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

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
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

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2.能独立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

3.能列举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并守恒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伽利略分析问题的精妙,学习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2.在列举事例过程中体会费恩曼所说话的深刻内涵,体会转化与守恒的普遍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来研究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追寻守恒量”,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初步树立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3.通过学习,要善于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体会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

教学难点

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发现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后,能意识到存在的巨大使用前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滚摆、单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

如图所示,一个用细线悬挂的小球从A点开始摆动.记住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然后用一把直尺在P点挡住摆线,看一看这种情况下小球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它是否说明在小球摆动的过程中某种“东西”是不变的?这种“东西”会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理解这一实验现象了.

故事导入

新华社2000年12月31日和中央电视台2001年元月6日先后报道:在20世纪的最后几分钟里,一项新的多米诺骨牌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北京颐和园体育健康城综合馆和网球馆诞生了.中国、日本和韩国的62名青年学生成功地推倒了340多万张骨牌,一举打破了此前由荷兰人保持的297万张的世界纪录.从电视画面可看出,骨牌瞬间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

观,其间显示的图案丰富多彩,令人惊叹.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这种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的一部分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虽然有部分能量损失,但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牌的个数足够多,那么最后一个牌的速度将是怎样的大!场面又是何等的壮观!

故事中应用到了动能、势能及其转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追寻守恒量这节课,学习问题中展示的能量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

问题导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一首杜甫的诗.跳高运动员总是要充分地助跑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强弓就射得远?跳高运动员是以高度来计成绩的,而他们为什么要提高自己的速度呢?难道速度和高度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2)这体现了一种什么过程?

推进新课

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三个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他没有研究过能量(至少没有深入研究),所以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很有局限.但在伽利略的实验中,已经有了“能量”的影子.

能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紧密相连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告诉我们,尽管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没有规律的,基本的规律就是守恒定律.这一节课我们从一个较高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指导:让一位学生朗读教材开头费恩曼的话,让学生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活动探究

课件展示1:大屏幕投影展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flash模拟动画.

问题:1.当小球沿斜面从高处由静止滚下时,小球的高度不断减小,而速度不断增大,说明了什么?

2.当小球从斜面底沿另一个斜面向上滚时,小球的位置不断升高,而速度不断减小,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并总结:

明确:1.说明小球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断减少,而由于运动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断增大.

2.说明小球凭借位置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断增加,而由于运动而具有的物理量逐渐减少.

课件展示2:利用动画模拟实验,将斜面调整,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指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描述看到的物理现象.学生通过阅读并观察、讨论、总结: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开

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同一高度,但这时他要滚得远些.若继续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达到同一高度,但滚得更远些.

教师设疑:若将后一斜面放平,小球的运动情况将是怎样?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大胆猜想.

参考结论:小球好像“记得”自己的起始高度,但又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将永远滚动下去.

点评:教师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有某一量是守恒的”.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体会“守恒量”的追寻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欲望.

二、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实验演示:演示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进一步强化,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好像“记得”自己初始的高度,即某一量是守恒的.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示例,举出生活中其他关于此种现象的事例.

公园里的秋千,游乐园里的海盗船,乒乓球自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后的运动,在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说明,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想化后,确实存在着某一物理量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列举实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普遍规律.

教师点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以上这一事实说成是“有某一量是守恒的”,并把这个量叫做能量或能.

通过阅读体会,给出动能与势能的概念,体会动能与势能转化并守恒的普遍存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伽利略的发现今天看来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思想.其中与高度有关的量,我们称为势能;与速度有关的量我们称为动能.

课件展示实例,指导学生分析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

滚摆

1.视频展示:秋千与海盗船.

2.视频展示:滚摆与落下的乒乓球.

学生详细分析:讨论总结并由代表发言.

阶段小结:

1.能量:“有某一量是守恒的”,这个量叫做能量或能.

2.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视野拓展

2004年12月26日,国际标准时间00:58:50,一股压抑许久的“怒气”从印度洋深处狂躁地迸发而出,里氏9.0级(美国地震局测定)地震劈开周围的海水,形成一道道相距百十公里的弧形水幕,以每小时800公里的起始速度排山倒海般向四周袭去……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之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试查阅有关资料,谈一谈此次海啸中存在哪些能量.

例以竖直上抛的小球为例说明小球的势能和动能的转化情况.在这个例子中是否存在着能

的总量保持不变?

参考解析:竖直上抛运动的小球,首先由动能转化为势能,达到最高点时,动能为零,势能达到最大;在下落时,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在小球运动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点评:本实例探究可以应用受力情况来作分析,亦可根据实际运动情况总结,紧紧抓住高度影响势能,速度影响动能这一关键进行分析.

课堂训练

如图所示,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拴着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图中a、b、c三点分别表示小球摆动过程中的三个不同位置,其中a、c等高.在小球摆动的整个过程中,动能最大时是在_______点,在_________点势能最大;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小球在a点的动能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c点的动能.

解析:在小球来回摆动时,动能与势能不停地相互转化但总量不变.在a、c两点时位置最高,势能最大,速度为零,动能为零.在b点时位置最低,势能最小,速度最大,动能最大.

答案:b a、c 等于

方法总结:在某一过程中,若仅涉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若能判断出其中一种能量正在减小或增大,则另一种能量一定正做相反变化,且一种能量为零时,另一种能量达到最大值.

课堂小结

1.物体由于位置高度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动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共同决定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在只有重力做功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总的机械能不变.

布置作业

1.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能量的研究过程.

2.在其他自然学科中列举出几个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实例;转化与守恒的思想(不仅仅是能量)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例如水资源)

板书设计

追寻守恒量

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二、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1.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三、追寻守恒量的意义

活动与探究

课题:能量的应用.

内容:古代战争中常用滚木和檑石作为武器来阻止敌人的进攻,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吗?这种战术适用于哪种情况?怎样才能使杀伤力更大?为什么?

方法:利用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思想.

参考答案:滚木和檑石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利用其动能来杀伤敌人;这种战术适用于居高防守;提高其高度、增大其质量才能有更大的杀伤力.

习题详解

解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在转化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变.

《辽阔的疆域》教案示例

《辽阔的疆域》教案示例 第一节一一“辽阔的疆域”教案示例1 教案示例1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 2.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3.我国现行一级行政区划。 【教学难点】 1.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和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2.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教学方 法】启发、讲述、讨论、活动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计算机、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 与学生简单的问候,开学了,感觉高兴吗? [复习] 初一的一学年中,我们学习了地理七年级上册和下册,让我们简要回忆一下,哪位同学说说学过哪些内容? [回答] 地球、气候、中东……

[总结] 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地理知识,首先是地球和地图,了解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知识;然后是自然方面,陆地和海洋,其中大洲和大洋、海陆的变迁; 接着是天气与气候,有天气的知识、气温的知识、降水的知识、世界气候的基本情况。最后两章讲了人文知识,居民与聚落,包括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最后一章是发展与合作,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国际合作等。 七年级下册,我们飞到了遥远地方,看世界,了解大洲的代表一亚洲,学习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了地区,如东南亚和中东,一个地区最主要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最小的单元,学习了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简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概况。 [引入新课] 有哪位同学暑假出去旅游了吗?去哪里了?说说基本情况,如人文、自然等。 [回答] 略 [教师] 很好,古语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仅在军事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实际,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去年我们了解世界地理知识,我们对自己国家有多少了解呢? [活动]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 1、导入新课播放中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请同学们思考歌词唱到了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本节课《多变的天气》。 2、预习新课① 什么是天气?怎样描述天气?天气的特征是什么?②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③ 天气的影响?④ 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哪些情况?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卫星云图中的各种颜色分别表示什么?⑤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用什么来表示?结合课后活动谈谈我们身边有哪些大气污染现象?保护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生预习新课,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后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1)本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天气及其影响”。第一步,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天气。第二步,着重说明怎样描述天气。采用多媒体,举例介绍几种天气的状况,如晴、多云、下雪、阴、雾、闪电、雨后天晴等,通过短暂的天气情境再现,可激发学生产生无限的暇想,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人们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天气的语言。第三步,分析天气特征。首先,投影三则材料,即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雨、暴雨前后;然后,请同学们讨论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天气有哪些特征;讨论后由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通

过课堂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来天气的三个基本特征。进而突破本节分析天气特征这一难点。第四步,举例说明天气与人息息相关。首先,提问“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活动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然后,展示“天气与交通、天气与农业、天气与军事等信息资料”。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2)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明天的天气怎样”。第一步,学生讨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了解“明天的天气怎样”有哪些主要途径?学生会说出许多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讨论会使学生认识到,收听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步,播放视频资料。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天气预报,学生观看后我会提问: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大胆探究,之后展示天气预报生产过程图,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教育。第三步,看懂天气预报。首先,我提出问题:假如没有播报员的解说,你能看懂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卫星云图与天气符号吗?其次,引导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主要是让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说表示的含义,即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再次,引导学生识别天气符号,通过投影出示主要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记忆、形象记忆来熟悉天气符号。图文合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纸房头乡中学赵敏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猜谜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试讲稿 课题: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 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 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 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商务星球版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教案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1.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象力; 2.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疑点】 1.台湾海峡是我国的领海还是公海? 2.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是哪一级行政区划? 【教学方法】 1.启发、讲述、讨论、活动 2.这一节重难点方面的内容具有直观性,可借助于投影、地球仪等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弄清楚我国的地理位置等,并通过填写空白地图册,检查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3.通过看投影片、组织学生进行拼图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识记有关地理事物 【教学媒体】 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录像带、地球仪、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自制中国政区课件、投影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

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上。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疆域辽阔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教材提供的相关练习 (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2)投影“中国的疆域示意图”,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四名同学依次说出习题答案。 [教师归纳]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材简解] 天气,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提出了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而了解天气的变化,正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阴晴雨雪、沙尘、雾霾……,幼儿每天都能体验到天气的变化,对天气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却缺少进一步的经验提升,如何引导他们对熟悉的自然现象产生关注,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获得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是设计这一活动的出发点。 进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观察、探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尝试用语言、图画等表现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简单的记录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活动从认识形象的天气符号入手,引导幼儿发现天气的多变,从而引发关注,并通过合作配图、交流讨论,真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引发后续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学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它不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更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兴趣的培养。“多变的天气”这一教学活动,以“多变”为主题,通过三个环节的不同设计,使幼儿主动发现天气的多变,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对天气的关注。环节一,利用天气与符号间的多次转换,形象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并与环节三链接,体现“多变”的主题;环节二设置了有意义的情境,以配图形式,将天气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知道在不同的天气下需要做合适的事情。同时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间不同的思考;环节三既是对前面经验的链接,又为后续关注提供铺垫。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1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 2.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个机会让你免费去海南旅游,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你的父母最关心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问题。 师:相信天气与安全问题,是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天气的有关知识。出示题目──多变的天气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问题1: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我们这里昨天和今天的天气呢?(从身边的事情谈起,让学生感受地理

就在身边。)学生交流发言。 (一)天气与气候 先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情况,你能总结一下他们都用到了哪些词语吗?天气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发言。 师总结: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多变的天气 名师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 为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 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 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版书)二、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天津市宝坻区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人教版

多变的天气 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地理七年级学生 1课时 宝坻区大口屯初级中学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及其区别,天气预报等知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后面章节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而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一)知识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天气述语。2、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3、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能力。2、培养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2、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 天气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导入,介绍天气对我们的影响,对学生来说,只要能获取天气预报并看懂天气预报的内容即可。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通过设计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学习。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入手,去理解知识,培养能力。 4、通过问题探讨、分组抢答、模拟训练、方案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会把有关天气知识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 2、了解人类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教师:展示学生的答案,启发学生补充 更多与天气有关的人类活动例子,尤其 是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如卖炭翁、哈尔 滨的冰灯、天气与心情、天气与疾病等)学生练习:完成课本P43活动题1、2 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 “天气”两个特征的 认识 教师谈话式启发引导: ①通过再次观看录像片,通常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什么? 天气预报图用什么表示天气状况?学生回答:温度、降水、风、阴晴。 在边问边答中让学生 识读卫星云图。

商务星球初中地理八上册《1第1节 辽阔的疆域》word教案 (2)

辽阔的疆域(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目标】 1.记住我国的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重点) 2. 了解我国陆上疆界及大陆海岸的长度,认识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重点) 3. 在图上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能够估算我国领土最北端和最南端纬度相差的度数 及领土最东端和最西端经度相差的度数来认识我国是陆地大国。(难点) 4. 通过描图、填图能在图上指出我国6个隔海相望的邻国、濒临的4海1洋和主要 的岛屿,初步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进一步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即疆域辽阔,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难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填图法、拼图游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的疆域与邻国拼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北京——天安门 军舰 活动1:赏析 活动2:谈一谈你对领土有怎样的认识?(说出自己现有知识对领土的了解与认识)。 中国三军——海陆空 火箭炮战斗机 学生积极踊跃的进行阐述,说出自己对 领土的理解与认识。 赏析视频 图片:我国 庄严肃穆 的北京天 安门和飒 爽英姿的 海陆空三 军;让学生 感受祖国 的和平与 发展、国家 主权和领 土完整,离 不开伟大 的中国人 民解放军。 激发学生 的爱国热 情和学习 欲望。 承接过渡 教师小结:“领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区域,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即中国的“疆域”。我国的“疆域辽阔”有广阔的领土面积和海洋面积,疆界线和海岸线长,邻国和临海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辽阔

1.1 辽阔的疆域 教案23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教学要求 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查阅中国的四至,量算我国领土南北端之间、东西端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3.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并能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并填注其名称。 4.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使学生树立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念,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 【课时安排】2~3课时。 【位置优越】 1.引入新课 (1)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因此教材对如何教学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读图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

带范围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联系大洲与大洋位置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进而分析我国位置在气候、农业、国际交往上的优越性。 (2)直接通过活动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些纬度较高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或纬度较低的国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属的温度带,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些内陆国(例如蒙古等),由于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些岛国(例如日本等),由于四面环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但沿海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为这些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的理解,并为今后教学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作好必要的铺垫。 (3)评价“位置优越”时,还可以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或讨论:如果我国不具备东临大洋的海陆位置,而是深居内陆,就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和现在十分不同的影响。展示我国地形图,启发学生,在相同的海陆位置条件下,我国地势如果东高西低,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2.转折深入 采用分组讨论这种常见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分析和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半球图中分析我国在全球的位置;巩固用经纬度来确定一个地区经纬度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我国所处的温度带,就容易得出来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海陆位置的分布特点,学生从图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海陆位置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的降水,还对开发海洋资源、海上交通事业等方面有一定影响。这样不仅讲清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而且也教给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 3.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活动

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 一.活动目的 1.了解阴天,雷电,下雨和彩虹的景象. 2.表达对天气的感受. 3.辨别乐器的声音. 4.锻炼大肌肉的活动能力. 5.利用天气的特点创作脸谱. 二.活动准备 1.实物图片"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 2.沙槌,铃鼓. 3.图画纸,彩笔,绳子. 4.幼儿自备的小棍子(一次性筷子或雪糕棍). 5.<<夏天的雷雨>>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 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请你们猜个谜语好吗? 大哥天上叫;二哥把灯照;三哥来喷水;四哥把扇摇. (打雷,闪电,下雨,刮风) 小朋友真聪明.天空像个娃娃的脸,变来变去.有时阴天,有时晴天,有时雷电,有时刮风,有时下雨,有时雨过天晴还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呢. 2.老师这儿有几种不同的天气景象,请小朋友帮老师辨别一下是什么天气好吗?

出示图片,请幼儿说说各个景色的特点,以及对不同天气的感受. (1).出示阴天图片. 这是什么天气?从哪看出来的?阴天天空是什么样子的?阴天的时候小朋友心情好吗? (2).出示闪电图片. 这是什么天气?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听到雷声你会有什么感觉? (3).出示雨天图片. 这是什么天气?从哪看出来的?下雨天是什么样子的?出门方便吗? (4).出示彩虹图片. 上面有什么?这是什么天气?天空的颜色呢?彩虹看起来像什么?下 雨后人的感觉怎样? 3.小朋友说的真好.现在老师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什么乐器在 唱歌好吗? 摇动沙槌和铃鼓. 听听什么乐器在唱歌? (1).沙槌发出的声音像什么?请小朋友跟随沙槌发出的声音学一下,小雨点是怎样从天空落下来的. (2).铃鼓发出的声音像什么?请小朋友设计一下雷电的动作好吗? 4.学的真像!老师带了几个娃娃来跟小朋友玩,你门想知道它们是 谁吗? 出示老师制作的不同天气的脸谱. 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的吗? 示范做法并讲解. 先在图画纸上画上阴天,雷电,下雨和彩虹的图画,然后剪下来贴在棍子上。还可以把绳子挽成死结,然后把绳子贴在下雨脸谱上,增加脸 谱的动感. 和幼儿一起制作脸谱,教师辅导. 5.脸谱做的真漂亮,咱们一起和脸谱娃娃跳舞好吗?

辽阔的疆域教案

《辽阔的疆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从中国领土的四个端点、邻国、海域等角度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知 道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逐渐学会如何从地图中获得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陆域、海域两方面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知道中国是海路兼备的国家教学难点:学习分析中国海路兼备的特点有何优越性 三、教学设计 歌曲导入:播放《大中国》并展示歌词,鼓励学生跟着一起唱,以激发其积极性。再引用“景色也不错,······好大的一个家······我们的大中国”等歌词引出相关的图片。教师向学生同一个时间段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风景,说明中国的辽阔。 过渡:那么具体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些差异的呢? (一)中国的陆地面积大 1.展示相关的表格:世界上的面积大国中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 承接:既然中国的面积这么大,那么它的四个端点又在哪儿呢? 2.中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图3—1中国的疆域图,找一找中国的四个端点(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回顾地图的相关知识,尤其的地图的方向:上北下南,比例尺的内容)。 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一遍,同时提醒学生划出相关的内容。(这里教师要适当解释一下什么叫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引导学生利用经度纬度和比例尺知识自己动手,使学生对中国陆上面积的辽阔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中国的陆上邻国 引导学生以逆时针的方向,在图3—1上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可以以自由发言的方式请学生回答,也可以以类似于成语接龙的方式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带领大家回顾一遍。 过渡:中国的陆上面积辽阔,除此之外呢,中国还有广阔的海域面积。 (二)中国的海域 1.隔海相望的国家 展示中国的疆域图,并指导学生从图3—1中找一找与中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为防止遗漏,最好请学生回答时,按照自北而南或自南而北的方向来说,教师再带领大家回顾一遍。 承接:刚才我们讲到了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那么它们相隔了哪些海洋呢? 2.四大海洋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讨论、归纳、分类关于天气的信息。 2、根据已得信息,自己做一次天气预报员。 3、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天气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2、意识到天气对人类每天的生活有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认识天气预报图中各种符号的意思,能比较全面的观察和描述天气情况。 三、教学难点 对所得天气信息进行分类;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变的天气》PPT课件、天气符号表格。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播放一段音乐,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目好不好?(播放音乐)学生猜出:天气预报节目2.师:大家平时看天气预报吗? 从天气预报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多样的天气 1、师:首先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看看大家能从中找出哪些例外天气类型。 2、师:从刚才的天气预报中我们看到了哪些例外的天气? 3、除了天气预报里的天气以外,大家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其他例外的天气吗? 4、展示例外的天气图片,学生观察、总结出例外天气的特点。 师:这是什么天气?为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5、师:例外的天气都有其例外的特点,大家能不能根据例外天气的特点,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一种天气? 6、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让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7、肯定学生的设计,教师展示天气预报中所用的天气符号。 师:大家设计的都可以,那我们来看看在天气预报中。 8、教师通过天气符号引导学生给各种天气现象尝试分类天气现象的主要特征有云量、降水量、风向风速和气温。师:在这么多的天气符号中哪种图标出现的最多呢?(云。 云量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天气现象的特征) 师:那除了xx还有什么呢?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 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下是出guo为大家的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guo。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Ppt课件小组操作板(含晴雨雪雾符号、√×?符号、图片插槽设置等)每组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 一、话题导入,引出天气符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以晴天为例,结合幼儿回答,ppt出示晴天图片假如请你用一个符号来记录晴天的话,你会怎么记录? 我们看看生活中是怎么记录的——出示晴天天气符号(评析:从今天的天气导入,自然引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利用幼儿已有的记录经验,建立起天气与天气符号之间的联系,了解生活中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从天气转换到符号) 二、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 1.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1)认识雨天符号(如当天为雨天,与步骤一中内容互换)出示雨天符号——看到这个符号,你知道表示什么天气吗?

(评析:利用ppt链接,设计可随机调换的符号,可结合当天的天气与步骤一中的图片内容灵活调换) (2)认识多种天气符号出示多种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雾、雪、沙尘)除了晴天、雨天,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天气?从符号中你也能找到吗?有没有你看不懂的?(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天气图片)(评析:当幼儿对符号有了概念之后,又从符号转换到天气,从众多的符号中找出相应的天气,初步感受天气的多样) 2.了解同种天气不同程度的符号 (1)出示三种雨天符号为什么同样是雨天,要出现三种不同的符号? (2)除了雨天,有没有其它天气也会用不同程度的符号表示?(结合幼儿回答,ppt展示雪、风等天气不同程度符号,拓展经验)例: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例:不同等级的风(评析:从单一的符号到三种不同程度的符号,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递进,上一环节是不同天气的变化,这一环节是相同天气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符号→天气的转换,再次感受天气的多变。) 3.小结原来,天气的变化有这么多,有晴天、阴天、雨天,还会刮风、下雨、下雪起沙尘,同一种天气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评析:小结,将经验进行适时的提升与总结) 三、合作配对图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1.为四种典型的天气进行生活图片配对,知道不同天气下做哪些合适的事情

2020秋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1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2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1.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象力; 2.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疑点】 1.台湾海峡是我国的领海还是公海? 2.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是哪一级行政区划? 【教学方法】 1.启发、讲述、讨论、活动 2.这一节重难点方面的内容具有直观性,可借助于投影、地球仪等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弄清楚我国的地理位置等,并通过填写空白地图册,检查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3.通过看投影片、组织学生进行拼图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识记有关地理事物 【教学媒体】 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录像带、地球仪、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自制中国政区课件、投影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气象教案--《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几种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如冷、暖、干、湿、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 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能设计风、雨、雪、阴、晴等天气符号,并能用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3、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如蓝天、白云、雪景等。) 4、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5、感受天气现象的多样性,产生探究天气的兴趣。 6、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并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用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要素来科学表示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天气符号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部有关大自然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主题歌,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 2、同学们,你注意到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什么写的吗?(天气现象) 3、对,是根据天气现象来写的。歌中唱到:“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

穿棉袄,天热扇扇子”,可见,天气是变化多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多样的天气(板书课题)。 二、了解天气变化,学会描述天气。 (一)认识多样的天气。 1、说到天气,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把今天的天气和大家说一说?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从阴晴、冷热、风力风向等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描述了天气。下面这些天气现象你见过吗? 【课件展示:多样的天气想现象】 3、你能说一说刚才的资料上都出现了那些天气吗?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阴晴雨雪冷暖干湿…… 4、那么,究竟什么是天气呢?天气就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ppt展示:天气】 (二)描述多样的天气。 1、刚才展示的这些天气现象,有的是我们熟悉的,有的又是不常见到。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汇来描述这些的天气呢? 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知道这么多描写天气的词语,老师也替你们高兴。 2、描述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天气,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1)在这多样的天气里,你比较喜欢的是哪一种?不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看来,天气不仅能影响我们的心情,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恶劣的天气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预先知道天气情况。 三、体验科技发展对获取天气信息的影响。 (一)观察自然现象,预测天气变化。 1、同学们知道在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怎样预测天气变化的吗?(自然

《多变的天气》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常识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

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预习提问)】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是一个地区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的。人们经常用、、等来描述天气,一般变化。 2、人们通常用某一地区一年或一段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的天气,一般变化。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你一般从什么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如电视、网络、报纸、电话等) 2、天气预报的内容:说明一日或几日内、、和降水等的情况。 (1)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对即将出现的天气状况做出,就可以及早做好准备,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避免和预防不良天气的。 (2)卫星云图的判读: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云厚的地方一般是。 (3)天气符号:不同的天气符号代表不同的。 (4)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共分八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我们称之为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 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任务1 结合近期天气状况,学会正确描述某地区某时段的天气状况。 教师出示近5天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中包含那些信息? (学生回答天气的阴晴、温度、风力、风向等) 提问:你了解天气预报主持人口中的这些常用语吗?归纳描述某地区某时段天气状况的用语。 出示天气的概念,描述天气就是描述该地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此外还有雪、冰雹、雾、沙尘暴等天气状况。 问题:我们这里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 (学生发言) 教师出示一段材料,提问:从时间上、变化上归纳天气的特点。

根据这段材料包含信息,可归纳天气的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教师再次展示两段材料,追问:你能根据下面的话归纳出天气的特点吗? 东边日出,西边雨——第一,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早晨雾,中午晴天,傍晚刮风下雨——第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2、其余几个描述的是什么呢?(气候) 引出下一个讨论问题: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解释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 联系 天气是气候在某段时间内的具体表现; 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教师组织课堂活动: 讨论1: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讨论2:哪些人最关心天气?为什么? (有人说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那我们为什么还经常谈论天气呢?那是因为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辽阔的疆域教案.doc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教学要求 1. 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 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 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查阅中国的四至,量算我国领土南北端之间、东西端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3. 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并能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准确找出34 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并填注其名称。 4. 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 意识;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使学生树立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念,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 内容点析 1. 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 意义。我国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和各种自然资源,工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对外贸易等生产部门,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并在这个空间位置上发生、发展。我国特定的空间位置,影响着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辽阔的国土,使我国的地形、气候乃至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我国各生产部门提供广阔的场地,形成各地区自然、经济上的区域差异。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等,全国划分为34 个省级行政区。 疆域是指国家或地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行政区划是国家或地区实行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和调整。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辽阔的疆域和省级行政区的分布,是掌握我国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节的基础。 2. 本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地名很多,掌握其地理位置成为本节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反复练习,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插图的基本技能,并教会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在“中国行政区划”填充图上正确地填注邻国、主要半岛、岛屿和海峡,以及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3.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一般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四方面去分析。本节教材在讲述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时,就是从半球位置、大洲与大洋位置、纬度位置、五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我国地理位置 的特征,并在活动教材中通过对比和列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一一对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