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全息理论与经络系统“耗散结构”研究

中医外治全息理论与经络系统“耗散结构”研究
中医外治全息理论与经络系统“耗散结构”研究

中医外治全息理论与经络系统“耗散结构”研究

摘要】针、灸、刮痧、推拿、点穴等特色鲜明的古法中医外治技法是中医的重

要特征,跟西医不同,使用这种方法,往往头疼医脚,腰疼医手,这究竟是什么

原理呢?按照中医理论,经络是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这是人体中普遍存

在生物全息现象,“外治法”源于“内病外治”,而中医外治整体观,是全息理论的应用,全息论推导出任何一个器官和细胞中都包含阴阳五行,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经络系统最为典型,结合前沿科技理论的“耗散结构”,运用全息思维研究中医经

络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途径,发现人体听不到的交响乐和看不见的彩虹,为推动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针灸推拿中医外治全息整体观经络耗散结构电磁驻波

【正文】

针、灸、刮痧、推拿、点穴等特色鲜明的古法中医外治技法是中医的重要特征,跟西医

不同,使用这种方法,往往头疼医脚,腰疼医手,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按照中医理论,经

络是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这是人体中普遍存在生物全息现象,用生物全息理论可以来

重新认识我们人体,并进一步阐述中医理论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尤其在针灸、推拿等古法中

医外治技法临床方面作用巨大[ 吕忠礼浅谈人体中的生物全息现象与针灸《2011中国针灸学

会年会论文集(摘要)》2011年]。

中医外治整体观,是全息方法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竹筒、牵引、结扎、埋藏、放血、咂吸、冰敷、水疗以及导引等[ 吴自强吴震西中医外治法一览《中医外治杂志》1992年第2期 ]。其原理主要是经穴的全息现象,“全息”一词来源于激光照像,激光感光底片

有一个特点:将其打碎后,任何一块小的碎片仍然能够显示出物体完整的影像来,但是随着碎片

的减小,影像的清晰度逐渐下降,即局部包含有整体的信息[ 惠六宁马东华吉千中医整体观与

全息生物学关系探讨《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1年03期]。有机体的任何一相对独立的部分

与整体之间也有这样的类似关系,即人体的某些局部贮存了大量的反映整体的信息。

于是我们就看到,运用上述原理,针灸师运用手针、耳针就能治疗各种疾病。因为在一

个小小的手掌区域内,就有反映全身所有脏器的穴位。在耳朵、脚掌、鼻子也是这样,甚至

在每一个小小手指节的区域内,也可以找到反映全身所有脏器的穴位。

中医学整体观,认为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制约,在

病理上相互影响。其理论根据也是体表与五脏之间有全息相关性。因此在用针用药上就有“以外治内,以内治外;以上治下,以下治上;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等多种法则。

全息论推导出任何一个器官和细胞中都包含阴阳五行

全息论,实际上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概念相一致。同时,中医理论源于周易,易

经学掲示天地人信息的整体性、全息性、同步性,中医则掲示了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观和全息

性的根本规律。《黄帝内经》的面部色诊和其他关于体表内脏相关的大量论述,都体现了全

息思想,这是一种朴素的人体全息整体观。

除了整体观,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万物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理论进行描述,在这个理论框

架下,对于人体来说,不仅心属火、肝属木、胃属土、肾属水、肺属金,等五脏六腑器官具

有五行属性,每个人体细胞中都包含阴阳五行。例如木在人体主要代表四肢、毛发、肝胆、

眼睛,还代表体内的氧,如果以一个细胞来论的,木则代表细胞的分肢、毛发、肝胆、眼睛、细胞内氧代谢等(类似功能的部分)。

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经络系统最为典型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标题: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作者吴彤 论文关键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特征概念/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论文来源科学技术 与辩证法,论文单位太原,点击次数452,论文页数19~24页1999年1999月论文免费下载https://www.360docs.net/doc/3c3076906.html,/paper_90071101/ 本文研究和区分了耗散结构创始人创立耗散结构的方法与研究耗散结构的方法:建立了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的方法程序。 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今天看来,这个理论在解决什么情况或条件下可以、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更宽泛地说,该理论在运用何种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体系可以从无序的状态自发地、自主地演化成为有序结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 献。 以往,在研究自组织方法论本来不多的国内文献中,常常把两个方面的东西混同起来。即,第一,把自组织的方法与它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混同起来,用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代替对自组织的方法的分析;第二,把自组织理论创始人建立理论的方法与理论寻找和发现自组织系统建立、发展的方法混同起来。例如有的同志在文中,仅仅讨论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与作用,而没有讨论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似乎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已经被确切了解和掌握,不用讨论。然而他们关于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讨论却很泛泛,只是在那里谈自组织方法对唯物辩证法有何意义之纭纭。(注:见艾众:“自组织理论方法论”,《天府新论》,1991年第6期。)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耗散结构理论的“发现”(其实是研究什么条件下可以出现)、“耗散结构”方法和该方法论的意义做出明确区分,并对它们做出进一步的讨论。 一耗散结构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与思想 1.从可逆到不可逆:反常问题、哲学启迪和范式影响(注:见普里戈金的自传“我的科学生活”,《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按照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普里戈金从事科学事业的时段已经是物理学的范式从牛顿转变到了爱因斯坦以后的时代。但是,在物理化学领域这个转变却远远没有完成。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人们还习惯于把 可逆问题的研究当作“库恩范式”下的常规科学问题研究,而把不可逆问题当作“干扰”和令人厌恶的有害因素对待。克劳修斯与达尔文的矛盾,对十九世纪的以平衡态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常规科学,虽然一直就是一个演化方向的矛盾,是一个库恩意义上的反常,但是由于它们是在两个不同领域出现的,因而一直被科学家们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同时也存在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 人地关系的重新认识 蓝文亮(学号54)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01级地本,福州 350007) 摘要:人地关系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类日益重视这 个问题,本文回顾了人地关系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并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在人地关系第三第四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作出了解释。然后用该理论结合一些实例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人地关系、阶段、耗散结构理论、解释、措施 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前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研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有重要和有实际意义。研究人地关系的实质是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人类应该如何协调和自然的关系。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前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用的是石刀、石斧等来维持生计;劳动者智力水平也很低下;他们也只能靠采集、狩猎等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物质,因此他们的生活半径是很小的。这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微弱,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能力,反而,他们在大自然面前总是显得无能为力,并且产生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这一时期,人类只能依附自然。第二阶段:农业阶段,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农业被人类发现,改变了人类的农业前阶段的单纯依靠自然的历史,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不再是无能为力的角色,可以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己所用。这一阶段是人类顺应自然阶段。总的来说,人类在这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是很低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也是很微弱的。第三阶段:人类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阶段,从事工业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原料,工业是建立在一定数量的物质原料基础上的产业。如:炼铁业需要有铁矿石、冶炼过程中的动力源。动力源的最初是燃木头,在工业化初期,技术较低、设备较落后,他们要获得较高产量的铁产品只有依靠多炼铁矿石,随之必然要有大量的木头作为动力源来支持。这时,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在所难免,森林资源遭到人类的破坏,从而引起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就产生了。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量开采,开采量超过了森林自身的修复能力。这是在人类改造自然阶段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人类遭到了自身行为的报应,这在十七世纪中业的欧洲出现了这一问题[1]。第四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些改善人类付出了代价,这一代价并不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记的。在人类对不可更新的又不能重复利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使用感到有危机的时候,人类寻找了可替代的核动力资源,无可否认的这是人类使用能源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事物都有二面性,核能利用带来高能的同时,丢弃的环境中的核废料有相当长的衰变期(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在漫长的核衰变过程中的核辐射对周围环境中的生物有着致命性的伤害,还有核裂变所释放的巨大的核热能破坏了地球本身的热平衡[2]。因此,在这个阶段人类认识到了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当今,人口、环境、资源已为全球所关注的问题。在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对“持续发展”作出了定义。“可持性发展战略”日益得到广泛的认可!我国在1994年3月发表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的白皮书)也对“可持性发展”作出了明确的定义[3]。可见人类已认识到自觉的和自然和平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总结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四个阶段过程,人类在工业化阶段、工业后阶段都产生了环境问题。我们从深层次并且用布鲁塞尔学派的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整个自然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过程中,其自身的混乱程度也要随之变动,即系统的总熵值ds要发生变动,其值最终取决于熵流(des)与熵产生(dis)的对比状况,在人类的自然地理系统中,当熵产生的数量积累超过了熵流的积累的时候,整个系统就破坏了,环境问题就产生了;当熵产生的积累等于熵流的积累的时候,整个自然地理系统不退化,也不进化,处于非平衡态的稳定状态,此时环境问题不会产生;当熵产生的积累小于熵流的积累的时候,整个自然地理系统已经良性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 经络 一、选择题 (一) A 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 2.正经是指( )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 是 A 阴阳 五行 脏腑 B C 手足 五行 阴阳 D E 手足 五行 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 的 A 手太阴肺经 B ) 内外 脏腑 五行 手足 阴阳 脏腑 )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s 比利时的普里戈金(I. Prigogine)从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的输送过程入手,深入讨论离开平衡态不远的非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的物质、能量输送过程,即流动的过程,以及驱动此过程的热力学力,并对这些流和力的线性关系做出了定量描述,指出非平衡系统(线性区)演化的基本特征是趋向平衡状态,即熵增最小的定态。这就是关于线性非平衡系统的“最小熵产生定理”,它否定了线性区存在突变的可能性。 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线性区的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在非线性区的演化特征。在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普里戈金将这类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从而提出了关于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而达到有序。偏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涨落,在越过临界点后“自组织”成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由突变而涌现,其状态是稳定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可以涌现出新的结构。地球上的生命体都是远离平衡状态的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它们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经自组织而形成一系列的有序结构。可以认为这就是解释生命过程的热力学现象和生物的进化的热力学理论基础之一。 在生物学,微生物细胞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在物理学,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广义的耗散结构可以泛指一系列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们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的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于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耗散结构理论促使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开始探索各种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开始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攀登。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在一扁平容器内充有一薄层液体,液层的宽度远大于其厚度,从液层底部均匀加热,液层顶部温度亦均匀,底部与顶部存在温度差。当温度差较小时,热量以传导方式通过液层,液层中不会产生任何结构。但当温度差达到某

什么是全息经络刮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什么是全息经络刮痧 导语: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刮痧吧,刮痧的作用非常的强大,我们不但可以采用刮痧来治疗疾病而且还可以采用刮痧来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此外刮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刮痧吧,刮痧的作用非常的强大,我们不但可以采用刮痧来治疗疾病而且还可以采用刮痧来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此外刮痧还有很好的减肥美容作用呢,所以刮痧深受人们的欢迎,刮痧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全息经络刮痧,下文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全息经络刮痧。 全息经络刮痧法是在民间刮痧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作指导,选择刮拭与病变脏腑相关的部位防病治病的非药物疗法。新兴的全息经络刮痧法用微循环理论破译了"痧"的实质、"痧"与疾病的关系、出"痧"的原因、作用,阐明了刮痧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疗效迅速的机理,将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从单纯的治疗作用扩展到防病保健作用及诊断作用,并提高了疗效。其独特的诊断作用,可以将潜伏的疾病早期发现,提前治疗,消除隐患。经络刮痧法:按照经络和腧穴的主治规律选经配穴的刮痧方法为经络刮痧法。 以刮痧的方法选择刮拭各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诊病、防病、治病,称为全息刮痧法。全息刮痧法广泛适用于头、面、耳、手、足、四肢、背部脊椎对应区等人体各全息胚及各脏腑器官体表投影区,具有刮拭范围小,刮拭时间短,治疗部位灵活多样的特点。全息刮痧法特别适合身体虚弱,不能进行大面积经络刮痧的患者。因刮拭部位多在头、手足等部位进行,治疗时可不必脱衣服,使刮痧治疗更简便易行。如因疼痛、皮肤病或痧未消退而不能刮拭的病变局部,就可以刮拭对侧或其他全息穴区,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由于可供选择的刮拭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指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是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由于对非平衡热力学尤其是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普里戈金的早期工作在化学热力学领域,1945年得出了最小熵产生原理,此原理和翁萨格倒易关系一起为近平衡态线性区热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普里戈金以多年的努力,试图把最小熵产生原理延拓到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去,但以失败告终,在研究了诸多远离平衡现象后,使他认识到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其热力学性质可能与平衡态、近平衡态有重大原则差别。以普里戈金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又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建立起一种新的关于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这一理论于1969年由普里戈金在一次“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评价普里戈金的思想时,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一次科学革命。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1)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平衡态是指系统各处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均匀(从而系统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的状态,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dE=dQ-pdV,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dS/dt>=0,即系统的自发运动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和波尔兹曼有序性原理:pi=e-Ei/kT,即温度为T的系统中内能为Ei的子系统的比率为pi. 近平衡态是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线性区,它遵守昂萨格(Onsager)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前者可表述为:Lij=Lji,即只要和不可逆过程i相应的流Ji受到不可逆过程j的力Xj的影响,那么,流Ji也会通过相等的系数Lij受到力Xi的影响。后者意味着,当给定的边界条件阻止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即零熵产生)时,系统就落入最小耗散(即最小熵产生)的态。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时其热力学行为与用最小熵产生原理所预言的行为相比,可能颇为不同,甚至实际上完全相反,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的,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 (2)非线性 系统产生耗散结构的内部动力学机制,正是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3)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时间和认识论(一)

耗散结构理论、时间和认识论(一) 摘要:本文讨论了普里戈金创立耗散结构理论、对不可逆时间探讨引起的几个认识论问题:认识与生命特征相联系;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观测者;动力学描述和热力学描述,不可逆与可观测;科学认识发展中的共鸣与涨落放大;以及自然观和科学认识论的关系。 关键词:耗散结构时间认识论自然观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建者普里戈金对时间的新探索,不仅具有自然观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科学认识论上的重要意义。 一、时间对称破缺:认识与生命特征相联系 时间,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也是一个基本的科学范畴。它与科学思想的演进密切相联系,也与认识论的发展密切相联系。 在经典科学的可逆的钟表时间观支配下,自然界被描述成一个量的世界、几何的世界,自然界是钟表,动物是机器,人只不过是更精妙的高级的会学习的机器。那时代的一部分思想家提出,学习是从感觉经验中来的,除了感觉经验之外,一切都不可知。另一部分时代思想家则认为,这台机器中已先天地装有某种概念程序,从而可以接纳跟这种内存程序相容的东西。康德则明确提出了“先验时间”是认识得以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进入19世纪,终于出现一系列关于自然演化的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把不可逆的演化、时间之矢问题提到了醒目地位。在普里戈金看来,20世纪以来的一系列科学进展,特别是基本粒子的不稳定性的发现,现代宇宙学演化观念的发展,以及非平衡成为有序性的基本因素的发现,都标志着时间的再发现。所谓的时间的再发现即时间对称破缺、不可逆性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建设性因素的发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科学认识论观点的产生。 在对时间的新探索中,普里戈金导出了一个内部时间。一个系统的内部时间本质上不同于从钟表上读出的外部时间,但其与某个态相联系的平均“年龄”与钟表上读出的时间的数量相同。一旦得到了内部时间,就有一个时间对称破缺变换,从而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一个选择原则。 当普里戈金以“更带有认识论色彩的说明”来阐述上述科学发现的意义时,他认为:“测量过程相应于人与其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要对这种相互作用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必须考虑到,活的系统,包括人,有一个破缺的时间对称性。”“时间不仅仅是我们内部经验的一个基本的成分和理解人类历史(无论是在个别人,还是在社会的水平上)的关键,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关键。”(〔1〕,pp.209—214)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恢复主观主义的科学观;而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把认识与生命联系起来。”(〔1〕,p.5) 从相对论、控制论到宇宙学,都接触到了时间的对称破缺,不可逆性对于科学认识和认识论的意义。相对论中,时间与认识有关;爱因斯坦还注意到:如同拍电报那样,“这里重要的是,发送信号在热力学意义上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一个同熵的增大有关的过程(然而,按照我们现在的知识,一切基元过程都是可逆的)。”2]维纳写道:“能够和我们通信的任何世界,其时间方向和我们相同。”(〔3〕,p.35)霍金试图论证热力学时间箭头、心理学时间箭头和宇宙学时间箭头的一致性,他写道:“我们必须按熵增加的次序记住事物。”4] 普里戈金通过耗散结构理论的新成就,比较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他认为,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为一个选择原则表明,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存在着一个熵垒,即存在不允许时间反演不变的态。如同相对论中光垒限制了信号的传播速度一样,熵垒的存在则是通信有意义所必需的。无限大的熵垒保证了时间方向的唯一性,即保证了生命与自然的一致性,使认识成为可能。换言之,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因为天人相通、人跟世界的时间之矢一致。 生命系统是耗散自组织系统,是有内在生命节律的过程系统。生命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正是借助这种内在的生命节律机制,从而内在的对时间有方向性感觉。对时间方向性的理解,随着生物组织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很可能是在人的意识中达到最高点。而且,耗散

全息经络刮痧法

全息经络刮痧法 张秀勤郝万山编著 第一章全息经络刮痧法的理论基础 经络刮痧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刮痧疗法的特点指导刮痧选经配穴,从而使刮痧疗法的适应症更广泛起来。 第一节经络刮痧法的理论基础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路。《黄帝内经》把经络的功能归纳为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中医在临床诊断上、在中药作用归经上、在针灸推拿刮痧选穴上、在气功导引行气运气上,都以经络为依据。 关于经络的生理功能,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如沟通脏腑的外周肢节、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与脏腑之间多途径的联系,经络与经络之间的联系。二是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也就是《灵枢、本脏》所说的“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三是感应传导传输至病变部位。四是调节人体机能平衡。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12经筋、12皮部所组成的。 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正经即12经脉,有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直接和五脏六腑相连,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8,就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率、联络12经脉和调节经脉气血盈亏的作用。12正经都有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 皮部是12经脉功能活动在体表的反映部位,或说是12经脉在体表的势力范围,也叫12皮部。某经的皮部,就是该经在体表的作用区域。刮痧法刮拭面积较大,在刮拭某经时,除了刮拭到经脉主线外,也刮拭了其皮部的孙络,或说是主要刮拭了其皮部的孙络而起到治疗作用的。 三:14经脉概述 12经脉和任、督2脉合称14经,是针灸、刮痧选穴配区的主要依据。 12经脉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 12经脉分布规律:如一人双手触地取爬行姿势,并仰头面向前方,那么太阳照得着的部位大体是阳经的循行部位,太阳照不着的部位,大体是阴经的循行的部位。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耗散结构,是普利高津在研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情况下,如何阐明生命系统自身的进化过程时提出的新概念。什么是耗散结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态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它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成功地引用到某些系统。 一座城市可看作一个耗散结构,每天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等,同时输出产品和垃圾,它才能生存下去,它要保持稳定有序状态,否则将处于混乱。现代经济系统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部门的联系是非线形的,存在着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律的随机扰动,因此也是一个耗散结构。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学说,这也是一种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只研究平衡系统的有序稳定结构,并认为倘若系统原先是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非平衡状态时,是不能在非平衡状态下呈现出一种稳定有序结构的。普利高津等人提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这种学说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 [编辑] 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是广义流,其二是广义力;而且广义流依赖

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的发展动力,就需要不断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创新,这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有序化的管理制度。而耗散理论研究的就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低序到高序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对耗散理论的研究,对增强企业管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耗散结构理论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热力学系统中,热能总是从高温物体自发地向低温物体传递,这就是说物体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转变,运动状态也会变得越来越混乱,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状态。热力学的熵增原理根本观点就是宇宙是自发地向有序的方向转变,最后达到平衡的状态。从系统学角度上来考虑,企业的发展和热力学系统是一致的,比如公司发展的不确定性、成员数量较大以及具有不可逆性。但是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来看,人类进化的方向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这正好和熵增理论相反,因此普利高津在1969 年提出了耗散理论,就是为了解决热力学和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普利高津在分析耗散理论的时候,将宏观的系统分为三类:孤立系统、封闭系统以及开放系统,在针对开放系统分析的时候,又根据热力学的定义将其分为热力学平衡态、近平衡态以及远离平衡态,而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和物质之间进行不断的能量和物质的

交换,就会产生自组织的现象,这样系统就会逐渐由无序向有序的方向转化,这样一种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要形成耗散结构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1.1 系统是开放系统要存在系统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就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而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所讲述的熵增原理是存在于封闭系统的,只有在封闭系统的时候,系统的紊乱程度才会逐渐增大,也就会逐渐趋于稳衡状态。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的时候,通过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信息以及能量的转化和传递,从而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当开放系统从外界获得能量大于能够克服熵增的能量的时候,就能够逐渐趋于有序状态。 1.2 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系统想要转化成有序的状态,就需要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样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才会进行转化,这样才能够逐渐形成有序的状态,这样才能够具有动态特征。当系统处于平衡态或者近平衡态的时候,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是可以通过线性关系来表示,其涨落过程是衰减的,因此系统再不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但是当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的时候,系统的涨落会被放大,就会存在系统和外界环境中信息、能量以及物质之间的势能差,这样就会逐渐引发质变,从而逐渐向有序结构进行转变,因此能够形成有序结构的根本原因就是非平衡态。 1.3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非线性的所谓的线性关系就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定量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关系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以及多元线性方程来进行表示,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 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 比利时

一.什么是耗散结构理论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方法举例 一座城市可看作一个耗散结构,每天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等,同时输出产品和垃圾,它才能生存下去,它要保持稳定有序状态,否则将处于混乱。 现代经济系统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部门的联系是非线形的,存在着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律的随机扰动,因此也是一个耗散结构。

三.耗散结构理论的特点 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 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 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四.耗散结构理论的用途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了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它深入浅出地揭示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 主要应用:企业管理 对于现代企业组织来讲,最基本的过程就是"投入——产出",一方面是原材料的购进,能源的持续输入,另一方面通过加工后形成产品,在市场尽快地销售以使资金很快地回收。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一旦停下来,企业内部所有秩序或结构都将会瓦解。显然,企业的一切基础都是依赖于这个开放的输入输出过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系统。

生物全息经络调节美容刮痧法

美丽、长寿的秘决 生物全息经络调节美容刮痧法 ——二十一世纪最新美容新观念 一个人真正的美丽首先来源于生理、心理的健康,美容问题是表面的,得却往往来源于身体内部。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经络中的“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会对头发和面部产生直接性影响。 当五脏功能出现异常时,常可引起阴性的疾病的问题,如头发焦脆、面部黎黑、黄褐斑等。当六腑功能出现异常问题时,常可引起阳性的外在疾病和问题,如痤疮、酒糟鼻等。 美容疾患往往是脏腑机能不协调的外在表现,是身体不健康或亚健康在头部和面部的生物全息反应。同时各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从而引发更多的美容疾病。改善脏腑功能状态,保持经络畅通是提高美容效果的基础。 那么怎样使身体的五脏六腑功能及经络中“气血”运行保持正常呢?怎样用最小的投资来实现二十一世纪最新医学目的:因此人们也意识到了非药物物理治疗法的重要性,以回归自然,顺其自然为倡导的“自愈能力”等愿望时尚。选用绿色的办法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与维护健康,真正使男士更英俊,女士更亮丽,而且使您更健康呢? 一个引起世界注目的集治疗、预防、诊断于一体的自然保健美容疗法诞生了,这就是生物全息经络调节美容刮痧法,也是二十一世纪美容的新观念:首先从人体健康的总控制系统——经络保持畅通着手,始终使抗病能量体——气血运行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使人体生物全息信息场和微循环始终处于量佳状态。也是二十一世纪最新医学目的:用绿色的办法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与维护人体的健康。 一、刮痧的历史由来: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劳动中民长期与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中发明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经过历代医家逐步深入研究和民众广泛实践,从推拿、热敷、针灸、放血等疗法中演变而来的一种非药物性方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扁鹊为虢太子治死厥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当时是利用石器作为刮痧器具进行刮痧治病;汉代则改用陶器进行刮痧治疗;唐宋时期运用苎麻、铜器、银器等作刮痧治病;到了元明时代,中医古籍里已有不少刮痧疗法的记载,常采用瓷调羹蘸香油进行刮痧治病。 清代郭右陶邃撰的《癌胀玉衡》一书可谓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痧证的专著,其中就是刮痧疗法的论述: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心气分的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劝之法;脏腑经络有痧,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药疗之。无足怪也。 由此可见,刮目相看痧疗法,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近年来刮痧疗法从民间技法到今天步入国际医学殿堂,并在各地掀起刮痧热潮。生物全息经络调节刮痧法经历了三个发展浪潮:即民间传统刮痧法——经络刮痧法——生物全息经络调节刮痧法。 俗话说人不因懒惰而变的贫穷,却因疾病能让一家甚至于一个国家贫穷如洗。本世纪西方现代医学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以下两个问题令人担忧:(1)现代医药费用之高已成为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沉重负担,形成

耗散结构理论内容总结

耗散结构理论内容总结.txt 1 系统的分类: a 孤立系统:与环境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b 封闭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 c 开放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交换,也有物质交换 因为自然界中,真正的孤立系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将孤立系统 与封闭系统两个概念混用。 2 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孤立系统都会因为热量的散失,而与环境达到热平衡而失去做功能 的能力。物理学将散失的热量称为“熵”,这样,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可表述为:一个孤立系统 最终都将达到一个最大熵的热平衡状态。(宇宙热死) 3 研究发现对于复杂系统物质来讲,虽然也存在热的散失,但系统并未走向与环境达到热平 衡的状态,相反,复杂系统可以处在远离热平衡的状态不变。 4 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复杂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除了向环境排出 物质及耗散能量之外,还能不断地从外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的补充。 5 负熵:物理学将从环境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称为“负熵”。因此,物理学给生命下的定义是: 生命以负熵为生。 6 这样得出耗散结构理论的第一条内容: 开放系统:系统要想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不断从环境获 取物质和能量的补充。 7 以第一条内容为基础,得出第二条内容: 远离平衡态: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能维持。当系统接近平衡态时, 功能状态逐渐降低,达到平衡态时系统彻底死亡。 8 耗散结构理论的第三条内容: 耗散结构中有正反馈存在。耗散结构的系统,要想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存在,必须允许系 统内子系统之间有正反馈相互作用存在。正是这些正反馈的存在,才引起系统内各种非线性 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涨落形成稳定的结构。 9 耗散结构为系统发生质变、飞跃,即一系统向另一系统转化,新系统、新结构的产生打下 基础:子系统不断接收外来的物质和能量后,不断加强的正反馈运动,最终会突破系统调节 中枢的负反馈控制,这时,这些子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时原系统也就转化 成新的系统,新结构也就诞生了。 小结: 耗散结构理论,是系统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理论主要是对系统作动态描述。 即研究系统是如何维持存在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研究为人类

简述全息经络刮痧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简述全息经络刮痧法 导语:全息经络刮痧法是不是听起来很陌生?你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方法吗?具有哪些功效,他的优点有哪些呢?全息疗法是传统中医中讲究的治疗 全息经络刮痧法是不是听起来很陌生?你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方法吗?具有哪些功效,他的优点有哪些呢?全息疗法是传统中医中讲究的治疗身体局部的疾病需要通过全身的整体的调节来完成,逐步根治病根。刮痧是通过刮的手法来发现内脏存在的问题,综合治疗而成为全息经络刮痧法。 全息经络刮痧法是在民间刮痧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作指导,选择刮拭与病变脏腑相关的部位防病治病的非药物疗法。新兴的全息经络刮痧法用微循环理论破译了“痧”的实质、“痧”与疾病的关系、出“痧”的原因、作用,阐明了刮痧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疗效迅速的机理,将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从单纯的治疗作用扩展到防病保健作用及诊断作用,并提高了疗效。其独特的诊断作用,可以将潜伏的疾病早期发现,提前治疗,消除隐患。经络刮痧法:按照经络和腧穴的主治规律选经配穴的刮痧方法为经络刮痧法。 全息刮痧法:以刮痧的方法选择刮拭各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诊病、防病、治病,称为全息刮痧法。全息刮痧法广泛适用于头、面、耳、手、足、四肢、背部脊椎对应区等人体各全息胚及各脏腑器官体表投影区,具有刮拭范围小,刮拭时间短,治疗部位灵活多样的特点。全息刮痧法特别适合身体虚弱,不能进行大面积经络刮痧的患者。因刮拭部位多在头、手足等部位进行,治疗时可不必脱衣服,使刮痧治疗更简便易行。如因疼痛、皮肤病或痧未消退而不能刮拭的病变局部,就可以刮拭对侧或其他全息穴区,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由于可供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txt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 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 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 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 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 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协同论协同学(Synergetics) 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 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 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说过,他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 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 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 观的系统等等,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却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协同论则是在研究事 物从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的机理的共同规律上形成和发展的,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类比对从 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并推广到广泛的领域。它基于“很多 子系统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的原理,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 类似性以探求其规律。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讲道:“我们现在好像在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 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隔开,尤其是把‘软’科学和‘硬’科学分隔开。” 协同学的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旽aken)。1971 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还著有《高 等协同学》等等。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 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 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论 指出,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这种系统会研 究内容,可以概括地认为是研究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种系统的发展演变,探讨其转变所遵 守的共同规律。应用协同论方法,可以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类比拓宽于其它学科,为探 索未知领域提供有效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 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哈肯在协同论中,描述了临界点附近的行为,阐述了慢变量支配原则和序参量概念,认 为事物的演化受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不同的系统序参 量的物理意义也不同。比如,在激光系统中,光场强度就是序参量。在化学反应中,取浓度 或粒子数为参序量。在社会学和管理学中,为了描述宏观量,采用“测验”、调研或投票表决 等方式来反映对某项“意见”的反对或赞同。此时,反对或赞成的人数就可作为序参量。序 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宏观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 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宏观有序的有组 织的结构。 协同论指出,一方面,对于一种模型,随着参数、边界条件的不同以及涨落的作用,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