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 ranslators 2010N o.1

[收稿日期]2009 09 04

[作者简介]黄德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杜小军,四川大学在读博士。

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黄德先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杜小军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翻译职业与职业化是时代的产物。厘清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明确翻译职业化与市场需求、法律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资质认定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翻译职业化的认识。职业化的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革新了人们的翻译观念,使翻译研究与人才培养有了新的目标。[关键词]职业化;翻译;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358(2010)01 0073 05

为解决现实交际中存在的语言障碍而产生了翻译,翻译一开始就是一种应用性的语言交际活动。翻译职业化是时代的必然,长达数千年的宗教翻译与数百年的文学翻译并没有产生翻译职业。随着市场对具有专业翻译技能译员的需求增加,翻译在上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并在二战之后迅速地被职业化, 翻译时代 才真正的来临。本文就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与含义提出了新的看法。市场对翻译的巨大需求与专业化分工确保了译员可以翻译作为谋生的手段。翻译的职业化还需要国家的法律保障、组织保障、专业化的人才保障以及职业化的资质认定。翻译职业化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革新了翻译观念,使翻译研究与人才培训有了新的目标。同时,职业化译员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翻译职业的发展历程

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有 三象胥重译 的记载(陈福康2000:2)。 象胥 是周王朝翻译官的专门职称, 重译 ,即多次翻译,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也是最早的 转接传译"(relay i n ter preti n g)。周代各地对翻译官有不同的称呼,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象胥 、 舌人 是作为政府的官员,在与外国使节的交往中,不仅要起到沟通语言的作用,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还需要把口译员和外国使节的对话记录下来,起到史官的作用(Lung R ache,l L iDonghui 2005:997 1009)。罗马帝国时期,从希腊俘虏来的奴隶成了译员。译场中的佛经翻译人员,与集体从事圣经翻

译的人员,可看作是翻译职业的雏形。文学翻译一直只是作家或学者的副业,很难成为谋生的手段。

翻译的职业是从口译开始的,1919年巴黎和会是现代口译的起始里程碑,也是职业翻译的开端。巴黎和会首次打破了法语在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中的垄断地位,而借助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进行谈判,意识到翻译需要专门的技能,而不是懂外语就能翻译。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及随后的纽伦堡审判采用了电声设备,同声传译大大缩短了会议时间。当时联合国内部展开了一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孰优孰劣的大论战,同声传译最终成为联合国的口译模式,从而确立了口译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国际地位(柴明颎2007:13)。

1953年国际译联(FI T )、国际会议口译协会(A II C )成立,相继建立了翻译的职业道德条例和职业标准。1957年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关于语言多样化的决议,各成员国都有平等使用本国语言的权利,各成员国的官方语言即成为这个组织的工作语言,随着翻译需求量的增加,笔译也逐渐成为了专门的职业。1963年国际译联通过了!翻译工作者宪章?,肯定翻译的职业地位。1974年联合国译员由于工作条件较差而罢工,此次罢工是口译从 神奇 走向 职业 的里程碑,促使联合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环境,建立了新的职业协会以保证其工作条件(Ba i g orri Jal n 2004)。

翻译职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这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通讯设备的飞跃发展,再加上全

#

73#

球化的推动,大大改变了人际沟通及信息传播的面貌,成就了非文学翻译的繁荣,使翻译成为一个热门的职业。随着翻译培训的专业化,国际间的资格认证,国际翻译组织的保障,翻译生产的产业化,翻译观念的现代化,翻译研究的学科化,确保了翻译职业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翻译的职业化时代来临了。

二、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

职业(pr o fession)、职业化(Professi o na liza ti o n)、专家(pr o fessional)的词源都是pro fess,意思是 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即 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O ath of H 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H 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 前377),古希腊医生,被誉为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具体内容有9条,是医学界的道德准则与医务人员的行为指南。切斯特曼(An dre w Chester m an)受此启发提出了 圣哲罗姆誓言(H i e rony m ic Oath),作为译者的行为准则(Chester m an2001:139 154)。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权威机构给出职业化准确定义。职业化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1)把职业化等同于专家。国外有人把 职业化理解为以顾客利益为第一位、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的专家;(2)把职业化等同于一种品质。职业化就是在合适的场合下表现出合适的行为,即具有相应的职业水准、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3)把职业化等同于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意味着一个拥有和运用独特的知识、技能、方法、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字的同质化群体专门以从事某类工作为业,通过向社会提供特定的产品来参与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4)把职业化看作是一个过程。职业化指的是一门职业在上升为 职业精神(Professi o na lis m)中的一种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内敛的和不断形成的发展过程(黄鹂,吴廷俊2005:98)。

从上述职业化的不同观点中,可以归纳出翻译职业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翻译职业道德。翻译职业技能指获取翻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训练,得到权威的翻译专业实践的资格认可;翻译的专业知识只是职业技能的基础,还需要职业化地把它运用出来,并得到认可。翻译职业意识是一系列翻译专业信念、价值观、行为标准和从业实践的规范的内化过程,在职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翻译职业道德指认可翻译行业内部机制和行业组织的自律,要求遵循职场行为与操守规范。其他学者提到的翻译职业化,更多指的是把翻译作为谋生的职业,如译者以翻译为专门职业,翻译报酬几乎成为全部收入来源,并具备完成多种翻译任务的能力(韩子满2008:36)。翻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职业服务,一般是应客户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报酬,目的是让不掌握源语的人了解文本信息内容(吉尔2008:6)。

从翻译职业化的发展来看,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去认识翻译职业化的含义。(1)职业化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此之上的职业化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职业化就沦为了商业化的附属。单一的翻译技能训练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翻译人才。(2)翻译教育也必须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翻译的职业教育应该与一定的理论与学术融合起来。(3)翻译职业有壁垒和标准,翻译职业认证就随着职业化的要求产生了,并把职业化翻译与非职业化翻译区分开来。没有受过专业翻译训练,未获得翻译资质认定的懂外语而从事翻译的人员,应该归入非职业化翻译,他们在诸多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职业化这个概念是与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阶梯、壁垒联系在一起的。译者的职业化意味着译者拥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能够胜任客户提出的翻译任务,能够持续不断地按照计划提供可预见的工作结果。(4)翻译职业化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翻译产业化,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采取现代化翻译技术,进行专门化的翻译生产,质量要有可行的量化手段。

三、翻译职业化的保障

翻译从成为一种职业,到真正职业化的建立,离不开市场对职业化翻译的需求,国家的法律保障,翻译组织与协会对译员利益与权力的保障。专业化的翻译职业培训是翻译职业化的人才保障,对译员的资质认定则把职业化翻译与非职业化区分开来。

1.市场的需求是翻译职业化存在的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种国际机构、区域性组织、国际间的行业组织成立,为保障各主体国家能够以母语来阐明各自的立场,成为职业化翻译的最大需求。联合国与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化翻译需求国际组织。联合国使用的英语、法语、俄语、汉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具有同等效力,凡是联合国的正式会议,秘书处都要负责同声传译这6种语言。凡是联合国的正式文件,包括重要发言,都要用6种文字印出。联合国总部秘书处470多人组成的口笔

# 74 #

译队伍,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还有多达600多名的职业译员。欧盟是目前职业化翻译需求最大的国际组织。欧盟与联合国不同,欧盟的法律是与27个成员国联系在一起的,各国公民可以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商量国事。欧盟所有的法律文件、重要的政治文件,以及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文件都要翻译为23种官方语言出版,自出版之日起成为正式文件。需要快速处理的信息则翻译为原欧盟成员的11种语言,再翻译为2004年到2007年加入的成员国的语言;时效性强的信息或专业性强的信息,通常翻译为欧盟广泛使用的英语、法语、德语。

很多双语或多语国家,由政府购买的翻译服务,也占职业化翻译需求的很大比例,如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加拿大形成了庞大的机构翻译的市场,也是世界最早推动翻译产业的国家,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形成翻译产业。

职业化翻译最具活力的需求还是在商业与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翻译和语言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把翻译提高到战略的地位,投人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对其进行分析、管理,以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质量,缩短翻译时间。这使得翻译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性产业。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翻译市场的规模在1999年只是104亿美元,在2003年为172亿美元,而在2005年则达到了227亿美元(冯志伟2006:i x)。这就为职业化翻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翻译职业化的法律保障

国家采取立法手段,规定了双语、多语作为官方语言,不同语言的翻译版本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这也是翻译职业化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之一。英语和法语在加拿大同享国家官方语言地位;印度的印地语与英语,以及其他共22种语言被定为地方性官方使用语言;新加坡的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和汉语是其官方语言;瑞士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都是官方语言;南非连同南非荷兰语、英语、其他非洲语言等共11种官方语言。美国夏威夷法律规定,政府需提供夏威夷语和英语间的翻译服务。

此外,很多翻译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翻译产品和服务的国家标准,来规范翻译服务市场,从而为区分职业化与非职业化翻译服务提供了法律的依据。荷兰的ATA Taa l m er k证书、意大利的UN I10574、德国的D I N2345、英国的BS5750和BS4755、奥地利的NORM D1200等对翻译公司、翻译质量、翻译合同、译员资质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我国颁布了!翻译服务规范第一部分笔译?、!翻译服务规范第二部分口译?、!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等国家标准,虽然只是一种推荐标准,但为保护顾客与翻译服务单位的权益,明确双方的需求和责任提供了技术依据,也是一种翻译职业化的法律依据。

1963年国际译联通过的!翻译工作者宪章?,第二章第十五款规定, 翻译工作者对其译著享有著作权,从而享有与原著作者同样的优惠权益。第三章第二十三款规定, 翻译工作这项职业,同其他自由职业一样,在各国都受到监督工资、集体合同、标准合同等措施的保护。这就明确了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奠定翻译工作者道德规范的基础,改善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的经济条件与社会环境,为翻译工作者及其职业团体提供某些活动方针,借以肯定翻译工作是一种固定、独立的职业。

3.翻译职业化的组织保障

成立于1953年的国际译联,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翻译工作者联合组织,目前拥有遍及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15个成员组织。中国译协于1987年正式加入国际译联。国际译联以翻译工作者的利益为基础,促进翻译行业标准的协调,维护全世界翻译工作者精神和物质权利,改善译员的社会地位。

加拿大可能是世界上翻译职业组织机构最健全的地方。在这个人口约2700万的国家里,不同的笔译、口译员或术语专家协会多达25个。美国的翻译工作者组织大大小小共有30个。欧洲主要国家都有地方或全国性翻译组织,并办有各种翻译刊物。中国译协是我国广大翻译人员的行业自律机构。各种翻译协会强调,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译者的法律地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译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译者的社会地位,增加译者的经济收入,改善译者的学习和工作条件,给译者以机会不断提高翻译水平(谭载喜1988:96)。

4.翻译职业化的人才保障

市场对职业化翻译的需求催生了专门的翻译培训学校。早在1862年,清政府就在北京成立了专门的翻译培训学校京师同文馆。马建忠1894年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要创办专门培养译书人才的高等学府,这是世界首次提出把翻译作为专业人才来培养,是翻译职业培养的最早提议。1930年,在德国的曼海姆成立了欧洲第一所翻译学校。1941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国际译员培训学院就开始系统地讲授笔译和口译。二战之后一些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相继成立。目前,国际上大约有270多

#

75

#

所高校设有翻译的教学与研究项目。始建于1957年的巴黎高等翻译学校,为联合国、欧洲共同体以及西方各国的外事部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翻译人员,塞莱丝柯维奇(Se leskov itch)提出的释意理论一度成为口译界最有影响的口译理论。冷战时期为联合国培养译员的莫斯科学院,因其培训效果极佳而为世人关注,其入学录取比例仅为1%。这些以翻译职业为特征的专业教学机构,其培训不同于外语培训。强化翻译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语言应用能力教育、强化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为当前翻译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为促进翻译的职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5.翻译资质认证

翻译资质认证随着职业化的要求产生了。得到权威机构的翻译资质认定,是跨入职业化翻译的门槛。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翻译认证机构有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 II C、欧盟口译认证JI CS、加拿大口译和笔译工作者委员会CT I C、澳大利亚国家口译和笔译工作者权威认证有限公司NAAT I等。A II C是会议口译这一专门职业唯一的全球性专业协会,负责审查、认定会议口译员的专业资格和语言组合,制定其职业规则、工作条件、道德规范和专业培训标准,并与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开展集体谈判以确定会议口译员的待遇等。其会员身份被广泛认为是会议口译员的最高专业认证。加入A II C不需要考试,它实行的是更为严格的同行在工作中对你的审查。美国翻译协会(ATA)颁发多达27种语言组合的执照,但仍然只有1/4的个人拥有执照。我国相继推出几大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从制度上为翻译行业设定了门槛,保证了职业化译者的专业素质。

四、翻译职业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翻译职业化的发展,翻译与社会、经济、文化传播等的关系更加密切,翻译研究者不能再埋头书斋、不问世事,仅关注占翻译生产不到1%的文学翻译。翻译职业化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课题,需要我们面对鲜活的翻译现实,革新我们的翻译观念,对翻译教学与研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翻译职业化产生了新的翻译模式与翻译问题,拓展翻译研究领域,认识到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研究的驱动力。翻译职业化的服务性质决定了翻译活动要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来提高其他产业的附加值,于是翻译在新的领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技术写作、内容管理、多语文献、软件的本地化等领域;新的翻译模式产生了,如社区口译、视频会议、手语传译、译述、摘译等;新的翻译问题产生了,如翻译纲要、翻译质量评估、文化移植、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版权问题、已有翻译的重复使用问题等。这些新的翻译模式与翻译问题,都是传统的翻译研究所不关注的,也无法解决的。比如,原文不再是一切讨论的固定不变的准绳,是翻译过程把一个文本变成了原文,并没有影响原语文化中的该文本,因此,原文也就并非要好过译文,或比译文更权威(Do llerup2007: 88)。原文可由多个来源构成,翻译可重复使用以前的译文。工业产品和本地化手册同步上市,书籍、电影、国际新闻等全球同步出现,欧盟23种不同语言的版本,这些翻译现象使得原文这个概念甚至不复存在。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必将拓展翻译研究的领域,产生出图里(G i d eon Toury)所称的沟通理论研究与应用范围的沟通规则(bridg i n g rule)(Toury 2001:18),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职业化翻译革新了人们的翻译观念,在非文学翻译领域也需要文化转向。对职业翻译来说,翻译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意图、利益和权力关系,远远超出单纯的语言问题(吉尔2008:38)。职业译者是应客户(或译文提供者)的要求而提供有偿服务,因此客户的利益高于一切,译者在做决定时不会考虑原文的读者,却需要考虑译文的用户(读者),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而调整译文。这就是职业化译员职业精神的体现,即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如广告翻译,译者除了要解决韵律的、语用的、句法的、文本的、符号等语言方面的难题,还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去了解目标产品的市场营销、目标市场的法律、文化差异对营销的影响等非语言因素,从而再创作出有利于产品销售的广告,这也就是为什么改编成为最主要的广告翻译策略的原因。这种改写原文文本使其适应目标语文化,不再带有翻译痕迹的创作,人们称之为创译(transcreation)。创译这种翻译策略在广告、营销、电视、音乐、出版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正是此类的职业化翻译实践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对等、忠实翻译观,把翻译放到更大的文化语境中来考察,也就是常说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过去通常把文化转向局限于文学翻译,其实非文学翻译、特别是职业化的翻译更需要注重文化的因素,这在本地化行业体现得特别明显。所以,克罗宁(M ichael C ron i n)提出实用翻译同样需要文化转向(C r onin2000:43)。

翻译的职业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过去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

# 76 #

外语人才误认为翻译人才,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那种像关在后面屋子里的老鼠、起活字典作用的译者形象彻底改变了(Sne ll H ornby 2006:133)。市场所需要的译者,除了要求具备职业化技能知识,即对源语文本的充分理解、语言外的百科(文化)知识或专业知识、较强的目标语写作能力、娴熟掌握翻译原则和步骤等,还需要对职场和商业运作的了解,具备较强的市场应对与生存能力。此外,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是职业化译员生存的根本,如工作态度、职业自豪感、敬业精神等。翻译作为一种合作形式,为社会而培养译员,而不仅仅是为市场而培养(Ty moczko2007:320)。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完成的文本语言的准确上的传统翻译教学,已无法满足市场对职业化译员的需求,在真实条件下培养译员,应该成为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MT I)培训的常规。

翻译的职业化会对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带来新的认识。霍姆斯(Ja m esH o l m es)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把翻译研究的目标定位于描述经验世界中与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关的现象,从描述的结果中归纳出普遍原则,来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H o l m es 2007:71)。这实际上只是理论翻译研究的目标。随着翻译职业化进程的加深,翻译产业的形成,翻译研究学科体制化的建立,今天的翻译研究领域远远超出赫姆斯当初的设想,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性的学科。翻译作为一个技术知识服务性质的产业,今天的价值在于根据已有的数据创造出新的知识,将专家信息流传达给潜在的、用于各自目的的接受者,更加有效地为其它行业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也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应该努力的方向。

翻译职业化一方面为译员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压抑了译者的个性与身份,使译员变得更加不可见。翻译研究一直以来极力彰显的译者身份,是文学、文化与政治变革的行动者,在职业化翻译生产的规范化要求下变成了真正的隐形人,没有署名权,没有知识产权,不允许译者的创造性文本介入,需要为赞助人负责。为此,铁木志科(M aria Ty m oczko)提出,把责任归还给译者的主张,重塑译者的意义建构者身份,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超越其职业身份而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Ty m oczko2007: 322)。这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五、结语

翻译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改变了人们惯常的会外语就能翻译的看法。翻译的职业化不仅仅是译者职业身份的体现,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职业化译员在特定社会中为特定人群的利益服务,必然受到相关社会力量的制约,也就不可能是中性的、透明的。除了翻译的语言问题,我们还需要关注翻译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翻译产品如何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促进人类的交流。职业化译员不仅仅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双语、双文化的语言专家,更要承担起文化协调人的角色,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观的相对性,从而尊重与对方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Ba i gorr i Ja l n,Jes s.Interpreter s at t he United N ations:

A H istory[M].T rans.A nne Ban.Ed iciones U n i ve r

si dad de Sa l am anca,2004.

[2] Chester m an,Andrew.Prop osal for a H ieronym ic Oath

[J].T he T ranslator,2001,(7):2.

[3] Croni n,M ichae.l H i story,T ranslation,Postco l onia lis m

[A].Si m on,Sherry;S t P i erre,P au.l Chang i ng the

T erm s:T ranslating i n t he P ostco lonial E ra[C].O tta

w a:U n i versity o fO ttaw a P ress,2000.

[4] Do ll e rup,Cay.B asics of T ranslation S t udies[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H o l m es,Ja m es.T ransl ated!Pap er s on L iterary and

T ranslation Stud i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7.

[6] Lung R ache,l L i Donghu.i In terp reters as H istorians in

China[J].M eta,L,3,2005.

[7] Snell H ornby,M ary.T he Turns of T ranslation S t ud ies:

N e w Paradi gm s or Shifti ng Vie wp oints?[M].Am ste r

da m,P hil ade l phia:John B en j am i ns Pub lish i ng Co m pa

ny,2006.

[8] Toury,G ideon.D escri p tive T ransl ation S t udies and Be

y on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 Tym oczko,M ar i a.En l arg i ng T ranslation,Emp o w ering

T ranslators[M].M anchester:St.Jero m e,2007. [10] 柴明颎.口译职业化带来的口译专业化[J].广东外

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

[1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0.

[12] 冯志伟. 译者的电子工具导读[M].Electronic

T ools for T ranslator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13] 韩子满.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

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外语界,2008,

(2).

[14] 黄 鹂,吴廷俊.美国新闻教育的职业化思想[J].

现代传播,2005,(4).

[15] 吉 尔.笔译训练指南.刘和平,等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16] 谭载喜.现代西方翻译发展概述[J].湖南大学学

报,1988,(2).

#

77

#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论文关键词:翻译研究传统思路规定性中心性封闭性 论文摘要:在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思路可概括 为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翻译是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之一。对我国的学者而言,尤其要注意到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已故的季 羡林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惝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 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人 的次数大小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 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就是翻译。”(许钧《翻译思考录》,1998)毫无疑问,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译者进行积极的翻译实践。而翻译研究较之于翻译实践,其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翻译理论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 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研究翻译理论,可为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某些解决的办法。换言之,翻译理论的可 贵之处,在于能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由此可 见一斑。I.A.理查兹(IvorArmstrongRichrads)曾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第一论文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c3836027.html,编辑。 它的复杂性必然对我们的研究构成挑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断地向纵深的方向 发展并且有所创新。 然而,长期以来,译论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这并不说明翻 译没有理论研究的必要,刘宓庆就曾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的绪论中阐述了 译论的三个职能: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执行职能,也就是 翻译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校正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这些,在为翻译理论正名的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 很久以来,对翻译的研究是伴随着翻译活动产生的点滴思考与经验体会, 但事实是,无论中外,自翻译实践产生之日起,翻译研究一直存在,而且源远 流长。“发源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西方译论与中国传统译 论必然沿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向前推进”。然而,不同的翻译传统却可以产生 出彼此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和理论。也就是说,中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有着 某些吻合的迹象,如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过分注重主客之间的二元对立 以及不懈探讨语言到语言之间的内部转化等等。概括来讲,翻译研究的传统思 路侧重于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传统翻译研究的规定性 传统翻译研究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翻译理论大多是规定翻译的标准、设立翻译的规范,而不是对人们实际从事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地探讨。在这种 翻译观念的作用和指导下,传统译论投入太多的精力,周而复始地进行两种语 言之间的形式对比,以期找出翻译过程中的双语转换技巧与规律,以此规范、 指导人们的翻译实践,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此相呼应,探讨以“忠实”为本的翻译标准,从而构成了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共生互动的关系,共同 造就了传统译论以技巧加标准为内容、以实用主义为路向、以规范性态度为价

英美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英美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摘要:本文探讨影片片名的翻译要结合翻译基本原则,不仅要从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思维方式出发,还要考虑片名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来增强片名的导视作用。电影片名的翻译和其它翻译一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不能因为短就小看,也不能为了一味的追求商业利润,而将“信,达,雅”的标准都抛弃。虽然现在译制片的翻译还不很规范,有些混乱,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会逐渐规范起来。只有更好的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文化思想。本文片名通过分析英美电影片名翻译的范例,来探讨影片的翻译状况和基本翻译法。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状况;翻译方法 前言 在探讨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时,首先要了解国内外电影翻译的现状。电影翻译包括片名翻译和字幕翻译。国外对字幕翻译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著作和研究理论。与此同时,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国内研究同国外研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它也逐渐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最后本文阐述了翻译的一些方法,大体包括直译、音译和意译。因为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背景和故事,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采用用不同的方法来翻译英文电影的片名。电影片名的成功翻译是基于不同翻译方法之间的平衡。译者在了解电影内容、背景、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理解。译者应在翻译原则和技巧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对原电影片名进行翻译。 一、国内外电影翻译研究现状 (一)国内电影翻译研究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英语电影被引进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作品的引进,体现了电影翻译的重要性,推动了电影翻译实践的发展,而国内对电影翻译进行的研究却受到严重忽视。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的数据显示,1995~2008年这14年来国内有关翻译研究的文章达54771篇,而其中电影翻译研究的文章仅442篇,只占1%,由此可见,国内关于电影翻译的研究文献寥寥无几,事实上,这一研究本身在翻译界是被忽视的。更重要的是,它被翻译倾向的本质所否定。在所有的体系中,我国都缺乏国内对电影翻译研究的结合。一些教授曾经从作品的创作、想象、形象化、批判、复杂的探索和总结中选取了一些深刻的历史思想,这些都概括了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理论的现状。 (二)国外电影翻译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于电影翻译的研究开始比国内早,其翻译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间就开始了。1956年出版的期刊《语言研究》中的《电影翻译》一文算得上是欧洲最早的电影翻译理论研究。1974年,多勒拉普发表一篇题为《电视节目中的字幕》的文章,文章分析了英语翻译为丹麦语时出现的问题和错误,20世纪90年代属于西方电影翻译研究的鼎盛时期,期间电影翻译研究理论大有进展。1995年以后西方电影翻译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发展迅猛,有关片名翻译的理论研究数量增加,比较突出的是欧洲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电影片名翻译方法 (一)直译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_苏珊_巴斯奈特访谈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 ——苏珊·巴斯奈特访谈 [英]苏珊·巴斯奈特1黄德先2 (1、英国华威大学2、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 200083) 摘要: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织,在苏珊·巴斯奈特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她对这两个学科的看法会引领学科的变动与发展。在她彻底否认这两个学科属性之后,它们该分别走向何方是学界迫切关心的问题。她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未来的看法,无疑会再次推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翻译 Abstract: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best illustrated by Susan Bassnett’s academic research. Her views always determin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Where to move next for the two disciplines has become the urgent concern among translation scholars and comparative scholars after her dethronement of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e two fields. Her views on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ll undoubtedly push them forwards once again. Key words:translatio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2-0015-8 苏珊·巴斯奈特不论是作为比较文学学者还是翻译研究学者,她的个人观点总是很容易变成这些学科的公共行为,引领这两个学科的变动与发展,这也足见其影响力。自1980年出版《翻译研究》以来,她一直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的旗手,极力推动翻译研究的学科独立。1990年她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1998年提出了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这些都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繁荣的标志。1993年她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中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死亡,竭力提升翻译研究的地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之后,她的研究兴趣转向新闻与传播研究,直到2006年再次回到比较文学,又彻底否定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认为两者都只是研究文学、阅读文学的方法而已。这次彻底的否定到底是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研究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摘要】影视翻译者们几乎把“整个世界”搬到中国观众眼前,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引进中国。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对新鲜事物有着饱满的热情,与此同时,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心态、获取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电影业的繁荣发展,电影字幕翻译也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一、前言 我国着名学者钱绍昌曾明确地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总的来说,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新用 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首次提出对中国乃至世界翻译产生重大贡献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很多人认为严复所提出的“雅”破坏了“信”和“达”,从字面上来看,的确如此,因为仅仅为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而脱离原文,这样的做法本身极具挑战和危险性,但是从积极乐观的一面来讲,严复的翻译标准极其重视润饰,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关注的,这为后来的翻译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

基础,启发大家在越来越重视美感的时代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追求译文美感。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之所以多年来没有被翻译界抛弃,是因为这简明扼要的三个字把翻译的精髓总结得淋漓尽致,尽管时代赋予了翻译新的意义,但是对严复翻译标准的运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由于受到电影故事背景、情节、文化内涵以及观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标准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和要求。 三、“意境说”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着名的翻译大家严复、鲁迅、瞿秋白等前辈将翻译提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中国文学艺术着意追求超越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做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因而形象刻画并不是中国文学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第29页,《中西比较诗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境说”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就会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就可以从形式文采美的角度对字幕译文进行深度润饰,使观众通过颇具美感的字幕译文领略电影本身的魅力,进入精彩纷呈的电影世界。 1.偏重于主观的主客观统一。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我们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浑,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31页,《中西比较诗学》)而非仅仅局限于主观论断。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要注意主观的意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 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 ----读王佐良先生的《翻译: 思考与试笔》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王佐良,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16 年 2 月 12 日生。 1929 年至1934 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后进清华大学。 抗战后考取公费留英,于 1947 年秋赴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 于 1949 年 9 月建国前夕回国,应聘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授。 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外国文学》主编。 主要著作有: 《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约翰韦勃斯透的文学声誉》,《英国文学论文集》,《英国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 1989 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王佐良先生的著作《翻译: 思考与试笔》一书中收集了王佐良教授历年中所写的一个翻译 1 / 3

的文章和优秀著作,在第一部分的思考中,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若干翻译问题,也谈到翻译背后的文化异同问题,并通过观察,集中探讨了几位翻译家的实践,从中看到了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本人思想对于其翻译的影响。 对从事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其中新时期的翻译观一文是王佐良教授研究翻译问题的一个小结。 文中提到中国翻译家传统的三个特点: 一是有高度使命感,为了国家民族的需要不辞辛苦地去找重要的书来译;二是不畏难,不怕译难书、大书、成套书;三是做过各种试验: 直译,意译,音译,听人口译而下笔直书,等等。 从现代看,若干第一流作家都搞过翻译: 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田汉、曹禺、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卞之琳、冯至、李健吾等等都是。 在许多情况下,翻译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或者发展了他们的创作。 而由于他们也从事翻译,翻译的地位也提高了,出版社比较重视,译者在社会上也取得一定名望。 在近代史上由于翻译引起了大的文化潮流和思想运动,如1919 年的新文化运动。 1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对翻译理论的新想法,在严复的信、

外语翻译: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doc

外语翻译: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字:原作;译者;翻译风格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

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 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二、译者风格的多样性 从理论上讲,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等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等量即为等值,译者的任务就是使译作在内容、文体及风格上与原作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傅雷曾经说过: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可见,在多数情况下,译文也只能做到与原作相似,而做不到完全一致。 (一)不同的翻译方法反映出不同的译者风格

中国电影翻译现状

1.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丰富,许多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同 时我国许多优秀影视作品也走出了国门。为了实现不同语种之间的影视欣赏,影视字幕翻译顺水而生。新时期,全世界的影视作品有新的特点,影视字幕翻译如何应对这种新的情况?本文仔细分析近几年我国影视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影响字幕翻译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丰富影视字幕翻译理论,为我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化铺平道路 2.现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影视充斥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的影视也推向了世 界各国。这些作品的引进或出口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让全世界人们畅快地欣赏到原作的风采,让观众没有丝毫的文化障碍。但这些高质量的译制片还是夹杂着一些不是太完美的影视作品。这些影视让人不太理解原作的意思,不能准确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字幕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观众,它仅仅是整个电影工业上的一环,一部影片能够走上银幕与观众见面,有千千万万的工作者为此付出努力和心血,译者有将他们的心血完整还原给观众的责任和义务。影视字幕正在朝娱乐化、归化策略为主、翻译速度加快等趋势发展。一、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一)词义的理解错误许多影视的翻译会出现词义上的理解错误,这种错误往往是译者自己对影视的理解没有深入,只是凭自己的语言环境或语言能力去翻译。2000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发行的动作电影《U571》里就有一句话:“All hands forward!”影视字幕翻译成:“全速前进!”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出现这句字幕的时候,那位法国 现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影视充斥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的影视也推向了世界各国。这些作品的引进或出口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让全世界人们畅快地欣赏到原作的风采,让观众没有丝毫的文化障碍。但这些高质量的译制片还是夹杂着一些不是太完 字幕组(英语:Fansub group):是指将外语影片配上字幕的爱好者团体。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的新事物,属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字幕组是由爱好者根据个人兴趣所组成的团队[注 1],并且,字幕组是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爱好者们制作字幕只是因为自己对某部作品的喜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但是,并不排除有少数字幕组成员,为了个人利益,参与盗版活动。由于美国电视剧在中国流行,现在在中国国内,更为大众(基本上普通网民,他们接触字幕组的机会较多)所熟悉的,一般是指制作美国电视剧字幕的美剧字幕组。因为相比美剧来说,动画字幕组的受众面相对较小。 起源 中国在中国大陆,字幕组的起源是因为随着宽带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很多优 秀的电视剧、动画、电影都来自欧美、日韩以及其他国家等地区,而CCTV等有权引进境外节目的影视机构,因国外作品引进的速度非常慢而且数量有限;在国内的电视台须以普通话配音,导致水平降低;广电总局相关的审批手续也非常繁杂,而且对于“不良内容”可能加以删减或禁止引入。加上中国大众的外语水平不高,字幕组由此诞生。最早的字幕组的片源多数是从在海外的人士录制并发布至中国大陆的论坛上。字幕组不仅包括翻译日本动画的字幕组,随着外国片源的增加而逐渐出现电视剧或电影配上字幕的团体,另外部分综艺、游戏节目也被字幕组翻译。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_史倩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史倩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河南周口 466001) [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又有了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是从跨语言、跨 民族的角度,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来研究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对于“文化转向” 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文学翻译 一、引言 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 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 翻译研究。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 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然而,随着中外翻译 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 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 的一门学科。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 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 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 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 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 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 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 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 行研究(谢天振,1999:1)。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 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也可以说,译介 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 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 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 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 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 天振,1999:1)。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 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 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 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由于原语和译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是各自社会的文化载体,译介学从文化角度入手对翻译研究进行审 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译介学也因此越来越受到比较文学研究 学者的重视,成为比较文学中的热门分支学科之一。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与译介学 古今中外,传统的翻译研究都普遍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语言间 的转换,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 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是把一种 文字材料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翻译研究视 任何翻译行为的实质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对等转换,视对原文语 言的对等转换为传统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文化理论家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 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 化转向”,改变了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研究 视点从“以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本为中心”,研究内容从“如何 译”转向“为何译”、“为何如此译”等方面上来,注重异语文化对 翻译的操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勒弗菲尔、巴斯奈特等比较文学学者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比较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并且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而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活动中产生的误译,也即对另一种语言的误解与误释,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谢天振,1999:196)因此就要求翻译者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所做出的贡献与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翻译史上,在译介文学作品方面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当属晚清时期的林纾,他不懂外语但却成为闻名中外的翻译大家。再如: 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出版于1940年,吸引了几代读者,在翻译圈内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地位,直到1989年才有另一个新译本问世。谢天振先生认为,尽管现在新译本很多(至少5个),但是新译本是否真能超出旧译本仍有待时间的检验(1999:148)。该译本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除了傅先生优美的文笔,地道的译文以外——小说中的中国化倾向十分明显,如美国南方的人物与地点都统统“穿上中国服装”,从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如南方庄园主的口里可以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中国先哲的名句格言,而且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十足的“牌楼、大地主、营丁”等词语。因此译语读者面对大量的中国化的信息,恐怕会觉得在读一本中国的近代故事,而不觉得在读一本关于美国内战时期的小说。 翻译永远是对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译者只有尽可能接近原作所反映的艺术现实,并在译作中创造性地加以“再现”,才能使译作成为一件堪与原作媲美的艺术品。当然,若译者只精通原作语言而不了解原作所描写的生活,不熟悉作品中的人物,不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缺少对原作内涵的感悟力就不可能胜任文学翻译工作,则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一部与原作具有大致相同价值的译作。因而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原作进行重新创作,凭自己的创作天赋来再现其艺术魅力。 并且,从译介学的研究角度看,文学翻译毫无疑问是再创作,是译者在翻译的范围内进行的。这种再创作的结果就是把外国文学作品变成本国文学作品,同时还要保留其在原民族文学中的地位。一部译作,如果不能作为艺术品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那它就不会融入并成为译入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同样,如果不能保留其原民族作品的地位,它也就不能被称为译作。可以说,文学翻译不仅延长了原作的艺术生命,又赋予它第二个生命。 因而,译介学研究的实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是把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民族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交流的。它的兴趣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不去研究翻译的标准和不同的翻译方法,而是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强调翻译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印象以及其艺术效果是否与原文有等同性和相同的感染力,翻译作品其影响与效果是否与原作品有一致性还是另有独创性,抑或是没有达到原作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四、结语 正如前面所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它研究的是翻译的结果作为历史事实的译本,而不是翻译的过程。译介学描述分析译本,比较同一个作品的各种译本,但不是如传统翻译研究那样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评论其优劣;不是对翻译过程进行规范,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 136

对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寂期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寂期的思考 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理论研究展望》一文中提到中国译坛目前进人了一个相对的静寂期。0天津外国语学院的林克难教授也撰文指出,“中国翻译理论到了9O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低潮”。0虽然也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的第四次高潮已经到来。然而,这所谓的第四次高潮的标志性成果大部分是前一时期著作的再版,理论上并没有重大的突破,我国翻译理论并没有走出两位学者所提到的沉寂期。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所谓内因,主要是指韶译和翻译理论研究本身的原因,包括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性、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国当前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等等。所谓外因,主要是指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翻译领域的功利主义影响等方面。一、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对于韶译的一些重要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论,如直译和意译、科学和艺术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性质等,充分反映出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复杂性。从翻译实践本身来看,它涉及的语种繁多,语系复杂,有各自独立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体现出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要想建立一套能够指导任何语种的韶译实践的理论是不可能的;从翻译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来看,有语言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各门学科错综交织;从翻译的过程来看,韶译研究对各个环节,包括作者、文本、读者甚至译者等都不能忽视。翻译中这几个环节之问的矛盾给翻译和翻译研究带来了困难。虽然中国韶译理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有学者一直在致力于建立翻译学,还出现了以翻译学命名的著作(黄龙,《翻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但是要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起与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相并立的翻译学还比较困难。基于韶译和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和困难,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沉寂是正常的。沉寂可以使译界对前期的研究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收稿日期】1999—10一l0(作者筒舟】尹衍相(1970一),男,石油大学(华东)外语系讲师,硕士。73维普资讯https://www.360docs.net/doc/3c3836027.html, -------------------------------------------------------------------------------- Page 2 二、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80年代以来,国外翻译理论,尤其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进,曾掀起了我国翻译研究的一个小高潮,一段时期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占据了翻译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于是有人提出.发源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学理论与汉语格格不人,要想用扎根于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译论来研究英汉翻译根本行不通,把当前的沉寂完全归因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忽视语言学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贡献。林克难教授在其文中指出,“最根本的…,还是语言学翻译理论最终并没能摆脱直译和意译两元对立(dlchotomy)的阴影。”0这虽然很有概括力,但他还是以翻译理论本身作为出发点的。那么造成两元对立阴影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应当是语言学理论研究本身的片面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Saussure)曾经界定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语言([angue)和言语(parole)。语言是社会团体所共有的一种抽象的规约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性的行为,所以是具体的,并受使用者个人和具体使用场台的制约。由于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同时跨着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所以是混杂的,不适于进行系统的研究。而过去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一直致力于抽象出一套用于指导语言行为的规则体系,以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但事实上,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规则性比较,更应该关注的是言语。因为翻译所接触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创作者个人的、具体的言语活动的结果,而译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摘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既以学术为

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 【目录】:内容摘要3-4Abstract4-5目次5-8引论8-10第1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10-401.1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10-131.1.1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10-121.1.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及其关系12-131.2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3-281.2.1理论研究的自律13-171.2.2我国翻译史研究的盲点与误区17-211.2.3本土传统21-281.2.3.1古代、近代、现代、当代22-251.2.3.2“忠实”之于传统25-281.3翻译实践现状反思28-401.3.1语言驾驭及知识储备28-311.3.2文化意识31-40第2章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40-742.1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40-462.1.1学科名称40-432.1.2学科建制的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43-462.2观念与判断46-742.2.1观念转变中的困顿46-552.2.2评判力55-592.2.3论文写作模式59-74第3章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74-1023.1治学态度74-863.1.1构架疏忽74-753.1.2阐释粗疏75-763.1.3措词不慎76-783.1.4言过其

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作者:刘大燕, 樊子牛, 王华, LIU Da-yan, FAN Zi-niu, WANG Hua 作者单位:刘大燕,LIU Da-yan(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 樊子牛,FAN Zi-niu(四川外语学院,教育技术中心,重庆,400031), 王华,WANG Hua(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经贸系,重庆,401120) 刊名: 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11,27(1) 参考文献(31条) 1.Gambier,Yve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Research 2008 2.Karamitroglou Fotios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Norms in Audiovisual Traaslation 2000 3.Munday Jeremy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2007 4.O' Connell,Eithne Screen Translation 2007 5.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6.柴梅萍配音与字幕声画同步翻译的策略[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3(05) 7.柴梅萍电影翻译的拓展[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6(01) 8.董海雅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期刊论文]-上海翻译 2007(01) 9.龚瑜行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2) 10.康玉晶目的论视角下的华语古装片英文字幕翻译[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05) 11.李国顺中国电影译制片理论现状[期刊论文]-电影评介 2008(18) 12.李新新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 2005(12) 1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1(04) 14.龙千红电影翻译的动态观--中国电影翻译考察[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5.马建丽译制片脚本的翻译原则[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2) 16.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现代传播 1997(05) 17.麻争旗影视剧脚本的翻译及审美特征[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18.牟丽论再创造和影视翻译[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6(03) 19.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2000(01) 20.陶丹丹从阐释学视角论字幕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期刊论文]-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21.王明军带着镣铐的舞蹈--论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制约性与适应性[期刊论文]-现代传播 2006(06) 22.王荣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2) 23.谢满兰读者接受理论与影视字幕中的隐喻翻译[期刊论文]-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24.叶长缨电影对白配音翻译最佳关联的实现[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25.叶长缨试论电影配音翻译中文化距离的处理[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26.岳峰回眸二十世纪中国影坛翻译家[期刊论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2(02) 27.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 1998(02) 28.张伟20世纪前期好莱坞影片的汉译传播[期刊论文]-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国内影视字幕翻译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英文稿件

The research pres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main trend.Films is the main way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we know the different culture through the film. For our country, the films is a tool to spreading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subtitle refl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e,and that have effect on viewers.Many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ilm subtitle at present.There are two kinds of treads.One hand,they stress that our Chinese film subtitle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m,and they often ignore our traditional culture.On the other hand,some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our cultural factors,and they do not consider on the feeling of the views abroad.The two kinds of the translation is not right. And that is the focus of the quarrel.The paper should adopt to the way to make the different culture harmonious.We should respect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factor and combine the western culture,so that the kind of the translation can rema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ke the viewers abroad understand. I think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Only we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we can translate the film subtitle rightly.

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

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 摘要:本文先简述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的大概内容,然后从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等本体因素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翻译领域的功利主义等影响翻译发展的外部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 寂的原因。认为要结束沉寂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融合中西译论、翻译本体研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而且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字:翻译理论沉寂期内因外因 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我们很容易找到这些熟悉的字眼“信”、“达”、“雅”、“神似”,还有“化境”等。 “信”“达”“雅” 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要文言化。如今“信”“达”“雅”三个字已经被我们说滥了,近代翻译理论近百年,长久被当做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当然,内容也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适当的做了延伸、关联和改变。如:“信”即产生了后来的“忠实”,“达”对应着“通顺”,而“雅”一词被赋予了新的翻译内涵,不是起初所指的译文要文言化,而指在选用词语时要得体,简明优雅。 “神似”

“ 神似”,亦即“传神”,“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 其外”,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通过文字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不同语言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绝不是坐标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文学翻译尤其如此。傅雷,一位毕生从事文学翻译创作的著名翻译家。他视文学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文学精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将介绍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还原它本身,也认为难以容忍。他深明文学翻译的甘苦,始终持着严谨、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他以自己的大量译作为印证,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外,另树一帜,标举“神似”,可谓我国 翻译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突破。他切中了文学翻译的关键所在,把翻译从字句的推敲提到艺术的锤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翻译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神似”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翻译理论由一般化、抽象化走向专业化、具体化的开始。 “化境”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开篇即引许慎《说文解字》有关翻译的训诂:《说文解字》卷十二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讹’。”南唐以来,小说家都申说“译” 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