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检验教学大纲

病毒学检验教学大纲
病毒学检验教学大纲

病毒学检验教学大纲

《病毒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45

课程名称:病毒学检验

英文名称:virology test

开课学期:8

学时/学分:40/2.5 (其中实验学时:20)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卫生检验专业方向

选用教材:《病毒学检验》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自编主要参考书:

1、殷震,刘景华主编:《动物病毒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熊菊贞等著:《诊断病毒学》,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黄祯祥主编:《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纳塔莉 J.施密特;理查德 W.埃蒙斯主编,顾方舟等译:《病毒、立克次体及衣原体疾病诊断技术》,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第六版),1993年版

5、张卓然主编:《培养细胞学与细胞培养技术》,上海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杜平等主编: 《分子病毒学原理与实验技术》,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杨占秋主编:《诊断与实验病毒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周先志,赵敏主编:《艾滋病诊疗新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版执笔人:甄清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病毒学检验》是微生物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卫生检验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对病毒学检验技术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病毒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病毒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监测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系统掌握病毒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

2. 了解对人群健康危害较大的各种病毒的检测方法。

3.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结合当前发生的一些病毒性疾病流行案例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后,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篇病毒学检验总论(1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该篇内容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病毒学检验在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控制方面的重要地位,掌握病毒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原理和方法,了解病毒学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病毒学检验概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病毒学检验的用途和内容,掌握病毒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处理方法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病毒学检验概要

(一)病毒学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二)病毒学检验概况

(三)病毒学检验的用途

(四)病毒学检验的内容

二、病毒实验室常用洗涤、消毒和处理方法三、病毒实验室注意事项

考核要求

了解:病毒学检验的用途

理解:病毒学检验的基本内容

掌握:病毒实验室常用消毒处理方法

熟悉:病毒实验室基本要求

第二章病毒的分离培养技术(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不同于细菌,它主要应用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组织细胞培养方法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动物实验 (1学时)

一、概述

二、实验动物

三、动物实验

四、动物采血法

第二节鸡胚培养法(2学时)

一、概况

二、鸡胚的解剖生理

三、器材的准备

四、鸡胚的孵育

五、鸡胚培养技术

六、病毒的检查

七、其他禽胚的应用

八、鸡胚培养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组织培养技术(2学时) 一、概述

二、适合实验室培养的实验室设计与设备三、体外培养细胞

四、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

五、细胞培养技术

六、细胞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七、细胞培养物的保存、运输及复苏八、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检验中的应用

考核要求

了解:动物接种分离培养病毒的实验方法熟悉:鸡胚的解剖生理结构及鸡胚分离培养病毒的方法掌握: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技术第三章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掌握病毒性标本的采集及疾病诊断的基本技术,了解免疫学和

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病毒性疾病快速诊断中的应用,特别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一、标本的采集

二、注意问题

第二节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直接病毒诊断(病理、电镜、抗原) 二、病毒分离和鉴定

三、血清学诊断

四、病毒的血清学检验

考核要求了解:病毒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要求掌握:病毒性疾病的实验室常规诊断方法

第四章现代免疫学试验技术与病毒学检验(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同学们理解免疫学试验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地位和作用,要求掌握常规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熟悉其操作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荧光试验

一、基本原理

二、试验类型

三、方法和步骤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基本原理

二、试验类型

三、方法和步骤

四、注意事项

考核要求

了解:病毒学检验中常规应用的免疫学试验技术的种类掌握: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病毒学检验(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同学们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地位和作用,了解常规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种类,掌握常规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熟悉其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因克隆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基本步骤

三、基因克隆的应用

第二节基因芯片技术

一、基因芯片的概念

二、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

三、基因芯片技术应用的基本步骤

四、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DNA序列测定

一、DNA序列测定的原理和技术二、DNA测序程序

考核要求

理解:基因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基因芯片的概念及技术应用原理掌

握:DNA序列测定的原理

第二篇病毒学检验各论(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病毒学检验总论学习基础上,对以下各个病毒的检验方法进行具体介绍,提高同学们

对病毒检验技术在实际检验中的综合运用能力。重点介绍逆转录病毒、冠状病毒、正粘病毒、

朊病毒及其检验等章节内容。

教学内容

各论内容:

第一章痘病毒及其检验

第二章疱疹病毒及其检验第三章乳头瘤病毒及其检验第四章嗜肝DNA病毒及其检验第五章逆转录病毒及其检验第六章呼长孤病毒及其检验第七章小RNA病毒及其检验第八章冠状病毒及其检验第九章披膜病毒及其检验第十章黄病毒及其检验

第十一章正粘病毒及其检验第十二章副粘病毒及其检验第十三章布尼亚病毒及其检验第十四章弹状病毒及其检验第十五章丝状病毒及其检验第十六章朊病毒及其检验

每章内容:

第一节病毒生物学特性

一、病毒形态与大小

二、病毒结构

三、病毒分型与变异

四、病毒理化特性

第二节临床表现

第三节流行病学特征

第四节实验室检验

一、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

三、实验室诊断方法

四、预防与治疗

考核要求

了解:对人群危害严重的病毒种类和一般生物学特性理解:病毒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对检测的意义掌握:各种病毒检测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以及常规检验程序

四、实验:

1. 实验目的与任务

在理论学习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病毒检测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的综合设

计、分析能力。

2.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鸡胚培养方法和鸡胚不同途径接种方法,掌握尿囊腔接种和尿液收获方法。

(2)掌握原代细胞制备技术和细胞传代技术,了解细胞的保存方法。

(3)了解病毒鉴定技术,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的原理,掌握细胞病变

的判断方法。

(4)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以及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

病毒检测。

3. 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自编实习材料

3. 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学时主要仪器实验实验项目内容提要备注号类型分配设备地点

鸡胚尿囊腔的接孵化器、恒温培养公卫学院

减毒活病毒种方法,用血凝箱、冰箱-20?、低一楼学生

鸡胚培养法试验对尿囊液病速离心机、超净台实验室 1 及病毒滴度毒增殖和滴度测综合性 10 等

和抗体效价定;用血凝抑制

测定试验对免疫血清一组

效价测定。实验

原代细胞制备或CO温箱、倒置显微公卫学院2

细胞培养法镜、高速离心机(低一楼学生传代细胞单层培

2、对病毒疫苗温冷冻)、低温冰箱实验室和养,接种病毒疫综合性 10

TCID测定苗,通过观察细(-40~-80?)、恒温无菌室 50

胞病变判定病毒水浴箱、液氮罐等

感染力TCID。 50

综合运用鸡胚培生物安全柜、孵化公卫学院

养技术、细胞培器、恒温培养箱、一楼学生

临床标本中养技术、RT-PCR冰箱、CO温箱、酶实验室、2二组3、流感病毒的方法以及ELISA综合性 20 联免疫分析仪、PCR无菌室、实验诊断方法检测标本中仪、电泳仪等免疫室、

的流感病毒。分生实验

室五、考核方式:

1. 笔试(闭卷)(70%)

2. 某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综述(20%)

3. 实验报告(10%)

六、备注:

病毒学检验

《病毒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病毒学检验(Experimental Virolog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必修课(专业课) 适用专业: 卫生检验学本科 开课学期: 第七学期 课程学时: 63学时(理论学时27,实验学时36) 课程学分:3.5 先修课程:医学寄生虫学及检验、细菌学检验、临床医学概要等 课程简介:病毒学检验是卫生检验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卫生检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网络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选用教材:李洪源、王志玉主编:《病毒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7月。 参考书: 1. 张朝武主编:《现代卫生检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李影林主编:《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5. 李凡、刘星晶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年1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悉病毒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知悉 常见重要致病病毒。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 生物学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为学生能独立开展各种病毒学检验打下良好基 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病毒的特性;病毒学检验的内容及其应用范围;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 【熟悉】病毒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病毒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了解】病毒学和病毒学检验的发展史。 第一篇病毒学检验技术 第一章细胞培养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体外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细胞培养的条件;组织培养的种类;细胞系和细胞株的概念;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培养中平衡盐、消化液和血清的作用;细胞检查方法;细胞的冻存。 【熟悉】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选择、细胞培养操作过程和细胞培养污染与监测。 【了解】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发展;细胞系的鉴定。 第二章鸡胚接种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鸡胚的结构;鸡胚的孵育与检查;接种途径与方法及其用途;病毒的检测;鸡胚接种技术的应用。 【熟悉】实验材料、器械与准备。 【了解】鸡胚的解剖与生理。 第三章动物实验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实验动物的分类;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近交系动物、封闭群动物、突变系动物、杂交群动物及其特点;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及其品系;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及寄生虫检验技术。主要讲述寄生虫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机理,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寄生虫病的发生及流行规律,掌握常用的寄生虫病检验技术,提高实验诊断水平,为正确治疗、预防寄生虫病提供可靠依据。 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操作能力,同时掌握一定数量专业外文词汇,适当介绍国内外有关寄生虫学及寄生虫病的文献。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2学时。实验课开出实验项目14项,实验开出率为100%。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实验1个。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第一篇总论 目的:掌握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等概念;掌握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及其意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因素及特点、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治原则;了解人体寄生虫学的范围、寄生虫的分类及寄生虫的营养代谢特点、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我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研究现状、进展、成就及任务。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现象——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定义。 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寄生虫的分类及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特点。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流行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第八章原虫概论 目的:掌握原虫、世代交替、滋养体、包囊的概念;医学原虫形态结构、生理及生活史的基本特征;原虫、世代交替、滋养体、包囊的英文专业名词;了解原虫的致病特点。 学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原虫的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型,虫媒传播型。 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 医学原虫的分类及其常见种类。 第九章叶足虫 目的: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 注意溶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了解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学时:1.5学时 教学内容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组织型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单核、双核、四核包囊的形态特征;基本生活史过程;肠腔型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与表现。

(整理)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Veterinary Immunology) 课程编号:18120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含动物医学方向、检验检疫方向、实验动物方向)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等 后续课程: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外科学与手术学等 总学分:3,其中实验学分:0.5 教学目的与要求:兽医免疫学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动物医学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规律与调节、免疫诊断与免疫防治。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自学等过程,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兽医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免疫学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从事免疫学诊断与免疫防治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讲授实验讲授实验 1绪论211第十章免疫耐受1 2第一章免疫系统412第十一章抗感染免疫2 3第二章抗原313第十二章人工免疫2 4第三章抗体414第十三章血清学试验概述1 5第四章抗体的人工制备2315第十四章凝聚性试验34 6第五章免疫遗传216第十五章免疫标记技术25 7第六章补体系统217第十六章补体结合试验1 8第七章细胞因子118第十七章中和试验12 9第八章免疫应答419第十八章细胞免疫检测技术22 10第九章变态反应1 绪论(2学时) 第一节免疫及免疫学概述 一、基本概念:免疫的概念,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内容,免疫学科发展过程及趋势。 二、免疫的基本特性:免疫系统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体系,具有识别异己、特异性、免疫记忆等基本特性。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动物机体通过识别异己产生应答反应,发挥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等基本功能。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我国民间首创预防天花的人痘苗,为免疫预防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主要成就包括牛痘苗、弱毒苗、灭活苗以及抗毒素、补体和吞噬细胞的发现; 在此基础上提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学说,并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标志性研究成果包括细胞免疫、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 免疫遗传与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阐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等。 第三节免疫学的应用 一、免疫学与医学 二、免疫学与生物学 三、免疫学与生物技术 本章重点:免疫的基本概念、特性与功能。 难点:免疫的特性和功能。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一章免疫系统(4学时) 第一节免疫系统及免疫器官 一、免疫系统:包括参与免疫应答或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细胞和分子。 二、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包括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 第二节免疫细胞及其表面标志 一、基本概念: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 二、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有T细胞和B细胞,它们的来源、分布、形态、主要表面标志、亚类和功能。 三、杀伤性细胞:主要包括K细胞和NK细胞,是早期、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辅佐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与B细胞共同组成专业抗原提呈细胞。 五、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颗粒白细胞、肥大细胞和参与黏膜免疫有关的细胞。 六、淋巴细胞再循环:基本概念、途径及意义。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2学时),2学分 课程代码:bz020135 教学单位: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本科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本课程以免疫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揭示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防治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就,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了解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尤其是涉及免疫学重要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 本课程作为必修课为医学临床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学习本课程,需要解剖、组织、生化、遗传、细胞生物学等学相关基础科的知识。本大纲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5版教学内容,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定。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建立牢固基础。 各章列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便于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大纲中有些内 容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学,一方面有益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免疫学简介和发展简史及展望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熟悉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及其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异常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免疫学的应用。 2.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其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类外周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分布。

免疫学检验课程大纲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主 干课程是从事医学实验室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随着免疫学和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免疫学检验技术成为医学检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检 验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稳定、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应用范围 廷伸至医学检验专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床旁检验POCT产品的应用当中发展成为一 种微量化学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特异性 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抗原、免疫球蛋白、抗原和抗体反应、补体和免疫应答等免疫学 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免疫系统和免疫分子概念和知识。 2. 使学生能够熟悉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抗体制备技术、免疫比浊分析、酶免疫分析术和荧光免疫技术等基本检验方法。 3. 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常规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使学生熟悉免疫学实验室的一般 管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免疫学的主要成就及与医学的关系,理解免疫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免疫学基本概念,难点是免疫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概况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征 二、免疫学发展简史 三、免疫学检验 第二节免疫系统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 2、免疫辅佐细胞 三、免疫分子 【教学建议】课堂讲授 第二章免疫化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抗原的基本性质、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抗原的基本性质、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原 一、抗原的性质 1、异物性 2、理化特性 3、其他因素 二、抗原的特异性 1、抗原决定簇 2、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病毒学检验

病毒的特点是:1、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2、无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3、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RNA或DNA)4、因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源,故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蛋白质和核酸5、病毒以其基因为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新的病毒颗粒6、为了在生物界保存其种属,病毒具备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能力,并具有对敏感宿主的侵染性和复制性7、在宿主体外,能以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能力8、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能诱发潜伏感染 细胞培养技术:是对由组织分散成的单个细胞或某一型细胞群进行的体外培养方法,即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条件,提供细胞适宜的营养条件和温度,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使离体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并进行传代的技术 二、单层细胞培养: 用于培养病毒的细胞有原代细胞、传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三、鸡胚的接种途径:1、羊膜腔接种2、绒毛尿囊膜接种3、尿囊腔接种4、卵黄囊接种 四、 间接计数在病毒检验过程中较为常用,是判定病毒感染性的定量方法,常用的有:空斑形成单位法,50%终点法,血凝试验和干扰测定 空斑形成单位(PFUs)试验:是将不同稀释倍数的动物病毒与平铺于平板表面的宿主细胞混合,当病毒颗粒在一大片宿主细胞上引发感染时,会造成细胞被溶解而形成空斑,每个空斑系由一个病毒颗粒所造成,计算空斑数目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可得知原来的病毒感染单位的浓度 凡事能在细胞培养物中产生CPE的病毒都可用空斑技术来测定其滴度。 50%终点法:是将病毒悬浮液经一系列稀释后,接种至动物、鸡胚或培养成单层的细胞,将每个稀释度造成的动物、鸡胚致死量或细胞病变做曲线,找出造成50%动物、鸡胚死亡或病变的终点稀释度。 LD50:为造成50%动物或鸡胚死亡的病毒含量 ID50:即是指可造成50%动物或鸡胚感染的剂量 CCID50:造成50%细胞培养产生病变效应的剂量 五、病毒纯化的一般原则:1、释放病毒至细胞外2、去除细胞碎块3、病毒悬液浓缩 六、病毒的保存:1、用低温(-60~25℃)、超低温(-70以下)冰箱或液氮罐(-196~150)保存 2、冷冻干燥保存 七、血清学实验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是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孵育病毒与特异性抗体的混合物,使病毒与抗体相互反应,再将混合物接种到敏感的宿主体内,然后测定残存的病毒感染力的一种方法。 中和抗体:凡是能与病毒结合,并使其失去感染力的抗体称为中和抗体 中和试验必须在敏感的动物体内(包括鸡胚)和细胞培养中进行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1)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组人员:张智红、周炜、施华 一、课程名称:基础免疫学Basic Immunology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与生理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它是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生物医学分析与仪器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1学时) ●免疫器官和组织(1学时)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分子(8学时) 免疫球蛋白(2学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补体系统(2学时):补体的激活;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系统与疾病 细胞因子(2学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与某些

病理过程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1学时):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免疫球蛋白Fc受体 粘附分子(1学时):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粘附分子与临床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学时) 概述 人类MHC—HLA复合体 HLA抗原系统 MHC的功能 HLA与医学的关系 ●免疫细胞(2学时)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抗原与抗原提呈(4学时) 抗原概述(2学时):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种类;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抗原 抗原提呈(2学时):溶酶体提呈途径;胞质溶胶提呈途径;非经典MHC分子提呈途径 ●免疫应答(4学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学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学时)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二者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本大纲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14学时;高等护理、口腔医学、药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具体学时数分配如下: 理论课学时分配表

实验课学时分配表 第一篇医学微生物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3.了解医学免疫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形态检查法。 4.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5.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 第三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2.熟悉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4.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重点与了解 第一、二章免疫学概论、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重点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一般介绍免疫应答类型及作用特点。 (三)一般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史、发展趋势。 (四)一般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五)一般介绍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抗原 (一)重点介绍抗原的概念、特性(免疫原性与抗原性、半抗原)。 (二)重点介绍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三)重点介绍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宿主方面的因素、免疫方法的影响); (四)重点介绍抗原的种类。 (五)一般介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第四章抗体 (一)重点介绍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抗体的结构(基本结构、辅助成分、水解片段)。 (三)一般介绍抗体的多样性与免疫原性。 (四)重点介绍抗体的的功能。 (五)重点介绍五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六)一般介绍人工制备的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合成。 (三)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四)一般介绍补体活化的调控。 (五)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六)一般介绍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一)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二)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三)一般介绍细胞因子受体。 (四)一般介绍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一)重点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黏附分子的功能。 (三)一般介绍黏附分子的种类。 (四)一般介绍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重点介绍经典的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经典的HLAⅠ类、Ⅱ类基因;HLA Ⅰ类、Ⅱ类分子)。 (二)一般介绍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三)重点介绍MHC的多态性。 (四)一般介绍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的生物学功能, HLA与临床医学。 第九章B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亚群。 (四)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T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重点介绍T细胞亚群、T细胞功能。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一)重点介绍APC的概念、种类,重点介绍树突状细胞。 (二)重点介绍APC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处理提呈过程。 (三)一般介绍MHC分子的交叉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重点介绍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的效应功能)。

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设置在检验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使用范围] 检验学专业,本科层次。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 (一)病毒的培养 实验动物: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仓鼠 主要用于: ①分离病毒,并借助感染范围试验鉴定病毒 ②培养病毒,制造抗原和疫苗 ③测定各毒株之间的抗原关系,(用实验动物作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实验) ④制备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 ⑤作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包括病毒毒力测定、建立病毒病动物模型等 注意:选择对目的病毒敏感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以及适宜的接种途径和剂量。 鸡胚 (一)条件要求 SPF鸡、孵化温度38-39℃,湿度40-70%,通风。新鲜受精卵:产下后不超过10天并保存10℃左右。 (二)优点 组织分化程度低,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病毒易于增殖,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液体中含有大量病毒,容易采集和处理,而且来源充足,设备和操作简便易行。 (三)接种途径 1.绒毛尿囊膜接种(10-12日龄鸡胚) 主要用于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1)方法一(造人工气室) ①在胚胎附近近气室处,选择血管较少的部位,用电烙器在卵壳上烙一个直径约3-4mm的 烤焦圈。 ②用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小心用刀尖撬起卵壳,造成卵窗。 ③在气室端中央钻一个小孔。 ④用针尖挑破卵窗中心的壳膜,切勿损伤其下的绒毛尿囊膜。 ⑤滴加滴生理盐水于刺破处,用橡皮乳头紧贴于气室中央小孔上吸气,造成气室内负压, 使卵窗部位的绒毛尿囊膜下陷而形成人工气室,此时可见滴于壳膜上的生理盐水迅速渗入。 ⑥用1ml注射器滴入2-3滴接种物于绒毛尿囊膜上。 ⑦用透明胶纸封住卵窗,或用玻璃纸盖于卵窗中,周围涂上熔化的石蜡密封,气室中央的 小孔用石蜡密封。 ⑧鸡胚横卧于卵箱中,不许翻动,保持卵窗向上。 2)方法二 ①在气室端的卵壳上开约1.5×1.5cm的口。 ②用灭菌眼科镊子撕去一小片内壳膜。 ③滴入接种物。 ④用透明胶纸封闭开口。 2.尿囊腔接种(10-11日龄) 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NDV)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00030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分:2.5学分 总学时:45学时 理论学时:27学时 实验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 使用教材: 1.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高劲松、吴高莉. 病原生物免疫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参考教材: 1.曹雪涛、何维.医学免疫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郝素珍.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司传平、丁剑冰.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4. 4.柳忠辉、吴雄文.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免疫学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的特性;及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临床免疫学包括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疾病免疫学。免疫病理学主要研究在疾病条件下,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对抗原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原理,以及免疫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操作。 医学免疫学还广泛渗入到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免疫学概论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Ⅰ前言 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临床免疫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疾病过程中检验理论、临床应用、方法评价及实际应用的科学。临床免疫学以基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课程为基础,通过检验理论及实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44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1.05:1。四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兰兰,3版,2003年。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免疫学发展简史。了解临床免疫学发展历程。熟悉临床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基本概念:临床免疫学、免疫应答、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二)熟悉免疫学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现代免疫学检测的发展趋势,免疫学检测技术在参与免疫性病理损伤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检测中的作用。 (三)了解免疫学检测与方法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免疫学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范畴,免疫调节与信号传导。 (二)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免疫及基因治疗。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教学目的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高变区分子结构的互补性。学习免疫反应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特点,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免疫学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将来学习药理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着力培养的学生严密的无菌观念,将在消毒、灭菌、隔离、预防、治疗等医护实践中科学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可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及医学寄生虫学属病原学范畴,主要研究病原生物性状及其及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寻找消灭、控制传染病及相关疾病的措施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了解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理及规律,为将来从事临床医学的防治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3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免疫学基础理论、病原微生物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难点主要有免疫分子、临床免疫学。重点章节有上篇第2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12章、第15章;中篇第1章、第2章、第3章、第6章、第20章、第26章等。难点章节有上篇第4章、第5章、第7章、第8章、第12章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在教及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的积极参及创造条件,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及者和积极探索者,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讲中可以进行教学互动的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归纳式、自学式、精讲、多体系、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第十四章 病毒学实验技术

第三篇病毒学实验技术 实验学时计划:实验一实验须知6小时;实验二细胞培养用水的制备及检验15小时;实验三组织培养技术20小时;实验四病毒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20小时;实验五病毒提纯技术15小时。 实验一实验须知 一、实验室注意事项 1.凡参加病毒学实验的人员均应接种与实验有关的病毒疫苗。 2.实验室内,特别是组织培养操作室,须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在进行病毒接种或无菌操作前后,均应用紫外线照射灭菌,必要时可用3~5%的酚或煤酚皂溶液擦拭或喷雾消毒。 3.进入操作室,须先洗净双手并用消毒药水严格消毒;更换拖鞋,戴口罩和帽子,穿消毒的实验服。 4.病毒实验操作完毕后,将所穿戴实验服、口罩、帽子和拖鞋等物,出操作室前须更换;两手须经消毒药水严格浸洗后方能外出。 5.一个接种操作室,严禁同时进行两株病毒株的传种;吸取病毒材料时,勿于悬空吹出或打出。 6.凡沾病毒材料的吸管、试管等器具,须随时投入5%煤酚皂或1%盐酸溶液内,浸泡过夜,或煮沸消毒后才能进行洗涤。 7.凡带有感染性的鸡胚或动物尸体,须立即投入炉内焚化或进行煮沸消毒,或盛入容器内进行高压消毒后,方能携出室外进行处理。 8.工作人员要随时注意安全操作,以免发生事故;如发生意外,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补救。 二、病毒材料收集、运送和保存 (一)材料的收集 分离病毒的成功率与采集材料有密切的关系。采集病料必须在适当的部位和时间内进行,前者与各种传染的发病机理有关,后者常规在疾病早期,因为通常在疾病刚出现时病毒的滴度高。各种病毒感染所采适宜病料参见图1和图2。 由于许多病毒的不稳定性,欲作病毒分离的材料,都应尽快的冷藏。-30℃保存的病毒材料(除少数例外),至少可以活存几个月以上;而-70℃保存的病毒,甚至几年不见毒力降低。有些病毒需在潮湿环境下保存,有的则需干燥环境(如Orf virus)。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 4. 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 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6. 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第 4 章噬菌体 教学内容 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教学要求 1. 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 5 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 试验、遗传工程等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 F 质粒、Hfr 、R 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6 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 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 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药学应用的课程,属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包含免疫学内容的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医学类、药学类、生物类专业必开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1.课程描述: 该课程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免疫学是从微生物学分离出的一个独立学科,免疫学的发展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已经成为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生物学和免疫学都已经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各自发展成为重要的两个学科方向,并且是两门独立的重要课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跨多学科的课程。 课该程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跨学科性。 微生物研究内容涉及了生物学的多个学科,如形态学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传染与免疫学等。其研究范围已经深入与扩大到工业、农业、海洋、水产、宇宙、食品、医药、畜牧等领域。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交叉形成了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则是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结果。 免疫学是以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 免疫学是内容抽象、系统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性强的生命科学前沿学科。 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创新,分子免疫学的进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近年来, - 1 -

病毒学实验

实验一病毒对细胞的感染 目的: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通过该实验掌握病毒感染细胞的实验操作,并进一步理解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选择性。 材料:杆状病毒Sf9细胞 器材:25或50mL细胞培养瓶,28℃恒温培养箱,培养基,无菌移液管,电动移液器 步骤: 1、感染前12h传代接种Sf9细胞,28℃培养至汇聚度约70%; 2、弃细胞培养液,并以1×PBS洗涤2-3次,吸干残夜; 3、加入适量病毒悬液,并补充适量无血清培养基,28℃孵育2h,更换适量新鲜培养基;同时设立空白对照; 4、28℃培养24-48h,对照观察细胞病变。 实验二病毒的扩增与收集 目的:病毒属于严格细胞内寄生生物,故只能在其敏感宿主细胞内进行有效增殖。通过该实验掌握病毒的扩增及收集、储存方法。材料:杆状病毒Sf9细胞 器材:25或50mL细胞培养瓶,28℃恒温培养箱,培养基,无菌移液管,电动移液器、低温高速离心机、离心管,滤器 步骤:

1、感染前12h传代接种Sf9细胞,28℃培养至汇聚度约70%; 2、弃细胞培养液,并以1×PBS洗涤2-3次,吸干残夜; 3、加入适量病毒悬液,并补充适量无血清培养基,28℃孵育2h,更换适量新鲜培养基; 4、28℃培养24-36h,观察细胞裂解情况; 5、吹吸细胞,并转移细胞裂解物至无菌冰预冷离心管; 6、4℃,12000rpm,10min,取上清; 7、滤器过滤上清,取滤液,分装于无菌冻存管,避光保存于4℃或-20℃或-80℃. 实验三病毒的敏感性测定 目的:不同类型的病毒对不同理化因子的敏感性存在着显著差异。本实验拟检测杆状病毒对高温及有机溶剂的敏感性,以加深对病毒理化因子敏感性差异的理解。 材料:杆状病毒Sf9细胞乙醚氯仿 器材:25或50mL细胞培养瓶,28℃恒温培养箱,培养基,无菌移液管,电动移液器,水浴锅 步骤: 1、氯仿预处理:于一定量病毒悬液中加入终浓度为5%的氯仿,混匀,4℃静置1h,2000rpm,10min,取上清备用;同样,取等量病毒不加氯仿于4℃同样处理备用(空白对照); 2、乙醚预处理:于一定量病毒悬液中加入终浓度为20%的乙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