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发展史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中国儒学发展史

诸多名家推介的中国儒学史研究最新力作——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三卷本)

黄宣民、陈寒鸣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

目录

序刘泽华

绪论

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儒学演进

二、经世致用: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一

三、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二

四、儒家伦理与宗法社会

五、从传统到现代的考察——以儒家“民本”传统为例

第一章孔子和早期儒学

第一节上古礼乐文明与原始儒学

【附录一】从巫祝文化到礼乐文明的历史转变

【附录二】神守、社稷守与“儒”及儒家的产生

第二节西周王官之学的确立及其衰微

第三节齐鲁文化与儒学的诞生

第四节儒家开山祖孔子与六经

第五节孔门弟子与早期儒学的传播

【附录一】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附录二】论孔门后学的分化

第六节思孟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第七节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

【附录一】郭店楚简与《中庸》

【附录二】郭店楚简与“君子慎独”

第八节荀卿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第二章秦代的儒生与儒学

第一节秦初的文化政策与儒生的任用

第二节秦代刻石及简文所见的儒家思想

第三节秦代儒生的仕学分化与儒学的官私并存

第四节“焚书坑儒”与先秦儒学的终结

第三章汉代儒学:封建社会官方儒学的建立

第一节汉代儒学复兴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节“天人三策”:武帝对儒学的选择

第三节皇权与经学——儒家经籍的法典化

第四节神学化的经学思潮

【附录】汉儒谶纬神学中的科学内容

第五节儒学的神学化与汉儒的造神运动

第六节今古文经学及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第七节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理论体系【附录】《春秋》与西汉社会生活

第八节《孝经》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第九节政治经典与经典政治:《周礼》与古代理想政治

第十节郑玄《三礼注》及其儒学史意义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儒学

第一节经学与玄学

第二节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

第三节北朝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儒学的汉学特色

第四节注疏经学

第五节隋唐科举制与儒家义疏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节唐中叶及其后儒学发展的新迹像

第七节敦煌儒学

第五章道学兴起与两宋儒学

第一节“庆历新政”与宋学的开端

第二节“道学”、“理学”、“心学”定名缘起

第三节儒学趣向的转化:义理之学的兴起

第四节荆公新学的特点及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五节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节苏氏蜀学学风与东坡易学

第七节书院儒学教育

第八节朱熹集大成的心性学说

第九节理学化经学的典范: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第十节陆学的立世精神

【附录】朱熹与陆九渊的学术争论

第十一节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与唐仲友的经制之学

——南宋与道学相异趣的事功之学思潮第

十二节“学圣”与理学在儒学史上的特殊贡献

【附录】宋儒孟子观述论

第十三节道学化的经学思潮

第十四节《伊川易传》的特色及其意义

第十五节北宋儒者文士与党争

第十六节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第六章辽金元时期的儒学

第一节辽、金统治者对儒学的尊崇及金朝儒学的特色

第二节西夏遵行儒学。“渐行中国之风”

第三节元代“用夷变夏”思潮与理学的官学化

第四节金华朱学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影响

第五节元代的朱、陆合流和陆学

第六节吴澄的“道统”论与经学

【附录】元儒吴澄对《礼记》的改编

第七章明代儒学

第一节朱元璋与洪武儒学

第二节朱棣的儒学思想

第三节朱学流变

第四节程敏政及其朱、陆“早异晚同”论

第五节王守仁心学及其对儒学的革新意义

【附录】阳明心学兴盛原因探析

第六节阳明心学与封建政治

第七节阳明哲学的视角

第八节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

第九节平民儒者颜钧及其“大成仁道”

【附录】《颜钧集》与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第十节泰州王门巨——擘王一菴的哲学思想

第十一节韩贞的平民儒者风范与罗汝芳的理学思想

【附录】罗汝芳的平民儒学思想及其讲学实践

第十二节泰州王学后劲焦竑

第十三节袁宏道与泰州王学

第十四节诸种思潮交汇下的汤显祖的思想

第十五节张居正与阳明心学

第十六节王湛心学与书院教育的再度辉煌

第十七节晚明儒者文士的“狂者胸次”第十八节鹿善继与燕南王学

第十九节蕺山心学与晚明思潮第二十节晚明清初的名节思潮

第八章兼综汉宋的清代儒学

第一节黄宗羲与清初启蒙儒学

第二节傅山“异端”思想的风骨

第三节顾炎武与清初学风的转变

第四节李颙与清初山林儒学

第五节康熙帝与清初庙堂儒学

【附录】庙堂理学的政治思想

第六节乾嘉汉学及其对儒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七节朴学化的经学思潮

第八节戴震披着“经言”外衣的启蒙学说[附录]戴震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第九节袁枚对正宗儒学传统的批判

第十节崔述与清代疑古儒学

第十一节晚清公羊学的兴起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第十二节谭嗣同的“冲决网罗之学”

第十三节西学化的经学思潮

第十四节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及其前瞻

【附录】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结束语:关于儒学的现代发展问题

后记一陈寒鸣后记二黄勤

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与儒学的转折(一)

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与儒学的转折(一) 关于中国“近世哲学”是否具有“近世性”或“现代性”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其答案不取决于这个问题本身,而是与论者对明清之际学术的性质的认识密切相关。因为明清之际代表中国“近世”学术从宋学走向清学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上述所谓“近世性”或“现代性”的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述,也可以转陈为这一“转型”是否使中国“近世”哲学“转”出了“近世性”或“现代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原问题本身,我们可以不必急于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如果我们能够先在地对这一问题的前提性话题,即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做一个有针对性的解析,也许对深化原话题的探讨会更有助益。 对于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及其内涵和性质,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②]本文将不具体展开评判各派观点的优劣,但笔者特别强调,对明清之际学术性质的研究和评价,应该注意解决好宋学与清学之间的复杂关联,既要注意宋学与清学之间的革命性与断裂性,又要兼顾二者的继承性与连续性。如余英时先生就认为,“六百年的宋、明理学传统在清代并没有忽然失踪,而是逐渐地溶化在经史考证之中了”③]。这样的看法,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将宋学与清学“合而观之”的态度(这是借用的吴根友教授的说法),这可能更为符合思想史发展的实际,这样的思路对于我们展开下文的讨论和分析也极具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笔者认为,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地加以概括,就是从宋明时期的理气心性之学向清代的经史考证之学的转变。宋明学术的主流话语当然是儒学话语,而宋明儒学的主流话语则是以理气心性之学为核心的理学或宋学话语,但在理学话语之外,宋明时期的儒家思想中还同时存在着两股潜流,一股是经史考证之学,一股是经世致用之学。这两股潜流在宋明儒家思想中虽只占据次要地位,但是在“天崩地陷”的明清之际,由于一一系列内外机缘的共同作用,这两股次要的潜流逐渐演变,蔚成大潮,并终于在干嘉时期一跃成为整个清代学术的主流,由此使儒学的面貌和方向发生了又一次重要的历史性的转折。 一、明亡的冲击与理学的危机 明清之际学术话语的转型,首先是明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的政治和文化后果。江山易代所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社会政治动荡和文化心理震撼,给了当时的知识阶层以巨大冲击。面对明朝土崩瓦解、满洲入主中原的事实,儒家士大夫们痛心疾首,他们痛定思痛,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只有深刻反省前代学术,才能为汉民族政治统治和文化精神的复兴以及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找到出路。于是宋明理学的霸权地位及其合理性受到了质疑,宋学的学术理念及其造成的无可挽回的后果遭到严厉批评,从而引发了儒学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危机。 当时的遗民知识分子们普遍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理学的空疏无用和理学家的清谈误国。明亡后流亡日本的大学者朱之瑜在总结明清更迭的历史教训时,把理学比之于能工巧匠的雕虫之技,认为其弊病就在于“屋下架屋”而“无益于世用”。他说:“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况又于其屋下架屋哉?”④]他引南宋事功派学者陈亮为同调,主张“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于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⑤]。方以智指斥宋儒蹈虚空谈,认为“宋儒惟守宰理,至于考索物理时制,不达其实,半依前人”⑥],“空穷其心,则倏忽如幻”⑦]。黄宗羲批评宋明儒者空谈性理,不务实际,招致社会黑暗,民族败亡,他说:“儒者之学经天纬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徒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⑧]傅山亦批评宋明理学家崇尚空谈,不务实事,他说:“宋人议论多而成功少,必有病根,学者不得容易抹过。”⑨]顾亭林认为,理学末流实乃“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⑩],他严厉谴责宋明理学家“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11]。 由理学的教义在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面前,显得苍白贫乏。理学家们尽可以把理气心性之论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0.1一1.75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0.2一0.4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 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 );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知识体系: ①外商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本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②洋务派企业: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日益冲击着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600多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了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爱国实业家。在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巧取豪夺下,民族工业日趋破产。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崩溃边缘。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

④中国官僚资本: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矗抗日战争时期急剧膨胀。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 ⑤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根据地的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1956年中共“八大”又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此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由于缺乏经验和急于求成,走过一些弯路,但发展是主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确立了改革开放国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19世纪中期开始的10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在中国东南沿海开辟五个通商口岸,并协定关税,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礼记》的主要内容教学文稿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

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

2004年第4期总第181期 齐鲁学刊 QI/UIOURNAL No.4 GeneralNo.181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要:儒学在汉代与政治权力相结合,逐渐扩张其政治影响。有的儒学学者刻意迎合当权者的需要,将儒学改装为带有政治神学色彩的学派。后来“儒教”说法的出现,也与汉代儒学神学化色彩的浓重有关。汉代儒学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反映民间巫术影响的痕迹,也值得研究者注意。 关键词:汉代;儒学;董仲舒;神学化;宗教化 中图分类号:B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4)04—0108—06 儒学在汉代同时经历了政治地位提升和社会影响普及的过程。其神圣化和世俗化的演进,都体现出神学色彩愈益浓重的特征。考察相关现象,当有益于深化对儒学史和汉代文化史的认识。 一、儒学和政治权力的结合 汉武帝时期,中国文化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是英才荟萃的时代,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在这一时期都有繁盛丰实的创造性的成果。当时的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辉煌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在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当时的思想与学术,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是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史记?儒林列传》记载,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又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这宣示了儒学地位的上升,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公孙弘作为齐鲁儒生的代表,建议各地荐举热心学问、尊敬长上、政治形象完好、乡里关系和顺,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加以培养,充实政府机构,“以文学礼义为官”,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认可。从此之后,“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13(P3118),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2](P212)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令后学者有所统一”[2](P2523—2526)。这一历史性转变,开创了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局面,儒学之士在文化史的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重大变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有限制和遏止的消极作用。但是,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主张“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3](《精华》),从而对中华民族重视文化、重视教育传统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在百家争鸣时代形成的平民主义风格有所消退,开始出现为政治服务的倾向。所以,被司马迁称作“汉家儒宗”的叔孙通有“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名言[1](P2722)。在汉王朝巩固和完善专制统治的时 收稿日期:2003一i0—31 作者简介:王子今(1950一),男,河北武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08

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数学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现代民主国家。 中国文明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一样,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其持续发展两千余年之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十分注重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实际与经验,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人伦社会的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这一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安徽省合肥市招教预测卷卷一

安徽省合肥市招教预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 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2.“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谓“三表法”。它的提出者是()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孔子 3.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下列观点不属于朱熹的教育主张的是() A.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C.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D.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4.关于古代教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古代斯巴达军队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 B.印度“古儒”学校课程渗透着婆罗门教神学思想 C.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D.古代埃及的文士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5.下列观点不能体现教育平等观念的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学不躐等 D.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的教育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疏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导向性原则 7.科学老师要想知道学生是否会做载物玻璃片,美术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绘画水平,品德老师要判断学生的道德水平,最适合的方法是() A.纸笔测验 B.表现评价 C.作品评价 D.现场答辩 8.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德育不能仅传授给学生固定的价值观点,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集体教育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价值澄清模式 9.教学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持上述教学观的理论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存在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10.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 A.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B.教师成长=观摩+分析 C.教师成长=培训+进修 D.教师成长=学习+实践 11.“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句话表述的课程目标是() A.表现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普遍性目标 D.生成性目标 12.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将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形式是() A.垂直组织 B.横向组织 C.纵向组织 D.序列组织 13.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 A.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学习知识本身包含着能力的培养 B.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知善”,即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 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B 材料中〝对正当性的信仰〞,其〝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故B项中〝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美化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故符合; A项中〝民贵君轻〞不是强调统治者的权威性,而是强调民众的重要,故排除. C项〝格物致知〞和D项〝知行合一〞是理学中强调自我道德休养,与题中服从统治者的信仰不符.故排除; 应选B、 此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和宋明理学,要求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一方面了解它作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认识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为迎合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而不断改造的过程,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思想专制的产物.另一面也要认识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的积极影响. 〝太〞: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

A. 存在文化共通之处 B. 曾经同族同宗同文 C. 古代崇尚儒家思想 D. 自古和睦形同一家 A 材料反映出中日韩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A正确; 中日韩不是一个民族,故不存在同族同宗,故排除B; 材料中没有表达古代就崇尚儒家思想.故排除C; 日本对中国在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过侵略战争,因此不能说〝自古和睦形同一家〞,故排除D、 应选A、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在古代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文明. 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说明〔〕 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B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 相信在座的大部分都只知道北斗时中国的导航系统,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呢?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

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现代民主国家。 中国文明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一样,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其持续发展两千余年之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十分注重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实际与经验,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人伦社会的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这一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 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嘉兴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

嘉兴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 高一历史卷2017.06 说明: 1.本试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 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Ⅰ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卡上(或按所在学校要求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上);试卷Ⅱ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答案做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至今不失其时代意义。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家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兼相爱,交相利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 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 A.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3.下图为汉字“鸡”的书法艺术作品。其中属于篆体艺术形式的是 4.在个人学习和修养方面,有人提出见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位人物是下列选项中的 A.张载 B. 朱熹C.陆九渊 D. 王阳明 5.弗朗西斯?培根对古代中国的一些发明创造推崇备至,认为其中的三种分别在文学、战争和航海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航海上”的发明当指 A.指南针 B. 运河开凿 C. 俞大娘航船 D. 海上丝绸之路

6.顾炎武生逢乱世,于是希望以真才实学救济天下,写出不少著述。其中包括 ①《明夷待访录》②《日知录》③《天下郡国利病书》④《船山遗书》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7.苏轼是文学、艺术大家,他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揭示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之一为 A.注重诗意B.强调法度 C.重视技法D.追求个性 8.古代中国有数量丰富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被誉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是 A.《诗经》B.《离骚》C.《上林赋》D.“三吏”9.明清时期描写英雄传奇的小说汗牛充栋。其中,为此类作品创作树立楷模的是A.《西游记》B.《儒林外史》 C.《水浒传》D.《红楼梦》 10. 受林则徐委托,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一书。以下对该书主旨思想的评述,准确 的有 ①有利于打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睁眼看世界”成为了社会思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1.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A.物竞天择 B. 驱除鞑虏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12.有人提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把人从专制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其本质含义是新文化运动 A.引进了西方政治B.实现了人的自由 C.推翻了君主制度D.推动了思想启蒙 13.有研究者从孙中山的演讲中发现,从1905年到1923年他的“民族主义”观点有了升华。他应该会日益强调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君主专制 C.保障民主权利D.限制大资本家

汉族的发展和文化#精选

简单梳理汉族的发展和文化 班级:10政治(本)姓名:元通学号:20100304041091 如果问:“你是一个什么民族”?你可能说你是汉族,但对于汉族,你又了解什么?又知道一些什么呢?汉族在我们大家庭中是占大多数的,有多少人知道汉族的形成和汉文化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汉族的形成: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

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word精品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 ,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汉武帝所采纳。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公元前140 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边境安全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等问题依然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当政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汉武帝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寻求提高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而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的政治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推崇大一统的王道政治主张,主要宣扬“大一统” ,“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以德治国”等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 ,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这在当时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有进步意义。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 、“大一统”等维护 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 与“改制” 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 、“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 。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秘的程度。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第一次将儒家思想成功地运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推动汉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基本政治格局和礼乐行政制度,影响中国政治文明近两千年。 (一)为汉初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成功地解决了时代面临的政治合法性问题,维护了封建政权统一和稳固,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 董仲舒把源於阴阳、五行家的形上学根据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 说确立" 君权天授" 、" 君权神圣"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上和神学上的有力论证。同

北斗导航系统的30年历程

挑战GPS 盘点北斗导航系统的30年历程 ?2014-8-22 15:01:20 ?类型:原创 ?来源:电脑报 ?报纸编辑:电脑报 ?作者: 【电脑报在线】卫星导航系统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的应用已经随处可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出于民间应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詹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卫星导航系统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的应用已经随处可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出于民间应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从1983年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计划于正式提出,距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按照最初规划的“三步走”的战略,经过几代科学家们的努力,北斗计划已实现过半。褒贬之中回顾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不但有助于厘清北斗系统的发展脉络,也让国人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 试验阶段,覆盖我国周边 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卫星导航与定位的研究,随后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研究一度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从那时起,中国科学家们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技术途径和方案。1983年,一个名为“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提出。随后,我国著名航天专家陈芳允院士正式提出,在国内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实现区域快速导航定位的设想。到了1989年,在陈芳允院士的带领下,我国首次利用通信卫星展开了双星定位演示验证试验,证明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技术体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此后,1994年中国正式启动了该项目的系统建设和发展,并更名为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双星定位示意图 该阶段以2000年成功发射的两颗“北斗一号”为结束,两颗卫星成功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形成了区域的有源服务能力。“北斗一号”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并且由于采用卫星接收测定机制,用户终端机工作时需要发送无线电信号给北斗卫星,是一种有源定位系统,能实现一定的互动性。随着2003年和2007年又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一号”备份卫星,标志着完整的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完成,今后将转入长期的在轨管理阶段。 虽然第一代北斗系统缺陷很明显,但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首个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美、俄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而此阶段也是北斗计划最艰难的时期,在缺少人力、物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