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

第一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了解)

一、汉字产生的传说

1.结绳说

2.八卦说

3.仓颉造字说:仓颉在群体创造的基础上,将艺体纷呈的汉字进行了加工整理,因此也称为造自大众的杰出代表。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和汉字体系的形成

途径:①产生于契刻号;②产生于记事图画,而且主要是生产于记事图画。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和演变

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汉字的性质:表意。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以秦为分界,汉字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以前,即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籀字和小篆)属于古文字范畴;秦以后的文字基本属于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第一阶段,秦以前的文字。

㈠殷周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又名殷墟文字和殷墟书契。

甲骨文的特点:①因其字是从原始文字发展而来,有些字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②异体字繁多。③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④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2.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

毛公鼎竟多达497个字,足抵《尚书》一篇。

㈡战国文字

1.六国文字(蝌蚪文)

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现。

2.秦国文字

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有籀文、石鼓文和诅楚文。

第二阶段,秦以后的文字。

1.隶书

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书又称汉隶。今隶后人又称“八分”。

(简答)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古文字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今文字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折曲撇。那挑勾的笔画及他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像形的象形字。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传统的“六书”说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曲),日月是也。”——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根据形体构造的方式,象形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象形。二类是合体象形,也称之为依附象形。

2.指事

“指事者,视面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就是初看能够识别形体,审视方能显现意义,“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根据形体构造的方式,指事字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独体指事。二类是加体指事。三类是变体指事。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hui),武信是也。”——所谓会意,就是比并二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新意,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壁相成,江河是也。”——所谓形声,就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与声为新体,“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形声字的变体结构形式:①关于省形,如“考”,老也,从老省,丂声,省去了形符中的“匕”;②关于省声;③关于亦声。

郑玄,“右文说”。

5.转注

6.假借

假借与通假的关系:

⑴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

⑵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如“蚤”通假“早”,当后世字词关系确定以后,就只用本字而不再借用。

二、“六书”说的局限与对它的新探索(略)

第四节分析字形,推求字义(重点:例字本义)

一、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一)纯表意字与词义

1.象形字

①豆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eg.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 ) 在孤之侧,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

分也。(《国语·吴语》)

②番

《说文》:“番,兽足谓之番。”“熊蹯”指熊掌。参验“審”字,从宀番,表明在光线不足的屋子里,尚能辨清兽足的指爪,可谓详審。eg.《晋灵公不君》:“宰夫胹熊不孰。”“番”是“蹯”的古字。

③斤

《说文》:“斤,斫木斧也。象形。”“斤”是匠人常用的工具,故“匠”字从“斤”。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2.会意字

①保

《说文》:“保,养也。”负子于背。eg.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尚书》)

②藝(艺)

“艺”,栽种。eg.《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③執(执)

“执”,逮捕。eg.冬,晋人执虞公。( 《左传·僖公五年》)

④夙

“夙”,早晨。eg.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前出师表》)

⑤旨

“旨”,味道美。eg.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二)形声字的形符与词义

1.标示词义类属

①页

“页”,头、人首。

题,前额,所以从“页”。因为额在头的前部,所以文章的标题或试卷的题目也都称“题”。

“领”指整个脖子,“颈”指脖子前部,“项”指脖子后部。如《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后汉书·左雄传》:“项背相望。”可见项指脖子后部。《广韵》:“颈在前,项在后。”

“颠”的本义是头顶,《诗经·秦风·车邻》:“有马白颠。”“颁”的本义是大头,《诗经·小雅·鱼藻》:“有颁其首。”

顿,本义是以头叩地,马中锡《中山狼传》:“因顿首杖下。”

颇,本义是头偏,引申为一般的偏。《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本义与头部的疾患有关。

②贝

“贝”,古代的货币。

“财”是金钱货物的总称。“货”指一般财物,所以从“贝”。“贿”的本义是财物,不是贿赂,名词。《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贵、贱,指商品价格的高低。《汉书·食货志上》:“籴(di,买进粮食)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购”的本义不是购买,而是悬赏征求,所以从“贝”,如《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贾”(gu,古时“贾”指坐商,“商”指行商)直接以贝从事商务活动,如《孟子·梁惠王上》:“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贺”指庆贺,庆贺离不开礼物,如《左传·昭公三年》:“郑罕虎如晋,贺夫人。”

③阝

a.阝(左) 阜(山):陵、陆、阿、隅、除、陟、际、防;

b.阝(右) 邑:邻、郎、鄙、都、郡、邦、郢、邺。

④發 (发)

“發”从弓癹声,是以弓为形符的形声字,与射箭的行为有关,可知射箭是“发”的本义。eg.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中山狼传》)

⑤戚

戚,从戊,尗声。兵器大斧是词的本义。

第五节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

1.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①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齐晋鞌之战) 捧

②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现

③齐人有冯援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冯设客孟尝君)嘱

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倡

⑤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⑥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汉书·高帝纪)

例⑤前一个“奉”是双手捧着,后来写作“捧”;后一个“奉”是后代常用的奉献义。例⑥前一个“坐”是立坐的“坐”,书写形式古今相同;后一个“坐”是座位,属名词,分化后写作“座”,“坐、座”为古今字。

下面再举几组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如:

反返责债益溢受授竟境贾價

取娶弟悌昏婚契锲章彰景影

希稀共供火伙文纹内纳止趾

2.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①何→荷须→髯

②其→簸免→娩

③孰→熟然→燃莫→暮要→腰直→值

辟避皇凰度渡占估

果菓申伸匡筐云雲

顷倾尝尝其箕孙逊

古今字的形体关系:①加形符;②换形符;③没有相承关系eg.矢→屎。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第二章词汇

第一节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一、古代汉语单音词

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复音词居少数。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㈠复合词

1.专名复词L

人名、地名、国名、官职名、著述名、年号以及其他一些名字。

2.加缀副词L

3.偏义复词☆

文言文作品的处理,要避免两种倾向:

⑴将已经凝结成复合词的拆为单音词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婚姻:结为儿女亲家。

②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良人:丈夫。

⑵将尚未凝结成词的词组误认为复合词

①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塌。(芋老人传)

同学:在一起学习。

②今齐地方千里。

地:土地。方:方圆。

③(袁)绍母亲为奴婢役。

母:母亲。亲:亲为。

④宣帝循武帝故事。

故事:先例。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⑥昨日入城市。

城:县城。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⑦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睡:睡觉。觉:醒。

⑧曾经沧海难为水,

曾:曾经。经:到。

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塘:水泊。

㈡单纯词

1.联绵词(填空)

双声和叠韵联绵词是主要形式。

(1)双声联组过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仿佛(fang fu),滂母、並母(古声母相近),隐险约约。

②黎民流离,困于道路。(后汉书·和荡帝纪)

流离,来母,转徙离散。

③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阿房宫赋)

参差(cenci),清母,长短不齐。

④为之四顾,为之踌踏满志。(庄子·养生主)

踌躇(chou cha),定母,从容自得的样子。

(2)叠韵联绵词

①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周处)

蹉跎(cuotuo),歌部,过时。

②敌弃炮仓皇通。谢庄遂安。(冯婉贞)

仓皇(cang huang),阳部,惊惶失措。

③客驰下,吹觱篥数声。(大铁椎传)

觱篥,质部,古代一种管乐器。

④适莽苍者,三准(餐)而反,腹犹果然。(北冥有鱼)

莽苍(mang cang),阳部,郊野之色。

(3)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缤纷(binfen),缤:帮母,真部;纷:滂母,文部。繁多交杂的样子。

②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周南·关雎)!

辗转,端母,元部。心有所思,卧不安席的样子。

③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东都赋)

优游(you you),优:影母,幽部;游:喻母,幽部。闲暇自得的样子。

(4)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①因跳踉大?(han,吼叫),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跳踉(tiao liang),腾跃跳动。

②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扶摇(fuyao),上升的旋风。

③履舃(xi,古代复底鞋)交错,杯盘狼藉。(史记·滑稽列传)

狼藉,杂乱不堪。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用今废字

箜篌、鬲、簋、觥牛:牰、?、犙

二、古今传承词

1.古今义同词

这类词多数属于基本词汇。如目、月、山、河、土、地风、火、水、雨、雷、人、手、老、少、生、死、生马新旧、有、无、坐、立、东、西、左、石、来、去、进、退、大、小、自、深、开、短、长、一、二、千、百等。

①坐

古今同属动词,表示“坐”的行为,但坐的方式古今却起了变化。秦汉时期还没有像现代这样的坐县,坐时两膝着席,臀部落在脚阻上,呈状。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樊哙从良坐”的“坐”就是这种方式。所以不难理解当樊哙闯帐时,项羽为什么会有按剑而密的动作。这“跽”就是顺势把臀部抬起来,两腿直跪着的警戒姿态。

⑵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不断深化

①雷

古今义都指雷声,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

三、古今词义的差别

2.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古今义的差异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进行观察,新义比起原义来,或是词义扩大,或是词义缩小,或是原义消失,而转变为新义。

⑴词义扩大

加词从原义过渡到新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变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扩大。如:

②河

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是一般河流,一般河流用“水”来表示。《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春秋战国时期指黄河北岸,“河东”指黄河以东。又《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里“河”也指黄河。“战河北”指在黄河以北作战。后来词义扩大,泛指北方河流,进而成为水系的总称。

③睡

当义指坐着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指孝公不时打盹儿。不是卫鞅一边说,孝公躺在床上睡大觉。《说文》:“睡,坐寐也。”“坐寐”是坐着打瞌睡,上眼皮才下垂。后来词义扩大,一切时候和一切形式的睡眠都可以称“睡”。

(2)词义缩小

词从原义过渡到新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收敛,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缩小。

①臭

古义泛指所有气味,包括好闻的、难闻的、香气、秽气。《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说同心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草一样芬芳,所以当表示秽气时前面冠以“恶”字。如《礼记·大学》:“如恶(Wu)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词义缩小,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

②子

本指儿女,不论男性、女性,统称为“子”。《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子”指儿子。而《论语·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子”指女儿。后来词义缩小,专称儿子。

(3)词义的转移

词义在演变过程中,新义与原义之间,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彼此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由某一事类转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如:①美

上古“羹”不指汤,而指带汁的肉。《郑伯克段于那》:“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ei)之。”《尔雅·释器》:“肉谓之羹。”由于“羹”是肉里带汁,所以中古以后,逐渐转移为汤。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羹”与“汤”同义互注。

②涕

上古汉语“涕”指眼泪,不指鼻涕。《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戚。”上古鼻涕义用“泗(si)”或“渍(i)”来表示。《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湾。”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日泗。”上古汉语不用“泪”字,到了汉代才用了“泪”字。如王褒《值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于是泪涕分工,涕表鼻涕义。但汉以后的作品,还经常用“涕”表眼泪。如《前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涕零”就是落下激动的眼泪。

第三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探求本义,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字形分析法,使且这种方法必须有文献上的参证;二是多义归纳法。

1.通过分析汉字结构来探求本义

第一步分析字形,第二步文献上的参考。

①兵

金文写作人,篆文作属,象双手举斤,“斤”是木匠砍木的斧子,也用作兵器。《说文》:“兵,械也。从井,持斤。”参证古代文献,《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其中的“兵”指兵器,败阵时拖着兵器逃跑。可见,兵器是“兵”的本义。

②元

元,首也。

第四节同义词的辨析

一、同义词的来源

㈠形成新词时产生的同义词

1.坚、刚、硬

这一组同义词是表示性状的形容词。上古汉语“硬”的概念用“坚”和“刚”字来表示,如《庄子·天下》:“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又《诗经·大雅·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汉代的《说文》中还没有“硬”字,这个词可能产生于汉魏间,唐代皮日休在《赋龟》中在这样的诗句:“硬骨残形知几秋。”现代普通话里,已完全不用“坚”、“刚”来表示“硬”的概念。于是旧词“坚”、“刚”和新词“硬”便形成了同义词。

2.几、案、桌

这一组同义词是在客观事物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几”和“案”当是“桌”的前身。上古“几”是坐着时支持身体的,如《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不应,隐几而卧。”可见“几”在秦汉以前主要是供依靠而安身养体的设施。汉以后,几的形制加宽,可用来放置物件。“案”开始是供食之具,《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高祖过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甚恭。”可知“案”是用以端食物的托盘。《急就篇》:“无足日槃,有足曰案。”后来演变为写字、办公的用具。“桌”是高腿的几、案,这是由席地而坐改为坐椅凳后,相应调高了几、案的形制,后来“桌”便成了此类用具的通称。

㈡词义的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同义词

1.后、君

上古汉语有一段时间它们是同义词,都有“君主”的意思。如《左传:依公三十二年》:“基南陵,夏后桌之墓也。”“夏后”指夏朝的君主。又《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三后”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后来“后”由君主义逐渐演化为“皇后”、“太后”义,于是它们就不再是同义词了。

2.屦、履

战国以前,“屦”是名词,是由麻、葛、丝等质料制成的鞋。《齐晋鞌之战》:“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履”是动词,表示“踩”、在……行走,如《诗经·小雅·小旻(min)》:“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履薄冰”是踩在薄冰上行走。下面再看看它们的分工。《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屦虽贵,足必履之。”(韩非子)

㈢方言的差异所形成的同义词(了解)

迎、逢、逆

这三个词都表示人们行走的方向相对。如《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又《仪礼·土昏礼》:“主人迎宝于庙门外。”都是“迎接”的意思。乐府《相逢行》:“相逢狭路间。”文《春秋·庄公二士四年》:“公如齐逆女。”“逆女”即“迎女”,“逆”是“迎接”的意思。这一组同义词是由方言的歧异而形成的,汉代扬雄《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西或日迎,或日旗,自关而东曰道。”

三、同义词辨析的基本方法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对象不尽相同

豆、笾(bian)、登(deng)

“豆、“笾”、“登”是一组同义词,它们都象“豆”的形状。“豆”甲骨文写作,金文作,而器物的质料和用途有别。《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价豆谓之筑,瓦豆谓之登。”《说文》:“豆,古食肉器也。”《周礼·梓人》:“食一豆肉,饮一豆酒(豆非饮器,用以计量,四升为豆),中人之食也。”为表明质料,又写作“梪”。“豆”不限木制,还有陶豆,铜豆。“”形状像木豆,以竹编织,是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果脯的竹器。《论语·泰伯》:“笾豆之

事,则有司存。”是说筋豆礼仪的事自有主管人员在那儿。《说文》:“登(登),礼器也。从持肉在豆上。”瓦登是古代盛肉的食器,经传通作“登”。《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登,其香始升。”

疾病

坐、跪、跽

“坐”、“跪”和“跽”是一组同义词,都表示直腰屏膝的动作,但姿态不同。“坐”的姿势古今有别,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放在脚跟上。古文字有作》的,“女”字作史,都表示古人席地而坐的姿态。如《唐雌不辱使命》:“先生坐,何至于此”“脆”和“跽”与“坐”不同,它们都是臀离脚跟,伸直腰股,呈耸身状。但“跪”和“跽”也有区别,“踞”是表示恭敬,或对异常情况作出的反应。如《鸿门宴》:“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这是对樊除突如其来的闯帐作出的警戒姿态。而“跪”和“拜”是密切相关的,如《荆轲刺秦王》:“太子再拜而跪。”

泣哭号啼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如《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无饥”是指能够吃饱。“饿”在上古是指根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如《晋灵公不君》:“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三天没有吃东西,已经饿倒,所以才问其病。又《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piao)而不知发。”饿死的人称“饿莩”,食不充腹称“饥民”。最有力的佐证是《韩非子·饰邪》上的话:“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是说即使吃不饱,也不至于饿死,把“饥”和“饿”的轻重程度区分得清清楚楚。

(二)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

(三)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1.杀诛弑

2.“唯”和“诺”都是古汉语中的应答词,但因受人们等级观念的影响而用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唯”一般用于应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如《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二曾子旦:‘唯。’”意为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概念。”曾子说:“是。”这里是学生应答老师时用“唯”字。又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这里是臣应答君主时用“唯唯”,“唯”是个恭敬而顺从的应答词。而“诺”则用于应答地位、辈分与自己相同或更低的人,如《冯援客孟尝君》,“孟坐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唯”、“诺”因为有这样的差别,所以在代语言中有“急”和“缓”的不同,所谓“疾应日唯,缓应曰诺。”《礼记玉激》:“父命呼,唯而不诺。”孔颖达疏:“唯而不诺者,应之以唯而不称诺,唯恭于诺也。”是说用“唯”比用“诺”恭敬。

古汉题型

一、填空10个×1'(10分)

1、汉字形体演变

2、古今字

3、给出一个词:解释

4、古汉语词汇特点

5、汉字的性质

6、“六书”

二、名词解释3个×4'(12分)

1、“六书”

2、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亦声,省形,省声(文言文解释和现代解释+举例)

3、词的本义,引申义

B卷:古今字、异体字

三、指出下列各自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等)写出本义6个×2'(12分)

分析造字法:可不可拆分

1、可拆分:

(1)表示读音(读音相似相近)

(2)形声字声符①相同②相似(一级:型二级:江,河,三级)三级及以上不是形声字

2、(1)独体象形,指事

(2)合体会意,形声

四、分析下列句子文言现象并翻译该句5个×3'(15分)(文言现象:名词作动词,名作状,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

A卷五句全部(上册指定3篇文言文中选取不包括《冯谖客孟尝君》)

B卷2-3句(指定文言文课文选取);2句高中高中篇目

五、简答题2个

A卷1、汉字形体演变2、古今词义异同

B卷“六书”,探求词的本义方法

六、翻译句子3个×4'(12分)

上册文言文指定三篇(不包括《冯谖客孟尝君》)

七、《冯谖客孟尝君》25'(4个小题)

1、给下面文字当中未加标点的部分,加规范标点符号。

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每个1')

3、简要分析下列句中的古汉语现象

4、将上面所有选文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注:选文文字每一句都翻译)

总结

一、填空

汉字产生的途径:契刻符号;记事图画(主要途径)

1、汉字形体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

(1)以秦为分界,汉字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以前的文字(先秦文字)一、是秦以后的文字,古文字范畴(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籀文(石鼓文,诅楚文)大篆,小篆;今文字范畴(秦以后):隶书、楷书、草书、行书。9页

(2)小篆是由商周古文经过长期演变的字体,(又称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规范化文字)其标志:一、定型化,二、统一化,三、线条化16页

(3)汉字的隶变,(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是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古文字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今文字符号的表意文字阶段)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重要标志是: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曲、撇、捺,挑,钩的笔画。18页

(4)甲骨文特点:①图画性强,形象逼真②异体字繁多③偏旁不固定④款式自由灵活

2、古今字:也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奉,见,属,唱);一是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须,或,卒,舍,戚“何荷,须鬚,或國”)47-49页

3、解释

4、古汉语词汇特点61页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是:单音词占优势,复音词居少数。(单音词占优势,向双音词发展,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第一、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优势。第二、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第三、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

(2)古代汉语复合词按词的组合方式分为复合词和单纯词两类63页

复合词:①专名复词:特征一是都具有指物的单一性;二是不能按语法关系去理解。

②加缀复词:属于粘附式的复合词,其中以一个语素表示概念,另一个是附加成分,粘附在实语素前后,充当词的前缀或后缀,它们只是为合成复音词而增添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然字:豁然开朗,欣然前往,怡然自乐

③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休(祲),缓(急)(治)乱,作(息)”64页

④同义复词偏正,支配,主谓66页

5、汉字的性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意寓形中是表意文字的特点8页

6、“六书”:

(1)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月六书,六曰九数。

(2)“六书”名称和次第分三家之说,多采用许慎的细目: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班固的次第

(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两种用字法。“四体二用说”

7、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一是字形分析法,使用这种方法必须有文献上的参证;二是多义归纳法。运用词义演变规律,推段词的本义,以弥补字形分析法的局限。

二、名词解释(1-10题23-44页)

1、“六书”:古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古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描摹词所概括的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

(1)“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éqú,屈曲)”

(2)所谓象形,就是要画出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日”“月”

3、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1)“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2)所谓指事,就是初看能够识别形体审视方能显现意义,“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4、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1)“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huī),武信是也”

(2)所谓会意,就是比并二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新意,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5、形声:(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

(1)“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所谓形声,就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与声为新体,“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6、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清人江声造字法:“建类一首”《说文》部首。“同意相受”同一形符的字意义相互贯通

戴震用字法:《说文》“老”字下注为“考”也,“考”下注“老”也。

注:转注没有产生任何新字,所以是用字法。

7、假借:(利用词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如借焉鸟的“焉”表示同音的代词,语气词;借簸箕的“其”表示助词,代词;借蜥蜴的“易”表形容词难易的“易”

(1)“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吞事,令长是也”

(2)所谓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令”“长”就是这样的字

8、省形:由于求简或者结构匀称的要求,而省去了形声字形符的某一部分。

eg:“考”,老也,从老省,丂声,省去形符:匕;“屦”,履也,从履省,娄声,省去形符:复9、省声:由于求简或结构匀称的目的,而省去了形声字声符的某一部分。

eg:“融”,炊气上出也。从鬲(lì鼎类炊器)蟲(chóng)省声。省去声符中:“?(kūn)”。“秋”省声符“龟”

10、亦声:通常叫做会意兼形声。声符一方面表音,同时还兼有表意的功能。

eg:“仲”,中也,从人中,中亦声。“珥”,从玉耳,耳亦声。“汲”,引水也,从水及,及亦声。“萍”,苹也,艸(cǎo)也,从水苹,苹亦声。

11、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eg:(1)益

①水漫出来。(象水满从器皿中溢出))《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②增多,增加《触龙说赵太后》:“少益嗜食,和于身”

③富裕。形容词。《吕氏春秋·贵当》:“如此者,其家必日益。”

④利益,好处。名词。《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⑤更加。副词《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2)及字91页

12、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在本义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直接派生引申义(基础义)

词义引申规律(基本途径):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

方式:延展引申(缘: 本义衣边上镶的花饰,称衣缘;引申义:出沿的,顺着)

条件引申(钱: 本义:锄类农具;引申义:货币义)

比喻引申(斗: 本义:带柄的酒气器;引申义:“北斗”)

邻近引申(脚: 本义:小腿;引申义:足义)

词性引申(永: 本义:水流长;引申义:时间的久远)

类型:(105页)

放射型eg(1)“贱”本义:物价低,引申:①卑微②低贱③轻视④自谦

连锁型eg(1)“习”本义:鸟反复地练习引申义:反复练习→熟习→习惯

(2)“理”本义:治玉引申义:纹理→规律→道理

综合型eg(1)“立”本义:站立引申义:①立身处世②建立,设立③登上位置→登上王位④立即,立刻

(2)“解”本义:解牛引申义:解(解牛)→解剖(动物)

1)解体→开放

2)解结→①解脱②解释→晓悟

13、古今字(B卷)

古今字:也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奉,见,属,唱);一是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须,或,卒,舍,戚“何荷,须鬚,或國”)47-49页

14、异体字(B卷)

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同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换言之: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eg:泪淚

eg:造字方法:①泪淚(会,形),②乃迺(形,指)③野埜(形,会意)

造字素材:①畔泮(“畔”,从田半声,“泮”从水半声,声符相同形符不同)

②桮杯(“桮”从木否声,“杯”从木不声,形符相同声符不同)

③村邨(“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形符声符都不同)

三、指出下列各自造字法并写出本义(24-54页)

四、分析下列句子文言现象并翻译该句。

五、简答题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80页(重点考)

1、从词义演变的幅度看古今义的差异。

(1)古今词变化显著的,是不均衡的。

eg:①去:古指离开/今指到某地去“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行李:古义:外交使节/今义: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物,铺盖等,指物不指人

(2)古今词义变化微姝的

eg:①给:古义:供应(jǐ)“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今义:给gěi予

②勤:古义:辛劳,辛苦→“逸”“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今义勤快,勤俭→“惰”

2、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古今义的差异

(1)词义扩大:秋,河,睡

eg:①秋:商代和西周,一年为春秋两季→“秋”由一个季节扩大全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②河:古义:特指黄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今泛指北方河流→进而成为水系的总称(2)词义缩小:臭,汤,子

eg:①臭:古义:泛指所有气味(好闻,难闻,香气,秽气→“如恶恶臭”)→今专指秽气

②汤:古义:泛指热水、开水“冬日则饮汤”→今义专指菜汤,肉汤。

(3)词的转移:羹,恨,涕

eg:①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与汤同义

②恨:古义:主指遗憾,一般不指仇恨/今义:仇恨,怨:不满

3、从词义的局部变异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1)常用义变异所形成的古今词义的差异

eg:①池:古义:常用义是护城河/今义池塘,取代古义

②谢:古义:常用义是道歉/今义:感谢取代古义

(2)非常用义变异所形成的古今词义的差异

eg:①禁:古今常用义都表示为禁止/“问国之大禁”特指天子死,是非常用义

②争:古今常用义都指争夺,竞争/“鄂侯争(诤zhèng)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特指向君主直言规劝,谏诤

(4)从词义色彩的变化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eg:①谤:古汉语:中性词,指议论别人的过失,没有贬义“厉王虐,国人谤王”

今义:诽谤,毁谤

②贿:古汉语:指财务,没有贬义“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今义:行贿,受贿贬义词

③祥:古汉语:吉凶的征兆“是何样也?吉凶安在?”

今义:吉利,吉祥褒义词

?(二)汉字形体演变(重点考)

(三)假借与通假的区别35页

1、假借与通假既有相同点,又有重要区别

(1)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发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

(2)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本有其字”

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借用如:“蚤”通假“早”,之后不再借用

3、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鹊巢鸠占”“莫”字被假借,造新字“暮”表示“黄昏”(注:假借通假以音同音,指上古音,不是今音)

(四)异体字和古今字不同54页1.概念2.不同

(五)单音词复合词两个标准67页

1、是从词的内容即词义角度考察

2、是从词的形式即词的构成方面分析

(六)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96页举例简答

1、引申义:是从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引申义与本义存在着直接或联系。

2、假借义:是由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3、区分:与本义有无意义上的联系。有联系是引申义,没有联系则是假借义。引申义因意义相同,假借义因音相同。如:“归”,本义女子出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阳货想要孔子来拜见他,孔子不去见,他便送了一头〔蒸熟了的〕小猪给孔子)“归孔子豚”中“归”意为馈赠,赠送。本义“出嫁”与“赠送”二者之间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联,“赠送”不是“归”的引申义,而是借音近字“归”的字形表“馈”。“归”是“馈”的假借字,“馈送”则是“归”的假借义。

(七)探究词的本义的方法(B卷)

1、字形分析法(文献参证)啓,兵

eg:叔:本义是拾取,表年少,父辈意义是假借义

2、多义归纳法(词义演变规律)

eg:即

①走进,靠近《诗经·卫风·氓》“来即我谋”

②用于抽象意义的走向《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③就位《仪礼·士官礼》“即位于门东,西南”

④登上君主的位《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即位”

⑤在酒席座上“即席赋诗”

⑥就在当前的时间《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⑦就席《仪礼·冠礼》“右还即席坐”

⑧副词,就《战国策·楚策》“〔苏秦〕即阴与燕王谋”

走向,靠近①抽象意义的走向②就位→登上君主位置③就席→在酒席座上④就在此时此地→就副词

(注:本文档结合别的班的重点与老师画的题型)

齐晋鞌之战重点问题讲析

一、文字方面

1、“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道——導古今字引导,带路。

2、“禽之而乘其车。”禽——擒古今字擒获。

3、“无令舆师淹于君地。”无——毋通假字不要。

4、“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桀——揭通假字举起。

5、“师陈于鞌”陈——阵古今字列阵。

鞌——鞍异体字这里是地名。

6、“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翦——剪通假字剪除,消灭。

7、“旦辟左右。”辟——避古今字避开。

8、“韩厥俛,定其右。”俛——俯异体字弯下身子。

二、词汇方面

1、“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还,返回。如,往,到……去。

师,军队。

2、“此城濮之赋也。”“不腆敝赋,诘朝请见。”赋,征收的财币,在这里指兵力。

腆,丰富。诘朝,明朝。

3、“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

4、“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役,役使,在这里指战事。

5、“臧宣叔逆晋师。”逆,迎,迎接。

6、“郤献子驰,将救之。”驰,驱车奔驰。

7、“郤子使速以徇。”“以徇齐垒。”徇,巡行,表示让众人都看得见。

8、“吾以分谤也。”谤,背后的批评指责。

9、“师从齐师于莘。”“故中御而从齐侯。”从,跟踪、追踪。

10、“子以君师辱于敝邑。”辱,表敬的说法,意为对方辱身来到下处。

敝,本义为破,古书中常用作谦词,指自己一方。

11、“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憾,恨。

12、“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舆,众。

淹,留。

13、“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病,伤重。

1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贯,穿入。

15、“左轮朱殷。”朱殷(yān),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

16、“苟有险,余必下推车。”险,地势不平难行。

17、“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擐,穿上。即,走向。

18、“右援枹而鼓。”援,接过来。鼓,击鼓,动词。

19、“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逸,狂奔。

败绩,军队崩溃。

20、“三周华不注。”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

21、“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越,坠。

毙,仆倒,倒下。

22、“请寓乘。”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23、“骖絓于木而止。”

骖(cān),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24、“属当戎行。”属(zhǔ),时间副词,适,正好。

当,担当,任职。

25、“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忝(tiǎn),辱。

26、“摄官承乏。”摄,暂时代理任职。

27、“郑周父御佐车。”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

28、“载齐侯以免。”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

29、“赦之,以劝事君者。”劝,鼓励。

译文

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郄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郄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为什幺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郄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上去,把齐军打得大败。晋军随即追赶齐军,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奔跑。

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于是射车左,车左中箭掉下了车。又射右边的,车右也中箭倒在了车里。(晋军的)将军綦毋张损坏了自己的战车,跟在韩厥的车后说:“请允许我搭乗你的战车。”他上车后,无论是站在车的左边,还是站在车的右边,韩厥都用肘推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战车的中间。韩厥又低下头安定了一下受伤倒在车中的那位自己的车右。

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乘韩厥低头之机)互相调换了位置。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而停了下来。(头天晚上)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为了能当车右)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进入齐国的土地。’我很不幸,恰巧碰上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逃避和躲藏。而且我也害怕逃跑躲避而使两国国君受辱。下臣勉强充当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只好承当这个官职(只好履行我应尽的义务--把你抓起来)。”(假装是齐侯的)逢丑父命令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来给自己喝)。(华泉那里有齐军的另一只部队,)郑周父驾着齐君的后备车,宛茷担任后备车的车右,见齐侯来了,装上齐侯就跑掉了,使他免于被俘。韩厥献上逢丑父,郄克打算杀掉他,他喊叫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郄克说:“这个人不怕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了他,用来勉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就赦免了逢丑父。

冯谖客孟尝君重点问题讲析

一、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属:“嘱”的古字,嘱托。)

而性?愚(“?”通“懦”)

.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 以何市而反(“反”通“返”)梁使三反姑反国统万人乎?

. 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无纤介之祸者. (“介”通“芥”)

. 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b5E2R。

二、词类活用

. 孟尝君客我(客——名词地意动用法,“以……为客”)

.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地用地东西)

. 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以……为怪)

. 先生不羞(羞——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以……为羞)

. 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 孟尝君怪其疾也(怪——形容词地意动用法,以……为怪)

. 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 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地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 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 未得高枕而卧也(高——形容词地使动用法,使……垫高)

. 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 于是梁王虚上位(虚——形容词地使动用法,使……虚)

. 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地事)

.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

. 齐人有冯谖者.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诸侯先迎之者.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p1Ean。

(二)宾语前置

. 客何好?. 客何能?. 贫贱不能自存. 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 愿寄食门下. 食以草具. 食无鱼.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迎君道中. 孟尝君就国于薛.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五)省略句

. 食(之)以草具. 左右皆笑之,以(之)告(之).

. 以(之)为贪而不知足. 无使(之)乏. 以(之)何市而反

. 窃以(之)为君市义. 迎君(于)道中. 愿寄食(于)门下

(六)被动句

. 文倦于事,愦于忧. 沉于谄谀之臣

四、古今异义

. 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 于是——今义:表示一种时间上或因果上地承接关系.

古义:可以根据不同语境翻译成“从这以后”“自此”“在这里”等

.因而——今义:表因果关系古义:趁机却

.先驱——今义:思想行为走在前端地人古义:驾车先行

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就收留了冯谖。

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粗茶谈饭他吃。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吃吧。”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谩母亲的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丁。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湣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齐湣王果然听到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于是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的绘有文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

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围,所以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齐王果然照办。)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归纳

一.通假字

1. 庄公寤生:寤,通“啎”

2. 佗邑唯命:佗,通“他”,别的。

3. 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 焉辟害:辟,通“避”

6. 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 无生民心:无,通“毋”

8. 段不弟:弟,通“悌”。不悌,不合乎做弟弟的道理。

9. 若阙地及泉:阙,通“掘”

10. 永锡尔类:锡,通“赐”

11. 无庸:不用。庸,通“用”。

12. 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安置。

二.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代词作动词,这样做;

4、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像一个当弟弟的;

弟,名词作动词,做弟弟;

6、闻之,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献上的东西;

7、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动词,赠送;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9、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朗诵诗;

10、臣请事之

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三.一词多义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在。

(4)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怎么。

(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呢。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

(2)克勤克俭。动词,能够。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给。

(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安排。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

5. 制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地名)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

(3)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制服,消灭)

(4)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掌握)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体制)

(6)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7)其牙巧机制,皆隐在尊中(构思,机制)

6. 初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当初)

(2)初吉终乱(开始)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一个,表次序)

(4)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才,刚刚)

7. 鄙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边邑)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当作边境)

8. 封

(1)颖考叔为颖谷封人(疆界)

(2)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聚土筑坟)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古代帝王或将领筑坛祭天)

(4)吾入关……籍吏民,疯府库(封闭,封合)

(5)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赐予臣子)

四、古今异义

1、五之一、九之一: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古义: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古代汉语课程的自学内容和考核目标是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以及自学考试特点编制而成的。自学内容共分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实践。基础知识方面包括绪论、文字、词汇、语法、古代文献阅读的基本知识等部分,古文阅读实践方面包括古文阅读、古文句读、古文今译、古文背诵等部分。除绪论部分外,其他各部分均一一列出知识点,并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其中,凡要求“识记”的内容,应考者应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识记。凡要求“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都与考核点直接相关,应考者应熟知其概念和有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予以辨认。凡要求“应用”的内容,必须做到在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转换为能力,即能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决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对古书的阅读。 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能较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出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同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文字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并掌握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汉字的形体结构 (1)识记:许慎提出的“六书”中象形、指意、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 (2)理解: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3)应用:掌握指定教材中分析过的所有例字的形态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对与教材所举例字形体结构相似的汉子予以正确分析。 (4)应用:了解义符、声符等概念,并能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 2.汉字本义与形体结构的关系 (1)理解:指定教材分析过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义及其同形体结构的关系。 (2)应用:掌握形声字的本义同义符的关系。 3.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情况 (1)理解:了解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并能分辨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区别。 (2)应用:了解本字、后出本字、通假字、本义与假借义等概念,对于指定教材中所举的通假字例及文选中曾注明的常见通假字能够正

古代汉语(郭赐良版本)考研复习资料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 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1997 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2001 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2002 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2002 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 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 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 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23、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2003 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1989 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2003 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1997 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1981 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2001 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2001 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1984 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1981 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3、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4、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六书”名称最早见于 [ ] A.《左传》 B.《汉书》 C.《周礼》 D.《说文解字》 2.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其基础是 [ ] A.先秦口语 B.两汉口语 C.先秦书面语 D.两汉书面语 3. 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释的大型工具书是 [ ] A.《康熙字典》 B.《经籍籑诂》 C.《辞源》 D.《词诠》 4.列出“六书”细目,并且下了定义,做出了界说的是 [ ] A.《周礼注》 B.《汉书》 C.《左传》 D.《说文解字》 5.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 [ ]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尔雅》 D.《正字通》 6.《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 A.杨树达 B.张相 C.朱起凤 D.符定一 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 ] A.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朱又曰目 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衬体象形字的一组是 [ ] A.页须瓜果 B.犬牢本州 C.夕末刃文 D.聿眉曰目 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 A.亦降甘下 B.犬信本州 C.牧末刃及 D.敝寇逐取 10.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 ] A.宀 B.厂 C.示 D.邑 11.下列为古今字的一组是 [ ] A.泪淚 B.早蚤 C.後后 D.责债 12.“夫寒之于衣,不待輕煖”中“煖”是“暖”的异体字,其结构上的差别是 [ ] A.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 B.同是会意字,成分不同 C.同是形声字,形符不同 D.同是形声字,声符不同 13.下列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寶宝 B.村邨 C.无毋 D.竟境 14.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推行的规范化字体是 [ ] A.小篆 B.楷书 C.大篆 D.隶书 15.被称为古汉字与今汉字分水岭的是 [ ] A.楷书 B.隶书 C.大篆 D.小篆 16.“缤纷”一词是 [ ] A.叠韵联绵词 B.双声联绵词 C.双声叠韵联绵词 D.音译外来词 17.下列四句中有偏义复词的是 [ ] A.苟富贵,无相忘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从左右,皆肘之 D.无羽毛以御寒暑 18.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 A.色:臉色—颜色 B.汤:开水—菜汤 C.狱:案件—监狱 D.子:子女—儿子 1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莫”的詞性是 [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0.下面各句,“之”是结构助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 ]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部分学校对外汉语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部分学校对外汉语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2008-08-23 16:57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33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 黄伯荣《现代汉语》、 胡裕树《现代汉语》、 王力《古代汉语》、 张之强《古代汉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30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 陈昌来、齐沪扬《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复试: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要略》) 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29 语言基础+作文 对外汉语教学未定 语言基础+作文 民俗学 5

文学基础+作文 文艺学 3 文学基础+作文 中国古代文学 11 文学基础+作文 汉语言文字学 9 汉语基础+作文 文学基础:《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语言基础:《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基础:《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20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外教社)、 胡裕树《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漢語題庫詞匯部分 一、填空 1.古今詞義的演變在詞義範圍上有__、__、__、__几種情況。 2.“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中“塘”的本義是__,這裏用的__義。 3.詞的本義是__;引申義是以__引申出來的,更正確地說,是以__發展出來的;假借義,假借的意義和本義是__的,用朱駿聲的話說,即所謂“本無其字,依聲托事”。 4.從其與本義的關係看,引申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__,一類叫__。 5.古漢語同源詞是指 ____ 。 二、選擇 1.“兵”的本義是__。 a 士兵; b 兵器; c 戰爭; d 軍事2.“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齊發”中“書”的意義是__。 a 書籍; b 書信; c 書寫; d 文字 3.“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句中,“過”的意義是__。 a 錯誤 b 責備; c 過失; d 超過 4.“故中禦而從齊侯”中“從”的意義是__。 a 跟隨; b 聽從; c 追趕; d 隨從 三、解釋下列各組詞,並標出各項意義之間的引申關係 1.發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暮見火舉而俱發。 雷乃發聲。 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 2.舉 後刺史蔣榮,舉臣秀才。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也。 獲諸侯之師,舉地千里。 3.理 有理人之制,而不要郡邑。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書 秦昭王聞之,遺趙王書。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昔者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 5.封 封王子比干墓。 宿不敢封殖此樹。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6.報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我報路長嗟日暮。 7.誠 是故非誠賈不得食于賈。 今陛下矜憫愚誠。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8.當 今人主之於言也,悅其辯而不求其當焉。 當食不歎。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 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9.信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公不見信於人。 10.益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 雖殺之無益。 雍水暴益,荊人弗知

古代汉语部分整理

鄭伯克段于鄢 要點提示 一、文字 【通假字】 1.莊公寤生。(寤—啎) 2.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3.若闕地及泉。(闕—掘) 【古今字】1.謂之京城大叔。(大—太)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3.姜氏何厭之有。(厭—饜,注:義通) 【異體字】1.佗邑唯命。(佗—他)2.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三—三)3.多行不義,必自斃。(斃—獘)4.無庸,將自及。(庸—用)5.遂寘姜氏於城潁。(寘—置)6.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 二、词汇 【古今異義詞】1.多行不義,必自斃。(斃:倒臺)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貳:兩屬)3.厚將得衆。(厚:領土廣大)4.大叔完聚。(完:修葺)5.繕甲兵。(兵:武器)6.夫人將啓之。(啓:打開城門)7.未嘗君之羹。(羹:帶汁的肉)8.愛其母,施及莊公。(施:延伸、影響)【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相見:見我)2.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以爲:“以”是介詞,賓語“之”省略,“爲”是動詞,作爲)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斷句: 1.制,巖邑也。(主語:制,謂語:巖邑) 2.國之害也。{主語:此(省略),謂語:國之害} 3.潁考叔爲潁谷封人。(主語:潁考叔,謂語:爲潁谷封人) 4.潁考叔,純孝也。{主語:潁考叔,謂語:純孝(之人)} [二]被動句: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草是被除的物件,此爲不帶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三]賓語前置句: 1.姜氏何厭之有?(何厭,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 2.敢問何謂也?(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謂”之前) 3.君何患焉?(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患”之前) 4.其是之謂乎?(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復指提到動詞“謂”之前) [四]雙賓語句: 1.謂之京城大叔。(之,間接賓語,京城大叔,直接賓語) 2.不如早爲之所。(之,間接賓語,所,直接賓語) 3.公賜之食。(之,間接賓語,食,直接賓語) 4.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之,間接賓語,故、悔,直接賓語) [五]習慣句式: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猶……況……,先退一步,然後再進一步申說) 2.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若之何,對他怎麽辦) 【詞類活用】 1.莊公寤生,驚姜氏。(驚,用如使動,意爲“使……受驚”) 2.愛共叔段,欲立之。(立,用如使動,意爲“使……立”) 3.夫人將啓之。(啓,爲動用法,意爲“爲……開門”) 4.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隧,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挖隧道”) 【重要虛詞】 1.公弗許。(弗,一般性的否定副詞,只能否定及物動詞,且動詞後不能帶賓語)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是時間副詞“既”和連詞“而”的結合,表示某事過後不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3(少)益耆食。 4老臣贱(息)舒祺。 5没死以(闻)。 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7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非(弗)思也。 10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3恣君之(所)使之。 1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5(惊)姜氏 16今京不(度) 17无(生)民心 18夫人将(启)之 19(隧)而相见 20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2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22不(介)马而驰之。 23从左右,皆(肘)之。 2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5以(劝)事君者。 26若(望)仆不相(师)。 27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8故祸莫(憯)于欲利。 29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30(显)岩穴之士。 31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32随而(媒孽)其短。 33(倡优)蓄之。 34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35则仆偿前辱之(责)。 3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38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5无(以),则王乎? 4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7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4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49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50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5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52徐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53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5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55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56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57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58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59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60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6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62(之)二虫又何知。 63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6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66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 67七月(流火) 68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69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70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71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7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7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74(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7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6上入执(宫)(功) 77(朋)酒斯飨 78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79(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80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81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82(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1097]《古代汉语》参考资料

单项选择题 1、24、《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例中“发”表示的是()。 .间接引申义 .假借义 .直接引申义 .本义 2、38.许慎说:“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这是解释"六书”中的()。 .会意 .象形 .指事 .形声 3、41.下列各句中“及”不表引申义的是()。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公曰:“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4、40.《战国策?秦策》:“臣闻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句中“是”是( )。 .指示代词 .判断词 .形容词 .副词 5、10、对“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中“牢”字解释正确的是() . C. 关牲畜的圈 .监牢 .祭祀用的牲畜 .祭祀用的酒 6、12、《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清代()。 .王筠 .朱骏声 .桂馥

.段玉裁 7、19、《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句中的前置宾语是()。 .南 .寡人 .昭王 .是 8、36.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这是解释“六书”中的()。 .会意 .指事 .转注 .象形 9、26、《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中“河”作“黄河”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词义转移 .词义感情色彩演变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10、25、对“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四》)中“亲”字解释正确的是: .朋友 .亲戚 .亲信 .父母 11、20、《康熙字典》检字部首的个数是()。 . 200 . 214 . 540 . 520 12、13、下列四组字中,全属形声字的一组是()。 . D. 莫朝臭岩 .景步走休 .变伐北及 .问物盆现 13、4.《说文解字》的部首有()部。 . 200 . 214 . 520 . 540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 古书注解 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一、填空: 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10、清代王引之 《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 列(上、下平声各15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11、近人张相《诗 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 笔划多少为序。笔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12、古代汉语以单音 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五种依次排列。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B、加上词头词 尾。 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1 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辨别本义。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 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纠正。的分水岭。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16、押韵分为三种: 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 押韵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17、《诗经》押韵 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 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 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 代。

古代汉语:词汇讲稿

第二章詞彙 第一節古今漢語詞彙的異同 一、古漢語的字和詞 對於古漢語詞彙的學習,一個首要的問題是分清楚字和詞。字是用來記錄詞的。漢字雖然有音有義,但音義是有聲的語言賦予它的,它本身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已。脫離了漢語,漢字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質。例如“日”,對於不懂漢語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把它讀作rì,也不會跟空中的太陽聯繫起來。 但是由於上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單音詞書寫時,一個詞就寫成一個漢字。再加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往往與詞義有關係,所以,古人一般把一個字當成一個詞,用“字”稱呼詞,用“字義”指詞義。這樣一來,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仿佛漢字是直接記錄概念的,不自覺地將字和詞混同了起來。例如《顔氏家訓·書證》: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爲猶。”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 “猶豫”本來是一個聯綿詞,“猶”、“豫”只是記錄兩個音節。但《顔氏家訓》中過分注重字形,混同字詞,把聯綿詞“猶

豫”中的“猶”和“豫”看作兩個詞來解釋,這是不正確的。對此,清代學者黃生批評說: 猶豫猶容與也。容與者,閒適之貌;猶豫者,遲疑之情。 字本無義,以聲取之爾。俗人妄生解說,謂獸性多疑,此何異以蹲鴟爲怪鳥哉。考諸傳記,惟《文帝紀》作“猶豫未定”,《楊敞傳》(“猶與無決”)、《陳湯傳》(“將卒猶與”)、《後漢來歙伏隆傳》皆作“尤與未決”。蓋以聲狀意,初無一定之字,妄解獸名者,眼縫自未開爾。(《義府》卷下) 在古代文獻中,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和詞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並非所有字和詞都是一對一地對應。在不少情況下,古代漢語的字,不等同於詞。具體表現爲: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同一個詞用不同字形記錄。這就是“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 (一)同字異詞 造成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的原因大致有下面幾種: 1.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 夫——夫1(成年男子)、夫2(指示代詞)、夫3(語氣詞)“夫”字本爲表示“成年男子”的這個詞造的字。例如《詩經·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特:傑岀者)即其例。漢語中表示“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詞,本無其字,但人們並沒給它們造字,而借用表“成年男子”的“夫1”記錄。例如《戰國策·齊策四》:“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爲夫2(指示代詞)。《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爲夫3

考研古代汉语试题库完整

考研古代汉语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之”用作指示代词的一句是() A曰:否,以票易之。B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C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D此车一人殿之,可以成事。 2、下列句中,“其”作人称代词的一句是() A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B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D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3、下列句中,“所”字结构表示动作对象的一句是() A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B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C诺,恣君之所使之。D其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下列句中,“见”表示对他人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作用的一句是() 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B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下列句中,“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的偏指关系的一句是() A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不及黄泉,无相见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下列句中,“其”表示祈使语气的一句是()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C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D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7、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8、下列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一句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且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9、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10、下列句中,“则”作连词,表示后项的行为、情况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一般译为“原来已经”的一句是() A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B于是至则围王离。C欲速则不达。D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1、下列句中,“而”作连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转折意味的一句是() A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B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2、在“滕君,则诚贤君()”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 A也,焉B矣,焉C矣,也D耳,矣 13、在“晋国,天下莫强()”和“孟尝君问:‘冯公有亲()?’”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