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2DL2010-5-10-017

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案

编写:祝波审稿:邹峰审核:向秘海审批:熊中庭编写时间:2010-5-10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自评等级:互评等级:互评人签名【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2.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学习重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与探究、对比法

知识点一、中国走可持续道路的必然性

1、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基本国情)

(1)庞大的人口压力

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的素质

(2)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但人均占有量,资源利用率;同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解决措施:走路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提高、发展型经济、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3、成果:《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①发布时间:年3月

②主要内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及方案

③《21世纪议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总战略,其中战略重点是,发展,要在保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合作探究】

1、结合我国人口实际,思考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哪些人口问题?应如何解决?

①问题:

②措施:

2、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 不利的外部环境

知识点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

①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②手段:环境技术

③核心:提高效益④资源利用方式:环境方式

⑤原则:资源输入、资源和废弃物化

⑥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

2、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⑴工业模式——清洁生产

①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利用,控制了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

②经济效益:有利于和调整

⑵农业模式-----生态农业

①原理:的观点

②方式:调整原有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相结合,协调各层关系

③目的:形成和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

1、循环经济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并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比较传统经

济和循环经济的不同

2、结合教材P102页案例2分析下列问题

⑴清洁生产带来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清洁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试进行分析。

3、结合教材P103页案例3分析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堂检测】

1.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俄罗斯

2.有关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农业发展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B.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不高 C.生态环境好,但粮食产量不高D.能源就地取材,以秸秆、柴草为主要燃料 3.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 )

A.石油农业 B.生态农业C.能量密集型农业 D.立体农业

4.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袋②及时清理垃圾

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④利用矿物燃烧

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

5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

③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

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②④

6.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粮食产量高B.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业发达

C.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

图6-5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7.该酒精厂的厂址邻近

()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D.科技发达地区

8.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C.臭氧层空洞D.扬尘

9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0.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自身做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参与环保活动 B.等工作后再接受环保教育

C.学生与可持续发展没有关系 D.积极购买非生态标志产品1.读“基塘生产”示意图11、(图6-6),回答:

(1)基塘生产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按农业地域类型分类,它属于( )

A.热带作物种植园 B.商品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

(3)影响“基塘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土壤C.降水 D.地形

(4)这种模式的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它具有的意义有哪些?

1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⑵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为防止沙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建设巨大的生态工程是。

⑶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是,治理措施

是。

⑷④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

是,治理措施是。

⑸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和所造成,这些都是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13.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下图中图甲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图乙是设想的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⑵图乙所示的生产流程中,字母A表示,B表示,C表示。

⑶试分析此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

⑷图示地区还可发展炼铜工业,其主要的优势条件有。

6.2导学案答案

基数大低大少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城市农村流失荒漠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扩大加深可持续发展数量人口素质集约

1994 总体战略行动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问题:人口基数大,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措施: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循环利用无害化生态友好减量化再利用再生资源生态化可持续

来源技术改造工业结构

生态系统林牧副渔业生态上经济上

减量化再利用再生资源化循环生态

CABC ACABDA 11答案:(1)珠江三角洲养蚕制糖(2)C (3)D

(4)充分利用当地水热充足、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改变不利的地形条件,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答案】12.⑴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⑵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三北防护林

⑶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水侵蚀作用强烈植树种草⑷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危害综合治理,回收利用或减少排放量

⑸环境危机人口压力资源短缺

13.⑴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煤矿区、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地势起伏大,平地少。⑵铁矿石煤炭钢铁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加强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⑷铜矿资源丰富;水电充足。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 改革纵横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丽莎石富霞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个层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由此催生出了对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鉴于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政府的过多介入微观经济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务层面的缺位,要解决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就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着手。 关键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转变 自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难以企及的,使得其他国家不由地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中国,更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歪曲中国模式的言论。积极应对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挑战,深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仅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客观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崛起之路的一种战略构建。 一、中国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透视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路径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清石头在过河”再到“埋好石头过河”一步步艰苦卓绝地探索出来的,而且还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走下去。中国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行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双重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政府主导也是将中国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也正是归因于“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这一基本特征,通过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与廉价劳动力这两大优势,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收益主体。 纵观过去33年的历史,中国的复苏与发展可谓是一个奇迹。中国在新一轮的竞技中发挥优势,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远远高于3%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据世界银行2008年底的估算,中国模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同时,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经济整体上的平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为能克服此次金融危机向中国求助更是“中国模式成功论”的又一力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基本特征在带给我们廉价劳动力和集资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一是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恶化之间的矛盾。据2004年中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数据,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5.9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虽然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了13%,但是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高耗能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单纯依靠高投入来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快速增长,完善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希望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能带给中国模式以借鉴和启示,使中国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运作模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与时代的要求。 二是“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科学地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在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却背离了初衷,渐行渐远。一方面,少数政府权威这棵大树下的既得利益群体通过特权或者变相的特权以低廉的成本分割大量的资源并以此形成垄断,聚敛社会大部分财富。另一方面,畸形的房地产业和银行金融业“劫富于民”,使得老百姓积累财富困难重重。这就造成了中国模式下的两极分化。 三是“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政府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利用各种经济政治手段,从广大劳动人民手中汲取大量财富。而我国“强国家—— —弱社会”的病态结构使得社会对国家财富集中能力缺乏足够的制衡能力。这就形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缺位之间的矛盾。发展主义的中国模式使得大部分资源优先集中配置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显得捉襟见肘。国家在把大量的经费和预算投入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同比增长。1995-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7%降到15.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4%降到4.5%。在联合国公布的分配公平性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排序中,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位列倒数第四位。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催生出人们对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国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在必行。 二、阻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路分析 中国模式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填补了和矫正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但是,由于政府的职能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只是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标准的现行干部考核体制下表现出色,便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直接后果便是本应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政府仍然控制着某些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和定价权,使得其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效益降低,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 市场本应该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使得经济资源在1 --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2)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2.能力目标 (1)学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从分析、评价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措施,去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德育目标 (1)通过对国情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了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原理。也具备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知识。 技能准备: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类型 本课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课。 3.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 前面三节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介绍,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的国情现实,本节的教学内容属地理规则(地理规律)。教学中采取例——规法。4.重点、难点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5.课时 一节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投影]:案例1:中国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10贵阳只要下雨,几乎就是酸雨(PH=3,甚至2)比醋酸还酸。 20中国有1/7的国土被沙漠覆盖,1/3国土受到风沙的危害,平均每天有500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20多座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名城如楼兰等都淹没在沙漠之下。30原生存于我国的招鼻羚羊、野马、犀牛、野牛等动物已经绝迹,华南虎、亚洲象、双峰驼、黑冠长臂猿也身逢绝境,濒临灭绝。华南虎只剩30——40只,可餐桌上还有穿山甲、娃娃鱼等二类保护动物。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应用文-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

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 '[摘要] 本文从 方式上对中国可持续 进行了分析, 归纳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内涵及特色,认为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方式。指出应结合新形势的变化,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和契机,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一方面要在县区实验区基础上向乡镇街道延伸,另一方面要探索跨行政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此,在理论政策层面要进行创新,采取相应的对策举措,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调整;对策举措 从1986年我国着手实施“ 发展综合实验区”(后改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算起,可持续发展实践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究竟走了一条怎样的路?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如今又碰到了怎样的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政策方面的调整?亟需我们结合新的发展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实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源于生态学,是在对既往发展模式反思后形成的“新”发展观,也是对资源的一种 战略。 上世纪80年代,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社会、能源方面的危机感,促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1987年,联合国世界 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则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进一步探索。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地方行动 》,促进可持续发展从议程向行动尤其是地方行动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国际化共识,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1995年,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民 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1996年,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中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1996年,把推进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次推进到地方层次。1997年,将1986年就着手实施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决定在国内16个省、市、地区开展地方试点。至此,可持续发展不仅进入到地方政府,更深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区建设层面。截至2005年底,共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2个,省(市、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0多个。 可见,在对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理解和接受的20多年中,人类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已逐渐走向了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概念和战略性名词出现在政府文件与报告中,而且逐渐地体现为实践中的具体行动、措施与项目。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实践方式。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只有从现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题(有详解)

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1题,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3题,我国人口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1.C 2.B 3.B 4.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A.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都会成为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因素。 答案:C 2012年12月20日上午,温州市发改委昨天通报了相关情况。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元,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5元。据此回答5~7题。 5.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B.伦敦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能分析工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认真倾听,快乐学习,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标注关键词,熟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基本概念,学会案例分析和 表述的方法。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经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对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结合身边实际,请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2.我们身边有许多环境问题,请写出我国环境危机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循环经济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从你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2.请分析身边的案例,说明清洁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经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的年度例会,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每年4月20日-5月20日在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举行。3.你到过寿光蔬菜博览会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生态农业的含义。 ★请为你所在村庄、熟悉的企业的循环经济出谋划策吗?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又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哲学方面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我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原理。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它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

错误的思想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这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规律办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联系的观点。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正确处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它要求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不能为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

对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你对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 浅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得到利用时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对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可是在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仅仅在表面,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有资源就好可是你是否为后代想过呢?他们那个年代是否还会有资源呢?所以,1994年, 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全国人大以最高法律形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基本战略。1999年开始,每年中央都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是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无疑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内涵是什 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英文定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ers to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out prejudice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deman d. In other words, refers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which is an inseparabl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atmosphere of human survival, fre sh water, oceans, land and forest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o that futur e generations can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oth links are not equival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 rtant a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requires stri ct control of population,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 ble use of resourc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 elopment is the real long-term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含义、古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怎样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都拓展到哪些领域了呢?那么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呢? 此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描绘会一个我所认识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多从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儒家文化的特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认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发展问题进行诠释,获得了许多富有启示意义的认识成果。文明的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形态的文明,它的发展及其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密切关联。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Harmonizing human and nature),主张仁民爱物,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既肯定在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有强调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以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强调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应该进行开发利用。荀子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王制》)显然荀子把山林泽薮等自然资源作为家园财富,是“国家足用,财物不屈”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不管是主张仁民爱物,保护环境,还是反复强调与自然地和谐统一,其终极目标还是要让百姓“有余食”“有余用”和“有余材”、,落脚点还是民生,还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礼记.曲礼》认为:“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地有余而”不足,君可耻也。(”《杂记》)但是,利用而不是滥用,这是中国古代环境意识的基点。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而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主术训》)认为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适时的开发利用,反对不合时宜地过度开发,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保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课时 【能力训练】 1.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农村的环境污染正在蔓延 B.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 C.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之一 D.环境标志认证是成功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基本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2~5题。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 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 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依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4.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地球 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提倡塑料袋购物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5.绿色冰箱的开发,主要是为了保护 A.水资源B.臭氧层 C.气候资源D.对流层 6.下列情况,不符合我国国情突出特点的有 A.人口过多、底子薄 B.资源相对不足、不均,但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前列 C.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文化科技水平低 D.农业资源丰富,粮食增产,前景乐观7.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际行动的是A.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B.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C.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D.1972年人类环境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8.有关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2倍的人口 B.我国以占世界约10%的耕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 C.我国有高达1/3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D.我国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使得我国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9.我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有A.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 B.庞大的人口压力 C.自然资源总量少 D.自然灾害频繁 【能力拓展】 10.读下表及下图,分析回答:

2019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精品教育.doc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课时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019 年度中国低碳典范高层论坛在京成功举行、共同探寻中国经济转型新价值, 定义行业绿色新标准。 据此回答1?3题: 1. 我国工业生产中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 但是问题依然突出。 下列属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 ①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②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③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④环境污染严重, 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 类型齐全②资源利用率偏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情况③人口基数过大, 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 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得到控制, 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增加,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C 2.B 3.D 第1题,我国由于技术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 偏低,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目前尚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第 2 题, 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是由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以及资源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所决定的。第 3 题, 当前我国的人口压力主要表现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净增长, 就业人口压力大; 农业资源日趋紧张, 但尚未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下图为某企业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建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 该企业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两广丘陵 B. 河套平原 C .黄土高原 D. 松嫩平原 5. 该产业链( ) A.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 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C. 主导产业是造纸和发电 D .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解析:4.A 5.D第4题,图示该地是以甘蔗为原料进行生产的,甘蔗 的主要产地在我国华南地区。第 5 题, 该产业链甘蔗制糖, 蔗渣发电、 造纸, 废糖液造酒精、复合肥, 造纸废液可进行回收产碱和碳酸钙; 这个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班级:姓名: 【预习自测】要求:独立完成预习自测,建议用时3分钟。(每题2分,总共6分)1.下列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人口压力B.深刻的环境危机C.资源短缺D.经济发展速度快 2.不属于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B.开展综合利用 C.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D.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3.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自身做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参与环保活动B.等工作后再接受环保教育 C.学生与可持续发展没有关系D.积极购买非生态标志产品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1-4自然段,学生要找出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划出来,记住,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阅读课本,学生找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划出来,并记忆。 3.阅读课本、案例2和案例3,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句子,划出来,记住并复述这些句子。 【重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学生找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划出来, 1.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乙图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甲图模式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乙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2.下列哪种生产方式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探究二】学习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和案例2,学生填写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表,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必修三)

2.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要求】 一、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采取四大战略的必要性;通过对四大战略可行性的论证,提高运用图文信息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我探索,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知结构;利用课外调查,了解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我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历史悠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行为的责任感;提高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多做有益的工作。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我们也应该很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十分巨大。因此确定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来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国情,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战略。 二、下图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哪一特点,这一特点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上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突出特点。主要的影响是:影响人口 素质的提高、增加实现小康水平的难度、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影响国家积累的增加,从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1、我国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行动纲领?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我国的人口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3、我国的资源状况如何? 我国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短缺已开始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资源问题,即资源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4、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如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 (第一课时) 【基础梳理】 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压力:人口基数大、素质低,每年新增人口多,结构不合理。 2、资源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3、深刻的环境危机:仍在发展;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二)、行动纲领: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一)、概念:以技术手段,以为核心,以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二)、原则:资源输入、资源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B、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 C、中国已制定出国家级《21世纪议程》,这是继巴西后的世界第二部 D、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并不紧迫 2、以下一些观点和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杀鸡取卵 B、竭泽而渔 C、砍伐森林 D、退耕还牧 3、促使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地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D、人口基数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关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叙述是() A、只有生态破坏,没有严重地环境污染现象 B、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和农业生产活动不合理而形成的 C、范围小,问题严重,主要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 D、对待环境问题只要不继续开发就能自行恢复 5、《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表于() A.1994年3月 B.1992年12月 C.1993年4月 D.1994年6月 6、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地矛盾,应实行地基本国策是() A、保护有限地土地资源 B、大力砍伐森林 C、大力开发环境资源 D、实行计划生育 7、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但资源类型很不齐全 B.我国许多自然资源居世界前列,因而人均占有量也居世界前列 C.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地相对短缺 D.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5%以上 8、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地叙述,正确地是()

中国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辛西娅·W.卡恩、迈克尔·C.卡恩等撰写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文指出,中国当前正处于能否成功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的十字路口。 因此,文章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对照这些问题,对中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制订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评价,最后对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这些建议对我们继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主要内容摘译介绍如下。 中国和世界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增长,这难道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么?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大国不能沿着其他许多国家不断重复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走。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目标是成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个目标正是“三方利益兼顾”原则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反映,这一发展道路认为经济、社会和环境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根据这一思路,中国作了全面的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系统,同时要确保社会和谐、环境清洁和资源受到保护。本文所关注的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动,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经济发展引发了中国新兴中产阶层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这些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威胁不仅会进一步恶化中国的环境,而且会导致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中国将如何养活自己。下面的内容涉及中国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水资源问题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包括水污染、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洪涝灾害问题。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数据,中国的大多数生活和工业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被排放到水系中。1996年,只有5%的生活废水和17%的工业废水经过处理,此后的状况改进不大。中国几乎有一半的饮用水受到人畜粪便污染。此外,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合成氮肥的第一大消耗国,其农业用地的大量化肥养料也流入江河中。 中国七条最大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长江、珠江和黄河,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在这些河流一半以上的受监测区域中,其水质都是五级(五级在中国水质等级中是最低的等级)或比五级还差。中国5000公里以上流程的主要河流污染程度严重,以至于有80%的流域不适合鱼类生存。黄河由于受到铬、镉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严重污染,大部分已经不适于人类饮用和灌溉。 沿海地区的废物排放和近海石油的开采正在污染海岸线。在与中国接界的四个海域中,东海的污染最严重,其一半以上海域的水质是四级或者更差。从1999年到2001年,在这些海域中发生的赤潮以5倍数增长(2001年发生了77次)。据估计,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有100亿元人民币。虽然赤潮的成因还不明确,但许多科学家认为沿海地区使用杀虫剂和氮肥造成的污染是潜在的因素。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它的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 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这一数据在美国是20%,在印度则是60%。由于灌溉是决定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