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构的记忆之场——汪曾祺文学世界再探

三、媒介表征:文学重构的文化记忆 (21)

(一)“重构”文化记忆 (22)

1.在模仿场景中再现文化记忆 (22)

2.在营造氛围中表现文化记忆 (23)

3.在文化记忆中突显文化精神 (24)

(二)文化记忆中的“审视” (25)

1.主体阅读中的自我审视 (25)

2.自我审视的现实意义 (26)

结语 (29)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4)

IV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一)选题背景

汪曾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作家,20世纪4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80年代初期重返文坛,其小说创作无论是在题材、人物以及叙事方式等方面,都与当时的“伤痕”、“反思”文学拉开了距离,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正如评论家所说:“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①,他使人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小说”有了新的认识,汪曾祺在新时期文坛的出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

40年代是汪曾祺创作的早期,这一时期他积极的吸收西方现代派小说及其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时地回顾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同时写乡土小说和新型小说,兼具传统与现代;60年代是汪曾祺创作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动荡,也是汪曾祺积蓄力量,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新时期初的90年代是汪曾祺创作的第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学普遍缺乏理性认识,难以与现实拉开距离,汪曾祺提出的“小说是回忆”的文学主张为当时的写作困境提供了新的创作参照,他发表的一系列风俗小说,都与当时的主流叙事文学形成了明显差异,他的小说开始促使人们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小说”。汪曾祺创作的独特价值在于始终追求文学的美,他在文学写作上凭借清新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艺术情境,在异质性中融会贯通,既保持了独立性,又不失开放性,延续了个体对文脉和传统的坚守,带给读者具有中国气息的艺术美感。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绝大部分来自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他立足于“小说是回忆”的创作立场,选取了一种节制的审视态度,在写作中“有意剔去‘畸形怪状的苦难之状’”和“对人生的灵魂直接的、无情无义的拷问”②,有意识地让时间沉淀生活,以回忆为主要取材依据,以审美为主要创作原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品格。

汪曾祺以回忆性的叙述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回忆文本的同时,还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史信息,若是从文化记忆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则有助于我们拔开蒙在历史长河之上的厚重尘埃,以广阔而细致的眼光去挖掘真实的历史样态,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以“记忆”为切入视角,借助文化记忆理论中“文学与文化记忆的交汇”等研究成果来梳理和分析其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记忆,以期理清文学与文化记忆的关系。

①马风.汪曾祺与新时期小说──一次文学史视角的考察[J].文艺论,1995(4).

②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

文化建构的记忆之场——汪曾祺文学世界再探

(二)研究现状

针对论文的具体情况,将研究现状分为两部分:

一是关于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概况。文化记忆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

德国学者阿斯曼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从文化传承方式的角度解释文明发展规律,它跨越了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文化等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文化理论。目前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有德国文学教授阿斯特莉特·埃尔和冯亚琳德语教授主编的《文化记忆理论读本》,收集和整理了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观点,涉及“文化记忆”的学术演进和关联概念①;国内学者王炳钧、王炎、黄晓晨等教授的著作、论文不仅介绍了文化记忆理论,还探讨了文化记忆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②。

二是学术界中关于汪曾祺的研究概况。截止到2017年9月,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汪曾祺的文章达五千余篇,涉及到汪曾祺作品的文体风格、语言特色、思想意蕴、艺术渊源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1.“文体风格”的研究

汪曾祺作品研究中,文体风格是研究重心,众所周知,汪曾祺小说在文体和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散文化。在写作中,他并非有意遵循结构的“严谨”,而是苦心经营了结构的“随便”。③汪曾祺小说体式的创新对新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多方面影响,其独有的创作方式在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在写作风格、情感表达以及创作思想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文化渊源。④可以说,汪曾祺的回忆写作属于真正文化和文学意义上的写作,其创作内容承载着文化关怀的意义,更是带领人们探索民间文化的新思路。⑤

2.“语言特色”的研究

对于语言的运用,汪曾祺认为:“一个短篇小说家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家”⑥,可以看出汪曾祺对语言的重视已经在创作中形成了观念,研究者认为其最为突显的语言特色就是口语化的语言形式⑦,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打破了以往的语言工具

①余传玲等译.冯亚琳阿斯特利特?埃尔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②王炳钧,王炎,汪民安,胡继华,徐敏,申昌英,金惠敏,张弛,车飞,姜红,黄晓晨.空间、现代

性与文化记忆[J].外国文学,2006.

③耿红岩.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结构与文体[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④罗尚荣,王琪.汪曾祺散文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继承[J].江西社会科学学,2004.

⑤续静.民俗中绽放的美丽─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关怀[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报,2006.

⑥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汪曾祺作品[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467.

⑦胡秦葆.论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特色[J].广东社会科学,200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