、领会:不同道德观对管理者的影响

(三)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1、识记:(1)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包括的内容;(2)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

2、领会: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四)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1、识记: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包括的内容

2、领会:各种途径对员工道德素质的影响

(五)社会责任

1、识记:(1)社会责任的含义;(2)社会义务的含义;(3)社会反应的含义;

2、领会: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和社会反应之间的关系

(六)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1、识记:(1)赞成企业承担社会主任的理由;(2)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七)社会主任的具体体现

1、识记: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领会:企业所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

3、简单应用:分析我国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章信息获取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信息与数据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理解信息系统的要素及其开发步骤,了解有关的信息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信息概述

(一)信息与数据的定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对信息的评估

成本——收益分析(数据收集与信息产生有关的成本,利用信息产生的收益);

(三)有用信息的特征:高质量,及时,完全。

第二节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在组织内收集、处理、维持与分配信息的系统方法;

(二)信息系统的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三)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包括: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

(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运用。

第三节其他信息技术

(一)电信和网络技术的运用;

(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机器人;

(三)办公自动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信息(二)有用信息(三)信息系统的要素(四)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

四、考核要求

(一)信息

1、识记:(1)信息的含义;(2)数据的含义

2、领会:(1)信息与数据的关系;(2)从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

(二)有用信息

1、识记:有用信息的特征

2、领会:有用信息特征的具体内容

(三)信息系统的要素

1、识记:一般信息系统所包含的五个基本要素

2、领会: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的内容

3、简单运用:一般信息系统五要素的享福关系

(四)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

1、识记: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步骤

2、领会:系统开发周期五个步骤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决策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和依据,掌握决策的类型,了解决策的理论和决策的过程,知道决策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和依据

(一)策的含义及其理解;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二)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三)决策的依据:决策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

(一)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三)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五)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六)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第三节决策的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提出的依据及其主要内容;

(二)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当代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

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做出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与评估。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

(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法(图解法,代数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决策(二)决策的类型(三)决策理论

(四)决策的过程(五)决策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决策

1、识记:决策的含义

2、领会:决策的主体,性质和目的

(二)决策的类型

1、识记:按不同分类方法的决策的类型

2、领会:(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的区别;(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的区别;(3)例外问题与例行问题的区别;(4)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别

(三)决策理论

1、识记:(1)古典决策理论的内容;(2)行为决策理论的内容;(3)当代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3)三种决策理论贡献与不足。

2、领会:三种决策理论对管理中决策活动的影响

(四)决策的过程

1、识记:决策的七个过程

2、领会:决策的七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决策的方法

1、识记:(1)集体决策的方法;(2)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3)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4)三种决策方法的适用范围。

2、领会:(1)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的优劣;(2)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方法;(3)政策指导矩阵;(4)线性规划与量本利分析方法的运用;(5)决策树法;(6)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和最大最小后悔值法的比较。

3、简单运用:(1)运用线性规划和量本利分析法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2)根据案例画出决策树;(3)利用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和最大最小后悔值法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

第五章计划和计划工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了解计划的类型,掌握计划的编制过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含义,计划的内容“5W1H”;

(二)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三)计划的性质:

计划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服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一)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

(三)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四)具体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第三节计划的编制过程

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订和选择可行的行动方案;制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计划(二)计划的类型(三)计划的层次体系(四)计划编制的过程

四、考核要求

(一)计划

1、识记:(1)计划的含义;(2)计划的内容“五W1H”

2、领会:(1)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2)计划的性质

(二)计划的类型

1、识记;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的计划类型

2、领会:(1)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区别;(2)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的区别;(3)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的区别

(三)计划的层次体系

1、识记:计划的八个层次体系

2、领会:每个层次的内容及对计划工作的影响

(四)计划编制的过程

1、识记:计划的编制步骤

2、领会:计划编制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

第六章战略性计划

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第七章计划的组织实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及过程,了解目标的性质,理解滚动计划法和网络计划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基本思想的内容;

(二)目标管理的性质:

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富有挑战性和伴随仿真反馈性;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评价成果,实行奖惩

第二节滚动计划法

(一)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对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第三节网络计划技术

(一)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

(二)网络图的构成要素:工序,事项和路线;

(三)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一)目标的性质(二)目标管理(三)网络图

四、考核要求

(一)目标的性质

1、识记:目标性质的内容

2、领会:各个性质在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二)目标管理

1、识记:(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2)目标管理的过程

2、领会:目标管理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网络图

1、识记:网络图的构成要素

2、领会:会制作简单的网络图

第八章组织设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以及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了解组织部门化的相关内容,了解组织层级化,通过组织设计为决策和计划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二)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环境,战略。技术,规模和生命周期。

第二节组织的部门化

(一)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二)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

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

第三节组织的层级化

(一)管理幅度与组织的层级化

管理幅度的含义;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关系;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式;

(二)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

集权的来源及其形式;组织层级化中的权力来源与分配;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组织层级化设计的有效授权;

(三)组织的层级化与结构的有机化

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结构形式;组织结构的层级化与有机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组织设计(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三)组织设计的部门化(四)组织的层级化

四、考核要求

(一)组织设计

1、识记:(1)组织设计的含义,(2)组织结构的含义

2、领会:(1)组织设计的任务(2)组织设计的原则(3)组织结构的三种特性

(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识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的内容

2、领会:各个因素是如何影响组织设计的

(三)组织设计的部门化

1、识记:(1)组织设计部门化的含义(2)组织设计部门化的基本原则(3)组织设计部门化的基本形式

2、领会:组织设计部门化的基本形式的特征比较

(四)组织的层级化

1、识记:(1)管理幅度的含义(2)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3)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4)职权的来源(5)权力的含义及分类(6)集权,分权与授权的含义

2、领会:(1)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关系(2)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的比较(3)职能型,分散型,矩阵型,动态网络型结构的比较(4)两种典型的组织单元的区别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过程及人员配备原则,掌握员工招聘的标准,来源和方法,了解绩效评估的定义,作用,程序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力资源计划

(一)人力资源计划任务

系统的评价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选配合适的人员;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二)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

(三)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人员配备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因材器用原则;用人所长原则;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第二节员工的招聘

(一)员工招聘的标准

管理的愿望;良好的品德;勇于创新的精神;较高的决策能力

(二)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员工招聘的来源:外部招聘,内部提升

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选聘工作的有效性分析

(三)员工的解聘

第三节人员的培训

(一)人员培训目标

补充新知识、提炼新技能,全面发展能力,提高竞争力,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交流信息,加强合作。

(二)人员培训的方法

新来员工的培训;在职培训;离职培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职务轮换培训;提升培训;设置助理职务培训;设置临时职务培训。

第四节绩效评估

(一)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

(二)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的内容;职业计划的含义,职业生涯发展的含义,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极其特点。

(三)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方法

慎重选择第一项职务;努力掌握工作中的平衡;适时表现自我;要善于同上级处好关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力资源计划(二)员工招聘(三)人员培训

(四)绩效评估(五)职业计划与发展

四、考核要求

(一)人力资源计划

1、识记:(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2)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3)人力资源计划中人员配备原则;(4)编制人力资源计划的步骤

2、领会:(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图(2)人力资源计划中人员配备原则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3)人力资源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员工招聘

1、识记:(1)员工招聘的标准(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3)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

2、领会:(1)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的优劣(2)员工招聘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员培训

1、识记:(1)人员培训的目标(2)人员培训的方法

2、领会:人员培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四)绩效评估

1、识记:(1)绩效评估的含义(2)绩效评估的作用(3)绩效评估的程序

2、领会:绩效评估各个环节对管理的活动的影响

(五)职业计划与发展

1、识记:(1)职业计划的含义(2)职业生涯的含义(3)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4)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2、领会:(1)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和特点(2)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和类型,理解组织变革的内容,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了解组织变革中的阻力、压力及其管理,理解组织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动因;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

(三)组织变革的内容

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三)组织变革的压力及其管理

压力的含义,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

(四)组织冲突及其管理

组织冲突的影响,组织冲突的类型,组织冲突的避免。

第三节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文化的含义,组织文化的含义,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三)组织变革的内容(四)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五)组织变革的阻力(六)组织变革中的压力

(七)组织冲突(八)组织文化

四、考核要求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1、识记:(1)组织变革的含义(2)组织变革的动因

2、领会:内外环境因素对组织变革的影响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1、识记:(1)组织变革的类型(2)组织变革的目标

2、领会:(1)各种类型变革对对组织的影响

(三)组织变革的内容

1、识记:组织变革的内容

2、领会:组织变革过程中主要变量因素的相互关系

(四)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1、识记:(1)组织变革的过程(2)组织变革的程序

2、领会:解冻,变革,再解冻三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组织变革的阻力

1、识记:组织变革中阻力

2、领会:消除组织变革中阻力的对策

(六)组织变革中的压力

1、识记:(1)压力的含义(2)压力的起因(3)压力的特征

2、领会:对组织变革中压力的释解

(七)组织冲突

1、识记:(1)冲突的含义(2)冲突的影响(3)冲突的类型

2、领会:组织冲突避免的对策

(八)组织文化

1、识记:(1)文化的含义(2)组织文化的含义(3)组织文化的特征(4)组织文化的内容(5)组织文化的功能

2、领会:分析我国企业组织文化的现状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领导的内涵,理解领导者的类型,理解领导方式及其理论,了解领导行为论与情景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领导的内涵

(一)领导与管理的共性与区别

(二)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三)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

第二节领导者的类型

(一)权力与领导

权力的含义,能力的类型;

(二)管理制度集中与分散相对立的领导者: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

(三)维持与创新相对立的领导者:维持型领导者,创新型领导者

第三节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

(二)领导方式行为论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管理方格论

(三)领导方式情景论

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选择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一)领导的内涵(二)领导者的类型(三)领导方式

四、考核要求

(一)领导的内涵

1、识记:(1)领导的含义(2)领导的作用(3)领导者与追随者

2、领会:(1)领导与管理的关系(2)领导的三要素(3)领导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二)领导者的类型

1、识记:(1)权力的含义(2)权力的内容(3)集权式领导与民主式领导(4)维持型领导与创新型领导

2、领会:不同领导风格领导者对管理活动的影响

(三)领导方式

1、识记:(1)领导方式的基本内容(2)领导方式行为论(3)领导方式情景论

2、领会:权变理论的具体内容

第十二章激励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激励的涵义与对象,理解X理论与Y理论,了解激励的内容理论,了解激励的过程理论,了解激励的强化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激励的原理

(一)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二)激励与行为:激励力=某一行动的效价X期望值

(三)激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五)X理论与Y理论

第二节激励的内容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二)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

(三)后天需要论:大卫·麦克兰的后天需要论

第三节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公平理论: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

(二)期望理论:M=V*E( M表示激励力,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

第四节激励的强化理论

(一)正强化:正强化的含义与方法的运用

(二)负强化:负强化的含义与方法的运用

第五节激励的一般形式和实务

(一)激励的一般形式: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以及培训教育激励

(二)当代若干激励实务

绩效工资,分红,员工持股计划,总奖金,知识工资,灵活的工作日程。

三、考核知识点

(一)激励的原理(二)需要层次论(三)双因素理论

(四)激励的过程理论(五)激励的强化理论

四、考核要求

(一)激励的原理

1、识记:(1)激励的含义(2)激励的对象(3)激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2、领会:(1)激励与行为的关系(2)X理论与Y理论的比较

(二)需要层次论

1、识记:五个层次的需要

2、领会:五个层次的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双因素理论

1、识记:赫兹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的内容

2、领会:保健与激励因素是任何影响人的行为的

(四)激励的过程理论

1、识记:(1)公平理论的内容(2)期望理论的内容

2、领会:公平理论与期望理论是如何影响激励工作的

(五)激励的强化理论

1、识记:(1)正强化的内容(2)负强化的内容

2、领会:实际工作中正、负强化的具体体现

第十三章沟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沟通及其过程,理解组织间和组织中的沟通,了解有效沟通的障碍和有效沟通的实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沟通的原理

(一)沟通及其过程

沟通的含义,沟通的意义,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别;

(二)组织中的沟通:人际沟通与团队沟通;

(三)组织间的沟通

第二节管理组织以沟通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有效沟通的含义,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二)有效沟通的实现

克服沟通中的障碍的一般准则:

第三节组织冲突与谈判

(一)冲突的原因: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

(二)冲突的管理

谨慎地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妥善的选择处理方法

(三)有效谈判的实现

三、考核知识点

(一)沟通的原理(二)有效沟通(三)组织冲突

四、考核要求

(一)沟通的原理

1、识记:(1)沟通的含义(2)沟通的意义(3)沟通的类别

2、领会:组织中的沟通与组织间沟通的比较

(二)有效沟通

1、识记:(1)有效沟通的含义(2)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3)有效沟通的实现

2、领会:有效沟通对组织的重要性

(三)组织冲突

1、识记:(1)冲突产生的原因(2)冲突的管理

2、领会:冲突管理对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控制的含义及必要性,了解基本的控制理论,理解控制的类型,理解控制过程,掌握有效控制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控制活动

(一)控制的必要性: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二)控制理论;

控制过程;程序控制;跟踪控制;自适应控制

控制类型;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

第二节控制过程

(一)确定标准;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制定标准的方法:

(二)衡量绩效

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三)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第三节有效控制

(一)有效控制: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二)适度控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三、考核知识点

(一)控制(二)控制的基本理论(三)控制的类型

(四)控制过程(五)有效控制

四、考核要求

(一)控制

1、识记:控制的含义。

2、领会:控制的必要性,重要性。

(二)控制的基本理论

1、识记:控制过程的基本类型。

2、领会: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不同控制方式的特点。

(三)控制的类型

1、识记:控制基本类型。

2、领会:控制类型的划分标准。

(四)控制过程

1、识记:标准的含义。

2、领会:控制过程的基本步骤。

3、简单应用:(1)建立基本的工作标准;(2)确定适宜的绩效衡量。

(五)有效控制

1、识记:有效控制的基本特征。

2、领会:了解适度控制的要求。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预算控制;了解生产控制;了解其他的比率分析、审计控制、盈亏控制以及网络控制等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预算控制

(一)预算的编制

(二)预算的种类: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产负债与资金支出预算。

(三)预算的作用及其缺点

它使得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效果和不同部门的经营绩效具有可比性;也为协调企业活动提供了依据;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始终与控制过程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生产控制

(一)对供应商的控制

(二)库存的控制:减少库存,减低各种占用,提高经济效益

(三)质量控制: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

第三节其他控制方法

(一)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比率;盈利比率。

经营比率包括:库存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的比率。

(二)经营审计: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管理审计

(三)其他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预算(二)生产控制(三)其他控制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预算

1、识记:预算的含义,了解弹性预算、零基预算的思想;

2、领会:预算的基本类型,预算的作用及其缺点

(二)生产控制

1、识记:生产控制的几个重要方面

2、简单应用:使用经济订购批量模型计算最优订购批量

(三)其他控制方法

1、识记:综合控制的损益控制、投资回收率控制、审计控制;比率分析、经营审计、统计分析

2、领会: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亲自观察。

第十六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新及其职能;理解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掌握创新过程的组织。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创新及其作用

(一)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维持十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创新可以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经济攻击型创新;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第二节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是:

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果的创新,环境创新。

(二)技术创新包括: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产品创新

(三)制度创新包含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内容。

第三节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一)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过程的四个步骤:寻找机会,提出构想,迅速行动坚持不懈

(二)新活动的组织

创新活动的组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制定有弹性的计划,正确地对待失败,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创新(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四)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五)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四、考核要求

(一)创新

1、识记:创新的含义

2、领会:创新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1、领会: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对系统存在的作用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1、领会:不同的创新类型的特点

(四)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1、识记:技术创新包含的内容

2、领会:不同创新内容的特点及相互区别

(五)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1、识记:成功的创新要经历的几个过程

2、领会:创新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过程

3、简单应用:如何才能促进组织系统内部的创新,搞好创新活动的组织

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何贡献;理解技术创新的源泉;理解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一)创新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手段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贡献

第二节技术创新的源泉

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工艺过程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等。

第三节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创新对象的选择;创新水平的选择;创新方式的选择。

三、考核知识点

(一)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的内涵,贡献

(三)技术创新的源泉(四)技术创新的战略及选择

四、考核要求

(一)技术创新

1、识记:技术创新的含义

2、领会: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贡献

1、识记:技术创新的内涵

2、领会:技术创新的不同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技术创新的贡献在于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的源泉

1、领会:诱发企业创新的不同因素

(四)技术创新的战略及选择

1、领会:技术创新的战略是一系列选择的综合结果;它包括那些方面。

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制度创新;理解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了解企业文化创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企业制度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第二节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企业层级结构的特征是: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第三节企业文化创新

(一)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三、考核知识点

(一)制度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二)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三)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四)企业文化创新

(五)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四、考核要求

(一)制度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

1、识记:制度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

(二)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1、识记: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

2、领会:企业制度结构特征的成因

(三)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1、领会:层级结构的主要特征

2、简单应用: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四)企业文化创新

1、识记:企业文化创新的概念

2、领会: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五)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1、领会:企业文化需要在那几个方面的调整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学习,社会助学与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学习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的系统的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的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从此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书。是低层次要求

领会:在识记基础上,能全面的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教材

1、指定教材:《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年8月第一版。

2、辅导书:《管理学》王凤彬、李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管理学》;汪克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二版。

三、学习方法指导

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内容涉及管理及其理论发展的各个方面,知识范围广泛,各章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有的还有相对独立性,考试者应首先全面系统的学习各章,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名词、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弄懂基本方法的内涵;其次,要认识个章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有目的的学习重点章节,但切忌在没有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的去抓重点。

2、把学习管理理论和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本课程的内容既有理论又有方法,考试者在学习管理理论的同时要掌握管理的相关方法。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管理实践进行学习。考试者在学习中应把课程内容同我国实现管理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以增强感性认识,更深刻的领会教材的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于命题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以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3、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附: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组织在解冻期间的中心任务是( B )

A.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减少对变革的抵制

B.改变员工原有的观念和态度

C.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

D.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

2、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主要是根据( C )来确定。

A.来应聘人员的优秀程度

B.上级人员的优秀程度

C.职务的数量和类型

D.工作的难易程度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漏选不得分)

1、根据决策的重要性,可以把决策分为( ACD )

A.战略决策

B.初始决策

C. 战术决策

D.业务决策

2、一个人在机遇面前所选择的不同发展路径类型包括( ABCD )

A.网络路径

B.横向技术路径

C.传统路径

D.双重职业路径

三、判断题

1、员工的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从而使得行业对参与者行为的引导和整合成为可能。(√)

2、一个组织内部要实行专业化的分工,就必须高度集权。(╳)

四、名词解释

1、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2、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职能部门化的缺点

答:由于人、财、物等资源的过分集中,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同时,这种分法也可能会助长部门主义风气,使得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后果可能会影响到组织总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职权的过分集中,部门主管虽容易得到锻炼,却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多面手”式的人才成长。

六、论述题

1、为什么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更多地需要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而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则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概念技能?

答:(1)因为管理都除了领导下属人员外,还得与上级领导和同级同事打交道,还得学会说服上级领导,学会同其他部门同事紧密合作。而且各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在与上下、左右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组织的目标。

(2)概念技能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的风险的能力,等等。显然,任何管理者都会面临一些混乱而复

杂的环境,需要认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形势和问题果断地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自考04753管理学概论2016复习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 1.促使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这种职能属于()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2. 在组织中负有全面职责并具有最高权力的是()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操作者 3.通过把管理问题抽象成一个模型,求解模型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解,依据最优解和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组织计划的方法是() A.滚动计划法 B.网络计划法 C.运筹学方法 D.盈亏平衡分析 4.针对公司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在某一行业或某一细分内确定其市场地位和发展态势的战略的是() A.公司总体战略 B.经营业务单位竞争战略 C.职能战略 D.增长战略 8.在各种组织理论中,强调以工作为中心是() A.古典组织理论 B.新古典组织理论 C.权变组织理论 D.文化组织理论 9.综合运用传统设计原则,组织结构比较严谨复杂而且相当正规,运用集权式的管理进行运作,这种组织属于() A.机械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生产型组织 D.服务型组织 10.把决策权集中在组织领导层,下级部门和机构只能依据上级的决定办事的是() A.直线职权 B.参谋职权 C.集权 D.分权 12.在管理者的技能中,对于高层次的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技能是() A.概念技能 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服务技能 13.属于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来的观点是() A.职能工长制 B.激励性付酬制度 C.存在“非正式组织” D.一般管理理论 14.提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观点的学派是( ) A.社会系统学派 B.决策理论学派 C.权变理论学派 D.系统管理学派 15.“完全按照结果或后果制定道德决策”的观点属于() A.道德的功利观 B.道德的权力观 C.道德的公正理论观 D.社会契约整合理论 16.在狭窄的市场上寻求成本优势或者是差异化优势,这种战略被称为() A.增长战略 B.聚焦战略 C.差异化战略 D.低成本战略 21.从领导者的性格、品质来分析领导的成败,试图从中找出成功领导者的品质,这种理论属于() A.领导行为理论 B.领导特质理论 C.权变理论 D.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22.工作结束后进行的控制是( D ) A.预先控制 B.前馈控制 C. 预先控制 D.反馈控制 23.具有高度灵活、适应性强、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的组织结构是() A.机械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服务型组织 D.生产型组织 2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 A.管理幅度减小,管理层次减小 B.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增加 C.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减小 D.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不变 25.在计划的类型中,组织内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所需要遵守的规则被称为() A.政策 B.方法 C.规划 D.程序

大一上学期_管理学_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25分,5题) 1、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P206): 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看,可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而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2、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P207,考题二选一):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3、非正式组织(P68): 人群关系论者认为: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P240):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5、管理(P11):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二、填空题(15分,5题) 1、法约尔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P60): (1)技术职能(2)经营职能(3)财务职能(4)安全职能 (5)会计职能(6)管理职能 2、组织设计概述(P283-P287): (一)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三)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3、部门化(P304): 管理劳动的分工,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901-2017年教育硕士《教育管理》考试大纲

2017年教育硕士《教育管理》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管理 代码:901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教育管理》是我校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本专业招收具有高等学校本科学历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工作满三年的考生。本科目主要考核:(1)对教育管理学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情况;(2)能否把教育管理学相关理论与教育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比例(满分150分) 概念题约30% 简答题约40% 简述题约40% 论述题约40%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代码901)考试大纲 1.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教育管理学的含义,教育管理学的特点,教育管理活动

的发展,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学内容的层次。 2. 教育政策和法律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特点,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教育政策与教育法,教育法的法律地位,教育法体系,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教育法与教育发展和改革。 3.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与教育行政,中国教育制度现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国外教育制度改革。 4. 教育计划 教育计划的概念,教育计划的类型,教育预测的含义,教育计划与教育预测,教育预测分类,教育计划的结构,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及方法,教育发展战略,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 5. 教育行政体制 教育行政体制的概念,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教育行政职能,中国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教育公务员制度,学校领导体制,学校结构。 6. 教育督导 教育督导的含义,教育督导的功能,教育督导的任务,教育督学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教育督导的原则,教育评价的含义,教育评价的分类,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7. 教育经费管理 教育经费的含义,教育经费的分类,教育经费的来源,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

管理学基础复习要点.docx

《管理学基础》辅导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 木教材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儿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口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捉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纟fl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竹理的二垂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主产相联系的自然屈性; 另一方而,乂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木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冇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儿个方血: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耒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儿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 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人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全国统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大纲 854管理学概论考试大纲

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管理学概论)(854) 一、考查目标 “管理学概论”是贵州师范大学财经商贸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重点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及其应用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同时考查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管理学概论》考试主要考查管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该科目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实践问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查内容 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是计划,第三部分是组织,第四部分是领导,第五部分是控制,第六部分是创新。 第一部分是总论。要求考生掌握管理的定义和职能,理解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掌握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发展,理解大数据时代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结合实际理解和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二部分是管理的计划职能。要求考生掌握决策的定义、决策类型、决策理论、决策过程,理解决策的影响因素,能运用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分析;掌握计划的概念和类型,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目标的性质。 第三部分是管理的组织职能。要求考生掌握组织和组织结构的含义,理解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集权和分权的影响因素,掌握组织结构的类型并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分、直线与参谋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组

织变革的一般规律分析当今组织变革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第四部分是管理的领导职能。要求考生掌握领导的基本概念,理解领导的性质和作用,了解领导方式及其理论;掌握激励的基本概念,理解激励的性质,能运用激励理论分析组织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沟通类型与方式,理解沟通障碍及其克服。 第五部分是管理的控制职能。要求考生掌握控制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控制的基本方法。 第六部分是管理的创新职能。要求考生掌握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的过程;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基本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陈传明、贾良定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马工程管理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一系列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 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根据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组织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合理利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2)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体现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不断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 … (3)现实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导人们探索和掌握管理体系的特点和规律性、实现管理任务的有力武器,是建立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认识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原理,可以使我们分清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和个性,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吸收国外管理经验与结合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中有益的东西,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于解决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实现组织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是对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 (4)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5)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4.管理的职能:(1)计划职能:对企业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

(2)组织职能:设计和维持一整套职位系统,合理分工与合作, 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企业活动顺畅 进行。 (3)领导职能:指挥、影响和激励下属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 作。 (4)控制职能:确保企业活动朝着规定的企业目标运行而进行的 监察及修正活动。 5.管理者的分类: (1)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分类: A.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性工作 B.中层管理人员:执行性工作 C.基层管理人员:作业性工作 { ①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 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高层管理者,计划和控制职能的发挥显得更为重要) ②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 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 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③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 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基层管理者,领导职能的发挥更为重要) (2)按管理者所负责的组织活动范围分类: A.综合管理者 B.专业管理者 ` 6.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 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人际技能: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即理解、

《教育管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管理学》考试大纲 1、参考书目:《教育管理学》第三版(陈孝彬高源洪主编) 2、考试内容: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第三节现代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第四节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第五节教育管理学的教与学 第二章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管理 第二节教育管理 第三节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三章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第一节理性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行政学、法学理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第三节“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科层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五节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六节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七节行政伦理学的发展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四章教育行政体制 第一节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类型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 第三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第五章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第一节教育行政组织及其职能 第二节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第三节提高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第六章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一节政策概述

第二节教育政策 第三节教育法与教育行政 第四节教育法体系 第五节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 第六节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法规建设第七章教育计划 第一节教育计划 第二节教育预测 第三节教育计划的结构 第四节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及方法 第八章教育督导 第一节教育督导的意义 第二节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与具体任务第三节教育督导机构与人员 第四节教育督导评估 第九章教育财政 第一节教育财政概述 第二节教育财政体制 第三节教育筹资 第四节教育支出 第十章教育课程行政 第一节教育课程的涵义及编订权 第二节教育课程的内容构成 第三节教育课程实施的指导 第十一章教师人事行政 第一节教育人事行政的涵义与意义 第二节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第三节教师的任用 第四节教师的在职培训 第五节教师的工资 第六节教师考核制度 第十二章教育信息的管理与公开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 D )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 2.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 D )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C.领导者D.精神领袖 3.现代管理中,需要激发的冲突是( A )。 A.建设性冲突B.破坏性冲突C.日常冲 突D.利益性冲突 4.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C )。 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C.企业文化D.企业形象 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B )。 A.更长 B.更短 C.适中 D.不确定 6.有些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 D )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A.利润目标B.短期目标C.中期目标D.长期目标 7. 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 C)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1-1型B.9-1型C.1-9 型D.5-5型 8.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B )。 A.产品预测 B.市场预测 C.财务预测 D.技术预测 9.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 A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年度预测 10.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 A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 11. 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的权力是( C )。 A.决策权 B.组织权 C.指挥权 D.人事权 1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B )。 A.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原理》 13. 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 A )。 A. 管理的实践性 B.管理的复杂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 两重性 1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C )。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 15.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D )。 A.乔治·梅奥B.弗雷德里克·泰罗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管理学备考要点(第六版)

目录第一章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二、管理主要思想及其演变 三、管理者的分类与技能 四、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二章决策与计划 一、组织环境及其分析 二、决策的一般原理 三、计划过程中的决策及其方法 四、计划的种类与定制过程 五、计划工作的程序 第三章组织 一、组织设计基础 二、组织的基本问题 三、几种常见的组织形式 四、人员配备 五、组织变革 第四章领导 一、领导与领导者 二、人性假设与领导风格 三、激励与激励理论 四、人际间的信息沟通 第五章控制 一、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二、制定控制标准 三、衡量实际工作 四、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

管理知识重点内容 管理学基础知识,涉及面较广,但不要求很深。因此,要求同学们掌握考纲中规定的内容,特别是重点掌握以下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考点:要从主体(管理者)、环境(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目的、资源、管理的四种职能等方面来理解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有什么意义或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答:(1)管理是保证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任何组织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都需要管理。 (2)管理的重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愈益明显。 (3)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构成了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车子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既是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管理科学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2. 什么是管理?(或管理的含义?) 答: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以下基本含义: (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2)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管理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管理工作必须将所服务的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4)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即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工作活动构成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 (5)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管理工作强调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确保组织的效率和效果。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效率=产出/投入,效果=符合要求的产出/投入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电大期末考试《管理学基础》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拼音排版打印版)

2017最新电大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 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拼音打印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 1、(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 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 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制度。 2、(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 理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3、(亨利·明茨伯)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 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4、(头脑风暴法)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5、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 程”,这是(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观点。 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 7、“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亨利。法约尔)提出来的。 8、“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揭示了下列各项管理职能中(协调)的重要性。 9、“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 (成就需要)理论的观点。 10、“战略”一词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科学,艺术)。 11、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 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 事务》,下列选项中(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式,超越自我,建 立共同愿景)是其主要内容。 12、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 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 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 1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产生了科学管理,形成了 各有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14、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事业部制结构)。 15、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 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 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 需要做的是(短期预测)。 16、按预测属性的不同,可将预测划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 17、按照沟通方式不同,沟通可以划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非语言方式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等类型。 18、按照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分为(全面控制,局部控制) 等类型。 19、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 方式是(正式沟通)。 20、比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 提出的五种需要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生理、安全和部分归 属的需要)。 21、波特—劳勒模式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引申出一个实际上更 为完善的激励模式。 22、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使用反馈技巧)。23、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24、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 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立。25、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 利关系的划分) 26、从组织需要的角度为其配备适当的人,这些人应该是(有知识 的人,有能力的人,对组织忠诚的人)。 27、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 要目标。其中,(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 目标。 28、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9、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 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转移法)。 30、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 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31、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受挫折后的防范 措施一般有(积极进取的措施,消极防范的措施)。 32、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定量预测) 是可取的方法。 33、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时,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体现较强的 (刚性) 3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 式,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这里,他主要依据(权威关系)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35、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 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 (数据资料)做支持。 36、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 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的定性方法有:(特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哥顿法)。 37、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市场预测)。 38、对供应商的评价,(协同能力)主要涉及的是供应商响应买房需 求变化的能力。 39、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达标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 40、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宏观 环境,它主要包括(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 会文化环境)。 41、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进行全局性管理,就是(B.战 略管理)的核心。 42、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43、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描述领导者行 为的两个维度:(关怀维度,定规维度)。 4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 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 一般管理》) 45、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 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46、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预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刚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职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高职生的必修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三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通过学习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理论发展史、中外管理理念的比较、管理与组织设计、管理的类型与方法以及管理创新等知识,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为未来服务社会从事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2学时) 主要内容:管理的的基本含义、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学习及研究方法。 学习要求:理解管理及管理者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了解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自学:从管理的作用、目的看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研究方法。 讨论: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课堂案例讨论: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主要内容:泰罗及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及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及官僚制组织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几种主要现代管理理论学派。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点,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自学: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阅读:企业理论相关书籍

管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一、组织的概念: 1、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由两个或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组织的要素:人、目标、结构、资源 3、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他们个人想实现而无法实现的某些需求 二、管理的本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三、管理的过程和管理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活动按计划完成 【管理的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职能是:做这四件事情就是职能的实现】 四、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1、衡量管理水平的指标:有效性 (1)效果:是否实现管理活动预定的目标,即做正确的事 (2)效率:管理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即正确地做事 五、管理者和操作者 1、管理者: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2、操作者: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的人 六、管理者的职位层次与基本素质技能 (一)职位层次 1、决策层-高层管理者: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 个组织的绩效等; 2、执行层-中层管理者: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和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使所 确定的目标、战略付诸实现; 3、操作层-基层管理者:按中层管理者的安排去组织、指挥和从事具体的管理活动(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对某一特殊活动(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 2、人际技能:与人协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总揽全局,判断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并根据现状 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1、高层管理者: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2、中层管理者:三者差不多 3、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七、管理者的角色理论 1、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八、管理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九、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管理学基础》考试复习要点(重要资料)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 提醒:一是熟悉理解以下内容;二是考前要关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上有没有重要复习资料或重点题目提示;三是关注复习指导小册子上的大批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内涵)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四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四个方面: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 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2.人际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对中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3.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制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选择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七、管理的组织外部环境 组织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1.宏观环境:又称社会大环境,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2.产业环境:又称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媒等。 八、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对环境的管理 1.环境的不确定性 这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则组织环境的复杂性越强。各种环境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演进。 依据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类型:简单稳定的环境、复杂稳定的环境、简单动态的环境和复杂动态的环境。 2.环境的管理 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了威胁。第三步,拟定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自科学管理产生以后,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比如,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之父)。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管理原理》等。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 指导思想: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1)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主要内容:开发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2.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非常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管理原则,提炼出十四项原则。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3.行政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韦伯。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由于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1.梅奥及霍桑实验 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管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这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察试验。 梅奥等人通过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是: (1)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行为科学理论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二战后,科技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管理思想得到丰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61年12月《管理杂志》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各派主要内容: 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约法尔。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即: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大纲1.doc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大纲1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考试,使学生能理解或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具备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基础性知识和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考试大纲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而制定的,是考试题出题的依据,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考试的基础内容,把握课程的复习重点。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按章节点明各知识点简要内容,以及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包括知道、了解、理解或掌握等)。 第1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1 人力资源相关概念、性质(领会、识记) 1.2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职能、地位(领会、识记) 1.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讲解、领会、运用) 第2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人性假设理论(领会、识记、应用)

2.2 激励理论(领会、识记、应用) 2.3 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领会、运用) 第3章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3.1 管理者概述(理解) 3.2 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理解、运用) 第4章职位分析 4.1 职位分析概述(领会、识记) 4.2 职位分析的具体实施(领会、运用) 4.3 职位分析的编写(领会、运用) 4.4 胜任素质模型(领会、识记) 第5章人力资源规划 5.1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领会、识记、运用) 5.2 人力资源需求、供给的预测和平衡(理解、识记、运用)第6章招聘录用 6.1 员工招聘(领会、识记) 6.2 招聘的渠道与方法(领会、识记、运用) 6.3 员工甄选(领会,运用) 第7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大学管理学期末重点复习

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综合定义: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三类10种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规划。它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过程。包括5W1H( What to do it ? \ Why to do it ? \ When to do it ? \ Where to do it ? \ Who to do it ? \ How to do it ? ) 理解计划的含义: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计划需要修正 4、目标管理:设定管理者和员工双方认可的目标并使用这些来评估员工绩效的一个过程。 5、宏观环境(PEST):是分析宏观环境的一种工具,通过政治要素(Politics)、经济要素(Economics)、社会要素(Society)、技术要素(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 6、SWOT分析:是对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 内部环境: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 外部环境: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7、统一指挥:形成等级链:包括等级链必须是连续的,不能中断;任何下级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