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第二十一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导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药物的分类,强心苷类对心脏的作用、

作用机制、中毒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扩血管药治疗CHF的机制。

2.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治疗

CHF的基本作用原理与应用。

3.了解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的作用和应用,以及中医药理论关于慢性心功能

不全的治疗。

第一节概述

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是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以致在静息或一般体力活动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将静脉回流的血液充分排出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及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根据发病急缓,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其中,慢性心功能不全,常有显著的静脉血液淤积,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种多原因多表现的“超负荷心肌病”。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表现为心脏不能射出足量血液以满足全身组织的需要。心功能受几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心收缩性,心率、前、后负荷及心肌氧耗量等。CHF时收缩性减弱,心率加快,前后负荷增高,氧耗量增加。CHF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CHF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排出量的不足。而心排出量不足除了心脏收缩性降低外,也可由心脏负荷加重引起。

(一)心肌功能变化

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肌受损,表现为左心、右心或全心功能降碍。大多数患者以收缩性心力衰竭为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射血分数下降明显,组织器官灌流不足;收缩性心力衰竭者对正性肌力药物反应良好。少数患者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称舒张性心力衰竭,主要是心室的充盈异常,心室舒张受限和不协调,心室顺应性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压增高,体循环及(或)肺循环淤血,舒张性心力衰竭者射血分数下降不明显甚至可维持正常,用正性肌力药物疗效差。极少数由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所致

的心力衰竭,心搏出

量并不减少甚或增髙,表现为高搏出量心力衰竭,该类患者用本章讨论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难于奏效。

心脏负荷加重分为:

(1)后负荷(收缩期负荷)加重,即心室收缩时所需克服的排血阻力增加,可见于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狭窄,高血压病肺动脉高压等。

(2)前负荷(舒张期负荷)加重,即心室舒张时所承受的容量负荷增加,可见于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的血液返流及全身性血容量增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动静脉瘘等),使回心血量增加。

心脏具有丰富的储备力,能够及时调整功能强度以适应机体需要的变化。当心脏负荷增加时,机体可通过心脏的代偿性扩张、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等使心排出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以维持组织代谢的需要,此即心功能的代偿期(compensatory stage)。当心排出量的减少超过代偿的限度时,即为失代偿期(in compensatory stage)。如发生感染、过度劳累、心律失常、输血输液过多过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都可加重心脏负荷或病变,导致代偿不全,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

CHF的临床症状可因其发病原因不同而有差异:

(1)高血压、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致左心室负荷过重,首先出现左心衰竭,左心室输出量减少,左心瘀血。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肺循环瘀血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咳嗽、肺水肿等。

(2)肺动脉高压可使右心室负荷过重,导致左心衰竭。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体循环瘀血的症状和体征,如水肿、内脏瘀血肿大、颈静脉怒张、严重发绀等。最终导致全心衰竭而出现左、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二)心脏结构变化

CHF发病过程中,心肌处于长期的超负荷状态,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能量生成障碍,心肌过度牵张,心肌细胞内Ca2+超载等病理生理改变引发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堆积,胶原量增加,胶原网破坏,心肌组织纤维化等形态学改变称重构(remodeling),表现为心肌肥厚、心腔扩大、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

CHF时神经内分泌及β-肾上腺素受体信息转导系统的变化

近年发现CHF时既有心调节机制的变化,也有心β-肾上腺素受体信息转导系统的变化。表现如下:

1.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这是CHF发病过程中早期的代偿机制,是一种快速调节。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从而使心肌收缩性增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以维持血压,这都起到代偿作用。久后心肌氧耗量增加,后负荷增加,心工作加重,反使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激活这一系统对循环的调节较为缓慢。CHF症状明显的患者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升高。RAAS的激活将强烈收缩血管,久之也将造成恶性循环。醛固酮(aldosterone)增多促进水肿,AngⅡ还能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加重发病过程。

3.精氨酸加压素分泌增加 CHF轻症患者血中精氨酸加压素浓度已有升高,能促使外周血管收缩,既有利地维持血压,又不利地恶化病情,可能参与了CHF 晚期的发病过程。

4.血液及心肌组织中内皮素(endothelin, ET)增多 CHF时多种刺激因素如低氧、氧自由基、AngⅡ等都能使心内膜下心肌以自分泌、旁分泌方式产生内皮素,产生强烈收缩血管作用和正性肌力作用。内皮素还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而引起心室重构。

5.其他内源性调节的变化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F)有排钠利尿、扩张血管、拮抗RAAS活性等作用。轻度、重度患者血中ANF

含量增多,可能有缓解病情的功效。前列腺素E

2、I

2

也是重要的内源性血管扩张

物质,在CHF患者血中其浓度增高,也起到缓解发病过程的作用。内皮依赖性松弛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即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能明显扩张血管。实验性心衰犬体内EDRF减少。内皮素在CHF

患者体内含量增多,可能参与血管收缩过程,但二者确切的发病学意义,尚待研究。

6.心细胞β

1-受体的密度下降 CHF患者心肌细胞的β

1

-受体由占心肌肾

上腺素受体的70%~80%降为50%,即β

1

-受体下调,这是受体长期与较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相接触的结果,也是使心免受过量Ca2+负荷之害的一种保护机制。CHF

时β

1-受体与G蛋白脱偶联,兴奋性Gs量减少,抑制性G

i

量增多,同时腺苷酸

环化酶活性下降,细胞内cAMP含量减少,但G蛋白和腺苷酸环化酶的变化是原发还是继发也待研究。

从上述多种调节机制和β

1

-受体信息转导系统的变化来看,现较重视CHF 发病中的神经内分泌因素。对于CHF的治疗,除了治疗原发病外,目前广为采用的是以改善心脏功能为主的综合治疗法。治疗药物主要为强心苷类,也包括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及用于降低心脏负荷的药物。

正常:

心衰:

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根据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治疗CHF的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1.强心苷类药地高辛等。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①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

1

)拮抗药:氯沙坦等。

③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3.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4. β-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

5.扩血管药硝普钠、硝酸异山梨酯等。

6.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等。

7.中药类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第二节强心苷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来源及化学】强心苷来源于植物如紫花洋地黄和毛花洋地黄,所以又称洋地黄类(digitalis)药物。其他植物还有康毗毒毛旋花、羊角拗、夹竹桃、铃兰、冰凉花等。动物药蟾酥中也含有强心苷。强心苷有一级苷、二级苷之分,前者天然存在于植物中,提取过程中经水解失去乙酰基和糖成为二级苷。常用的一级苷有毛花苷丙(lanatoside C),二级苷有地高辛地高辛(digoxin)和洋地黄毒苷(digitoxin)。

强心苷由糖和苷元(配基)结合而成。苷元由甾核与一个不饱和内酯环构成,

糖的部分除葡萄糖外,都是稀有的糖如洋地黄毒糖等。甾核上C

3、C

14

、C

17

位都有

重要取代基。C

3

位β构型的羟基是甾核与糖相结合的位点,脱糖后此羟基转为

α构型,苷元即失去作用;C

14必有一个β构型羟基,缺此则苷元失效;C

17

联结

β构型的不饱和内酯环,此环若是饱和或被打开,就会减弱或取消苷元作用。

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性的作用来自苷元,苷元的结构特征对其活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糖则能增强苷元的水溶性,增强对心肌的亲和力,延长其作用,一般以三糖苷作用最强。

【药理作用】各种强心苷的药理作用基本相同,只是作用的强弱、起效的快慢、持续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

1.加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effect)在治疗剂量下,强心苷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性,表现为心肌收缩时张力的提高和心肌缩短速率的提高。这是对心肌的直接作用,因在离体乳头肌和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强心苷也有作用。

心肌收缩增加,使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肌缩短速率提高,使心动周期的收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有利于静脉回流和增加每搏输出量。

强心苷在心功能不全患者和正常人心脏都具有正性肌力作用,但只增加前者的心输出量,而不增加后者的心输出量。因为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导致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外周阻力增高。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外周阻力下降,加上舒张期延长,回心血量增加,终致心输出量增加。但在正常人,强心苷有收缩血管提高外周阻力的作用,限制心输出量的增加,且无更多的回心血提供来增加心输出量。

2.减慢心率(负性频率作用,negative chronotropic effect)强心苷减慢心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心功能不全而频率加快的病人中。心功能不全时,心搏出量减少,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性提高交感神经功能,兴奋窦房结,引起心率加快。这是一种代偿性反应。但心率加快超过一定限度时,则舒张期过短,回心血量减少,反而限制心输出量的增加。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前述反射减弱或消失,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从而减慢心率。强心苷减慢心率的作用对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是有利的,因心率减慢可延长舒张期,增加静脉回流,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也可使心脏得到更充分的休息和冠脉供血。

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强心苷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随用药剂量、心肌部位、心肌状态等情况不同而异。

治疗量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力,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此作用能被阿托品所取消。中毒量强心苷能明显抑制Na+-K+-ATP酶,使细胞内失K+,最大舒张电位减弱,除极发生在较小膜电位的结果,而减慢房室结传导,此作用不被阿托品所取消。

治疗量强心苷通过迷走神经的作用降低窦房结和心房的自律性。迷走神经兴奋能促进K+外流,使膜最大舒张电位负值加大,远离阈电位,因而自律性降低。中毒量强心苷能直接抑制浦氏纤维细胞膜Na+-K+-ATP酶,使细胞内失K+而多

Na+,减少最大舒张电位负值,致自律性升高。此外,最大舒张电位负值的减少易使快钠通道失活而慢钙通道激活,钙离子内流触发迟后除极,亦引起自律性增高。

强心苷通过迷走神经家看看心房肌细胞K+外流,使复极加速,有效不应期缩短。

4.对心电图的影响治疗量强心苷最早引起T波变化,其幅度减小,波形压低甚至倒置,S-T段降低呈鱼钩状,随后还见P-R间期延长,反映房室传导减慢,Q-T间期缩短,反映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ERP和APD缩短。P-P间期延长则是窦性频率减慢的反映。中毒量强心苷会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也会出现相应变化。

5.对其他系统的作用①对血管的作用:强心苷能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使动脉压升高,外周阻力上升,此作用与交感神经、肾上腺及心输出量的变化无关,但CHF患者用药后,因交感神经活性降低的作用超过直接收缩血管的效应,因此血管阻力下降、心排血量及组织灌流增加、动脉压不变或略升。已证明强心苷能收缩下肢、肠系膜血管及冠状血管等。正常人用药后血管阻力升高约23%,局部组织血流减少。②对肾脏的作用:CHF患者用强心苷后利尿明显,是正性肌力作用使肾血流增加所继发的。对正常人或非心性水肿患者也有轻度利尿作用,是抑制肾小管细胞Na+-K+-ATP酶,减少肾小管对Na+的再呼吸的结果。③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中毒量可兴奋延脑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呕吐。严重中毒时还引起中枢神经兴奋症状,如行为失常、精神失常、谵安甚至惊厥。中毒量强心苷还明显增强交感神经的活性,有中枢和外周两方面影响。这也参与了中毒量所致的心律失常的发病过程。强心苷还能降低CHF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进而减少血管紧张素II及醛同酮含量,对心功不全时过度激活的RAAS产生拮抗作用。

【正性肌力作用机制】三方面因素决定着心肌收缩过程,它们是收缩蛋白及其调节蛋白;物质化谢与能量供应;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物质Ca2+。已证明强心苷对前二方面并无直接影响,却能增加兴奋时心肌细胞内Ca2+量,并认为这是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的基本机制。

从原发作用部位的亚细胞或分子结构看,强心苷只与细胞膜上Na+-K+-ATP

酶相结合并抑制之。已认为Na+-K+-ATP酶就是强心苷的受体,它是一个二聚体,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是催化亚单位,贯穿膜内外两侧,分子量112000D,约含1021个氨基酸残基。β亚单位是一糖蛋白,分子量约35 000D,可能与α亚单位的稳定性有关。

现知α亚单位有8个疏水性跨膜α-螺旋段,H

1~H

8

,分属于N端和C端1/3,

所余中央1/3则折叠成巨大的胞溶部结构域,其中包含ATP结合水解部位501位赖氨酸,ATP水解成的磷酸则结合于369位天冬氨酸。

强心苷与酶的结合位点,曾认为在N端H

1-H

2

间的胞外袢上,但未能最后确

定,仅知此胞外袢能影响结合过程中的构象变化,使酶活性下降。体内条件下,治疗量强心苷抑制Na+-K+-ATP酶活性约20%,使钠泵失灵,结果是细胞内Na+量增多,K+量减少。胞内Na+量增多后,再通过Na+-Ca2+双向交换机制,或使Na+内流减少,Ca2+外流减少,或使Na+外流增加,Ca2+内流增加。对Ca2+而言,结果是细胞内Ca2+量增加,肌浆网摄取Ca2+也增加,储存增多。另也证实,细胞内Ca2+少量增加时,还能增强Ca2+离子流,使每一动作电位2相内流的Ca2+增多,此Ca2+又能促使肌浆网释放出Ca2+,即“以钙释钙”的过程。这样,在强心苷作用下,心肌细胞内可利用的Ca2+量增加,使收缩加强。

在多种条件下,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与Na+-K+-ATP酶的抑制之间显示了平行关系:如细胞内Na+增加,能使两种作用的发生速率都加快;细胞外K+增加则降低两作用的发生速率;减少细胞外K+使两种作用都能延长;另见强心苷对不同种类动物的这两种作用在强度上也有差异,然二种作用的差异也是相符的。这些平行关系为上述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气的支持。

中毒量强心苷严重抑制Na+-K+-ATP酶,使细胞内Na+、Ca2+大量增加,也使细胞内K+量明显减少,后者导致心细胞自律性增高,传导减慢,容易引起心律失常。

【体内过程】常用的地高辛和洋地黄毒苷的作用性质基本相同,但因药代动力学性状有别,使作用程度上有快慢、久暂之分。洋地黄毒苷仅在C

14

位有一极性基团羟基,其极性低而脂溶性高,所以口服吸收率较高,原形经肾排泄较少。地高辛在C

12、C

14

位各有一羟基,极性略高,所以口服吸收率略差,原形经肾排泄略多。

1.吸收洋地黄毒苷口服吸收稳定完全,其生物利用度高达100%,地高辛生物利用度约60%~80%,个体差异显著。不同片剂产品的吸收率差异更大,变动在20%~80%之间,这与地高辛原料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小溶出度高,吸收率高,反之则低。经改进制备工艺中颗粒体积后,其生物利用度已经提高,差异缩小,中国药典规定地高辛片剂一小时的溶出度不得低于65%。强心苷口服吸收后,部分经肝与胆管排入肠道而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洋地黄毒苷肝肠循环较多,与其作用持久有一定关系。

2.分布强心苷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浆蛋白发生可逆性结合而分布全身。洋地黄毒苷结合较多,在肾、心、骨骼肌与血清中的浓度比为8.7:5.4:2.9:1。地高辛结合较少,分布于各组织中,以肾内浓度最高,心、骨骼肌中次之。

3.代谢转化泮地黄毒苷脂溶性较高,易进入肝细胞,代谢较多。它可经P450

氧化脱糖成甙元,再在C

3位转为α构型而失效;部分在C

12

位被羟基化转化成地

高辛仍属有效,在人体中此转化约占总代谢量的8%;又有部分甙元的不饱和内酯环被氢化成饱和环而降低效应;代谢产物最终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而经肾排泄。地高辛的代谢转化较少,主要被氢化成二氢地高辛,继而再被脱糖,内酯环氢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经肾外排。二氢地高辛的生成有赖于肠道细菌Eubact.lentum的存在,红霉素、四环素等能抑制肠菌,减少二氢地高辛的生成,具有提高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效应。

4.排泄洋地黄毒苷排泄缓慢,是它作用持久的主要原因。它的代谢产物多数经肾,少量经肠道排出。少量原形物也经肾排泄。地高辛经肾小球过滤,部分也经肾小管分泌排出,每日可排出体内量的1/3。

5.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强心苷的小儿用量,按体重计,较成人高。地高辛维持量2岁以下儿童为0.015~0.02mg/kg,2岁以上为0.01~0.015mg/kg,因儿童排泄较多,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分布容积较大。老年人用量以少于成年人20%~30%为宜。地高辛维持量为0.125~0.2mg,因老年人肾排泄少,分布容积小,血浓较高。

两种强心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用量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口服吸收%90~10060~85给药法口服口服

蛋白结合%9725作用开始(h)21~2

肝肠循环%267达峰浓度(h)8~124~8

原形肾排泄%1060~90毒性消失(d)3~71~2

代谢转化%7020作用完全消失2~3周3~6天

分布容积(L/kg)0.6 5.1~8.1全效量(mg)0.8~1.2

0.75~

1.25

消除半衰期5~7天36h维持量(mg)0.05~0.30.125~0.5

治疗血浆浓度

(ng/ml)

10~350.5~2.0

肝疾患严重时会影响药的代谢和血浆蛋白结合率。但一般肝病时,洋地黄毒苷的消除并未减慢反而加快。因此时血浆蛋白减少,游离强心苷增多反多被代谢。

肾疾病时,地高辛排泄减少,其用量应根据肌酐清除率计算。洋地黄毒苷的消除则与肾功能无明显关系。

毒毛花苷K(strophantin K)含较多羟基,极性高,口服吸收仅5%,作静脉注射用。几无代谢,以原形经肾排泄。半衰期约19h,是短效药,现已少用。

【临床应用】

1.慢性心功能不全在过去几十年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强心苷加利尿药几乎用于每一位心力衰竭的病人,但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加深及对ACE抑制药、β受体阻断药临床疗效的肯定,强心苷现多用于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对利尿药、ACE抑制药、β受体阻断药疗效欠佳者。强心苷由于增强心肌收缩性,使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改善动脉系统供血症状;由于心排空完全,舒张期延长,使回心血量增多,静脉压下降,从而解除静脉系统瘀血症状。强心苷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都有一定疗效,但疗效可因情况不同而异。

(1)对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效果良好,对伴有心房颤动或心室率过快者疗效更好。

(2)对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贫血及维生素B

缺乏等疾病的心功

1

能不全,疗效较差,因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3)对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心肌损伤或活动性心肌炎(如风湿活动期)等,疗效不佳。因此时心肌缺氧,能量产生障碍,且缺氧又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和细胞进一步缺钾,这些因素都易引起强心苷中毒。

(4)对伴有机械性阻塞的心功能不全,如狭窄性心包炎、严重二尖瓣狭窄等疗效不佳或无效,因心室舒张和充盈受阻。

(5)对急性心力衰竭或伴有肺水肿的病人,宜选用作用迅速的毒毛旋花苷K或去乙酰毛花苷丙静脉注射。待病情稳定后改用口服强心苷维持。

(6)但对扩张性心肌病,心肌肥厚、舒张性心力衰竭者不应选用强心苷,而应首选β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

2.强心苷对CHF的治疗价值近年有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证实地高辛确能缓解或消除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提高运动耐力,加强左心室功能,效果可靠,但未能降低病死率。

对窦性节律的中、轻度CHF患者,现已肯定地高辛能增加射血分数,改善左心室功能,防止病情恶化。

现认为对有症状的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CHF患者,地高辛疗效明确,仍是常用药物。地高辛合用利尿药是CHF的基础用药。

与其他治疗CHF的药物相比,强心苷有以下优点:它应用方便,每日口服一次即可;长期久用疗效不减;一般有效剂量毒副反应并不严重。强心苷的主要缺点是没有正性松弛作用,不能纠正舒张功能障碍。

3.某些心律失常

(1)心房纤颤:即心房肌发生细弱而不规则纤维颤动,每分钟可达400-600次。其主要危险在于心房过多的冲动传到心室,引起心室率过快,妨碍心室泵血功能,导致严重循环障碍。强心苷减慢房室传导的作用,阻止过多冲动传到心室,从而减慢心室率,改善心室泵血功能,但对多数病人并不能消除房颤。

(2)心房扑动:系快速而规则的心房异位节律,每分钟250~300次。频率虽比房颤少,但较易传入心室,引起难控制的心室率加快。强心苷能缩短心房不应期,使扑动变为颤动。强心苷在心房颤动者较易控制心室率。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情况下,由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因而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充血,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诊断要点】 1.国内诊断标准 (1)隐性或无症状性心力衰竭 a.有器质性心脏病史。 b.有原发病症状,但无心力衰竭的症状。 c.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X线胸片心房、心室扩大或心室肥厚,舒张或(和)收缩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50%,但无肺淤血表现。 (2)症状性心力衰竭 a.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 b.左心衰竭 症状:容易疲乏,运动耐力降低;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和咯血。 体征:心率增快,心尖部出现舒张期奔马律,两肺底或全肺出现干罗音和(或)湿罗音。 辅助检查: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及肺淤血表现。 c.右心衰竭 症状:上腹部饱胀、肝区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少尿、夜尿增多。 体征:发绀,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脏大和压痛,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全身出现水肿,胸、腹腔积液和心包积液。 辅助检查:右心或全心扩大,心功能不全。 全心衰竭:左、右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 2.国外诊断标准: 部分心功能不全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可无典型心力衰竭的症状,而仅表现为疲倦、神志改变、恶心、食欲不振。此外呼吸困难、疲倦、

水肿等表现又并非心力衰竭的特征性表现,故心力衰竭的诊断应结合具体病情全面分析,对不典型病例可参照Framingham诊断标准(表*)。确诊心力衰竭应同时具备两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和2项次要标准。 表*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Framingham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 2.次要标准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踝部水肿 颈静脉怒张夜间咳嗽 肺部罗音肝大 心脏增大胸腔积液 急性肺水肿肺活量比最大值降低1/3 舒张期奔马律心动过速(心率>120次/分) 静脉压升高(>16 cm H2O) 劳力性呼吸困难 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 3.主要或次要标准 治疗5 d内体重下降>4.5 kg 3.心功能分级:根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标准,目前国内外均采用。 心功能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无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症状。 心功能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一般活动即有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功能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度活动即有上述症状。 心功能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治疗程序】 1.病因治疗:针对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基础心脏病的病因给予适当的处理,如冠心病使用抗心肌缺血药物、进行血管重建术(介入或外科手术),瓣膜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或手术纠正先天性心脏病的异常,控制高血压等。病因治疗最大的障碍是发现和治疗过晚,很多病人常满足于短期治疗缓解症状,拖延时日至发展为严重的心力

心血管系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血管系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概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排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临床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心衰是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期较常见危重症之一。如不及时诊断,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衰的病因很多,小儿时期以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其中以先心病引起者最多见,其次有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幼儿期以感染、贫血、心脏手术后引起的多见;4岁后因先心病引起的少见,多数为后天性心脏病引起。诱因常为支气管肺炎、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缺氧等。心衰的发病机制复杂,基本机制为心肌收缩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至心脏工作能力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患儿的典型临床表现可分3方面: (一)交感神经兴奋和心脏功能减退的表现:①心动过速:婴儿心率>160次/min,学龄儿童>100次/min,心动过速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缺氧状况。②

烦躁不安;③食欲下降;④多汗;⑤活动减少;⑥尿少; ⑦心脏扩大与肥厚;⑧奔马律;⑨末梢循环障碍;⑩发育营养不良 (二)肺循环淤血的表现:①呼吸急促;②喘鸣音; ③湿性啰音;④发绀;⑤呼吸困难;⑥咳嗽 (三)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①肝脏肿大;②颈静脉怒张;③水肿;④腹痛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ST-T改变、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病理性Q波。 2. X线表现:心影增大,肺静脉淤血,肺水肿,胸腔积液,瓣膜钙化,心包钙化。 3. 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下降。 4. 血常规:可出现贫血。 5. 血生化:可以出现电解质紊乱。 6. 心肌酶:CK,CK-MB升高;BNP、Pro-NT-BNP 增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心力衰竭的分类 1.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类: ①左心衰竭;②右心衰竭;③全心衰竭 2. 根据发病的速度分类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第二十一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导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药物的分类,强心苷类对心脏的作用、 作用机制、中毒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扩血管药治疗CHF的机制。 2.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治疗 CHF的基本作用原理与应用。 3.了解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的作用和应用,以及中医药理论关于慢性心功能 不全的治疗。 第一节概述 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是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以致在静息或一般体力活动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将静脉回流的血液充分排出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及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根据发病急缓,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其中,慢性心功能不全,常有显著的静脉血液淤积,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种多原因多表现的“超负荷心肌病”。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表现为心脏不能射出足量血液以满足全身组织的需要。心功能受几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心收缩性,心率、前、后负荷及心肌氧耗量等。CHF时收缩性减弱,心率加快,前后负荷增高,氧耗量增加。CHF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CHF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排出量的不足。而心排出量不足除了心脏收缩性降低外,也可由心脏负荷加重引起。 (一)心肌功能变化 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肌受损,表现为左心、右心或全心功能降碍。大多数患者以收缩性心力衰竭为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射血分数下降明显,组织器官灌流不足;收缩性心力衰竭者对正性肌力药物反应良好。少数患者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称舒张性心力衰竭,主要是心室的充盈异常,心室舒张受限和不协调,心室顺应性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压增高,体循环及(或)肺循环淤血,舒张性心力衰竭者射血分数下降不明显甚至可维持正常,用正性肌力药物疗效差。极少数由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所致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训练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训练 梁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康复医学科,广州 510080) 通讯作者:梁崎 E-mail :liang_qi@https://www.360docs.net/doc/3c19164501.html,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强制性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和机体代谢需求,但限制体力活动亦带来诸多弊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治疗的研究逐渐增多,其益处亦逐渐被认识。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了《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指出运动训练可提高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且可能降低轻至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及住院率,推荐患者规律性参加体力活动和运动训练(Ⅰ类推荐,A 级证据)[1]。2012年,上述指南再次更新,并再次强调运动训练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益处,强烈推荐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进行规律的运动训练[2]。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也明确指出运动训练(规律的体力活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有效,并建议运动训练可作为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规疗法(Ⅰ类推荐,A 级证据)[3]。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明确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情况改善后在不引起症状的前提下,应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Ⅰ类推荐,A 级证据)[4]。纽约心脏协会(NYHA )心功能分级Ⅱ~Ⅲ级患者可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运动训练(Ⅰ类推荐,B 级证据),以达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 运动耐量下降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 运动不耐受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的 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下降导致运动肌肉供血不足而影响能量供应是运动耐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能完全用以解释运动耐量的降低,如运动能力与测得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较差[5,6],以及通过药物治疗改善中心血流动力学反应后运动能力的延迟恢复均提示尚有其他因素影响患者的运动耐量[7]。 心力衰竭患者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对运动耐量产生不良影响。患者生理性死腔和无效通气量的比例增加、通气/灌注失调、中枢CO 2化学受体敏感度增加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过度换气。慢性肺动脉高压、呼吸肌力减弱和疲劳、呼吸肌组织化学改变以及肺顺应性下降均可导致呼吸变浅,进一步增加生理性死腔[8]。上述因素导致患者运动时呼吸困难和疲乏感加剧,运动耐量下降。 影响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外周因素包括:①外周血管舒张功能异常导致运动肌肉血流供应不足。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四肢的血流均少于健康人群,这与心力衰竭患者血管舒张功能异常有关[9]。其机制包括: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内皮素水平增加、钠离子浓度升高及血管的僵硬程度增加等[10,11]。②肌肉有氧代谢能力下降。心力衰竭患者肌肉的Ⅰ类纤维减少,代之以Ⅱb 类纤维,前者主要进行有氧代谢,而后者以无氧糖酵解为主。胞浆和线粒体内有氧代谢相关酶的浓度下降、肌肉线粒体含量减少、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降低等均使肌肉对氧的摄取和利用减少[12]。③肌动力反射激活。位于骨骼肌上的肌动力感受器在运动早期接受代谢酸性产物刺激,调控肌肉局部的血流变化,同时也与局部交感血管收缩

药理学第二十二章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第二十二章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一、名词解释 1.强心苷 2.全效量 二、单选题 1.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药物是( ) A.地高辛B.米力农C.氯沙坦D.普萘洛尔E.硝普钠 2.地高辛治疗心房纤颤的机制是通过( ) A.抑制Na+--K+--ATP酶B.增强迷走神经效应,抑制房室结传导 C.延长不应期D.降低自律性E.缩短不应期 3.强心苷治疗心力衰竭的初始作用是( ) A.缩小心室容积B.负性频率C.降低心肌的耗氧量D.正性肌力作用E.负性传导 4.强心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佳适应证是( ) A.严重二尖瓣狭窄诱发的心力衰竭 B.高血压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房纤颤 C.甲亢诱发的心力衰竭 D.重度贫血引起的心力衰竭 E.肺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 5.地高辛对心肌自律性的影响( ) A.窦房结降低,浦肯野纤维提高B.窦房结提高,浦肯野纤维提高 C.窦房结降低,浦肯野纤维降低D.窦房结提高,浦肯野纤维降低 E.以上均不是 6.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作用持久的强心苷类药物是( ) A.地高辛B.去乙酰毛花苷C.毒毛花苷K D.洋地黄毒苷E.铃兰毒苷7.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最好选用( ) A.苯妥英钠B.奎尼丁C.胺碘酮D.普萘洛尔E.地尔硫卓 8.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急症状应选用( ) A.洋地黄毒苷B.毒毛花苷K C.地高辛D.异丙肾上腺素E.麻黄碱9.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宜选用( ) A.阿托品B.奎尼丁C.普萘洛尔D.维拉帕米E.氯化钾 10.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不宜用氯化钾的是( ) A.房室结性心动过速B.室性心动过速C.房性早搏D.房室传导阻滞E.房性心动过速 11.能同时扩张动静脉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是( ) A.硝酸甘油B.硝酸异山梨酯C.哌唑嗪D.肼屈嗪E.地高辛 12.能降低地高辛血浓度的药物是( ) A.奎尼丁B.胺碘酮C.硝苯地平D.普罗帕酮E.苯妥英钠 13.久用不易使作用效果减弱的血管扩张药是( ) A.卡托普利B.硝普钠C.硝酸甘油D.哌唑嗪E.普萘洛尔 14.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β受体部分激动剂( ) A.多巴酚丁胺B.卡维洛尔C.米力农D.地高辛E.普萘洛尔. 15.能提高地高辛血浓度而增强其疗效的抗生素是( )

2份,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很少数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心排血量维持正常,但由于异常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淤血。后者常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早期或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称之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的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两种,以慢性居多。 【疾病特点】 l. 急性心力衰竭以左心衰竭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常见病因有急性广泛性心肌 梗死、急性瓣膜反流、高血压危象、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输血输液过多过快等。发生急性 心力衰竭必须立即救治,否则会危及生命。 2。慢性心力衰竭起病缓慢。其病因以瓣膜疾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和冠心病。常见的诱因有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体力过度、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激动等;其他诱因如妊娠、分娩、药物使用不当、环境气候急剧变化、合并有甲状腺功能亢迸、贫血、肺栓塞等。 【健康教育要点】 1。住院健康教育

(1)休息指导:说明休息可减少氧的消耗,减少回心血量及减慢心率,从而减轻心脏负担。轻度心力衰竭,要求限制其体力活动,有充分睡眠时间。重度心力衰竭均应卧床休息,并尽可能保持舒适体位。 (2)饮食指导:强调要进食低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晚餐不可过饱,避免发生夜间心功能不全。目前由于利尿药应用,心功能一级对钠盐限制不须过严,心功能二级食盐<5g/d,心功能三级<2.5g/d,心功能四级

执业药师药理学抗心力衰竭药习题及答案

实用文档 第二十四章抗心力衰竭药 一、A 1、能有效地防止和逆转心衰患者的心肌重构的药物是 A、地高辛 B、多巴酚丁胺 C、米力农 D、氢氯噻嗪 E、依那普利 2、对于ACEI类药描述错误的是 A、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 B、唯一的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药物 C、明显降低全身血管阻力 D、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作用 E、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3、关于应用ACEI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A、与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有关B可逆转心室肥厚C可明显降低病死率D、肾血流量减少E、可引起低血压及肾功能下降 4、卡托普利主要通过下列哪项而起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作用 A、利尿降压 B、扩张血管 C、拮抗钙 D、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E、阻断α受体 5、应用强心苷治疗心律失常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B、用于治疗心房扑动 C、用于治疗心房纤颤 D、可使心房扑动转为心房纤颤 E、可加快房室传导 6、关于强心苷临床应用的描述,不正确的说法是哪一项 A、对瓣膜病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良好 B、对高血压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效果良好 C、对继发于严重贫血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效果良好 D、对甲亢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较差 E、对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差 7、下列哪一点有关强心苷心肌电生理特性的说法是错误的 A、治疗量强心苷对心脏不同部位的作用不同 B、使窦房结自律性下降 C、使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升高 D、加快房室结的传导性 E、缩短心房和浦肯野纤维的有效不应期 8、强心苷降低衰竭心脏的耗氧量,与下述哪种因素无关 A、心室容积减小 B、室壁张力下降 C、心脏的频率减慢,得到较好休息 D、加强心肌收缩性 E、强心苷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使外周阻力降低 9、下列哪种药对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最佳

抗心衰药物的研究进展

目录 前言 2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2 1.1 药理作用 2 1.2 临床应用 2 2 AT1受体拮抗剂3 2.1 药理作用 3 2.2 临床应用 3 3 β-受体阻滞剂 4 3.1 药理作用 4 3.2 临床应用 4 4 钙增敏剂 5 4.1 药理作用 5 4.2 临床应用 5 展望 6 参考文献7 致谢9 抗心衰药物的研究进展 陈明红 摘要:本文综述抗心衰药物药理作用、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抗心衰药物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总结。近几年来,很多抗心衰药物(如ACEI、AT1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增敏剂等)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抗心衰药物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其提升空间还很大,应该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好的抗心衰药物。 关键词:心力衰竭;ACEI;AT1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增敏剂 Advance in the Researches of Anti-heart Failure Drugs CHEN Ming-Hong Abstract:This context review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anti-heart failure drugs. Refer to drug clinical trials and clincal research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analysis,collation,summary. In the recent years,a lot of anti-heart failure drugs (such as ACEI, AT1 receptor antagonists, beta-blockers, calcium sensitizer etc) have been widely appliced in clinical,have the good clinical effect. Study on the anti-heart failure drugs is booming,the promotion space is still very great,which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drug. Keywords: heart failure;ACEI; AT1 receptor antagonists; beta-blockers; calcium sensitizer 前言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心脏功能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症。心力衰竭是一个相对常见的疾病,据调查,美国有心衰患者500万例,每年新诊断心衰的患者超过50万。因心衰加重到急诊就诊的患者中90%需要住院治疗[1]。面对死亡率增加和反复住院的两大问题,抗心衰药物研究的目的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从而延长患者寿命,降低死亡率。 本文介绍了ACEI、AT1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增敏剂等几种抗心衰药物的药理作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二十六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强心甙起效快慢取决于: A.口服吸收率 B.肝肠循环率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代谢转化率 E.原形肾排泄率 2、奎尼丁升高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原因是: A.促进地高辛吸收 B.减慢地高辛代谢 C.增加地高辛肝肠循环 D.增加地高辛在肾小管重吸收 E.置换组织中的地高辛 3、属于非强心甙类的正性肌力作用药的是: A.肼屈嗪 B 胺碘酮 C.依那普利 D 氨力农 E.毒毛花甙K 4、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的药物是: A.地高辛 B 氨力农 C.洋地黄毒甙 D 依诺昔酮 E.卡托普利 5、强心甙作用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 A.口服吸收率 B.含羟基数目多少,极性高低 C.代谢转化率 D.血浆蛋白结合率 E.组织分布 6、强心甙治疗心房纤颤的主要机制是:

A.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B.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C.减慢房室结传导 D.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E.以上都不是 7、强心甙中毒时出现室性早搏和房室传导阻滞时可选用: A.苯妥英钠 B.氯化钾 C.异丙肾上腺素 D.阿托品 E.奎尼丁 8、强心甙中毒与下列哪项离子变化有关: A.心肌细胞内K+浓度过高,Na+浓度过低 B 心肌细胞内K+浓度过低,Na+浓度过高 C 心肌细胞内Mg2+浓度过高,C a2+浓度过低 D 心肌细胞内C a2+浓度过高,K+浓度过低 E 心肌细胞内K+浓度过高,C a2+浓度过低 9、米力农只作短期静脉给药,不能久用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耐药 C.心律失常病死率增加 D.肾功能减退 E.β受体下调 10、能逆转心肌肥厚,降低病死率的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是: A.地高辛 B 卡托普利 C.扎莫特罗 D.硝普钠 E.肼屈嗪 11、解除地高辛致死性中毒最好选用: A.氯化钾静脉滴注 B.利多卡因 C.苯妥英钠 D 地高辛抗体 E.普鲁卡因胺心腔注射 12、对强心甙的错误叙述是:

(整理)抗心力衰竭药

第二十六章抗心力衰竭药 考什么? 心力衰竭亦称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心肌收缩无力导致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需要的一种病理综合征。 第一节强心苷类药物 地高辛 【药动学特点】 口服吸收率约75%,血浆蛋白结合率25%,肝肠循环率7%。血浆半衰期33~36小时,主要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强心、减慢心率、抑制房室传导(一正两负)。 1.加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 (1)正常心脏:只增加收缩力,不增加心排出量。原因——加强收缩力的同时,使外周小A收缩,心脏后负荷加大。 (2)衰竭心脏:显著增加排出量,原因——加强收缩力,心排出量增加,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外周小A扩张,其后负荷降低。 (3)降低衰竭心脏耗氧量——奠定其治疗心衰的基础! 2.减慢心率(负性频率作用)。机制: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 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难点! 关键:地高辛的作用机制

(1)传导性: ●小剂量时,由于增强迷走神经的作用,使Ca2+内流减少,房室结----慢反应细胞----除极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较大剂量时,由于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失K+,最大舒张电位减小,而减慢房室传导。

——治疗房颤房扑的基础。也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副反应。 (2)自律性: ●治疗量:对窦房结及心房传导组织的自律性几无直接作用,而间接地通过加强迷走神经活性,使自律性降低; ●中毒量:抑制浦肯野纤维细胞膜Na+,K+-ATP酶,使细胞内低K+,自律性增高,易致室性早搏。 (3)有效不应期: 强心苷由于加速K+外流,使心房肌复极化加速,因而有效不应期缩短;对心室肌及浦肯野纤维,由于抑制Na+,K+-ATP酶,使最大舒张电位减小,有效不应期缩短;房室结主要受迷走神经兴奋的影响,有效不应期延长。 简单记忆一句话:对慢反应细胞都是抑制;对快反应细胞都是促进! 【作用机制】 地高辛能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抑制Na+,K+-ATP酶的活性,使Na+、K+转运受到抑制。结果细胞内Na+逐渐增加,K+逐渐减少。细胞膜上Na+-Ca+交换系统将Na+与Ca2+进行交换,使Na+外流增加,而Ca2+的内流增加,因而使细胞内Ca2+增多,Ca2+作用于心肌收缩蛋白,收缩力增加。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肌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又称泵衰竭,通常是指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使心排血量降低,伴有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临床上引起肺淤血和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以及两者不同程度的合并存在。 泵衰竭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患急性广泛性前、侧壁心肌梗死时,更易发生泵衰竭。 慢性心衰的病因 (1)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2)心室前负荷过重(3)心室后负荷过重(4)心室前负荷不足:(5)高动力循环状态: 慢性心衰诱因 (1)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是心衰最常见的诱因,其次是风湿活动、泌尿系统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 (2)过度体力活动疲劳、情绪激动和紧张。

(3)妊娠和分娩。 (4)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5)输血或输液(尤其含钠液体)过多、过快。 (6)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7)药物作用 临床表现 根据心衰发生的基本机制可分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临床上根据病变的心脏和淤血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心衰,其中以左心衰开始较多见,以后继发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衰,单纯的右心衰较少见。 左心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疲劳、乏力:平时四肢无力一般体力活动即感疲劳乏力,是左心衰竭的早期症状。 (2)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时较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为肺淤血和肺顺性降低而致肺活量减少的结果。 (3)急性肺水肿 右心衰竭症状 (1)胃肠道症状:长期胃肠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及上腹疼痛症状。 (2)肾脏症状: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 (3)肝区疼痛:肝脏淤血肿大后,右上腹饱胀不适。

《抗心力衰竭药》word版

第二十六章抗心力衰竭药 抗心力衰竭药 1.强心苷类药物 地高辛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 用、不良反应及防治、给药方法及药物相互作用 2.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 素系统的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福辛普利、氯沙坦 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其他类 (1)卡维地洛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噻嗪类药物抗心力衰竭的药理特点及主要机制、 临床应用 (3)多巴酚丁胺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特点与临床 应用 (4)米力农药理作用特点 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需要的一种病理综合征。 第一节强心苷类药物 地高辛 【药动学特点】 口服吸收率约75%,血浆蛋白结合率25%,肝肠循环率7%。血浆半衰期33~36小时,主要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强心、减慢心率、抑制房室传导(一正两负)。 1.加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 (1)正常心脏:只增加收缩力,不增加心排出量。原因——加强收缩力的同时,使外周小A收缩,心脏后负荷加大。 (2)衰竭心脏:显著增加排出量,原因——加强收缩力,心排出量增加,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外周小A扩张,其后负荷降低。 (3)降低衰竭心脏耗氧量——奠定其治疗心衰的基础! 2.减慢心率(负性频率作用)。机制: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 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难点! 关键:地高辛的作用机制

(1)传导性: ●小剂量时,由于增强迷走神经的作用,使Ca2+内流减少,房室结----慢反应细胞----除极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较大剂量时,由于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失K+,最大舒张电位减小,而减慢房室传导。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介绍如下:(一)常见护理诊断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肌收缩力降低有关。 2.体液过多与静脉系统淤血、肾灌注不足、排尿减少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与肺循环血有关。 4.潜在并发症药物副作用。(二)护理措施 1.休息可降低代谢,减少氧耗,减轻心脏负担。应集中护理,避免婴幼儿哭闹,鼓励年长患儿保持稳定情绪。患儿可取半卧位,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取膝胸卧位,以减少静脉回流。根据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安排不同的休息:I度心功能不全,应增加休息时间,可在室内做轻微体力活动;Ⅱ度心功能不全应限制活动,增加卧床时间;Ⅲ度心功能不全应绝对卧床休息。随着心功能的恢复,逐步增加活动量。 2.饮食管理一般给予低盐饮食,钠盐每日1~2g,重症给予无盐饮食。要少食多餐,防止过饱。婴儿吸吮困难者采用滴管,必要时可用鼻饲。水肿严重时应限制入量,静脉补液时滴速不可过快,以防加重心衰。 3.氧气吸入呼吸困难和有青紫者给予氧气吸入,有急性肺水肿如吐粉红色泡沫痰时,可将氧气湿化瓶中放置30%酒精,间歇吸入,每次10~20min,间隔15~30min,重复1~2次,吸入后可使泡沫表面张力减低而破裂,增加气体与肺泡壁的接触,改善气体交换。 4.详细记录出入量,定时量体重,了解水肿增减情况。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鼓励患儿食用含纤维较多的蔬菜、水果等。必要时给予开塞露通便,或每晚睡前服用少量食用油。 6.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脉搏必须数满1min,注意心律变化。必要时监测心率。7.应用洋地黄制剂的护理洋地黄的治疗量和中毒量相近,且无已知的解毒药,故应用此药时要注意给药方法,仔细核对剂量,密切观察洋地黄的中毒症状。(1)每次应用洋地黄前应测量脉搏,必要时听心率。婴儿脉率<100次/min,幼儿<80次/分、学龄儿<60次/min 时,应报告医生决定是否停药。(2)注意按时按量服药j为了保证洋地黄剂量准确,应单独服用,勿与其他药物混合,如患儿服药后呕吐,要与医生联系,决定补服或通过其他途径给药。(3)洋地黄制剂的疗效指标:心率减慢、肝脏缩小、呼吸改善、尿量增加、安静、食欲好转等。(4)熟悉洋地黄的毒性反应:心率过慢、心律失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色视、视力模糊、嗜睡、头晕等。如出现应先停服洋地黄,报告医生处理。8.应用利尿剂的护理(1)速尿或利尿酸静注后,10~20min开始显效,可维持6~8h.双氢克尿噻口服1h后开始出现利尿作用,可维持12h.利尿药宜于清晨或上午给予,以免夜间多次排尿影响睡眠。(2)避免低血钾症,以免增加洋地黄的毒性反应。应鼓励患儿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牛奶、柑橘、菠菜、苋莱、豆类等。还应观察低钾的表现,如四肢无力、腹胀、心音低钝、心律紊乱等,一经发现,应及时与医生联系。9.硝普钠遇光可降解,故使用或保存时应避光(滴瓶和管道要避光),药要随用随配,变色的溶液应废弃。10.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避免不良刺激,使其情绪稳定并配合治疗。教会家长掌握出院后的用药和护理。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一、分类: 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①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②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药:氯沙坦等 ③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⑵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⑶B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 ⑷正性肌力药 ①强心苷类:地高辛等 ②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等 ⑸扩血管药硝普钠硝酸异山梨酯肼屈嗪哌唑嗪等 ⑹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ACEI治疗CHF的机制:(卡托普利、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等) 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 ②减少醛固酮生成 ③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④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⑤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ARB具有ACEI的所有益处,减少不良反应,常作为ACEI不耐受者的替代品。(常用的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

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作用;排Na+保K+ 利尿消除水肿,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于ACEI联合应用可同时降低ANGII及醛固酮水平,进一步减少患者病死率,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效果更佳。三、利尿药 机制:利尿药促进Na+和H2O的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降低静脉压,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所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对CHF伴有水肿或明显淤血者尤为适用。 四、B受体阻滞药 二、治疗CHF的机制:①②③④⑤ ①拮抗交感神经活性→阻断心脏B1受体,防止过量的儿茶酚胺所指的大量Ca2+内流,避免心肌细胞坏死。改善心肌重构。减少肾素释放,防止高浓度的AngII对心脏的损害。上调心肌B受体的数量,改善B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②抗心律失常与抗心肌缺血作用→是降低CHF病死率和猝死的重要机制 五、正性肌力药 强心苷的药理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②负性频率作用③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的特点①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因此舒张期相对延长②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使心肌耗氧量有所降低。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什么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什么 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是大多人感觉到陌生的一种疾病,如果人们正面临这个疾病的困扰,而却不知道这个疾病是什么的话,那么对自己的身体危害性质就打了,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反复的出现在人们的心中,特别是一些老人,上了年纪后容易患病的几率更高了,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充血性心力衰竭到底是指什么?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症,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其特点是左室肥厚或扩张,导致神经内分泌失常、循环功能异常,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乏力(特别是运动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临床症状可以有显著变化,也可能与心功能状况不相符。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及时,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会不断加重。

治疗 监测药物反应: (1)水钠潴留减退者,可逐渐减少利尿剂剂量或小剂量维持治疗,早期很难完全停药。每日体重变化情况是检测利尿剂效果和调整剂量的可靠指标,可早期发现体液潴留。在利尿剂治疗时,应限制钠盐摄入量(<3g/天)。 (2)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出院后可改为地高辛,

反复出现心衰症状者停用地高辛,易导致心衰加重。如出现厌食、恶心、呕吐时,应测地高辛浓度或试探性停药。 (3)ACEI(或ARB)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同时监测血压、血肌酐和血钾水平,若血肌酐显著升高[>265.2μmol/L(3mg/dl)]、高钾血症(>5.5mmol/L)或有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时应停用ACEI(或ARB)。 (4)病情稳定、无体液潴留且心率≥60次/分钟的患者,可以逐渐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若心率<55次/min或伴有眩晕等症状时,应减量。

【品类】抗心衰药国内市场分析:极具潜力,需深耕细作

【品类】抗心衰药国内市场分析: 极具潜力,需深耕细作 7月,美国FDA批准了诺华的慢性心衰药物Entresto(sacubitril/valsartan)上市。该药是过去25年心衰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望成功动摇过去10年未被修改的心衰治疗整体框架。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抗心衰药物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类药物同时具有抗高血压、抗心肌梗塞和抗急性心绞痛及利尿的作用,抗心衰药是一个极具潜力及需要深耕细作的市场。 总体市场 治疗模式变迁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主要是强心、利尿、限盐和休息,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总体上不能降低心衰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随着学术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血管扩张药,但仍不能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确立了心衰治疗的新里程碑,肯定了以ACEI+利尿药+(或不加)洋地黄制剂作为心衰的基本治疗方案。循征医学证实此法可降低总病死率并改善临床症状。20世纪90年代,多中心研究肯定了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及卡维地洛对心衰治疗的有益作用,确立了β受体阻断药在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中的地位,可使总病死率降低,并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近20年来,心衰治疗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改善血流动力学观点进展到生物学调整,从短期的药理学措施改善症状转变为长期、修复性的策略。 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心功能,减少病死率、病残率、住院率,改善远期预后。但上述两种药物常有咳嗽、乏力、性功能减退等副作用。 近年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也具有改善心衰病人预后的作用,缬沙坦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2月,《中国心衰诊

2021年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二十四章抗心力衰竭药习题及答案

第二十四章抗心力衰竭药 一、A 1、能有效地防止和逆转心衰患者心肌重构药物是 A、地高辛 B、多巴酚丁胺 C、米力农 D、氢氯噻嗪 E、依那普利 2、对于ACEI类药描述错误是 A、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 B、唯一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药物 C、明显减少全身血管阻力 D、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作用 E、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3、关于应用ACEI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描述中,错误是哪一项 A、与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关于B可逆转心室肥厚C可明显减少病死率D、肾血流量减少E、可引起低血压及肾功能下降 4、卡托普利重要通过下列哪项而起抗慢性心功能不全作用 A、利尿降压 B、扩张血管 C、拮抗钙 D、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E、阻断α受体 5、应用强心苷治疗心律失常描述哪一项是错误 A、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B、用于治疗心房扑动 C、用于治疗心房纤颤 D、可使心房扑动转为心房纤颤 E、可加快房室传导 6、关于强心苷临床应用描述,不对的说法是哪一项 A、对瓣膜病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良好 B、对高血压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效果良好 C、对继发于严重贫血慢性心功能不全效果良好

D、对甲亢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较差 E、对肺源性心脏病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差 7、下列哪一点关于强心苷心肌电生理特性说法是错误 A、治疗量强心苷对心脏不同部位作用不同 B、使窦房结自律性下降 C、使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升高 D、加快房室结传导性 E、缩短心房和浦肯野纤维有效不应期 8、强心苷减少衰竭心脏耗氧量,与下述哪种因素无关 A、心室容积减小 B、室壁张力下降 C、心脏频率减慢,得到较好休息 D、加强心肌收缩性 E、强心苷减少交感神经活性,使外周阻力减少 9、下列哪种药对洋地黄中毒引起迅速型心律失常疗效最佳 A、苯妥英钠 B、阿托品 C、普鲁卡因胺 D、普萘洛尔 E、奎尼丁 10、下列哪项不是洋地黄中毒浮现症状、体征 A、色视障碍 B、消化道功能障碍 C、二联律 D、锥体外系反映 E、室性心动过速 11、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机理是什么 A、增长兴奋时心肌细胞内Ca2+量 B、增强心肌物质代谢 C、增长心肌能量供应 D、影响心肌收缩蛋白 E、影响心肌调节蛋白

.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规范指南

4.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规范指南 zt 发表时间:2009-02-22 发表者:朱苏宝 (访问人次:593) 【诊断依据】 (一)慢性心力衰竭 1.左心衰竭:分左心室衰竭和左心房衰竭。 (1)左心室衰竭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肾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脚气病、动静脉瘘等病史。左心房衰 竭由严重二尖瓣狭窄所致。 (2)常因感染、过度劳累、血压增高、心律失常、血电解质紊乱、洋地黄过量或不足、妊娠、 心肌缺血、容量负荷过重等透发。 (3)劳力性或阵发性呼吸困难,后者多在夜间出现,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咳嗽及咳粉红色泡 沫样痰。 (4)双肺或双肺底出现湿罗音及哮鸣音;心脏扩大,心率快,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交替脉 等。 (5)X线检查见心影增大、肺淤血、叶间裂增粗等。 (6)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均不同程度增高。 2.右心衰竭 (1)多由左心衰竭引起,单纯右心衰竭多由急性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致。 (2)右上腹痛、腹胀、食欲差、恶心、呕吐、少尿等。 (3)发绀,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胸水、腹水、全身水肿,心脏扩大,剑突下心脏搏动,三尖瓣区可有舒张期奔马律及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所致的收缩期杂音。 (4)X线检查见心影增大,有时可见上腔静脉扩张及搏动;如为单纯性右心衰竭,则肺野较 清晰。 (5)静脉压增高,血流动力学监测示中心静脉压、右房压增高,肺源性心脏病病人肺动脉压 增高,未合并左心衰竭时,肺毛细血管楔压多正常。 3.全心衰竭,左、右心衰竭同时存在。 按心脏功能情况,可分4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即NYHA分级):I级:有心脏病的客观证据,但一切体力活动不受限,无呼吸困难、心悸、浮肿等症状;Ⅱ级:能胜任一般日常活动,无异常感觉,但稍重体力活动即有心悸、气促等症状(即心力衰竭I度);Ⅲ级:日常活动即有症状,但休息时无任何不适(即心力衰竭Ⅱ度);Ⅳ级:任何活动均可引起明显症状,甚至 卧床休息仍有症状(即心力衰竭Ⅲ度)。 (二)急性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

第二十三篇 又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

第二十三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选择题 A型题 1.请指出在强心苷的化学结构中含羟基最 少的药物: A.地高辛 B.洋地黄毒苷 C.去乙酰毛花苷(西地兰) D.毒毛花苷K E.以上都不是 2.关于强心苷的叙述,下面哪一项是错误 的? A.洋地黄毒苷肝转化率最高,是因其结构 中羟基的数目最多 B.强心苷是由苷元和糖组成,其中苷元 部分是发挥正性肌力的基本结构 C.有肾功能不良的病人慎用地高辛 D.老年人易发生地高辛中毒 E.地高辛的半衰期约33~36h 3.下列哪个药物不能用于心源性哮喘? A.吗啡 B.毒毛花苷K C.氨茶碱 D.硝普钠 E.异丙肾上腺素 4.强心苷中毒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下述哪 一项治疗措施是错误的? A.停药 B.给氯化钾 C.用苯妥英钠 D.给呋塞米 E.给考来烯胺,以打断强心苷的肝肠循环 5.强心苷中毒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 A.ECG出现Q-T间期缩短 B.头痛 C.胃肠道反应 D.房室传导阻滞 E.低血钾 6.下列哪种强心苷口服吸收率最高? A.洋地黄毒苷 B.毒毛花苷K C.地高辛 D.西地兰 E.铃兰毒苷 7.关于米力农,下述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抑制磷酸二酯酶Ⅲ B.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 C.可增加心肌收缩性和扩张血管 D.促进Ca2+内流,但抑制Na+通道和K+通 道 E.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8.下列哪个药物能增强地高辛的毒性? A.氯化钾 B.考来烯胺 C.苯妥英钠 D.螺内酯 E.奎尼丁 9.血浆半衰期最长作用最为持久的药物是: A.地高辛 B.毒毛花苷K C.洋地黄毒苷

D.西地兰 E.铃兰毒苷 10.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可选用: A.氯化钾 B.阿托品 C.利多卡因 D.肾上腺素 E.吗啡 11.地高辛的t1/2为36h,若每日给予维持量, 则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约需: A.10d B.12d C.9d D.2~3d E.6~7d 12.强心苷治疗心衰的原发作用是: A.使已扩大的心室容积缩小 B.降低心肌耗氧量 C.减慢心率 D.正性肌力作用 E.减慢房室传导 13.强心苷对以下哪种原因引起的心衰疗效 良好? A.高度二尖瓣狭窄诱发的心衰 B.肺原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 C.由瓣膜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引起 的心衰 D.严重贫血诱发的心衰 E.甲状腺功能亢进诱发的心衰 14.强心苷中毒出现哪种情况不宜给予氯化 钾? A.室性早搏 B.房室传导阻滞 C.室性心动过速 D.二联律 E.室上性心动过速 15.血管扩张药治疗心衰的药理依据主要 是: A.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氧量 B.减少心肌耗氧量 C.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D.降低血压 E.降低心输出量 B型题 A.抑制房室结传导 B.加强心肌收缩力 C.抑制窦房结 D.缩短心房的ERP E.提高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及缩短其 ERP 16.强心苷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理基础是: 17.强心苷治疗心房纤颤的药理基础是: 18.强心苷治疗心房扑动的原发作用是: 19.强心苷中毒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是: A.洋地黄毒苷 B.地高辛 C.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 D.氯化钾 E.以上都不是 20.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急病例应选择: 21.采用每日维持量法给药应选择: 22.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口服用药可选用: 23.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口服用药可选用: A.毒毛花苷K B.地高辛 C.洋地黄毒苷 D.西地兰 E.以上都不是 24.极性最低,口服吸收率最高,血浆蛋白结合率最高,肝肠循环率最高,肾排泄率最低,半衰期最长的药物是: 25.肝药酶诱导剂能促进哪一种强心苷的代谢? 26.不宜采用每日维持量法给药的口服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