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与产科病房之间的产妇和新生儿转接制度

产房与产科病房之间的产妇和新生儿转接制度
产房与产科病房之间的产妇和新生儿转接制度

一、住院产妇需进入产房待产时,需经助产士确认后由助产士用平车接送。

二、病区护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通过手腕带核实产妇身份无误后方可交接。

三、助产士与病区护士共同核对产妇身份,并将病历、必需物品当面交接。

四、助产士与病区护士核对无误后,将信息准确无误登记于交接本,并签字。

五、病区护士在记事栏注明产妇进产房待产信息,并向相关人员交班。

六、产妇分娩后转回病区时,由助产士用平车送回。

七、助产士与病区护士共同核对产妇和新生儿身份一般情况,并进行交接。

八、助产士详细交待相关注意事项等,双方签字。

九、病区护士在记事栏注明产妇分娩信息,并向相关人员交班。

十、如遇两名及以上产妇和新生儿交接时,应按分娩时间顺序先后交接,当前一位产妇和新生儿交接完好后,方能交接下一位产妇和新生儿。

附:

助产士确认住院产妇需入产房待产

病区护士与助产士通过手腕带核实产妇身份

确认无误,交接签字

助产士用平车接产妇进入产房

产妇分娩完毕,观察两小时后,一般情况良好

助产士用平车送产妇和新生儿回病房

助产士与病区护士通过手腕带核实产妇和新生儿身份

双方交接产妇和新生儿的全面情况

交接完毕,填写交接记录并签字

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

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

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新生儿室应相对独立,分设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监护室,隔 离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二.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 确,工作人员进入病室要戴口罩,帽子穿洁净工作服,每次工作前后应认真洗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四.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2,地面每天湿式清扫2次, 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 五.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作好登 记. 六.新生儿所用衣服,被子,被单等应当保持清洁,尿布最好用 纸尿裤,并设专柜存放. 七.新生儿沐浴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应严格各台使用, 避免交叉, 新生儿用的眼药水,沐浴液,沐浴巾,浴垫,治疗用品等必须一婴一用,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八.新生儿患传染病毒,应分室隔离,床栏应挂标记.

新生儿病室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病室应设有更衣室,配奶室,沐浴室,隔离室,并备齐 抢救物品. 二.新生儿病室的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具有一定 的新生儿学科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 三.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穿清洁隔离衣, 换鞋,方可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有关操作常规,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应保持双手清洁. 四.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置于隔离室,并有专人护理. 五.家属与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入,非本室的物品不得随意 带入,本室物品也不得借出. 六.要有安全保护措施,定期检查暖箱和其他电气设备. 七.室必须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被服,尿布, 洗澡毛巾等接触新生儿的物品,都应严格按院感染管理要求执行. 八.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沐浴和治疗时严格执行 查对制度.

产科工作制度85153

产科工作制度 一、爱婴医院工作制度 1、认真执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条标准》,贯彻《爱婴医院十条标准》,倡导对6个月内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实现婴儿的最佳生长、发育与健康。 2、加强产科门诊孕期母乳喂养营养指导,使孕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方法与技巧,为哺乳做好物质准备。 3、做好入院时产前健康教育,母乳喂养纳入住院告知内容,使孕妇及家属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重要性及可能性,建立产后母乳喂养的决心及信心。 4、做到早开奶、早吸吮、皮肤早接触。产后1小时内开始行早吸吮及皮肤接触,并持续30分钟。再次宣教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介绍母婴同室的好处,增加产妇信心。剖宫产产妇术后回病室立即行早吸吮及皮肤接触,并持续30分钟。 5、坚持母婴同室。凡无母乳喂养禁忌症的母亲及无特殊医疗护理处理必要的新生儿,应在产后2小时送入母婴同室。母婴同室的婴儿应与母亲24小时在一起。实行早吸吮,指导按需哺乳。 6、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指导。医护人员应掌握母乳喂养有关知识,并不断更新,指导产妇掌握母乳喂养技巧,鼓励多吸吮,促进乳汁分泌。 7、新生儿病房仍应坚持母乳喂养,允许母亲亲自喂养病儿。 8、医护人员应随时指导母乳喂养,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如奶胀、奶头疼

痛等,并指导将多余的乳汁或不能亲自喂哺孩子时将乳汁挤出,收集后存入奶库,放冰箱内标明收集时间,冷藏母乳2-4℃,可保存24小时。 9、除有医学指征外,禁止给新生儿吃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或饮料。实行母乳喂养,病房不得出现奶瓶、奶头及奶粉,禁止使用橡皮奶头、奶瓶或之使用奶头作安慰物,禁止任何形式的代乳品喂养宣传。。10、产后42天访视检查产妇时,应检查实施母乳喂养的情况并予以咨询指导。 11、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与《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不得宣传、销售母乳代用品,不得接受奶粉厂商的馈赠。 12、落实岗位责任,将母乳喂养开展情况、环节质控纳入工作质量考核内容。 二、产科工作制度 1、依法执业,依德行医,遵守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产科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岗位职责。认真执行各项医疗、护理、助产技术操作规范与流程。 2、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医疗工作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与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有条件的实行住院总医师负责制。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严禁擅离职守。 3、科主任至少每周查房一次。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主治医师至少每天上午查房1次;住院医师每天早晚查房,危重与术后孕产妇随时巡视。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新生儿病区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为了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给患儿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根据医院《XX市儿童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制定新生儿病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具体实施细则。1、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联络员: 2、科室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质控方式 (1)质控表单,指标统计,质控汇总,整改分析 (2)科主任、质控员分级质控 3、根据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制定科室明确的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目标和指标,组织培训,做到人人知晓。 4、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年初制定年工作计划。 5、科室质控成员每周对质控内容分别进行检查,完成规定检查例数,填写质控表单,进行评价,并向责任人反馈整改,责任人签字确认整改; 6、科主任每周对质控小组成员检查内容的30%以上再进行检查,了解整改执行情况,填写质控表单,进行评价;

7、每月在组长带领下集体进行全面质控活动一次,对科室质控结果进行汇总,统计科室质量指标,对质控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整改。 8、每季度科室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进行季度总结,分析,反馈,整改,及时发现缺陷,纠正错误,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9、每半年进行比较分析,体现持续改进,完善PDCA循环。 10、对于质控过程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结合情况召开科务会进行讨论、再培训;对于质控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批评教育。 11、每年进行年终活动总结,查缺补漏。 12、以上制度及实施细则制定经科室科务会讨论,并上报医务科。 附一: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职责 附二: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分工 附三:科室质控小组活动流程 附四:科室质控项目及目标 附一:

产科管理制度大全(全面的各部门和环节制度)

产科管理制度 1. 分娩室工作制度 2. 分娩室安全制度 3. 分娩室消毒隔离制度 4. 分娩室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5. 分娩室登记统计制度 6. 分娩室差错事故防范措施 7. 助产士职责 8. 产科管理制度 9. 产科工作制度 10. 产科门诊工作制度 11. 高危妊娠门诊工作制度 12. 门诊手术室工作制度 13. 宣教室工作制度 14. 待产室工作制度 15. 产房工作制度 16. 婴儿洗澡间工作制度 17. 产科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 18.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19. 产科三级医生查房制度 20. 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儿科合作制度

21. 病例讨论制度 22. 差错防范制度 23. 安全管理制度 24. 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25.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26. 产科病历管理和信息统计制度 27. 产科抢救用血管理制度 28. 接受转诊和反馈转诊病人情况制度

1.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正常分娩护理常规、新生儿处 理操作常规等。 2.工作人员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洗手,并更换衣、裤、鞋方可入 分娩室。 3.产妇入分娩室必须更换病人衣、裤、帽、鞋方可入分娩室。 4.分娩室应做到每天湿式清扫两次、每周彻底清扫一次,并做薰蒸 消毒、紫外线每日照射两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并记录。 5.各种无菌物品如产包、手术包等保存期为七天。无菌物品每月抽 样做细菌培养。 6.各种无菌物品和消毒溶液要根据其性能,原则上每日更换。 7.分娩室的各种医疗器械、及药品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 补充、维修,严格进行交班。 8.按规定,认真及时、准确、完整的填写产妇,新生儿的有关记录。每次分娩结束,均应及时整理、补充用物。产床油布、敷料均应更换,作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其他用物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新生儿室护理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护理工作制度 1、新生儿病室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接受过相应的规章制度、理论、操作技能培训,工作中仔细巡回、观察、护理患儿,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室内环境整齐、清洁、干燥,每天启动F111天花悬吊式空气净化机高速档1-2小时,适宜温度为2-24℃,适宜湿度为50%-60%。 3、工作人员入室前应先洗手,戴帽子、口罩、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4、非本科室人员不得入内,婴儿用物不外借,病室不得放工作人员私人用物。 5、病室内应备齐各种抢救用物,有专人负责保管、定点放置、定期补充、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6、建立完善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常规。 7、病室内不允许家属陪伴,做好家属探视管理。 8、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入室、出室必须进行新生儿身份确认,每班检查婴儿腕带的标识是否清晰,床号、姓名、性别是否相符。每次治疗护理前后必须执行新生儿查对制度。 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诊疗、护理遵循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儿后感染儿的原则,特殊感染患儿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有隔离标识,采取其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院内感染。 10、有健全的清洁消毒制度。 新生儿床、暖箱、蓝光箱、辐射台、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净,如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内睡有新生儿,擦拭外壳即可,遇有污迹,应随时擦干净;内部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先将新生儿移出,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再用清水擦净,后用干燥抹布擦干水渍。暖箱中的水箱采用灭菌注射用水,每天更换1次,暖箱用后应卸下一切可卸下部件,先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再用清水仔细擦抹干净,后用干燥抹布擦干水渍。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时,每周至少更换1次清洁消毒过的床、箱,用后终末消毒。 接触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供氧导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氧气流量表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用500mg/L 有效氯擦拭消毒。 每日对地面、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清洁器具按功能区分开使用,标识清楚,遇有血液、体液污染,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盛奶器等奶具清洗干净后,应高温或高压消毒后备用,且一人一用。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消毒。 新生儿衣物应严格清洁消毒,新生儿用的衣服、包被、大毛巾应柔软清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或挪用,每日至少更换1次衣服和床单。洗澡室操作台和磅秤的垫单每日更换一次。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处理医疗废物。

产科工作制度79319

危重孕产妇抢救服务流程 为确保孕产妇安全分娩,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我院制定如下的制度: 一、成立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领导小组,负责对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的领导和管理。日常工作由主管医生及值班医师所负责,住院24 小时值班制度,组织协调各科对危重孕产妇病例进行会诊、抢救。 二、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时,各相关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到位,并按照要求积极组织会诊、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 三、遇危重孕产妇病例时,产科主任及抢救小组成员必须马上到场,首先组织院内会诊、抢救,会诊医师接报后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会诊、抢救。会诊时先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介绍病情,专家进行详细检查,提出明确的诊治意见或建议,参照会诊意见拟订医嘱,认真组织实施。最后由主治医师协助经治医师整理填写专家会诊记录。 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制度 1、对危急重孕产妇必须立即组织抢救,及时安排和制定抢救措施,并及时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根据病情及时通知急救中心(产科)小组相关人员。 2、抢救过程中,抢救人员应保持镇静和信心,不谈论抢救以外的话题,禁止在病人家属面前对抢救措施提出不同意见,亦不能在病人家属在场时对其他抢救人员指责。

3、抢救过程中,应安排人员分别负责下达记录医嘱和书写抢救记录,各项操作应分工明确。 4、抢救专用的药品、安瓿、药瓶、药袋、一次性用品等医疗废物,应单独放置,待抢救结束,清点无误后再予以处理。 5、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时组织参与抢救的医师进行讨论,对抢救作阶段性小结,拟定下一步的抢救措施。 6、注意做好家属的病情告知和思想工作,一般情况下病情告知及家属思想工作由抢救组织者负责进行,特殊情况时,思想工作可由医务科负责。 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 1.了解辖区内妇女健康状况,掌握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死亡原因,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 2.监测对象为监测地区所有孕产妇,包括有正式户口的孕产妇、计划外的孕产妇,非正式户口及流动人口死亡的孕产妇。孕产妇死亡是指从妊娠期开始至产后42 天内死亡者,不论妊娠时间和部位,包括内外科原因,计划生育手术、宫外孕、葡萄胎死亡者,但不包括妊娠各期的意外死亡(如车祸、中毒等) 3.发生孕产妇死亡的医院负责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应及时上报县妇幼保健院。在家死亡或途中死亡的孕产妇,由死亡孕妇所在辖区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填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一、新生儿病区采用封闭式管理,取消陪护,由专科护士全程护理,直至患儿出院。住院期间提供喂养、生活护理、疾病治疗护理及对家长的健康指导等活动二、病室必须保持安静整洁,非本室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家属不经医护人员同意不得入室探视,探视时需经管医生陪同,穿戴隔离服后方可进入。 三、工作人员入室必须换专用鞋子,戴口罩帽子,穿清洁工作服,严禁穿着新生儿室的工作服及鞋子离室外出。 四、工作人员每三个月作咽拭子及手培养,如发现有毒力强的菌株,应立即即停止工作,积极治疗。患有可传染性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感染等疾病时,应暂调离新生儿室。 五、医护人员应加强巡回,严密观察病儿,不得随意离室。如须外出时,说明去处,以便随时找回。 六、检查和护理每一病儿前应分别进行完整手卫生处理。 七、检查、治疗和护理病人时必须轻柔仔细。 八、新生儿入室必须换本院衣服,做好手腕条、床头卡(写上床号,姓名,性别,日龄及入院日期),并在病愈出院时必须详细核对无误,然后换家中衣服出院。 九、有传染性的病人应专室隔离。 十、各类仪器设备、抢救药品、必备物品由专人保管和登记,并定期检查、维修、整理。各种消耗物资要每日补充,各班医护人员用完物品消毒后物归原处备用。十一、交接班必须做好书面记录,交清各种针药补液及喂养情况,危重病儿做好口头、床头、书面交班。 十二、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具体操作参照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光线明亮。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室温保持在22~26℃,湿度为55~65℃。注:NICU工作制度参照新生儿工作制度。 新生儿抢救制度 一、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新生儿抢救工作,要有高度工作责任感。

产房管理制度

K1+478~K1+56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 产房管理制度 1、产房助产士必须持证上岗,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产时三个产程的处理,做好产时保健。 2、分娩室人员要定期培训并进行抢救练习,遇有突发情况时,能当机立断,妥善处理,以保护母婴安全。 3、凡入室者必须在指定地区更换内进衣、戴口罩、帽子及产房专用鞋。患有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疾病的工作人员暂调离产房。非本科室人员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产房。 4、分娩室的用物、器械、药品、敷料,应由专人负责保管,用后随时进行补充。器械定期上油和维护。 5、每次分娩结束,应及时整理、清洁消毒产床及使用后的物品,按常规处理,室内通风换气,保持整洁。 6、待产室应经常保持安静、整洁,产妇入待产室必须更换病人衣裤和鞋。 7、产包打开超过四小时,产妇未分娩者需要重新更换产包,再行接生。 8、产妇合并传染病者,应在隔离产房分娩,器械均用消毒液浸泡处理后,再清洗包装,所有布类按消毒灭菌常规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双袋包装),密闭后运送,焚烧处理。产妇离开分娩室后,必须用消毒液擦拭室内所有物体表面及地面,并进行空气消毒,然后通风。 9、产时严密观察三产程进展,注意监护孕妇及胎儿情况。分娩后产妇在分娩室常规观察2小时,注意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子宫收缩情况,防治产后出血,做好新生儿护理,若无特殊情况可送回爱婴区休息。 10、新生儿出生后,必须抱给产妇看性别,如有畸形或其他异常特征,也须向家属交待清楚,作好详细记录,并印新生儿双脚印和产妇右指模。在婴儿右腕系上手圈,并注明母亲姓名、床号及新生儿性别等,量体重、身高等检查后,裸体与母亲皮肤接触30分钟,做到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及时填好产时记录及新生儿出生证明材料。 11、设温馨产房及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使孕妇在分娩时得到助产士和亲人更多的抚慰、关怀和鼓励,达到顺利分娩的目的。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1页脚内容

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与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二、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得环境卫生学监测与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得危险。 三、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四、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与报告制度,开展必要得环境卫生学监测与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五、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得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得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与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

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与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得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得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得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得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与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七、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与无菌操作技术。 八、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与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

妇产科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制度 一、院内整洁、卫生,有健全的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并有专人负责。 二、门诊、住院部布置符合保健院的格局,有醒目的妇幼卫生宣传阵地。 三、保健院环境幽静美观,有与全院占地面积相适应的绿化带。 四、门诊、病房秩序良好,做到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病房细菌含量符合卫生学标准。 五、门急诊、病房等保健医疗区禁止吸烟。 六、院内厕所管道通畅,消毒保洁。 七、污水、污物、放射性物质、有毒气体排放均应符合有关规定。

待产室及产房管理制度 一、产妇临产住院,工作人员介绍爱婴医院常规,并进行有关母乳喂养好处及管理的强化教育。 二、对无母乳喂养禁忌症者,不允许携带婴儿奶粉、奶瓶、奶头入院。 三、产程中鼓励产妇吃高营养食物及补充足够水分,以增强体力,准备产后哺乳。 四、新生儿娩出后,擦干皮肤,清理呼吸道,处理脐带后,正常新生儿在生后30分钟内即抱放在产妇胸前行皮肤接触,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并继续协助新生儿吸吮,观察觅食、吸吮、吞咽情况,有异常情况未能进行早接触、早吸吮的新生儿,应在分娩记录中注明原因,实施皮肤接触中要注意保暖。 五、剖宫产术后可行母、婴面颊皮肤接触。进入母婴同室,产妇有应答反应者30分钟内正规进行皮肤接触、早吸吮,皮肤接触至少持续30分钟。 六、对早产、轻度窒息新生儿,由儿科医师决定早接触和早开奶时间。 七、不宜早接触、早吸吮的指征: 1.新生儿重度窒息、产伤或其他合并症,经新生儿复苏抢救后需送高危新生儿病房继续抢救或观察者。 2.高危母亲抢救者。

3.剖宫产母亲麻醉未清醒者。 4.有母乳喂养禁忌症者。 5.34周及以下的早产儿,吸吮、吞咽不协调者。

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工作制度 一、完成省卫生厅妇社处与市卫生局下达的各项任务。 二、严格执行卫生部下发的新生儿筛查血片采集技术规范。 三、负责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日常事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 四、负责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五、定期统计并向市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领导汇报筛查的有关信息。每季按时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上报新筛报表。 六、负责与各县(市、区)管理办公室的联系、信息反馈及结果的邮寄工作。 七、收到新筛实验室送来的可疑阳性报告后,一般情况应在二个工作日内通知到监护人或各县(市、区)质控员。 八、负责滤纸片发放。每月粘贴3500份滤纸片,按筛查量的多少发放到各新筛管理办公室。 九、认真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汇总、归档工作。 十、接待病友(咨询电话)要礼貌、耐心,给病友及家属以优质服务。 儿保科工作制度 一、指导基层儿童保健业务及统计报表工作。 二、组织和开展儿童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掌握全市儿童保健队伍状况,并负责考核培训等业务和指导工作。 四、掌握全市区乡镇、厂矿、街道新生婴儿、儿童发育水平,年龄、性别、死亡数及原因。 五、组织和进行调查设计、科研等工作。 六、做好集体儿童保健工作,加强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及业务指导。 七、做好散居儿童的保健管理及科学育儿知识宣传,配合疾控中心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儿童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与传染病的管理。 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管理(新生儿访视制度) (一)正常新生儿访视3—4次,出生后第3、7、14、28天各访视一次,遇有异常情况要增加访视次数,每次访视应作详细记录。 (二)访视内容一看:看新生儿面色;二问:问大小便情况;三检查:要作全面的体格检查及新生儿脐带的检查;四指导:指导正确的护理及喂养;五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六预约定期到儿保门诊体检。 二、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管理 (一)各级儿童保健门诊,坚持全天开放,体检登记表,设备齐全。 (二)定期保健检查:一岁以内婴儿共检查9次,前六个月每月检查一次,六个月以后每

产房管理制度

产房管理制度 1.产房助产士必须持证上岗~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产时三个产程的处理~做好产时保健。 2.分娩室人员要定期培训并进行抢救练习~遇有突发情况时~能当机立断~妥善处理~以保护母婴安全。 3.凡入室者必须在指定地区更换内进衣、戴口罩、帽子及产房专用鞋。患有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疾病的工作人员暂调离产房。非本科室人员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产房。 4.分娩室的用物、器械、药品、敷料~应由专人负责保管~用后随时进行补充。器械定期上油和维护。 5.每次分娩结束~应及时整理、清洁消毒产床及使用后的物品~按常规处理~室内通风换气~保持整洁。 6.待产室应经常保持安静、整洁~产妇入待产室必须更换病人衣裤和鞋。 7.产包打开超过四小时~产妇未分娩者需要重新更换产包~再行接生。 8.产妇合并传染病者~应在隔离产房分娩~器械均用消毒液浸泡处理后~再清洗包装~所有布类按消毒灭菌常规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双袋包装,~密闭后运送~焚烧处理。产妇离开分娩室后~必须用消毒液擦拭室内所有物体表面及地面~并进行空气消毒~然后通风。 9.产时严密观察三产程进展~注意监护孕妇及胎儿情况。分娩后产妇在分娩室常规观察2小时~注意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子宫收缩情况~防治产后出血~做好新生儿护理~若无特殊情况可送回爱婴区休息。 10.新生儿出生后~必须抱给产妇看性别~如有畸形或其他异常特征~也须向家属交待清楚~作好详细记录~并印新生儿双脚印和产妇右指模。在婴儿右腕系上

手圈~并注明母亲姓名、床号及新生儿性别等~量体重、身高等检查后~裸体与母亲皮肤接触30分钟~做到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及时填好产时记录及新生儿出生证明材料。 11.设温馨产房及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使孕妇在分娩时得到助产士和亲人更多的抚慰、关怀和鼓励~达到顺利分娩的目的。 产科 2012年03月

产科管理制度大全

[常宁现代妇产医院] 产科管理制度

目录 产科门诊工作制度 (1) 产科病房管理工作制度 (1) 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2) 健康教育科工作制度 (3) 待产室工作制度 (3) 产房工作制度 (4)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5) 产科、儿科医师双查房制度 (5) 《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 (6) 妇幼卫生信息登记上报制度 (10)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10) 孕产妇安全管理制度 (14) 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度 (15) 出生缺陷管理工作制度 (16) 出生缺陷诊断制度 (16) 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制度 (17) 死婴、死胎管理制度 (17) 胎盘处置管理制度 (18) 产后访视工作制度 (18)

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19) 妇幼卫生信息质量控制制度 (19) 妇幼卫生信息安全制度 (20) 妇幼卫生信息资料分类归档管理制度 (21) 妇幼卫生信息归口管理制度 (21) 妇幼卫生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22) 妇幼卫生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23) 促进自然分娩实施方案 (23) 目录 设备科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25) 人才培养制度 (30)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 (31) 妇幼保健工作例会制度 (32) 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 (3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33) 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34) 首诊负责制度 (35) 产科门诊工作制度 (38) 产科三级查房制度 (39) 孕产妇死亡讨论及报告制度 (40)

围产儿死亡讨论制度 (40) 交接班制度 (41) 剖宫产术前讨论制度 (42) 剖宫产术后审核制度 (42) 疑难病例转诊、会诊制度 (43)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44)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44) 差错防范制度 (45) 登记统计制度 (46) 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46) 产科质量自我评估制度 (47) 妇产科科主任职责 (47) 临床主治医师职责 (48) 临床住院医师(士)职责 (49) 助产士职责 (49) 待产室消毒隔离制度 (50) 目录 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制度 (50)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51) 安全管理制度 (51)

新生儿室管理规章制度样本

新生儿室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温度、湿度,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紫外线空气清毒,并每天一次。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毒,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步法)戴好口罩,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2小时一次),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7、新生儿房间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

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 8、新生儿房间内的物品、器具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物品,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 新生儿病房多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和营养不良的新生儿,病情危重、机体抵抗 力差和侵入性操作多等是其共同特点,因而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1]。因此,新生儿 病房作为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我院自2007年以来,按照医院感染的要求,建立建全了相关制度,对住院新 生儿实行全程监护,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手卫生管理、 护理用品严格消毒和做好生物监测等综合管理,使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1 加强管理 管理层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 行事件履有报道。我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 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医院感染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 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由科室由主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形成医院感染监控 网络和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监控、科学管理。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1 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感染病例 报告、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 2.2 新生儿室按管理规范进行布局,分区明确设立了非感染病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新生儿室、治疗室、配奶室、沐浴室、卫生处置室、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和接待室等。 2.3 空气消毒病室空气由循环风紫外线动态消毒,室内的地面、家具、医疗器械(各种暖箱、 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液盒、病例夹和 门窗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 3 加强手卫生管理 经手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是医院内感染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 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我院新生儿科非常重视手卫生,规定医务人员每次检查、 治疗、护理前后,出入感染病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 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护士长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洗手六步法,采用非 手触式水龙头开关,配备洗手后擦手的消毒纸巾,并进行考核。每位患儿床单位旁放手消毒 剂供再次擦手消毒用。我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对洗手的依从性较高,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保 证了患儿的安全。 4 护理用品严格消毒 长期使用抗生素,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增加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机会。故易发生肠炎、鹅口疮和尿布皮炎等。加强新生儿眼部、脐、臀、口腔等皮肤粘膜护理,有 利于及时清除病原菌,防止生长繁殖和感染的发生。针对此,护理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布类用物、奶具等每日进行高压 灭菌,暖箱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对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 行定期消毒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新生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5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暖箱消毒前后、奶具、监护仪等)、工作人员的手、一次性物品、做空气 培养等,如发现不合格者,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再次进行监测,直到合格为止。室内 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体检一次,每三月进行一次咽拭子和粪便培养。

产科工作制度

产科工作管理制度 (一)、实行业务副院长行政查房制度,及时协调院内相关科室关系,解决产科工作中存在得问题,督促改进产科工作,并做好记录备查。(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严格执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与《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标准(试行)》配备各级各类产科工作人员,产科设备,建立健全产科工作制度,落实各种人员职责。 (三)、成立院内产科抢救组,产科质量管理小组,按照《县,乡级产科质量标准》每半年评价一次产科质量,并做好登记。 (四)、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与产儿科双查房制度,产儿科要互相配合,同时负责对转入新生儿科得病理新生儿与母亲得查房与诊治,执行婴儿安全管理制度。 (五)、实行产科危重病人请示报告制度。发现危重孕产妇,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与科主任,科主任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奔赴现场抢救,指挥抢救工作,并报告医院,协调各相关科室共同组织抢救。 (六)、严格实行医生、护士每班值班,交接班制度。实行一、二线医师双岗负责制。特殊情况个别交接;交接时应对孕产妇得胎心,产程进展,高危因素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并如实记录,签字。科主任应对交接班情况进行详细检查与监督。 (七)、加强对产科人员得助产技术培训。实行产科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制度,有计划安排医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高技

术水平。积极引进与推广产科服务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产科质量不断提高。 二、孕产妇安全管理制度 (一)、认真做好孕妇系统管理,产前保健时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统一使用依法印制得《孕产期保健手册》,如实填写相关内容,按要求认真做好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孕期保健服务。孕妇住院分娩时须将《孕产期保健手册》交给产科,通知在检查产妇后要向孕妇与家属介绍产妇情况,耐心细致解释分娩本身得安全性与风险性,提供咨询服务,提倡与鼓励自然分娩,使产科医生及时掌握孕妇孕期保健情况,记录分娩情况,做好产后保健记录以及产后入户访视得母婴保健情况。(二)、对住院分娩得孕妇,接诊人员要详细、如实地填写孕产妇姓名,丈夫姓名及夫妻双方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 (三)、产房实行24小时负责制,负责第一产程到第三产程全产程监护得产时保健服务,助产人员除掌握适宜产科技术外,还应掌握一定得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抢救危重患儿时应有儿科医师进产房负责抢救,助产人员协助。实行剖宫产术需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得医师决定,主刀医师应具备妇产科医师职称,具备国家认可得中专及以上医学学历。 (四)、危重孕产妇得急救与转诊制度

产房与新生儿家属交接制度与流程图

关于印发《产房与病房孕产妇转接制度与流程》等 九项制度的通知 各科室: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加强产科安全管理的十项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产房与病房孕产妇转接制度与流程》等九项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对照规定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10月16日

产房与病房孕产妇转接制度与流程 (一)产房与病房转接制度 1、严格实施腕带识别制度,对神志不清、危重和无自主能力的孕妇使用“腕带”识别。 2、急诊产妇由急诊医生和护士负责护送至产房并与产房护士进行交班。 3、产妇出现临产表现时,病房护士应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及时将病人和病历送入产房;接班人员应及时检查胎心、宫缩、胎方位和宫口开大情况。 4、入产房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宫缩情况、胎膜是否已破、羊水量和阴道血量,产妇的治疗情况和卫生处置情况及其他特殊情况。 5、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后由产房护士护送回病房,和病房护士进行床旁交接。 6、出产房与病房护士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会阴伤口情况、母乳喂养(早吸吮、皮肤早接触)情况、治疗情况、卫生处置、皮肤情况和产后宣教的情况。 7、入产房和出产房交接后,病房护士和产房护士在交接本上双签名。 (二)产房与病房转接流程 对产妇实施腕带识别--→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急诊或病房医生和护士护送产妇至产房--→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

--→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产房护士护送产妇回病房--→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 产房与新生儿家属交接制度 1、新生儿出生后,当班护士应认真做好出生记录,并让产妇本人确认新生儿性别,同时建立新生儿身份识别记号。 2严禁在家属不在场的情况下交接新生儿,新生儿交接时须由交接双方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新生儿检查、治疗需要离开病区的,必须有家属陪同。 3、婴儿交接时严禁各种形式的母乳代用品推销和宣传。 4、交待家属带新生儿做血常规检查及两苗接种,出生后20天内做新生儿疾病筛查。 5、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婴儿姓名(包括产妇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体重)、性别与出生记录是否一致。 6、做好新生儿交接登记,确认无误家属与交接护士签名于记录中。 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 1、为准确识别新生儿身份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产房新生儿出生后佩戴“腕带”注明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做为确认新生儿身份的依据。在使用“腕带”时,必须进行双核对。出生后在出生记录单固定位置采集新生儿脚印。 2、对新生儿的身份确认,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

产房工作制度岗位职责

产房工作制度岗位 职责

目录 一、产房工作制度 产房工作制度----------------------------------------------3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理方法及要求---------------------------4 医疗废物运送程序示意图------------------------------------6 产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7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8 促进母乳喂养管理制度--------------------------------------9 二、产房岗位职责 产房护士长岗位职责-------------------------------------- 10 助产士岗位职责-------------------------------------------11 主班助产士岗位职责---------------------------------------12 早晚班助产士岗位职责-------------------------------------13中班助产士岗位职责---------------------------------------13 付班助产士岗位职责---------------------------------------14

一、产房工作制度 产房工作制度 1、产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医生助产士(师)不得擅离职守。 2、工作人员进入产房,必须穿戴产房专用的帽子、口罩、鞋子和工作服。 3、检查产妇前、后要做好手卫生。接产和手术助产按常规刷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4、严格观察产程,严格遵守各产程处理常规和助产技术规范。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医生,立即处理。 5、严格做好产程图、分娩记录。产程图、分娩记录由接产人员及时、准确填写各项记录。遇有抢救情况必须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医生、护士立即据实补记。 6、产妇分娩后子在产房留置观察二小时,观察情况记入分娩记录。如无异常护送回母婴同室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床头交接。 7、胎儿娩出后应由助产士、医师(士)清洁呼吸道、断脐、处理脐带、擦干、Apger评分、交母亲看过新生儿、称体重、量身长、打新生儿右足印和母亲大拇指印于新生儿病历上、在新生儿双手腕系标明新生儿性别、体重、出生时间、母亲姓名及床号的手腕带,并用标明同样内容的胸牌系于包被外面。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一、产房与病房转接制度与流程 (一)产房与病房转接制度 1、严格实施腕带识别制度,对神志不清、危重和无自主能力的病人使用“腕带”识别。 2、急诊产妇由急诊医生和护士负责护送至产房并与产房护士进行交班。 3、产妇出现临产表现时,病房护士应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及时将病人和病历送入产房;接班人员应及时检查胎心、宫缩、胎方位和宫口开大情况。 4、入产房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宫缩情况、胎膜是否已破、羊水量和阴道血量,产妇的治疗情况和卫生处置情况及其他特殊情况。 5、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后由产房护士护送回病房,和病房护士进行床旁交接。 6、出产房与病房护士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会阴伤口情况、母乳喂养(早吸吮、皮肤早接触)情况、治疗情况、卫生处置、皮肤情况和产后宣教的情况。 7、入产房和出产房交接后,病房护士和产房护士在交接本上双签名。

(二)产房与病房转接流程 对产妇实施腕带识别→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急诊或病房医生和护士护送产妇至产房→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产房护士护送产妇回病房→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 二、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一)新生儿查对制度 1、给新生儿注射、用药时,除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外,还需查新生儿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三处核对无误后方可实施操作。 2、新生儿沐浴回病房时,须核对母亲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上的床号、母亲姓名。母婴核对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3、在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更衣时或母婴出院更衣时,需核对新生儿床头卡、胸牌中的母亲床号与姓名、新生儿性别与手腕标识上的内容,核对无误后方可出院。 4、新生儿按摩前后均需核对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三处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二)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 1、当班护士接到接诊患儿通知,做好相关物品及抢救治疗准备。 2、患儿转至我室立即与转诊护士进行患儿病情交接。报告

产科规章制度汇编

目录 一、产科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一)临床科主任职责 (二)临床主任医师职责 (三)临床主治医师职责 (四)临床住院医师(士)职责 (五)助产士职责 (六)护师(士)职责 二、围保门诊工作制度 三、产房工件制度 四、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清洁卫生制度 五、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制度(一)待产室、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二)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制度 六、安全治理制度 七、差错事故防范处理制度 八、急救药品治理制度 九、高危产妇分组治理和转诊制度 十、出生医学证明治理制度 十一、资料信息治理制度 十二、业务学习考核制度

十三、业务培训制度 十四、产科定期质量检查制度 十五、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报告制度十六、污物处理制度 十七、产科工作制度 十八、围产期保健工作各项常规 (一)早孕建卡初查常规 (二)产前检查常规 (三)高危妊娠治理常规 (四)产科诊疗常规 (五)接产常规 (六)母婴同室工作常规 (七)母乳喂养工作常规 (八)产后护理常规 (九)产后访视常规 (十)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常规 (十一)分娩室常规急救方案

一、产科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一)临床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治理工作。 2、制订本科工作打算,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5、参加门诊、会诊、出诊,组织病讨论,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 6、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7、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8、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 9、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抓好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