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交给校长的主要任务

新课改交给校长的主要任务

新课改交给校长的主要任务

当前祖国基础教育领域在深入进行新课程综合改革,新课改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考察着处于船头的校长们,需要校长把好舵,掌握好方向、控制好速度,带领学生畅游学习的海洋。新课改交给了校长以下主要任务:

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传统的以教学分数导向评比,导致学校工作无法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新课改打破考试分数评定学校的惯例,要求学校通过特色办学、扎实办学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校长必须通过新课改来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改变,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新课改改变了校长的角色,已经不是用传统的观念按照自己个性建设学校的校长,而是在新教育理念和标准下,有效推进学校工作的职业经理人,极大发挥员工积极性与实现最大教学效果的“教育CEO”。校长必须扎扎实实按教育规律办学,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这是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的必经之路。

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校长在教育改革中承担着领航员的职责,学校的课程要大幅度调整,要通过合理筛选增加实践课程,改进教师的育人观,引领学生的学习观,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校长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难度与挑战性,要充分衡量本校的实际情况,要动员所有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新课改中来,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改进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才能完成新课改的任务。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校长要有处理大小课、长短课的课程改革理念,大小课怎么开、长短课怎么上,不仅仅是时间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调整、育人观念的变化,以往所有课都同一,缺少教学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学习没有差异,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学不懂。现在要通过长短课、大小课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绝不是简单地调整时间,而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涉及到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涉及到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目标,涉及到教学场地、资源的调配。校长一定要处理新课改中的这些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

打开校门办教育。全球化的发展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要求学校必须有国际化视野和开放的意识,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生活应用能力,让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学校要思考课程中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如何让学生接受优质的实践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走进博物馆、接受挑战的童子军、家庭周末科学、艺术体验等国外优质课程都给我们提供了范例,但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特点、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开拓性的研究与实施。

能力与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差异。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校长须尽快转变观念,提升管理水平,树立发展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文章介绍了当前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五种潮流,即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并指出,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关;个性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是教育部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教育技术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而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它推动着教育者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的观念,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和媒体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联合国诸机构、其他国际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推出了多种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变革的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五种理解或价值追求,是近期课程改革的焦点。 一、教育民主。追求教育民主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世界教育民主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 全民教育阶段。全民教育体现出的“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基本内涵是: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具体要求是: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力;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积极开展成人扫盲教育,确保成人受教育的权利,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人们观念中的那种“提高质量、兼顾平等”的思想,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应当由“平等与高质量能够兼得、必须兼得”的理念取而代之。开放教育实行的“免于国家统一入学考试,验证择优注册”的入学方式,实行课程为单元的组织教学等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二、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把他们看作具体的人—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苦痛,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和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教科书应该就某个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

各中学校长

巴蜀中学傅唯泉 求精中学庞静 29中吴小丽 复旦中学邓小庆 37中毛伟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马培高 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夏小奇 重庆市建新中学段治斌 重庆一中鲁善坤 南开中学宋璞 重庆八中张勇 重庆七中邓宏 凤鸣山中学熊家和 童家桥职中杨树 重庆田家炳中学郭华 重庆杨家坪中学张成 重庆育才中学李亮 重庆天宝实验学校任权民 重庆建设二小秦彦利 重庆十一中莫裕权 江北中学陈居奎 职教中心叶沃 西师附中傅玉蓉 市48中学李忠良 重庆市万盛田家炳中学李昌建双桥中学郭联胜/肖伶 长寿中学雷文超 实验中学丁智荣 长寿一中戴鼎富 巴县中学初中部刘邦耀 巴县中学高中部邹勤 清华中学尹先国 正大软件学院康桂花 綦江古南中学郭建 綦江中学刘玉才 綦江实验中学张在福 重庆市暨华中学孙兴林 重庆市渝北中学张正明 渝北区实验中学丁如全 渝北区第二实验中学胡坤华 渝北区金港国际实验小学艾嘉时江津中学石怀湘 实验中学初中部段勉

实验中学高中部李培纯几江中学初中部唐廷祚几江中学高中部朱道全江津党校王忠荣 合川中学张羽 凉亭小学吴锦福 瑞山中学李政 合阳中学肖渝生 会江中学王方木 潼南中学米强荣 潼南一中张世国 潼南大佛中学龙永奎铜梁中学罗昌明 铜梁一中赵品银 铜梁二中苏在明 永川中学李天鹏 北山中学王兴强 萱花中学穆洪太 文理学院附中吴良平大足中学欧邦志 龙岗一小郭永红 荣昌县职教中心高翔荣昌中学陈云 昌元中学夏兴忠 璧山中学A区罗明乾璧山中学B区吴明平涪陵实验中学刘群朴涪陵第十四中学庞建涪陵第五中学秦勇 涪陵实验中学刘群朴涪陵第九中学杨仲清涪陵第十五中学况涛垫江中学郭剑 垫江一中游绍贤 垫江师范进修校邬林垫江职教中心杨银修南川中学唐继德 道南中学任国君 丰都第二中学范绍安丰都实验中学刘其明丰都中学周勇 武隆中学王平 第一中学栗韬 梁山小学潘晓燕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中学校长岗位职责

校长岗位职责 校长是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法人代表,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校长在学校发挥中心作用。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制定学校远景规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组织计划的实施落实。 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抓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3、决定学校的机构设置,提名副校长和任命部门负责人,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检查、督促其落实履行。领导副校长和各部门负责人抓好各自的工作,定期开好校长办公会和行政会议,贯彻集体研究、分工负责、发扬民主、执行决议的原则。 4、主持校务会议和办公会议。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5、搞好民主管理。尊重党支部的意见,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发挥职代会、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6、聘任教师和员工,组建和管理教职员工队伍。批准调动和辞退教职工,通过培训、教育,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落实计划和措施。 7、要抓好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实施,一学期至少听课40节;参加学科教研活动2—3次;参加班主任会2—3次;听取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从实际出发提出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思路和选择教育研究的课题。 8、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教育方针和政府教育规

性和实效性。 9、抓好体育卫生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文娱、体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0、加强教学现代化建设,管理好、用好学校经费、校舍和设备,审批学校经费预算和决算。 11、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教育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开展业务研究。坚持改革,逐步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抓好年级组建设,充实和完善年级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年级组和教研组各自的优势,提高办学质量。 12、深入第一线,密切联系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经常和教职工、学生开展对话谈心活动,沟通思想,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关心教职工和学生生活,改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 13、发扬艰苦朴素、勤俭办校精神和廉洁作风,杜绝浪费。 14、及时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取得各级领导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加强对外联系,不断疏通工作上的各个渠道。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4)回归生活。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

高中学校校长年度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高中学校校长年度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是最新的《高中学校校长年度工作情况汇报材料》,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党总支书记、校长姚先恩 尊敬的各位主任、各位代表: 在全县上下喜庆第29个教师节之际,县人大赵主任带队于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这是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视察检阅,对学校工作的最大支持与激励,在此,我代表学校3800余名师生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一年来学校工作情况进行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基本概况: 自20XX年6月全县教育资源整合以来,我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分部管理,攻坚克难,全校师生以“县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契机,深入开展“学习衡中经验,打造高效课堂”活动,管理措施、教学模式、育人环境、教学质量均取得明显成效,宜学和谐新沁中建设稳步推进。20XX年高考,

我校二本以上达线人数达347人,其中文化课二本以上达线151人,特长生二本以上达线196人,应届生文化课二本以上达线实现翻番,达88人,应届生单班达线26人,达线率达53%,圆满完成了学年初“保三过五争一千”的既定目标,学校也荣获长治市首届“老百姓心中品牌”等荣誉。今年的高考成绩呈现出以下特点: 特点一:既定目标全面超越。超额完成高考预期目标(二本b以上300人,二本c以上500人,专科以上1000人),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达到347人,范文写作二本c以上录取人数预计突破600人,专科以上录取人数预计突破120XX 年净增100人,增幅%。其中,文化课达线151人,增长41%;特长生双达线196人,增长%,创我县高考36年来历史最好成绩。 特点三:应届生达线实现翻番。在去年文化课达线42人的基础上,今年升至88人,创历史最好成绩。特别是应届单班文化课成绩实现重大突破:283班参加考试50人,二本以上达线26人,班级达线率达53%,实际录取40人;277班参加考试50人,二本以上达线23人,班级达线率达52%,实际录取36人。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中学校长简介

XX中学校长简介 zz,男,中共党员,1973年9月出生,1994年8月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现任XX二中校长。曾获市“十百千龙头工程”百名教学能手、市教坛新秀、市优秀教育园丁、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县首批名教师、县骨干教师、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县教科研先进个人、县初三教学先进个人、省中考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市港城名师工作室——初中校长工作室成员;有2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或在国家、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另外,在全市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两次荣获二等奖。 “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这就是XX县XX二中校长z的真实写照。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z不论做老师还是干领导,都把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他任教第二年,所任教班级学生徐田田因家庭极为贫困即将辍学,自此后z承担了他的全部学杂费,直至初三毕业。工作16年来,z资助贫困生达10人之多。 一人资助力量毕竟有限。z担任校长后,在学校成立了“爱心基金会”,专门用于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两年来,基金会资助贫困生多达200人次。z一人就为“爱心基金会”捐款近千元。 对于XX二中的“爱心车队”,z更是情有独钟。他是最早加入自发的爱心车队同时又是护送时间最长的车队成员。担任校长后,他将爱心车队护送组织化、制度化、长效化,他成了车队领头人。每每提起“爱心车队”,z都会充满自豪感和幸福感。而护送中的酸甜苦辣,z同志体会最为深刻。 XX年12月份的一个下午,正好轮到z校长护送。路上,大雨哗哗的下了起来。z发现两位男生没带雨具,正骑着车拼命往家赶,他立即制止住两位学生,和韦庆福老师一起脱下雨衣,二话没说就递了过去,两男生连忙摆手推让,z校长严厉命令:“不要啰嗦,抓紧穿上,小心骑车。”两位男生激动无语,穿上雨衣往家赶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一)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 1.终生教育思想。终生教育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考虑启蒙教育阶段的特点,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任务,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必求多,基础教育阶段只能做基础教育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为人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是学会学习。 2.学习化社会思想。学习化社会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加强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3.大众教育的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内容难度应予以控制,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标准。课程应具有弹性,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4.主体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 5.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 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师生共同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 7.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中学校长对学校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中学校长对学校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埝头中学学校管理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有机会向领导和校长们汇报工作,自教育局提出“双四战略”实施以来,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现将学校各方面管理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班子管理 我们学校的中层领导是老中青相结合,时时以团结协作为宗旨。虽然有不同的分工,遇到问题也是主动互相出注意,拿意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任何一位中层领导都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像张立峰和杨红光两位主任,一直担任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课,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教师们看在眼里,表现在行动上。 二.重视德育教育 我校一直坚持让学生以做人为本。成绩不好可以慢慢提升,人品不好就会毁掉一辈子,甚至一个家庭。应该怎样进行德育教育,除班主任的苦口婆心以外,学校每周一早操时间进行升国旗仪式,各班级轮流在国旗下进行演讲并宣誓。每天起床铃响后,学校所播放音乐都是一些爱国和感恩的歌曲,比如,之前播放:感恩的心,爸爸,校园的早晨;本周刚更换为:黄河大合唱,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周六放学时播放:妈妈我想你,祝你平安等。学校还成立了学生的广播站,每天吃饭前后时,将一些好人好事,优秀作文进行播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安全教育和管理

因我校全封闭管理,全部学生吃住在学校,在安全教育和管理上增加了一定难度。每周一升国旗学生宣誓后,由主抓安全的杨红光主任把上周各班出现的一些情况向全体学生通报,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让班主任把受的批评的学生进行再教育。政教处每周对宿舍进行不定时搜查,发现带违禁物品的学生,政教处登记后交办主任进行个别教育,严重的通知家长来学校共同教育,达到家校共管的效果。 四.校园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并具有文化氛围的校园能让师生舒心的工作和学习。每个班外面走廊的墙壁上都有本班学生的作品,根据各班情况,钢笔字,绘画,优秀作文等定期更换。每班外面的墙上悬挂的不是名人名言,而是该班学生推选出来的学习之星,道德之星等,每学期进行再推选再更换,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争胜心。 五.课外活动 为使学校增加活力,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校每周三、周五下午第三节为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各项课外活动。篮球队生龙活虎,书法和绘画班绘声绘色,电子琴班琴声悠扬,舞蹈队和锣鼓队响彻云天,图书阅览室学生络绎不绝,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六.狠抓班级管理 学校从学生出操、班主任出操、卫生、纪律、学习、公务保护、课外活动等各方面制定了一套班级管理制度,积分形式的评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高中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引领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c18594562.html, 高中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引领作用 作者:姜发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在高中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个人的思想观念、形式作风、知识才学以及独特的领导才能都对学校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校长需要发挥其独特的引领作用,保证学校可以高效的运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及教师人才。本文从教育环境、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的建设三方面出发,详细讨论了校长在高中学校中的引领作用,希望可以帮助广大高中校长更加高效的管理学校,建设更加和谐的高中教学环境。 关键词:高中校长学校管理引领作用 引言 高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考入理想大学,开启人生崭新的发展阶段,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衔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高中学校应该对学校的制度管理,自由教学环境的创建高度重视起来。而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校长需要具备多种管理能力,利用自身的学识和独特人格魅力,引领学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创建出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校长需要从建设和谐教育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创建和谐团结的学校管理队伍这三点出发,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其积极的引领带头作用。[1] 一、从建设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入手 优质的教育环境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校长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环境,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具体的创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应该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人,应该学会从办公室走出来,经常性的进行“微服私访”,从身边小事出发,发现管理中缺失的细节部分,展开实际调研活动,与学生和教师展开真心的交流沟通,及时回应中基层管理诉求,从细微之处展现人文关怀。二是,整肃管理作风。校长应该以身作则,实行管理作风整顿活动,严厉打击教学管理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规范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和教师加强法制教育,在财政管理方面实行透明化监督方式,建立严明的教学管理氛围。三是,搭建校内交流平台。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搭建校内可供教师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师群体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凝聚教师团队的公示公议的亲和力,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有效的实施。四是,合理利用榜样作用。校长在管理学校中,应该加深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学会抓住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先进教学事迹的力度,树立教师的楷模形象,利用丰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激励教师教学热情,全面提升学校良好的教学氛围。五是,增加教师晋升机会。校长应该注重骨干教师的提拔工作,建立完善的职能评定系统,发掘出那些真正的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并在重要部门敢于提拔新人,让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内部竞争趋势。六是,关心学生和教师的生活问题。坚持加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关心教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综观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我现阶段课程评价改革的实际,我们可对这一评价理念作以下阐释和理解: ⑴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⑵从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以过程的评价。 ⑶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⑷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以原有状态的改进。

⑸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⑹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⑺在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60、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已经向我们描述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主体性,评价的开放性。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的名单

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的名单 1.北京市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 2.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明 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4.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袁爱俊 5.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第一小学校长王桂华 6.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李仲秋 7.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校长邰亚臣 8.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小学校长苏国华 9.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 10.天津市实验小学校长邹绍宁 11.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校长吴晓红 12.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 13.天津市耀华中学校长曲丽敏 14.天津市第43中学校长邢维静 15.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校长田运隆 16.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校长夏强 17.河北省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校长王变芳 18.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杨素珍

19.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校长张英华 20.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大陵庄小学校长李斌 2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校长乔守玮 22.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兵 2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校长郭小明 24.辽宁省实验中学校长刘玉华 25.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校长苏文捷 26.辽宁省大连市第79中学校长戚小娜 27.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孙鹤娟 28.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宋戈 29.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姚国华 3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长孔玉范 3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沙洪泽 3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69中学校长王顶在 33.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 34.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志刚 35.上海市崇明县试验小学校长洪德扬 36.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校长汪绍荣 37.上海市南汇区大团高级中学校长宋明伯 38.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校长丁强 39.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东洲中学校长张炳华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中学校长现实表现

中学校长现实表现 目录 第一篇:现实表现 第二篇:现实表现 第三篇:现实表现 第四篇:现实表现 第五篇:现实表现 正文 第一篇:现实表现 **同志现实表现材料 **,男,汉族,1975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1997年参加工作,1999年调入市政府办公室至今,现任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该同志政治、工作表现如下:一、思想进步,政治可靠。多年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党新时期的理论武装头脑,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基础;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重大决定,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积极参加“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注意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党的形象,思想进步,具有牢固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工作扎实,业务过硬。多年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一是在工作中注重学习,虚心向新老同志

请教,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不断加强对环保、卫生、金融等多项分管工作政策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工作方式向依法行政转变,达到了业务熟练,胜任本职工作。二是主动克服主管科室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困难,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常性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仅今年上半年就带领科室人员起草各类讲话、文件、总结、报告等公文近100余件,约5万字,起到了领导参谋助手作用,并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和表彰。尤其是在去年的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作为主管卫生工作的副主任,加班加点,配合市防治办及时起草疫情通报、阶段总结、防治动态等各类文稿近100件,下达各类通知50余次,有力推动了市防治办的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全市抗击典工作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三是积极承担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具有一定的协调和组织能力。 三、廉洁奉公,群众基础扎实。多年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认真遵守组织纪律和干部廉政条例,自觉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吃、不拿、不贪、不占,做到了防微杜渐和自重、自省、第二篇:现实表现 张思泉同志现实表现 张思泉,男,汉族,非党,1986年3月出生,系甘肃永登县人,XX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所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XX 年11月参加工作。一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该同志坚定不移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 念是什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回归生活。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留意书本知识的状况。把课程回归现实生活。新课程改革将留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本与生活的结合。体现为以活生生的情景为背景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学科综合。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各学科之间往往相互渗透,产生新的边缘学科。 (6)发展评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就是以评价促发展,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要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水平。 (7)全球概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我们需要对世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需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全球性的知识背景,因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意识的一代新人。

高中校长汇报材料

策马扬鞭自奋蹄 凝心聚力谱新篇 学校历史沿革 孝义四中既是一所年青的学校,更是一所历史厚重的学校。她的前身是兑镇中学,2003年搬迁入城,更名为孝义市第四中学校。 1956年,孝义县兴办兑镇初级中学校, 1958年,学校更名为县立第二中学校,为完全中学,学制为“三·三制”。 从1958年至1970年,县级各中学多次增减停合,兑镇中学未受影响(除文革外)。1970年8月,孝义中学停办,部分教师充实入我校,学制实行“二·二制”。1973年12月,我校合并柱濮、驿马、西泉等 3所高中,进一步壮大学校实力。1978年,学校学制改为“三·二制”,学生入学由春季改为秋季。1981年2月,学校被确定为吕梁地区重点中学。 昔日的兑镇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和辉煌教育成就的吕梁名校。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孝义的高中“东有孝中,西有兑中”,两所学校旗鼓相当,不相上下,有些年份甚至还超越孝中。过硬的教学质量吸引了本县东部及吕梁其它县的学生慕名而来,学校培养了像中科院院士武维华等一大批优秀学子,有口皆碑。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思想的开放,城内第二中学的兴办,兑镇中学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昔日辉煌的光环开始褪色,学校步入发展的衰变期。

2003年9月,在孝义市委市政府“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搬迁入城,并正式更名为孝义市第四中学校。学校搬迁入城,又给昔日的老校提供了再次发展的宝贵机遇。进城十年来,经过几任校长和全体师生的艰苦努力,四中有了巨大变化。办学理念逐渐清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其标志是:2014年以来,学校新生录取分数线打破了孝义市高中序列的圈子,位列第三,连续多年位列吕梁市二类学校之首,超过了吕梁市部分县一类高中。 办学优势和存在问题 1、办学优势 (1)优秀的文化传承。 2003年兑镇中学搬迁入城,学校规模扩大,从6轨变成12轨,招聘了大量教师,但到现在,15年过去了,来自兑中并一直秉承兑中“吃苦耐劳、大度宽容、积极进取”精神的教师尚有49人在校。这些教师全都为40岁以上的中年骨干教师,散布在学校的各个岗位。他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传承着兑镇中学优秀的文化传承。 (2)优良的德育传统。在传承兑镇中学优良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学校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在学生养成教育、环境育人、成长档案等方面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3)丰富的办学经验,具有较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