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TXT

旧制度与大革命TXT
旧制度与大革命TXT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处在中国反腐浪潮风口浪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想推荐的,虽然是一名工科研究生,我却明显的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特别是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背景和旧制度的分析有其独到的视角,改变了我对革命的看法。为什么法国的封建权利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令人民感到厌恶?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是在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最轻的地方发生的?

关于大革命的重新解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

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

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

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

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

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

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

托克维尔(1805-1859) 单地主张“告别革命”。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

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剧了法国阶级的分离,法国人们变得彼此相似,但却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最后,法国的旧制度被一群相似的人推翻。造成社会阶层分化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革命的发生并不是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的忍受着罪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他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开始改革的时刻。”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情况。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时就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那时候公共繁荣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财富增长更快,但是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改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改革可能促进制度的覆灭。如中国的同治中兴,同治中兴时期清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标是要恢复古代最完善制度的活力。但同治中兴的伟大目标是复兴儒家价值观念及其制度。同治中兴和路易十六期间进行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路易十六不同的是,他的改革刺激了人民发财的热情,但是其存在的政治制度却阻挠了这种热情实现的可能性,使得人民认定了法国封建体制不得不推翻,

从而促成了

自身的毁灭。

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

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

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

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

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本来人们认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处于水深

火热民不聊生的时候发生的,但路易十六统治时

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

了大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的判断是: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

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

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

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

紧密混合。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

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

难。也就是说,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读者在当当网购买的《旧制度

与大革命》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更令人无

法忍受,后者坚持不改,这个时候革命就来了。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政府腐败等现象,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

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表达权、批评权。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增加,人们对于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尤其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阻力障碍会很大。但是如果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借用托克维尔的话“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那么中国现在政府不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说明中国社会也处在非常危险的地步。法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应十分关注人们的态度,对民众不满的地方要及时回应,及时疏导民众的情绪。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红利人人得以分享,使发展的代价降到最低。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上)

托克维尔在政治理念上的倾向性在这本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衷心的热爱着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这从他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不遗余力的褒奖中就可以看出来。在他关于三级会议省朗格多克治理状况的描述(商务印书馆92年版附录一)中,或者在他的旧作《论美国的民主》中,这种对自由的热爱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他看来,英国、美国,以及在某种意义上的朗格多克,都是既有平等、又有自由的社会。他评价朗格多克的地方自治制度说:由于有了朗格多克这种特殊政体,新的时代精神才得以平稳地渗透到这古老的制度中,它什么也不破坏,就改变了一切、全部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

而对于旧制度,托克维尔认为,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王权专制的不自由因素,因此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他在全书各处不止一次的对这种制度的弊病痛心疾首。他这样评论已经变质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

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对国王的中央集权制度,他更不留情面,这里仅举一例:国王窃取权力任意征收捐税乃是一切流弊的根源。

在大革命后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的丧失了自由,这也是不合托克维尔理念的。他把1789年革命初期人们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描述得无比伟大和神圣:这是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时代,尽管它有各种错误,人们将千秋万代纪念它,而且在长时期内,它还将使所有想腐蚀或奴役别人的那类人不得安眠。与之相对的是,当人们放弃了自由,重回专制君主怀抱的时候,他又非常遗憾的说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奴仆。他甚至断言: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并进而认为,这场大革命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的倒退: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根据他在书中的措辞判断,他对自由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平等的热爱。

那么,对于未经王权专制污染的传统封建制度,对欧洲传统的贵族政治,托克维尔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在这方面他的态度仿佛非常暧昧。一方面,他曾列举了1788年时德意志大多数邦国农民生活的惨状,把这些地方说成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以此看来,他仿佛是反对这一极不平等的制度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书中更多的地方,托克维尔反复赞扬传统封建制度下的自由传统,,赞扬贵族阶级的高尚精神,对后来贵族阶级的失势表示了极大的惋惜。他说,在封建时代??贵族享有令人痛苦的特权,拥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权利;但是贵族确保公共秩序,主持公正,执行法律,赈济贫弱,处理公务。多少世纪中一直走在最前列的阶级,长期来发挥着它那无可争议的伟大品德,从而养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骄傲,对自身力量天生的自信,惯于被人特殊看待,使它成为社会躯体上最有抵抗力的部位。它不仅气质雄壮,还以身作则来增强其他阶级的雄壮气质。

托克维尔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大革命打倒了贵族,才切断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根基。他说: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永远值得惋惜的是,人们不是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下,而是将贵族打翻在地彻底根除。这样一来,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给自由留下一道永不愈合的创口。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下)

在阅读这些词句的时候,我猜想,无论如何,托克维尔本人也许并没有完全超越他的贵族出身。他对抽象自由持有坚定的、异乎寻常的热爱,对社会平等却抱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模糊态度。他最欣赏的当然是自由和平等两全其美的制度,但是,倘若在全民平等却毫无自由的帝国专制制度和极度不平等但存在贵族自由的封建制度之间选择的话,也许他更喜欢后者。毕竟,他在描绘贵族的传统美德时动用了那么多浪漫华丽的词汇,而这些丰富的感情却从未应用到消除了等级差异的平等社会的身上。

托克维尔在书中还不止一次的描述了贵族政治瓦解之前地方自治带来的美妙效果,以及各阶级之间通力合作的美妙关系:如果你研究初期三级会议,定会看到??资产者与贵族那时有着更多共同利益,更多共同事务;他们表现出更轻微的互相仇恨。在最初和在长时期内,农村的阶级??与贵族接近、??与贵族混合以处理同样的事务。资产阶级作为整体,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却占据更有保障的、更高的地位。资产阶级参加政府的权利是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议会中起的作用始终是重要的,常常举足轻重。其他阶级每天都感到需要重视资产阶级。??贵族和第三等级当时??共同管理事务,共同进行抵抗。当然,托克维尔的这些

话并不是在正面论述封建社会的美妙。他的本意是拿贵族政治全盛时期和贵族政治衰落后的情形作对比,以彰显后者的不堪。但每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怀疑的感觉:他毕竟表露出了某些倾向性。欧洲封建社会真的这么美妙吗?各阶级之间真的这么通力合作吗?地方自治真的这么卓有成效吗?然后,我看到这一句话:领主法庭为农村小所有者所作的事情,省三级会议与更晚些的全国三级会议也为城市资产者作了。引起我注意的是,在这里,领主法庭和三级会议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小所有者和城市资产者,也就是说,没有所谓无产者的位置。

这个小小的发现触动了我的某根敏感的神经。再次读第二遍书的时候,我注意到,托克维尔的用词习惯中,仿佛总是把人们和人民分开来,人们常常指代当政者、特权者,有时也包括资产者,而人民则指代劳苦大众。甚至有一句话:所有阶级都可能与人民分离,仿佛托克维尔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把人民也算作一个阶级。尽管妄自揣度前人是需要谨慎的,但我还是隐约感到,虽然托克维尔曾经批评过当权者对人民的轻视,并指出这种轻视的确激怒了人民,但在无意之中,他自己也流露出相同的倾向。当然,对于一个出身贵族、一生混迹于政坛的知识分子,要求他对待人民也抱有与对待贵族一样的尊重,这未免也太苛刻了。何况,托克维尔自己也承认: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

说到民主,顺便提一点疑问。初读的时候,托克维尔对民主这个词的使用总让我感到疑惑。有时,他似乎把民主和平等等同起来,作为等级特权的对立面。在他看来,民主和专制似乎并不矛盾,一个民主的社会同时也可以是一个专制的社会。从我今天的理解看来,这种对民主的理解岂不是很奇怪?民主只是意味着平等、无特权吗?难道它不包括对专制权力的反对吗?是这个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内涵发生了变化吗?或者,仅仅是一个翻译上的问题?篇二:胡德平:破解《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问

胡德平:破解《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问近两年,不少朋友阅读了法国托克维尔写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各种评论很多。这些评论大多和我国改革挂钩,因而引起我的兴趣。在这里谈点学习心得,希望听到批评意见,以提高对当前我国改革事业的认识。

革命是否是不识好歹

托克维尔在书中经常反问自己,为何“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压迫)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何以繁荣反而造成大革命的到来?”“何以减轻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难道革命真是不识好歹吗?人民真是得寸进尺吗?是否一味高压就可以阻止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法国大革命前的经济和社会思潮背景。法国自13世纪以来,封建领主的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土地所有者、小农慢慢替代了昔日的大小领主。这一过程延续了500年左右,直至18世纪。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现象。不同的是,这一过程发生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500年间的事情。中法两国在两个500年的期间,都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了新兴的工商经济。这是吕振羽先生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成果。他认为,退出历史舞台的各诸侯国封建领主把持山野川泽的禁令逐渐放宽废弛了,各种矿产、山林、盐铁、水产、运输等资源可以由百姓开发利用,因此私人工商业就得到迅速发展的机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贫富分化的开始。大地主、大工商业者的出现是必然发生的现象,富可敌国的大豪强和可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大商人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秦汉时期,自耕农、工商经济的发展都带有划时代的特点。中国古代商人出身的权臣桑弘羊也是这时露头的。

法国的中世纪也是自给自足的领主经济,但13世纪以后,多数农奴已摆脱了领主的统治成为自耕农。同时,工商经济亦如中国获得同样的发展。法国的大小领主如不退出山野川泽

资源,18世纪的法国何以有大规模的采矿、冶炼、运输业的出现,其规模或是大至千人分散的手工工场,或是集中劳动的百人规模的手工工场。18世纪初期,英法两国在冶铁业方面未见明确统计数字,但世纪之末,英国铸铁产量为6.3万吨,法国则为13多万吨。法国在煤炭、非金属、纺织、造船方面比英国逊色,但在丝绸、冶铁、酒类奢侈品方面则胜于英国。法国还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并出现了近代重商主义的权臣柯尔贝尔。与中国秦汉时期的不同之处是法国的工商经济市场规模比那时的中国更加扩大,而且遍及欧洲诸国及美洲。法国贵族的传统意识是权力和荣誉来源于封建领地和领地上的人口,而纯动产则意味着地位卑下,所以贵族视工商业为贱业。正如托克维尔所言,越到中世纪末期:“贵族阶级的财产很快就成了其他阶级力图攫取的共同猎物。每个人都会利用贵族的无知,冲动与弱点,争先恐后地拼命将贵族拥有的大量非生产性财产纳入普遍的商业活动中。(”《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91页)

中法两国不同之点更在于,封建领主制度结束以后,中国文化学术上出现的百家争鸣,被后来强大的秦汉专制皇权封杀了。而法国却在封建领主制度的瓦解中,迎来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即便是路易十六,口头上也讲“自然法”、“劳动权”、“人权”。法国经济、政治、文化存量的聚积都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其次,让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大革命的主体只能是第三等级。法国当时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中世纪的残余制度,那里的人民多为农奴。农奴没有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渴求,当然也不会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提出资产阶级革命要求的阶级只能是法国的第三等级,即为数众多的工商业者、知识分子阶层和广大自耕农。他们的物质利益得不到保证,政治上无地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受到严重阻碍。第一等级、第二等级虽然多已失去领地,但不交税,又有特权,享有年金。封建专制国家把沉重的财政负担统统转移给第三等级。第三等级要交的租税,据托克维尔统计就有军役税、人头税、念一税、年贡、劳役、附加税、注册税等等,法国成为一个主要靠穷人纳税的国家。国王税收不足,就大举借债。如路易十三在位15年,国家的债务即增加3倍,达45亿利弗尔。这些债务负担只凭农业人口的税收远远不够,压榨的对象也只能是交纳工商税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第三等级的市民了。

这种革命在落后的农奴地区是无法产生的,它一定要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但又遇到强大阻碍时,才能形成革命的暴风雨。正如托克维尔所言:“这场革命主要发源地的法国那些部分,恰恰正是进步最明显的地方。”“相反没有什么地方的旧制度像卢瓦河流域及河口处、普瓦图沼泽和布列塔尼荒原那些地方保存得更完整了。恰恰是在那里点燃并滋养了内战战火。”(《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14、215页)。

我们万不可被所谓繁荣了,压迫轻了,负担少了,为何革命却发生了的假象所迷惑。托克维尔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只能在交纳工商税的资产阶级有足够发展的区域开展,而不可能在落后的农奴地区开展。

第三,让我们想一想法国大革命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什么。法国农村多有公社组织——这是我们研究法国历史必须要理解的地方——这在托克维尔、马克思的著作里都提过。公社有大量公地,“1710年至1789年许多省份地主便夺取了三分之一的公共土地。”

(《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扬,在革命爆发前十分惊异地发现,大量土地已被原来的农奴,现已变为农民的人占有。这种情形,他估计占了法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所以,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这是另一场革命,它与使农民变为土地所有者的那场革命一样伟大”。

用今天的话来说,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所有制变革,资产阶级希望占据统治地位的革命。农民占有了土地,但没有所有权;工商业者有了自己的产业,但也未得到明确的所有权,因而才与当时的国家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产生了严重的对抗性矛盾。路易十四在一项敕令中

的理论是:“王国所有土地原本均依国家的条件被特许出让的,国家才是唯一真正的所有者,而所有其他人只不过是身份尚有争议、权利并不完全的占有者而已”。(同上,第227页)第三等级没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却要为产权不完整的土地缴纳越来越多的税收,此社会矛盾未除,新危机又出。那时为了应对财政困难,还要加税、举债,又一次触动了第三等级的所有权问题。这才是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矛盾所在。

路易十六为摆脱政府的财政危机,不得不召开全国三级会议,但在召开三级会议、代表名额、全能法院、国民会议、制宪会议等方面,均与第三等级在这一根本矛盾上产生了激烈冲突,就连特权阶级的米拉波伯爵、西哀士神父都转向革命。矛盾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革命终于在1789年7月14日顺势而发,巴黎群众攻下巴士底狱。

不能认为革命不识好歹,群众得寸进尺。革命的每一步骤,都包含着百年的历史积怨和愤懑,革命群众没有退缩,而政府却没有根本对策,最后只能是全盘崩溃。“8月4日之夜”,法国的制宪会议在亢奋激昂的气氛下,通过了大革命后第一部新宪法。现节选有关条款如下:第一条:议会声明封建制度从此废除。这包括“现存关于封建制度的不动产所有权,以及一切来源或代表农奴制的制度的收费都应马上废除而不受保护”。

第九条:财政上的免税权力已被永久废除,税款将会通过相同形式向全体公民收取,新的税款征收方式正在制定当中。

第十一条:所有公民,无论其等级及出身,均有任职政府机构及军队的资格。

以上新宪法的若干条文正是体现了激进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更体现了封建专制政府和法国人民大众的矛盾。所以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无疑是个无经验的时代,但它却襟怀开阔,热情洋溢,充满雄劲和宏伟:一个永世难忘的时代,当目睹这个时代的那些人和我们自己消失以后,人类一定会长久地以赞美的目光仰望这个时代。”(《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44页)

法国大革命前,朗格多克省是一个例外。该省是一个经济繁荣,压迫减轻,居民负担较少的省份,由市民阶级治理。他们向法国君主买下了所有的征税权、官位权,而国王则以保留该省的三级会议为代价。这里不但未爆发革命,反而在革命中还持保皇的立场。所以托克维尔不无遗憾地说:“倘若当初那些君王不是仅仅考虑坐稳江山,他们只要把用于取消和歪曲省三级会议的一部分的顽固劲头和气力拿出来,就足以使省三级会议依照朗格多克方式臻于完善,并使之全部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同上,第279页)或可走上托克维尔羡慕的英国道路。

虽然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群众的内心有着复杂的心理和企望——贪欲、嫉妒、仇恨和独特的残忍,但他还是摆脱了他的贵族立场,尽情歌颂了它。绝不要相信法国人在最大的痛苦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轻松愉快,自寻开心的表现。他认为:“给这些人打开一条出路吧,让他们摆脱他们似乎不介意的苦难,他们立即会朝那个方向飞快地跑去,势头暴烈,要是你挡住他们的道,他们连看都不看你一眼,就从你的身上踏将过去。”(同上,第172—173页)这话多么熟悉,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托克维尔这种态度、语言充分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正当性、合理性,而他对法国高度集权的官僚专制制度的嘲笑、仇恨也是一目了然的。

今天中国又有人重读此书,我觉得也是对那种“告别革命”思潮的一种反省和考问。“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个中学生以此写了一篇作文,直击我心。中国人民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革命、牺牲,无法令人忘怀,中国的“革命”二字在历史上是怎么写出来的?是用多少人民的热血、生命写出来的?在内战中死亡的敌方官兵,也是共和国成立的一种代价。我国革命在1949年已告结束,但绝不可忘记过去的革命!

记忆加创造等于社会变革,为了不再发生革命,我们要以前辈的勇气、决心和智慧,参加今日中国的改革。

旧制度给大革命留下的唯一遗产是什么

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有如山呼海啸,毫不犹豫地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王权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基础,改变了法国社会的风尚民俗,并且越出国界,在欧洲境内“打碎一顶顶王冠,蹂躏一个个民族”,“似乎最终要清算上帝本身”,“而且要使世界焕然一新,可以说要创造一种新人类。”(同上,第43,44页)

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和旧制度没有完全断裂,但遗产十分有限,唯一保留下来的遗产,就是旧君主制下的中央集权,“我承认中央集权制是一大成就。我同意欧洲羡慕我们,但是我坚持认为这并非大革命的成就。相反这是旧制度的产物,……这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同上,第75页)这种羡慕并非褒义,而是对欧洲君主的揶揄。

这里说的王权或中央集权,实质上都是国家政权中的行政权,而立法权、司法权,虽然名义上也有,但都是仆役、婢女,可能还是封建领主时代的遗留风俗。托克维尔说,只有当王国民情鼎沸时,中央政权才让他们出头露面,“暂时理事,允许他们热闹一番”,“社会飞跃发展,每时每刻都产生新的需求,而每一种新的需求,对中央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权力源泉,因为只有中央政府才能满足这些需求。”(同上,第100、101页)这就是经济学中“寻租”现象产生的制度环境。因为司法缺乏灵活性,其活动范围是固定不变的,新的案件层出不穷,立法又无例可循。

法国君主的王权,中央集权是怎样形成的呢?那是伴随着大小领主势力的沉沦,王权开始发展和膨胀起来。就和中国秦汉两朝一样,封建领主成为衣食采邑的食利阶层,就不再是领地的主人了,即使领主们手中还有一些领地中可怜的司法权力,只要能兑换成金钱,领主们也不吝交换。这样隶属中央的地方行政权力就乘势建立了起来。大革命前的法国划分为34个总督管辖区,各管辖区都由国王委派总督,各县则有总督的代理人管理,总督代理人的手下则有税务员、行会理事和警察承担政府的行政职权。省属的各教区一切事务都由政府的官吏把持,教区实行的法律不再是过去的领主法律,而是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律。

随着中世纪领主土地的陆续失去,他们转发国王敕令、征集民兵、征收捐税的公共权力已不再拥有,不再直接统治地方。大的贵族住到巴黎靠年金过活,中小领主则生活在农村、乡镇。“领主事实上只不过是一个居民而已,与其他居民不同的只是享有免税权和特权;他拥有不同的地位,而非不同的权力。总督们在写给他们的下属的信中,特意说道,领主只不过是第一居民。”(同上,第70页)

行政权、司法权的幕后,国王才是一切的主导、灵魂。这就是托克维尔说的旧制度中的王权,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因此法国当时没有真正握有立法权、司法权的相应组织机构。

国王路易十六高度集权,但其行为并不检点,处理国事昏昏欲睡,打猎、舞会时兴致盎然,结果大权落在王后身上。中央设有总监,下面六个大臣各自为政,办事效率极差;各级机构臃肿陈腐,冗官闲职或一团和气不办事,或相互掣肘、拆台;官僚军事警察机构每年的花销空前,仅支持北美独立战争就开支军费20亿利弗尔。法国支持北美独立战争,并非法国国王支持北美人民的正义斗争,而是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进行的七年战争的延续,结果使法国陷入更深的经济危机,直接导致了三级会议的重新召开和革命的爆发。

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下,法国的官本位在托克维尔笔下描写得也非常精彩:“那时的职位更多,较小职位的数量简直没有穷尽,仅仅自1693年至1709年所设职位就达4万之多”,“一个人略识文墨,生活优裕,若是弄不到一官半职,那就死不瞑目”(同上,第132,133页)。托克维尔大笔一挥,又指向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当时的政府鬻卖职位,而今天政府则授予职位,要想获取职位,不用掏钱;人们的手段更高明:将自己交付出去。”新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奴性官僚又开始形成。

政府官吏专横、贪腐、颟顸,干什么事只求痛快,根本不管百姓死活。比如修路:“桥梁

公路工程指挥从那时起,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爱上了直线的几何美;他们非常仔细地避免沿着现存线路,现存线路若有一点弯曲,他们宁肯穿过无数不动产,也不愿绕一个小弯。在这种情况下被破坏或被毁掉的财产总是迟迟等不到赔偿,赔偿费由政府随意规定,而且经常是分文不赔。”(同上,第227页)这样践踏民众切身利益的野蛮拆迁,怎能不惹怒乡村中新的土地所有者,也就是地主和自耕农,以及城市的市民阶层,也就是新的社会阶级?托克维尔说的中央集权政体,在帝国时期更准确的描述,应是“中央集权的官僚专制政体”。中央集权官僚专制政体成功建立起国家从君王直到城乡最底层官吏的纵向统治体系,但国家缺少横向的组织架构平衡。原有的地方领主机构,城市的行会组织,城乡的自治团体,教会对教区的管理,各省的三级会议几乎都被行政机关代替,没有任何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行政系统沟通和交流信息,反馈民意。专制政府还自鸣得意,无形中已成孤家寡人,背上无限责任。正如托克维尔所言:城市中一切工程都要奉照御前会议的方案办理。工程招标要在总督或代理人面前进行。甚至公众的喜庆活动也要由官员主持,由他命令何时点放灯火,何时张灯结彩。

在专制政府的统治下,法国人民变得十分怪异扭曲,托克维尔说:“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社会败象,但专制主义喜欢人人如此,“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同上,第35页)这就是现代人称专制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游离的原子,原子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需要集权的、专制的制度保证。篇三:旧制度与大革命

美国经济中心在纽约,政治中心在华盛顿,学术中心在波士顿,开车都是一天可达。闹学潮,基本上在波士顿;经济出危机,纽约震荡;政治有风潮,乱在华盛顿。三者分离,不会叠加在一起引起共振。

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奠定了几个中心叠加在一起的大巴黎,一出事就出大事,全法国跟着起事。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一个学建筑出身的警察局长,奉拿破仑的侄子小拿破仑之命重新规划巴黎市。他既有建筑师的专业眼光,也有警察局局长的职业需求,故而将巴黎改建为适宜和平居住不适宜起义巷战的城市,将那些适于打巷战的弯弯曲曲小街小路,统统拉直,把马路打宽,一旦有事,不可能像电影《九三年》、《悲惨世界》里面描绘的那样——革命青年一喊,小街两头一堵,就是现成的一个街垒,马队难以冲进去。他吸取大革命和此后不断革命的教训,把巴黎改造成现在的样子。今天你们看到的巴黎已经不是大革命时期的巴黎,而是被警察局长改造过的巴黎。但巴黎的规模以及巴黎和法国的关系他毕竟改不过来。从路

“法国嘛?法国是巴黎的郊区!”易十四以来巴黎人非常骄傲,一直都这么牛,他们有一句名言,

中央与地方关系在这里呈现出病态扭曲。这是信奉全能主义统治哲学必然带来的后果,一个超级首都,迟早要出大事,而且已经出过了。在和平时期似乎可以夸耀,一旦动荡,如此规模就是你的坟墓。

2、革命与改革的不解之缘。

三千贵族迁居于凡尔赛,路易十四有政治目的。贵族分散于各地,与地方势力结合,这是古今中外朝廷心腹之患。中国历史上打豪强、削藩镇,不绝如缕,屡见史乘。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坐稳的人首先要削藩,削藩有武力削藩,有和平迁藩。把贵族统统给我搬到我眼皮底下,可谓和平迁藩。你们在我眼皮子底下花天酒地,最好是醉生梦死,但不能分散到全国各地区,走出我视野。

下一个皇帝就是路易十五。一个花花公子,他爹留下来这样一个花团锦簇的帝国够他消费了。尽管他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是不妨碍眼前每一分钟的享乐。所以他这个时代留下的

名言跟他爸就不一样了,叫做“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用俗话来说就是击鼓传花,这盘子不崩在我的手上就行。

路易十六相比之下是最开明的。巴士底狱没有政治犯,如果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时期关进去某某某这样的人物,到路易十六也早就把某某某放走了。但是1789年7月14日,大革命的民众还是要攻占巴士底狱。为什么要攻?因为老百姓在流传这里面还有政治犯。打下来以后才发现没有,只有几个精神病。其次,他接受启蒙哲学。启蒙哲学最富有民粹主义情结的是卢梭,卢梭认为上流社会最腐败,下流社会最干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那么高贵者怎么变得聪明起来?应该向底层社会学习,每一个人习得一门手艺,做木匠、种地,都可以。路易十六还真信这个,他习得的手艺是做锁匠,开锁。全法国各种疑难杂锁都收集来,一把一把琢磨着打开。可是最后一把锁他打不开了,那就是法国的中央集权。[1]

3、“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

1789年7月革命开始,路易十六一直摇摆不定,有时同情巴黎,有时厌恶巴黎。所以革命的第一阶段的成果是君主立宪,不废君主,是要制定一部宪法,君主听宪法的制约就行。这个阶段维持了一年多。这是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能够控制局面的一年。这一年通过很多法律,最著名的《人权宣言》,最著名的1791年的宪法,以及重新规划法国的行政区域,把法国划为81个省等等,都是这一年做的。这一年的革命可称小革命,有建设性。但问题来了,国王招来第三等级开会,给前两个等级施加压力,而第三等级后面跟来了“第四等级”。当时的“第四等级”男人叫无套裤汉,女人叫编织妇。按照卢梭哲学的“直接民主”,不要当中一层过滤,国民公会开会、制定宪法、讨论议程,要敞开大门,无套裤汉与编织妇都要冲进去呐喊。

大革命一浪高过一浪。吉伦特派执政时发生了国王叛逃案,把国王拉回来,要不要判决国王?国王一下子变得形象猥琐,要上法庭,成了被告,而且要判死刑。比吉伦特派更加激进的小资产阶级,则是罗伯斯庇尔——卢梭的粉丝。他们投了死刑票,而且认为此前两个阶段都保守、都局限,没有彻底地改造法国。[1] 学者评论

从2012年年末开始,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持续大热,这本十九世纪中期出版的老书在市面上几次脱销。2012年11月30日中纪委召开专家座谈会,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向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推荐:“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为一本探究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源及特点的著作,能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除了高层领导人的推荐外,2013年1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评论道,更大的原因是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政治改革需要大胆而审慎。可以说,经由改革达成代价最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改革怎样推进、制度怎样变革,《旧制度与大改革》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2

《旧制度与大革命》之读后感

托克维尔,一个伟大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虽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虽无生活在法国大革命那激情似火的年代,却目睹着法国政局的风云突变,旧王朝的复辟,革命的云诡波橘令他不知所措。路易·波拿巴的1851年12月政变和第二帝国专制政府的建立令他悲观失望,迫使他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著作浸透着他对拿破仑第三专制制度的仇恨,热情歌颂了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本书用比较研究的史学方法,为我们剖析了那风云激荡的大革命岁月,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中亦颇多创见,诸多新颖观点亦给人良多启示,令人深思回味。

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革命,什么是革命?19世纪的《利特雷辞典》说:“革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政府的突

然地猛烈地变化”,20世纪的《罗贝尔辞典》说:“革命是在社会和道德领域中的突然地猛烈地变化”。可以说不同时期对“革命”的解释不同,如今“革命”一词的不断滥用,让我们很难准确理解“革命”一词的真正的精确含义。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变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显然,狭义的“革命”含义更能有助于我们对法国大革命的的理解,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这样的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正确理解革命,他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①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而革命就是要摧毁旧制度旧社会;托克维尔也曾说:“法国大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变革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社会结构”。②“真正的革命不仅意味者破坏现有的国家机器,而且还是一种对社会组织结构的破坏,并破坏设置这种组织结构的各项原则。”

③无疑,法国大革命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政变或政府更替,他是一场真正的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始末始终贯穿着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其中特殊的表现为第三等级(包括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反对特权阶级(教士和贵族)的斗争,“阶级斗争之父”基佐首次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其也试图用这种观点解释历史,解释法国大革命,他说:“第三等级在法国曾起了巨大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和从他同国内存在的不同阶级的关系来看,被称为第三等级的那个阶级在逐渐扩大提

高,而首先是有力的改变了、随后又超出了、最终是吞并了所有其他阶级”,马

克思很好的吸收并发展了阶级斗争这一理论,马克思认为: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

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了解完大革命前那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的矛盾已日趋紧张,专制王朝和特权等级处处侵犯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改革乃至革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专制王朝依然顽固的维持着旧制度而未能有所改变,革命喷薄欲出。而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这样的革命,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产物,并最终由第三等级成功的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特权等级、打破了封建旧制度的一场革命。

大革命与中央集权制

当我们满心欢喜的认为大革命摧毁了一切封建的旧制度,重新树立了一种全

新的资产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治秩序时,托克维尔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①这句话无疑具有爆炸性的力量,颠覆了人们形成的传统观念,我们不禁也会思考: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嘛?托克维尔坚持认为:“中央集权制不仅是旧制度的产物,而且进一步说,这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惟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②他还说:“大革命最初的努力摧毁了君主制度这个庞大的体制,但他又于1800年重新恢复。人们常说,这是在国家行政问题上的1789年那些原则在当时以及后来的胜利,其实恰恰相反,取胜的是旧制度的那些原则,它们当时全都恢复实施,而且固定下来。”③他甚至这样断言道:“倘若中央集权制在大革命中没有灭亡,那就意味着中央集权制本身就是革命的开端和标志。”④这种表述和论断也正好印证了他认为的历史是具有延续性的思想,诚然这种历史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法国革命前后的中央集权制作为这种连续性的证明却是缺乏分析的,他模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集权制的阶级实质的差别。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有论述道:“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及其遍布各地的机关······是起源于君主专制时代,当时它充当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但是,封建领主的特权,地方的特权。城市和行会的专制以及各省的法规等这一切中世纪的垃圾阻碍了它的发展。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大扫帚,把所有这一切中世纪的垃圾都扫除干净,从而从

社会基地上清除了那些妨碍建立现代国家大厦这个上层建筑的最后障碍。这座大厦是在第一帝国时期建立起来的,而第一帝国本身则是由老朽的半封建的欧洲反对近代法国的几次同盟战争产生的。”⑤马克思的这段论述精辟的分析了中央集权制的起源与作用,并同时说明大革命以后的中央集权制这一上层建筑并非是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制,他是

在封建的欧洲反法同盟与近代法国几次战争中产生的第一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再根据马克思有关阶级分析的方法看待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制,我们发现这其中有巨大的差异: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制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大革命中的中央集权制——雅各宾派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拿破仑的中央集权制则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三个历史时期虽都是中央集权制,却有着不同的阶级实质,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政体未变,国体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封建

的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如果说历史是延续的,那么我们只能说,法国

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一直有这种传统,以后的法国正是继承了这一种传统,而非继承了一成不变的中央集权制这一旧体制。

大革命与基督教

托克维尔在第三篇第二章论非基督教运动对大革命的影响时,认为“法国正在发生一件“在法国,人们怀着一股怒火攻击基督教,而未试图以另一种宗教取而代之”。迄今未见事情”,

①同时,但他也认为“在法国,教会并没有比在其他国家更应受到攻击的理由;相反,教会中混进的罪恶与流弊比大部分天主教国家较少;于过去相比,与其他民族相比,法国的教会要宽容的多。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80分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8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4 小题,总分:40分) 1.根据本讲,法国大革命中,()率先发起的反抗为未来的革命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革命的先声。 A.僧侣 B.资产阶级 C.贵族 D.农民 2. 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 A.僧侣 B.资产阶级 C.军人 D.作家 3. 根据本讲,“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的答案是()的。 A.否定 B.没有回答 C.不明确 D.肯定 4. 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A.罗伯斯比尔

B.拿破仑 C.路易十八 D.克拉维埃 二、多选( 共2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政府改革努力的失败原因是()和()之间的矛盾。 A.利益集团 B.国家的发展逻辑 C.宗教分裂 D.军事叛变 2. 根据本讲,1760—1788年间君主国家一次次进行改革尝试,这些改革的内容包括()。 A.税收 B.官职 C.高等法院 D.行政运作机制 三、判断(共4小题,总分:40 分) 1.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2. 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3.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4. 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是100多年前诞生的一本老书,却在当今的中国朝野间引发了阅读和讨论的热潮。特别是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向专家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使得这本书备受关注。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王岐山书记荐书《旧制度与大革命》。 事实上,这本书写的并不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一般的历史叙述史,托克维尔在全书的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地讲道:“我现在发表的这部书绝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这样的历史已有人绘声绘色地写过,我不想再写。本书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托克维尔是法国伟大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出身贵族世家的托克维尔,生活在法国由贵族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这样一个激荡纷乱的历史时期。作为旧制度的获益者、新时代的受害者,“乡愁”萦怀的托克维尔对刚刚到来的民主社会不可能没有抵触,但他还是把这一社会转型看作历史的必然。毕竟在法国社会的阶梯上,贵族地位的下降、平民地位的上升历时已久,两者的平起平坐只是时间问题。托克维尔感受到这一浩荡趋势,认为转型及身份平等是“事所必致,天意使然”。 《旧制度与大革命》主要讨论的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尤其是法国革命那种特殊的暴烈性或狂暴性的原因。实际上托克维尔想说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政治实践,体现了一种为追求社会平等而不惜牺牲个人自由的政治文化,而这种政治文化恰恰是从革命前的“旧制度”政治文化中蜕变出来的。由此,托克维尔首次揭露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开辟了大革命研究的一条新的思路:它试图在事实与思想、历史与历史哲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回答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为什么革命在法国比在其他欧洲国家更早发生?为什么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为什么法国人民比其他欧洲国家人民更加憎恨封建特权?为什么在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为什么说中央集权体制并非大革命的创造,而是旧制度的体制?等等。 为什么要强调关注西方国家在早期的转型时代呢?道理很简单,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向现代化社会的急剧转型进程中。中国今天遭遇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很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最近在读一本19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或者说是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名着《旧制度与大革命》。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曾推荐此书给幕僚,使这本书也一时洛阳纸贵。通篇读下来,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直再说大革命,也不是一直重复说旧制度如何促使大革命的到来;而是一直在阐述一个思想——自由。这在他35岁写的《论美国的民主》体现的尤为显著,他崇尚美式民主,而美式民主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刚领会到这个思想时,我倍感诧异,因为熟悉托克维尔身世的人都知道他是传统贵族,崇尚自由也就会对贵族阶层产生不利影响。本篇文章核心思想可以用四个问题来概括: 一、为什么封建制度在法国更遭受人民的憎恨? 首先是法国农民已变为土地所有者,如果农民没有土地,便会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负担无动于衷;若不是承租人,什一税也与他们无关;如果他们不是土地所有者,地租不会与他们有关。只有关切到自身利益问题时,人们才会反抗,在法国封建制度盘剥了农民的收益,因此法国人民非常憎恨封建制度,而德国英国的农民没有土地便不会对封建制度产生很大的愤怒。最后托克维尔就说:封建制度已经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他仍然是左右民事制度最庞大的一种。虽然范围缩小了,他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们说的有道理: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是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二、为什么在18世纪的法国,文人成为最重要的政治家? 实际上文人通过三种方式获取了当时最重要政治家的地位。

思想 文人对古怪旧制度嗤之以鼻,那些旧制度已丧失效力却还要延续,因此他们就很容易对旧制度感到厌恶,自然趋向理性来描绘新世界。 群众 因为愚昧,民众对文人言听计从,衷心拥护。假如法国人像以前一样在三级会议中参政,每天在省议会中继续致力于地方行政,那么可以断定,法国人决不会像18世纪中叶那样,被文人的思想所煽动;他们会维持事务的一定规章,以防止纯理论。最后他得出结论:假如同英国人一样,法国人也能够不废除旧的制度,而是通过实践来逐渐改变体制的精神,他们也许就不至于心甘情愿地臆想出所有新花样。但是每个法国人每天都在他的财产、人身、福利或自尊方面受到某种旧法律、某种旧政治惯例、某些旧权力残余的妨碍,而他看不到任何他本人能采用的医治这种特殊疾病的药方。最后的结果只有两条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 自由 路易十六虽然对于很多自由予以限制,但是他对文学界宽容很多。文人可进行哲学思辨,论述社会起源,人类本质和政府职能。当时政治生活被强烈推入文学之中,作家控制了舆论领导,一时间占据了在自由国家里通常由政党领袖应有的位置。在没有人能够与作家争夺这个地位了。 看到这里,觉得中国的现实几乎是法国当年的翻版:中国的公知

旧制度与大革命Microsoft Word 文档 (3)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魏炜 前段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著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经典名著,“我将试图说明: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拿破仑)的平等的仆役;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这个政府如何把选举人的普选权标榜为人民主权,而选举人既不明真相,不能共同商议,又不能进行选择;它又如何把议会的屈从和默认吹嘘为表决捐税权,与此同时,它还取消了国民的自治权,取消了权利的种种主要保障,取消了思想、言论、写作自由——这些正是1789年取得的最珍贵、最崇高的成果,而它居然还以这个伟大的名义自诩。”①也许这就是托克维尔当年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时的初衷,这也是解读“法国大革命启示录”的关键。 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时发现了一个“悖论”: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②”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托克维尔对此的解释是“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只有伟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着手救济长期受压迫的臣民的君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封建制度在盛期并不比行将灭亡时更激起法国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③”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为何社会财富蓬勃增长的过程中,却爆发了惊世骇俗的大革命?尤其是当托克维尔观察到:革命前夕的法国政府虽然依旧足够强大,但却不再单纯地实行专制,而是在“到处维持秩序”;法国民众则“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财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财富”。这样的情势下,为什么还会爆发摧毁一切的大革命?托克维尔认为是:“尽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爆发前已经部分转换了自己的 ①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页 ②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页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品味历史的点滴——随托克维尔一起看法国大革命 路尧 社科8B 2008012705

【摘要】本文是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读书笔记。文章阐述了作者对托克维尔法国大革命研究的理解,并结合中国历史写了作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读书笔记 引 当研究一部历史时,重要的不是史实,而是对各种社会要素的分析,既这些要素如何作用而使历史成了这般模样?这些要素往往复杂琐碎,它们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把它们理清,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托克维尔正是做了这样一件工作。 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成名作是1835年问世的《论美国的民主》,年仅36岁的他就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却倾向于自由主义。《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他在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并建立第二帝国的动荡时期酝酿并完成写作的。他“企图解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叙述史实”1,并最终出色的实现了这一初衷。 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前后延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中,一边读书,一边对重要内容做笔记,然后再综合几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这些读后感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还有结合书中观点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思考,总共十三篇小文章,按照书中章节的顺序进行排列。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想法,恐怕还有不少问题,请读者多多指正! 文章中所有带引号的部分如无特殊注明,全部摘自《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前言 1.专制与自由对公民思想的影响 在前言中,托克维尔表达了自己对专制的厌恶与对自由的向往。他指出,专制制度有趋利性的本质,在专制制度下,“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成为最普遍的感情”2;而只有自由制度“能够随时以更强烈的、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溺,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3。 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序言ii。 2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35页。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托克维尔其人。托克维尔(1805(乙丑年)-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美国的民主》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但是如果让我撰写托克维尔的墓志铭并且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其成绩:一言以蔽之,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的作者。可见这两本书对于作者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这两本书就没有托克维尔。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们应该觉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独立,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托克维尔本书中还提出一个最为吊诡(悖论)的问题:“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国王宣

布说:“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几个月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使人民激愤起来,在人民内心深处燃起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们利益需求单一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正是由于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与人之间变得互不来往,社会诚信缺失,不同阶级之间乃至同一阶级内部都不会相互协作。而正是这种自由的丧失,使得旧制度变得难以维持,因为它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而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中国古语所云: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船就会翻。 三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民虽然脱离贵族地主阶级的束缚但是而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只得将注意力集中到农民身上,于是作为最穷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体,却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负担,这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我将试图说明: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拿破仑)的平等的仆役;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这个政府如何把选举人的普选权标榜为人民主权,而选举人既不明真相,不能共同商议,又不能进行选择;它又如何把议会的屈从和默认吹嘘为表决捐税权,与此同时,它还取消了国民的自治权,取消了权利的种种主要保障,取消了思想、言论、写作自由—这些正是1789年取得的最珍贵、最崇高的成果,而它居然还以这个伟大的名义自诩。” ——这是托克维尔当年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时的初衷,也是解读其“法国大革命启示录”的切入点。 一、革命往往会在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时发现了一个“悖论”: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 托克维尔如此解释这一“悖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

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只有伟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着手救济长期受压迫的臣民的君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封建制度在盛期并不比行将灭亡时更激起法国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二、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为何社会财富蓬勃增长的过程中,却爆发了惊世骇俗的大革命?尤其是当托克维尔观察到:革命前夕的法国政府虽然依旧足够强大,但却不再单纯地实行专制,而是在“到处维持秩序”;法国民众则“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财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财富”。这样的情势下,为什么还会爆发摧毁一切的大革命? 托克维尔给出的答案是:尽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爆发前已经部分转换了自己的角色,致力于“促进公共繁荣,发放救济金和奖励,实施公共工程”,但它仍保留着许多专制政府的毛病。在革命爆发前的20年里,政府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1、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5、《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 正确 错误 6、如何实现新的民主社会,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正确 错误 7、《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穿越时代、跨越国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正确 错误

8、托克维尔要做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叙述历史。 正确 错误 9、托克维尔展示了他的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完成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哲学思考。 正确 错误 10、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的激变往往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 正确 错误 11、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 正确 错误 12、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16-17 17-18 18-19 19-20 13、根据本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 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

14、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 社会因素 宗教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15、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工农阶级 中产阶级 16、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 马克吐温 雅克卢梭 涂尔干 托克维尔 17、()法国出现很多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大都亲身体验过革命的剧烈变革,感受了阶级之间的碰撞。 19世纪 18世纪初 19世纪末 18世纪 18、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在聚焦法国革命这个核心命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革命。 叙述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90分卷)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A.罗伯斯比尔 B.拿破仑 C.路易十八 D.克拉维埃 2. 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 A.僧侣 B.资产阶级 C.军人 D.作家 3. 根据本讲,“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的答案是()的。 A.否定 B.没有回答 C.不明确 D.肯定 4. 根据本讲,当发动大革命的一代人被摧毁或丧失锐气时,当对自由的热爱在无政府和人民专政中被挫伤而软弱无力时,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新的主人的时候,()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 A.文人政治家 B.军事领袖

C.专制政府 D.民主政府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托克维尔所强调的,也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和()。 A.断层性 B.连续性 C.暴力性 D.反复性 2. 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下没有()自由和()自由,致使每一种公众激情都乔装成哲学;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 A.政治 B.出版 C.游行 D.言论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2. 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3. 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4. 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正确 错误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1、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5、《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 正确 错误 6、如何实现新的民主社会,需要 __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正确 错误 7、《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穿越时代、跨越国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和 __教育。

正确 错误 8、托克维尔要做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叙述历史。 正确 错误 9、托克维尔展示了他的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完成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哲学思考。 正确 错误 10、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的激变往往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 正确

错误 11、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 正确 错误 12、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16-17 17-18 18-19 19-20 13、根据本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 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 14、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 社会因素 宗教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15、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工农阶级

旧制度与大革命PDF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处在中国反腐浪潮风口浪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想推荐的,虽然是一名工科研究生,我却明显的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特别是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背景和旧制度的分析有其独到的视角,改变了我对革命的看法。为什么法国的封建权利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令人民感到厌恶?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是在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最轻的地方发生的? 关于大革命的重新解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 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 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 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 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 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 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 托克维尔(1805-1859) 单地主张“告别革命”。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 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剧了法国阶级的分离,法国人们变得彼此相似,但却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最后,法国的旧制度被一群相似的人推翻。造成社会阶层分化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革命的发生并不是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的忍受着罪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他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开始改革的时刻。”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情况。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时就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那时候公共繁荣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财富增长更快,但是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改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改革可能促进制度的覆灭。如中国的同治中兴,同治中兴时期清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标是要恢复古代最完善制度的活力。但同治中兴的伟大目标是复兴儒家价值观念及其制度。同治中兴和路易十六期间进行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路易十六不同的是,他的改革刺激了人民发财的热情,但是其存在的政治制度却阻挠了这种热情实现的可能性,使得人民认定了法国封建体制不得不推翻, 从而促成了 自身的毁灭。 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80分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8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法国大革命中,()率先发起的反抗为未来的革命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革命的先声。 A.僧侣 B.资产阶级 C.贵族 D.农民 2. 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 A.僧侣 B.资产阶级 C.军人 D.作家 3. 根据本讲,“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的答案是()的。 A.否定 B.没有回答 C.不明确 D.肯定 4. 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A.罗伯斯比尔

B.拿破仑 C.路易十八 D.克拉维埃 二、多选( 共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政府改革努力的失败原因是()和()之间的矛盾。 A.利益集团 B.国家的发展逻辑 C.宗教分裂 D.军事叛变 2. 根据本讲,1760—1788年间君主国家一次次进行改革尝试,这些改革的内容包括()。 A.税收 B.官职 C.高等法院 D.行政运作机制 三、判断(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2. 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3. 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4. 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在上一篇文章中谈到了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发生原因的分析。托克维尔个人对大革命的态度并不是负面的,在一定程度上大革命确实让很多启蒙思想得到了传播,以至于几乎重塑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思想基础。然而托克维尔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所以他的评论也不能完全奉为圭臬,还是需要辩证的看待。关于法国大革命还有英国政治家埃德蒙·柏克所著的《法国革命论》,下次拿来读一读做个比较,看看从保守主义者的视角出发怎么批判法国大革命。 这里我接着就上次提出的法国大革命三点诱因来谈谈当下。 第一,权力错配,总督掌权,贵族失权。自从秦始皇改分封为郡县制之后,中国的官僚机构组织形态就一直在发展,可以说曾经一度达到顶峰。在政治层面上玩出了种种权力制衡的套路。比如九品中正制打破察举制被皇亲国戚垄断的选官系统,科举制又打破了九品中正制所确定的世家大族的垄断。中国在很早就已经确定了这种官僚统治的格局,以至于几乎没有欧洲的“贵族阶级”。这也奠定了中国自上而下管理的传统。反观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统一的认同就是宗教——天主教,在政治方面由于东西分裂,西方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每一个封地都有自己的管理者,所谓“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

附庸”这样的分封形态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独大,集中了所有军政大权,“统一”法国。法国后行一步,也算是接受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所以我们在现在的法国也能看到很多自上而下的影子,但是也有很多区域自治的政治遗产。 第二,破窗效应,一旦一部分权力获得解放,剩下的就更加令人无法接受。西方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失败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当过几天总统就让位给了袁世凯,随后是复辟、军阀统治,直到国民政府执政时期也依然是军阀统治的背景(蒋介石就是军队系统出身)。到了之后,发动人民群众的党取得了胜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土地革命,随后而来对资产阶级的清算在几十年之内就没有停止过。我不认为这些都是受某些上层人物蛊惑而导致的,分明可以看到群众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正式来源于“一部分的解放”。 第三,拜金主义,钱是自己的,其他都是政府的。我非常欣赏托克维尔在这里的论述。什么是自由?书中多次提到自由但是我没有看到一个清楚明白的定义,但至少我们直到“这件事情该政府管”不是自由,甚至是放弃了自由。举个例子,在一个班级里班长问:今天谁扫地?同学们说:你来定吧!同学们在此刻放弃了自由。“民主”的做法应该是各抒己见:“我觉得应该让他来扫”,最后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决定谁的意见得到反馈。所以表达是民主的先决条件。拜金主义导致人们不再关心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情,比如街道的清理,这些小事情变成政府的事情,逐渐一些和赚钱无关的大事情也变成了政府的事情。民主的权力被逐渐放弃。在今天的法国,“不投票党”成为了最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影响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影响 一、《旧制度与大革命》在学术界的影响: 1、当代人写当代史是有优势的。 当代人写当代史除了有自身的困境,也有后代人写前史难以取代的优势。托克维尔的序言里面自己已经这样说。他说“我写这本书的时候,离大革命已经相当远,使我们只是轻微的感受那种另革命参与者目眩的激情。那些激情到了我们这一代(实际上是爷爷发生的事孙子来写了)激情基本褪完。同时又相当近,使我们能够深入到指引大革命的精神中去理解。”就那个精神氛围还没有褪尽。后代人写历史,史料占有比我们有优势,冷静客观比我们有优势。但是有一条是致命的短处,就是他离那个时代太远,远到他已经感觉不到那个时代的精神氛围了,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另一种主观,另一种扭曲。 从司马迁的成功到托克维尔的成功,证明其实最好的历史写作时间大概离那个事件只有40年左右。 2、用真挚的语言来叙述革命。 关于革命,应该让它从审美学的领域、艺术的领域,让它回到政治学、社会甚至于经济学这样的领域里面,求其真,而不是求其美。用真挚的语言来叙述它,而不是用那种艺术的语言来拔高它或者是贬低它。革命本身是势力的,是欺软怕硬的。这也是托克维尔第一次揭示的。 3、独特的史学方法。 托克威尔是在史学方法上第一个让我们得到启发的就是在那种断裂性的历史事件中看到历史的联系。这是一般的历史书很难提供的。 二、《旧制度与大革命》在社会上的影响: 1、名人的评价 里夫(亨利·里夫——当时最重要的英国杂志《爱丁堡评论》的总编,《泰晤士报》的主笔)——《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一位读者 里夫在信中对托克维尔说道:“我越是钻研已收到的你的著作的各章,就越是为之感染和欣喜若狂。就像一件所有人都为之打动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我重又见到希腊雕塑的痕迹与真面目。”里夫是托克维尔著作的第一位读者。他把托克维尔著作中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与孟德斯鸠著作中的《法的精神》置于同等地位。

旧制度与大革命

书籍说明:《旧制度与大革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邢晓宇译 之所以选择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这本书是王岐山同志推荐给广大干部同志们阅读的,因而对当今中国政府的管理肯定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第二个原因是在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前,我对托克维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作者,他前期热心于政治,一度担任法国外交部长一职,他的书是包含着对自己政府管理的感悟与现实经验在里面的,并不是纸上谈兵,空泛的理论推理。阅读完《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一著作之后,托克维尔丰富的例证,独到的视角以及深刻的见解都令我深深的折服。 一、对《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的个人整理与分析 由于此书的内容确实很是丰富,对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十分清楚,初次阅读,我只能挑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来进行整理与分析,结合当今中国的国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很难做到把握全书的所有理论观点,敬请谅解。 1.本书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分析与高中所学知识对比 高中时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然后是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路易十六的腐朽统治,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毫无民主权利,经济上又遭受沉重剥削,和特权等级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直接原因是路易十六为解决财政危机,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成为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当然不能说这些观点不对,但是它们是通用型的,根本原因对所有资本主义革命都是适用的,所以,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必须具体深入,了解法国国情,民众的心理。 而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后,发现托克维尔对大革命的分析是十分细致的,并不是通用型的概括,真正是具有法国特色的。在当时,法国的封建压迫并不是最严重的,相反,大革命在人民觉得专制制度和压迫最轻的国家爆发了。在法国,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不受领主的统治,贵族拥有特权却不掌握政权,全国实际上是由数十个总督管理的,巴黎控制了其他城市的所有权力,中央集权专

论旧制度与大革命

论《旧制度与大革命》 2011060610 魏惠闲当托克维尔以“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的思维,去创作一部能与《罗马盛衰原因论》的著作结合起来的书本的时候。注定会有《旧制度与大革命》的问世。 在书中,他博古论今,纵横对比。深刻地揭示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内在的联系。把法兰西民族的命运历程,剖析得淋漓精致。在书中,他善于从一般规律中找特殊规律。“我像个医生一样,试图在每个坏死的器官内发现生命的规律”这是他的自白。 从书中的分节,分为三编。托克维尔是一个必须遵循内心的兴趣行事的人,所以从选题到规划章节,无一都是遵循他自己的想法。在阅读大量名著,和加上自己的丰富的阅历上。他把能深入的都让我们看到。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和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在第一章中,描写的是在大革命爆发之前,人们对它的评价各异。在国内,对于伟大的普鲁士国王页无法预料这场革命步步逼近,也无法猜测大革命的结果。在国外,这场法国的大革命令世人瞩目与惊叹。世人都隐隐约约到新时代的到来。这是预示着变革与改良希望曙光的时刻到来了。给正处于旧制度压迫下的人们打开了一种新的光亮。但是对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和大臣来说,他们丝毫没有觉察到这场大革命会给世界的政治带来一场冲击。他们没有丝毫的危机感,当时只想着如何巧立名目来蒙混大众的视野。英国人,这个早期就在欧洲大陆,掀起自由国度之风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些许有些敏锐。然而,他们也没有认清它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英国国内的著名德尔经济学家和英国政治家。阿瑟杨和伯克,一个缺乏预见性,一个缺乏包容性。在法国的国内,民众对着将要到来的大革命以后的去向,也是一无所知。他们既害怕王权,又无法保证三级议会能保证不损害民众的利益与安全。 大革命按照一个没有既定的路线,发展着。摧毁了原有的政治的机构,后来的一切一切都被大革命摧毁了。人们不由得去思考,因为伟大的革命一旦成功,便使产生革命的原因消失。革命由于本身的成功,反而变得不可理解了。 那么革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托克维尔接下来,在第二章接着讲述。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作者没有对法国大革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法国革命爆发之前长期以来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变化上,由此论述法国革命的形成。书中涉及到如下阶级:贵族、教士、资产者、农民、知识分子等。大革命发生之前,这些阶层都有了自身的重大变化。贵族几个世纪来逐渐丧失领地,政治上失去领导权,却依旧享有很多特权,自身的地位实际是下降了,但却遭受到普通人民的记恨。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逐渐壮大,与贵族有了至少是物质上的平等地位,但贵族的出身思想以及资产阶级重富观念使两个阶级不相往来。教士阶层作为特权等级,地位也在不断衰落,日益在精神上脱离民众,却还享受特权,因此遭到了人民的敌视。至于农民阶层,则从很早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小块份地,造就了法国的小土地所有制,因而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农民具有更独立自主的精神。然而,尽管他们日益摆脱了贵族的控制,但18世纪承受的负担却比以前还要重,例如沉重的军役税。 18世纪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经过几代王朝的努力,王权成功削弱了贵族权力,并与教会达成合作,将势力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征税权、公共事业管理、财政权、兵役权尽数收归中央,而且成功废除大部分自由城市。此外,从地域上讲,巴黎成了法国的绝对核心,成为法国一切活动的中心。这一切都有利于专制集权的建立。 还有两股理论思潮是18世纪的重要特征。一是法国启蒙运动,发起者们将民主自由博爱等抽象的自然法概念应用于政治,然而这些人却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实践经验。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们却成为了人们的信奉对象,自然权利思想大行其道。另外,重农学派始终推崇建立平等无差别的社会,对于自由和契约却不加重视,他们渴望建立成一个人人平等的,没有任何阶级差别的民主专制社会。该学派主张首先应建立君主专制,然后再将其转化为民主专制,这变相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另外一个重要革命因素是18世纪法国的社会实际情况。虽然此时法律严格,但是执行上却开始宽泛。在行政方面,官员开始认真关注民生,施政宽厚了很多。受此影响,法国工商业出现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日益迫切。对于专制王朝的腐败,如卖官鬻爵、滥征捐税日益痛恨。而恰在此时,路易十六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依旧把贵族阶级当作首要敌人,妄图通过增强第三等级的力量来对抗贵族势力,却不想因此使第三等级力量飞速壮大,终于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托克维尔的“革命悖论”,他发现并不是人民处境越糟就越容易发动革命,发动革命的往往是那些相对而言处境不是太糟的地方。对于一个坏政府而言,改革往往就是革命的开始。” 当各阶级开始相互漠视时,各等级相互趋同时,民主的形成便有了基础。但是自由却被人们所放弃。其实在法国专制王权时代,是依旧存在各种自由力量的,比如重出身的高傲贵族、精神独立的教会、拥有独立地产的农民、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独立的司法,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法国自由制度的建立。然而在革命形势下,人们还是为了利益而放弃了自由。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自由观:对自由真正的热爱是不把它当作任何可以谋取物质利益的工具,而是将其本身看作一种幸福。若无自由,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人宽慰,而有了自由,无论发生什么人们都会宠辱皆忘。以上所述就是本书的基本脉络。 读完书后总结一下写作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史学方法,每章节均以设问方式引出具体内容。二是作者并非单纯描述历史,而是将史实与思想相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xxx 书名: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社名称: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作者:托克维尔 译者:冯棠 作者简介: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亲历法国大革命五大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早年热心参政,1848年二月革命后,曾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并曾出任外交部长。后对政治日益失望,退出政界,潜心写书。主要代表作品有《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和《回忆录》等。--摘自搜狗百科 内容梗概: 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述。这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后政治制度变化与影响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相关的文献、档案和事件,托克维尔开创性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的时期,革命却加速发生;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革命者要愤怒地摧毁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言论自由,是否导致人民对政府百般苛求;为了实现酷爱的平等,人们为何宁愿不要自由,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托克维尔在普遍意义上,厘清了民主、专制、自由、平等这四个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法国大革命时期虽然不同,但托克维尔揭示的道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借鉴。--摘自搜狗百科 读后感: 这本书是以前很喜欢的一位老师推荐的,而且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外国的历史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本身也对法国大革命比较感兴趣,但是这本书的深度还是很高的,读了一遍,只是有一些粗略的感想。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就大革命本身特点展开探讨,颠覆了人们对大革命的一贯认知,指出大革命的根本取向是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是实现人民对平等的追求。第二篇讲述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旧制度的种种机制。通过对每个机制的运行、发展的阐述得出,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是所有机制如此变化、存在和运行的根本原因。而大革命的敌人--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很早就被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架空,在大革命开始前已经开始崩溃。第三篇主要从思想动因及其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补充性的分析阐述,进一步对革命发生的顺序、逻辑和较为浅显却直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有学习法国大革命了,老师说过,法国大革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书上写的只是皮毛;高中的课本讲的稍微详细一点,但也是很表面的分析它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托克维尔的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却非常详尽的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且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是颠覆性的,他分析的原因深刻而且令人深思甚至是让我震撼的。 托克维尔在前言中就提到“现在要出版的这本书,并不是要写一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已经有人写得栩栩如生,我不想重复。这是一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这本书非常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