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

庄子寓言
庄子寓言

庄子寓言

1.腾猿处势

【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①,正緳系履而过魏王②。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③”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④。王独不见夫腾猿乎⑤?其得柟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⑥,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⑦。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⑧。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⑨”(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衣大布:衣,《唐韵》服之也。穿着。大布:古指麻制粗布。②正緳:正,通“整”(zhěng)。端正,工整。緳(xi?):麻绳,带子。过:前往拜访,探望。③惫(bai):困病潦倒。《集韵》困病也。

④士:旧时指读书人。衣弊履穿:衣服破旧,鞋子穿孔。遭时:遇到好时势。⑤独:难道,岂。腾猿:腾跃的猿猴。柟梓豫章:柟(nán):楠木。梓(zǐ):梓树。豫章为传说中异木名。高千丈,围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⑤揽蔓:攀缘。把握,抓捉。王长(zhǎng):称王为首。⑦眄睨(miǎn nì):轻视。⑧得:看到,到达。柘棘枳枸:柘(zha)枳枸(zhǐ gǒu)又称拐枣。危行:小心翼翼地行动。振动悼栗:惊恐战栗。处势:所处的环境或地位。不便:不利,不适宜。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征:证明。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故事解读;庄子以此来喻自己,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每样东西都有其长处,短处,在某些场合是适应的某些是不适应的,军事上说过要扬长避短。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能适应时势会正确选择自己的方向,他能够不受政治上的影响而独立于世外。

2弃璧负子

【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①:“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②,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③,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④”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⑤。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⑥;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⑦’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⑧。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⑨;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⑩,其爱益加进。(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子桑雽(hù):人名。子桑为复姓。②伐树:孔子去宋,与弟子在大树下学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tuí)欲杀孔子,孔子先行离去,司马桓魋拔其树。“拔树”后皆作“伐树”。削迹:铲除车迹。③犯:遭遇。④益:渐渐。何与:与,通歟(yú),表反诘、疑问语气。⑤假人:至人,贤人。趋:快步向前奔跑。⑥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布:古代钱币。⑦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为“天属”。⑧收:聚拢。容纳。⑨醴(lǐ):甜酒。⑩敬闻命:敬,毕恭毕敬。闻命:接受教导。翔佯:安闲自得貌。挹(yì):引,收取。故事解读;这里有两句话很有名,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与小人不同,君子爱道义,小人爱利。作为夫子是应以道义为主而不是自己名利为主。这是做学问的常识。只有这样才会有真学问。

3螳螂捕蝉

【原文】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⑥。

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日不庭。蔺且从而问之,“ 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⑴,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⑵:‘入其国,从其俗。’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⑶,吾所以不庭也。” (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雕陵:雕,大型猛禽。陵:山陵。樊:范围,边际,旁边。“夏则休乎山樊。”—《庄子·则阳》。者:指示代词,“这”,这边。?广:展开的宽度,横向尺寸。运:纵,竖。与“横”相反。广运(东西距离为广,南北距离为运)。?感:感触,碰倒。颡(sǎng):额头。集,群鸟在木上也。―《说文》。引申为停留。?殷,大也。—《广雅》。逝:去,往。?蹇(qiān):通"褰"。提起。躩(ju?)步:快速行走。留之:留,通“镏”。镏,杀也。—《说文》。⑥方得:占有。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美荫:浓荫。执翳(yì):执,相当于“用”、“凭”。翳:《揚子·方言》翳,掩也。《广雅》翳,障也。《广韵》隐也,蔽也。《类篇》荫也。真:身,身形。?怵(chù)然:感到内心恐惧。?固:通“胡”(hú)。何,何故。累:伤害。二类:异类。召:招来。如宋陈淳《失言戒》:正苟发不中,忤物立召祸。捐:丢弃。反走:回头跑去。反,同“返”。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牧猎的官吏。谇(s uì):责骂。⑩顷间:近来,顷刻间。不庭:不出门庭。甚:通作耽,停留。⑴守形:守,靠近,等待,守候。形,指外物。忘身:不顾个人安危。⑵闻诸夫子:闻,听到。诸兼词,是“之于”的合音,也是两个字的意思。夫子:饱学之士。亦称读古书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之意)。⑶真:本性。戮(lù):羞辱,侮辱,惩罚。故事解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庄子举出几个列子,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在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时就会忘记其危险一面。只知居安而不思危,只知利而不知害,这些人无自知之明,利令智昏,所以到最后会失败的,如苻坚南征,不听军师之劝为东晋所败。

4.庄周贷粟

【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①。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②,将贷子三百金③,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④。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⑤。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⑥’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⑦’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⑧,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⑨,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⑩”(节选自《庄子·外物》)【注释】①庄周:庄子,名周,字子休。粟(sù):泛指谷类(“五谷”)。于:介词,向。监河侯:“监河”或“监河侯”泛指出贷钱物的人。②邑金:封地的赋税。③金:古代货币单位。④中道:半路上。⑤鲋鱼:学名为黑鲷,又称之为海鲋,形状如同淡水中个大鲫鱼,所以,有人又叫“海末鲫”或“海鲫子”。⑥来:语气词。用于句尾,相当于“咧”、“哩”。⑦波臣:指水族。古人设想江海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治的臣隶称为“波臣”。后亦称被水淹死者为“波臣”。岂有:也许有。⑧且:这;今。激:《说文》碍衺(xi?,衺犹分也)疾波也。一曰半遮也。《前汉·沟洫志》为石堤激使东注。激者,聚石於堤旁冲要之处,所以激去其水也。又冲也。西江:珠江干流,古称鬱水。⑨常与:常相与共之物。⑩

然:就。曾:简直,还。肆:店铺。索:寻找。故事解读;涸辙之鲋形容一个人到了非常之困境,只要一点水就能活,可一些人不去救济,反而用好听的话来搪塞其责,这些人是表面上好,实际上自私,现代社会中这些人很多。庄子他是看穿了人性的虚伪,对人是不能轻易相信,否则会上当,很多人在困难时需要帮助而当他好时却忘了一切,如司机救人,人家还要冤枉他。

5庖丁解牛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庄子·养生主》故事解读;庖丁解牛形容此人的技艺高超,能够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而他能获得这样高超技艺也是通过很多不间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而常人见其有此等技艺,感叹不如而人家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每个成功的人其所付出的努力必然是大于其所获成就。王羲之练字弄黑了一池水,才成为一代书圣。

6井底之蛙

【原文】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庄子·秋水》故事解读;井底之蛙不仅是见微知少,还像河伯那样自以为是。这种人是很可笑的,见识浅却不去虚心学习了解,没有去了解外面世界只在井底这狭小空间生活,还沾沾自喜。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就如此,在一间房子里过自己生活还很满足。人没有一个上进心,只是得过且过,这样的人是没出息。

7东施效颦

【原文】西施病心而膑,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故

事解读;东施是个可笑的人,他只知到去模仿而不知道怎样做适合自己。这些人脑子简单,没有创造,所以被人家笑。人想有成就不是容易的,要有自己东西,不能随意模仿,按葫芦画瓢。好曲子不唱两三遍,老是去模仿就没人要看。譬如一本电视剧很好看,再弄个续集或重拍一部,看的人就少了。就像那还珠格格,第二部看的人就远少于第一部。

8大瓠大樗何所用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故事解读;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人为无用的东西也是能有用的,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有用和无用,只是人的需要不同,不是有句话,良木先伐,云贵高原上得木头用来建造故宫,而无用东西却不开发。欧洲小国圣马力洛没被攻击,就是因为国小无用。中国国大却是连年战争,有时候赛翁失马。也未知非福。不要老是去计较有用,有时难得糊涂也好。

9.鲁侯养鸟

【原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①,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②。鸟乃眩视忧悲③,不敢食一脔④,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⑤,浮之江湖,食之 鲉⑥,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⑦。(节选自《庄子·至乐》)【注释】①御:控制;约束。殇:宴请。庙:古代贵族住房的前厅,王宫和庙宇的前殿都称庙。②《九韶》:亦作“九招”。舜时乐曲名。具: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③眩视:《释名》眩,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遙遙然不定也。④脔(luán):切成方形的肉。⑤坛陆:坛应读作坦,坛陆,犹坦陆,即广阔的大地。⑥ 鲉:泥鳅,小鱼。⑦委虵:委蛇(wēiyí)雍容自得貌。故事解读;鲁侯对鸟是非常疼爱,爱之如婴。可鸟却没有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听话。其原因在于鲁侯没有使鸟儿快乐的办法。鸟是在天地中翱翔,却放在笼子里圈养,这样生活不适合鸟儿生

活习惯。所以好的物质生活不一定是最快乐的,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人是为了大义气节而活,不为金钱名利而活,像古代的林觉民。

10探骊得珠

【原文】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①,以其十乘骄稚庄子②。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节选自《庄子·列御冠》)【注释】①锡车:赐车。锡,通“赐”。赐给,赏赐。②骄稚:骄矜炫耀。《集韵》:稚,自骄矜貌。河上:河边。上,方位词,边,畔。纬萧:纬,织。萧,蒿。织芦蒿为帘席。锻锤击。骊龙:黑龙。骊(lí):黑色。《尸子》卷下:“玉渊之中,驪龙蟠焉,頷下有珠。”頷(hàn)下巴。遭:碰到。寤(wù):醒悟。古同“悟”,理解,明白。齑(jī)细,碎。故事解读;庄子借此来讽刺一些见利忘义,狗仗人势之人。的确得到珍珠,黄金这些值钱东西是好的,但人人觉得好的东西往往被一些强人所掌握,庄子以龙来喻国君。所谓伴君如伴虎,为了追求外在荣华而使自己处于危难之中是不值得的。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不是金钱利益而是自己生命价值和内心快乐。

11.顽猴见巧

【原文】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①。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②。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③。王射之,敏给搏捷矢④。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⑤。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⑥:“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⑦。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⑧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⑨。三年,而国人称之。⑩(节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浮:漫游。狙(jū):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②恂(xún)然:恐惧的样子。弃:离开。②蓁(zhēn)通“榛”。丛生的草木。③委蛇(wēi yí):指对人敷衍应酬。攫搔:以爪搔首弄姿。见:古同“现”,显露。见巧:这里指卖弄灵巧。④敏给:敏捷。相者趋射:相,助也。王之左右佐王出猎的人。趋:追逐,快速。执:执傲,任性傲慢。⑥顾:回头看。颜不疑:剑术超群,与伍子胥、伯嚭、夫概、孙武同列吴国五大高手。

⑦之:代词,这,那。伐:夸耀,自夸。敖予:敖,《尔雅·释训》敖敖,傲也。《博雅》戏也。予:我也。殛(jí):惩罚,杀死。⑧色:外表形貌。⑨师:就学,师从。姓董。名梧,吴国剑术奇才。⑨助:古同“锄”,除去。克服。⑩国人: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内的人。范文澜《中国通史》:“农民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工商业者住在大邑,称为国人。”故事解读;庄子批评了那些见乖识巧之人,就像那只猿猴一样为了表现自己而丧命,中国古话;不要强出头,强打出头鸟。表现自己是正确的,但不要将这当做自己唯一目标。只有当自己水平如火纯清时即使不想表演,也有人请去演。何必为了自己出风头去表演,这是人的通病。没有水平才华,单靠些新闻八卦是不能出名的。要知道无论流放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是很有难度的。

12.不龟手药

【原文】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①,世世以洴澼洸为事②。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③。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洸,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④。”客得之,以说吴王⑤。越有难,吴王使之将⑥。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⑦。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则所用之异也。(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注释】①龟(jūn):通“皲”,皮肤冻裂。不龟手之药,比喻微才薄技。②洴澼(píng pì),在水中漂洗。絖(kuàng):《礼·杂记注》絖为茧。即蚕茧。为事:为职业。客:从外地来做生意的商贩。③请:愿意。④鬻技:亦作“ 鬻伎”出卖技术。鬻(yù):卖。⑤说:告诉。⑥有难:有,即发生,呈现,产生。难,即内乱。使之将:指派他为将领。⑦裂地:划分土地。故事解读;这里讲得是一个聪明人,会做生意,善于发现好的秘方技艺。他用小钱学得之后,又到吴王那边去贡献此方而得大钱。这样一来白赚了几倍,这些人具有好的投资眼光,他得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是值得学习的。现代到非洲买鞋,那里的人不穿鞋,而有些人则对他们专做鞋子,帽子结果赚大钱。商机隐于世间,在任何不起眼的地方,或许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就是大商机,如干缩面转而发明出泡面,那就是了不起发明,巨大的社会商机。

13.望洋兴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①之大,两涘渚崖②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⑦,望洋向若⑧而叹曰:“野语有之曰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⑩”(节选自《庄子·秋水》)【注释】①泾流:泾(jīng),通‘径’。地表坡面水流和河槽水流称为径流。泾:沟渠。②两涘渚崖:涘(sì),边际。渚,沙洲。崖,高大的河岸。③于是:亦作“ 于时”。当时。河伯:黄河神。④北海:指渤海。

⑤水端:水的尽头。⑦旋:转动。⑧望洋:远视貌。若: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⑨野语:俚语;俗语。民间传闻或私人杜撰之言。⑩百:概数。言其多,许多的,众多的。以为莫己若者:倒装句,意思是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谓:通“为”。相当于“是”。故事解读;庄子是在讽刺河伯,他自以为是,结果到人家那里一看不得了,他的所做就像后世的夜郎自大。人一旦自高自大就会出现问题,以为自己了不起的人迟早会受辱。故贻笑大方也。

14.鸱得腐鼠

【原文】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②:“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③。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④,子知之乎?夫鵷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⑤。于是鸱得腐鼠⑥,鵷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秋水》)【注释】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辩客,名家的代表,庄子的好友。相梁:在梁国做国相。梁:魏国中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②或:有的人。③国中:国都。④鹓雏(yuān chú ):古书上指凤凰一类的鸟。在传说中是瑞鸟。用以比喻贤才或高贵的人。⑤止:栖息。练实:竹子结的子,也称竹米、竹实。醴(lǐ)泉:甜美的泉水。

⑥于是:亦作“于时”。当时,这时。鸱(chī):古书上指鹞鹰。故事解读;很明显庄子是在

讽刺惠施,将自己地位看得太重,庄子不是这样的人,他向惠施表明自己心迹。惠施也知道庄子不是这样的人与自己不同,自己显得狭隘了。有言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思想也是错位的瞎猜疑,会使人远离。如崇祯,洪秀全等。

15.贤不自贤

【原文】阳子之宋①,宿于逆旅②。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③。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①阳子:孙阳字伯乐,秦穆公臣,善御。②逆旅:古代对旅馆的别称。③恶:丑陋。小子:指男性青年。故事解读;贤者为何不贤,因为他自持外表美有才华,故看不起别人。而那不贤之人却很热情,待人和善,故不贤者能贤。贤与不贤,不是看其外表的美丽,才华出众,还要看其内在素质。现代社会对这些是不重视的,所以好人渐渐没了。

16. 小大之辨

【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①;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②,绝云气,负青天③,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④。斥鴳笑之曰⑤:“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⑥,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⑦”此小大之辩也⑧。(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注释】①垂天:挂在天空。垂:动词,垂挂。②抟扶摇羊角而上:随风盘旋而上。抟(tuán):凭借。“扶摇”是由下向上刮起的暴风,是说乘风上升的意思。羊角:弯曲象的样子,所以称旋风为“羊角”。③ 绝:穿越,越过。负:驮起。④图南:图,打算。南,指南方。比喻远大的走向。南冥:亦作“南溟”。南方大海。⑤斥鴳(yàn):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斥,小泽也。本亦作‘尺’。鴳,鴳雀也。”⑥蓬蒿(p?ng hāo):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⑦且:还。⑧辩:通“辨”,辨别,区别。故事解读;大鹏飞越千里而,斥鴳只有数尺,两者同为鸟类,但差距很大。而斥鴳认为自己最多飞几尺而大鹏却要数万里,实在是想不通。故曰;燕雀安知鸿浩之志。人的眼光及看问题的角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是知晓后世数十年,有的只知眼前,今朝有酒今朝醉。

17. 畏影恶迹

【原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①,举足愈数而迹愈多②,走愈疾而影不离身③,自以为尚迟④。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节选自《庄子·渔父》)【注释】①而:如,好象。去之走者:去通“怯”。胆小,畏缩。者: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② 数(Shu?):频繁。③疾:形容词,急速。④尚迟:尚,还;仍然。迟:慢,迟缓。故事解读;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怕鬼之人,他由于相信鬼的存在,所以对鬼十分害怕以至于将自己影子当做鬼,将自己走过痕迹以为是鬼留下的。他是迷信鬼神,最终将自己当成鬼,活活吓死自己。这样的人很笨,也很可悲。其实这世界上并没有鬼魂存在,却有很多人相信这些,所以他们是最容易上当受

骗,甚至是自己在骗自己,还蒙在鼓里。自己的影子和走路痕迹是可以控制的,而他却当成是鬼,就是把自己当成鬼,这些人是被鬼给搞坏了。庄子提倡物质精神而反对鬼神外力,是一个无神论者。

18.箴規武侯

【原文】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候,武候劳①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②肯见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武候超然不对③。少焉,徐无鬼曰:“尝语君④,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⑤;中之质若视日⑥;上之质若亡其一。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马也。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⑦,是国马也。而未若天下马也。天下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丧其一,⑧若是者,超轶绝尘⑨,不知其所。”武候大悦而笑(节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徐无鬼:姓徐,字無鬼,緡山人,魏国隱士。因:亲,亲近。女(rǔ)商:魏国大臣,姓女,名商。春秋时期晋大夫女叔齐之后。魏武候:名击,魏文侯之子。公元前376年与韩、赵共灭晋而“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劳:忧也。忧惧,发愁。②乃:才。

③超然不对:超然,犹怅然。感到不愉快。不对:不回答。④尝语君:曾经对您说过。⑤质:品质,等级。狸德:狐狸之性。⑥若:其;他的—用于他称。视日:常指看日影以知时刻。这里喻指目中无人,高傲自负。一:全部,唯一。⑦直者中绳:谓马的前齿。曲者中钩:谓马的颈项。方者中矩:谓马头。圆者中规:谓马眼。⑧成材:亦作“成才”。天生的材质。若恤若失:若,或,若者(或者)。恤:忧虑。失: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若丧其一:丧,失去。一:无极,无匹。⑨轶(yì):与迭通。屡次,连着。故事解读;魏武侯乃文候之子,没有文候那样的雄才大略。徐无鬼是一个隐士,武侯请他,两人对话。从相狗到相马,他认为下者只求自己饱足,而中等者是常人认为很标准的,上等的具有自己思想,行自己之事。徐无鬼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而拐弯陌角地借比喻表达出自己意思。狗,马都是动物以此来喻人,通过武力,物质只能使下等人臣服而难收上等人,对于上等人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爱惜照顾他们,更重要的是自己要站在道义立场上。三国时曹操为收关羽而费尽心机,结果关羽还是逃奔刘备。关羽是为气节鑫仰而活,并非为金钱物质而活。

19.神有不及

【原文】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⑴,与能言者处也。”(节选自《庄子·外物》)【注释】?阿门:旁门。阿,指角落,旁侧。?宰路:江畔渊名。河伯:传说中的河神。余且:古代神话中的渔夫。予:我。?觉:睡

醒。?若:你。?刳(kū):杀。挖空腹腔。钻:推究事理。遗:犹失也。失算。?见梦:犹托梦。知能:指神术智能。?如是:像这样。?鹈鹕(tí hú):翼大嘴长的巨鸟,嘴下有一个皮囊,可用以兜食鱼类。?小知:小聪明。?自善:自我完善。⑴石师:石,通“ 硕”。石师犹硕师,大师。知道这样的神明也未能逃脱捕捞而杀之。所以神也有不及之处,这里对神有了怀疑,其实这世上没有神。而当时人信神故用神说故事解读;神龟能算卦占仆,每次都准可谓神也。还能托梦于宋君,确实是有神明之佑,在古代这就是神,谁之,连神都有问题,弱点何况是人哪。人更有弱点,即使在某一方面坚不可催却在其他方面容易受蒙蔽。关羽在气节方面是很高尚却在性格上很高傲以致中敌计大意失荆州,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0. 运斤成风

【原文】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①,使匠石斲之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④。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⑥,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注释】①郢:楚国都城。顾:回头看。垩(a):白善士。慢:通“墁”。涂抹。②匠石:名字叫石的巧匠。斲(zhu?):削。③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呼呼生风。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听:随意。④不失容:面不改色。⑤质:质的(箭靶)。对象。⑥夫子:古时对文人的三种称谓:君子、夫子、才子,即是指有德之士、饱学之士、多才多艺之士。故事解读;运近成风形容此人本事很大,匠人能够用刀斧砍掉外面一层而不伤鼻子,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宋君招他时却不做了,原因是没人能与之配合。庄子的意思很鲜明,就是本事再大也要有人配合,单靠自己单枪匹马是不行的。一支球队,要前锋好,后卫好,守门员好不然就难赢球。单靠个人才能在现代社会难以立足,难成大事,天下是一帮人打下来的而不是一个人的。庄子也有对惠施之死的难过悲痛,痛失知友,如伯牙失子期也。

21. 豕虱濡需

【原文】濡需者,豕虱是也①。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②,奎蹄曲隈③,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④,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⑤,而己与豕俱焦也。(节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濡需:苟安一时,贪婪索取。濡(rú):停留,迟滞。需:索取。豕蝨(shǐshī):寄生在猪身上的虱子。②鬣(lia)颈上的长毛。囿(y?u):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③奎蹄:大腿和蹄脚,比喻狭小的地方。奎:胯,大腿。曲隈(wēi):曲折隐蔽之处。④安室利处:安全便利的处所。⑤鼓臂:挥臂。布:铺开。操:操纵。故事解读;庄子讽刺了苟安一时的人,自以为得到一点好处就当做自己是发达了。其实他们是很脆弱的,自己就像一个跳蚤可有可无,一旦不需要可以杀掉。这些人失去了大义,人格,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没什么用,连自己也不能保护自己,所以也很可悲。像古代的邓通依靠汉文帝而发,景帝时一纸命令下来就变得一钱不名了。所以人不能如此,要有长远目光,长远打算,要有自己思想,信仰不能唯利是图。

22.胠箧探囊

【原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①,则必摄缄滕,固扃②,此世俗之所谓知也③。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④。然则向之所谓知者⑤,不乃为大盗积者也?⑥(选自《庄子·胠箧》)注释】①将:打算。胠箧(qūqia):撬开箱子。发:打开。匮(guì):古同“柜”。②摄缄縢:摄,假也,借助。缄縢(jiān t?nɡ):捆东西的绳索。缄:《释文》绳也。扃(jiōng):上闩关门。③世俗:普通人。知:同‘智’。④负:背。揭:扛,持。趋:快步疾走。扃鐍(jiōng ju?):门闩锁钥之类。

解读故事,这是庄子对世人的讽刺,认为靠这种防盗措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关键还是使人无欲,无偷盗之心。这才是治本之法而世人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难治根本反而给另一些人打开方便之门。当然一定的防护措施也是必要的,但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想让人家不来偷,除非你没什么可偷。不然最多的卫士也没用。

23.蜗角之争

【原文】惠子见戴晋人①。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②”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③。”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④”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⑤”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⑥”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⑦。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

⑧”(节选自《庄子·则阳》)【注释】①惠子:即惠施, 梁惠王时魏国宰相。战国时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见:介绍,推荐。戴晋人:魏国的贤人。②君:指魏惠王。魏国第三代国君。惠王六年(前364年),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都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③逐北:追剿败兵。有:通“又”。

④噫: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与:同“欤(yú)”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④请:请教。《玉篇》乞也,问也。为:对,向。以:根据。意:愿望。远大的抱负。四方上下:四方上下曰宇。穷:终端。⑤知:《玉篇》识也,觉也。游心:指超越现实的心愿。而:这样,此。反:毁灭,推倒。通达之国:人迹所至为通达,指五洲四海的国家。⑥辩:区别。⑦惝(tǎng)然:失意的样子。⑧大人:谓巨人。解读故事,庄子他是反对战争,厌恶为满足一己之私穷兵黩武的君王,举出两个经常开战争端的小国来预示魏国的战争国策。永无休止的征战对国家人们是没好处的,只有和气团结,安居乐业,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使国富强才是根本。一天到晚为了土地之争而害苦人民是不值得的。

24.二儒发冢

【原文】儒以《诗》、《礼》发冢①。大儒胪传②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③!”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④。”“《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⑤。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⑥?'接其鬓,压其顪⑦,儒以金椎控其颐⑧,徐别其颊⑨,无伤口中珠。”(节选自《庄子·外物》)【注释】①儒:儒生。《诗》、《礼》:

中国古书名,儒家经典。《诗经》、《礼记》的简称。发:打开,挖掘。冢(zhǒng),坟墓。指儒生盗墓时引经据典,寻找理论依据。②大儒,知识渊博声望高的学者。胪传:上传语告下曰胪。下传语告上为“句”。

③作:发出,放射。这里指发亮,太阳快出来了。④裙:古谓下裳,古时男女同用。襦(rú):襦,短衣也。—《说文》。⑤陵陂(bēi):山坡。⑥为: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⑦接:托住。顪(huì):下巴上的胡须。⑧儒:通“濡”。缓慢。金椎:铁椎。控:投入。送进去。颐(yí):面颊,腮。⑨徐别:慢慢撬开。颊(jiá):脸的两侧。解读故事,儒家思想是重视礼仪,厚葬的,作为儒生是不能做盗墓的事情。而这两个儒生却违反儒家道义,作出违逆之事。最后的一句可以看出他们的本质,就是为了钱,值钱的东西。这两个号称大儒,小儒却是好利不好礼仪,打着儒家牌子挂羊头卖狗肉。像这样的人很多,如岳不群外为君子,内心奸诈。很多军火商做的是买卖军火,打仗杀人生意,却通过很多途径将自己伪装起来,把自己打扮成艺术家,思想家,其实暗地里做的是另一套。

25. 襄公之仁

【原文】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①。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②。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②。”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不鼓不成列③。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陈而后鼓士进之。④”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⑤”公曰:“不反列,且行法。⑥”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⑦,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⑧。注释】①宋襄公:宋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涿(zhuō)谷:涿河边的河谷地带。②既:已经。济:渡河。使:让,令,叫,命令。③重伤:重复伤害受伤的人。二毛:头发花白的人。常用以指老年人。迫人:逼迫人。阨(a):狭窄。不鼓:不击鼓(进攻)名词作动词。鼓,击鼓也。—《说文》。④成陈:陈与“阵”通。列成战阵。鼓士:激励将士。腹心:比喻极亲近的人;心腹。这里当指宋楚之战,宋襄公亲自葬送了视为心腹的亲军卫队。完:保全,坚固,完整。特为:不过是,只为了。耳: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⑥行法:按法行事。⑦撰:常规,法则也。《易·系辞》以体天地之撰。⑧自亲:躬亲。亲身奉行。解读故事,历史上的楚宋泓之战,是很滑稽的,宋襄公装做仁义样子,却见利而不争,对于战争是残酷的,不能靠仁义取胜。宋襄公很仁义是对敌人仁义而对自己人则残酷,这样的人当国君是有害本国的,他分不清敌我。就像清末慈禧一样被人打了还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签订丧权辱国赔款最多的辛丑条约。为讲面子而失里子,到最后面子里子都没了,这就是很多人爱做的事情,死要面子。

《庄子》寓言的类别

《庄子》寓言的类别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文中成功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虽然各个寓言具体内容有着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有些寓言在表达对象和运用手法上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因此为了更加深入的对这些寓言进行解读,对《庄子》中的寓言进行简要的分类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庄子,名周,字子休,大约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作《庄子》,但现在一般认为《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作。在司马迁的《史记·韩非子列传》一篇中,对《庄子》描述到“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不难看出运用大量寓言是《庄子》的一个典型标志。本文依据每个寓言表述对象的性质和寓言本身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大致把《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分为四类:一是动植物类,二是神话故事类,三是日常生活感悟类,四是师徒关系类。当然,这种分类,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各个类别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有些寓言可以同时属于多种类别。 动植物类 动植物寓言在《庄子》一书中是很常见的,这也是庄子思维广阔的一个标志。《庄子》一书在运用动植物类寓言时,它的一般手法就是:它常常把动植物描写的比较形象生动,动植物好像拥有了像人一样的生命,然后通过对它们行为状态的描写以及它们最终的取舍,来表明作者本人的态度和取舍。如《庄子·列御寇》中当有人聘请庄子入仕时,庄子说“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在这里庄子借“牺牛”的最终遭遇来表现自己淡漠名利,不愿入仕,不愿被名利束缚,追求自由的一种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又如《庄子·逍遥游》篇庄子说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这里庄子是借大树因为没有用处,而最终能保存生命,来表现自己“无用即有用”,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观点。 神话类寓言 《庄子》和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一样,在文中也采用了神话寓言,应该明确的是,《庄子》文中的神话寓言并不是庄子凭空捏造出来的,而且也很少是对原有神话故事完全的照抄照搬。《庄子》中的神话寓言大多数情况是依据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然后在原有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造。如在《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此段话对钟山之神的描绘比较平直,简单,只是简要介绍了神人的一些生活状态。由这一神话故事,改造的神话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一篇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不难发现经过改造的神话,神话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对神人的描绘也更加的形像,生动,不仅写出了神人如冰雪的肌肤,如处女一样的容貌,而且还写出了神人吸清风饮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 说有个老头叫狙公,养了一大群猴子,喂橡子,怎么喂呢?一天,他 对猴子说:朝三暮四。早上三份,傍晚四份。听到这话,猴子们都怒 气冲冲,说,不够吃呀。狙公想了想,说:那好办,我们改变一下, 早上四份,傍晚三份,朝四暮三。猴子对这个方案都表示满意,高兴 得不得了。下面庄子笔锋一转,写道:“名实未亏”。“名”就是数量,“实”就是橡子,“未亏”就是没有改变。两种方案是一样的, 橡子的数目并没有改变,但一种情况下猴子不高兴,另一种情况下它 们就满意了。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狙公愿意改变他个人的方案。他 什么也没有失去。真正的智者,不带偏见地,考虑问题的两个方面。 而猴子呢,“喜怒为用”,多么可笑,一点理性也没有。人离开理性,就和猴子一样愚昧。用理性来观察,就不会像猴子了。 我是非常热爱这个故事的,它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深刻,它点中 了人的头脑――人与猴子的本质区别。 科学发现了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所以人就始终保留着一定的 猴性。猴性什么样?就是永不安宁。你曾看到过哪一只猴子安宁过吗? 不声不响、安安静静地坐着、躺着、站着吗?不可能!猴子总是吃着什么、做着什么,攀来、爬去。人的猴性就是心不安宁,猴性太多就看 不到真理。静能生慧,理性的思考只有在你静心的时候才能实行。 还有一则寓言《混沌之死》就更深刻了。在《庄子内篇应帝王》中,是这样记载的:远古时候,大地有三个主宰者,中央之帝叫“混沌”。北帝和南帝的名字分别是“倏”和“忽”。其中“混沌”最 “本真”,浑朴善良,仅仅太“原始”,面无七窍。于是,“倏”与“忽”商量:“混沌”平时对我们不错,我们不能知恩不报。怎么报 答呢?他没有眼睛,看不到美好的世界;他没有耳朵,听不到美妙的乐曲;他没有嘴巴,品尝不到美味佳肴。太痛苦了,我们应该在他身上把 七窍凿开。商量后决定,对“混沌”实行“文化开发”,每天为他凿 一窍。七日而七窍备,但那位可爱的“混沌”却死掉了。在这里,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大意: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3.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4.成者英雄败者贼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5.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

《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摘要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以内篇为核心,《逍遥游》、《大宗师》等作品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多用“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表现形式写作,尤其擅构寓言。古今人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大鹏小雀、白骨骷髅,皆能幻化,敷衍文章。庄子之寓言,想象奇特怪诞、发想无端,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述诡谲神秘、瑰丽绝妙,然而它所承载的思想却是朴素深刻,无人能先。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几乎已完全具备了现代小说之特点,被黄震先生誉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通过寓言这种曲折含蓄却又古怪离奇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他高深莫测的“道”,幸如他所预期的“十言而九见信”,两千年来,庄子的寓言及寓言所包含的道对中国的文学、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浪漫主义刻画手法措辞

目录 引言 0 1.新颖巧妙,意境宏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2 2.嬉笑怒骂,生动活泼,刻画手法精准多样 (4) 3.言简意赅,生动传神,措辞凝炼不失飘逸 (7) 结论 (9) 参考资料 (11)

引言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1]他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道亦无限,自生自灭,世无主宰。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主张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随遇而安,逍遥自得。 《庄子》成书后,共五十二篇,后散佚,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一般定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发展则历经百余年,夹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了更为复杂多变的体系,可能掺杂有庄子门生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被誉为先秦最具有文采的哲学著作,兼有哲学著作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双重身份,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以寓言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哲学观念。庄子在《寓言》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可见寓言是《庄子》最大的特色。 《庄子》想像力丰富,夸张怪诞,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寓言故事,禅道说理,针砭讽刺,刻画人物,喻世警人。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其“意出尘外,怪生笔端。”[2]《庄子》寓言的结构严密巧妙,有时候看似各个寓言之间不相关联,实际上是以同一主题或者规则串联起来的,其精神思想是贯穿全篇,从始而终。寓言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类典型人物事迹轮廓式的勾勒,代表性极强,加之内在精神的塑造,让人印象深刻。庄子构思的宏大雄壮,结构的严密新颖,想象的奇特丰富,精神的逍遥自由,给人以超凡脱俗的美感与崇高美妙的享受。 《庄子》整部书中共有将近两百则寓言,《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我们从中能领略到他的思想,同时《庄子》也给后世以莫大的指导和启示,这些寓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述。 《庄子》寓言是先秦诸子作品中最绚丽多彩,令人瞩目的。其思巧妙脱俗,发想无端,令人咋舌,其驾驭语言的能力亦已登峰造极。《庄子》寓言不但富有哲理,而且想象奇幻,形象生动活泼,流露着充沛的情感。高似孙赞庄子道:“其说意空一尘,倜傥峻拔,无一毫蹈袭沿仍之陋,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演迤,如长江大河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率以荒怪诡诞狂肆虚渺,不近人情之说瞽乱而自呼。”[3] 《庄子》的寓言又是与众不同的。先秦诸子中,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通常都是庄子本人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文学家。《庄子》寓言的独特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word资料18页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 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

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施的鱼乐之辩为例,人能否理解鱼的意思,庄子和惠子似乎都否定,然庄子却抓住惠子提问中“汝安知鱼之乐”,而推及惠子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之乐,具有高明的论辩技巧。战争形势迫使统治者招贤纳士,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不仅用于对统治者上朝进谏,商量治国策略;更要用于战争之时的外交和斡旋;这一文体在上层人士的欣赏中被逐步推动,慢慢发展起来。诸子百家中的两朵奇葩孟子和庄子也顺应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国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推动下,孟子与庄子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而且在这样的重“辨”的寓言使用时代背景下,《孟子》和《庄子》的寓言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重的智慧美、哲理美和思辨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在《孟子》寓言中,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组成寓言来比喻某种现象或某种观点,直观形象;在《庄子》中,喻体包罗万象,或虚幻或真实,但是都是通过比喻而非直观明白的逻辑理性来反映思想和观点的,二者的寓言的比喻性质是一致的。第二,批判与讽刺的手法。在《孟子》寓言中,多讽刺官场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

《庄子》中的寓言

《庄子》中的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中国。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只是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把寓言看作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庄子》对寓言文体的贡献,首先是“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臧克家语),这是因为: ①作为一种文艺,就应独立成篇。而《庄子》寓言正呈现独立成篇的趋势。 据《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记载,《庄子》共有寓言二百多个。如果不从“道”的角度去理解,那它就是不连贯的一个个寓言故事,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严北溟先生干脆称其为“寓言集”。严北溟在《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的序言中说:“《庄子》既是哲学书,也是寓言体。”纵观全篇,《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文字很少。正如这部书自述其特点时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意思是寄托寓言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九,借重先贤时哲学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例如“内篇”七篇中,只有《齐物论》和《大宗师》两篇较多议论性文字,但其中也有不少寓言故事。其他各篇大多由寓言所构成。 ②寓言要成为文艺,还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而在寓言中自觉运用各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也是从《庄子》开始的。 我们不妨把《庄子》寓言与其他寓言作个比较,就不难得出结论。《周易》中的寓言是中国古代寓言的滥觞。其特点是词旨简练。所以在表情描绘、动作描写等方面明显不足。例如,《周易》中有《驾车顶牛》这则寓言,原文是: “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翻译成白话:有人想叫牛后退几步,就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退,而牛呢,却拼命朝前走,他这样蛮干,说不定将来还要吃刺头额、割鼻子的官司呢。文中对于这人如何用力扳,表情如何,牛的情状如何,都没有作细致的描写,只用了两个动词“曳”、“掣”。《孟子》中的寓言平易而辛辣,但其寓言是用来比喻或论证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塑造就不那么重视了。

庄子寓言8则

庄子寓言8则 东施效颦 西施是越国有名的美女。他经常患心痛的毛病,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 头。人家看到她这副病态的表情,觉得比平日另有一种妩媚的风姿,显得很可爱。邻居有一 位东施,虽然其丑无比,却不甘示弱,她照样模仿西施的病态表情: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 皱着眉头,就自以为同西施一样的美丽。可是看见东施这副怪模样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作 呕的。 [原文] 西施痛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 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简析] 东施虽不漂亮,如果安分守己,不去模仿西施,也未见得那样令人看不过去;但她却不 管自己和西施容貌不同,硬要学西施的病态表情,结果是愈学愈丑,令人作呕。这种不顾条 件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值得引以为鉴戒的。 邯郸学步 燕国寿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样子八字朝外,摇摆蹒跚,十分难看。当地有个土生土长的 小伙子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相当优美。就跋山涉水前去学习。小伙子风尘仆仆来到赵 国首都邯郸。果然,只见繁华大街上,人人走路的姿式都十分优雅,一抬手一举足,都显示 着高贵的风度。小伙子自惭形秽,连忙跟着行人模仿起来。学了几天,越走越别扭。小伙子 想,一定是因为自己的恶习大深了,不彻底抛弃自己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姿式。于是, 这位小伙子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一摆手、一扭腰都要认真计 算尺寸。他虽然废寝忘食地学,还是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倒反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样 子也忘了个精光。当他要回燕国的时候,手足无措,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原文]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 耳。(《庄子·秋水》) [简析] 这位寿陵少年的学习热情是可嘉的,但他不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条件,取人之长,因时制 宜,而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所以结果是失败。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对头,要实事求是。

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的寓言内容分析(部编本)

《庄子》的寓言内容分析 先秦寓言是在社会激变和政治斗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必然为阐述政治思想观点服务。由于庄子既不满现实,又无力反抗它,因此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然而对《庄子》寓言进行辩证分析就会发现,《庄子》寓言在消极之中有积极的亮点。 首先,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庄子》寓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 《舐痔结驷》故事中,秦王有痔让别人来舐,并用赐车辆来奖励这种下流勾当;而社会呢,偏就如蝇逐臭,乐于吮舐痈。这则寓言成了千百年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人情世态的快人快语。 《触蛮相争》则写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争地而成,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反映了当时社会诸侯间残酷的兼并战争,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心情。 《盗跖论道》则揭露了统治者假仁假义以济私的本质。作者借盗跖的口,对世人推崇的尧舜禹进行了批判,认为是用利来迷惑人的本真。“世之所高者,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黄帝问道于童子》则把治理天下比作牧马,应“去其害马者”;《柏矩学于老聃》则谴责统治者“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逼得人们做了盗贼。 以上寓言,其根本思想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但它们又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是积极的。 其次,还表现为对生活哲理的揭示。《庄子》中的大部分寓言是用来论述所谓“道”的。这类寓言中有许多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作了多方面观察后,所概括出来的东西,具有深刻哲理。这类寓言往往具有作者主观寓意和客观寓意两种。前者往往是消极的,后者往往要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捕蜩》,本是论述“无己”“忘物”的境界,显然是唯心主义思想。但如果抓住他苦练技艺的描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和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易。”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 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参考译文: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屠龙之技 原文: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随珠弹雀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庄子《庄子·让王》参考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鲁侯养鸟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庄子·至乐》参考译文:

庄子的寓言故事-(精选)

庄子的寓言故事-(精选)

庄子的寓言故事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

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3.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

庄子寓言中的成语

庄子寓言中的成语 1、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除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业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2、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国民党被打败,逃到台湾。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3、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可能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4、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研究性学习专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庄子寓言了解庄子思想 2.辩证看待庄子思想比较儒道思想的不同与相同 3.了解庄子艺术手法及文风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庄子生平思想 【知人论世】 一。生平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和其弟子所著)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庄子思想 1.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他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的是虚无主义态度。 他把提倡仁义中国哲学和是非看做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想要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 2.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 就像《逍遥游》中说的那样,大鹏﹑小鸠和列子等都有所待,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物我﹑是非﹑生死、贵贱之外,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庄子的寓言特点

浅谈庄子的寓言特点 摘要《庄子》被认为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也是庄子一生思想和学术的总结。《庄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丰富而又奇特的寓言,意生尘外,怪生笔端,纵横恣肆,发想无端,瑰丽奇谲。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在他的文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向我们传达了他高深莫测的?道?,从他的文章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他的思想,同时,他关于语言和思想的独到论述,给后世的为文者莫大的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庄子寓言立言方法 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生活,他的思想,无不笼罩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他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他的代表作《庄子》,集中了庄子思想的精华,被认为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超然而又孤独的身影,也可以看到他的善辩与睿智。庄子的文在先秦散文中可谓是横空出世,借助实体的语言来表达出不可道不可名的哲理。而《庄子》一书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寓言。 一 庄子自称他的书中是?寓言十九?,在他的书中确实也

充斥了大量的寓言,几乎随处可见。 寓言,就是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比喻自己所要介绍的他人不知的事物,使人?知之?。先秦诸子为了增强论辩的说服力、趣味性,经常选择寓言这种方式来说明。如论辩 气势磅礴的孟子就著有《齐人有一妻一妾章》,成功的以齐人的言行譬喻官场中那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 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韩非子》中寓言就很多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荆刺母猴》一篇,燕王的昏庸,卫人的狡猾,冶者的聪明,都表现得单纯鲜明,生动逼真。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不同,《庄子》中的寓言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王景林先生认为:庄子的寓言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完全以寓言的形式显现出来,而不像墨子、孟子那样,仅仅把寓言作为使理论通俗生动的工具①。庄子的寓言更多的是理与寓、言与意、情与境?磅礴以为一?的混沌的象征性艺术,它模糊了工具性与目的性,使说理与寓意和而为一,不能单独地去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验去品 二

庄子寓言

庄子寓言 1.腾猿处势 【原文】庄子衣大布而补之①,正緳系履而过魏王②。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③”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④。王独不见夫腾猿乎⑤?其得柟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⑥,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⑦。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⑧。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⑨”(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衣大布:衣,《唐韵》服之也。穿着。大布:古指麻制粗布。②正緳:正,通“整”(zhěng)。端正,工整。緳(xi?):麻绳,带子。过:前往拜访,探望。③惫(bai):困病潦倒。《集韵》困病也。 ④士:旧时指读书人。衣弊履穿:衣服破旧,鞋子穿孔。遭时:遇到好时势。⑤独:难道,岂。腾猿:腾跃的猿猴。柟梓豫章:柟(nán):楠木。梓(zǐ):梓树。豫章为传说中异木名。高千丈,围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⑤揽蔓:攀缘。把握,抓捉。王长(zhǎng):称王为首。⑦眄睨(miǎn nì):轻视。⑧得:看到,到达。柘棘枳枸:柘(zha)枳枸(zhǐ gǒu)又称拐枣。危行:小心翼翼地行动。振动悼栗:惊恐战栗。处势:所处的环境或地位。不便:不利,不适宜。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征:证明。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故事解读;庄子以此来喻自己,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每样东西都有其长处,短处,在某些场合是适应的某些是不适应的,军事上说过要扬长避短。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能适应时势会正确选择自己的方向,他能够不受政治上的影响而独立于世外。 2弃璧负子 【原文】孔子问子桑雽曰①:“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②,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③,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④”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⑤。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⑥;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⑦’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⑧。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⑨;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⑩,其爱益加进。(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子桑雽(hù):人名。子桑为复姓。②伐树:孔子去宋,与弟子在大树下学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tuí)欲杀孔子,孔子先行离去,司马桓魋拔其树。“拔树”后皆作“伐树”。削迹:铲除车迹。③犯:遭遇。④益:渐渐。何与:与,通歟(yú),表反诘、疑问语气。⑤假人:至人,贤人。趋:快步向前奔跑。⑥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布:古代钱币。⑦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为“天属”。⑧收:聚拢。容纳。⑨醴(lǐ):甜酒。⑩敬闻命:敬,毕恭毕敬。闻命:接受教导。翔佯:安闲自得貌。挹(yì):引,收取。故事解读;这里有两句话很有名,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与小人不同,君子爱道义,小人爱利。作为夫子是应以道义为主而不是自己名利为主。这是做学问的常识。只有这样才会有真学问。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1.随珠弹雀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8),其土苴以治天下(9)。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10),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11),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12)。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13),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14)。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15)!(《庄子&S226;让王》) 【注释】 (8)绪余:余,残余。(9)土苴(zhā):糟粕。(10)殉:逐。殉物:追逐名利权势。(11)圣人:指得道的人。(12)所以之:所以往,所追求的目的。所以为:所以这样做的原因。(13)随侯之珠:随侯的珍珠。一颗名珠被随国的诸侯得到而得名。(14)要:取得,求得。(15)随侯:指随侯的珍珠,有的版本“侯”后有“珠”字,可供参考。 【译文】 道的精髓可以用来修身,它的残余可以用来治国,它的糟粕可以用来平天下。由此可见,帝王的功业,是圣人的余事,并不是用来全身养生的。现在世俗的君子,多是危害身体抛弃生命以追求物欲,难道不可悲吗!凡是圣人的行动和作为,一定要观察它所追求的目的和所以这样做的原因。现在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的珍珠做弹丸去射千仞高的雀鸟,世人一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用的是贵重的东西而要求取的则是非常轻贱的东西。生命这东西,怎么能赶不上随侯的珍珠贵重呢! 【寓意】 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2.猴子逞能 吴王浮于江(1),登乎狙之山(2)。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3),逃于深蓁(4)。有一狙焉,委蛇攫(5),见巧乎王(6)。王射之,敏给博捷矢(7)。王相者趋射之(8),狙执死(9)。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10):“之狙也,伐其巧(11)、恃其便以敖予(12),以至此殛也(13)。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14)!”颜不疑归而师董梧(15),以锄其色(16),去乐辞显(17),三年而国人称之(18)。(《庄子&S226;徐无鬼》) [注释] (1)吴王:吴国的君主。浮,泛舟。(2)狙(jū):猕猴。《齐物论》有狙公赋茅的故事。(3)恂(xún):恐惧、害怕。弃:弃地。走:跑,逃跑。(4)蓁:通榛。(5)委蛇(yí),同逶迤,庄重而又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说作曲行解亦通。攫(juézǎo):攀搏。(6)见:通现。(7)敏给:敏捷。博捷:接取。矢:箭头。(8)相(xiàng)者:随从打猎的人。(9)执死:抱树而死。一作既死。(10)颜不疑:人名。(11)伐:夸,矜。(12)恃:依靠。便,轻便。敖:

庄子寓言全集

庄子寓言全集(哈哈..很全) 庄子寓言全集 1、望洋兴叹 (2) 2、屠龙之技 (2) 3、随珠弹雀 (2) 4、鹏程万里 (3) 5、庖丁解牛 (3) 6、鲁侯养鸟 (4) 7、老汉粘蝉 (4) 8、井底之蛙 (5) 9、匠石运斧 (6) 10、猴子逞能 (6) 11、邯郸学步 (7) 12、防冻手的药 (7) 13、东施效颦 (8) 14、触蛮之战蜗角之争 (8) 15、魏王召见庄子 (9) 16、楚王聘庄子为相 (9) 17、庄子论天地初,不信神鬼 (9) 18、与惠施论鱼 (10) 19、庄子论美女不美 (10) 20、尧舜卑劣 (10) 21、庄子轻相位鸱得腐鼠 (11) 22、庄子论儒士鲁国少儒 (11) 23、庄子和果园主 (12) 24、庄子借粮涸辙之鲋 (13) 25、呆若木鸡选自《庄子.外篇.达生》。 (14) 26、越俎代庖 (14)

27、拊马不时 (15) 28、浑沌凿窍 (15) 29、月去箧探囊 (15) 30、已陈刍狗 (16) 31、腾猿处势 (16) 32、见利忘危① (17) 33、列子为射 (17) 34、豕虱濡需 (18) 35、任公垂钓 (18) 36、二儒发冢 (19) 37、畏影恶迹 (19) 38、曹商得车 (20) 39、探骊得珠 (20) 40、牺牛衣食 (21) 1、望洋兴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

庄子寓言故事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所以在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对手正是自己的知音。匠石能够运斤成风,需要胆大的郢都人配合。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正在弹琴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山岭,在一边听着的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砸了,说:"我再也不弹琴了,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三国时候,蜀国大臣李严犯了罪,丞相诸葛亮将他撤职,流放到边远的地方。诸葛亮死后,李严嚎啕大哭,说:"诸葛亮虽然撤了我的职,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会重新重用我。现在他死了,还有谁能够了解我呢!"在李严的心目中,诸葛亮始终是他的知音。 唐朝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建设,既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匠石虽然有运斤成风的本事,没有捣石灰的人配合也无法表演。所以,有了伯乐的慧眼,有了捣石灰的人配合,千里马才能各尽其才,匠石才能运斤成风。企业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有一个国营企业的领导,曾对下属说:"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关系,我也不会用你,你就施展不开。你别忘了谁在代表组织,谁在给你写评语。"呜呼!代表组织、写评语的人如果是这种观点,又怎么能指望下属人尽其才,又怎么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呢?国营企业改革的难点,也许就在这儿吧。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