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火把节是彝族自己的传统节日,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姿多彩,节日中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包涵着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及其深层的文化精神,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是云南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在全球化文化盛行的今天,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亡,具有丰富文化内容的少数民族节日,是各族人民艺术文化的显著表征和重要载体,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在火把节期间,各家各户不仅要祭祀地神、谷神,还要祭祀祖灵,举行摔跤、赛马、斗牛羊、打跳、选美等各种民间游艺活动。彝族传统火把节,是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的节日,在彝族血缘认同难以为续的现实语境下,火把节是进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也是彝族传统文化活性传承的重要机制。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彝族火把节是一种精神生活民俗,彝族火把节代表着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彝族的火把节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双脚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拍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彝族分布在云贵川,大多数地方每年都会庆祝火把节。其中四川凉山州西昌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凉山州其他县和乡镇也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火把之乡"普格县和布托县两地火把节也是值得参加的。云南楚雄、昆明石林等每年也

会举办火把节。不论男女老少,到了火把节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点起火把,载歌载舞。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火把节是流传在地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彝族人民的年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举行,节日时间长短不一。节日期间,节日活动中都要燃篝火歌舞,举火把游田地,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地、各支系不尽相同。

在民间,大多数地方节日过三天。彝家村寨欢庆祝福、一派喜气,邻近的村寨约定地点举行节日庆祝仪式。节日当天,彝家人以事先准备好的用松树做成的火把,分别向家堂、家人、灶房、畜厩、家门、田间地头祭祀,各处撒一把火把,祝福家人平安、家畜兴旺,祈求驱害除虫、五谷丰登。之后,走亲访友,村邻串门、相互祝福,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合家欢宴。夜晚,火把通明,人们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节日。第二、三天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集体游乐、斗牛、摔跤、打磨担秋、唱歌跳舞等庆祝节日,有的持续数日。节日期间,除庄重的祭祀活动和热烈的歌舞、文体活动外,彝家人还烹饪美味佳肴,邀约亲朋好友聚饮,唱酒歌、欢庆自己美好的节日。席间,有卜卦的习俗。席毕,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老人给小孩唱古歌(讲述彝族的历史)。彝族青年男女则会成双成对出现在篝火旁、松树林中、姑娘房里谈情说爱。

少数地方节日过三天以上,有的地方还进行地方特色的歌舞表演。双柏县罗武支系的彝族,火把节从从农历六月二十三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双柏县法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火把节还要跳源于彝族原始的虎崇拜的“老虎笙”,场面壮观热闹。禄丰高峰地区的彝族,火把节从六月二十日开始二十七日。永仁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别具风格,从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人们吹响牛角号开始,开展对唱、歌舞、跳脚、摔跤、赛马、射弩、打秋千等活动,一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结束。武定一带的彝族纳苏支系过火把节还有斗牛、摔跤、打磨担秋等活动。元谋小凉山一带彝族的火把节要唱《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等。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人的思想大解放,中国的节日传统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也在被不断创新、发展和合理利用。

彝族火把节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复合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居于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彝族服饰、彝族银饰手工技艺、口弦音乐、民族体育竞技与游艺、民间歌舞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都附丽于、展现于完整性的节庆活动之中。早在2006年,彝族火把节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又入选“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旅游业的广泛关注。

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项目之一,彝族火把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广泛传播的社会影响,亟待总结和提炼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而不断丰富新内容、发展新形式、开辟新渠道。

内涵文化情况

彝族史诗《梅葛》说:“地上没有火,天上龙王想办法,三串小火镰,一打两头着,从此人类有了火。”火与彝族生产、生活的关系极大,特别是彝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山地区,刀耕火种,防寒和御兽都离不开火。如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常常是晚上在庄稼旁燃起大火吓唬野兽,所以在彝族文化中强烈地表现出浓郁的火文化特点。这种现象表现在过火把节、祭祀火、火禁忌等行为上。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彝族人民已认识到火是可为人类服务的,并成了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因而对火怀着感激之情并加以崇拜。但是,火也是一把双刃剑,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而人们一方面在使用火,一方面也在思索:如何去尊重它,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该怎样做才不会触犯它,不使它发怒,不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样一来,火一下子从一个实体的自然物,变成了似乎像人一样是由其思想和感情来支配行动的“灵”物了。他们认为凡是火所做的好事和坏事,都是火的“灵”在起作用,火具有博大的威力,甚至认为火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所以用火驱鬼除邪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集中在火把节期间进行,使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得到了集中展示。在许多彝区,火把节期间,家家门前都要竖一个火把。通常选一棵松柱,并用松枝和干柴层层围成一个巨大的宝塔式火把,上面插花挂果,有的还插着写有“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字样的红绿彩旗。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响,男女老幼便端着米酒、炒豆等食品汇集广场,大家点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光焰冲天。老人们举杯畅饮,谈古论今;年轻人围着火把翩翩起舞,纵情歌唱,尽兴欢乐。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祭神祭天、祈年丰收、送邪恶为主要风俗内容。近年来,随着傩文化研究的兴起,云南省禄丰县高峰乡火把节傩仪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由于交通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很少受外界文化的影响,全乡大部分的彝族,仍过着一种原始、古朴而又神秘的生活。高峰乡的火把节内容丰富、系统严谨、保存完整,最具特色的是该村的祭祀民俗活动,也就是傩仪驱鬼。大、小花箐村的火把节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避邪驱鬼、送火把等六个部分。其中歌舞自始至终穿插在内。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许多彝区火把节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它必将成为更能反映文化习俗的重要节日。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群众参与度变化

在之前是每个彝族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彝族火把节,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历时三天三夜,在彝族人心中火把节犹如过年一样重要。而现在,多数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过节场面没有以前热闹,本地的彝族人参与程度明显下降,反而是受到旅游因素的影响,外地人会比较多一些,总的来说,现在的火把节流于形式,没有以前祭祀的神圣感。

形式变化

火把节期间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及选美、歌舞等大型的文艺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彝族起源神话或彝族英雄神话,是彝族人长期以来对远古祖先的认同,体现出民族意识的觉醒。为纪念祖先的英雄事迹,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然而现代人过火把节,这些文艺体育活动真的只是象征性的走走形式而已,活动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参与性不强,不能真正调动人们的兴趣。尤其是现代的彝族年轻人,普遍感到过火把节没意思,没劲头,过不过一个样,但却一味热衷于“洋节日”,把自己本民族的节日束之高阁。当地政府有意识地出巨资制作大型火把节晚会、电视直播之类的“节日大餐”,以引起人们对节日的关注和重视。豪华的舞台布置,震耳欲聋的声响,四射刺眼的灯光,使人们只感到震撼,难找到欢乐。其实火把节庆应该通俗化、民俗化、自主化、少花钱,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欢乐。以凉山州甘洛县为例,火把节是当地彝族聚居区重要的节庆,但是过节时过去那些丰富的活动内容不见了,现在只剩下大吃一顿和看火把节电视晚会。这一现象冲淡了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损害了可以全民共享的美好传统文化主题。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节日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进入社会和进行社会知识交换的渠道,提供了共享社会知识的一种方式。火把节期间的祭祀、各种娱乐体育活动、走亲访友、互赠节日食品等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彝族人通过这些传统火把节活动让每个人不断进入特定知识交换的体系当中,了解社会关系、社会伦理知识。

古玛林子的小说《阿朵美》中的火把节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家隆重的节日庆祝,和大多数汉人的春节一样热闹。人们喜气洋洋,脸上堆满了笑容。他们自发地形成几个大的场地,有的斗牛,有的斗羊,有的斗鸡,

有的赛马,有的摔跤,还有的唱歌跳舞选美等等。许多人坐在场子四周青草如茵的空地上观看各种娱乐活动。有的趁此机会访亲会友,拜见久别的亲人。火把节场地成了小凉山区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孩子们在这里也学到了许多社交知识,大人们彼此之间增进了联系和了解。整个彝族社会呈现出一种欢乐吉祥的和谐气氛。”不过现在见到类似场面的机会却少之又少,多半是在大点的城市里由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举办的火把节。这种虽然规模大、气势宏,但它忽略了人人参与的节日本质。而现代人过火把节仅仅满足于合家欢乐,聚会娱乐、走亲访友的频率明显下降。节日交往的范围狭窄化、形式单一化日益显露。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任何民族的文化都难以孤立存在,都需要与外界交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单一民族国家、单一文化地区越来越少。同样,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火把节在社会功能上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一种习俗的变化与文化的变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而一种文化的变迁涉及到文化交流、文化整合、文化冲突等诸多因素,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变迁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发生演变的原因在于其文化的变迁,而促使文化的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火把节社会功能演变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就其中几个进行分析: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随着民族间接触的加深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彝族传统的生存空间、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就可能被打破,从以前的小村落迁移到城镇去生活,工作,并逐渐接受城市里的强势文化。与之相应,彝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就可能逐渐萎缩,使用人口和场合会越来越少,一些文化甚至会走向濒危。而且一些原来在彝族人们思想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宗教思想在他们与外界交往的同时被外界的思想和行为所感染,久而久之,自己原有的传统的宗教思想也弱化,逐渐去接受一些现代的文化思想了。所以彝族火把节早期的习俗文化能否被继续传承下去,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的。并且随着全社会人口的增长,彝族人口也在不断增长,而且社会越来越发达,加之政府也提出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这样对一些以前只生活在小村落的人有了很大的影响,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其他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他们对外界了解多了,就必然接受现代的文化,而对彝族自身留传的本地习俗却不感兴趣了。所以,一个民族文化的变迁是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的,当在一个地方这种节日习俗得不到特别的关注时,这种习俗就会慢慢就消失。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一个民族文化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发明和传播。而文化的移入是指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地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而形成的。而彝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就是使得他们之间文化的创新和移入的原因。彝族的火把节文化就受这样的影响。火把节文化加入了汉族及其他对之有影响力的民族的文化,从而改变了原始以宗教祭祀为主的文化风俗。社会的进步给各族人类带来了新的文化,这些新的文化都会对旧文化有着影响。他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却改变了自己的本土文化了。显然,彝族文化的变迁受外来文化的创新与移入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文化的丧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政府介入等外部环境的变化,火把节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但是,火把节也出现传统观念及习俗淡化,节庆活动城镇化,民俗活动商业化等变化趋势。这就会使一些传统文化消失。因为现代的彝族人接受的文化教育越来越先进化了,大多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着外来的文化教育,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走出去,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因此,现代的年轻人都接受统一的教育,人们接受的文化越来越科学,文明,所以原生态的文化习俗将被抛弃,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而原先的一些传统的习俗及封建迷信的思想也被抛弃掉,有的连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也不会说了,更不用说写了。所以,原来宗教祭祀性的火把节文化将逐渐丧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意义的火把节。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人对火把节的观念有所改变了,当然他们的价值观也有所改变,而人类价值观的改变对文化变迁是有所作用的。现在社会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的交往和接触,必然使人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对某种习俗的功能也有所改变。彝族人的思想受到外来科学的,先进文化的影响,对他们的社会心理产生作用。使彝族人自身看待事物的价值观也随之变了,从而,他们对待火把节的一些传统的习俗也有所改变了,觉得应该进行改变才是可行的,当然,火把节的传统文化也就有了慢慢被淡忘的危险。所以,人类价值观的改变对文化的变迁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文化的变迁是影响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而且彝族的火把节已受许多环境与人的思想方面的影响,使得一些原有的传统文化丧失,加之一些后来文化的加入,改变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我认为在30年以后将会保留的有打跳,将会消失的祭祀,将会保留但是会有所变异的习俗有选美、舞蹈、斗牛等等。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许多文化正发生种种错综复杂的变化,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也伴随着大量的互动和转移,如云南的泼水节、内蒙的那达慕、广西的赛歌会以及四川彝族的火把节等,都已经从民族性的节庆变成了区域性的节庆,也就是说,各民族的节日习俗在当代文化变迁中正迅速地都市化、城市化,]所以彝族的火把节也作为一种节日习俗,与其他民俗事项一样,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生活中,是不断形成、扩大和发展的,其社会功能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系统中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演变。传统村落结构中的火把节,有自己完整的小传统的教化、维系和调节功能,在现代旅游背景下,传承场扩大和弱化,亦导致社会功能在某些方面的扩大。与此同时,这些节日文化也在种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进行民俗衍变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传统火把节是局限于村落传统中,其教化功能也仅限特定村落民众,节日活动较为单一,多是以宗教祭祀活动为主,活动的主体也比较单一,如,早期玩火把的都是一些小孩子在自己村落举行的小型活动,而现在火把都是由旅游区或政府提供的,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购,并且在规定的范围内点燃,及根据早期制定好的规则进行活动。而不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活动的。早期在教化和传授知识方式上,也只是以一种潜在的,不正式的教授方式进行的,所以是一种村落文化。而现在的火把节教化的功能却没有那么狭小了,现在景区的火把节,节日期间的各种歌舞活动竞技比赛,在表演、宣传等过程中,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这种发展打破了早期封闭的宗教教化模式。

然而除了在节目方面的扩大外,语言方面也有很明显的扩大。如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各民族语言由于语言相互影响而出现了种种现象,彝族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地域差异及居住环境的改变,促进了与其他民族间的接触和来往,在与外界交往的同时也让外界知道和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这样使一些语言学专家对其语言进行研究,从而进行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改进或规范民族文字的现象也出现了,本来只使用于村落之间的语言被广泛化了,也就实现了彝族火把节由传统的社会教化功能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转变。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早期彝族火把节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宗教而

举行的,所以早期的彝族火把节具有浓重的宗教性。其体现在,首先是对火的崇拜性。在火把节中,“火”是一个中心主题,也是火把节最为重要的特征。在节日中,人们的绝大部分活动也都是围绕“火”进行的,火能照田驱虫,照岁祈年。人们也以此,来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目的。其次是为了祭天、祭祖而举行的,在火把节中,人们也往往要通过祭天仪式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以祖先遗训、古规教育族人来凝聚民心,增强民族意识。这是早期举行火把节的目的。

而今天的彝族火把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保留了节日的传统形式外,已和地方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物资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都伴随了经济利益,早期的火把节只是村落之间进行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而今天的火把节却推广到国际上,与世界经济接轨,并且在现代社会里要使一种文化被长期保存下去是必须受到保护的,保护当然就要有经济手段的参与,用经济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中国人评判社会发展的标准之一。文化保护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这一点已经成为文化保护工作者的共识。当然,用经济手段保护文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投资。而且政府也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在节日期间,在有些地方要举办大型的物资交流活动,进行吸引外商、游客,各景点的门票收入大增不说,极富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纪念品如彝族漆器、服饰等也让游客心甘情愿掏腰包。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便成了经济功能扩大的最好明证了。

娱乐功能的扩大

早期的火把节只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是一种局限性的村落节日。但是现在的火把节越来越趋于旅游业的发展,而有旅游业肯定就有娱乐,如果一个旅游地区没有吸引游人的东西这个旅游地就不会有生存的可能性了,所以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娱乐功能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娱乐的重要就要表现在娱乐活动的方面了,随着游客的增多,政府的关注,火把节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在火把节时彝族的各旅游地区都开展很多新节目,活动内容也比传统村落中的火把节更丰富了。其中最明显的是传统体育活动,火把节里的传统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人们观赏表演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的文化气息。

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火把节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而彝族火把节为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活动场所,火把节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促进健身娱乐功能,火把节中广泛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是在古代社会的漫长生活中逐渐变化发展而成的,无论是在宗教祭祀或民俗节庆中彝族先民开展

体育活动(赛马、摔跤等)和体育舞蹈在娱神或渲染气氛的同时也娱乐了自己锻炼了身体宣泄了心中的压力。如彝族的“达体舞”、对歌、选美等在现代彝族人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更大的功效是在于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意志、振奋民族精神使人的精神和体魄得到极大的欢愉和强健。[11]并且对彝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体育功能在早期只是被认为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功能,但在今天更多的是所具有的娱乐功能。而且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各个节目都充满了艺术风味,一些歌舞已经被艺术化,加入很多的现代艺术,传统单纯的为强身健体所进行的活动也加入了现代艺术,成为舞蹈了,使传统与现代艺术相融合。

还有早期被认为是封建宗教思想的毕摩,已被认为是一种艺术文化而被大量利用,在火把节的众多节目中是不可缺少的,汇聚了广大的艺术内涵,而且专家解析毕摩文化是独特而稀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而活态的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表演的内容涉及整个彝族文明史,具有世界遗产价值。不仅在表演的活动上体现出艺术性,在很多火把节的活动场上的建筑物或所使用的道具的设计上都凸现出浓重的艺术性。艺术的加入,增强了节目的活跃性,能体现出节目的多姿多彩,这样使彝族火把节中的娱乐功能也大大增强了。

火把节策划方案

火把节策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火把节是玉溪彝族、哈尼族的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 也是吸引各界人士到少数民族聚集地参加火把节的一个重要活动,而在火把节期间,由于聚集人数过多,宾馆、物价大幅上涨、塞车等情况屡屡发生,很多人士对于这样一个节日是又爱又恨,加之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刚好是星期三,由于上班的压力,很多人想去又没有时间去参加,产生了些许的遗憾,如果能够有一个地方能够提供让他们体验节日盛情的话,将会吸引很多的客人参与。 二、活动目的:吸引更多的客人到聚乐KTV来参加火把节,从而增加 待客数量,提升聚乐KTV的人气,把以后的每个节日的活动逐步推广出去,让玉溪的消费者都能够知道只要有节日,消费就到聚乐KTV去,那里有很多的活动和节目,可以在唱歌之外体验和参与节目,享受不一样的KTV消费新模式。其次,通过活动可以增加待客数量,提升业绩。 三、活动主题:释放工作压力、舞动精彩人生、畅享聚乐火把节激情 盛宴! 四、宣传内容: 1、火把节住宿费贵、物价大幅上涨、塞车,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安 全因素; 2、由于第二天还要上班没有时间去参加盛大的节日活动; 3、高考刚刚结束,但是由于属于上班族,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外出

旅游,虽然刚刚迎来金榜题名时候的喜悦,但是又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每天呆在家里面面对着电脑、电视,玩着游戏,影响未来国之栋梁的身心健康,到聚乐KTV来,一起随着欢快的音乐舞动,释放心中的压力,舞动青春的梦想。 五、活动安排: 1、员工安排:18:00列队、清点人数(5分钟)→→18:05安排人员开始第二次布场(25分钟)→→18:30再次列队,和足生堂一起,做舞蹈准备(2分钟)→→18:32跳《七月火把节》(6分钟)→→18:40点燃火把,围着火把跳《左脚舞》和彝族叠脚舞(15分钟)→→18:55各店家带回列队(2分钟)→→19:00安排工作事项; 2、客人安排:22:00安排机房人员发放字幕,告知客人22:30分到车场参加火把节狂欢,同时由白继明主任带领一位迎宾亲自到包房邀请客人(30——35分钟)→→等待客人到达车场的人数超过一定数量时,同时熄灭一楼、二楼和霓虹灯灯光,此时在电梯口、楼梯口安排人员使用手电筒进行照明,并提醒客人小心、谨慎,同时点燃火把,把松脂装入小袋子中,送给客人,让客人来点燃希望之火,祈祷未来红红火火(5分钟)→→待火把燃起之后,打开灯光,致辞、讲述火把节来源(3分钟)→→由聚乐和足生堂部分员工一起跳《七月火把节》,顾龙云主任和白继明主任领舞,带动现场气氛,在跳舞的过程中邀请客人一起参与,并且由顾龙云主任来带动气氛; 六、活动流程: 1、30日下午两点左右,安排人员进行布场,在车场的两个入口处用青

走进生活中地传统文化案例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选题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3)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途径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拓展知识面。

2、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通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二)、课程实践 单元与课型设计:“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共分为四个单元,共计9课时。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课堂2课时(方法指导课,开题活动课),课余1周。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课堂4课时(问题研讨课、主题辩论课、中期交流课、中期反馈课),课余4周。 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课堂2课时(交流评价课,成果设计课),课余2周。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建成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个办事处,人口万,其中城区人口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公里,国道线和省道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年。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处精致的古院落。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文物余件。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以落下宏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汉恒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火把节》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火把节》 小班教案《彝族火把节》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综合发展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彝族火把节》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 2.综合发展幼儿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2.请三名大班幼儿扮演彝族娃娃。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彝族姑娘,邀请幼儿到彝乡过火把节 1.师:我是某某村的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对话交流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

师:今天请大家来做客是因为我们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到了。小朋友参加过火把节吗?彝族人民是怎样过火把节的?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幼儿先自由讨论,教师再讲述故事,让幼儿知道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庆祝战胜凶神、消灭害虫的活动。) 二、幼儿参加火把节庆祝活动 1.彝族姑娘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并请三名彝族娃娃分别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 (1)过低矮灌木丛:钻爬;(2)过独木桥:走平衡木,练习平衡;(3)跳竹排:练习单双脚跳。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与彝族娃娃共同庆祝火把节。彝族姑娘分别参与、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 3.捕捉害虫:请幼儿帮彝族人民捕捉害虫。(练习纵跳) 4.彝族姑娘与幼儿一起点燃火把,烧死害虫。(提醒幼儿平时不能玩火) 5.在彝族姑娘的带领下,幼儿围成圆圈,在彝族音乐的伴奏下,跳彝族舞蹈庆祝胜利,庆祝丰收。 附:火把节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就派了个凶神到人间来危害人类。老百姓齐心协力杀死了凶神。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撒下天虫千千万万,想吃绝庄稼,饿死人类。彝族人聚集在各个山头上,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男女老幼人人手举火把,三天三夜在田间绕行,火把不歇,火种不灭,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天虫,保住了庄稼。可是还有一部分未烧死的天虫,钻到地下,第二年又钻出来吃庄稼。这样,害虫烧不完,火把举不尽,一年一年传下来,就形成了火把节。现在,火把节已成为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以点

文化经济案例分析

文化经济案例分析 文化消费: 迪士尼的案例 1.文化消费全球化 2.⑴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 ⑵它是全球性文化问题凸现的必要要求 ⑶它是科技媒体和交通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合材料和自身 3.条件:①全球化的文化消费丰富了各国文化消费市场,加深了相 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②全球化的文化消费为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消费质量的提高③全球化的文化消费为各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参照物,有关国家在对比中发展,完善本民族文化 挑战:①对本土文化产业的冲击②对本国主流价值观的冲击 结合数据与实例 当当网的案例 1.⑴信息技术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质量和功能 ⑵信息技术冲击着传统的管理和消费观念 ⑶信息技术孕育了新产业格局 略解释 2.①网络犯罪使网络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②网络污染增加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降低了消费效用

③网络综合症深刻地影响消费者的生态发展 防范:从技术水平,法律,针对犯罪,污染,网络综合症,自我控制等方面。 文化投资: 国家大剧院的案例 1.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 币或其他资源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 国家大剧院的文化投资属于稳定文化资产投资。其特征是从无到有,或是从小到大。 2.文化投资的特点:文化投资生产和非生产的双重组合性;文化投 资的较长周期性。结合材料。。。 珠海的案例 1.特点:一核,一扇,两区 一核:发挥中心地区特殊区位,地缘和空间资源优势,推动现代文化设施及会展项目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心城区增长核。 一扇:扇面分散的海岛群,主打追求体验海岛文化,主打海岛文化牌。两区:西部民俗及生态文化区和西部度假文化区。 2.原则:①正确确定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 ②正确处理不同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③合理进行文化产业布点,正确处理不同文化行业间的分工协作与综合发展的关系。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华夏园林网2010-02-25 浏览量5588 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 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 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3) 再生设计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在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再现。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 中山岐江公园 3.2 雨洪利用与野草之美: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的生态化设计 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俞孔坚等,2005)。永宁江公

彝族火把节作文700字

彝族火把节作文700字 彝族火把节作文700字 “火把节”是彝族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让我来讲讲吧!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奶奶是这样说的:古时有个魔王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但姐姐是这样说的: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火把节”的节目特别有意思,男人们参加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等项目;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最美的要数选美了。你看那一个个美丽的彝族姑娘手里拿着黄伞,牵着美丽的镶包,还有一个个帅气十足的美男。 “火把节”那天家家杀牲以祭祖先,饮酒、吃坨坨肉。当夜幕降临时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丽的达体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结束。 吃过饭以后,差不多天黑了,火把节欢庆开始了,一位吹笛子的长者站在所有人的中间,这位长者可以算是村里比较有本事的人,因为吹笛子的手艺只传授给他的儿子没有儿子就传授给他信赖的人,在这位长者的旁边有一堆篝火,大家围成了一个圈在一起跳“踢脚舞”跳了好一会儿舞,人们拿起了火把在篝火上把火把点燃了,人们

举者火把在田野上跑,我看见点点星光和点点火光,火把每到一个人身旁都要围着火把绕代表着吉祥、平安,大家都盼望秋天能有好收成,从他们的笑容中看见了他们秋收时的样子。 彝族火把节作文700字 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具有自己风俗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布衣族的灯杆节、黎族的寒食节……但我觉得彝族的火把节最具特色。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严重,但天神不体百姓疾苦,仍派差役到凡间收粮逼债。人们将天神派来的恶差杀死后,天神怀恨在心,放出天虫祸害人间。天是彝族的人们在农历6月24日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并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在每年有农历6月24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了。彝族有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里人们从方圆百里的地方赶来,聚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赛歌、选美、摔跤等庆祝活动。火把节的夜晚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举办篝火晚会。 彝族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火把节上,姑娘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色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坎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美不胜收的彩霞。这下,人们就要从众多的姑娘中评出三位打扮美丽、仪态丰采和道德品行最好的姑娘。她们会成为小伙子心仪的目标和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斗牛、赛马、摔跤都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不光在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民族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三天。 火把节传说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节》 撒梅王与异族抗争,头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 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 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朵阿惹姿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 彝族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民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中国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分为民间交际礼仪习俗、民间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成人、婚嫁、丧葬习俗)、民间服饰习俗、民间饮食习俗、民间建筑与居住习俗、民间交通行运习俗、民间商业习俗、民间信仰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习俗、民间姓氏习俗、中国民间艺术等等。 涣涣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史,是民俗文化诞生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这条屹立在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现在GDP是全球第二位,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物质文明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出生在中国的边陲小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朝鲜族的聚居地.如果说语言是打开一个民族的钥匙那么,我觉得民俗文化就

是进入大门后你穿的鞋子,加速你去了解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特性在发展的浪潮中没有接收给好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必将堙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延边的民俗风情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彝族风情:彝族火把节作文600字

彝族风情:彝族火把节作文600字 火把节是很多民族共同的节日,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中彝族的火把节还是比较盛大的,那么,彝族火把节要怎么过?有哪些习俗呢?这些要是当地人人可能回了解一些,那么,你知道彝族火把节的昨晚怎么写吗? 第一篇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具有自己风俗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布衣族的灯杆节、黎族的寒食节但我觉得彝族的火把节最具特色。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严重,但天神不体百姓疾苦,仍派差役到凡间收粮逼债。人们将天神派来的恶差杀死后,天神怀恨在心,放出天虫祸害人间。天是彝族的人们在农历6月24日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并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在每年有农历6月24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了。彝族有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里人们从方圆百里的地方赶来,聚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赛歌、选美、摔跤等庆祝活动。火把节的夜晚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举办篝火晚会。 彝族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火把节上,姑娘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色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坎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美不胜收的彩霞。这下,人们就要从众多的姑娘中评出三位打扮美丽、仪态丰采和道德品行最好的姑娘。她们会成为小伙子心仪的目标和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斗牛、赛马、摔跤都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不光在马背上表演技巧,还跟对手比赛,一翻上马,策马直追,追到对手为胜。摔跤时只限男性,将对手摔倒在地即为胜利。斗牛时,人们会拼命大喊,为公牛加油。 到了晚上,人们高举火把,年轻的女孩唱起了朵洛荷。排着队伍走向田野、村庄。漫山遍野,火龙在之中飞舞,歌声在空中飘扬。空中闪烁着亮丽的烟火,人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遍地的火光中过去了火把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喜庆的日子! 第二篇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

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

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欢迎阅读参考。 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朵奇葩,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香味弥漫着中华大地。其中,最具魅力的就是彝族了。彝族的魅力具体表现在火把节上。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第一天是祭火。在这一天,村村寨寨的人都要宰牛杀羊,欢聚一起分享,并且准备酒肉祭祖。到指定的地方拿起篙草扎成的火把,点燃祭台上的圣火。父母都带着孩子游走田边,向孩子讲述古老的传说。第二天是传火。青年们要骑马、斗鸡、斗牛、摔跤,而姑娘们就要唱起歌,跳起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则是选美大赛了。年老的长辈,要按照传说中的女孩一样善良、漂亮、温柔的美女,跟传说中的男子一样勇敢、强壮、勤劳的美男。再让美男、美女带动大家一起载歌载舞。第三天是送火,是把火把节推上高潮的时刻。夜幕降临,大家高举手中的火把,再把火把扔在一个地方,堆起一个火堆。所有的人拉起手,在火堆外围成一个圈,对着火堆一起唱歌跳舞。看着电视上这么高兴的彝族兄弟姐妹,我也恨不得钻进电视机里和他们一起载歌载舞。多么有趣的火把节啊! 彝族火把节作文400字【2】 彝族的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传与云南,贵州,四 1

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本词条将从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主要活动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

旅游民俗案例分析

旅游民俗案例分析 ——竹竿舞 一、名称:黎族竹竿舞 二、流传的地方: 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出名,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三、民俗的分类:民俗活动 四、内容简介: 其实真正的竹竿舞(又称打柴舞)起源于黎族民间,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跳竹竿,黎语叫“转沙”,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已成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竿击节,后来发展为男女同跳,而且在演出中女性更多。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舞者在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迷人。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黎族舞蹈竹竿舞在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金奖,从此海南黎族闻名于世。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如今的黎族竹竿舞吸纳了许多新的元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特色舞蹈。所以要看正宗的竹竿舞就到海南去,体验流传数百年的古老舞蹈。 五、特色分析: 1、流传于我国少数民族,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流行。就地域而言,其他地区的人对这种舞蹈会产生浓厚的新鲜感,增强了民俗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2、竹竿舞不仅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民俗的代表,它还是一项体育运动,是现代生活所追求的健康活动,一个永恒的主题; 3、欣赏艺术和参与活动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 4、该民俗活动简单易学,可参与性强、竞争性强; 5、在满足人们外出求轻松、娱乐心理的基础上,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结交更多朋友; 6、通过观赏和参与竹竿舞的表演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黎族

彝族火把节的故事

彝族火把节的故事 篇一: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论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摘要: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川、滇、黔、桂各地彝族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火把节。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在这里遍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的火把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作为汉族的我们也在过着火把节,但是我们当地过的是农历二十五,比彝族晚一天。但是火把节是一个属于彝族人民的节日,是他们的另一个春节。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一.祈求农作丰产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

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过路巴村过火把节,“燃火把即以村寨为单位或是三、五户人家相约,在村前村后的路口上竖起火把。火把高大一、二丈,扎成台数,平年扎十二台,闰年扎十三台,在火把尖端插上纸做的升斗和彩旗,升斗四面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丰人寿’、‘四季发财’等字样,火把上挂满了包有硬币的小包子和各种水果??除扎大火把外,各家各户还扎小火把,人少的扎一把,人多的扎数把,有的家庭一人扎一把。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 不能轻易耽误最后的农作侍弄工作,更不能忘了灭虫害、准备收割,最后及时收割等具体环节,否则将会歉收甚至颗粒无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维系。 最后,人们以到田间地头耍火把、舞火把,以及最后一天的送火把仪式,象征在田间积极烧灭害虫的具体实践,通过送走、埋掉火神(旱魃)的劳作行为,以保证农作物获得丰收。祭祀仪式及祭祀辞寓意着烧掉了害虫害蛾,就可以烧掉贫穷和饥寒,就会获得农业丰收。火把节祭火、唱、耍火把、跳火把舞、送火等民俗活动,对于烧虫逐疫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农耕时序、预祝丰收等象征意义。 二.施行礼德教育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关键词: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民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中国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分为民间交际礼仪习俗、民间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成人、婚嫁、丧葬习俗)、民间服饰习俗、民间饮食习俗、民间建筑与居住习俗、民间交通行运习俗、民间商业习俗、民间信仰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习俗、民间姓氏习俗、中国民间艺术等等。 涣涣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史,是民俗文化诞生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这条屹立在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现在GDP是全球第二位,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物质文明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出生在中国的边陲小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朝鲜族的聚居地.如果说语言是打开一个民族的钥匙那么,我觉得民俗文化就是进入大门后你穿的鞋子,加速你去了解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特性在发展的浪潮中没有接收给好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必将堙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延边的民俗风情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 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冷面,三分淀粉、七分面压制而成。煮熟捞出冷却,再用牛肉或鸡肉熬汤,并放入甘草、胡椒、花椒、生姜、味精、糖醋等制成冷面汤,吃时再放入牛肉片、黄瓜丝、芝麻、辣椒面等适口调料。 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丧及节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节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复时为补养而杀狗。杀时将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脏做汤,肉加调料凉食,其味鲜美可口。 朝鲜族饮具器皿别具风格,一般一灶两锅,其锅邦深底阔,特别铁盖,便于焖饭,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锅饭、一锅汤。桌中间一盆饭,一人一匙,并备有凉水。器皿讲究卫生,女人用坛罐顶水(现已不见)。 3)居住 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同时也是窗),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近年朝鲜族已发生变化,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风格的室内设计日渐减少,一切向现代化发展。 (4)礼仪

彝族的火把节700字作文

彝族的火把节700字作文 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具有自己风俗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布衣族的灯杆节、黎族的寒食节……但我觉得彝族的火把节最具特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彝族的火把节700字作文,希望你们喜欢。 彝族的火把节700字作文篇1彝族的火把节 上个暑假,妈妈带我去云南石林旅游,正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的火把节。 热情好客的彝族导游举着小红旗对我介绍道:“古时候有个魔王的堡垒久攻不下,于是改为羊群火攻,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退绑上火把,驱羊进攻,果然大获全胜。人们为了纪念这场战争,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四日就要耍火把庆祝,因此就有了火把节。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出现几颗星星。我看见年轻人们迫不及待地抱着一捆一捆的柴火,架在空地上,准备篝火。 晚会开始了,几个小女孩唱了一首民歌的开头,一唱完,全部的人都唱了起来:“咿咿娜给哟哟;;哦都丽娜。”在场的彝族人民和我都穿着充满花纹的名族传统衣裳:一些壮汉和小伙子们普遍穿着颜色深沉的衣裙,宽大的衣袖上有着斜线和纹路;美丽的少女和妇女通常在头上围一块头巾,衣服的颜色艳丽,花纹是许多个月亮。男女老少们唱着欢快的民歌儿,一齐翩翩起舞,像纷飞的彩蝶。旁边的游客,也

随着他们的音乐手舞足蹈,我也不列外,跟着音乐的节奏跳了起来,“咿咿呀呀”地跟着他们唱起来。随着欢乐的歌声,大家都点燃了手中的火把,我也好不胆怯地将火把点燃了。在歌声中,一个粗壮的声音叫起来:“大家一起把火把聚拢在一起!”所有人都将火把举起来,这个火团极其刺眼,黑夜被照的如同白天,火光找的每个人的脸上笑嘻嘻的。 火把熄灭了,这片空地在一起沸腾器来;;人们把手在火把上的灰烬涂抹,再涂抹在自己、好朋友、家人的脸上,意思是让他人健康平安。一阵涂抹后,我和妈妈都变成了“包青天”。整个空地都充满了笑声。 多么快活的节日啊!云南的民风民俗就是这么有趣。望着那一团团跳动的火苗,心里乐滋滋的! 彝族的火把节700字作文篇2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让我来讲讲吧!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奶奶是这样说的:古时有个魔王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但姐姐是这样说的: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火把节”的节目特别有意思,男人们参加摔跤、斗牛、斗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