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优秀教案

《渔歌子》优秀教案
《渔歌子》优秀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以辅助理解词并体会其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

美。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

学法:合作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听《渔歌子》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简介张志和生平。

3、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4、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

结构特点。

5、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2、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景:美

人:悠然自得

不须归乐而不归

渔歌子教学实录

《渔歌子》教学实录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曾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2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3预备起。配乐梦江南 生:(齐背,放课件)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4它的作者是代的张志和 拿出你的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渔歌子 师: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真好。“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再来一遍。 生:渔歌子。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 生:词牌名。(课件)5 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 生1: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 师:是的,还有谁来补充? 生2:词牌名还限定了词的类型 师:也就是说词牌名规定了词的—— 生:形式与字数。 师: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 生:长。 师:有的—— 生:短。 师: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生:长短句。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师:好的,同学们,拿出课本,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6生自读。

师:请你来把要求读一读。 生: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 师:好,开始吧。 生:自读。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请你。 生:读词。(课件7) 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塞”字是多音字,它既可以 读,西塞山,是山名,塞是平舌音。还可以读塞子,也可以读,堵塞。还有两个词不常见,一个是——生:“箬笠”。 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 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 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斗笠。课件9“箬笠”这两个字是形声字,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吗?(熟字加偏旁、编故事) 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 生:蓑衣。箬笠蓑衣都是避雨工具,相当于今天的雨帽和雨衣,书上 注释里面也有,其实,联系注释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呀。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古人吟诗诵词喜欢击掌打节拍,还喜欢踏歌,就是用脚打节拍。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 师示范、领读、生拍手读。(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古诗)10 师:示范、领读,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拍手读。 师:真好 师:词的节奏大家读出来了,古人读词还讲求韵味儿。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 生情不自禁地试读起来。 师:不——需——归——一声字拉长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出了词的韵味。 师:把掌声送给她。一起来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为什么喜欢钓鱼? 今天,我们学的词人张志和也很爱垂钓,他喜爱的原因是否跟你们一样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中,一起去领略作者的心境吧! 2、了解词牌名。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了解词:这是一首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出示课件】,所以又叫长短句。 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它的词牌名。读关于词牌名的介绍。《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 范读、齐读课题。 二、一读——字正腔圆地读。 1、练习读。有人说诗词是语言的贵族,这首词一共27个字,非常简练,因此,读的时候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准确。请大家甩开声音练读一下吧! 生自由大声地练习读。 2、指名读。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3、学习生字词。 塞:还有哪些读音?【出示课件】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 西塞山在哪?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

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丹凤县铁峪铺中学周宁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一课时 4:课前准备:a:教师准备:西方国家庆祝父亲节和母亲节情景的相关图片。b: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生词、短语、句型、课文。上网查阅西方国家的孩子在父亲节、母情节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与感激之情。 二:教学课题: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下unit6:connect 《lesson46 Mothers and Fathers Are special》 三:教材分析:本套教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展现中西方国家的不同背景。本单元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用英语在父亲节母亲节会用本节课的生词,向自己的父母表达爱和感激之情。在学习西方国家庆祝父亲节,母亲节会用本节课的生词﹑短语﹑句型。如:alive ﹑whatever ﹑since ﹑care ﹑candy﹑take care of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激父母之心。 1 :教学目标 A.学习西方的文化. B.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教学重点: a:会用英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b:掌握新词alive living whatever since 的用法。 3:教学难点: 会用英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4: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分别用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及个别展示等再结合利用PPT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Step1. Let the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 1. Remind the festivals in China. What are their meanings? 2. Talk about the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What are their meanings? Step2. Talk about Mother’s Day and Father’s Day. 1. What do the students know about them? 2.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t day? 3. Do people in China celebrate Mother’s Day and Father’s Day? Step3.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day is Mother’s Day? 2. 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 3. When was the first Mother’s Day?

五年级上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 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 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 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负数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共3课时,本教案为第1课时 二、教学课题: 负数的认识(1)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课时,从温度和海拔高度引入负数的学习。学生已有的关于负数的生活经验,最普遍的是天气预报中经常看到用负数表示的零下温度。例1精心选择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气温。南京的最低气温刚好是0摄氏度,上海的最低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最低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概念的4摄氏度,怎样用数学的方法分别表示这两个温度,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不会发生混淆?由此在学生内心产生一种需要:寻找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表示并区分上海与北京的不同气温。教材把正数与负数结合在一起讲解,有利于突出负数的意义与表示方法,体会正数与负数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先讲零上4摄氏度与零下4摄氏度分别记作+4℃和-4℃,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使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再讲“+4”与“-4”的读法,并通过“+4也可以写成4”初步把以前学过的那些大于0的自然数与正数联系起来。 例2用正数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虽然学生缺乏海拔高度的知识,但“高于海平面”“低于海平面”等概念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例题采用“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这样的描述表达了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相对高度,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图中把海平面用一条红色虚线凸现,这样,什么是比海平面高、什么是比海平面低,以及需要不同的数来表示和区分这两种数量就显而易见了。通过用+8844米表示海拔8844米,用-155米表示海拔负155米,学生又一次联系实际体会到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他们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就更丰富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 谈话激趣学生预习小组交流,探究新知小结收获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1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古诗词之美;三读,读出江南之美;四读,读出作者的心境;吟唱,唱出古诗词的魅力。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写作特色。 3把握词眼“不须归”,补充资料以助品出钓中情。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蓑、箬、笠”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的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江南风光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4感受古诗词之魅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3分):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不好?待会屏幕上会出现几组词语,我们齐声朗读一遍看看哪些同学记住的多好不好?PPT1。同学们表现真棒,希望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更优秀。现在开始上课。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开学初,我们学了一首词还记得吗?对,让我们齐声诵读《忆江南》 2、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今天我们再来学有关江南风光的一首词:渔歌子唐张志和PPT2 板书 (1)齐读课题,读得好,子要读成三声,非常正确。 (2)请同学们猜一猜张志和的名字是谁取的?PPT3(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从小才华过人,16岁时中了举人,入朝为官,皇帝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3)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的含义吗?PPT4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渔人的小曲,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是不是所有的词牌名都和词的内容有关联呢?不是的。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是没有关联的,它除了词牌名之外还会有个题目。但有些却有关联,比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还有今天要学的《渔歌子》。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刘玲新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着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教案

《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教案 一、教案背景 江苏省自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园艺博览会,其中第七届的举办地点是宿迁市,作为宿迁的一名教师,我为此次盛会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希望在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江苏省园艺博览会”。 本教案试图通过“了解‘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这样一个主题,以主题探究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这一节的内容。 二、教学课题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必修)》上册第一章的第2节中《有效获取信息》部分。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应于《纲要》中“信息的识别和获取”中的有关部分,主要从操作层面完成信息的获取和甄别,通过主题探究式的学习,对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操作方法与技巧进行探究,为后期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了解‘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这个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了解“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情况,让学生在体验互联网信息检索的主题活动中,掌握从互联网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主题探究式学习可以提升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建立在初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初一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已学习了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的简单方法,本节课是对其必要的延伸与拓展,另外互联网在家庭中的逐步普及也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各类信息。 2、会下载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整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主题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合作探究,通过积极思 考、实践、讨论、归纳总结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有效的信息搜索意识和习惯,培养与他人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

渔歌子 课堂实录

2016.11.3 李艳《渔歌子》美读古诗文课课堂实录 师:下午好孩子们 生:老师好 师:首先让我们静静的来欣赏一首视频:(《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刚才的这段视频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 生:若隐若现的山 生:白鹭在水上飞 生: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 师:看来大家都看的非常仔细 生:我还看到了如梦如幻的山 师:在这段视频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山、水、渔翁”的画面。那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又是一位怎样渔翁呢?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在这一段视频中,还隐藏着一段流传千古的名篇,谁知道? 生:《渔歌子》。 师:请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 师:作者是张志和,唐朝人,渔歌子是词牌名。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一起读。读出精气神。生:渔歌子。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生:长相思青玉案采桑子卜算子……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像《渔歌子》、《忆江南》这样的词牌名是可以直接表现词的主要内容的。下面请大家大胆的猜一猜,渔歌子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一位渔翁钓鱼 师:他是抓住“渔”字来猜的。结合“歌”字猜一猜。 生:一位渔翁在钓鱼的时候唱歌。 师:既然是唱歌,他的心情一定是愉快的,声音也是有节奏的。让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用一种愉快的声音,再来读: 生:渔歌子 1)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请你仔仔细细读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读? 生读 师:他读对了吗?(对)请你把认为难读的字,再领大家读一读。 生:西塞山。 师:注意,塞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连读两遍。注意读出词语的节奏,师范读。生读。鲑鱼箬笠蓑衣 再读箬笠,蓑衣。 师: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图片)箬笠是用竹叶或者竹篾编的帽子。蓑衣是用茅草编成的衣服。箬笠和蓑衣古时候常用它来避风雨。 师:生字已经很好了,这首词你能读的更好。一起来读。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有很强的音乐感,读的时候,讲究抑扬顿挫。(师打节奏读)一起来试试。齐读。

《渔歌子》优质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师:第一次跟张老师上课紧张吗? 生:不紧张师:敢发言吗?生:敢 师:我们来对答几句,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神采奕奕 生:老师神采奕奕或老师精神抖擞 师: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预设,老师活泼可爱。 师:老师活泼可爱不太合适,这是形容孩子们的,让学生换词、讨论(和蔼可亲、精神饱满)老师再说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师:你们都是老师的知己,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生:做好了 师: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啊。)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齐读课题“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不是题目。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词牌名还有很多,老师又给大家带来几个,生读,再读课题,读出音乐的旋律。(课件出示:渔歌子)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首词。谁来说一说词的特点。生若说不出来,引导从字数上来说噢!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呢词也叫长短句。这首词的作者是?(张志和)

你知道张志和吗?(提前让学生了解张志和,并让学生互相补充)张志和:唐代著名词人、诗人,浙江金华人。原名张龟龄,字子同,号烟波钓徒。在他的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张志和简介让我们一起走近张志和,走进诗词的意境。(课件:渔歌子朗诵) 二、初读,感知 刚才一定被词的意境所陶醉,我们一起读,再读之前老师先给你们介绍两个小老师帮帮你们。 第一个小老师是文中的注音,注音注音,帮你正音。 第二个小老师是课文下面有什么,注释,注释注释帮你解释。下面借助这两个小老师把这首词自读几遍。开始。 在第一个小老师的帮助下生字词都学会了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 1.谁来读一下生字词。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课件出示这些字中有没有多音字?在这里,读sài这几个词怎么读?谁来读一下。塞车(sāi)边塞(sài)茅塞顿开(sè)教学生这个读音课件出示 2.2.第二个小老师用的怎么样呢?老师说词语,你们解释怎么样?西塞山鳜鱼箬笠让学生起来理解箬笠,师出示图片蓑衣让学生起来理解箬笠,师出示图片这两个小老师用的都很好。 3.3.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这首词?看老师又请来了斜线小帮

互联网搜索教案

《“我的未来不是梦”---搜索网站》教学设计 宝鸡高新中学张娜Email:654728687@https://www.360docs.net/doc/3c18130677.html,

《“我的未来不是梦”---搜索网站》教学设计 宝鸡高新中学张娜 一、学习者分析 1.学生对本节内容略知一二。据本校对初一新生的调查统计,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互联网,特别是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用互联网进行过网页浏览,并在初一上半学期学习了word文稿。 2.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阶段的学生以为接触过互联网浏览,就对网络了如指掌,学习重视度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不足,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搜索。 二、教材分析 《搜索网站》是经陕西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信息技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三章“网上搜索和软件下载”中的第一节“搜索网站”的教学内容,全节共1课时。 本节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通过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使其在面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能高效获取有用信息,并为其学会有效处理信息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搜索引擎分类搜索和关键字搜索,围绕主题寻找素材 难点:搜索引擎搜索的技巧与策略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互联网,借助百度搜索,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和功能。 (2)综合运用百度搜索引擎(如分类搜索、关键字搜索等)快速、准确地寻找信息。 (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利用身边的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引入本课的课题目标。 (2)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检索信息。 (3)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网络搜索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任务研究设定,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精神及在学习、生活中充分运用网络工具的意识。 (3)通过关于梦想的主题教育,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根据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理念,围绕教材,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实例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注重表现性目标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决定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以“任务”为驱动,自己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完成对信息的搜索、组织及处理过程。并通过互评点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从实践中出新知,全面提升学生

《渔歌子》优秀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以辅助理解词并体会其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 美。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 学法:合作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听《渔歌子》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简介张志和生平。 3、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4、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 结构特点。 5、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渔 歌 子 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翠绿的西塞山 :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陡峭的西塞山 :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怎样的桃花? :粉红的桃花 :多姿多彩的桃花 :姹紫嫣红的桃花 怎样的斜风? :微微的斜风…… 细雨?蒙蒙的,凉凉的 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一、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教材的主体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文学家张志和的代表到。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一个“不须归”唤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眷恋之情,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一)教学目标: 1、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进而背诵这首词。 2、通过品味文本,想象画面,走进作者的心灵。 3、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文本进行想象,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以及了解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情”的艺术表现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不须归”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课时: 一课时

4、教具准备: 课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方法:借助注释、看插图、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应继续巩固提高这些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以歌入手,走进文本 课前播放歌曲渔歌子的录像,让学生去感受,然后与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么?” 师:“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的歌中隐藏着一首千古流传的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 引出课题,板书:渔歌子 (二)品读文本,读出味道 1、读得正确。 首先,全班齐读,重点认读:鳜鱼、蓑衣、箬笠,并在读中指导“鳜、蓑、箬”的写法。 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大家跟着老师来试一试!”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案 三堰小学陈玉荣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三)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渔歌子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齐答)《忆江南》。 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词有什么特点呢? 2.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请位同学来读读题目,强调子读第三声。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介绍张志和。(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2.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忆江南》回忆了江南的美景。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把生字读正确,把诗读通顺。 3.(课件出示《渔歌子》。)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读准“西塞山”的“塞”“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 4.齐读这首诗。 5.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6.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2.指名说。 预设: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需要回家。 3.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在书上圈一圈。 4.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预设: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5.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你能朗诵一下吗? 6.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预设: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预设: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预设: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心旷神怡、悠闲自在、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词画面,理解诗词含义。 2、通过诗句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 (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又叫“渔父”,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师:读得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同学们看(课件出示),你能够把这首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来吗?哪位同学试一试?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师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生默读课文,找、圈,师巡视。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 生交流。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生接:白鹭飞,鳜鱼…… 把你看到的景物构思成一幅画,用心把这幅画读出来。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诗人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想象自己的画,静静地想,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读出词中画,学生谈感受 我们仿佛听到了—— 我们仿佛听到了—— 我们仿佛闻到了—— 多么动人的画面啊,让我们读出这种体会,把你看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鳜鱼跳得更欢腾。 (指名朗读) 3、介绍作者背景,加深理解 诗人张志和仅仅是贪恋美景而乐而忘返吗?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 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

《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语四下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1、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词诵读的课堂氛围。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内容,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把握词眼“不须归”,感受“钓翁之意不在钓”的闲适散淡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渔歌子》,感受到词表达的内容和意境,能背诵这首词。 2、品读《渔歌子》词句,体会词中描写的景物美,想象词的画面美、意境美。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学习古诗词阅读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学习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读好这首词,品词品句,想象并描述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所表现的词人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了解一点词的基本常识。 教师准备:朗诵配音;简笔画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忆江南》,引出《渔歌子》。 1、生背诵。 2、交流补充关于词的知识

3、引出今天要学的新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生读题,读准“子”第三声。 二、正确读词,能读出节奏、韵味。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儿词的味道。 3、借助课后注释,初步感受这首词写了什么。 三、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诵出风光美 1、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2、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你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3、自主选择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可口述,可描写,可画画等。 4、入情入境地吟诵《渔歌子》。 四、走进诗人,诵出词人的悠闲。 1、走近诗人——张志和 2、师生交流解读词人:略 3、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4、带着清闲飘逸的心,师生一起背诵。 五、悬念激发课外阅读 张志和诗词中最有影响的是他写的《渔歌子》,他一共写了五首,那么其他四首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那就请大 家课外去揭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全面的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奇怪的钓鱼人,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和发现的。 六、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1、抄写《渔歌子》,书写要工整。 2、课外阅读张志和写的其他四首《渔歌子》。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