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失败综述

审计失败综述
审计失败综述

审计失败综述

审计失败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一个综述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审计失败对概念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审计失败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导致审计失败的外部与内部成因。同时对如何防范审计失败,在事务所内部层次和制度环境层次提出了相关措施。关键词: 审计失败成因防范措施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概念的界定

(一)审计工作过程的失败

美国审计学者A A Arens和J K Loebbecke(1990)在他们的著名审计著作《当代审计学》中把审计失败(audit failure)定义为:“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标准而形成或提出的错误的审计意见。”秦荣生(1999)认为,审计失败是指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师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

范文红(2005)则认为,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遵循公认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任务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通常表现为在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审计意见。

马兰、王延明(2003),吴芳(2004),刘明辉(2006)认为,审计失败是审计师执业中未能遵守审计准则,在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重人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出具了无保留意见。 (二)审计工作结果的失败

我国审计失败研究专家郑朝晖(2001)认为:“审计失败,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发生错误而签发了不适当审计意见。审计失败典型表现为在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意见.”

林钟高、叶德刚、刘先兵(2002)把审计失败定义为“所谓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发表与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审计意见。”

我国台湾东吴大学会计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林柄沧会计师(2003)认为“所谓审计失败,

一般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财务报表有虚假不实情况,却仍表示干净的意见。”

邓敏(2003)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中将审计失败定义为:审计失败是由于客户会计资料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或舞弊,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时存在过失或欺诈行为,从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受到了审计意见使用者的指控,给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事务所造成经济和信誉上的损失的情况。

陈志强(2006)在综合分析审计失败现有观点后,认为不应该把重点落在是否遵循了审计准则,而应落在是否达到审计目标发表适当审计意见。

我们知道,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活动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意见。而所谓的失败,主要是指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与“成功”相对。这样一来,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概念的界定主要要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预期目标如何。预期目标不同,则会导致衡量审计失败的标准不同,上述概念中有的将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标准界定为“审计工作的结果”,有的将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标准界定为“审计工作的过程”。但毫无疑问,审计失败的后果主要通过审计报告等载体体现出来的。我们认为根据注册会计师审计预期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概念分为两类:一类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定义为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过程中没有遵守或者没有完全遵守公认审计准则等即存在着过错行为,从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主要是将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标准界定为“审计工作的过程”;一类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定义为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不恰

当的审计意见,即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审计意见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背离,这主要是将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标准界定为“审计工作的结果”。

二、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审计失败的内因

1. 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原因

美国学者 Mark S Beasley,Joseph V Carcello,Dana R Hermanson 三人在2000 年研究了 1987 到 1997 年间的美国证监会对会计师舞弊案的行政处分报告,提出了十大审计失败因素:1.未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2.未善尽职业专注;3.未表现适当程度的职业怀疑;4.未恰当解释或应用会计原则;5.未适当设计规划审计证据;6.适度依赖询问方式作为证据;7.对评估管理阶层的重大估计未取得充分证据;8.函证应收账款过程不当;9.对关联方交易

的审核及揭露不当;10.过度依赖委托人的内部控制。

瓦茨和齐默尔曼(1999)认为审计师审计失败的概率取决于独立审计师发现某一特定违约行为的概率和报告或披露该违约行为的概率的联合概率。他们又进一步指出,审计师报告违约的概率(已发现违约行为为前提)取决于审计师的职业能力和审计师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审计师的独立性。

徐政旦等(2002)认为审计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丧失审计独立性,文中采用DeAngelo于1981年提出的审计独立性定义“审计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发现财务报告的问题并愿意披露这种问题的联合概率”,并分析了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以及非审计服务、初次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从实证的角度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大小与审计失败的联系。

陈晓阳(2005)认为审计人员执业行为不恰当直接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不恰当的执业行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不足、审计人员舞弊和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与职业谨慎。

2. 被审计单位的原因

Palmrose(1988)也发现了客户的经济状况与审计诉讼的相关性。她发现随着经营状况的恶化,审计诉讼的比例上升,在近一半的审计诉讼案件中涉及到经营失败或客户存在财务困境.

林柄沧(2003)认为审计失败主要发生在破产或兼并等高风险行业,而且在大多数审计失败案例中,被审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还指出注册会计师的品质管制和相互评鉴对预防审计失败将起相当大的作用。

秦荣生(1999)认为审计失败成因之一是企业错误与舞弊或经营失败,并进一步指出了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具体情况、心态和动机,认为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因素才会发生舞弊。 3、审计合谋

黄世忠(2002)认为重大审计失败的常见原因包括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失效或人员逾越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舞弊、缺乏独立性、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职业怀疑.

高明华和袁清波(2005)认为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影响了其事务所的选择,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为舞弊提供了动机和可能,也造就了审计失败的温床。

李首文和卢洪斌(2004)也认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导致被审计单位与审计机构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关系失衡,是审计失败的结构性缺陷。

4、审计技术落后

赵德武、马永强(2006)认为现行审计模式在揭露管理层舞弊方面力不从心。因为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承担起揭露舞弊的“历史责任”的根本前提是, 审计准则所确立的审计模式本身对揭露舞弊是有效的。因此,他们提出一个新的审计模式:审计目标与审计基础的重新定位——治理系统基础因此,他们提出一个新的审计模式:审计目标与审计基础的重新定位——治理系统基础审计。

金蕊(2011)认为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是不成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注册会计师容易受到无意识偏颇的影响。

(二)审计失败的外因

1、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

刘峰(2002)从我国现有制度安排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改制而来且总体业绩不佳,承担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由原隶属财政、审计或其它政府部门后经脱钩改制而来,受当地政府左右的程度较高。在政府管制的证券市场,审计不是一种自发的市场需要,而只是政府管制机构“模仿’,’’国际惯例”的一个附带产物。这样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

谢国珍(2004)通过对数家上市公司的个案分析,得出诚信缺失是造成CPA审计失败的根本原因。

邓敏(2010)认为我国的审计失败的客观因素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契约诚信缺失与新兴证券市场发展不足和法律监管不足。

2、审计职业环境

宣言(2002)从上市公司的制度缺陷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公司上市先天不足,地方政府往往用行政方式推动其上市,并附加一些帮助其他企业脱困的条件。大多数国有企业上市前不是股份公司,导致上市公司基础不牢,与上市公司本身的运行机制要求相比差距甚远,漏洞和缺陷很多。其次,企业产权所有者的缺位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极大方便。

陈汉文等(2003)通过分析安达信事件,从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管制模式,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结构,会计准则制定和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行为等视角,透视诱发华尔街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的深层原因。

高克智(2003)认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自愿性需求不足以及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制约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公允表达等问题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重要外因。

审计失败的原因要从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就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而言,审计失败往往是由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被削弱、职业道德低下、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控制缺陷所致;就注册会计师行业外部环境而言,审计失败的外部因素包括中国证券市场的固有缺陷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行业监管失灵,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法规不健全等。

三、审计失败的规避

(一)加强事务所建设,提高审计队伍质量

常勋(2004)从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方面来探讨如何避免审计失败,提出审计产品质量和审计工作质量,认为审计产品质量具有隐蔽性,审计工作质量则有直观性,要控制审计产品质量就必须要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只有高质量的审计工作过程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他提出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认为审计失败主要归咎到错误地接受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错误信息,从而出具不合适的审计报告,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务对策,并提出建设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员工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胜任能力水平和工作委派、业务承接与监控制度等。

顾署生、张其镇(2005)认为,提高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技术手段:大力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

韦延欢(2005)认为防止审计失败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包括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重视风险评估;推行风险导向审计;

聘请精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投保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险;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重视人员的雇用、培训与督导,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

(二)完善法律制度环境,更好更快推动审计发展

左田芳、戴月娥、马天锋(2003)根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规定性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针对审计主体资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委托时应把对审计主体资格的考察放在首位;完善相关法规,确保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审计人员的审计权

限,完善损害赔偿制度,追究审计责任。

高明华、袁清波(2005)在研究审计失败的文献中指出的规避审计失败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方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建设;对注册会计师的建议是提高审计独立性,弥补审计制度缺陷。

韦延欢(2005)的观点是,避免审计失败的对策分为:一是被审计企业方面,他

指出国家应净化会计环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遏制财务造假行为。二是社会环境力方面,包括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真正的分离;明晰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加强行业监管与指导,加大惩处力度。

赵德武、马永强(2006)在深刻剖析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系统基础审计。该审计模式以揭露舞弊和评价会计公允性为目标,这既克服了制度基础审计过分注重企业内部控制而对管理层舞弊无能为力的弊端,又克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执业过高要求的弊端。

综上防范审计失败一方面国家应通过制订相关法律和审计准则,强化事务所审计失败的民事赔偿责任,如将有限所改为有限合伙所,以此来增加审计人员合谋舞

弊的成本;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研究出事务所从某一客户中取得收入比例的上

限,从而降低客户对审计人员的胁迫威胁,增强其独立性;最后事务所应制订严格

的质量控制准则,强化监督审计的过程;招聘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并进行经常性的轮

岗以及培训,增强其专业可胜任能力。

四、小结与展望

我们认为当前对于审计失败的相关研究都是通过规范研究方法,而在资本市场

日益完善的当今,更应该通过实证的方式来寻找确凿影响审计失败的证据,并以此

为基准来制定更针对性的政策来规避审计失败。

同时在我国开始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对于此种新的审计方法,其对

审计失败的影响也急迫于需要被证明,以为今后的完善审计方法提供经验证据。这

也是我们认为审计失败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Mark S Beasley, Joseph V Carcello, Dana R Hermanson. Top 10 Audit Deficiencies .Journal of Accountancy,

2001(4)

[2]PalmiroseZ.Ananalysisofauditorlitigationandauditservieequality.Th eAeeountingReview.1988(1)

[3]瓦茨,齐默尔曼. 实证会计理论.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4]徐政旦,谢荣,朱荣恩,唐清亮.审计研究前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2 [5]陈晓阳.审计失败原因探究及其规避措施.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1)

[6]林柄沧. 如何避免审计失败——审计何以失败.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 [7]秦荣生.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中国注册会计师,1999(4)

[8]黄世忠.安然事件对注册会计师监管模式的影响——兼论诚信教育和审计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2) [9]高明华,哀清波.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与

对策研究.财会研究,2005(3)

[10]李首文,卢洪斌.论审计失败的成因及对策.理论月刊,2004(11)

[11]赵德武,马永强. 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

基础审计. 会计研究, 2006(4) [12]金蕊.论审计失败.现代会计,2011(06)

[13]刘峰,张立民.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一中天勤客户流向

的案例分析.会计研究,2002(12) [14]谢国珍.上市公司CPA审计失败的根源及建

立诚信机制的探讨.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l) [15]邓敏.企业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财政监督,2010(08)

[16]陈汉文,王华,郑鑫成,等.安达信:事件与反思.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17]宣言.注册会计师为何屡屡卷入上市公司“造假”漩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2) [18]高克智.我国审计失败的成因与对策探讨.华东经济管理,2003(4)

[19]A A Arens ,J K.Loebbecke,张杰明、文善恩等译.当代审计学.北京:中

国商业出版社,1990. [20]林钟高、叶德刚等.论审计失败.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

[21] 郑朝晖.谈独立审计失败.湖北审计,2001(2)

[22]邓敏.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3 [23]范文红.审计失败的成因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竹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4]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5]马兰,王延明.经营失败、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一一来自暂停上市公司历

年审计报告的经营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

[26]陈志强.质疑审计失败主流观点[J].审计月刊.2006.

对审计失败原因及对策的分析

一、审计失败及其影响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由该定义不难看出,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审计失败的结果是注册会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审计失败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失公和失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具体影响如下: (一)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首先,在审计活动中,注册会计师如果没有严格遵守执业准则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报告,就会给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造成损失。其次,经常性的审计失败会使注册会计师面临执业风险,甚至陷入职业信任危机之中。 (二)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审计也是一种产品,同样存在竞争市场,所以事务所的声誉跟企业的声誉一样,对事务所的存在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对投资者的影响。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就会对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有高度的依赖性,一旦发生审计失败,投资者做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就失去了真实性和可靠性,虚假信息会误导投资者并影响到其决策行为。 二、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关于审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注册会计师方面、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以及社会环境方面三个角度,深入剖析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现状提出若干建议。 (一)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原因 (1)注册会计师未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美国证券交易法第10A(a)条规定,每次审计都必须执行旨在发现那些对会计报表数据有直接和实质性影响的非法行为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序。但是,审计人员没有按照该规定来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 (2)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当注册会计师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未能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职业谨慎时,注册会计师存在过失。 (3)注册会计师未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风险。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不足首先表现为对客户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和监管环境掌握不够,对客户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及经济环境认识不足,以及对客户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不能提高警觉。 (二)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 (1)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般而言,股权结构的分散可能出现内部管理人员控制公司的局面,产生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而股权的过于集中将产生大股东

审计专业文献综述

2008 级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审计班级: 08A 学生姓名:谷欣星学号: 2113808A07 完成日期: 2011年8月20日 2011 年 8 月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正文:1内部控制的概述 实施内部控制是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其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1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是资产得以完整、安全,是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备,使经营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伴随着强化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摘要】从世界审计历史看,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性。总体来看,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世界经济领先领域,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等。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绩效审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实践,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审计制度建立后不久,我国审计理论界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80年代后期开始承包经营责任制审计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换经营机制审计研究。2000年加入WTO以后,审计界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如何付诸实践。直到21世纪初的效益审计研究,也即开始了绩效审计研究。我国的绩效审计因为包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与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一定区别,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我国专家学者们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作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创新性地引导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认可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是经验上总结和创新。本文在两个方面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其含义和目标进行阐述

和分析。

关键词:绩效审计含义目标 一、政府绩效审计含义 (一)国外绩效审计含义 “绩效审计”这一概念首见于1948年3月阿瑟?肯特在美国《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1953年公布的《英国国家审计法》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为:“检查某一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情况”。 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1994年,美国会计总署修订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地评价的目标,以便为改善公共责任性,为采用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以便实施监督提供信息”。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认为,“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向用户提供独立的业绩信息和系统的认定保证”。 (二)我国绩效审计含义

信息系统审计国内研究综述

信息系统审计国内研究综述

信息系统审计国内研究综述 摘要:系统地回顾了1999年―2011年国内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文献,并从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与发展、信息系统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信息系统审计应用研究这三个方面对信息系统审计文献进行了述评,最后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6-0048-02 我国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是随着审计事业的恢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就研究内容来说,国内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与发展、信息系统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信息系统审计应用研究三类。 1 研究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与发展 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最初阶

段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国外的研究,并对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建设作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成果: 胡晓明等(2006)系统地研究了COBIT4.0标准产生的背景、整体框架以及核心内容,并把它与COBIT3rd版本进行了简要对比,就如何以COBIT4.0为蓝本,整合商业目标与IT目标,指导IT治理实践作了一定的分析。他认为实施COBIT标准,从IT治理的角度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实现IT治理目标与商业目标的战略统一。 胡克瑾等(2008)建立了COBIT4.1中IT过程的通用描述模型,再分别定量考察过程模型的五个元素,得出过程的成熟度。通过对成熟度的汇总分析,得出对组织IT治理总体现状的认识,并明确了改进方向;再通过敏感性分析和回溯分析。帮助管理层选择IT治理改进方案,细化行动细则。 王会金,刘国城(2009)在阐述COBIT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中观经济主体信息系统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的 应用,并从规范审计行为的角度研究了其在完善当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方面的指导作用。 2 信息系统审计基础理论研究 2.1 关于信息系统审计、计算机审计

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 审计失败,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由于审计失败,使得投资人和债权人信任了错误的审计信息,造成决策失误;也由于审计失败,致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声誉丧失,严重的可能会造成生存危机。审计失败有外部原因和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原因,因此,应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事务所聘用制度,健全审计收费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 [关键词] 审计失败;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 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注册会计师外部执业环境的原因,也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分析 会计报表表述不实。会计报表表述不实主要有两种:错误和舞弊。从我国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审计失败都

存在上市公司蓄意财务舞弊。我国上市公司质量大多不高,为了达到上市的要求,以及上市后为了能够配股、增发新股,财务舞弊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另外,政府过多的干预行为,如证券市场准入审批制、调动政府资源进行“救市”等,使得虚假会计信息得以长期存在。国家会计学院诚信教育课题组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回答的问卷统计中,形成假账的主要因素排位是:“政府当官的要政绩”为第一因素,占48%:“企业当头的要业绩”为第二因素,占36%:“会计人员要饭碗”为第三因素,占%:“注册会计师要钞票”排在第四位,占%.该问卷调查表明形成假账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会计人员 和注册会计师方面,而是在于政府和企业的领导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聘用制度的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并通过实施适当且必要的审计程序,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行为检查出来的。可是为什么还会发生这么多的审计失败,应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侯俊志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国 内外主要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目标、实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对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要求,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引言 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关注。正是存在这样的需求,一种以内部审计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势而生。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于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实践性资料并不多见。而要将这种新型审计模式贯彻到内部审计全过程,就必须在如何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二、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国内外运用情况研究 目前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即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选择审计项目时采用这一方法,而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如Marco Allegrini,Giuseppe D'Onza(2003)对在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企业未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67%的企业只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有8%的企业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未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研究 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李曼(2010)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审计责任文献研究综述

审计责任文献研究综述 摘要:审计责任伴随着审计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审计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国内外审计责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出了对审计责任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概念、范围和界定、影响因素以及与会计责任的对比研究上,最后针对研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审计责任职业责任法律责任 一、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自从1980年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下,审计得到发展。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新准则体系的建立,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和应负的审计责任,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国内关于审计责任有不少的研究,研究主题主要是审计责任的概念、内容和范围,影响审计责任的因素,还有一些学者对比会计责任研究了审计责任。 关于审计责任的概念,公认的概念是,审计责任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履行的专业职责,以及因工作失误对公众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前者称为审计职业责任,后者称为审计法律责任。(谢荣,1994;杨书怀,2008;韩丽荣,2014)。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能够得到有效覆行的法律保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形成了审计责任的整体(刘兵,1994)。 在审计责任范围研究方面,谢志华(2000)从审计职业判断,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计责任产生的原因和范围。董连德(2002)认为,审计责任作为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要素,应放在审计理论体系中来分析,从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界定审计责任的依据。陈汉文(2004)认为注册会计师所负的审计责任根据没有过失、普通过失、重大过失和欺诈四个不同程度来确定,不同程度所负的审计责任不同。 不同的学者认为影响审计责任的因素不同。谢荣(1994)对于影响审计责任的因素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审计职责是一个由审计目标和审计行为依据所组成的二维职责域,其中第一维是由审计目标的内容所确定,第二维是由审计的行为依据所确定。审计方法及审计技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师发现舞弊的能力和效果,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就会逐渐走向萎缩。吴溪(2007)发现,监管者对审计责任的认定倾向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此外,谢志华(2000)认为,由于审计中充满职业判断,审计责任与会计事项本身的不确定性成反向变动关系。刘明辉、胡波(2005)认为,

研究论文:审计失败原因、后果及对策分析

130587 审计论文 审计失败原因、后果及对策分析 从中国知网查阅的资料来看,国内关于审计失败的研究大多是依据证监会行政处罚公告进行分析。廖烨基于 20xx年处罚公告对行政处罚的特点进行了集中分析,从处罚原因、涉及的报表及项目披露,处罚措施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文通过对证监会的处罚公告及其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后果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证监会20xx年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为总体研究样本,数据统计也基于行政处罚决定书。20xx年间,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公告共15篇,涉及的会计师事务所共8家。 二、审计失败原因 笔者在研读了证监会20xx年行政处罚公告后,总结出了一些审计失败原因并作出统计,其中审计程序不恰当占

比44.24%,主要包括缺乏必要的审计程序、未履行充分审计程序、函证过程不恰当等。另外审计证据与工作底稿不当占比17.7%,未持有专业怀疑精神和缺乏应有的关注占比13.27%,明确指出不勤勉尽责占比12.39%,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占比较小的原因不一一列出。 (一)审计程序方面 1.缺乏必要审计程序。笔者认为缺乏必要审计程序即会计师采取了常规性的审计程序,但并未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对异常事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如在证监会对立信会计师事务所(20xx年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公告,笔者分别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类型及次数进行了统计。在这15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中“没收业务收入并罚款”为6次,占比40%;“责令改正违法行为、没收业务收入并罚款”为4次,占比26.67%,另外一些占比较小的不一一列出。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处罚类型为警告以及警告加罚款,处罚次数分别为3次和28次,占比9.86%和90.32%。 尽管处罚对于大部分被处罚的群体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多次被处罚却仍然多次出现审计失败的情形,利安达在20xx年间处罚次数就高达五次。

审计需求理论文献综述

审计需求理论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审计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加强。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形式同样具有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于研究审计需求的理论也越来越多,我从审计需求的作用,产生审计需求的原因,审计需求的变化,审计需求与审计独立性,审计需求的不足及改进,和审计的新需求这六个方面对审计需求进行文献综述。 一、审计需求的作用 潘克勤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发表的《公司内部治理、外部审计需求与财务报告质量》一文中指出审计需求的理论解释有信号传递、降低代理成本、保险功能,等等。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由于内外信息不对称及市场评价的重要性,优质公司或内部治理较好的公司会聘请具有品牌声誉的审计师来传递信息,使得市场不低估企业价值; 降低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内部治理越好的公司外部审计需求越低,因 为内部治理已经解决了对管理层或大股东的监督;保险理论认为,独 立审计的作用在于让审计师分担风险,如果被审计公司出现财务舞弊,损害了相关方面利益,则在审计失败情况下审计师要承担部分民事赔偿责任。信号传递理论是建立在市场有效基础上的,中国证券市场评价效率较低,公司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的动机不足;保险理论是建立 在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相关法律规定和实施机制健全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该条件。所以,降低代理成本需求或监督需求是中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需求的最合理解释。再者,大型审计师一般会索取品牌溢价,如果信号传递动机不足,聘请大型审计师并为之支付品牌溢

价就是一种不经济的支出。 单吉荣在审计广角中发表的《强制性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研究》一文中指出强制性审计需求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他认为由于我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时期,市场失灵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当市场失灵时通常会寻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干预,其实国家干预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是广泛存在的,政府干预可以推动审计业务的发展,同样,政府干预也可以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消除管理层压力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市场集中度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强制性审计需求与自愿性审计需求并不冲突,强制性需求同样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审计质量。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自愿性审计需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又受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从自愿性审计需求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我国审计质量的原因还在于被审计单位与注册会计师的共谋行为,而政府参与审计活动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有限避免这种共谋行为,因此可以说来自于政府的强制性审计需求对提高审计质量是有效的。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组在会计研究中发表的一篇题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从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方面分析了审计需求的作用。需求环境是指影响审计服务需求数量和质量的环境因素。需求环境可分为微观的公司环境以及宏观的政府与公众期望环境。公司环境直接影响审

审计风险的文献的综述

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24110418 刘慧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二.审计风险含义,类别及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控制性三个特征。 三.国外审计风险研究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 在1961 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 )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 )第47 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 罗伯兹(1978 )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 )于1981 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 在其发布的第47 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

审计失败成因及防范

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审计失败的本质谈起,重点从注册会计师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查找审计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审计失败的具体措施。关键词: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原因对策 一.审计失败的定义与案例 琼民源神话的诞生给股民带来无限遐想,然而这栋魅力大厦却抵不住世人的怀疑,瞬间崩塌,让中国股民的信心大受重创,给中国股市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划痕。现今其已脱胎换骨,然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失败却不容忽视。自世纪8O年代,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迅猛发展。然而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接连发生重大审计失败事件,注册会计师行业备受争议。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 从80年代起,我国主要的审计失败案例整理如下:

审计失败是指由于客户会计资料存在重要的错误或者舞弊,注册会计师在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存 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受到审计意见使用者的指控,给注册会计师本人及所在的事务所造成经济和信誉上的损失的情况。审计失败可能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错误或舞弊,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当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中存在错误或舞弊时,如果审计人员严格地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处理,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

程序和方法,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重大的错误和舞弊事项揭示出来的。但是审计人员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查出这些错误和舞弊而出具了肯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是审计失败。 审计失败有两种形式,即审计过失和审计欺诈。审计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因能力的限制或疏忽大意造成的审计失败,即非主观审计行为,主要表现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存在错误和舞弊,注册会计师因为判断失误而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从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欺诈是指注册会计师明知企业的舞弊行为不予披露或与企业通同舞弊造成的审计失败,即主观审计行为,主要表现在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存在错误或舞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但是出于不良动机,注册会计师进行了虚伪的陈述,并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从以上两种表现形式来看,审计失败的根源在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过失或欺诈行为。 二.审计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1.审计客体 (1).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舞弊动机和违法违规行为。舞 弊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者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我国对企业管理当局、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及相关责任者处罚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为一些企业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内部审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定义相比传统内部审计得到了延伸,并且大数据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分析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国家政策;公司管理;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出现,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大数据内部审计应运而生。2008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做出了具体规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及大数据一词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表明大数据内部审计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最新产物。 二、内部审计新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内部审计的定义已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复杂环境,内部审计定义需要创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新理念进行了总结。国外对于信息化审计研究较早,对于信息化审计的定义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美国Annbarry教授(1989)曾预测未来审计工作的重心将转变为对数据库的审计。日本通产省情报协会(1995)从信息化审计的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审计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评估。可见国外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已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对于信息化审计的研究进行的较晚,并且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具有评价并改善风险水平、控制并治理审计过程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学者发展了内部审计理念,不仅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汤靖(2016)提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章为准绳,并且能够推动组织架构、盈利模式、管理流程方面的变革。在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方面,刘荣(2015)认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对数字、文字、视频、音频等一切有用信息进行的全面审计。李若文(2016)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以数据信息为核心,同时以数据的流向为关注点,对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有效的审计信息。

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其规避措施

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 毕业论文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其规避的措施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学生姓名:田宁郴 学号:0911083108 指导教师:马玉申 2012 年 6 月

摘要 从近几年曝光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大案来看,会计事务所违规现象日益严重,在西方“深口袋”理论引导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和广大投资者广泛的关注。本文欲综合审计的各个观念,从信息不对称关联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内部控制等角度对我国目前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及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规避法律责任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审计,审计风险,关联方交易,审计独立性

Abstract With the successive exp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 financial fraud case in recent years, some accounting firm violations frequently occur in CPA audit quality of theoretical guided by theory of the West "deep pockets", practical an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majority of investors. This idea of combining both internal audit and external audit from information asymmetry, related parties, the independence of registered accountant and internal control perspective on current CPA legal liability in China a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audit risk, Concludes with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for evasion of CPA legal liability. Keywords:The Audit ,Audit risk,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 The independence of audit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摘要】从世界审计历史看,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性。总体来看,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世界经济领先领域,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等。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绩效审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实践,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审计制度建立后不久,我国审计理论界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80年代后期开始承包经营责任制审计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换经营机制审计研究。2000年加入WTO以后,审计界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如何付诸实践。直到21世纪初的效益审计研究,也即开始了绩效审计研究。我国的绩效审计因为包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与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一定区别,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我国专家学者们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作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创新性地引导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认可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是经验上总结和创新。本文在两个方面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其含义和目标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绩效审计含义目标

一、政府绩效审计含义 (一)国外绩效审计含义 “绩效审计”这一概念首见于1948年3月阿瑟?肯特在美国《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1953年公布的《英国国家审计法》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为:“检查某一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情况”。 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1994年,美国会计总署修订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地评价的目标,以便为改善公共责任性,为采用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以便实施监督提供信息”。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认为,“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向用户提供独立的业绩信息和系统的认定保证”。 (二)我国绩效审计含义 我国学者大都将政府审计机关从事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绩效审计”,对企业进行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或者“效益审计”,而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从事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 王光远在《管理审计理论》(1996)一书中指出:管理审计是评判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建立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互

《审计学》教学大纲(1)

《审计学》 课程大纲 适用专业:会计学 编制单位:会计学教研室 编制日期:2015年03月06日 经济管理系制 《审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定位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审计的性质、审计关系、审计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实务问题。为会计学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面向会计学院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以及财政金融专业开设。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工作中怎样干审计工作,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把握审计与会计以及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如何应付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审计》课程的复习与应试等。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动因的不同观点 1、审计起源于会计 2、审计起源于财政监督的需要; 3、审计起源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二、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与条件 1、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前提; 2、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3、审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三、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3、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外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审计的概念及本质 二、审计的本质 1、独立性 2、 第三节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 1、经济监督 2 3 三、审计的作用 1、制约性作用 2 3、证明性作用 第二章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形式

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开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在社会公众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然而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频繁出现,使注册会计师行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个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被审计公司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审计失败的概念谈起,给出了审计失败的衡量标准,并探讨了审计失败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和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注册会计师、审计单位和审计技术角度分析了审计失败的内部原因,并从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和经济因素分析了审计失败的外部原因,最后分别对应地提出了内部防范策略和外部防范策略。 关键词: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衡量标准,防范策略 1 引言 独立审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为现代经济的巨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一些审计失败事件使得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鉴证质量和职业品质提出了广泛的质疑,导致注册会计师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审计的难度,对审计职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深入分析导致审计失败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后,分别从内部和外部角度制定了防范审计失败的策略,期望能够为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提供借鉴,有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 然而由于会计和审计本身存在着职业判断,只要有判断,就必然有判断正确和错误以及判断被误受和误拒的风险问题。独立审计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审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具体执业审计师、被审计公司的股东、管理层人员、潜在投资者以及证券监管人员等,在个体上无一不是经济人,都是在追求自身最大收益,同时又只有有限理性,无法实现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审计环境、人们的物欲交缠在一起,构就了审计失败发生的契机。而审计失败一旦发生,将会对资本市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及注册会计师个人、被审计公司的健康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审计失败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对资本市场,注册会计师行业和注册会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内部审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定义相比传统内部审计得到了延伸,并且大数据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分析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家政策;公司管理;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出现,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大数据内部审计应运而生。2008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做出了具体规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及大数据一词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表明大数据内部审计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最新产物。 二、内部审计新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内部审计的定义已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复杂环境,内部审计定义需要创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新理念进行了总结。国外对于信息化审计研究较早,

对于信息化审计的定义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美国Ann?barry教授(1989)曾预测未来审计工作的重心将转变为对数据库的审计。日本通产省情报协会(1995)从信息化审计的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审计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评估。可见国外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已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对于信息化审计的研究进行的较晚,并且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具有评价并改善风险水平、控制并治理审计过程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学者发展了内部审计理念,不仅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汤靖(2016)提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章为准绳,并且能够推动组织架构、盈利模式、管理流程方面的变革。在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方面,刘荣(2015)认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对数字、文字、视频、音频等一切有用信息进行的全面审计。李若文(2016)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以数据信息为核心,同时以数据的流向为关注点,对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有效的审计信息。 三、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产生的积极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内部审计面临的数据量的规模不断扩大,常规的内部审计无法再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获取和整理,大数据的应用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大数据的搜集、整合、

(目标管理)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目标管理)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摘要】从世界审计历史见,绩效审计ft现于 20 世纪40 年代中期, 于20 世纪70 至80 年代得到较快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于发展过程中,存于着不均衡性。总体来见,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壹般处于世界经济领先领域,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 等。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绩效审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实践,仍总结ft壹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中国审计制度建立后不久,我国审计理论界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80 年代后期开始承包运营责任制审计研究。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换运营机制审计研究。2000 年加入 WTO 以后,审计界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和国际接轨,且如何付诸实践。直到 21 世纪初的效益审计研究,也即开始了绩效审计研究。我国的绩效审计因为包含有壹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和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于壹定壹定区别,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我国专家学者们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且结合我国国情作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创新性地引导了政府绩效审计于我国的开展。可是,我国目前仍没有认可的理论体系,也仍没有壹套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是经验上总结和创新。本文于俩个方面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其含义和目标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