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

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
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

橡胶的高弹性

摘要:高弹性是高分子材料最具特色的性质,又叫橡胶弹性,橡胶具有宝贵的高弹性。本文描述橡胶高弹性,及其他性能指标,和选择橡胶品种。

关键字:橡胶高弹性特点条件

绪论:处于高弹态的橡胶类材料在小外力下就能发生100-1000%的大变形,而且形变可逆,这种宝贵性质使橡胶材料成为国防和民用工业的重要战略物资。高弹性源自于柔性大分子链因单键内旋转引起的构象熵的改变,又称熵弹性。高弹性------聚合物(在Tg以上)处于高弹态时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力学性质,又称橡胶弹性

一、橡胶高弹性的本质原因

高弹性的本质原因和橡胶内部的分子结构有关系的。未经硫化的橡胶呈细团状,硫化后呈渔网状。硫化胶由于各种交联方式的不同,硬度不同,交联密度不同,含胶量不同等原因,表象也不相同。交联密度高了,分子间的键会增加分子束的强度,这时当外力作用下,交联键会给分子链一定的组合保护,因为分子链的长度不同,这时短的就会先因受力过大断掉。就象几条线不同长度的线很容易扯断,但是把几条线中间结几个扣,就会受力更均匀一些,也更不易断。当然交联密度过高就会从本质上改变橡胶大分子的特性,反而会弹性下降。

二、高弹形变的特点

1、形变量大,可达100%~1000%(对比普通金属弹性体的弹性形变不超过1%);

2、弹性模量低,约10-1~10MPa(对比金属弹性模量,约104~105MPa)。

3、高弹形变的弹性模量与温度成正比,而金属的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4、形变过程有热效应,绝热拉伸(快速拉伸)时,材料会放热而使自身温度升高,金属材料则相反。

5、高弹形变有力学松弛现象(高弹形变时分子运动需要时间),而金属弹性体几乎无松弛现象。

高弹性的本质是熵弹性

T △ S ; 自发的熵增可使形变恢复,无能量损耗。

三、高弹性的条件:

1、柔性高,高分子链的柔性是出现高弹性的根本原因。只有在室温下不易结晶的柔性高聚物,才有可能成为具有高弹性的橡胶

2、分子链长,分子链越长,链段数越多,分子链就越柔顺,热运动越容易;分子量越大物理结点越多,链与链之间不容易滑移,有利于提高弹性。

4、轻度交联,过度的交联会限制分子的链段运动,从而降低弹性。

四、橡胶弹性的影响因素:

1、交联与缠结效应:

交联点密度与网链密度的关系:

交联网链间的物理缠结也是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

2、溶胀效应:溶涨度大,网链密度降低,抑制诱发结晶,模量降低。

3、网链的极限生长:非高斯效应,使应力或弹性模量增加。

4、应变诱发结晶:拉伸网链沿着拉伸方向取向,有序增加,利于结晶。模量增大。

5、填料,填料的加入可以提高模量、拉伸强度等

五、橡胶的其他性能

橡胶除了高弹性还有其他性能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根据橡胶制品使用要求选择相应的品种。

(1)拉伸强度,试样拉伸破坏时,原截面上单位面积所受的力

(2)扯断伸长率,试样拉伸破坏时,伸长部分与原长之比

(3)硬度,衡量橡胶抵抗变形的能力,通常用邵氏硬度计测量

(4)撕裂强度,表征橡胶耐撕裂性的好坏

例如天然橡胶(NR)以橡胶烃(聚异戊二烯)为主,含少量蛋白质、水分、树脂酸、糖类和无机盐等。弹性大,定伸强度高,抗撕裂性和电绝缘性优良,耐磨性和耐旱性良好,加工性佳,易于其它材料粘合,在综合性能方面优于多数合成橡胶。缺点是耐氧和耐臭氧性差,容易老

化变质;耐油和耐溶剂性不好,第抗酸碱的腐蚀能力低;耐热性不高。使用温度范围:约-60℃~+80℃。制作轮胎、胶鞋、胶管、胶带、电线电缆的绝缘层和护套以及其他通用制品。特别适用于制造扭振消除器、发动机减震器、机器支座、橡胶-金属悬挂元件、膜片、模压制品。

顺丁橡胶(BR)是由丁二烯聚合而成的顺式结构橡胶。优点是:弹性与耐磨性优良,耐老化性好,耐低温性优异,在动态负荷下发热量小,易于金属粘合。缺点是强度较低,抗撕裂性差,加工性能与自粘性差。使用温度范围:约-60℃~+100℃。一般多和天然橡胶或丁苯橡胶并用,主要制作轮胎胎面、运输带和特殊耐寒制品。

丁苯橡胶(SBR)丁二烯和苯乙烯的共聚体。性能接近天然橡胶,是目前产量最大的通用合成橡胶,其特点是耐磨性、耐老化和耐热性超过天然橡胶,质地也较天然橡胶均匀。缺点是:弹性较低,抗屈挠、抗撕裂性能较差;加工性能差,特别是自粘性差、生胶强度低。使用温度范围:约-50℃~+100℃。主要用以代替天然橡胶制作轮胎、胶板、胶管、胶鞋及其他通用制品。

六、如何改善橡胶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即扩大其使用温度的范围。在高于一定温度时,橡胶由于老化而失去弹性;在低于一定温度时,橡胶由于玻璃化而失去弹性。

1、改善高温耐老化性能,提高耐热性(1)改变橡胶的主链结构

(a)主链不含双键;

(b)主链上含双键较少的丁基橡胶(异丁烯与异戊二烯);

(c)主链上含S原子的聚硫橡胶;

(d)主链上含有O原子的聚醚橡胶;

(e)主链上均为非碳原子的二甲基硅橡胶;

(2)改变取代基结构

*带有供电子取代基的橡胶易氧化:天然橡胶、丁苯橡胶

*带有吸电子取代基的橡胶不易氧化:氯丁橡胶、氟橡胶

(3)改变交联链的结构

原则:含硫少的交联链键能较大,耐热性好,如果交联键是C-C或C-O,键能更大,耐热性更好。(氯丁橡胶用ZnO硫化交联键为-C-O-C-,天然橡胶用过氧化物或辐射交联,交联键为-C-C-)

2、降低玻璃化温度,改善耐寒性

任何增加分子链的活动性,削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措施都会使玻璃化温度下降,

任何降低聚合物结晶能力和结晶速度的措施均会增加聚合物的弹性,提高耐寒性(因为结晶就是高分子链或链段规整排列,它会大大增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聚合物强度增加,弹性下降)

加增塑剂:削弱分子间作用力

如氯丁胶Tg-45℃,加葵二酸二丁酯Tg(-80℃)可使其的Tg-62℃;如用磷酸三甲酚酯(-64℃)可使其Tg-57℃。

可见增塑效果不仅与增塑剂结构有关,还与它本身Tg有关,增塑剂的越低,则增塑聚合物的也越低。

(2)共聚

聚苯乙烯有大的侧基,所以主链内旋转难,较刚性,Tg高于室温,但共聚后的丁苯橡胶为-53℃,聚丙烯晴有极性,所以主链内旋转难,较刚性,Tg高于室温,用丁二烯与丙烯晴共聚后的丁睛橡胶为-42℃(3)降低聚合物结晶能力

线型聚乙烯分子链很柔,Tg很低,但由于规整度高,所以结晶,聚乙烯难以当橡胶用,引入体积较小的非极性取代基甲基来破坏其聚乙烯分子链的规整性,从而破坏其结晶性,这就是乙烯与丙烯共聚橡胶Tg =-60℃。

通过破坏链的规整性来降低聚合物结晶能力,改善了弹性但副作用是有损于强度。

参考资料

【1】彭志平高分子材料性能学授课讲义

【2】金日光,华幼卿,高分子物理(第四版)【M】北京;

化工业出版社,2013.7(2014年重印)

【3】凌绳,王秀芬,吴友平,聚合物材料【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

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和粘弹性

第二节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和粘弹性 本章第二、三节介绍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分强度与形变两大块,强度指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如屈服强度、拉伸或压缩强度、抗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等;形变指在平衡外力或外力矩作用下,材料形状或体积发生的变化。对于高分子材料而言,形变可按性质分为弹性形变、粘性形变、粘弹性形变来研究,其中弹性形变中包括普通弹性形变和高弹性形变两部分。 高弹性和粘弹性是高分子材料最具特色的性质。迄今为止,所有材料中只有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弹性。处于高弹态的橡胶类材料在小外力下就能发生100-1000%的大变形,而且形变可逆,这种宝贵性质使橡胶材料成为国防和民用工业的重要战略物资。高弹性源自于柔性大分子链因单键内旋转引起的构象熵的改变,又称熵弹性。粘弹性是指高分子材料同时既具有弹性固体特性,又具有粘性流体特性,粘弹性结合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力学松弛现象,如应力松弛、蠕变、滞后损耗等行为。这些现象反映高分子运动的特点,既是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关系的关键问题,又对正确而有效地加工、使用聚合物材料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弹形变的特点及理论分析 (一)高弹形变的一般特点 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形变相比,高分子材料的典型高

弹形变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小应力作用下弹性形变很大,如拉应力作用下很容易伸长100%~1000%(对比普通金属弹性体的弹性形变不超过1%);弹性模量低,约10-1~10MPa(对比金属弹性模量,约104~105MPa)。 2、升温时,高弹形变的弹性模量与温度成正比,即温度升高,弹性应力也随之升高,而普通弹性体的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3、绝热拉伸(快速拉伸)时,材料会放热而使自身温度升高,金属材料则相反。 4、高弹形变有力学松弛现象,而金属弹性体几乎无松弛现象。 高弹形变的这些特点源自于发生高弹性形变的分子机理与普弹形变的分子机理有本质的不同。 (二)平衡态高弹形变的热力学分析 取原长为l0的轻度交联橡胶试样,恒温条件下施以定力f,缓慢拉伸至l0+ d l 。所谓缓慢拉伸指的是拉伸过程中,橡胶试样始终具有热力学平衡构象,形变为可逆形变,也称平衡态形变。 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拉伸过程中体系内能的变化d U为: dU- = dQ dW (4-13) 式中d Q为体系吸收的热量,对恒温可逆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有, dQ= TdS (4-14)

高分子功能膜材料

第八章高分子功能膜材料 膜是一种能够分隔两相界面,并以特定的形式限制和传递各种物质的二维材料,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天然存在的膜有生物膜,膜也可以人工制作,如高分子合成膜。膜可以是均相的,也可以是非均相的;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非对称的;可以是固体的,也可以是液体的;可以是中性的,也可以是带电荷的。膜的厚度可从几微米到几毫米不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膜相继被开发出来,应用到各个行业中,起到分离和选择透过等重要作用。高分子功能膜作为人工合成膜中的重要一员,在药物缓释、膜修饰电极、气体分离等领域表现出特殊的分离功能,并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极大的关注。本章将主要讨论高分子功能膜的分离原理,并以主要的分离膜为代表,介绍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8,1 概述 8.1.1 高分子分离膜的分类 高分子分离膜是具有分离功能,即具有特殊传质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又称为高分子功能膜。其形态有固态,也有液态。高分子分离膜的种类和功能繁多,不可能用单一的方法来明确分类,现有的分类既可以从被分离物质的角度分,也可以从膜的形状、材料等角度分,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8.1.1.1 按被分离物质性质分类 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可以将分离膜分为气体分离膜、液体分离膜、固体分离膜、离子分离膜和微生物分离膜等。 8.1.1.2按膜形态分类 根据固态膜的形状,可分为平板膜(flat membrane)、管式膜(tubular membrane)、中空纤维膜(hollow fiber)、毛细管膜以及具有垂直于膜表面的圆柱形孔的核径蚀刻膜等。液膜是液体高分子在液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液体相界面之间形成的膜。 8.1.1.3按膜的材料分类 从膜材料的来源来看,分离膜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合成的,或者是天然物质改性或再生的。不同的膜材料具有不同的成膜性能、化学稳定性、耐酸、耐碱、耐氧化剂和耐微生物侵蚀等,而且膜材料对被分离介质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类膜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1)纤维素衍生物类纤维素类膜材料是研究最早、应用最多的高分子功能膜材料之一.主要有再生纤维素、硝酸纤维素、二醋酸纤维素和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 (2)聚烯烃类聚烯烃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高分子聚合物,很多都可以用于制备气体分离膜,如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4-甲基-1-戊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 (3)聚酯类涤纶、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这类树脂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耐热和耐溶剂性优良,被广泛用于制备分离膜的支撑增强材料。 (4)聚酰(亚)胺类尼龙-6和尼龙-66是这一类分离膜材料的代表,常用于反渗透膜和气体分离膜的支撑底布,芳香族聚酰胺是第二代反渗透膜材料,用于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含氟聚酰亚胺作为具有实用前景的气体分离膜材料目前处于开发阶段。用聚酰胺类制备的膜,具有良好的分离与透过性能,且耐高压、耐高温、耐溶剂,是制备耐溶剂超滤膜和非水溶液分离膜的首选材料,缺点是耐氯性能较差。 (5) 聚砜类这类材料包括聚砜、聚醚砜、聚芳醚砜、磺化聚砜等,是高机械强度的工程塑料,具有耐酸、耐碱的优点,多用于超滤膜和气体分离膜的制备,较少用于微滤,可在80℃下长期使用,缺点是耐有机溶剂的性能较差。

高分子化学 第三章

第三章参考答案 2.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或阴离子聚合 并说明理由。 解: ①.氯乙烯,适于自由基聚合。Cl -是吸电子基团,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②.偏二氯乙烯,适于自由基聚合,但也可进行阴离子聚合。两个Cl -原子的共同作用使其可进行两种聚合。 ③.丙稀腈,适于自由基聚合和阴离子聚合。CN -基是强吸电子基团,并有共轭效应。

④. 2-腈基丙稀腈,适于阴离子聚合。两个CN -基的吸电子基团倾向 过强,只能阴离子聚合。 ⑤. 丙稀,由于烯丙基效应,使其易向单体转移,不能进行自由基聚 合。一般采取配位聚合的方式合成聚合物。 ⑥. 异丁烯,适于阳离子聚合。3CH -是供电子基团,且与双键有超共 轭效应,而且两个3CH -的共同作用,使其可以阳离子聚合。 ⑦. 苯乙烯,适于自由基聚合,阳离子和阴离子聚合。因为共轭体系π 电子容易极化并易流动。 ⑧. 四氟乙烯,适于自由基聚合。F -原子体积小,结构对称。 ⑨. 2-腈基丙烯酸酯,适于阴离子聚合和自由基聚合。CN -基和 COOR -两个吸电子基团使其易于阴离子聚合,同时又具有共轭效应, 可进行自由基聚合。 ⑩. 异戊二烯,适于自由基聚合,阳离子和阴离子聚合。因为共轭体 系π电子容易极化并易流动。 3. 判断下列烯类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理由。 解: ①. CH 2=C(C 6H 5)2 偏二苯乙烯,不能。因为二苯基的空间位阻过大,只能 形成二聚体。

②. ClHC=CHCl 1,2-二氯乙烯,不能。因为单体结构对称,1,2-二取代又 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 ③. CH 2=C(CH 3)C 2H 5 2-甲基丁烯,不能。由于双键上的电荷密度过大, 不利于自由基的进攻,且易转移生成稳定的烯丙基自由基。 ④. CH 3CH=CHCH 3 2-丁烯,不能。因为单体结构对称,空间位阻较大, 且易生成烯丙基自由基。 ⑤. CH 2=CHOCOCH 3 丙烯酸甲酯,能。酯基有弱的吸电子效应及共轭效 应。 ⑥. CH 2=C(CH 3)COOCH 3 甲基丙烯酸甲酯,能。1,1-二取代空间位阻小, 且酯基有共轭效应。 ⑦. CH 3CH==CHCOOCH 3 2-丁烯酸甲酯,不能。由于 1,2-二取代具有较 大的空间位阻。 ⑧. CF 2=CFCl 三氟氯乙烯,能。由于氟的原子半径小,位阻效应可以忽略。 5. 是否所有的自由基都可以用来引发烯类单体聚合试举活性不等自由基3~4例,说明应用结果。() 不是。过于活波和过于稳定的自由基都不能引发烯类单体聚合。只有活性适中的自由基才能引发单体聚合。例如:??3 CH H 和过于活波,易引起爆聚,很少在自由基聚合中应用;??256 RCH H C 和自由基都可以用来引发烯类单体聚合;而()?C H C 356有三个苯环与P 独电子共轭,非常稳定,无引发能力,而成为阻聚剂。

常用材料的弹性模量、切变模量及泊松比[1]

常用材料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 数据表(S) 序号材料名称弹性模量\E\Gpa 切变模量\G\Gpa 泊松比\μ 1 镍铬钢、合金钢206 79.38 0.25~0.3 2 碳钢196~206 79 0.24~0.28 3 铸钢172~202 - 0.3 4 球墨铸铁140~154 73~76 - 5 灰铸铁、白口铸铁113~157 44 0.23~0.27 6 冷拔纯铜12 7 4 8 - 7 轧制磷青铜113 41 0.32~0.35 8 轧制纯铜108 39 0.31~0.34 9 轧制锰青铜108 39 0.35 10 铸铝青铜103 41 - 11 冷拔黄铜89~97 34~36 0.32~0.42 12 轧制锌82 31 0.27 13 硬铝合金70 26 - 14 轧制铝68 25~26 0.32~0.36 15 铅17 7 0.42 16 玻璃55 22 0.25 17 混凝土17.5~32.5 4.9~15.7 0.1~0.18 18 纵纹木材9.8~12 0.5 - 19 横纹木材0.5~0.98 0.44~0.64 - 20 橡胶0.00784 - 0.47 21 电木 1.96~2.94 0.69~2.06 0.35~0.38 22 尼龙28.3 10.1 0.4 23 可锻铸铁152 - - 24 拔制铝线69 - - 25 大理石55 - - 26 花岗石48 - - 27 石灰石41 - - 28 尼龙1010 1.07 - - 29 夹布酚醛塑料4~8.8 - - 30 石棉酚醛塑料 1.3 - - 31 高压聚乙烯0.15~0.25 - - 32 低压聚乙烯0.49~0.78 - - 33 聚丙烯 1.32~1.42 - -

高分子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高分子膜材料的制备 方法 xxx级 xxx专业xxx班 学号:xxxxxxx xxx

高分子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xxx (xxxxxxxxxxx,xx) 摘要:膜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亦是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膜分离技术在工业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高分子分离膜材料较成熟的制膜方法(相转变法、熔融拉伸法、热致相分离法),而且介绍了一些新的制膜方法(如高湿度诱导相分离法、超临界二氧化碳直接成膜法以及自组装制备分离膜法等)。 关键词:膜分离,膜材料,膜制备方法 1.引言 膜分离技术是当代新型高效的分离技术,也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目前在海水淡化、环境保护、石油化工、节能技术、清洁生产、医药、食品、电子领域等得到广泛应用,并将成为解决人类能源、资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手段。目前在膜分离过程中,对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膜材料、膜的制备及膜过程的强化等三大领域;随着膜过程的开发应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研究膜材料及其膜技术的重要性,在此对膜材料的制备技术进行综述。 2.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2.1 浸没沉淀相转化法 1963年,Loeb和Sourirajan首次发明相转化制膜法,从而使聚合物分离膜有了工业应用的价值,自此以后,相转化制膜被广泛的研究和采用,并逐渐成为聚合物分离膜的主流制备方法。所谓相转化法

制膜,就是配置一定组成的均相聚合物溶液,通过一定的物理方法改变溶液的热力学状态,使其从均相的聚合物溶液发生相分离,最终转变成一个三维大分子网络式的凝胶结构。相转化制膜法根据改变溶液热力学状态的物理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一下几种:溶剂蒸发相转化法、热诱导相转化法、气相沉淀相转变法和浸没沉淀相转化法。

高分子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 2、60℃过氧化二碳酸二乙基己酯在某溶剂中分解,用碘量法测定不同时间的残留引发剂浓度,数据如下,计算分解速率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解:引发剂分解属于一级反应,故-d[I]/dt=kd[I] 积分得ln[I]/[I]0=-kdt,以ln[I]/[I]0对t作图,所得直线的斜率为-kd。 3、在甲苯中不同浓度下测定偶氮二异丁腈的分解速率常数,数据如下,求分解活化能。再求40℃和80℃下的半衰期,判断在这两温度下聚合是否有效。 解: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遵守Arrhenius 经验式: kd=Ade-Ed/RT ln kd=lnAd-Ed/RT 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一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常数,作ln kd—1/T图,呈一直线。由截距可求得指前因子Ad,而根据斜率可求出分解活化能Ed。

ln kd=34.175-15191/T 斜率K=-Ed/R 则 Ed=-K×R = -(-15191)×8.314 =126298J lnAd=34.175 当T=313K时, kd=5.8×10-7s-1 t1/2=0.693/kd=1.2×106s =331h 当T=353K时 t1/2=1.35h 4、引发剂半衰期与温度的关系式中的常数A、B与指前因子、活化能有什么关系?文献经常报道半衰期为1h和10h的温度,这有什么方便之处?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半衰期为1h和10h的温度分别为61℃和45℃,试求A、B值和56℃的半衰期。

列方程组容易解此题 5.过氧化二乙基的一级分解速率常数为1.0×1014exp(-14 6.5kJ/RT),在什么温度范围使用才有效? 解:引发剂的半衰期在1-10h内使用时,引发剂较为有效 由于kd=ln2/t1/2,根据题意kd= 1.0×1014exp(-146.5kJ/RT), 6、苯乙烯溶液浓度为0.20mol·L-1,过氧类引发剂浓度为4.0×10-3 mol·L-1,在60℃下聚合,如引发剂半衰期为44h,引发剂效率f=0.80,kp=145L·mol-1·s-1,kt=7.0×107L·mol-1·s-1,欲达到50%转化率,需多长时间? 解:不考虑[I]变化时,引发剂的半衰期为t1/2=44h,则 用引发剂引发时,聚合速率方程为:积分得:(绿色的)

高分子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

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高分子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 年级: 10级材料化学 日期: 2012-10-25 姓名: 学号: 同组人: 一、 预习部分 聚合物材料在拉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测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最基础的力学试验。聚合物的应力-应变曲线提供力学行为的许多重要线索及表征参数(杨氏模量、屈服应力、屈服伸长率、破坏应力、极限伸长率、断裂能等)以评价材料抵抗载荷,抵抗变形和吸收能量的性质优劣;从宽广的试验温度和试验速度范围内测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有助于判断聚合物材料的强弱、软硬、韧脆和粗略估算聚合物所处的状况与拉伸取向、结晶过程,并为设计和应用部门选用最佳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1、应力—应变曲线 拉伸实验是最常用的一种力学实验,由实验测定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得出评价材料性能的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表征参数,不同的高聚物、不同的测定条件,测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是不同的。 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即:P bd σ= 00100%t I I I ε-= ? E ε σ = 式中 σ——应力,MPa ; ε——应变,%; E ——弹性模量,MPa ; A 为屈服点,A 点所对应力叫屈服应力或屈服强度。 的为断裂点,D 点所对应力角断裂应力或断裂强度 聚合物在温度小于Tg(非晶态) 下拉伸时,典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冷拉曲线)如下图

曲线分以下几个部分: OA:应力与应变基本成正比(虎克弹性)。--弹性形变 屈服点B:应力极大值的转折点,即屈服应力(sy);屈服应力是结构材料使用的最大应力。--屈服成颈 BC:出现屈服点之后,应力下降阶段--应变软化 CD:细颈的发展,应力不变,应变保持一定的伸长--发展大形变 DE:试样均匀拉伸,应力增大,直到材料断裂。断裂时的应力称断裂强度( sb ),相应的应变称为断裂伸长率(eb) --应变硬化 通常把屈服后产生的形变称为屈服形变,该形变在断裂前移去外力,无法复原。但如果将试样温度升到其Tg附近,形变又可完全复原,因此它在本质上仍属高弹形变,并非粘流形变,是由高分子的链段运动所引起的。 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可将应力-应变曲线大致分为六类:(a)材料硬而脆:在较大应力作用下,材料仅发生较小的应变,在屈服点之前发生断裂,有高模量和抗张强度,但受力呈脆性断裂,冲击强度较差。 (b)材料硬而强:在较大应力作用下,材料发生较小的应变,在屈服点附近断裂,具高模量和抗张强度。 (c)材料强而韧:具高模量和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较大,材料受力时,属韧性断裂。 (d)材料软而韧:模量低,屈服强度低,断裂伸长率大,断裂强度较高,可用于要求形变较大的材料。 (e)材料软而弱:模量低,屈服强度低,中等断裂伸长率。如未硫化的天然橡胶。 (f)材料弱而脆:一般为低聚物,不能直接用做材料。 注意:材料的强与弱从σb比较;硬与软从E(σ/e)比较;脆与韧则主要从断裂伸长率比较。

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实验测定

实验三 材料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μ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常用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μ。 2、验证胡克(Hooke )定律。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1、组合实验台中拉伸装置 2、XL2118系列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试件采用矩形截面试件,电阻应变片布片方式如图3-1。在试件中央截面上,沿前后两面的轴线方向分别对称的贴一对轴向应变片R1、R1ˊ和一对横向应变片R2、R2ˊ,以测量轴向应变ε和横向应变εˊ。 补偿块 图 3-1 拉伸试件及布片图 1、 弹性模量 E 的测定 由于实验装置和安装初始状态的不稳定性,拉伸曲线的初始阶段往往是非线性的。为了尽可能减小测量误差,实验宜从一初载荷00(0)P P ≠开始,采用增量法,分级加载,分别测量在各相同载荷增量P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ε?,并求出ε?的平均值。设试件初始横截面面积为0A ,又因L L ε=?,则有 A E P ε??=0 上式即为增量法测E 的计算公式。 式中 0A — 试件截面面积 ε? — 轴向应变增量的平均值 组桥方式采用1/4桥单臂测量方式,应变片连接见图3-2。

R 1 R 工作片 Uab A C 补偿片 R 3 R 4 机内电阻 D E 图3-2 1/4桥连接方式 实验时,在一定载荷条件下,分别对前、后两枚轴向应变片进行单片测量,并取其平均值 '11()2 εεε+=。显然ε代表载荷P 作用下试件的实际应变量。而且前后两片应变片可以相互抵消偏心弯曲引起的测量误差。 2、 泊松比μ的测定 利用试件上的横向应变片和纵向应变片合理组桥,为了尽可能减小测量误差,实验宜从一初载荷00(0)P P ≠开始,采用增量法,分级加载,分别测量在各相同载荷增量△P 作用下,横向应变增量ε'?和纵向应变增量ε?。求出平均值,按定义 'εμε ?=? 便可求得泊松比μ。 四、实验步骤 1、明确试件尺寸的基本尺寸,宽30mm ,厚5mm 。 2、调整好实验加载装置。 3、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 0,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然后分级等增量加载,每增加一级 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直到最终载荷。将实验记录填入实验报告 5、 作完实验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能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能 高分子材料与小分子物质相比具有多方面的独特性能,其性能的复杂性源自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联系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的桥梁是材料内部分子运动的状态。一种结构确定的材料,当分子运动形式确定,其性能也就确定;当改变外部环境使分子运动状态变化,其物理性能也将随之改变。这种从一种分子运动模式到另一种模式的改变,按照热力学的观点称作转变;按照动力学的观点称作松弛。例如天然橡胶在常温下是良好的弹性体,而在低温时(<-100℃)失去弹性变成玻璃态(转变)。在短时间内拉伸,形变可以恢复;而在长时间外力作用下,就会产生永久的残余形变(松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在常温下是模量高、硬而脆的固体,当温度高于玻璃化温度(~100℃)后,大分子链运动能力增强而变得如橡胶般柔软;温度进一步升高,分子链重心能发生位移,则变成具有良好可塑性的流体。 本着“结构?分子运动?物理性能”这样一条思维线路,本章有选择地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高弹性和粘弹性、溶液性质、流变性质、电学性能等。同时通过介绍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帮助我们根据使用环境和要求,有目的地选择、使用、改进和设计高分子材料,设计和改进加工工艺和设备,扩大高分子材料使用范围。 第一节 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转变及热性能 一、高分子运动的特点 与低分子材料相比,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热运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运动单元和模式的多重性 高分子的结构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结构,决定着其分子运动单元和运动模式也是多层次、多类型的,相应的转变和松弛也具有多重性。从运动单元来说,可以分为链节运动、链段运动、侧基运动、支链运动、晶区运动以及整个分子链运动等。从运动方式来说,有键长、键角的变化,有侧基、支链、链节的旋转和摇摆运动,有链段绕主链单键的旋转运动,有链段的跃迁和大分子的蠕动等。 在各种运动单元和模式中,链段的运动最为重要,高分子材料的许多特性均与链段的运动有直接关系。链段运动状态是判断材料处于玻璃态或高弹态的关键结构因素;链段运动既可以引起大分子构象变化,也可以引起分子整链重心位移,使材料发生塑性形变和流动。 (二)分子运动的时间依赖性 在外场作用下,高分子材料从一种平衡状态通过分子运动而转变到另一种平衡状态是需要时间的,这种时间演变过程称作松弛过程,所需时间称松弛时间。例如将一根橡胶条一端固定,另一端施以拉力使其发生一定量变形。保持该形变量不变,但可以测出橡胶条内的应力随拉伸时间仍在变化。相当长时间后,内应力才趋于稳定,橡胶条达到新的平衡。 设材料在初始平衡态的某物理量(例如形变量、体积、模量、介电系数等)的值为x 0,在外场作用下,到t 时刻该物理量变为x (t ),许多情况下x (t )与x 0满足如下关系: ()τ /0t e x t x -= (4-1) 公式(4-1)实质上描述了一种松弛过程,式中τ称松弛时间。当t =τ时,()e x x /0=τ,可见松弛时间相当于x 0变化到x 0/e 时所需要的时间。 低分子物质对外场的响应往往是瞬时完成的,因此松弛时间很短,而高分子材料的松弛时间可能很长。高分子的这种松弛特性来源于其结构特性,由于分子链的分子量巨大,几何构型具有明显不对称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强,本体粘度很大,因此其松弛过程进行得较慢。 不同运动单元的松弛时间不同。运动单元越大,运动中所受阻力越大,松弛时间越长。比如键长、键 角的变化与小分子运动相仿,其松弛时间与小分子相当,约10-8-10-10 s ;链段运动的松弛时间较长,可达到分钟的数量级;分子整链的松弛时间更长,可长达几分、几小时,甚至几天、几个月。由于高分子材料结构具有多重性,因此其总的运动模式具有一个广阔的松弛时间谱。 了解材料的松弛时间谱十分重要,因为材料的不同性质是在不同的松弛过程(它们具有不同的松弛时间)中表现出来的。在实际测试或使用材料时,只有那些松弛时间与外场作用时间数量级相当的分子运动模式(或性质)最早和最明显地被测试或表现出来。例如要研究链段的运动,实验进行的速度应当掌握在分钟数量级,太快或太慢的实验都不能测到链段的运动。如果要研究分子整链的运动(如材料的流动),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综述

《功能材料》课程论文考核表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应用化学1005410220 袁强 摘要:高分子分离膜是用高分子材料制作而成的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半透性薄膜。本文将简单介绍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起源、发展史,重点介绍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应用前景和研究现状。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膜;分离;材料 1.高分子分离膜概述 高分子分离膜(polymeric membrane for separation),是由聚合物或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得的具有分离流体混合物功能的薄膜。膜分离过程就是用分离膜作间隔层,在压力差、浓度差或电位差的推动力下,借流体混合物中各组分透过膜的速率不同,使之在膜的两侧分别富集,以达到分离、精制、浓缩及回收利用的目的。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膜的量(透过速度)、不同物质透过系数之比(分离系数)或对某种物质的截留率是衡量膜性能的重要指标。 2.高分子分离膜的起源和发展史 2.1.国外高分子分离膜发展史 1849年,德国学者惠柏思用硝基纤维素制成第一张高分子膜。 1920年,麦克戈达开始观察和研究反渗透现象。 1930年,人们将纤维素膜用于超滤分离。 1940年,离子交换膜开发和利用电渗析方法建立。 1950年,加拿大学者萨利拉简研究反渗透。 1960年,洛萨和萨利拉简成功制备了具有完整表皮和高度不对称的第一张高效能反渗透膜,为该法奠定了基础。 1970年以来。超滤膜、微滤膜成功开发和应用,有支撑的液膜和乳液膜及气体分离膜也相继问世。 2.2.国内高分子分离膜发展史 我国的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研究离子交换膜开始的,六十年代进入开创阶段。1965年着手反渗透技术的探索。1967年开始全国的海水淡化会战。大大促进了我国膜技术的发展。70年代进入开发阶段。这时期,微滤、电渗析、反渗透和超滤等各种膜和组器件都相继研究开发出来,80年代跨入推广应用阶段。80年代又是气体分离和其他膜的开发阶段。 3.高分子分离膜所用到的材料 最初用作分离膜的高分子材料是纤维素酯类材料。后来,又逐渐采用了具有各种不同特性的聚砜、聚苯醚、芳香族聚酰胺(见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四氟乙烯(见氟树脂)、聚丙烯、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聚苯并咪唑、聚酰亚胺等。高分子共混物和嵌段、接枝共聚物(见聚合物)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制分离膜,使

高分子膜材料

高分子膜材料 姓名:*** 指导老师:** 专业:高分子材料2011年6月8号

摘要:高分子膜材料具有制备简单、性能稳定以及与指示剂相容性好等特点。本文介绍高分子膜材料的分类、性能以及高分子膜材料在工业、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论述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前景等。 前言:高分子膜材料虽然很早就出现,但是对它的研究还是近些年来才开始。在上世纪20年代,由于石油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三大合成材料品种的不断增多,高分子膜材料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由包装膜开始,在30年代已经将纤维膜应用于超滤分离;40年代则出现了离子交换膜和点渗析分离法;50年代出现了饭渗透法膜分离技术;60年代又加拿大和美国学者分别成功的制造出了高效能膜和超过滤膜,总之,国外高分子膜材料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近年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膜的汇总类及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其中用量最大的是选择性分离膜,如离子交换膜、微孔过滤膜、超过滤膜、液膜、液晶膜等等。目前已应用的领域有核燃料及金属提炼、气体分离、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污废处理、人工脏器的孩子早、医药、食品农药、化工等各个方面。

众所周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各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水、废气以及工业垃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而高分子膜材料以其独特的微处理性可以很好的清除废水、废气以及工业垃圾中所含有的有毒重金属、有机物和矿物质等物质,因而在新世纪高分子膜材料必然迎来新的发展。

目录 第一节: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分类 (2) 第二节:各种高分子膜材料的的介绍 (3) 第三节:高分子膜材料的发展前景 (5) 第四节:高分子膜材料的性能 (6) 第五节:高分子膜材料的应用 (8) 参考文献 (11)

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

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 姓名:程小林学号:5701109004 班级:高分子091 学院:材料学院 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 高分子材料的制品属於最年轻的材料.它不仅遍及各个工业领域, 而且已进入所有的家庭, 其产量已有超过金属材料的趋势, 將是21世纪最活跃的材料支柱.高分子材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在我们的认识中,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今天,我想就高分子材料为主线,简单研究一下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一些方面的力学性能。 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化学知识中可以知道,高分子材料其实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是碳元素的化合物.除碳原子外, 其他元素主要是氢、氧、氮等.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 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 能形成稳定的结构.碳原子是四价, 每个一价的价键可以和一个氢原子键连接, 所以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总数已接近千万种, 远远超过其他元素的化合物的总和, 而且新的有机化合物还不断地被合成出來.這样, 由於不同的特殊结构的形成, 使有机化合物具有很独特的功能.高分子中可以把某些有机物结构(又称为功能团)替换, 以改变高分子的特性.高分

子具有巨大的分子量, 达到至少1万以上, 或几百万至千万以上, 所以, 人們將其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高聚物.高分子材料包括三大合成材料, 即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研究理论:高分子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对于用于工程中作为构件和零件的结构高分子材料,人们最关心的是它的力学性能。力学性能也称为机械性能。任何材料受力后都要产生变形,变形到一定程度即发生断裂。这种在外载作用下材料所表现的变形与断裂的行为叫力学行为,它是由材料内部的物质结构决定的,是材料固有的属性。同时, 环境如温度、介质和加载速率对于高分子材料的力学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分子材料的力学行为是外加载荷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聚合物材料力学性能是材料抵抗外加载荷引起的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在力学性能方面,它的高弹性、粘弹性和其力学性能对时间与温度强烈的依赖关系,是这类材料与金属材料显著的差别。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工程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三大类,其中工程塑料可作为工程结构材料使用。工程塑料是热塑性材料和热固性材料总称。按力学性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塑性很好,延伸率可达几十~几百%,一部分热塑性材料属于这种情况;一类是比较脆,其拉伸过程简单,拉伸曲线与铸铁类似,热固性材料都属于这种情况。 高分子材料拉伸试件一般为矩形截面的板状试件。试件形状和尺寸的设计可参考金属材料。 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材料的强度、刚度、硬度、塑性、韧

膜材料与常用高分子材料

常见的专用术语: 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COC—化学耗氧量OC—耗氧量SS—悬浮物SDI—污染指数TDS—总溶解固体物

一、工程塑料 塑料:以合成树脂为主要组成的材料,通常可在加热,加压条件下塑造成一定形状的产品。 1.塑料的组成 ①合成树脂---由低分子化合物通过缩聚或聚合反应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塑料的主要组成,决定塑料的类型及基本性能。 ②添加剂-----改进性能 固化剂促进交连-----体型网状结构----更坚硬,稳定 增塑剂提高树脂的可塑性和柔软性 稳定剂防止受热,光作用而过早老化 润滑剂防止成型过程中粘模 着色剂着色 阻燃剂阻燃 填料等增强,性能改造 增强剂石墨,三硫化钼,石棉纤维和玻璃纤维等。 2.塑料的分类及特点 (1)按热性能分类 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可塑造成型,冷却后复硬,可反复进行。 优点:加工成型简便,机械性能较好,是塑料中性能较好的工程塑料。 缺点:耐热性和刚性较差。 典型品种: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ABS(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等。 热固性塑料初加热时软化,可塑造成型,固化之后再加热将不再软化,不溶于溶剂。 优点:耐热性好,受压不易变形。 缺点:机械性能不好(可加入填料来提高强度) 典型品种:酚醛,环氧,氨基,不饱和聚酯,聚硅醚树脂等。 (2)按使用范围分

通用塑料应用范围广,生产量大,价廉 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烯烃,酚醛塑料和氨基塑料等。 工程塑料综合工程性能(机械性能,耐热耐寒性能,耐蚀性和绝缘性等)良好。如:聚甲醛,聚酰胺,聚碳酸酯,ABS等。 耐热塑料可在较高温度下工作(100~200℃) 如: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 3.常用塑料简介 常用材料及性能

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

橡胶的高弹性 摘要:高弹性是高分子材料最具特色的性质,又叫橡胶弹性,橡胶具有宝贵的高弹性。本文描述橡胶高弹性,及其他性能指标,和选择橡胶品种。 关键字:橡胶高弹性特点条件 绪论:处于高弹态的橡胶类材料在小外力下就能发生100-1000%的大变形,而且形变可逆,这种宝贵性质使橡胶材料成为国防和民用工业的重要战略物资。高弹性源自于柔性大分子链因单键内旋转引起的构象熵的改变,又称熵弹性。高弹性------聚合物(在Tg以上)处于高弹态时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力学性质,又称橡胶弹性 一、橡胶高弹性的本质原因 高弹性的本质原因和橡胶内部的分子结构有关系的。未经硫化的橡胶呈细团状,硫化后呈渔网状。硫化胶由于各种交联方式的不同,硬度不同,交联密度不同,含胶量不同等原因,表象也不相同。交联密度高了,分子间的键会增加分子束的强度,这时当外力作用下,交联键会给分子链一定的组合保护,因为分子链的长度不同,这时短的就会先因受力过大断掉。就象几条线不同长度的线很容易扯断,但是把几条线中间结几个扣,就会受力更均匀一些,也更不易断。当然交联密度过高就会从本质上改变橡胶大分子的特性,反而会弹性下降。

二、高弹形变的特点 1、形变量大,可达100%~1000%(对比普通金属弹性体的弹性形变不超过1%); 2、弹性模量低,约10-1~10MPa(对比金属弹性模量,约104~105MPa)。 3、高弹形变的弹性模量与温度成正比,而金属的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4、形变过程有热效应,绝热拉伸(快速拉伸)时,材料会放热而使自身温度升高,金属材料则相反。 5、高弹形变有力学松弛现象(高弹形变时分子运动需要时间),而金属弹性体几乎无松弛现象。 高弹性的本质是熵弹性 T △ S ; 自发的熵增可使形变恢复,无能量损耗。 三、高弹性的条件: 1、柔性高,高分子链的柔性是出现高弹性的根本原因。只有在室温下不易结晶的柔性高聚物,才有可能成为具有高弹性的橡胶 2、分子链长,分子链越长,链段数越多,分子链就越柔顺,热运动越容易;分子量越大物理结点越多,链与链之间不容易滑移,有利于提高弹性。 4、轻度交联,过度的交联会限制分子的链段运动,从而降低弹性。 四、橡胶弹性的影响因素:

高分子分离膜的应用及发展综述

高分子分离膜的应用及发展综述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09应化2Z 摘要:高分子分离膜是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半透性薄 膜。本文介绍高分子分离膜的主要材料、分类以及高分子分离膜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论述了高分子分离膜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高分子离子膜 高分子分离膜概述 高分子分离膜(polymeric membrane for separation),是由聚合物或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得的具有分离流体混合物功能的薄膜。膜分离过程就是用分离膜作间隔层,在压力差、浓度差或电位差的推动力下,借流体混合物中各组分透过膜的速率不同,使之在膜的两侧分别富集,以达到分离、精制、浓缩及回收利用的目的 [7]。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膜的量(透过速度)、不同物质透过系数之比(分离系数)或对某种物质的截留率是衡量膜性能的重要指标。采用这样的半透性薄膜,以压力差、温度梯度、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为动力,使气体混合物、液体混合物或有机物、无机物的溶液等分离技术相比,具有省能、高效和洁净等特点,因而被认为是支撑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技术。 高分子分离膜主要材料及制备 最初用作分离膜的高分子材料是纤维素酯类材料。后来,又逐渐采用了具有各种不同特性的聚砜、聚苯醚、芳香族聚酰胺、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聚苯并咪唑、聚酰亚胺等。高分子共混物和嵌段、接枝共聚物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制分离膜,使其具有单一均聚物所没有的特性。 1. 二氧化碳回收膜:是日本工业技术化学研究所新发明的一种环境保护膜,它是用聚醚矾合成的一种琼脂凝胶状薄膜。这种高分子膜可以分离和回收工厂或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其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 废水净化膜:瑞典发明。它主要是依靠一个命名为“Antric”的废水处理系统。这种系统是塔状结构,当它作用于废水上时,可以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同时产生一种含硫气体。这种气体在经过清洁器净化,即可以分离出硫元素而废水页已变得澄清无毒。 3. 诊测癌患膜:日本医学家将蚕丝溶解、干燥成一种超纯丝素膜,附上与抗原反应的单克隆抗体后,即可用来诊断癌症。由于它可使抗体固化在素膜上,加入血液与过氧化酶的抗体后,通过用装有载电极的免疫传感器测定所释放的氧气的数量,即可诊断是否患癌症。 4. 除臭生化膜:可除去70%~90%的抓硫醇、硫化氢等恶臭。同时还可除去体臭及卫生间、厨房、饲养场和医院等场所的臭味。 5. 食品空气保鲜膜:可以保鲜食品。 6. 超铜电导膜:非常易于导电。 7. 无电阻耐蚀膜:耐腐蚀的一种高性能氛基阴离子交换膜,把氛基阳离子交换膜改变为具有阴离子型阴离子交换基极性开关的一种膜。可以用来制造各种高性能电池以及高温电渗析的隔膜等。

高分子材料第三章题目

名解 电粘效应:当聚电解质溶液的浓度逐渐变稀时,电解质溶质在水中的电离度相应增加,大分子链上电荷密度增加,分子链更加舒张伸展,使得溶液黏度迅速上升 二.选择题 1. 溶剂对聚合物溶解能力的判定原则,说法错误的是(B) A“极性相近”原则 B“高分子溶剂相互作用参数X1大于0.5”原则 C“内聚能密度或溶度参数相近”原则 D“第二维修系数A2大于0”原则 2. 聚合物溶度参数一般与其(A)无关 A分子量 B极性大小 C分子间力 D内聚能密度 3. 聚合物的分子量(C) A 对于多分散性聚合物,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 B 单分散性聚合物,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 C 粘度法得到的是重均分子量 D 以上均不是 4. 下列哪项不属于溶解高分子材料溶剂选择的基本原则(A) A pH值相似原则 B 溶度参数相近原则 C 极性相似相溶原则 D 溶剂化原则 5..聚合物溶解必要条件是(A) A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Gm)小于零。 B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Gm )大于零。 C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Gm )等于。 D 、以上均不正确 6. 控释、缓释给药的机制不包括(C) A、扩散、溶解 B、渗透 C、释放和穿透 D、离子交换和高分子挂接 7.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的测定方法为(B) A、气相色谱法 B、黏度法 C、X -衍射 D、原子吸收光谱 填空 既不溶于溶剂也不会熔融的高聚物属于(体)型高聚物。既可溶于适当

的溶剂,又会熔融的高聚物属于(线)型高聚物 2. 粘度为流体中两个液层之间内摩擦力大小的量,度粘度的表示方法有相对粘度、增比粘度、比浓粘度、比浓对数粘数、特性粘数 3、膜分离过程可概述为以下三种形式:渗析式膜分离、过滤式膜分离、液膜分离 简答问答 1. 高分子的溶解过程如何?对晶态和非晶态高聚物来讲,有何不同?答:聚合物的溶解是一个缓慢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先溶胀后溶解。 交联聚合物,由于交联的束缚不能溶解。但交联点之间的链段可发生弯曲和伸展,因此可发生溶胀。 非晶态聚合物:溶剂分子容易渗入高聚物内部使之溶胀和溶解。 晶态高聚物:溶解困难。加热到熔点附近才能溶解;如果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如形成氢键,则在室温下也可溶解。 2. 试述特性粘度与分子量的关系。 答:如果高聚物分子的分子量愈大,则它与溶剂间的接触表面也愈大,摩擦就大,表现出的特粘度也大。特性粘度和分子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可以用Mark-Houwink方程(马克-霍温克方程)来表示: 式中,M为试样的分子量;K为比例常数;α是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K和α值与温度、聚合物、溶剂性质有关,也和分子量大小有关。K 值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α值主要取决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 3.在强聚电解质离子溶液中加入低分子电解质或外加的盐浓度达到临界浓度时,聚电解质离子从溶液中析出,那么引起这种相分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低分子反离子屏蔽了聚离子的部分电荷,减少了聚离子本身之间的斥力,就像异号离子使胶体溶液沉淀一样;二是反离子与聚离子中某些基团形成定位束缚或络合,改变了基团的离子性质,提高了聚离子链中非高子链节的成分,从而降低了聚离子与水分子间的亲和力(溶剂化作用),当不断加入低分子电解质时,非离子链节不断增多,最后大分子便从水中析出。 4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荷电性(正电、负电)、粘性(粘稠性液体)、聚结特性(水化膜破坏、荷电发生改变)、胶凝性(温度降低时成为凝胶)、渗透压(较高,与浓度有关 5. 似晶格模型的不合理之处有哪些?

高分子材料剖析习题

1影响高分子材料密度的因素有哪些? 分子结构元素种类与含量有如下规律只含C、H的多半比水小(含芳环的除外) 含O及其他杂原子的一般>1 含Cl、F、S、等较重原子的一般>1.34,其中含F原子的多半>2 含填料的一般>1.34 1.0~1.34之间为多种含C、H、O或N的高材泡沫制品或试样中有汽泡,<0.79 2.影响高材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化学组成分子量、等规度、结晶度升高,溶解性降低;温度升高溶解性增大,交联度增大溶解性降低分子链形状;添加剂 3.“塑料王”指的是哪种高材?“万能溶剂”指什么?水溶性高分子有哪些? 聚四氟乙烯PTFE只溶于热的氟烃四氢呋喃THF能溶解大多数高分子,是万能溶剂;水能溶解的高分子只有少数几种:PVA、聚乙烯基,甲醚,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未固化的酚醛树脂与氨基树脂等。 4软化点?熔点?杂质、助剂、填料对高材的软化点和熔点有何影响? 软化点:无定形高分子加热到玻璃化温度时开始变软,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常是较宽的温度范围,称为熔限。 熔点:部分结晶高分子加热到结晶开始熔化时的温度。 (1)杂质的存在,即使少量也会明显降低熔点,所以工业品的熔点值<文献值。 (2)有机增塑剂将会降低软化点,无机填料将会提高软化点。 5.吡啶显色试验用于鉴别哪一类高分子?吉布斯靛酚显色试验和铬变酸显色试验分别用于哪一类高分子的鉴别? 含氯高分子铬变酸显色试验鉴别含甲醛共聚物可用于鉴别裂解时有甲醛放出的高聚物(紫色):酚醛树脂,呋喃树脂,脲醛树脂,蜜胺树脂,POM,聚乙烯醇缩甲醛,PMMA等;含酚高聚物——吉布斯靛酚显色试验 PS:一氯和二氯醋酸显色试验用于鉴别单烯类高分子 有一种未知高分子试样,在燃烧试验中用热钉子可熔化(热塑性塑料),小颗粒试样可点燃,下滴,可自熄(含有卤素、氮等元素),有烧头发气味(丝/毛/尼龙),密度试验中样品不能浮于水面上(尼龙密度大于水),试判断是何种高材?(PA 尼龙) 7. 影响高分子材料透明性的因素有哪些? (1)试样厚薄:厚时为半透明,薄时为透明,如PE、PP、PA等。(2)颜料、填料:有机颜料对透明性影响不大,无机颜料影响明显。玻璃纤维添加量大时会使透明高分子变成白色。(3)结晶性:PET结晶度低时透明,高时为白色。(4)共聚组成:EVA共聚物中,VAc含量>15%时,破坏E的结晶有序性而不易结晶,材料从不透明变为完全透明。 8. 常作为塑料薄膜使用的材料有哪些?是说明其对应的用途。 PE、PP、PVC、CA(醋酸纤维素,也叫玻璃纸)、PET、PVA、PS、PA等 PP-HDPE-LDPE复合薄膜提高强度,阻隔性,耐热性。双轴拉伸薄膜:BOPP用于香烟包装;PET用于磁带、胶卷等。单轴拉伸薄膜:PE、PP,用于包扎带。尼龙,PTFE,PI(聚酰亚胺)用于电容器,密封等。 9常见泡沫塑料的成分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