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婚姻悲剧

论《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婚姻悲剧
论《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婚姻悲剧

不幸的家庭大致相同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悲剧

曹大赞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俄国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里,封建法制受到西欧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和侵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托尔斯泰面对着、思索着这场社会变革,企图通过家庭关系来展示这场变革及其影响。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①社会制度和时代的变化打破了也重新组建着所有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自然是受影响和反映都最明显的关系。就家庭关系来看,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集中地描写了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一家暂时的幸福。

“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②的俄国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等进步思想的启发和哺育下,从旧的伦理道德中(主要是家庭关系中)产生了新的爱情观。但由于人们对爱情认识的肤浅,粗陋和追求时的一路狂奔使这种爱情观进入了一种轻浮而又极其危险的境地。

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以及安娜的爱情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她出生于贵族家庭,长大以后按照贵族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

..).了官运亨通的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③,从而完成了他...........(.卖给

们政治基础上的结合。这种婚姻制度基础导致了家庭关系的主体——由夫妻双方的疏远和感情的荒原。安娜的不幸便是这种由感情上的疏远变成的灵魂与灵魂间的对峙造成的,当然也与他们本身无心折除情感障碍有关。

也就是说,这个家庭不是爱的产物,也不是爱之巢。

家庭幸福是靠构成家庭的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所获得的。而作为丈夫的卡列宁在外形上有安娜所深恶痛绝的感情缺陷:“撑住圆礼帽边缘的大耳朵”、“嘴上惯常的嘲笑”、“尖细的声音”、“慢慢的腔调”、“微驼的背”、“走路蹒跚,摆动屁股”、“冷冰冰而严厉的目光”以及“扳手指的恶习”……④

安娜和卡列宁之间没有深入的情感沟通,卡列宁每从部里回来,“照例”没有时间到房里去看安娜,而是却接待来访者。最难以接受的是卡列宁“认为博览群书是他的责任”,“他在政治、哲学、神学方面产生各种疑问进行探索”⑤,居然还要求议会通过他的什么什么议案……如此如此,不可救药。

卡列宁不是一个好丈夫,但也不至于“官厅机器”。根据文献和安娜的话,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下的一个可怕的“官厅机器”⑥。人,总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人,他必须为了更好地生存努力,包括完善他赖以生存的社会。卡列宁只是想为俄国社会做点什么,他认为他为国家尽他的微薄力量是他的天职。他的法案是为了要“从政治、行政、经济、人种、物质和宗教等方面调查非俄罗斯人的情况”⑦,而不是提倡其他黑暗的反动的什么法案。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需要维护和促进她进步、发展的人,我们不能因此把卡列宁当作“官厅机器”。照此类推,可能许多英雄、模范都难逃“官厅机器”的头衔。

诚然,卡列宁对安娜精神生活的淡漠是可以指责和“诟骂”的,这种淡漠造成的闺中

①引自《安娜·卡列尼娜》第1页,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②引自《安娜·卡列尼娜》“序”第1页。

③引自《安娜·卡列尼娜》“序”第2页。

④引自《安娜·卡列尼娜》93—97页。

⑤引自《安娜·卡列尼娜》101页。

⑥引自《托尔斯泰评传》326页。

寂寞和贵妇的空虚,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到底回来了!”“你哪儿也不去,一定很寂寞把!”⑧偶尔的关心也往往是流于表面,点到为止,如此而已。安娜空虚的精神生活和夫妻间交流的表面化陌生化,再加上夫妻志趣的迥异,使得表面平静的生活变成了一个日益庞大和危险的火药桶。

除了家庭因素外,导致安娜悲剧的另一因素,便是那一个时代轻浮危险的爱情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伏伦斯基诱发了安娜和吉娣为代表的上流女人的“爱情”因子:有钱、聪明、家庭出身好、当上了宫廷武官、风度翩翩、“高雅”的宫廷礼节、讨人喜欢的渊博学问(献媚的学问)……吉娣的母亲的几个“惟恐”——惟恐列文“使好事受到影响”,惟恐吉娣拒绝求婚⑨……和她那“赞美上帝,她拒绝(列文)了!”⑩的欢呼和吉娣的欣喜和荣耀便是明证。而他们所欣赏、肯定,所魂牵梦萦的“爱情”美梦,没有任何一个因素真正一爱情有着直接的联系,无一不是虚荣的化身。而爱情,绝对不是虚荣!

作为妻子、作为女人的安娜是美丽的,而且是那样的美。她的美成了她最引人的地方——无与伦比的美。不仅包含着“风韵和妩媚”,还有“过剩的青春”从“眼睛和嘴角的微笑中洋溢出来”11。美的如此令人“不可抗拒”!

在安娜的世界中,没有追求渊博学识和通过什么议案的责任,也没有成为“官厅机器”的潜在可能。但,她有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权利。笔者认为,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明白爱情是什么,以什么为基础,有哪些内容和深层次的内蕴……“无与伦比的美”和“对美的鉴赏、追逐”不是爱情,或者不是爱情的全部。一场谈话、两百卢布就塑造了一个英雄,一场舞会更是成为了爱情坚不可摧的基础。这就是安娜追求的爱情?!安娜“一想到他,心里就荡漾起来,就充满了一种罪恶的喜悦”12,“罪恶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又是怎样的爱情基础?为了追求这种安娜认为固若金汤的金碧辉煌的爱情,安娜迫不及待地投入了爱情的怀抱,完成了她追求的所谓爱情基础上的灵魂的结合。然而,致命的是她在追求时,没有完成精神上、灵魂上的结合,仅仅是她与“罪恶的喜悦”的带有梦幻色彩的肉体的结合。这也许有点偏激,但事实如此。

伏伦斯基是安娜爱情的载体。他是个花花公子的典型。当安娜在拼命追求爱情时,伏伦斯基却认为发现美、追求美、“鉴赏”美是他的权利,他没有爱情、家庭的观念,他对功名的追求不逊于他人,甚至大有“后生可畏”“志在千里”的气概。当吉娣已经成年并贴上可以结婚的标签在舞会上求售时,伏伦斯基陶醉于她的天真、纯洁、美丽,而当安娜一出现,他便即刻迷失在安娜的风韵中。因此,他随手扔下了正在做美梦的吉娣,难道是他对这个已经结婚的做了妈妈的贵夫人产生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爱情”?还是有着安娜般的“罪恶的喜悦”?

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在肉体上的突破是安娜命运的转折点,她的怀孕直接导致了她的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在这一过程中,安娜一直是极力羞辱卡列宁、赞美她的偶像伏伦斯基。而卡列宁却表现出了一种宗教般的道德。自然,这种道德中也包含爱(也许有人不这么认为),毕竟是多年的夫妻,毕竟有罗盘般的谢辽查。起初,他想尽力挽救家庭和等待安娜回心转意,他错误地认为离婚会毁了安娜,如此如此。如果起初他是为了维持“体面”,而后来安娜的私奔已经使他没有“体面”的可能了。只是他没有料到这种基督似的爱还是毁了安娜——使安娜失去了她和她的偶像有结合的可能。同时,安娜惨烈的分娩使卡列宁因悲痛而投入了宗教的怀抱,也使伏伦斯基因万分羞愧而自杀,“免得受耻辱13”,难道爱情就是耻辱?(伏伦

⑧引自《安娜·卡列尼娜》100—101页。

⑨引自《安娜·卡列尼娜》41页。

⑩引自《安娜·卡列尼娜》44页。

11引自《安娜·卡列尼娜》56页。

12引自《安娜·卡列尼娜》133页。

斯基认为的耻辱却激发了安娜莫名其妙的兴奋和爱情),还有,卡列宁和伏伦斯基的“和解”也使这位优秀的“调解人”的灵魂离她而去。只留下卡列宁,“爱”安娜,也爱家的卡列宁,这个爱情游戏中的可怜虫在打击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

安娜身上除了惊心动魄的美以外,还有一种追求爱情、幸福的不可遏止的渴望和生命力。她不甘在死水般的家庭生活中消殒,也不甘处于情妇的地位和像培特西公爵夫人一样只追求肉体上的刺激。她对爱情的追求无疑有一定的先进意义,但在那个腐化堕落的上流社会中,在那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她的爱情理想注定是虚幻的。如果是卡列宁拒绝离婚使安娜不幸,那么在安娜与情人同居的“黄金岁月”肯定令人流连忘返。然而,他们并没有想到什么才能使他们自己幸福。跑马、建庄园、修医院……他们甚至还没有真正地看见对方,没有真正面对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没有想到要缩短这种距离。他们只是急于知道社会对他们同居的反映和态度,希望社会宽容和包涵他们的爱情之举,承认和接纳他们的爱情。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爱情来自他们自己的心灵!他们互相不理解,在自责和相互抱怨中渐渐变的更冷漠和更疏远。他们都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使自己幸福,如何巩固他们辉煌的爱情,以及如何为了爱情和家庭而抗争……他们想的是进入某个沙龙,某一场舞会!安娜还是“像以前那样,只能用‘爱情’和姿色来笼络他”14,她用一切手段来讨情人的欢喜,防止自己失宠,从一个积极追求爱情的“主人”,变成了一个逢迎乞求的奴隶,她最终只能生活在做作、虚伪和自我欺骗中。这不是她不惜一切追求的爱情!卡列宁不是一个好猜疑的人,他认为猜疑上对妻子的侮辱,“对妻子是应该信任的15”可是,安娜和她的情人之间的猜疑却给了安娜真正的侮辱。最后,精神支柱的完全倒塌和整个社会的折磨使得安娜只能走向死亡,走向悲剧。

诚然,安娜的爱情悲剧是残酷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几乎全部的专著、论文都如是说),我们从中应该看到,对爱情的错误理解和盲目追求也是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似乎才更能激发我们爱的勇气和更有力地考问我们社会的神经。

与安娜的爱情悲剧平行发展的是列文的爱情悲剧(暂时不是但必然是)。

列文是一个真正的贵族并与一个贵族女人结婚了。与安娜的爱情似乎有区别的是,吉娣和列文相互相识、也有一定程度的相爱。

列文是优秀的,所以对吉娣而言,他是除了她的最爱(伏伦斯基)之外的第二选择对象。然而,从吉娣对列文的选择中,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信心说爱情是他们结合的基础。对吉娣而言,列文能给吉娣带来些许的喜悦,而伏伦斯基却带给她汹涌澎湃的爱情,当她因伏伦斯基迷失在安娜的风韵和无与伦比的美丽中而遭受抛弃时,在晕头转向中,于是把青春的激情倾泻在列文身上,把“爱情”的余波迅速转嫁到列文的世界。自然,越奏越响亮的安娜的爱情进行曲同时也就加快了吉娣的婚姻步伐。

列文爱吉娣,但他对吉娣的爱似乎并没有随着婚姻而变的有保障或坚固。吉娣的爱情中心并没有随着婚姻而完全转移到列文的世界。她属于贵族,属于沙龙——贵族的沙龙和舞会,属于一个虚荣的泡沫团体(而这些恰恰是实干家的列文所不喜欢的)。伏伦斯基在“爱情”上给她的打击使她平静下来,准备和列文一起建构未来,但列文驱逐维斯洛夫斯基一事却表面了他们貌似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基础是多么的脆弱和轻微。16同时,他们围绕安娜而产生的争吵也说明他们之间难有真正的信任,在作品中,在作者的心中,列文和吉娣在心理品质上有一种悬殊的距离。这种表面的幸福,如果没有因某些因素而被强化,那么必将是难以经受生活中“维斯洛夫斯基”式冲击波的冲击的。

此外,书中还描写了几个别的家庭。如斯基华一家,培特西公爵一家等等。但这些家庭无一不充满了危机、败落和腐朽。

14引自《安娜·卡列尼娜》583页。

15引自《安娜·卡列尼娜》129页。

总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作者托尔斯泰通过家庭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社会问题。但如果仅仅从家庭关系的因素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解决安娜的悲剧和巩固列文的幸福,就必须有新的更健康的爱情观念和婚姻关系,必须有新的社会制度。

参考书目:

①《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②《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③《西方文学概观》,喻天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④《托尔斯泰评传》,(苏)贝奇柯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2卷 第5期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ol.22 No.5 2000年9月(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 2000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周文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列部,北京 100038) [摘 要]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 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 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卫斯理宗;英国;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0)05-0078-06 近世英国,尤其是18世纪,经历了新旧社会的转变。在这期间,国教衰落,卫斯理宗应运而生,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它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引出了许多连其创始人———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1703-1791)本人也未曾料到的后果。因此,有的史学家把卫斯理宗和法国大革命并列为震撼18世纪的两件大事。 一、卫斯理宗的产生 卫斯理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它是当时的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那些统治现代社会的因素,如经济、政治、宗教、社会等等,各呈纷异,各显异彩。即使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着的因素,却也无法否认,这个时期是新旧英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新兴产业兴起,国教受到起来越激烈的挑战,“旧体制”痛苦而艰难地走向衰落,而在精神领域,整个18世纪的国教及其神职人员除少数几个牧师有惊人的献身精神外,一般不以基督信念关心社会,因而没能成为“教化社区的道德楷模”。这是一个精神疲软、希望破灭的时代,它充满惰性又缺乏远见,又由于理性主义的盛行,人们宗教情感淡漠。 卫斯理生活的时代,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和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英格兰,一方面交通落后,政治腐败,人亿贫病交加,在贵族队级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出现萌芽,乡村人口逐渐移向城市,工人以低价出卖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立法及行政权力完全操纵在贵族手中,平民无权过问,法律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如13岁的小偷若偷3先令就会被处死,因此,许多史学家称18世纪为英国最不同情平民的世纪。 英国穷人悲惨命运的造成,在于他们被当成了牺牲品,这也正是社会不安、精神空虚的原因。不管是农业革命,还是随后的工业革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平民生活未见变好。为逃避痛苦的现实,他们把希望转寄于宗教———一种关心他们,并令他们共鸣的新宗教,而“一生,无论言行,非常关心穷人,并时时为他们考虑的卫理斯创立的宗教,正适应了平民的希求。 18世纪前半期,由于首相沃尔波尔及佩勒姆兄弟发展了一套不依赖国教的行政管理机构,国教在贵族阶 [收稿日期] 2000-07-10 [作者简介] 周文英(1965—),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研究欧洲史。

婚姻状态利弊分析

婚姻状态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目前你们婚姻的状态 (一)家庭由丈夫主导。丈夫性格比较强势,我行我素,却不承担家庭与事业的主要责任。妻子能力较强,但性格有软弱的一面,只是当配角,对丈夫无力约束,无法实施自己的想法。 (二)感情出现危机,裂痕在扩大,但没到破裂的程度。婚姻遇上多方面的障碍,包括且不限于外遇、沟通困难、经济压力等等。一方的妥协无法得到另一方的回应。对于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无法齐心协力共同解决。但相互之间至少还存在亲情,仍抱着对方以后可能变好的想法。 (三)左右为难、矛盾的心理。放弃婚姻有太多的顾虑,维持是一种无形的煎熬,导致身累、心累,疲惫不堪。“上一秒还恨他,下一秒却希望他能出现在眼前”,这与性格及矛盾心理有关。 二、离婚的好处与弊端 (一)好处: 1、可以结束过去,摆脱痛苦与折磨,有机会创建自己理想中的新生活。 2、使自己更加成熟、理智。在未来生活中更有经验。 3、减轻负担、压力。不再承担过重的责任,经济上更

加自由,人格上更加独立。 (二)弊端: 1、如果一方提出离婚,另一方不愿意离婚,那么离婚的过程是一场战争,非常消耗精力。 2、对亲人造成一定伤害。 3、生活圈子改变,今后可能不习惯不适应。 4、社会舆论不利。 5、无法确定再婚就一定成功、一定美满。 结论:把离婚的利弊比较一下,在一般情况下,弊要大于利。当然,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再在一起生活,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变成敌人,相互伤害。如果是这样,那就只好离婚。 三、今后的对策 (一)在感情没有完全破裂,没有下定决心彻底改变现状时,不要轻易提出离婚。一旦提出,二人的关系更加难以弥合,家庭笼罩在纷争的阴影下,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二)如果下了决心,则不要顾及面子、顾及孩子、顾及他人。家庭矛盾影响和谐气氛,勉强维持对孩子不一定有利。离婚不代表失败,有时放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避免相互伤害的方式,给自己一次追求幸福、开创新生活的机会。 (三)维持婚姻的几点建议:

浅谈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浅谈《氓》中女主人的婚姻悲剧 梅凡 新课改标准教材必修2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氓》,它可说是《诗经》中的代表,通过学与教我深深为女主人公的婚姻感到不平与同情。为此,我就《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略谈一二。 (一)其婚姻不幸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间,造成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普遍性,这是由当时社会制度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地位也很低下。其生活的天地狭小。在家相夫教子,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的身上。 尽管《氓》中的女主人公十分勤劳、善良。正象文中所写:“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整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干尽家里的劳苦活儿。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但经济的主要来源毕竟来自丈夫氓身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氓所处的奴隶社会末期,女人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就必然形成人格上的尊严。大家知道,日本和韩国妇女地位较低,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女子结婚后往往在家做专职主妇。 在政治方面,女主人工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正像政治经济学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氓中的女主人公同样也一样,男主内,女主外。女性往往被称为“内人”,“屋内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比如刘氏、李氏等。就好比文中的女主人公连姓氏也没有一样。这些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是由所处

的社会制定的。 (二)婚姻的不幸也与当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系 婚前,女主人与氓是自由恋爱,这与当时所推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点不符。因为当两人婚姻不稳定时,父母及媒人可从中调和,维持婚姻的稳定。然而,婚后,女主人与氓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家人对女主人不了解,不同情。正像文中所写“兄弟不知,唏其笑矣”。自己婚后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女主人嫁给氓本想平平淡淡度完一生,哪知氓“二三其德”,喜新厌旧。丈夫的背信离弃,家人的不了解,所有的痛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就像《孔雀东南飞》中兰芝被休,其刘兄的逼婚,兰芝只好口是心非的答应了太守的求婚。社会伦理道德无疑是对女主人公的婚姻雪上加霜。在婚姻悲剧中,受伤的总是女子。加之当时社会所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都不健全。男子一人可娶几个老婆,女子终身则只能嫁一个丈夫。女子与丈夫氓由于对婚姻有着不同的认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旦女子认定一个丈夫后,便从一而终,把感情看成生命的全部;而男子则不同,他只不过把感情看成生命的一部分,男子在外面寻花问柳都有可能。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的不健全,不能有效的保护女子婚姻的合法权益。一旦遇人不淑,她的婚姻必然是悲剧的。 (三)朝三暮四的男子也是导致女主人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氓》中的男主人氓是一个负心汉的形象。婚前,他们是有着真挚的感情基础。“总

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2002中文李书山学号3990202052 摘要: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典型化地塑造了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形象。对祥子悲剧性的揭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从“人”到“牲口”的蜕变,社会的黑暗,婚姻的不幸。祥子这一形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祥子的悲剧显示了这部悲剧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暗社会酿成悲剧 “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永垂不朽。”[1]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小说主人公祥子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人力车夫以至于其它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被普遍的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同义词。作者对祥子形象的刻画使人们从中感到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通向现实的思考。读者能够从中记忆起曾经一再发生过的悲剧,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自然也就格外沉重,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一、从“人”到“牲口”的蜕变。 《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叫“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 1、祥子原先具有许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A、他有骆驼一般坚韧不拔的毅力。自从他选中了拉车这一行之后,最大的希望就是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买一辆车得一百块钱。他想到“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但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得买车。他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去了,他又得从零开始“挣扎和困苦”。看到别人喝酒抽烟跑土窑子,他也动过心,但他咬了牙还是不动一动自己攒的那点钱,坚持要买车,“即使今天买了,明天就丢了,他也得买。” B、他勤劳本分,不愿吃剥削饭。在曹宅拉包月时,高妈虽劝他把钱放出去,放给那些“时常为一块钱急得红着眼转磨的人”“钱就会下钱”。祥子可不愿意。祥子和虎妞结婚后,虎

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笔下的爱情悲剧

憧憬美好·现实残酷 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笔下的两种爱情悲剧 20101443 戏文牛乐耕内容简要: 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都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而他们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也都是流传千古的佳篇。其中的俩位女主人公有惊人的相似性,她们生活在近似的年代,她们在外人看来表面上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们内心空虚,有着不美满的婚姻。她们都追求个性的解放,都有着对爱情的理想,都在最后因爱情理想破碎而自绝;然而她们不同的社会地位,爱情观,却又使她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爱玛悲剧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与人物的社会地位 从社会背景上讲安娜·卡列尼娜(下文简称安娜)生活在l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爱玛则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她们所处的时代分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农奴制度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这个时代,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与封建主意守旧观念、妇女解放与男权至上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她们拥有了共有的时代特征。 从社会地位上讲,身处贵族家庭的安娜身世显赫,享受高雅优越的生活,出入各种高档的社交场所,处处受人恭维,处于上层社会。

但是她的婚姻是贵族宗法制的牺牲品,这种不是基于爱情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在她安之若素地和卡列宁一起生活的八年中,丈夫热衷于官场应酬,只知玩弄文牍,把她只当做一个装饰品。于是乎她的满腔热情被残忍地压制了,直到她见到沃伦斯基,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很自然的抛弃了本不幸福的婚姻。 爱玛社会地位和安娜截然不同,爱玛出生于农民家庭,婚后和做医生的丈夫生活在小镇上,和安娜不同的是她的丈夫对她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宠爱。但她渴望的是那种“勇敢得像狮子、温顺得像羔羊、善良的人间少有、哭泣时泪如泉涌衣着华丽的高贵男人”○1同时“盼望远处田野中驰来的一位骑黑马插白羽毛的骑士”○2她不满足于平庸无趣的生活,在内心的欲望和对爱情的幻想的促使下,她奔向了情人的怀抱。 二、两人的爱情观、追求爱情和追求结果的方式不同 首先从爱情观方面谈,安娜和沃伦斯基追求的是单纯的、精神上的美好爱情,而爱玛追求的不仅仅局限与单纯的爱情,其中还夹杂着肉欲、物欲和背叛。在爱情观上爱玛就是不纯洁的。 其次在从追求爱情的方式上来谈 安娜:内心热情被压抑——婚外恋——闹离婚——公然站走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地更多的是出安娜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追求。爱玛:内心欲望,不甘平庸——私通、偷情——准备私奔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其内心欲望的发泄。 再次从追求爱情的结果来看

婚姻心理学

老年期心理问题特点: 临床心理学中以老年心理问题和障碍,如更年期精神症状、记忆减退、性格改变等为区分标准,生理年龄只有相对的参考价值。 老年是人生中全方位的失落阶段,所以,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倾向回忆往事,不愿展望未来,因为等待他们的未来,不是他们所期待的事情。为此,曾经幸福的老年人,情绪方面多数较平稳;曾经坎坷的老年人,常常被郁闷和惆怅,追悔和叹息所环绕。 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多数比较现实,要求眼下有事可做,有人与他们交往。特别是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 离、退人员,由于社会交往减少而产生的孤独感。这是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常见问题: 退休带来的个人价值问题 生病(慢性病或严重病)对情绪的影响 痴呆 对死亡的恐惧 老人虐待问题 贫穷、孤独、丧亲、残疾等 案例: 6-15、 6-16、 6-17(省略) 第五节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第一单元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 一、什么叫爱情 生物本能——性爱 心理需求——情爱 依附本能(社会本能的需要)——恋爱 二、神化中的“爱情” 爱情是男女双方相互依存和性、情互相给与并彼此理解和接纳的过程。 在咨询中,讨论的是现实的、正常的爱情。柏拉图式的“无性的爱情”、对神的爱、“单相思”、以及各 类变态的“爱情”等等,不符合我们对爱情的定义,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三、爱情困惑与障碍的心理咨询 特点:非理性 “爱情”二字,无论是“爱”还是“情”,都是对人类非理性体验的描述。 如果我们用理性的逻辑去对待爱情的困惑与障碍,那么我们的判断,十有八九是不准确的。因为,爱情自身本不遵守理性的逻辑 男女青年择偶心理健康标准 看对方有没有自信,它包括对自我的肯定态度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看对方情绪是否稳定,即面对困难与挫折,是否都能保持正常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看对方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是否热爱,充满了向往,觉得生活充满了乐趣,对社会对他人有爱心和责任感。 符合上述标准,证明他(她)心理健康,那么你们将来的家庭生活将会是幸福和美满的 案例: 6-18,恋爱中的趋避冲突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谈并现代婚姻启示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宋欣泽 2012年3月 摘要: 子君涓生是鲁迅先生《伤逝》里的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们顶着各方压力组成家庭但最终以悲剧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悲剧引人深思,不仅启发当时盲目追求个性解放、不顾后果的年轻人理智思考“解放”后的现实生活问题,也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生活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关键字:环境;子君;涓生;现实;婚姻生活; 导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逝》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为践行新的婚姻观念的先驱,子君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论对当时还是在当世都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教育意义。下面我将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分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并论说这出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封建道德礼教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备受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它披着礼教的外衣控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之内。本是统治阶级用以愚民驭民的方法,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与完善,它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社会标准,一种自

然习惯,是比写在纸上的律法更深入人心的溶入骨血的存在。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启发和鼓舞了很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努力争取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绝大多数人仍按着封建道德礼教自觉约束自己的生活,并自发监督别人的生活。就封建婚姻观而言是听从“父母之命”,儿女的婚事由家长作主,由于封建礼教是男本位的礼教,女性更被约束以“三从四德”,一生中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子君追求自由婚姻的举动是相当离经叛道的。社会环境的严峻使子君与涓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被监视、窥测,涓生的好友纷纷替他胆怯而规劝,他们两人租住房子被房东多次委婉拒绝,终于涓生被他的单位领导除名。种种遭遇都表明了当时封建道德礼教对市井人心仍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因为涓生子君结合的非礼教性使的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备受冷落,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并直接导致了涓生的失业从而面临现实的生存压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遵循执行封建制度的基础单位,家国一体封建秩序的根基正是通过家庭这个单位来维系和稳固的。子君作为组成家庭的个体也不能例外,就家庭环境而言,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姻必然按照礼教认可的方式进行且只承认礼教允许的方式。只因为子君自主选择了婚姻就让她的族叔不再认她做侄女,这充分显示了封建道德对人性人情的扭曲、异化,只有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礼教才能大于亲情,骨肉亲情才会被完全泯灭。就子君个人而言家庭不是包容她自由选择婚姻的所在,要想自由结合只有自绝于家庭一途。就子君的家庭而言,不再承认个体是家庭的一员,是封建家长撇清与不守礼法的家人的关系的最佳途径,是丢卒保车的家庭整体利益策略,通过舍弃“异类”而让整个家庭仍处于社会规范内不受牵连才是最重要的。子君的出走首先在婚姻关系中是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她的婚姻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将无以自处,这种背水一战在精神上是存在压力的。其次,她在以后的婚姻生活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典型形象。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黑暗的旧社会的逼迫、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客观原因。 祥子最初的形象是很完美的。不仅外貌“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就连拉车的姿势也很漂亮。同时又有着淳朴善良,忠厚要强的农村农民的美德。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虎妞对祥子的诱骗造成了他们两畸形的夫妻关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祥子老老实实地把自己交给了刘氏父女,任听他们摆布。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了他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导致了婚后的不平等。虎妞与祥子虽然结了婚,但从本质上讲仍然是雇与被雇的关系、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当他知道小福子死后,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于是,他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 除了虎妞和小福子,放高利贷的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充满兽性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二、祥子思想上的局限、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他乐观但盲目。祥子从乡间来到城市,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有着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 他勤快且保守。祥子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放高利贷,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 他外刚却内软。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 他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尽管丢车失财,加之和虎妞的不如意的结合,祥子仍然保持较为强烈的生活欲望,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望,但是祥子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意识个人奋斗难以抗衡黑暗势力和摆脱生活穷困的真理。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而福子的死更是将他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要强的祥子终于变成一个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

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阴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列夫·托尔斯泰是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俄国伟大作家,不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在我国久销不衰,他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更是让人耳熟能详。这位高寿的文学大师终生只有一次婚姻,然而就是这次婚姻,让他尝到了幸福和不幸福两种截然不同的滋味。 托尔斯泰1828年生于雅斯纳雅·波良纳村的托尔斯泰伯爵家族,他家不但属于俄国上层地主家族,他的母亲也出身于贵族家庭,属于声名显赫的沃尔康斯基公爵家族,这个家族的贵族伊·姆·加洛文有一个女儿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曾祖母,另一个女儿则是托尔斯泰母亲的曾祖母,因此,“普希金成了托尔斯泰四服内的表舅”。 1862年,34岁的托尔斯泰与莫斯科一位名医的女儿,18岁的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别尔斯结婚,并一同回到托尔斯泰的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村,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婚后,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极力想对丈夫的事业有所帮助,她关心的是,在雅斯纳雅·波良纳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好让托尔斯泰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他那浩繁的文学创作。她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当时托尔斯泰的全部草稿由她一个誊写,托尔斯泰在1863年写道:“她是我的一个认真的助手。” 1863年2月,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写信给莫斯科的亲属们,提到她丈夫“开始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按研究者的推测,这就是“未来的《战争与和平》最初的一些草稿。” 同年10月,托尔斯泰写信给自己的女亲戚,信中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以至我全部的精神力量是这样的自由,这样适合于创作。我现在正是在创作……我现在用我的全部精力从事我的创作,我在写作和构思的是我从来还没曾写作和构思过的东西。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我是幸福而安详的,在任何人面前我不保守秘密,也没有什么愿望,除开一点:让一切都进行得正常。” 1869年,经过7年艰苦创作的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问世,在作家的档案库中,保存有15种不同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书中人物接近600个,至今仅保留在作家档案库里的手稿就有5200多页。托尔斯泰在创作的头一年都用来探索小说的开头了,他自己承认,“这本书的写作”他“开始了无数次,又放弃了无数次”。把一切“想写和应该写的东西”都写进书里面的希望,他丧失了好多次,又重新获得了好多次。如果没有一位开明、耐劳的妻子,托尔斯泰根本不可能历经曲折,完成这部巨著。 1870年2月,托尔斯泰完成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头部分的初稿。1870年3月底,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想象出一个妇女的典型:出了嫁的、出身上流社会、但又不安于自己的处境……他刚一想出这个典型,所有人物和业经构思出来的一些男人的典型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聚拢在这位妇女的周围。”她还记下了托尔斯泰的一些话,诸如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他喜爱“家庭的思想”,它不同于《战争与和平》,那里面,他所喜爱的主要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1877年,托尔斯泰经过12次精心修改,完成了他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有11种不同开头的巨著同样人物众多,总共超过150多人。“在每一位成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是如何酿成的? 俗话说:江山多娇人多情,自古美女配英雄。古往今来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古典名著,那些一身正气、豪情万丈的英雄人物身边总有美女相伴。如:项羽与虞姬、周瑜与小乔、范蠡与西施、郭靖与黄蓉、乔峰与阿紫等等。这些风流倜傥、器宇轩昂的英雄人物总是能赢得那些超凡脱俗、绝代佳人的芬心,最后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婚姻美满,给世人留下非凡不俗的才情佳话。圣经中也有不少才子佳人,如:亚伯拉罕与撒拉。亚伯拉罕是信心伟人,而撒拉却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八十几岁都还有人在打她的主意。才子配佳人本是合宜之事,是绝配。但并非只局限于他们的外貌与才华,也包括他们的自身修养、品格、内涵也应该在同一层面。这样的才子佳人,才能成为让人羡慕、敬仰的美丽爱情。 18世纪也有一位才子,他领导了英国的大复兴,并创立了卫理公会。他打破当时圣公会的传统在外面露天布道,吸引了许许多多人归主,他就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这位拥有雄辩的口才,与思维敏捷的才子,成为英国成千上万爱主的姊妹暗中倾慕的对象,她们渴望有福分能够成为他的贤内助,能在属灵事工上辅助他。但是约翰·卫斯理的婚姻却成为了18世纪鲜为人知的悲剧。在他的一生中,这是最为沉重的一项打击。 约翰·卫斯理曾经遇到过二个心仪的女孩,第一位是美丽动人、温柔文静的苏菲·赫琪(Sohy Hopkey);而第二位是丧偶的葛丽丝·莫瑞(Grace Murray),她不仅是一位美丽动人,温柔可爱的女人,更是一位善于管理,工作能力强的贤内助。这两段感情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约翰·卫斯理太过拖延,对待感情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最后对方都由爱成恨,下嫁他人。由于这些失恋的经历,使得约翰·卫斯理一度软弱过。 5年后,经人介绍约翰·卫斯理认识一位商人的遗孀玛丽·花雪莉(Molly Vaveille)。这次,约翰·卫斯理一反常态,匆促地向玛丽·花雪莉求婚。或许,害怕自己的优柔寡断再次失败。于是,在没有征询家人的看法下,突然在伦敦铸造厂的布道会宣布他的婚讯。1751年2月8日,约翰·卫斯理仓促间娶了玛丽·卫斯理为妻。婚后,玛丽·卫斯理终于原形毕露。她的性格是狠毒的、势力的、俗气的、狂傲的。她喋喋不休,气势汹汹,是一个难以容忍的泼妇。约翰·卫斯理在结婚之后,尽管千方百计地迁就玛丽·卫斯理,但是她却变本加厉,越来越邪恶和泼辣。有一次他在爱尔兰的北部领一个聚会。讲完道,当约翰·卫斯理拖着疲乏的身体退回寝室时,竟然在寝室内受到玛丽·卫斯理的扭打。结果约翰·卫斯理躺在地上,因玛丽·卫斯理揪着他的头发在地上拖行,在她手里还握着一把连根拔起的头发。 到了1776年,玛丽·卫斯理竟然遗弃了约翰·卫斯理。多年来,她到处散布谣言,用尽一切办法,要中伤约翰·卫斯理。可是老年的约翰·卫斯理,像一座大山,屹立不动。他已成为当代一位声誉日隆的人物,他比任何一位同时代的英国人,更广泛地为人所认识。他的不愉快和不美满的婚姻,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主的忠诚。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1、幸福的婚姻结局都是一样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幸的婚姻结局也只有两种,要么忍要么滚! 2、大多数的婚姻都是不幸的,散发着一股地牢般的霉气。作者:张方宇出处:张方宇的腾讯微博 3、男人和女人需要在一起,但它将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出自洋溢的喜悦,不是出自贫乏,而是出自丰富,因为你拥有那么多,所以你必须给予。它就好像一朵花开,它的芬芳就会释放到风中,因为它是那么地充满芬芳,所以它必须将它释放出来。或者就像一朵云来到空中,它必须将雨滴洒落下来,它必须下雨,它是那么地充满着雨水,所以它必须分享…… 的确,我们从来没有去想有什么事发生在婚姻。现在的婚姻如何?或者它以前如何?只是一个痛苦的受苦-----一种长时间的受苦,带着虚假的笑脸。它只是被证明是一种不幸,最多它只不过是一种方便。作者:海灵格出处:婚姻是最高级的瑜伽 4、婚姻是自己的,就如同自己的生命和呼吸一样,别人无从参与,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婚姻却有各自的不幸。作者:唐欣恬出处:裸婚 5、我是胸无大志我只想平平安安地待在龙城教一辈子书然后照

顾三叔三婶小叔当然还有你爸你妈等你和郑南音都远走他乡并且婚姻不幸的时候帮你们支撑好这个大本营好让你们随时回来养精蓄锐再战江湖西决凛冽的话,这句话可以让你爱上西决。(注;西决不仅是小说的名字,这本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6、命运不允许女性太过逸乐满足,总设法叫她们哀痛,不是婚姻不幸,就是环境欠佳,数来数去,总有不顺心的事,从一双漂亮但轧脚的鞋子起,到同他有缘无份,一生都很少真正开怀。作者:亦舒出处:吻所有女孩 7、有那么厉害的婆婆,什么样的丈夫都补偿不了。嫁人的时候,眼睛睁得要大,不幸碰到一把声音可以退贼的伯母,都还是抱独身主义算了,谁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作者:亦舒出处:她比烟花还寂寞 8、只要是走进了婚姻,你们就是天底下最最平等的人。别只看到自己家庭条件好,别自以为自己工作好,别只看到自己收入比妻子或丈夫高,别自以为自己长得漂亮嫁了你是你赚到了……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视自己为妻子或丈夫的付出是理所应当,因妻子或丈夫对你的付出而内心感激,这才是夫妻相处之道。 这是我想对我的孩子说的话。 但愿婚姻的不幸,不要再落到你的身上。 9、婚姻成功的秘诀之一,或许就是不将爱情当成全部。爱情担负不起女人所有的重托,得之,生活多一分绚烂;失之,人生不至塌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沁园中学七(14)班李思彤 寒假里我拜读了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这部作品鲜明的刻画了一个努力追求幸福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坠入深渊的。祥子本是农村人,后来到城市谋生。来到北京后,他选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最常见的职业——拉洋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老实,健壮,坚韧。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祥子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自暴自弃、行尸走肉的一个社会青年。这一系列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读完全书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寻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正当愿望在那样的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乱兵的抢夺、政府侦探的敲诈、车行老板的蛮横,这些人的存在就注定了下层劳动者被剥削的命运。处在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里,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这个世界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事情事发突然,但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他人的影响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后,虎妞控制和占有了祥子。祥子并不爱她,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成了祥子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个新打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所以他的理想就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和属于他自己的女人,然后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去拉车挣钱来养活他的女人。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理想在他兴高采烈地走进白房子,听说了小福子的死后就完全破灭了。他甚至恨二强子当初为什么不把小福子嫁给他,他更恨这可恶的、肮脏的白房子吞噬了他心爱的、原本很纯洁的小福子。于是,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 三、祥子自身的性格局限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没地方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

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这个爱情故事的精彩桥段,后来被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向吉娣求婚时所用。而列文作为最具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文学人物,他在订婚后就把全部日记给未婚妻看,这一情节,也正是出自托尔斯泰本人。事实上,婚前的托尔斯泰生活极为放荡,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可以想象,这对年仅18岁的索菲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托尔斯泰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有责任让她充分了解自己要嫁的人是什么样,如果实在接受不了,甚至可以拒绝跟他结婚。尽管索菲娅痛苦地接受了这一切,但他的这个行为,让索菲娅在婚姻一开始,就处于极大的不安全感中,并且终生受其折磨。托尔斯泰夫妇交

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

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第4页)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祥子的形象,祥子的悲剧命运不是个人的、家庭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那么,造成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客观原因(一)使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祥子最初的愿望仅仅是拥有一辆车,而最纯朴、最低的要求却一再受到了那个社会的愚弄,变成了祥子此生难以实现的奢求。祥子历尽艰辛,饱尝折磨,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那个病态而又强大的社会使祥子最终由美好的“人”变成了“末路鬼”。因军阀混战引起社会不安定,大兵们趁机抢劫,祥子因此丢了车。孙侦探也欺负他,敲诈了他准备买车的全部积蓄,致使他不得不去找他并不愿娶的虎妞,为他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而另外一些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刘四、杨太太、夏太太、陈二奶奶也都在压榨和愚弄他。小说在描述祥子被毁灭的苦难历程时,始终把笔锋指向罪恶的社会,“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祥子似乎注定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温儒敏《论老舍创 作的文学史地位》,第20页)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正是地主、军阀当权的旧中国,它是不给劳动人民任何自由和出路的。不管你多么坚强、吃苦、耐劳,也不管你怎样忍辱、受苦、挣扎,都只能像罩在网里的小鸟一样,逃不脱它的羁绊和绞杀。 (二)车厂主女儿虎妞对祥子的诱骗和畸形的夫妻关系 祥子孤身一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北平讨生活,潜意识里他已把人和厂当成自己的家,而虎妞就像是一道阳光,照亮和温暖了他。虽然祥子不喜欢虎妞,甚至讨厌她,但虎妞对他的温情和关怀正是他想要的,所以祥子对于虎妞的勾引没有任何反抗,就顺从了她,但马上他就想躲避她。正好到曹先生那儿包月,“从此一刀两断”。可是毫无心机的祥子想不到虎妞会假装怀孕,逼他成亲。两个人不能很和谐地在一起生活。虎妞看不起祥子以劳动换取幸福的行为,祥子也看不起她那种好逸恶劳的品行和泼妇性格。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祥子在这场婚姻中始终被动地承受着,虎妞对他的纠缠,让他无法摆脱。“他觉得像掉进个陷阱里,手脚全全被夹子夹住,决没法儿跑。”“他只感到她撒的是绝户网,连个寸儿大的小鱼也逃不出去!”这一切又怎么与社会脱得了干系?如果不是社会黑暗,让追求上进的祥子一次又一次地倒在奋斗的途中,他怎么会一次次回到虎妞的身边,又怎么会在最后关头丧失了斗志而娶了虎妞这种人?两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对立的,这注定了两个人婚姻的失败。 二、主观原因(一)祥子思想上的局限 祥子既是农民又是个体劳动者,他只关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付出以及自己应得的回报。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他的命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也要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祥子认为像他那样年轻力壮,比起其他车夫更有绝对优势的人,只要肯吃苦,加上省吃俭用,一定会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即便是有了车,还不是像老马那样饥寒交迫,贫困潦倒吗?祥子却无法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更没有认识到依靠个人的奋斗根本不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一现实。他认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面前,他虽然无比愤慨,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挣扎与反抗,但并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除了泄个人一时之愤之外,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到后来他也觉得自己像“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和其他受压迫的人团结起来去革命!像老马说的赶到蚂蚱“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悲惨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他觉悟,对革命的认识仅仅是可以因为告发人而获得金钱。而他在出卖阮明的同时也打破了自己做人的底线,旧社会已彻底将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青年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二)祥子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 祥子在接二连三的打击面前,逐渐丧失了方向,慢慢开始自暴自弃起来。面对大兵和孙侦探的直截了当的抢夺,他试图反抗,但是对方的力量太大,无奈之下只好屈从。而对虎妞的诱骗,他不愿屈服,但老马和小马的命运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未来,他就放弃了反抗,甘愿受虎妞的钳制。这一切让他倾家荡产,人格受到侮辱的打击,使他认为穷人的命是“枣核儿两头尖”,于是想“乐一天是一天吧,干吗成天际咬着牙跟自己过不去呢?”最后为葬虎妞卖车,小福子又自尽了,他彻底失去了生活目标而方寸大乱,同时也彻底放弃了挣扎,放弃了任何向上的努力,随波逐流于往日他所不齿的社会恶习里,带着对生活的绝望堕落了。

骆驼祥子“婚姻上的悲剧性

“骆驼祥子”婚姻上的悲剧性: 虽然祥子在拉车和爱情方面失败了,但是在我的想法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必须的讨论那也是祥子的婚姻方面,祥子十八岁的时候从农村来到城市为了发展而他的目标出了买自己的车意外是找个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姑娘而跟他结婚但是他来到城市以后发现婚姻这个事儿没有农村那么简单因为城市和农村的婚姻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完全不一样的,祥子从开始在人和厂工作的时候刘四爷的老姑娘对祥子已经有了结婚的想法但是等到个好机会才做一个进步但是,他一点也没想一想在婚姻这个方面必须的两个对方都同意才能有幸福的生活而快乐的过日子,但是很可惜虎妞的性格就是自私所以他不管祥子喜不喜欢她他就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让祥子来到她的屋而给祥子喝了很多就他喝大了了以后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然后就从那时候祥子的婚姻的悲剧命运开始了,虽然他们结婚的时间是过了一段时间但是从事实上看如果那天不发生那个事情他们以后也不一定会结婚,因为虎妞没有理由为难祥子,所以我觉得祥子很可怜不但在他的第一个愿望没成功而且在婚姻方面的愿望也没有让他满意的事情,他刚结婚的时候心里有点有满意的感觉因为他觉得虎妞有钱但是刘四爷把人和厂卖而走的时候祥子才发现他犯了这么大的找错误而以后把虎妞的生活费也他得给她,祥子原来像娶个年轻而农村的姑娘但是跟虎妞做的事情他的这个愿望落空了。祥子结婚以后他的人身自由完全控制在虎妞的手中,而因为虎妞祥子失去了他的一切而祥子没有机会尝试有爱情的婚姻。后来虎妞给他卖了一辆车所以这算是对祥子的一点好处但是祥子没想到因为虎妞在大年龄怀孕而得到了病但是祥子请不起大夫来看他的病所以他把车卖了但是结果虎妞还是死了所以车没了妻子也没了这件事对祥子来说是一件坏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