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2019秋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学生参与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空间,逐步过渡到国家层面,与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教材相联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材核心价值追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八年级上册教材编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选取学科核心内容,科学选材,设计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教材采取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贯穿始终、集中阐述与分散渗透的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第四课集中阐述了“诚信”,第五课集中阐述了“法治”,第七课阐述了“友善”,第八课集中阐述了“爱国”,全册渗透了“和谐…\\'自由”等内容。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本册教材着力于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具体来说,教材采取了以下方式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一。直接引用古诗文,如教材引用了孔子、苟

子等人的论述,引用了《论语》《史记》《元史》等古文献的资料。第二,引用古代典故等材料,如教材引用了许衡不吃路边梨的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季布一诺的故事等。第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阐述,如对中国文化中“礼”的集中阐述等。

落实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法治教育的重点在于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设置一课,重点讲述了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引导学生远离不良行为,避免违法犯罪。同时,教材阐述了民法中的权利与义务、合同等内容。其他课也有法治教育内容的相对集中阐述和渗透,如第九课相对集中地阐述了国防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课、第四课渗透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民法。

凸显国家安全教育。今天,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居安思危的国家安全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教材重点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背景、意义、内涵、结构体系等内容,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

二、教材编写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立足学生社会生活,突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引领。

(一)立足和引导学生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正确处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重视和尊重学生即生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整体生活出发,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为了学生的生活和拓展学生的生活。教材从学生渐次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提炼教育主题,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规则与自由的关系、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等,围绕这些主题构建结构、选取素材、设计活动,避免了以知识逻辑编排教材窠臼,体现了“内容活动化、

活动内容化”的设计理念,较好地处理了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关系,保证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有切实抓手。例如,第九课讲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意义,教材首先从“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切入,过渡到“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由此逐步落地,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真切体会国家安全对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借以实现教育目标。

(二)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引领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完本学科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本册教材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整体构建教材内容体系。一是突出政治认同,提升学生国家意识。例如,独立设置“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两课,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二是突出理性精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教材突出相关内容的思想性,促使学生在冲突、矛盾、复杂情境中学会辩证认识,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第三课“有红绿灯的路口是否闯红灯”,教材设计了有人与无人、安全与不安全等限定条件,引发学生日常经验冲突,使学生在对话、思考中提升能力。三是突出法治意识,培育学生法治精神。教材设置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正当防卫”“诚信原则”等法治内容,通过辨析式思考,培养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观念,逐步形成法治思维。四是突出公共参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教材通过给学生提供“如何面对双刃剑的网络”“如何面对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如何理性爱国”等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担当意识,理性参与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启发和提升学生思维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走向抽象,如何通过教材设计实现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引领,是本册教材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材以学生的个体

经验为起点,通过《运用你的经验》设计问题,力图使学生的个体经验得以表达、分享,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已有经验是否符合现实发展,以及时调整经验、丰富经验。教材通过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等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交融和共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价值观引领。

三、教材结构体系

在七年级教材阐述家庭和学校空间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本场域,以社会生活、社会规则、责任奉献和家国情怀为主题,设计4个单元共计lO课内容。

(一)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1.单元基本立意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不断增强,处于由家庭和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着急剧变化。全球化以其无形的力量,使世界上不同地域、种族、民族的数十亿人卷入到它的巨大洪流之中。同时,通过互联网的沟通、连接,世界呈现出“地球村”图景。当代中学生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时代福利,又面临着各种物质诱惑、文化冲突、技术风险等。

基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时代发展背景,教材第一单元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题,设计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两课,意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明确自身应肩负的使命,努力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

本单元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因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而产生和存在,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课堂,社会是人由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引导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以积极人世的态度参与社会事

务、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互联网开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空间,初中学生也是网络社会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引领初中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本单元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网络怎样从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网络在丰富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问题,如不良信息诱惑、沉迷网络、网络安全等,由此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做守法、理性、负责的信息化时代的公民。

2.单元主要观点

社会生活绚丽多彩,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社会是中学生成长的课堂,青少年应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努力在关心、融入、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进步,为人类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了新平台。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不良网络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青少年学生要充分感受网络技术的发展,树立科学信念、科学精神,同时应该在网络生活中把握自我,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做网络的主人。

(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

本单元从社会规则的功能切入,意在引导学生懂得社会规则对个人、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理解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推动社会进步。

1.单元基本立意

在社会生活中,只有每个人认识社会规则、学习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才能形成安定、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

对初中学生来说,社会规则并不陌生。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各种社会规范的过程。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规则主要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不同的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从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他们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

程中,既能够明白社会规则对自我、他人的约束和意义,又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偶尔会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也就是心目中的“我”与实际表现出来的“我”存在差异。

立足上述情况,本单元设计了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做守法公民”。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帮助学生从规则的产生、规则的运行、规则的改进等角度深刻认识规则,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规则,成为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其中,从改进规则角度认识规则,既能够扩展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尊重、文明有礼、诚信等话题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教材从尊重的含义和功能,从文明有礼的培养,从诚信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等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道德规范。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材从一般的礼貌、规范到仪式、礼制,从礼对个人的作用到礼对社会、国家的意义,逐步提升学生对礼的认识深度。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教材从社会生活、企业经营活动、国家诚信体系建设等角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诚信、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诚信行为能力。八年级学生情绪易变,做事容易冲动,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往往不拘小节,极易产生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和解决,他们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遵守法律比较熟悉,而一旦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或者采用极端手段自行解决,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教材给学生提供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2.单元主要观点

井然有序的社会,离不开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

序的内容、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学生要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尊重他人,需要积极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换位思考,欣赏他人。礼体现一个人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能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国家形象。诚信是公民个人价值准则之一,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也是一项民法原则。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践行诚信,需要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诚信记录。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活动由民法来规范,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国家法律救济、诉讼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三)第三单元主要内容

在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规则的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责任,认识勇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从而积极主动奉献社会。

1.单元基本立意

八年级学生往往勇于进取,具备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满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公民。

公共参与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该素养培育,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基于上述思考,第三单元以“社会责任”为主题,重点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懂得因社会角色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责任,明确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解责任的承担和履行对个人、社会的意义,培养责任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承担责任的结果可能会获得回报,也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理性对待承担责任过程中的得与失。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的关爱,理解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也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引导学生思考服务和奉献的意义,了解服务和奉献社会的途径,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2.单元主要观点

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做的事,来源于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而且意味着可能会受到责备甚至处罚。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回报。我们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正确评估,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对于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自觉承担。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勇于承担责任。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关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桥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关爱他人要讲求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服务社会有利于我们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体现人生价值。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四)第四单元主要内容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从对社会的认识扩展到国家层面,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方面形成对国家的深刻认识,进而为培养关心

国家发展、投身国家建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奠定基础,也为后续教材的展开奠定认识基础。

1.单元基本立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等更是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种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敌视和破坏丝毫没有减弱。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让每位公民意识到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无疑是我们居安思危、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总体国家安全观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指导新时期关键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理念。强化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是国家安全的固本之策和长久之计。

基于此,教材将维护国家利益列为一个单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相关重要论述作为重要理论依据,专门进行国家利益、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爱国情怀等内容的教育,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国家安全观念以及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

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明确自己作为祖国一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感受国家利益看似抽象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认识我们的幸福生活要靠国家的总体安全来保障,认识总体国家安全是事关国家各方面发展的系统工作,维护国家安全不是个别国家机关的事情,它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觉意识,知道每个社会成员包括自己都可以为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增强“为国家尽责”的意识和自觉性,形成和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单元主要观点

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总和。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维护国家利益,要从思想上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在行动中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必要时能够牺牲自己的一切,坚决同一切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国家团结稳定。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贡献,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关心国家发展,为祖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道德与法治八上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

1.教材第8页,“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出自:清?康有为《大同书?<绪言?人有不忍之心>》

释义:喜欢聚群、不爱孤独,乐于互助合作,属于人之常情。(或那些喜欢聚群厌烦一个人呆着、彼此之间互相帮助持的人,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启示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第8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出自: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

释义: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对联的含义,引导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2.教材第11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义:鸡狗的叫声互相能听到,但是直到老死彼此都不再往来。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或者是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教材用意:让学生明白传统人际交往的局限性,明确网络对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规和矩,就画不成方形和圆形。

喻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有良好的秩序。。

启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人们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4.“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

出自:《韩非子?饰邪》

释义:悬衡:挂起秤。规:圆规,画圆形的工具。有了秤,就知道怎样衡量公平;有圆规,就知道怎样画圆准确。

寓意:比喻有了严明的法度,人们才会有所遵循。告诉我们应遵守规则。

5.教材第34页“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

释义: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教材用意:启示我们要尊重他人。

6.教材第35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春秋?《论语》

释义: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教材用意:启示我们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

7.教材第36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出自:战国?楚?屈原《卜居》

释义: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教材用意:启示我们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

8.教材第39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出自:明?《增广贤文》

释义:一句同情理解的话,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应做到语言文明。

9.教材第40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出自:荀子?《劝学篇》

释义: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10.教材42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春秋?《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表明诚信的重要意义,启示我们要做到诚信。

1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出自:

1、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2、《淮南子·人间训》

千里之堤:以蝼螘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释义:毁:摧毁。蚁穴:蚂蚁的洞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比喻不注意小事则会酿成大祸或不注意小事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启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会因为一个小小蚁穴而崩溃的道理。更是警示我们世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因此要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释义: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启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13.教材第66页“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处: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

全诗: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释义: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要心系祖国的命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

14.教材第73页,“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出自:是话剧《立秋》中的一句台词,据《立秋》编剧姚宝碹先生讲,此句台词摘录自张正明先生《晋商兴衰史》,而《晋商兴衰史》这段文字,源自清代山西省柳林县《杨氏家谱》。

释义:天和地之间降生了一个人,那这个人就有他应该完成的任务;人生存在世界上,活着一天就应该努力、勤劳的过一天。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勇于承担责任。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释义: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启示: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1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出处:《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刘向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释义:焉是哪儿;将是要;附是依附。皮都不存在了,毛还附在哪里呢?表示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没有了,依附在这基础上的东西也无法存在。

启示:人民的利益离不开国家利益。

1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全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启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8.教材第102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自:《荀子·修身》。

释义:迩:近。道路虽近,不走就不能到达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不能取得成功。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启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

教材图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