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病理学篇)

基础医学概论(病理学篇)
基础医学概论(病理学篇)

基础医学概论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掌握:一、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1.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增大称为肥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二、可逆性损伤分为: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1.细胞水肿: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变得肿胀,形成光镜下细胞质内出现的红染细颗粒状物。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胞质基质高度疏松,细胞核也可肿胀,胞质膜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2.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与感染、酗酒、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有关。3.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集称为玻璃样变。

三、不可逆性损伤-坏死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1.不可逆性损伤的类型(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一、充血:因动脉血量流入过多所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1.充血的病理变化:肉眼观:动脉性充血的组织、器官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致使局部轻度肿胀,颜色淡红或鲜红,温度升高,功能增强。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容量增加。后果:动脉性充血都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2.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流性质的改变

三、血栓形成过程和血栓的形态:1.形成过程都以血小板黏附于内膜下裸露的胶原开始。

2.形态: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由小梁及红细胞交错构成的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第三章、炎症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变化:1.细动脉短暂收缩2.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3.血流速度缓慢

三、白细胞渗出: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聚集在炎症区域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白细胞渗出是一种主动过程,是防御反应的主要表现。2.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白细胞到炎症灶内对病原体和组织崩解碎片进行吞噬与消化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吞噬细胞有两种即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3.炎症介质:是指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也称化学介质。

四、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一、浆液性炎症: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黏膜、浆膜等处。纤维素性炎症:好发于黏膜、浆膜及肺。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分为:1.表面化脓和积脓2.蜂窝织炎3.脓肿。出血性炎。

五、急性炎症的结局:痊愈、迁延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

第四章、肿瘤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1.形状:发生于深部组织和器官内的肿瘤多呈结节状、分叶状、哑铃状或囊状。发生于体表和空腔器官内的肿瘤常突出于皮肤或粘膜,呈息肉状、乳头状或菜花状。2.体积:体积与肿瘤性质、生长时间、生长速度、发生部位等有关。3.颜色:多近似于起源组织的颜色。4.质地:取决于瘤细胞的组织来源、数量及其与间质的比例。5.肿瘤数目:

一般为单中心性发生,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多个原发肿瘤。

二、肿瘤的异型化: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其表现如下:1.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起源的正常细胞大。

2.肿瘤细胞呈现明显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常见瘤巨细胞。

3.恶性肿瘤细胞核一般也明显增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大小,形态颇不一致。

三、肿瘤命名的一般原则:一、良性肿瘤的命名:起源于任何组织的良性肿瘤都称为“瘤”

二、恶性肿瘤的命名:1.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2.起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淋巴造血组织、骨、软骨及滑膜组织等)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四、肿瘤的生长方式:1.膨胀性生长: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2.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主要生长方式。3.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面或自然管道内的肿瘤多呈外生性生长。

五、肿瘤的扩散:直接蔓延、转移:1.淋巴道转移(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2.血道转移(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六、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1.良性肿瘤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与起源组织形态相似。核分裂相无或少,通道生长缓慢,多呈膨胀式生长或外生式生长,常有包膜,边界清楚,有一定活动度,很少发生坏死、出血、感染,很少复发,不转移,对机体影响较小。而恶性肿瘤则相反。

第五章、疾病概论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1.生物性因素2.理化因素3.营养因素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5.免疫因素6.心里和社会因素二、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疾病分期:1.潜伏期2.前驱期3.临床症状明显期4.转归期:1康复2.死亡

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体液的容量与分布:成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中的血浆约占体重的5%,其余15%为组织间液。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细胞外液的组织间液和血浆的电解质性质、数量大致相同,功能大致相似。阳离子主要是Na+,阴离子主要是Cl-。细胞内液中K+是最重要的阳离子。

三、低钠血症:指血清Na+浓度小于130mmol\L,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是临床上常见的水、钠代谢紊乱。原因和机制:1.经肾丢失:包括长期连续使用高效利尿药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导致对离子重吸收减少 2.肾外丢失:包括经消化道失液;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经皮肤丢失。

四、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水肿的发病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导致钠、水潴留。五、血清钾的正常值为3.5-5.5mmol\l 低钾血症的原因:1.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可引起低钾血症但不引起缺钾。

2.钾摄入不足

3.钾丢失过多,是缺钾和低钾血症最主要的病因。分为肾外途径的过度丢失和经肾的过度丢失。

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以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一)原因和机制:1.HCO3-直接丢失过多2.固定酸产生过多3.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4.肾脏泌H+障碍5.血液稀释6.高血钾时,K+与细胞内H+交换,引起细胞外H+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二)机体的代偿:1.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2.肺的代偿调节作用3.肾的代偿调节作用

二、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是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三、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导致以血浆HCO3-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机体的代偿调节:1.体液的缓冲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2.肺的代偿调节3.肾的代偿调节

四、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第二十章、缺氧

缺氧是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细胞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低张性缺氧:以动脉分压降低为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

原因和机制:1.吸入氧气分压过低2.外呼吸功能障碍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发绀: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脱氧血红蛋白浓度(正常26g/L)则增加,如达到5g/L 以上可使皮肤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二)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引起的组织缺氧

原因和机制:1.贫血2.一氧化碳中毒3.高铁血红蛋白症

(三)循环性缺氧: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量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原因与机制:1.组织缺血2.组织淤血

(四)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氧而引起的缺氧

原因与机制:1.组织中毒2.细胞损伤3.呼吸酶合成障碍

第二十一章、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

高,并超过正常体温0.5度以上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二、内生致热源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3.干扰素.4.白细胞介素-6.

三、1.体温上升期:调定点上移,特点: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体温升高。2.高温持续期:体温升高到调定点的新水平,特点: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再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3.体温下降期:特点“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第二十五章、应激

一、应激的概念: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二、应激反应的过程:1.警觉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为主,警觉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逃避。2.抵抗期:表现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适应反应。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的增强。但同时有防御储备能力的消耗,对其他应激源的抵抗力下降。3.衰竭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调。

二、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为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蓝斑作为该系统的中枢位点。

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下丘脑的室旁核(PVN)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

四、热休克蛋白:HSP指热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它们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属非分泌性蛋白质。HSP的基本功能:1、分子伴娘2、增强机体对各种应激源的耐受性。

第二十八章、抗原

一、抗原的概念:指可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抗原的两种基

本特性:1、免疫原性2、抗原性

二、抗原决定簇:或称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决定簇是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第二十九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与抗原特异性结合2.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4.参与免疫调节

第三十章、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2.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

二、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1、识别阶段: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铰链区发生构型改变,使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补体clq与之结合并被激活,这个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2、活化阶段:活化的cl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后者进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此即经典途径的活化阶段。

第三十二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膜上,以淋巴细胞表面的密度最高。

第三十三章、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该抗原的应答过程。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1、根据在免疫应答中期主要作用的免疫活性细胞不同分为T细胞介导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2。按抗原进入体内的时间、次数不同分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3.根据免疫应答是否表现出效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

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识别阶段2,活化阶段。3.效应阶段。

第三十四章、免疫病理

一、超敏反应:是指某些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内,在一定条件下造成病理损伤的一种异常免疫

反应。

二、超敏反应的分类:1、过敏反应性超敏反应2.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3.免疫复合型超敏反应。4、迟发型超敏反应。

三、免疫缺陷病:是由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或免疫应答障碍而引起的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不全。两类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征是:1.免疫缺陷的基本结果是增加了感染的敏感性2.免疫缺陷病人有发生恶性肿瘤的倾向。3.免疫缺陷的临床和病理明显异源性。

生物化学部分题

1、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特性不

同的一组酶。同工酶存在于同一机体的不同组织中,甚至同一组织细胞内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从而为诊断不同器官的疾病提供了依据。

2、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

3、糖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氧化,又称为糖

酵解。

4、胆汁酸的肠肝循环:由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新回到肝,在肝细胞内,将游离

型胆汁再重新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并与新合成的结合型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肠道,这一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5、简述鸟氨酸循环的过程生理意义:循环过程:1、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2.瓜氨酸的合

成。3.精氨酸的合成。4.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意义:将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生的较高毒性的氨转化为低毒的尿素,从而排出体外。鸟氨酸循环也叫尿素循环。

全科医学概论练习题汇总

1.全科医学产生的基础不包括D A.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 B.医学模式转变 C.人口老龄化 D.医学科技快速发展 E.医疗费用的高涨与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2.据WHO报告指出,人的健康、疾病状态最主要取决于C A.遗传因素 B.社会因素 C.生活方式和行为 D.气象条件 E.医疗条件 3.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C A.5% B.7% C.10% D.13% E.15% 4.。 5.全科医生的前身为B A郎中 B.通科医生 C.外科医生 D.内科医生 E.healer 6.在英国,一个全科医生的签约人口数大约为C A.1000人 B.1500人 C.2000人 D.5000人 E.10000人7.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包括E A.健康促进 B.预防保健 C.合理治疗 D.社区康复 E.以上都是 8.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的理想形式是B — A.急诊医疗 B.全科医疗 C.内科服务 D.儿科服务 E.外科服务 9.全科医学为A A.临床二级学科 B.临床一级学科 C.康复医学二级学科D.基础医学分支学科 E.预防医学二级学科 10.与临床医学专科相比,全科医疗最显著的特征是B A.间断性照顾 B.长期负责式照顾 C.预防性照顾 D.长期治疗性服务 E.间断性治疗服务 11.] 12.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 A.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 B.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C.个人-家庭-社区一体化 D.以团队合作为基础 E.预防-医疗-康复整体性 13.全科医学"可及性服务"的含义是A A.其方便、经济、有效等特点使服务对象易于接受 B.其服务价格应比目前的基层医疗更为便宜 C.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

基础医学概论自己整理的重点

第一章绪论 神经调节。特点:反应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例子:当叩击股四头肌肌腱时,就刺激了股四头肌中的感受器——肌梭,使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信息传至脊髓,脊髓将对传入神经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然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效应器——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的收缩,完成膝反射。 体液调节。特点: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久而弥散。例子: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使它所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经血液运输,调节有关器官的功能活动。自身调节。特点: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子: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成正比,即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收缩力量就越小。 第三章基因信息的传递 原核生物合成过程:DNA双螺旋解旋;引发体的生成和DNA解成复制叉;复制的延长;复制的终止。 逆转录: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逆转录的过程:以单链RNA的基因组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一条单链DNA;产物与模板生成RNA/DNA杂化双链,杂化双链中的RNA被逆转录酶水解;以新合成的单链DNA为模板,逆转录酶催化合成第二链的DNA。 第四章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α波:频率为8~13次/s,成人处于安静状态的主要脑电波。 β波:频率为14~30次/s,安静闭目只在额叶出现,若被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在皮层其他部分也出现β波 θ波:频率为4~7次/s,承认困倦时可见到,是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 δ波:频率为0.1~3次/s,承认在清醒状态下不会出现,只有在睡眠时可见到。或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出现,婴儿可常见δ波。 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 特点: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表现:各种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变慢、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胃液分泌增多、发汗增强等自主神经功能改变 作用: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 快波睡眠: 特点: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表现: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出现快速眼球运动、部分躯体抽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等; 作用: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促进学习记忆 语言功能: 语言中枢包括运动性和感觉性,前者有说话语言中枢和书写语言中枢,后者有听觉语言中枢和视觉语言中枢。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基础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节基本组织 二、填空题 1.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_内测_;较远者为_外测_。 2.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人体学常用术语中的三个轴是:矢状轴、冠状轴和垂直轴。 4.人体的解剖学方位是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描述的,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5.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6.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为阈强度,阈强度愈大,兴奋性愈低,反之愈高。 7.“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由双层类脂分子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分子所组成。 8.按结构和功能上皮组织可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 9.固有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0.根据肌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11.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1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3.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三类。 14.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15.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的作用。 16.调节人体功能的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8.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19.排尿反射是正反馈。 20.根据强度的大小,可以把刺激分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 21.解剖学术语中的“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器官位置关系的描述。 三、单项选择题 1.用来描述空腔器官的方位术语是 A.上和下 B.内和外 C.内侧和外侧 D.浅和深 E.近和远 2. 躯体上两点中,近正中矢状面的一点为 A.里 B.外 C.内侧 D.外侧 D.远侧 3.有“细胞供能站”之称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溶酶体 D.细胞核 E.内质网 4.不属于反射弧的结构是 A.感受器 B.受体 C.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5.下列关于刺激与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受到刺激后必然引起反应 B.组织一旦发生反应就出现兴奋活动 C.只有阈刺激会引起组织产生兴奋 D.抑制也是组织发生反应的一种形式 E.以上说法均不对 6.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排便反射 7.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脑血管可相应的收缩或舒张保持脑血流量相对稳定属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正反馈 D.负反馈 E.兴奋 9.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1.何为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临床上最常见,如乙型脑炎、甲乙型肝炎、TB等。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 carrier) 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那几方面? 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 ①侵袭力:病原菌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②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可分为内毒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为代表)和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为代表);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

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病理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疾病的概念;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坏死和炎症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以及炎症的局部症状;发热、贫血、黄疸、水肿及脱水概念及病理过程;剖检方法与步骤。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发生的原因,发生坏死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变过程及全身变化;应激、败血症的概念;剖检观察与纪录。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萎缩、变性、组织修复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炎症常见类型、转归;休克、酸碱中毒的概念;采样、保存与送检。 【学习重点内容】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而且有规律的斗争过程。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疾病表现为机体的临床症状、体征或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出现机体生命活动障碍,使畜禽经济价值降低。在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中,若损伤大于机体的抵抗力,则疾病进一步恶化;反之,疾病减轻并恢复健康。 例如:当动物发生肠炎时,肠黏膜受有害物质刺激使其损伤,肠道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乘虚而入,肠道为抵御病原体的侵入而分泌增加,同时增强蠕动以排出病原体,表现为腹泻。但是,腹泻使体液的平衡遭到破坏,严重的腹泻导致脱水、口渴、血液浓稠,如果此时体液得不到有效补充,机体产热增加、散热降低,加之肠道内的病理产物吸收入血而引起身体发热,患病动物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此时,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役能力降低。 如果机体抵抗力强,通过免疫和神经体液等调解可缩短病程而康复;反之使病程延长、甚至死亡。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健康的标志,疾病则是体内外统一、平衡、和谐的破坏。 上述疾病概念提示我们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应查明病因,注意区别损伤和抗损伤过程的主次因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维护、保持和恢复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谐以及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改变传统兽医以治病为主的观念,对疾病及时而尽早采取防制措施,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二、充血的概念及病理特点 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比正常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按其发生机理充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康复医学概论》考试试题

《康复医学概论》考试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 1、康复医学的团队成员不包括 ( ) A康复医师B物理治疗师 C骨科医生D作业治疗师2、残疾不包括() A肢体运动功能障碍B日常生活大部分依赖 C胆囊摘除 D 智力低下伴有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康复生物工程() A 假肢 B 轮椅 C 助行器具 D 药物治疗 4、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不包括() A传染病患者 B 功能障碍者 C 残疾者 D 生活不能自理者 5、不属于运动功能评定的是() A肌力、肌张力B步态分析 C平衡及协调功能D计算能力 6、下列哪项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A颅神经 B大脑半球 C内囊 D脊髓 7、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哪一个不正确?( ) A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和康复医学构成 B综合医院必须加强康复医学科建设 C康复医学尚未纳入临床医学一级学科 D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强调“六位一体”,其中康复是一个重要内容

8、肘关节伸展主要的主动肌是() A三角肌B肱三头肌 C肱二头肌D喙肱肌 9、康复的最终目标不包括() A回归家庭和社会B功能恢复 C重新就业D提高生活质量 10、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是() A两者并列而互相渗透B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辅助C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加强 D两者独立而互不相干11、下列关于疾病与残疾的关系错误的是: A残疾与疾病相同,没有区别 B疾病可导致残疾,但残疾不一定就是疾病或伴有疾病 C残疾可以与疾病无关 D残疾可以与疾病同时存在 12、下列哪一种不是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 ) A核心理念不同B治疗目不同 C治疗手段不同D工作模式不同 13、不是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是( ) A循环渐进B全面康复C持之以恒D没有疾病14、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康复就是社区康复 B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或衰弱 C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 D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是康复小组 15、不属于康复治疗技术的是() A物理治疗B作业治疗C言语治疗D心肺复苏术

(整理)基础医学概论2

基础医学概论第二部分 名词解释 免疫: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护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抗原:某些物质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超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肌原发或继发性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 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导致PaO2低于60mmHg (8.0kPa),伴有或不伴有PaCO2升高超过50mmHg (6.7kPa)的病理过程。 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常伴有肺动脉高压,从引起右心肥大和衰竭,即肺源性心脏病肝性脑病: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精神神经综合征称为肝性脑病。 问答题 结合抗原(中和作用),活化补体,通过胎盘和粘膜,结合细胞,具有抗原性 3、简述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抗原识别阶段 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免疫效应阶段 4、抗体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有哪些? 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抗体合成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持续时间长;维持 时间久;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量小;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抗体的亲 和力高

5、超敏反应有哪些类型?各举一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新生儿溶血症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血清病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接触性皮炎 6、简述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变应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某些个体能产生IgE抗体,通过其Fc段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 变应原可予以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的IgE抗体结合,引起上述细胞颗粒释放过敏介质,导致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出现一系列过敏发作症状。 7、左心衰竭表现呼吸困难的三种形式从轻到重一次是什么? 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8、简述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消化道出血,酸碱平衡紊乱,镇静药和麻醉药使用不当

病理学基础教案

教案首页 课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授课日期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理论课学时数 3 教学目的: 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后果 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形态、结局。 3、掌握栓塞的概念及类型、对机体影响 4、掌握梗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淤血的后果 2、血栓形成的条件 3、血栓的结局 4、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病变特点 教学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变性、坏疽的概念、坏疽的分类 主要内容及时间: 课堂引入:肺淤血病人发生梗死的病例 教学内容 一、充血 1、定义: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 2、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过多致含血 量增多;原因;病变;后果。 3、静脉性充血 ①定义: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中,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又 称淤血 ②原因:静脉受压、静脉管壁阻塞、心衰 ③病变:紫绀、温度降低、体积增大;镜下 ④后果:组织水肿或出血;器官实质细胞损伤、间质

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⑤举例: ⑴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病变;左心衰;长 期慢性肺淤血;心衰细胞 ⑵慢性肝淤血(槟榔肝):病变;右心衰;长期慢 性肝淤血;淤血性肝硬化 二、血栓形成 1、定义: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 析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 性增高 3、类型: ①白色血栓:灰白色;血小板;头部 ②红色血栓:红色;红细胞;纤维素;尾部 ③混合血栓:红白相间;体部 ④透明血栓: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微静脉内;纤维素; DIC 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钙化 5、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病;休克、出血 三、栓塞 1、定义: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 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栓子的种类:血栓(最常见)、脂肪、羊水、气体、寄 生虫或虫卵、细菌团、肿瘤细胞 3、栓子的运行途径:随血液方向运行 ①来自体静脉及右心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或其分之 内 ②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心、脑、肾、 脾等器官小动脉内 ③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肝内门静脉分支 4、栓塞举例 ①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塞-----下肢深不静脉(90%),肺 出血性梗死,呼吸困难、紫绀、猝死;体循环的动 脉栓塞-----左心腔的附壁血栓、心瓣膜上的血栓、动

基础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基础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消化系统》 1.上、下消化道各包括哪些?(90页) 以十二指肠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 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2.三大唾液腺的名称和开口。(95页) 1.腮腺:位于耳垂前下方, 腮腺管开囗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腮腺乳头管) 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下腺窝内,开囗于舌下阜。 3.舌下腺:位于舌下襞深面,大管开囗于舌下阜 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3.咽分几部?各有何重要结构?(97页) 1.鼻咽:* 咽鼓管咽口(借咽鼓管通鼓室) *咽隐窝(鼻咽癌好发部位) 2.口咽:位于口腔后方,以咽峡为界并相通 *腭扁桃体:扁卵圆形的淋巴上皮器官(扁桃体炎即指腭扁桃体炎) 3.喉咽:向前经喉口通喉腔,向下与食管相续 *梨状隐窝:喉口两侧与咽侧壁之间的深窝,是异物易停留处 4.食管的三个狭窄在何处?有何临床意义?(98页) 第一狭窄:咽与食管相接处(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 第二狭窄: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狭窄:食管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三个狭窄的临床意义:是食管内异物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5.胃的位置和分部。(99~100页) 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分部(4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幽门部: :胃溃疡和胃癌多发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

6.结肠和盲肠的三个结构特点。(105页) 有三个特征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7.直肠的两个弯曲(106页)。 骶曲和会阴曲 8.肝分几叶?肝下界的位置。(109页) 肝分2面4叶:膈面和脏面 左叶、右叶、方叶、尾叶 肝下界的位置:与右肋弓一致,剑突下2—3cm。 9.说出下列结构的体表投影:胆囊底(106页)、阑尾根部(106页)。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腹直肌外侧缘与肋弓交点处。 阑尾根部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也称McBurney点。10.名词解释:咽峡(93页)、十二指肠大乳头(102页)、肝门(109页)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纵襞下端的圆形隆起称为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囗 肝门:位于肝脏面的一条横沟,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等出入之处。 11.试述胆汁的排出途径(肝外胆道)。(109页) 胆囊 胆囊管 肝左管(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s括约肌) 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Vater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 胰管 《呼吸系统》 1.鼻腔中有哪些开口?各在何处?(118页)

全科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I)

201x年春季学期《全科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67分) 1、有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C ) A.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我国不同地区老龄化状态的不均衡 B.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非自然发展过程 C. 中国是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 D.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2.下列哪项是目前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 ( D ) A.强调病人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B. 不用药物治疗 C. 社会支持治疗 D. 倾听、解释,支持,心理和药物治疗并用 3.以下哪项是综合性医院医学心理咨询应注意转诊或住院治疗的 ( C ) A.学习障碍 B. 性心理障碍 C.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 D. 抑郁性障碍 ( D ) 4.以下哪项不属于 ...医学心理咨询应遵循的原则 A.耐心倾听 B. 严守秘密 C. 解决问题 D. 先入为主 5.对待转诊,下列做法哪项是正确的 ( B ) A.咨询员在咨询中要做到十全十美 B.转诊之前要与来访者谈妥转诊的意向 C.考虑到来访者的利益一般不能转诊 D.转诊是不符合咨询员职业道德的 ( D ) 6.下列哪项不是 ..第一次会谈中要涉及的结构和内容 A.消除戒心 B. 进入正题 C. 探索问题 D. 评估效果 7、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是指 ( B ) A. 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免疫、医疗 B. 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医疗 C. 健康教育、预防、营养、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医疗 D. 法制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医疗 8、社区预防坚持以人为本,以下列哪项为中心 ( C ) A. 疾病 B. 医生 C. 病人 D. 健康 9、社区干预试验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是 ( C ) A. 社区中个体 B. 社区中患者 C. 社区人群 D. 社区老年人 10、一种新疗法可延长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存活期,但不能治愈该病,此时将出现下哪种情况( B ) A.发病率将上升 B.患病率将上升 C.发病率将下降 D.患病率将下降 11.关于全科医学学科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D ) A、自20世纪60年代起源的新型二级临床专业学科 B、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型临床二级专业学科 C、各门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体 D、包含了“六位一体”服务所有内容的临床医学学科 12.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 D ) A 、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服务 B 、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C 、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D 、提供以家庭病床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 13.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下列哪项 ( D )

山大医学基础概论1.2.3

基础医学概论1 一、单选题: 1. 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 C )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腕关节 E.髋关节 2.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B) A.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B.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C.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2/3交点处 D.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E.以上都不对 3. 关于上皮组织的特点,以下哪项错误(C ) A.有极性 B.基底面与结缔组织相连 C. 细胞少,细胞间质多 D. 大多数无血管,有神经末梢 E.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4. 关于心肌细胞,下列哪项错误( B ) A.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并相互连接 B.多核,位于肌膜下方 C.有横纹 D.纤维连接处称为闰盘 E.兴奋可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 5. 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包括(D ) A.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B.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C.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D.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E. 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特异性受体 6.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A ) A.K+ B.Na+ C. Cl- D.Ca++ E.Mg++ 7. 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8. 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是含氮量接近,平均为( B ),因此测定生物样品中含氮量可计算 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A.15% B.16% C.17% D.18% E.19% 9. 蛋白质经煮沸变性后其生物学活性( A ) A.丧失 B.升高 C.不变 D.降低 E.先降低后升高 10.无活性的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变成有活性的酶,这一过程称为(D ) A.变性 B.同工酶 C.辅酶激活 D.酶原激活 E.复性 二、 1. 关于膀胱三角正确的是(.ABCE ) A.位于膀胱底面 B.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C.此区缺少黏膜下 层组织 D.黏膜与肌层疏松结合 E.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2. 脑脊液(ABCD) A.主要产生于侧脑室的脉络丛 B.充填于脑室 C. 第四脑室的脑脊液经正中孔和两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试题(答案页)

一、单项选择题30分(请在下了所给的答案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将编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一分。) 1、最早论及“元气”的医籍是()p32 A 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周易 2、()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体现中医学治中寓防,防治并举思想的要训。p90 A 黄帝内经 B 伤寒论 C 金匮要略 D 难经 3、八纲辨证的总纲是()96 A 表里 B 寒热 C 虚实 D 阴阳 4、中医学中的症的概念()92 A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表现出的各种症状所反映的病理概括 B 是病人自身感觉的寻常变化及医者通过四诊等诊察手段获得的形体上的异常表现 C 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 D 是指病人主观可以体会到的痛苦或不适等异常感觉 5、三焦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家()针对湿热性质和温病所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 98 A 叶天士 B 吴鞠通 C 薛生白 D 王孟英 6、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学观点 126 A 难经 B 黄帝内经 C 伤寒论 D 金匮要略 7、东汉末年()创编五禽戏,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 127 A 张仲景 B 李东垣 C 华佗 D 扁鹊 8、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与()密切相关 130 A 阴虚体质 B 阳虚体质 C 火热体质 D 痰湿体质 9、()是医生获得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158 A 体态表情 B 目光接触 C 面部表情 D 副语言 10、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 190 A 6小时 B 2小时 C 4小时 D 8小时 11、医疗机构将其配制的制剂在市场销售的,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销售的制剂,并处违法销售制剂货值金额()的罚款 194

基础医学概论试题

节基本组织 一、名词解释 1. 新陈代谢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自我更新过程。 2. 兴奋性机体对环境中的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3. 反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代谢及外边活动所发生的相应改变。 4. 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5?阈值也叫阈强度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6.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7.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称为稳态,它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8. 组织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的基本成分,由起源相同、类型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 9. 内皮衬贴在循环管道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10.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上皮,构成腺。 11. 腺以腺上皮为主所构成的器官,具有分泌的功能。 12.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长突起以及包绕在它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结构。 13.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 14. 效应器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可支配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15. 突触是存在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靶细胞)之间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的特殊连接结构。 16. 器官机体内由几种功能近似的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17. 系统一系列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方面生理功能,构成系统。 18. 体液调节指存在于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19. 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改变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其本身所呈现出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0.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调控作用减弱的过程。 21. 负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调控作用加强的过程。 二、填空题 1.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测;较远者为外测。 2. 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 人体学常用术语中的三个轴是:矢状轴、冠状轴和垂直轴。 4. 人体的解剖学方位是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描述的,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5. 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6.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为阈强度,阈强度愈大,兴奋性愈低,反之愈高。 7.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由双层类脂分子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分子所组成。 8. 按结构和功能上皮组织可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 9 ?固有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0. 根据肌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11.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基础医学概论复习题

免疫与微生物复习题 一、复习题 (一)免疫的概念 (二)免疫的功能 (三)固有免疫的组成。 复习题: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MHC及MHC分子的概念。 复习题: 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 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抗体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抗体的功能。 补体的概念和激活途径。 细胞因子的概念。 复习题: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形态。 细菌的致病性。 病理学复习提纲 什么是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适应的形态学变化主要有哪几种形式?萎缩的概念及化生的概念。 什么是变性?变性常见有哪几种类型? 脂肪变性的概念,常累及的脏器是? 什么是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包括哪几种类型? 什么是细胞坏死?坏死最基本的形态学变化是什么? 坏死的类型及结局。 细胞凋亡的概念。 肉芽组织的概念及作用。 细胞按再生能力强弱分为哪几种类型? 淤血的概念;淤血的结局。 肺淤血的病因主要是什么?肺淤血的病理改变。 肝淤血的病因主要是什么?肝淤血的病理改变。 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血栓的形态。 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概念及栓子的运行途径。 常见栓塞的类型。 梗死的概念;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好累及的脏器有哪些? 炎症的概念及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时渗出物的作用(包括渗出液和白细胞)。 什么是炎症介质,有何作用。 蜂窝织炎的概念及常见致病菌。

脓肿的概念及常见致病菌。 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炎症的转归。 肿瘤的概念。 什么是肿瘤的异型性? 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哪些? 什么是转移?常见的转移方式。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癌与肉瘤的区别。 什么是癌前病变?常见举例。 什么是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篇)复习题 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何谓反射弧(结构)? 正反馈、负反馈及其意义? 何谓血型?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是什么?如何分型? 血液的基本组成? 何谓红细胞凝集反应? Rh血型如何划分? 大动脉弹性对于动脉血压形成影响? 循环系统外周阻力对于动脉血压形成的影响? 呼吸过程肺内压如何变化?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呼吸运动、肺内压的概念。 名词:消化、胃的容受性舒张 唾液、胃液、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胃和小肠运动的形式及生理意义? 名词:肾小球滤过率、肾糖阈渗透性利尿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肾小管分泌的主要物质是什麽? 何种情况下出现尿潴留、尿失禁? 名词:激素、允许作用 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原理?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神经垂体释放几种激素?其激素合成的部位? 解剖复习题 单选题 1.上消化道是指 A.口腔和咽B.从口腔到食管C.从口腔到胃D.从口腔到十二指肠E.从口腔到空肠 2.下消化道是 A.空肠至肛门 B.十二指肠至肛门 C.盲肠至肛门 D.直肠至肛门 E.以上都不是

病理学基础课后练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病理学. 尸检. 活检. 细胞学检查 二、填空: 1. 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认识疾病的__、____,疾病过程中__________以及疾病的___,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面有关病理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现代病理学可分为病理学(又叫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 B.病理学(病理解剖学)偏重于疾病的功能代谢变化,病理生理学则侧重疾病的形态变化。 C.病理学以基础医学各学科为基础,为临床医学各学科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在两者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D.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均很强的学科,是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最后确诊手段。 2. 有关细胞学检查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方法简便 B.病人痛苦小 C.结果准确,多数不需配合活检证实 D.多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普查 3. 下列哪项不是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A.尸检 B.活检 C.动物实验线检查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健康. 疾病. 脑死亡 二、填空题: 1. 当疾病状态下,患者出现的各种主观感觉的异常称为___,临床检查发现的疾病的一些客观表现称为_____。 2.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_________。 3. 疾病的经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期。 4. 疾病转归期有三种结局即_____、______、____。 5. 脑死亡的判断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 死亡传统上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期,临床死亡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B.体征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C.不同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 D.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变化 2. 下列关于死亡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 B.个体死亡时体内细胞同时死亡 C.死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D.病理性死亡远多于生理性死亡 3. 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 B.疾病发生的条件 C.疾病发生的诱因 D.疾病的外因 4. 整体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 B.脑死亡 C.呼吸停止 D.脑电波处于零电位 5. 疾病发生发展的方向取决于

基础医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2019山大基础医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1. 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腕关节 E.髋关节 2. 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是()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腕关节 E.指关节 3. 关节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A.关节面 B.关节囊 C.关节腔 D.关节软骨 4. 骨由下列组织构成() A.骨质 B.骨膜 C.骨髓 D.骨骼肌 E.骨连接 5. 思考题:为什么老年人易发生骨折?而那些刚学会走路儿童经常摔跤却不易发生骨折? 答案:1.C 2.A 3.D 4.ABC 5.随年龄增长,无机质和有机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幼儿为1:1,成人为7:3,老年人骨的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脆性加大,易发生骨折。 1. 胃溃疡和胃癌多发于胃的() A.贲门部 B.幽门窦近胃小弯处 C.胃底 D.胃体 2.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 A.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点 B.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C.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2/3交点处 D.以上都不对 3. 不属于肝门结构的是( ) A.肝固有动脉 B.肝管 C.门静脉 D.肝静脉 4. 膀胱镜检查的重点区域( ) A.膀胱底 B.膀胱体 C.膀胱尖 D.膀胱三角 5. 食管的狭窄处() A.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 B. 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 C. 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 D. 第二狭窄相当于第6胸椎体水平 E.是食管内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答案: 1.B 2.B 3.D 4.D 5.ABCE 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35岁,腹痛4小时入院。患者4小时前突然感觉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2小时前上腹部疼痛有所减轻,但疼痛转移至右下腹。经查,患者急性病容,右下腹肌紧张,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诊断为阑尾炎。 问题:患者压痛和反跳痛最敏感的部位在何处?手术时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是什么? 1. 右心室有( ) A.二尖瓣 B.肺动脉瓣 C.梳状肌 D.主动脉瓣 2. 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 ) A.窦房结 B.房室结 C.房室束 D.左右束支 3. 下列不是保证血液在心脏内单向流动的解剖学因素是() A.房室口的纤维束 B.三尖瓣、腱索及乳头肌 C.主动脉瓣 D. 梳状肌 4. 关于门静脉,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收集胃肠肾胰脾的静脉血 B.行于肝镰状韧带内 C.直接注入下腔静脉 D.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 5. 腔内含有静脉血的是() A.下腔静脉 B.肺静脉 C.右心房 D.左心房 E.右心室 答案: 1.B 2.A 3.D 4.D 5.ACE 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40岁,教师。2小时前患者心前区突然发生压榨性疼痛,急诊入院。检查心率110次/分,出现室性早搏,血压80~50mmHg,心电图提示S-T段明显抬高,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前室间支阻塞。 问题:诊断为???前室间支阻塞可导致哪部分心肌梗死? 1. 支配上臂肌前群的神经是() A.肌皮神经 B.正中神经 C.桡神经 D. 腋神经 2. 腓骨颈骨折,易损伤的神经是() A.坐骨神经 B.胫神经 C.腓总神经 D. 腓深神经 3. 在脊髓外侧索内上行的传导束是() A.皮质核束 B.薄束,楔束 C.脊髓丘脑前束 D. 脊髓丘脑侧束 4. 下列结构中与深感觉传导通路无关的结构是( ) A.脊神经节 B.脊髓灰质后角 C.薄束核,楔束核 D.内侧丘系 5.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A.肌张力增高 B.硬瘫 C.腱反射增高 D. 病理反射(+) E.肌萎缩明显 答案: 1.A 2.C 3.D 4.B 5.ABCD 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30岁,左上肢外伤入院,经X线摄片发现左侧肱骨中断骨折,石膏固定保守治疗后,患者出现伤侧不能伸腕和伸指,旋后困难,并有“垂腕”症出现;前臂背侧及手掌面桡侧半,尤其是“虎口”区皮肤感觉障碍最为明显。 问题: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主要是损伤了什么结构?为什么? 1. 生物膜的组成包括() A.类脂、蛋白质、糖类 B.类脂、基质、糖类 C. 磷脂、基质、糖类 D. 类脂、组织液、多糖 2. 关于生物膜结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磷脂头部是亲水端,尾部是疏水端 B.表在蛋白质主要附于膜内侧表面 C.正常生理条件下处于液态 D.表在蛋白质上有受体 3. 细胞膜的作用是() A.构成细胞屏障 B.构成细胞支架 C.进行物质交换 D.形成溶酶体 E.形成高尔基复合体 4.动作电位的除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 A.K+ B.Na+ C. Cl- D.Ca++ E.Mg++ 5. 思考题:为什么临床上利用各种抗癌药配伍使用可

基础医学概论 期末模拟试题

基础医学概论(解剖学部分)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多选多涂不得分。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字母涂黑,每题1分,共30分): (P42/43)1.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和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A.肩胛骨 B.胸骨 C.椎骨 D.肋骨 (P38)2.胸椎的主要特征:椎体和横突上均有肋凹 A.有横突孔 B.棘突宽阔成板状 C.棘突末端分叉 D. 有肋凹 (P35)3.脑颅骨:包括成对的顶骨和颞骨,不成对的额骨,枕骨,筛骨,蝶骨 A.鼻骨 B.下鼻甲骨 C.额骨 D.梨骨 4.关节的基本结构: A.盂唇 B.关节盂 C.半月板 D.喙肱韧带 (P38)5.椎弓间的连结:包括:黄韧带、棘上韧带、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椎骨间的连结可分为椎体间连结和椎弓间连结) A.前纵韧带 B.后纵韧带 C.黄韧带 D.椎间盘 (P49)6.不是膝关节的结构:膝关节包括: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股骨和胫骨之间垫有半月板) A.股骨下端 B.胫骨上端 C.腓骨上端 D.半月板 (P50)7.骨骼肌的基本构造::肌腹+肌腱(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肌纤维)A.肌腱 B. 腱鞘 C.深筋膜 D.滑膜囊 (P52)8.咀嚼肌:咬肌+颞肌 A.颊肌 B.颞肌 C.颈阔肌 D.口轮匝肌 (P69)9.食管连接于:上端与咽相连,下端与贲门 A.胃底 B.胃体 C.贲门 D.幽门 (P72)10.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 A.上部 B.降部 C.水平部 D.升部 11.输卵管结扎术首选部位:输卵管峡部短而细,是临床输卵管结扎手术首选部位 A.子宫部 B.峡部 C.壶腹部 D.漏斗部 (P122)12.心房与心室的分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