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___ 所在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09班_ ______ 姓名何海

学号 200913409148 任课教师严静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需求显得越来越强烈。然而,现代高科技,一方面给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设施,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些负性的影响,如运动不足症、亚健康、现代“文明病”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探讨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了近年来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界的关注焦点。

关键词:体育运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不同,提出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是认识、情绪、人格的社会适应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协调、健全的人,才能称为是心理健康的人。

1.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文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K. Bos与F. Grobe(1991)统计73个相关实验的研究结论(其中70%是准实验研究或相关研究,其余是实验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于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形成共识,即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水平相辅相承.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显示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而且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功能有促进作用.[1]

1. 1 体育运动能促进智能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强化,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1. 2 体育运动改善情绪控制

应激反应是指一种不适宜的紧张表现.通过运动可以降低应激反应,这是因为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能受律的数目或敏感性,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 Mcinman等人(1993)对锻炼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2]。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应激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和体育运动是最为突出的两个因素.Roth(1989)关于有氧健身运动与心理应激和紧张的研究显示,有氧运动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研究试验组参加持续25分钟的、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而控制组是观看电视.报告结果发现运动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持续30分钟左右的一次性身体活动可产生如下短期情绪效益:可改善心境状态,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活动中可产生一些良好情绪体验;研究发现,坚持每周2~4次的运动锻炼,持续8~10周以上,可产生长期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觉相关,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有治疗作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常常受到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的刺激.要适应这种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多参加各种形式

的体育运动,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张弛适度,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之中.[1]

1. 3 体育锻炼提高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运动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有助于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个体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与其他参加体育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Wheeler(1982)的研究认为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3]研究发现,体质好的人比体质差的人倾向于具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躯体概念.

1. 4 体育运动能够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运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感.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感.有研究显示,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

1. 5 体育运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尤其是住在高楼的老年人群),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体育锻炼者以体育活动为纽带,不论职务、层次、文化水平,平等地从事体育锻炼,锻炼者胸怀坦荡、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不带有任何个人隐私目的,这种体育锻炼过程能够促进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亲密感,联络与他人的感情.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多数研究的证实。

2.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

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等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根据Ryan(1983)的调查, 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 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4]North (1990)等人研究进行运动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结果支持两者间的正相关,特别指出剧烈运动与缓慢运动可以有效地降低临床抑郁;他认为长期的身体锻炼,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更能够分散注意力,同时更有效地达到运动的愉快感.[5]拉方丹(1992)等人对1985-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氧运动可以降低焦虑、抑郁,对于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运动者参加运动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运动的程度也越大.[6] Petruzzello等的元分析表明,有氧锻炼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与焦虑相关的心理生理反应(血压、心率、肌肉紧张、皮肤反应、脑电活动等)具有降低效应.[7]Bosscher(1993)调查了体育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实验对象采取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一种运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等体育运动结合放松练习.报告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的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明显减轻,并且自尊感增强.与此相反,剧烈运动(如:踢足球、打排球等)和缓慢运动(如:散步、慢跑)相结合的混合运动方式对患者没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8]最新一期的《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

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虽然我们还没有明确体育锻炼有益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具体调节作用,但是很多研究都证实了锻炼的良好作用,而且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9]

国内关于运动对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干预作用,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长期运动和一次性运动活动效果的比较上,对象大多数是中年男子、中年妇女及一些精神面貌病患者.研究表明,有氧练习(连续性有节奏的运动)和力量、灵活性练习可改善中年健康男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和长期进行渐进性放松练习(全身各部位依次先紧张再放松的放松方法)均可降低工作压力较大的妇女的焦虑水平并提高她们的自我效能.也有研究表明,进行有氧练习的学生,其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比控制组大,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其心境状态改善最为明显,这提示体育运动可能对心理问题大学生具有更明显的效用.然而,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却很少见.[10-13]

3.结束语

近几年,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运动如何促进心理健康这一课题已经成为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引起心理学、体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关注.但是,目前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推测和实证出发,很少有明确的结论.此外,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的机制仍不清楚.虽然大量研究从运动项目特点、人群等方面作出了尝试性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到底哪种因素真正发挥了作用,是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尽管目前这些方面研究缺乏较明确的结论,但是,因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会更深的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佶彧.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时代文学, 2007(3): 246-247.

[2] Mc. Inman, A. D,&Benger, B. G. Self-concept andmood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erobic dan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3, 45, 134-14.

[3] ROTH D L.Acute, Emotional and psychophy siologic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J]. Psychophysiology, 1989(26): 593-602.

[4]RYAN A J.Exercise ismedicine [J].The Psysician and SportMedicine, 1983, 11(10): 226-231.

[5] NORTH T C,MCCULLAGH P,TRAN Z V.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 [J].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1990, (18): 379- 415.

[6] 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4-36.

[7] PETRUZZELLO S J.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Outcomes andmechanisms[J]. SportsMedicine, 1991(14): 8-10.

[8]BOSSCHER RJ.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s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Psychology, 1993(24): 170-184.

[9]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8-42.

[10]贺玉强.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J].养生大世界, 2007, 48(10): 12-16.

[11]毛志雄,王则珊.北京城区中老年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维度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6,19(增刊): 122-124.

[12]李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8): 132-133.

[13]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十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见:《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pt》教学目标: 1、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人在孕育过程中,气质、性格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等就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出生后,还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从心理和遗传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心理和遗传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会明显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心理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都市文化、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家庭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早期母婴关系和稍大后期的儿童与父母关系,对儿童长大以后的人际关

系和社会适应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变动即为生活事件。如考试、升学、亲人的病故等。这需要个体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整适应因这一事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压力越强烈持久,对心理和生理平衡的影响就越大。环境变迁也是重要的生活事件,它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3)都市文化。都市文化在促进工业发展、商业繁华的同时,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住房困难等一些问题。由于繁杂的人际关系、噪音、交通拥挤等影响,实在难以避免产生情绪紧张。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住房拥挤、居室层次较高,公寓楼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使焦虑、恐惧、寂寞等与身心不利的异常情绪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二)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他以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想像力等能力得以改善提高,还可以令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 ___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 ___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 ___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 __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汇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请对照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谈谈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作为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即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等。对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我觉得自己工作半年以来,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客观的了解学生的能力。并且热爱教师这份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但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处理问题时,没有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有时候不能沉着冷静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进步的进程。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持续发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对于一线教师尤为重要。那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1、维护身心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敏捷的反应,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为心理健康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基础,由于身体长期衰弱,久病不愈而引起心理失调,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在教师的工作生活中是常见的。有的因身体衰弱,经常失眠,情绪烦躁,对学生发脾气等等,由此看来,要想心理健康,首先就要塑造健康的体魄,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营养要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三是要适当娱乐与休息,保持旺盛精力 2、乐于合群,善于交往,不断补充心理营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乐于合群,善于交往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成员,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对此,教师要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要善于调节心理状态,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 3、做情绪的主人,善于控制负性情绪。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积极主动的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负向情绪,尽量不把负向情绪和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那么如何控制负向情绪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第一,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或联想其不良的后果、危害;第二,要制怒,从情绪本身上控制可能发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具体计划: (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实施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 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二—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文摘要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 担负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 , 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 ,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 能够减轻心理压力 , 改善情绪状态 ,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本文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 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结合体育与健康的理论 知识 , 论述体育锻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建议。 英文摘要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i s t h e m a i n f o r c e o f o u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dr i v e , th e y ar e su p p o s e d to ac c o m p l i s h th e gr e a t n a t i o n a l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is an im p o r t a n t st a g e of de v e l o p m e n t , an d id e a s an d v a l u e s is a cr u c i a l ti m e. An d sp o r t s tr a i n i n g fo r th e pr o m o t i o n o f me n t a l he a l t h is a ve r y im p o r t a n t po s i t i v e ro l e to al l e v i a t e t h e m e n t a l s t r e s s , m o o d , e s t a b l i s h g o o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s t o t h e c o n c e p t an d tr a i n i n g of st r o n g wi l l , to he l p st u d e n t s ac q u i r e a g o o d m i n d t o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p r o p e r l y f a c e d s e t b a c k s a n d f a i l u r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w i l l r e v i e w t h e r e l e v a n t d o c u m e n t s , s p o r t s ex e r c i s e s an d an a l y z e st u d e n t me n t a l he a l t h , sp o r t s an d h e a l t h a n d w i t h t h e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 i n v a r y i n g d e g r e e s o f th e un i v e r s i t y of me n t a l pr o b l e m s so m e ve r y so u n d ad v i c e. 中文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英文关键词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S p o r t s e x e r c i s e s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1)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主编方方老师在线交流精彩回顾 曾红梅整理 时间:2003年11月21日12:00~14:00 地点:人教网心理空间聊天室 主题: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嘉宾:方方(浙江省浦江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浦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主编《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内容: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应该有健康的心态。本期嘉宾不仅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教给教师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一话题颇有见解。希望广大教师和学生能与嘉宾一道探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魏老师对*方方老师说:方老师,能谈一谈您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吗? *方方老师对所有人说:我觉得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其重要性不亚于升学率,不亚于学生学业负担等其它种种。其实现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还是不够的。 *蓝天飘白云对所有人说:以前大家比较忽略这个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心理健康。应该是很多人都处于这个状态──亚健康。 *方方老师对所有人说:其实许多问题,比如师德问题主要还并不是师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魏老师对*方方老师说:能举个例子吗?关于师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方方老师对所有人说:比如我们把体罚学生的事件视为师德不良所致,可是有部分教师体罚学生主要不是师德问题,虽然它外在地表现为师德问题。其实有时是他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和应激之中,遇到强烈的负性刺激又善于自我调节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如果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能从教师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待教师的体罚事件可能更人道一点,而且也更有可能防止。 *魏老师对*方方老师说:教师应该知道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 *方方老师对所有人说:对啊,教师不把不良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教师要学会悦纳学生。当学生的表现令教师很不满意时,不妨找一找学生的积极的一面。 *蓝天飘白云对所有人说:体罚学生就是一个例子,我有同感 游客296029对所有人说:现在老师的压力很大,来自各方面的。 *方方老师对所有人说:对,教师的压力很大,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中会影响身心健康。 游客296029对所有人说:怎么样来自我调节呢? *蓝天飘白云对游客296029说:是啊。首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这很重要。有了这样的意识,你就会留下几秒钟或几分钟的时间去想想,自觉的调节。 *魏老师对*方方老师说: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研究对象:所教班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V o l 30N o 1J a n 2006 护理与康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刘 娅 浙江省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 绍兴 312000 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是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分析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509(2006)01 0087 02 PE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L iu Ya P E and S p or ts S chool of S haox ing City ,Zhej iang P rov ince (312000) Abstract:PE exer cise and psy cho log ical health is a new subject in the field o f spor t psy cho log y study.T hroug h analy sis,it t races back so me import ant r esear ch fr uits at home and abr oad o n the eff icacy o f PE ex ercise and psy cho lo gical health,explo res the sta tus quo ,ex isting pr oblems and future dev elo pment in the field.Key words :P E ex ercise,psycholog ical health 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这己为许多人所熟知。当一些人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不佳时,除服药打针外,他或她会考虑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然而,当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遭受挫折而情绪长期低沉,或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时,他或她很少会想到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问题。 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也就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1 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测定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促进脑细胞反应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的右脑半球,由于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对侧支配的,而体育锻炼又能经常活动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就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 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等。它是研 究者们用来检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应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包括短期情绪效 应和长期情绪效应。 2 1 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 许多研究发现,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良好。体育运动可以给个体带来诸如愉快、信心、自豪的情绪体验;但锻炼后即刻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高强度的锻炼对情绪有消极的影响。 2 2 体育锻炼的长期情绪效应 H avden 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人心率的60%~75%)的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2 3 体育锻炼的应激效应 M org an 等人研究指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80%的最大摄氧量)可以降低应激,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与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国内学者朱健民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3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就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显示和发展。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30卷第1期

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对中小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报告

对中小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采用问卷洲查法。我们选用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包含有比较丰富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能全面反映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的全貌。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无症症状反映的评1 分,轻度评2分,3分为中度.4分为症状相当严重,5分为症状严重。 2.研究对象。为调查方便,我们以陕西省铜川市9所中小学的专任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8份,其中有效问卷320份.在320份有效问卷中,男教师116人,女教师204人;中学技师222人,小学教师98人;班主任147人,非班主任173人;大学学历50人,大专学历153人,中师学历117人;25岁以下45人, 26- 35岁134人,36--45岁95人,46岁以上46人。 问卷回收后在微机上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1 .32o名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因常模之比较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32o名中小学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全国常模低,差异很见著(P<0.05,p <0.01),说明本研究的320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好。 2.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比较与中学教师相比, 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上,小学教师均比中学教师低.尽管差异不显著.但也说明,相对于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3.中小学男女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较在男女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中,除在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女教师得分比男教师低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女教师均比男教师高.尽管差异不显著.但从相对意义上也说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不如男教师好。 4.中小学不同学历的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较不同学历的教师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其中,中师学历的教师各因子的得分均比大学、大专学历的教师低,差异很显著;大专学历的教师除了在敌意、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大学学历的教师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都比大学学历的教师高。而且就不同学历的教师SCL 一90各因于得分的整体比较而言,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以及精神病性等因子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 , P<0,01 。 5.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与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SCL--90 各因子得分之比较担任过班主任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在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中,除了在恐怖因子上两者得分相同,无差异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班主任均比非班主任高,在抑郁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因子差异不明显。相对来说,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体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完整版)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十分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拓宽工作途径,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房山区教委的关注与领导下,在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我校于201X年9月,根据区级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确定了子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三年级全体学生做为研究的对象,把课堂教学当作主渠道,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们一手抓学科渗透,一手抓心理辅导,各种方法之间相互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方位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的目标是: 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以对心理问题预防补救为辅助;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科学的管理是课题研究取得实效的基础课题研究作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的基本载体,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过程。因此,工作中我们不断实践以科研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堂为实验主阵地,把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研究作为实现学校以服务升品位,以质量求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一个突破口,使得课题研究服务于学生,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工作中我校广大干部教师积极探索,重点加强三个模式的研究,把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每个模式的各环节,各个细微之处: 1、备课模式的探索 使用集体全册(单元)备课个人分课细备组内交流讨论个人逐课复备的备课方式,其中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心理品质形成的教育渗透点,使得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备课第一个环节就入手,教师们分析挖掘教材,汇编了《各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点集锦》,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完善,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服务。 2、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实践课前预习探究课上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的上课模式。整个过程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兴趣等,使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培养。 3、教研模式的探究 坚持备课说课上课讨论评课再实践的教研模式。这一模式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 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其他(心得)之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其他论文之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1、以心理健康理论为指导,摸清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找到有心理问题的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特征。 2、通过教师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寻找我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3、探索维护和促进我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教师健全人格,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促使教师工作上自信、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二)意义 1、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

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

运动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深刻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重视养生。什么是健康呢?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病痛和不适就是健康;没有查出疾病,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观念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因素与生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忽视。这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自我保健和医疗卫生措施的效果。因此,关注健康,一要对健康概念有一个科学认识,二要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深刻认识,三要对现代人面对的巨大心理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庄子。在宥》指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两句话从心理稳定和平衡角度分别论述了精神与健康、精神与疾病的关系。所以,我国传统文化和医学历来提倡养心健身、修德延年。 现在我们国家目前,前所未有的重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这样一个时期,我们能够更有作为,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尚未建立,那么我们能够获得的物质小康,也是得不到我们大家深刻地认可的,所以心理健康真的决定着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生命在于运动,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道理。但对于多数人来讲,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仅仅停留在生理健康的认识层面上,很少有人意识到运动对于心理保健的重

要作用。曾广为流传的一种观点是:运动使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事实上,运动对于我们人类,不仅能增进躯体健康,减少疾病,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人头脑更灵活、反应更敏捷,能大大增进心理健康,从而为生理健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看,运动在心理保健方面至少有如下重要作用。 1、运动能益智健脑,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2、运动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使心理得到放松。 3、运动可以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欢愉。 4、临床实践证明,运动有利于抵御疾病常保健康。 5、运动可以预防抑郁症的情绪调节机制。 6、运动可以治疗心理疲劳和改善睡眠,使精力充沛。 7、运动可以健脑养神,预防老年痴呆症。 8、运动可以提升男性性生活质量,促进心肌灌注,降低男性卒中发病危险。 9、经常运动可大量消耗热能,减少脂肪沉积,从而避免因肥胖的发生。 10、经常运动有助于皮肤的清洁和排毒。 全球疫情很严峻,我国完全不排除秋冬二波爆发的可能性,呼吁朋友们不要犹豫加入体育运动中,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个人体能。建议年轻人(心脑血管疾病者除外)可以学习散打;老年人可以学习太极拳.

教师心理健康与辅导

教师心理健康与辅导 第一讲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 一、教师基本职业素质及职业特点的要求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教师自身的职业角度) (一)心理健康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俄)乌申斯基 学生、学校方面: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良好生活适应的主要场所,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的好坏。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互动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 1.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力量,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使他们能主动地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教学规律,而且能通过各种途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心境,可以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明显提高;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或暴躁易怒等不良的心态,就会使课堂心理气氛紧张,使学生感到压抑,思维活动受束缚。 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愉快地向教师学习,甚至把教师作为祟拜偶像藏在自己心灵的深处。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摹仿的榜样,教师心态良好,意志坚强,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完善,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就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常常是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冷漠粗暴,很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大脑兴奋与抑制不平衡,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又缺乏分辨力,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青春期情绪困惑等问题。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教师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精神振作还是沮丧 兴趣广泛还是狭隘 性格暴燥还是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