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人格化”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人格化”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人格化”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人格化”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02T10:49:06.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柯白雪[导读] 摘要:“园林无水则不活”、“无水不成园”,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园林无水则不活”、“无水不成园”,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理水,即是通过对水系进行整理,梳理,配以山石、植物等造景元素来塑造园林景点的一种方法手段,崇尚“师法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

关键字: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理水

1古典园林理水意义

1.1水景的自然意趣

观形—“形”指的是水的轮廓形状。水是流动的、无形的,它的形状取决于河岸的形状,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意在通过塑造有形的河岸达到塑造无形的水面,在园林创作的过程中模仿自然界中宽阔的湖面、潺潺的溪流、蜿蜒的湖岸、汩汩的泉水、幽深的山谷,或是令人豁然开朗、或是令人心情平和、或是令人神秘向往、或是令人精神愉悦,通过各种水的形态,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无锡的鼋头渚公园素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鼋头渚公园的水景,化无形为有形,令人过目难忘。

赏色—水是无色的,但是水能够真实的映射出其他物体的形态、颜色,水面中天空、建筑物、花木的倒影,水中鱼儿嬉戏的身影,微风吹起的波光粼粼、山涧溅起的水花、特定环境下出现的彩虹和水雾,都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别有一番趣味。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中的倒影,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北京植物园卧佛寺的水池中,尾尾金鱼,诉着佛教无碍于世义,意愿解脱之意,令人虔诚向往。听声—水不仅至柔至美,而且溅水的音律也丰富了人们的听觉,古人说“何必钟与竹,山水有清音”,表达了对天籁般的水声的一种钟爱。地势落差的激荡水花的声音、水拍河岸的拍岸声、潺潺溪流的汩汩水声,有时明快、有时咆哮、有时沉寂、有时沙沙作响,各种美妙的自然之声与鸟鸣混在一起,形成了天籁般的音乐,涤荡人的心灵,使人忘却了烦恼。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引惠山泉水,西高东低,总长度约有36m,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怪石嶙峋,变化丰富,形成了婉转回环的天然乐声,堪称绝作,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卧石听泉”。

1.2水的人格化意趣

园林理水,从表面上看这只是艺术手法,但实际上却暗含着深层的哲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多寄情于山水,“潺潺清泉濯我心,潭深鱼儿戏”、“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沧浪之水清兮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濯吾足”,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涤荡尘埃,净化心灵,在水的谦和下甘做陪衬,毫不彰显自己的品格,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体现了园主卓尔不群的意识。

1.3现实意义

水体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园中修建水池,不仅可以浇花,亦可以调解气温,改善局部气候,并为园内防火提供水源。

2古典园林水面理水艺术特点

2.1古典园林理水思想原则

注重意境—“意”是主观意向,“境”是客观存在,将主观的精神凝注到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才能将无形的意识变为有形,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中国人常“以物明志,寓情于景”,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运用各种造景元素和处理手法,促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引导人们触景生情、情由感生。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通过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表现出想回家不能回的一种无奈、苦涩的心情。

以小见大—古典园林在建造时经常有“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说法,这种“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可以将自然水体景观微缩至有限的园林景致之中。江南园林由于土地的局限性,咫尺之地,却希望仿佛置身于名山大川,他们更多的利用以小见大的处理手法,来表现自然景观的无垠。

讲究含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讲究做事含蓄,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注重含蓄,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种境界,在造景时,注重深藏浅露,看似无景,走近才知“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耐人寻味,欲扬先抑、忌浅求藏,以达到意境深邃。

2.2古典园林理水构图原则

构图讲究协调、对称,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是分不开的,往往注重将重点景物集中在一侧,或一个角落,大面积的留白,留给游客想象的空间。无锡的蠡园,大面积的水面中建筑的运用起到了较好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个空间布局重点突出,协调整齐。

2.3古典园林理水布局

在古典园林中,水面的处理形式较为灵活多样,大面积的水面以分为主,以聚为辅,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空旷的感觉。在中小园林中以聚为主,以分为辅,既可以拉伸景致,也可以创造出视野开阔的感觉。

水面较宽广—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利用亭台、小桥、山石、岛屿等将水面分割,相互连通,根据区域的变化同时形成若干大小不一的中心。杭州西湖水面较宽,在整体布局中,结合地势化整为零,利用横贯南北东西的苏堤和白堤,将整个湖面分割成五个大小不同的水面,同时利用各种植物的搭配和各色建筑等形成了西湖独具的美景。水面较小—往往利用山石、景亭,以巧取胜,在整个布局中注重以聚为主。扬州何园的湖面四周,亭、堂、阁、轩高低错落,山水相连,视野开阔,以湖为主,给人以天高湖阔之感。苏州半园取义“事不求全心常知足”之意,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

狭长型—这是一种模仿自然界溪流的艺术形式,设计时尚窄忌宽,尚曲忌直,窄处易于收缩视野,配以山石、植物,遮挡视线,令人感觉远处的景致更加深邃,宽处使人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一些结点辅以拱桥等进行连接,别有一番情趣,水岸的两边配以石矶、植物和亭台廊榭等,使得园景更加深邃,拉伸了景的层次,提升了植物景观。扬州的寄啸山庄,狭长的水景,利用植物和山石进行掩映,增加了景深。

3水景植物、建筑、山石配置常用的艺术手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