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生自主探索

【篇一】小学生自主探索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

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

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这是现代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三.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首先,流畅、和谐、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自主互助课堂的共性。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其次,教师要打破常规,注重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质。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钻研、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发挥。再次,自主并不排斥合作,自主学习更需要合作的介入,教师要努力营造热情的帮助环境。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碰到凭一人之力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其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不如发挥群体的力量。教师还要构造一个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应充分地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这种表达欲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

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下学习,性格就会逐渐变成内向,沉默寡言。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要善于表达,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议,不太在意课堂上的“乱”(当然这种“乱”是教师主导的“乱”),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点燃个性发展的火花。只有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才能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尊重、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为顺利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将发现的问题进行筛选,确定出有普遍性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合作交流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个人自由发言,可分组讨论,组成协作小组。通常情况下,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为宜,同时,建立学习小组时应考虑“质”和“量”两个因素。在人员“质”的方面,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来搭配,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

组。在“量”的方面,如果是四人小组,最好的组合是: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另外,各小组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总之,要求全员参与,尤其要让那些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也能参与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以应对教学过程中的非常事件,如有的小组在一些非关键问题上纠缠,而且毫无进展;有的小组只是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对于学生的各种观点、做法,教师不应该立即给予评价,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参与辩论,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仅给予学生充分

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这种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精心编写导学案,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过程。

根据具体的课程要求编写合适的导学案,教师编写导学案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制定出本节课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目标设计要注意三维目标结合,要简明具体,从而使学生在自主互助时有明确的方向;导学案中要有具体的问题设计,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链。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循循善诱;导学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当然,创建优质高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仅靠好的导学案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想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地提示或纠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造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当问题难度大,学生一筹莫展陷入僵局时,教师要给予点拨诱

导,使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或出现明显偏差时,教师要给予提示、纠正。总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合理反应,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提高和进步。

五、实施过程

1、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列举实例、逸闻趣事等方式唤取学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利用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设置问题情境,以此推动学生自觉积极探索知识并形成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内心需求,让学生对情境进行观察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有探究价值的主要问题上,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

2、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物理、理解物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这些物理活动了解物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

思考方法。尤其是在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学生为发现问题而高兴,为解决问题而激动。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围绕事先制定的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精心筛选基础类的尝试题,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问题、实验材料和设备等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疑为线,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并让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验证的方案,按方案实施探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这种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3、梳——梳理新知,纳入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及其与其他物理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使本节课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里促进知识的横向迁移,并总结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结构的有序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特征灵活选用,不宜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教学形式。一般地说,实现梳理可以由学生个体单独完成,也可以由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或教师的点拨和调节来完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其方法也要多样话。板书、图表或对比的方法都可让学

生直观的对知识进行再认与重现,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利于内化并形成自身认知结构。

4、放——运用规律,发展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社会将停止不前,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不把创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而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小制作、小发明的念头,敢于尝试,敢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实际行动的过程,即是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在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实验得出结果,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同时,放手让学生讨论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类似的问题,学以致用,可以使学到的知识从应用中得到加深和巩固;另外,在应用中还可以发现新的规律和知识,进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以上教学程序及实施过程可精简、归纳成下表

【篇二】小学生自主探索小学生自主管理方法的探索

小学生自主管理方法的探索

建管检管活

运服建设理查理动动务设

以“学生校长”为首的学生校委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代表学生行使管理学校建设学校的权利。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管理并自主开展活动,主要有以下内容

1、“学生校长”带头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校长”为首的学生校委会,他们在学校各项活动----春秋季运动会、每周升旗仪式、新生入队仪式、演讲比赛、六一儿童节演出、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组织,真正成为校长的好助理、教师们的小帮手。例如在春、秋两届运动会上,大会主席团、裁判员和所有工作人员都由学生承担,真正的校长和老师都退居幕后,成为协助者。

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岗,负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内容涉及文明礼貌、纪律、卫生、安全、人际交往等。这是“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最有力的体现,在学生实现自主管理能力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设置“学生校长”信箱。学生及时地把心中的高兴事和烦心事倾诉出来,帮助学生解除学习、心理、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小烦恼。另外,“学生校长”信箱还是同学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的渠道,学生可以对学校建设、教育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经学生校长委员会整理后,在学校办公会上提出。这些意见和建议来自于学生,给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参考价值,学校目前开展的很多工作、组织的活动都来源于以上的信息。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了自我,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也加强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小学生真正感受到全校师生心连心,学生是学校的小主人。

3、由“学生校长”组建“小学生自主管理社团”。新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自主管理社团”旨在加强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他们先后成立的星星河文学社、《成长》校报编辑部、尖尖角艺术团都是由学生中命名并自主创办的。这些社团的成立重在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以及在自主管理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在他们的带领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一批批写作小能手、小画家、小书法家等特长

学生。

(二)组织教师们配合“学生校长”活动,使自主管理深入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去。

1、立足课堂教育,创设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课堂上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气氛。

2、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小学生自主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个性,我们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其次,组织参与各种有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3、拓宽知识渠道,丰富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

广泛阅读,拓宽知识渠道,能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结合市教育局开展的朝阳读书活动,让学生广泛阅读。为方便学生阅读,我校在本学期,又投资5万元购进8000册图书,充实了图书室;投资11万元建起高标准的微机室,实现了网上阅读。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丰富知识、提高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4、鼓励写作,展示个性发展的风采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努力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心。”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

向《红蕾》《红领巾报》《小学生阅读指南》等刊物投稿,并积极参加迎奥运作文大赛、全国读写大赛等活动。

三、研究的效果

我校于2000年3月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学生校长”这一个性化培养活动,经过8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引导规范→逐渐体验→感悟生成→自我教育→提升素质”的自主管理教育模式。

(一)形成了学校管理的又一个新层面。

学校充分利用了“学生校长”活动,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日常管理,监督教师的教育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又一个学校管理层面。这一管理层面的构建,一是可以形成学生管理过程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二是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特别是参与和组织能力。通过学生向同龄校长

的实话实说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有利于密切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校长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校长的积极参与,推动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形成了健康、正气的校风。

经过我们的跟踪调查,从2000年第一届“学生校长”郭赟起,历届学生校

长在离开我们学校后,在新的学习环境里都有十分优异的表现。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校长”对学生长期发展的深远意义。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凸显了我校办学特色。

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建立了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和品格形成的状况,建立了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中心的可操作的新的基本框架。由于以上成绩的取得,我校被命名为“山东省创造教育重点实验基地”“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实验基地”;先后获得“区实验教学达标学校”“区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区规范化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信访先进单位”“区级文明单位”“潍坊市朝阳读书十佳学校”、“潍坊市读报用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由“应试教育”的片面追求学生分数,转变为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追求学生创新性素质的发展。树立了以培养个性能力为中心的由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等构成的全面质量观。明确了单纯追求掌握知识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激发了教师们研究教学的创造性。实验与研究也使他们积累类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教师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师们共完成教研论文180余篇,其中国

家级。省市级、区级获奖论文共120篇。(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海东方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潍坊电视台曾先后播出了我校的做法;齐鲁晚报《“校长”今年刚九岁》、大众日报《9岁的学生校长》、山东工人报《9岁女生当上“校长”》、山东教育报《潍城区“学生校长”正式上岗》、潍坊晚报《仓南路学校冒出新鲜事小学生竞选“校长”》、大江晚报《“九岁孩子当校长”的酸甜苦辣》等多家新闻媒体也相继报道,并给予充分肯定。小学生自主探索

第一届“学生校长”郭赟还应邀参加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

员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七省二市二特区”《儿童权利公约》论坛,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评价。这种形式和做法不仅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而且在学校中形成一种良好有序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的发展有个性、有品位、有高度,构建起了健康向上的个人发展空间。

“学生校长”是我们遵循“学生的事学生办,学生的事学生管”的自主管理模式,在学生中推行自主管理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今,“学生校长”历经八年的历程,已经成为我校颇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篇三】小学生自主探索浅谈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充足时间、进行师生互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新课程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生入手。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小学生各方面都处于学习阶段,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从而获得新知。以下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并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现实的背景材料如果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动摇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的平衡状态,更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起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

1、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探究

探究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孩子生下来不久就对什么都好奇,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要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想探究。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道算式“()×()=1”,只要学生说出其中一个因数,教师马上就能说出另一个因数,让学生产生很多的悬念,非常佩服老师的口算能力。此时,学生就会思考、探究“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积总是等于1?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创设冲突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矛盾中探究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打破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发认知冲突。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加法”时,学生猜想出两种结果75+4=15,75+4=09。教师提出“对于这两种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吗?”于是学生开始思考“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小数加法的算法是什么?”等等。问题情境既新奇又有挑战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继而追问其原因,进而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尽量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创设操作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做一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操作的过

程中,自然会产生“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等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二、提供充足时间,增强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

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在以往教学中往往存在这种现象,教师有让学生思考的意识,但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紧接着提问学生,学生当然答不出来,于是就误认为学生不会独立思考、探究,于是便简单地问“是不是”或“以讲代思”告诉学生答案,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其实“满堂灌”的主要弊端就是教师占用了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和空间,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完善创作。

三、进行师生互动,加强自主探究的活力

小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的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因为小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小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的课堂一直是一言堂、满堂灌,那学生的想法就不能相互碰撞,就激不起更深层探究的火花,只有通过交流,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使每一位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在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动手操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以不同的探究要求来要求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体验探究的乐趣。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对于探究能力特别强的学生,我们建议其独立探究;而对于探究能力比较普通的学生,我们则建议其合作探究;而对于探究能力特别薄弱的学生,我们则参与其中,师生共同探究。与此同时作为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学生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探究情感体验,无论成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与赞扬。同时,为照顾不同学生探究水平的差异,教师肯定与赞扬的参照标准应是学生本人的纵向探究表现,而非横向。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校园的绿化面积”的活动课中,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方法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有的学生把不规则图形拆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来计算,有的学生则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来计算,也有的同学是把不规则图形先补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梯形的面积来计算的总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计算出了面积。但也有的同学在图上画来

画去,就是不知道如何入手,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给与一定的提示“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一些学生在笔者的提示下利用自己的方法也算出了答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都给出了适当的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可

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或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何稚嫩的方法,只要能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良方,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与赞扬。在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在得到肯定后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和创造着成功,由此更积极地去“探索新知”。总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顾泠沅等《面向21世纪数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