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

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得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与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得就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就是笔试中经常出现得考点、记忆得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得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得。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得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得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得内容瞧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得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得间接灸与艾条灸得悬起灸。这就是复习得重点。在灸法内容得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得大概类别与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与艾条灸。这两类得划分,就是用于灸法得材料得不同、

艾柱灸用得就是圆锥形得艾柱(小得如麦粒,大得象半截橄榄,每灸一个,叫做一壮)。直接把艾柱放在皮肤上灸,就就是直接灸;艾柱与皮肤之间放上姜片、蒜片等,就就是间接灸、间接灸得功效,取决于所放得隔热物得药性、

艾条灸用得就是长条形得艾卷(也就就是现在药店所售得艾条),艾条与皮肤保持距离得灸法,就就是悬起灸。其中,温与灸就是保持艾条不动;雀啄灸就是艾条与皮肤得垂直距离上忽近忽远;回旋灸就是艾条与皮肤得垂直距离不变,而在等距离得水平面上回旋运动、

实按灸主要就是指太乙针灸与雷火针灸,两者得主要差别在于艾条中添加得药物不同,其操作基本相同,都就是点燃后隔布包裹直按腧穴或患处,所以称之为实按灸、因外形也就是长形艾卷,所以也

归到艾条灸得类别。

温针灸就是针刺与艾灸合用,针刺留针后,在针柄挂一个2厘米左右艾条施灸。

温灸器灸实际就就是温与灸,只就是用器具代替了手持艾条得作用、

其她灸法,就就是指形式还就是艾灸得形式,但改用不同药物代替艾柱或艾条刺激腧穴或皮肤,起到相应得药效、实践技能考试中一般不涉及、

附:灸法分类表:

2、艾柱灸

(1)隔姜灸:

操作: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为0。2—0、3厘米得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得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

操作: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得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施灸腧穴及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3)隔盐灸:

操作:用干燥得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

操作: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与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得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

3、艾条灸

(1)温与灸:

操作:施灸时将艾条得一端点燃,对准应灸得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

操作:施灸时,将艾条点燃得一端与施灸部位得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就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

操作:施灸时,艾条点燃得一端与施灸部位得皮肤虽然保持一定得距离,但不固定,而就是向作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附:灸法功用汇总表:

三、其她针法操作

1、三棱针法

三棱针刺法就是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得方法、操作过程得叙述中一定要提及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另外,对点刺放血得叙述,要提及“宜轻、浅、快、出血不宜过多,不要刺伤深部大动脉”。

(1) 三棱针点刺出血

具体操作:

①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

②对针刺部位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③针刺时,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毫米,对准已消毒部位,刺入3—5毫米。

④刺入后,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2)散刺法(又称围刺、豹纹刺)

操作:消毒后,根据病变大小得不同,持三棱针由病变边缘呈环行向中心点刺,可刺10—20针或以上、

功用:去瘀生新,活血通络。多用于局部瘀血、肿痛与顽癣等、

(3)挑刺法

①首先消毒,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得两侧,使其皮肤固定;

②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黏液;

③也可再刺入5mm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身轻轻提起,挑断部分皮下纤维组织;

④出针,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功用: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

2、皮肤针叩刺

皮肤针又叫“梅花针"、“七星针”,就是用5~7枚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得一端而成,用它在皮肤上

进行叩打以治疗疾病。

(1)操作方法

局部消毒后,手握针柄得后端,针尖对准扣刺部位,食指压在针柄得中端,使用手腕得力量将针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按叩打部位可分为循经叩刺、穴位叩刺与病变局部叩刺)。

(2)适用范围:

皮肤针疗法适用于头痛、胁痛、斑秃、肌肤麻木、牛皮癣、腰背痛等。

(3)注意事项

①针具与叩刺部位必须严格消毒,针尖应平齐、无钩。

②叩刺时应使用手腕得力量,针尖必须垂直而下,用力均匀,避免斜刺或钩挑。

③局部有外伤与溃疡者,不宜使用。

二、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1、晕针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3)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4)若仍不醒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她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滞针得处理方法:

(1)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

(2)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

(3)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得紧张。

(4)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得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3、弯针得处理方法:

(1)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手法。

(2)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3)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4)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5)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折断,留在体内。

4、断针得处理方法:

(1)医者从容镇定,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2)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或镊子将针起出

(3)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4)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得处理方法:

(1)若微量得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2)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6、皮肤灼伤(起泡)得处理: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

(2)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3)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得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拔罐过程中,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疱时,小得无需处理,仅敷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三.常见急症得针灸技术应用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