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实验

环境土壤学实验
环境土壤学实验

环境土壤学实验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

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

(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

(1)采取混合样品: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 采样方法采样点确定

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

1.对角线布点法

2.棋盘式布点法

3.蛇形布点法

后,刮去2~3mm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 左右。

(3). 采样时间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后进行采样。

(4). 装袋与填写标签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2.研究土壤形成发育:在野外先确定区域地形及具体剖面位置,在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如地形、位置、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采样时应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厘米,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

采样由下到上,这样可避免采取上层土样时,土块落下干扰下层。每个样品(每层)需采一公斤。特别注意采样深度记载按实际采样深度记,如: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是0—30厘米,采样部位实际上是5—15厘米,记载以后者为准。

研究土壤发育剖面样品,不能在同一类型土壤与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土壤上采取土样进行混合,只能每个剖面样品独立单独采取,独立分析,以免使土壤的差异在混合的过程中遇到掩盖。

3.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即作物营养诊断。每采一个植株样品,同时取该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更好地反应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应在采样后马上分析,不宜久置,大面积采样,应当由多点样品(约l公斤)混合,用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100g左右,小区取样,最后取50g左右。

4.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取样:大面积毒质危害应多点采样混合,应取根附近的土壤;局部毒质危害,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进行土壤与植株样品同时采取。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1. 风干剔杂除速效养分、还原物质的测定需用新鲜样品外,其余均采用风干土样,以抑制微生物活动和化学变化,便于长期保存。

风干土样的处理方法:将新鲜土样铺平放在木板上或光滑的厚纸上,厚约2~3cm,放置在阴凉、通气、清洁的室内风干。严禁暴晒或受到酸、碱气体等物质的污染,应随时翻动,捏碎大土块,剔除根茎叶、虫体、新生物、侵入体等,经过5~7d后可达风干要求。

2. 磨细过筛将风干后的土样平铺在木板上,用木棒碾碎,边磨边筛,直到全部通过1mm(18目)为止。石砾和石块切勿弄碎,必须筛去,少量可弃去,多量时,应称其质量,计算其百分含量。过筛后土样经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供pH、速效养分等测定,另一份继续仔细挑弃残存的植物根等有机体,然后磨细至全部通过(60目)筛孔,又按四分法取出50g左右供有机质、全氮测定之用。

3. 装瓶贮存过筛后的两份土样分别混合后,分别装入具有磨口塞的广口瓶中,内外各附标签一张,标签上写明土壤样品编号、采集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号、采集人及日期等。在保存期间应避免日光、高温、潮湿及酸碱气体的影响和污染,有效期一年。

四、数据处理

根据土样处理结果,计算土壤石砾百分率。

石砾重量

石砾含量(%)=———————×100%

土壤总重量

五、思考题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在土壤分析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实验二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本试验要求掌握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水分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烘干法原理

在105℃的温度下吸湿水蒸发,而结构水不会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被分解。因此,将土壤样品置于105±2℃下烘至恒重,根据其烘干前后质量之差,就可以计算出土壤水分含量的百分数。

2. 酒精燃烧法原理

利用酒精在土样中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使土壤水分蒸发干燥,通过燃烧前后的质量之差,计算出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数。酒精燃烧在火焰熄灭前几秒钟,即火焰下降时,土温才迅速上升到180~200℃。然后温度很快降至85~90℃,再缓慢冷却。由于高温阶段时间短,样品中有机质及盐类损失很少。故此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仪器与试剂

分析天平(感量)、烘箱、干燥器、铝盒、量筒、无水酒精、滴管、玻棒等。

四、实验步骤

(一)烘干法操作步骤

(1)取有盖的铝盒,洗净,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W 1),并注意贴好标签,以防弄错。

(2)用角匙取过1mm 筛孔的风干土样4~5g (精确至),铺在铝盒中(或称样皿中)进行称重(W 2)

(3)将铝盒盖打开,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烘8h 左右。 (4)盖上铝盒盖子,放入干燥器中20~30min ,使其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

(5)打开铝盒盖子,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再烘2h ,冷却,称重至恒重(W 3)。

(二)酒精燃烧法操作步骤

称取土样5g 左右(精确度0.01g ),放入已知质量的铝盒中。向铝盒中滴加酒精,浸没土面为止,振摇使土样均匀分布于铝盒中。将铝盒放在石棉铁丝网或木板上,点燃酒精,在即将燃烧完时用玻璃棒轻轻翻动土样,以助其燃烧。待火焰熄灭,样品冷却后,再滴加2ml 酒精,进行第二次燃烧,再冷却,称重。一般情况下,要经过3~4次燃烧后,土样才达到恒重。

五.数据处理

以烘干土为基数计算土壤水分得百分含量(W%)

土壤水分含量=

%100?-烘干土重

烘干土重

风干土重=

%1003121?--W W W W 水分系数(x )=

风干土重烘干土重=1

21

3W W W W --

风干土重换算成烘干土重为:

烘干土重=风干土重x ?=

土壤含水量烘干土重(风干土重

%1+

六.思考题

土样烘干时,如果温度低于105℃或高于110℃,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实验三土壤种类的识别、测定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

不同质地类别的土壤所呈现出来的物理性质如土壤孔隙性、结构性、耕性会有明显差异,

化学性质如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等也会有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肥力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要求能用比重计法和手测法分别测出土壤样品的质地;

二、实验原理

简易比重计法:能迅速准确的测定土壤质地类别,且费时少,精确度高,适用于大量样本的质地测定;手测法:是最简便的质地测定方法,广泛应用于野外田间土壤质地的测定,但不如比重计法准确。

(一) 简易比重计法方法原理

取一定量的土样,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分散成单粒,将其制成一定体积的悬浊液,使分散的土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根据粒径越大下沉速度越快的原理,应用物理学上司笃克斯(stokes,1845)公式计算出某一粒级土粒下沉所需时间。用特制的甲种比重计测得土壤悬液中所含小于某一粒级土粒的数量(g/l),经校正后可算出该粒级土粒在土壤中的质量百分数,查表即可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本实验采用卡庆斯基分类制,只需测定<粒径土粒含量,就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二)手测法方法原理

本法以手指对土壤的感觉为主,结合视觉和听觉来确定土壤质地名称,方法简便易行,熟悉后也较为准确,适合于田间土壤质地的鉴别。可分为干测法和湿测法,两种方法可以相

互补充,一般以湿测法为主。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1.土壤样品:准备三种已知待测土壤样品;过1mm筛的风干土壤样品3~5个。

2. 仪器、用具:量筒、特制搅拌棒、甲种比重计、温度计、橡皮头玻璃棒、烧杯、钟表、天平、角匙、称样纸、表面皿,白瓷比色盘、玛瑙研钵,酸度计、洗瓶、磁力搅拌器等

四、操作步骤

(一)手测法操作步骤

湿测法取一小块土,去除石砾和根系,放在手中捏碎,加水少许,以土粒充分浸润为度,根据能否搓成球、条以及弯曲时断裂与否来加以判断,表1以供参考。

表1土壤质地手测法判断标准

(二)简易比重计法

1. 操作步骤

(1)试剂配制

① L的NaOH溶液:称取20g NaOH,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摇匀。

②L草酸钠溶液:称33.5g纯草酸钠,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摇匀。③mol/L六偏磷酸钠溶液:称51g六偏磷酸钠,蒸馏水溶解定容至1000ml,摇匀。

④ 2%的碳酸钠溶液:称取20g碳酸钠,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摇匀。

⑥软水的制备:将100ml2%的碳酸钠溶液加入到7500ml自来水中,静置过夜,上部清夜即为软水。

(2)称样称取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50g(精确到),放入500ml烧杯中,供分散处理用。

(3)样本分散处理根据土壤的酸碱性,分别选用不同的分散剂。石灰性土壤用L 的六偏磷酸钠60ml;中性土壤用L的草酸钠20ml ;酸性土壤用L 的NaOH 40ml。

表2 粒径土粒下沉所需时间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温度

(℃)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7 时间

(min)

时间(s)30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8 30 31 32 温度

(℃)

26 26 25 24 24 23 23 22 21 21 20 19 19 时间

(min)

时间(s)30 30 30

加入相应的分散剂后,为保证充分分散,还须对样本进行物理分散处理。常用的物理分散方法有煮沸法、振荡法和研磨法三种,本实验采用较简便易行的研磨法。其做法是:在盛土样的烧杯中,加入部分分散剂使之呈稠糊状,放置约30min,使分散剂充分作用,然后使用带橡皮头的玻璃棒研磨15~20 min(质地越粘重,研磨时间应越长),加少许分散剂,再研磨5 min。将糊状物转入1000ml的量筒中,烧杯中剩余的泥浆在加入其余的分散剂,搅拌后倒入量筒中,再用软水洗烧杯,使全部土样无损失的移入量筒内,用软水定容至1000ml。(4)<土粒含量的测定先用特制的搅拌棒在土壤悬液中上下搅动几次,将温度计放入悬液中部测量其温度,读书精确至℃。根据所测温度查表1得之相应温度下<土粒下沉所需时间(如:20℃时为)。

(5)注意事项:在计划测定之前,再用搅拌棒搅动悬液1min(1分钟上下各约15次,搅动时下至量筒底,上至近液面),搅拌结束后,取出搅拌棒,立即记下静置开始时间,加上土粒下沉时间,也就是比重计计划读数时间。此时,若悬液液面产生大量气泡,再滴加几滴异戊醇消泡,以免影响读数。在计划读数时间到达之前15~20s,将比重计轻轻放入悬液中,勿使其左右摇摆,上下浮沉。到时间读数.

五.数据处理及质地名称的确定

表3 甲种比重计温度校正值

~8 9~10~~12

温度

(℃)

校正值

温度

14~

(℃)

校正值

温度

(℃)

校正值0

温度

(℃)

校正值

温度

(℃)

校正值

温度

(℃)

校正值

表4 土壤石砾含量分级

1~3mm石砾含量(%)石砾分级

<1无砾质(质地名称前不冠)

1~10 砾质

>10多砾质

表5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质地名称

物理性粘粒(<,%)

灰化土、草原土红壤、黄壤碱化土、碱土砂土

松砂土0~5 0~5 0~5

紧砂土5~10 5~10 5~10

壤土砂壤土10~20 10~20 10~15 轻壤土20~30 20~30 15~20 中壤土30~40 30~45 20~30 重壤土40~50 45~60 30~40

黏土轻黏土50~65 60~75 40~50 中黏土65~80 75~85 50~65 重黏土>80 >85 >65

六、思考题:比重计测定土壤质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影响测定结果的关键操作有哪些?

实验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保肥性、保墒性、缓

冲性、耕性、通气状况等因素。对培肥、改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原理,初步掌握测定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既注意事项。能比较准确地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实验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用稍过量得标准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标准FeSO4滴定,由所消耗的硫酸亚铁量计算出有机碳量,从而推算出有机质的含量,其反应式如下:

2K2Cr2O7+3C+8H2SO4→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 Cr2(SO4)3+3Fe2(SO4)3+8H2O 用Fe2+滴定剩余的K2Cr2O7时,以邻啡罗啉(C2H8N2)为指示剂,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变色过程如下:开始时溶液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此时指示剂在氧化条件下,呈淡蓝色,被重铬酸钾的橙色掩盖,滴定时溶液逐渐呈绿色(Cr3+),至接近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当Fe2+溶液过量半滴时,溶液则变成棕红色,表示颜色已到终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 仪器用具

硬质试管、油浴锅、铁丝笼、电炉、温度计、分析天平、酸式滴定管、移液管、漏斗,三角瓶、量筒、草纸、洗瓶、试管夹。

2. 试剂配制

(1).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称取经过130℃烘烧3~4h的分析纯重铬酸钾39.216g,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冷却后架蒸馏水定容到1 L,摇匀备用。

(2).L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铵溶液称取化学纯硫酸亚铁55.60g或硫酸亚铁铵78.43g,溶于蒸馏水中,加6mol/L ,用蒸馏水定容到1 L备用。

(3).硫酸亚铁溶液的标定准确吸取3份L K2Cr2O7标准溶液各于250ml三角瓶中,各加5ml6mol/L H2SO4和15ml蒸馏水,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摇匀,然后用LFeSO4溶液滴定至棕红色为止,其浓度计算为:

c=

V 0.5

1333

.0

6?

?

式中:c——表示硫酸亚铁溶液摩尔浓度(mol/L);

V——滴定用去硫酸亚铁的体积(mol);

6——6mol FeSO4与1mol K2Cr2O7完全反应的摩尔系数比值。

(4).邻啡罗啉指示剂称取化学纯硫酸亚铁0.659g和分析纯邻啡罗啉1.485g溶于100ml 蒸馏水中,贮于棕色瓶中。

(5).石蜡 (固体)或磷酸或植物油2.5kg 。

(6).6mol/L 硫酸溶液 在两体积水中加入一体积浓硫酸。 (7).浓H 2SO 4 化学纯,密度。

四、实验步骤

1. 准确称取过60目筛的风干土样~0.5000g (程量多少依有机含量而定),放入清洁干燥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L 重铬酸钾溶液,再用量筒加入浓硫酸5ml ,小心摇匀。

2. 将试管插入铁丝笼内,放入预先加热至185~190℃间的油浴锅中,此时温度控制在170~180℃之间,自试管内大量出现气泡时开始计时,保持溶液沸腾5min ,取出铁丝笼,待试管稍冷却后,用草纸擦拭干净试管外部油液,冷却。

3. 经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洗入250ml 的三角瓶中,使溶液的总体积达60~80ml ,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摇匀。

4. 用标准的硫酸亚铁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色(或黄绿色)经绿色、灰绿色变到棕红色即为终点。

5. 在滴定样品的同时,同时做两个空白试验。取其平均值,空白试验用石英砂或灼烧的土代替土样,其余操作相同。

五、数据处理

有机质=%1001.1

1.7240.003v)-v 0?????水分系数

风干样重(c

式中:c ——表示硫酸亚铁消耗摩尔浓度(mol/L ); V0——空白试验消耗得硫酸亚铁溶液的体积(ml ); V ——滴定待测土样消耗的硫酸亚铁的体积(ml ); ——1/4mmol 碳的克数;

1. 724——由土壤有机碳换算成有机质的换算系数; ——校正系数(用此法氧化率为90%)。

六、注意事项

1. 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15%时,可称取0.1000g ;2%—4%时可称取0.3000g ;少于2%时的,称取0.5000g 以上。

2. 消煮时计时要准确,因为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有较大的影响。

3. 对含氮化物多的土壤样品,应加入L左右的硫酸银,以消除氯化物的干扰。

4.测定水稻土时,磨细样品风干十余天,使还原性物质充分氧化后,再测定。

5. 烧煮完毕后,溶液的颜色为橙黄色或黄绿色。若是以绿色为主,说明重铬酸钾用量不足,在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量小于空白1/3时,均应重做,没有氧化完全。

6. 土壤样品中存留植物根、茎、叶等有机物时,必须用尖头镊子挑选干净。

7. 油浴时,最好选用磷酸代替植物油,他易于洗涤,污染少,同时,也便于观察。

七、土壤有机质含量参考指标

土壤有机质含量(%)丰缺程度

≤极低

>5 极高

实验五土壤容重的测定及土壤孔隙度的计算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容重的测定和计算方法;了解容量和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土壤容重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换算。

二、实验原理

土壤容重的测定常用环刀法。环刀是一种特制的圆形钢筒,筒的一端锋利,另一端套有环盖,便于压筒入土,筒的容积约100cm2测定时将环刀垂直压入土壤,切割自然状态的土体,并使其所切的土体尽量与环刀的体积相等,然后将土壤烘干称土重量,计算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量,以求土壤的容量。

三、实验仪器

天平、环刀、恒温干燥器、削土刀、小铁铲、铝盒、酒精、草纸、剪刀、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

1.检查环刀和环刀托是否配套,并记下环刀的编号,称重(准确至0.1g),同时,将事先洗净、烘干的铝盒称重、贴上标签;带上环刀、铝盒、削土刀、小铁铲到田间取样。

2.在田间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将环刀托套安在环刀无刃口的一端,把环刀垂直压入土中,至环刀全部充满土为止(注意保持土样的自然状态)。

3.用铁铲将环刀周围的土壤挖去,在环刀下方切断,取出环刀,使环刀两端均留有多余的土壤。

4.擦去环刀周围的土,并用小刀细心的沿环刀边缘削去两端多余的土壤,使土壤与环刀容积相同,盖上环刀盖,立即称重

5.在田间进行环刀取样的同时,再同曾采样处取20g 左右的土样放入已知重量的铝盒中,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或直接从称重后的环刀内取出20g 土,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五、数据处理

1.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d,g/cm 3

)=

)(W V (100100

G -M +?

式中:M ——环刀及湿土重(g );

G ——环刀重(g ); V ——环刀容积(cm3) W ——土壤含水量(%);

此法测定应不少于三次重复,允许绝对误差< cm3,取算数平均值。 2.土壤孔隙的计算

土壤总孔隙度(P 1)= (1-

土壤密度

土壤容量

)×100%

式中:土壤密度采用密度值 cm 3;

土壤毛管孔隙度(P 2)%=土壤田间持水量(水量%)×土壤容重。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P 3)%= P 1- P 2

六、思考题

1、土壤中大、小孔隙比例对土壤的水分、空气状况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不同质地的土壤,其容重和总孔度不同。

实验六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酸碱度使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

从而影响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发育。土壤酸碱性与很多项目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测定土壤pH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验明确测定土壤酸性的意义和原理,初步掌握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水浸液或盐浸液提取土壤洪水溶性或待换性氢离子,再用指示电极(玻璃电极)和另一参比电极(甘汞电极)测定该浸出液的电位差。由于参比电极的电位是固定,因而电位差的大小取决于试液中的氢离子活度。在酸度剂上可直接读出pH.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酸度计、烧杯(50ml)、量筒(25ml)、天平(感量0.1g)、洗瓶、磁力搅拌器等。

2.试剂配制

(1)标准缓冲液称取经105℃烘干2~3h苯二甲酸氢钾(分析纯),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即为,浓度L的苯二甲酸氢钾溶液。

(2)标准缓冲液称取经120℃烘干的磷酸二氢钾(分析纯)和无水磷酸氢二钠(分析纯),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

(3)标准缓冲液称硼砂(分析纯)溶于无二氧化碳的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ml,此溶液的pH容易变化,应注意保存。

(4)1mol/L氯化钾溶液称取化学纯氯化钾,溶于400ml蒸馏水中,用10%氢氧化钾和盐酸调节pH至左右,定容至1000ml。

四、实验步骤

1.土壤水浸提液pH测定称取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5.0g于50ml烧杯中,用量筒加入无二氧化碳蒸馏水25ml,在磁力搅拌器(或玻璃棒)剧烈搅拌1~2min,使土体充分分散。放置,待测。

仪器校正:把电极插入与土壤浸提液pH接近的缓冲液中,使标准溶液的pH值与仪器标度上的pH值一致。然后移出电极,用水冲洗、滤纸吸干后插入另一标准缓冲溶液中,检查仪器的读数。最后移出电极,用水冲洗、滤纸吸干后待用。

测定:把电极小心插入待测液中,并轻轻摇动,使溶液与电极密切接触,待读数稳定后,记录待测液的pH值。每个样品测完后,立即用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将水吸干再测定下一个样品。每测定5~6个样品后用pH标准缓冲溶液重新校正仪器。

2.土壤的氯化钾盐渍提掖pH的测定对于酸性土,当水浸提液的pH低于7时,用浸提液测定才有意义。测定方法除1mol/L氯化钾溶液代替无二氧化碳蒸馏水外,其余操作步骤与水

浸提液相同。

实验七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其测定原理,掌握其测定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出土壤碱解氮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扩散皿中,用LNaOH(水田)或LNaOH(旱土)处理土样,使易水解态氮(潜在有效氮)碱解转化为NH3,NH3扩散后为H2BO3所吸收,再用标准酸溶液滴定,计算出土壤中碱解氮的含量。

水田土壤中硝态氮极少,不需加硫酸亚铁粉,用LNaOH碱解即可。但测定旱地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时,必须加硫酸亚铁,使硝态氮还原为铵态氮。同时,由于硫酸亚铁本身能中和部分NaOH,因此不需用LNaOH。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 主要仪器

扩散皿、半微量滴定管、恒温箱、毛玻璃、橡皮筋、吸管、分析天平(感量)。

2.试剂配制

(1) 2%硼酸溶液称取硼酸20g,用约60℃的蒸馏水溶解,冷却后定容至1000ml,最后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pH至(滴加定氮混合指示剂显淡红色)。

(2)定氮混合指示剂分别称取0.1g甲基红和0.5g溴甲酚绿指示剂,放入玛瑙研缸中,并加95%酒精100ml研磨溶解,然后用稀盐酸或稀氢氧化钠调节pH至。

(3)NaOH 称取化学纯NaOH48.0g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L。

(4)NaOH 称取化学纯NaOH72.0g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L。

(5)硫酸亚铁粉将(三级)磨成粉状,装入密闭瓶中,置于阴凉处。

(6).特质胶水阿拉伯胶水溶液(称取10g粉状阿拉伯胶,溶于15ml蒸馏水中)10份,甘油10份,饱和碳酸钾5份,混合即成

(7).L盐酸标准溶液取密度为1.19kg/L的浓盐酸~9ml,加水至1000ml,再用蒸馏水稀释10倍,用标注碱或硼砂标定其浓度。

四、实验步骤

(1)称取通过筛孔的风干土样2g,硫酸亚铁粉1g混合均匀,置于洁净干燥的扩散皿外室,

轻轻旋转扩散皿,使风干土样均匀铺平(水稻土样品不加入硫酸亚铁)。

(2)在扩散皿内室加入2%硼酸溶液2ml ,并滴加定氮混合指示剂1滴(溶液显微红色)。 (3)在扩散皿外沿涂上特质胶水,盖上毛玻璃,旋转几次,使周边与毛玻璃完全黏合密闭。 (4)慢慢推开玻璃一边,使扩散皿外室露出一条狭缝,迅速加入NaOH (水田)或NaOH (旱土)溶液,立即盖上毛玻璃,水平轻轻旋转扩散皿,使碱液与土壤充分混匀。 (5)用橡皮筋固定毛玻璃,随后放入40℃恒温箱中,碱液扩散24h 后取出(可以观察到内室溶液为蓝色)。

(6)以L 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扩散皿内室溶液,溶液由蓝变为微红时即为终点。记下标准盐酸溶液消耗的体积,在样品测定同时作空白试验。

五、数据处理

土壤碱解氮(mg/kg )=

301014

c )v -v ???W

式中 V 0——空白试验消耗的盐酸的体积(ml );

V ——样液消耗的盐酸的体积(ml ); 14——1mol 氮的克数;

103——换算成1kg 样品中丹的毫克数;

W ——烘干样品重,可以用风干样品重乘以水分系数。

六、注意事项

(1)扩散皿内室加2%硼酸,并滴加1滴定氮混合指示剂后,溶液必须显微红色,否则需重做。

(2)特质胶水碱性很强,在涂胶水和洗涤扩散皿时,必须特别小心,谨防污染内室造,成错误。

(3)滴定时要用干净玻璃棒小心搅动吸收液,切不可摇动扩散皿。 (4)扩散皿外室加入碱液后,操作必须小心,谨防碱液溅入内室。

实验九 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速效磷也称土壤有效磷,包括水溶性磷和弱酸溶性磷,其含量是判断土壤供磷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测定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可为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要求了解测定土壤速效磷的基本原理,掌握其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石灰性、中性土壤中的速效磷,多以磷酸一钙和磷酸二钙状态存在,可用·L-1碳酸氢钠提取到溶液中;由于碳酸根的存在抑制了土壤中的碳酸钙的溶解,降低了溶液中Ca2+浓度,相应的提高了磷酸钙的溶解度。由于浸提剂的pH较高(pH为),抑制了Fe3+和Al3+的活性,有利于磷酸铁和磷酸铝的提取。此外,溶液中存在着OH-、HCO3-、CO32-等阴离子,也有利于吸附态磷的置换。用NaHCO3作浸提剂提取的有效磷与作物吸收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适应范围也广泛。

浸出液中的磷,在一定的酸度下,用硫酸钼锑抗还原显色成磷钼蓝,蓝色的深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磷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主要仪器

震荡机、分光光度计、天平(感量)、三角瓶(250ml)、容量瓶(50ml)、漏斗、无磷滤纸、移液管(10ml)。

2.试剂配制

(1).L的NaHCO3()浸提液称取化学纯NaHCO342.0g溶于800ml蒸馏水中,以4mol/L NaOH溶液调节pH至(用pH计测定),定容至1000ml,保存在试剂瓶中。如果贮存期超过1个月,使用时应重新调整pH。

(2).无磷活性炭将会活性炭先用1:1(V/V)的盐酸浸泡过夜,在布氏漏斗上抽滤,用蒸馏水冲洗多次至无Cl-为止,在用L NaHCO3溶液浸泡过夜,在布氏漏斗上抽滤,用蒸馏水洗尽NaHCO3,检查至无磷为止,烘干备用。

(3).L硫酸钼锑抗贮存液取蒸馏水约100mL,放入1L烧杯中,将烧杯浸在冷水内,后缓缓注入分析纯浓硫酸,并不断搅拌,冷却至室温。另称取分析纯钼酸铵20g,溶于60℃的200mL蒸馏水中,冷却。然后将硫酸溶液徐徐倒入钼酸铵溶液中,不断搅拌,再加入% 酒石酸锑钾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1L,摇匀,贮于试剂瓶中。

(4).钼锑抗混合显色剂称取1.50g抗坏血酸(左旋,旋光度+21°~+22°,分析纯)溶于100ml钼锑抗贮存液中,混匀。此试剂有效期为24h,宜用前配制,随配随用。

(5).磷标准液准确称取在105℃烘箱中烘干2h的分析纯KH2PO40.2195g,溶于400ml 蒸馏水中。加浓硫酸5ml,转入10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此溶液为50mg/L磷标准液,此溶液不易久贮。

6.磷标准曲线绘制分别吸取50mg/L磷标准液0、1、2、3、4、5(ml)于50ml容量瓶中,各加入L的NaHCO3浸提液1ml和钼锑抗显色剂5ml,除尽气泡后定容,充分摇匀,即为0、、、、、mg·L-1的磷的系列标准液。静置30min后与待测液同时进行比色,读取吸光度值。以溶液浓度作横坐标,以吸光度值作纵坐标(在方格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四、实验步骤

1.待测液的制备 称取通过1mm 筛孔的风干土样5.00g 置于250ml 三角瓶中,加入一小勺无磷活性炭和 mol·L-1的NaHCO 3浸提液100ml ,塞紧瓶塞,在震荡机上震荡30min ,取出后立即用干燥漏斗和无磷滤纸过滤,滤液用另一只三角瓶盛接。同时作空白试验。(若滤液不清,可将滤液倒回漏斗,重新过滤。)

2. 测定 吸取滤液10ml (对含P 2O 51%以下的样品吸取10ml ,含磷高的可改为5ml 或2ml ,但必须用 mol·L-1的NaHCO 3补足至10ml ),于50ml 容量瓶中,加钼锑抗混合显色剂5ml ,小心摇动。30min 后,在721或722型分光光度计上用波长660nm (光电比色计用红色滤光片)比色,以空白液的吸收值为0,读出待测的吸光度值。

五、数据处理

土壤速效磷(mg/L )=

烘干土重(分取倍数

待测液体积)待测液(mg/kg mg/kg ??

式中:待测液mg/L ——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待测液浓度;

待测液体积——50ml ;

分取倍数——浸提液总体积(ml )为吸取浸出液体积(ml )的倍数(100/10); 烘干土重——风干土重乘以水分系数。

六、注意事项

(1)钼锑抗混合显色剂的加入量要准确。

(2)加入混合显色剂后,即产生大量的CO 2气体,由于容量瓶口小,CO 2气体不易逸出,在混匀的过程中易造成试液外溢,造成测定误差,因此必须小心慢慢加入,同时充分摇动排出CO 2,以避免CO 2的存在影响比色结果。 (3)活性炭一定要洗至无Cl -反应,否则不能使用。

(4)此法温度影响很大,一般测定应在20~25℃的温度下进行。如室温低于20℃,可将容量瓶放在30~40℃的热水中保温20min ,取出冷却后进行比色。 (5)L 的NaHCO 3测土壤有效磷分级可参考下列指示

实验十一土壤中速效性钾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测定土壤中速效性钾的含量对于判断土壤中钾素供应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火焰光度计法测定土壤速效钾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以NH4OAc作为浸提剂与土壤胶体上阳离子起交换作用,NH4OAc浸出液常用火焰光度计直接测定。为了抵消NH4OAc的干扰影响,标准钾溶液也需要用1mol·L-1NH4OAc配制。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火焰光度计、往返式振荡机

试剂:

11molL-1中性醋酸铵溶液:称取化学纯醋酸铵77.09克,加水溶解定容至1000ml,调节pH为。

2钾标准溶液:准确称取烘干(105℃烘4—6小时)分析纯KCl 1.9068克溶于水中。定容至1000ml即含钾为1000 mgkg-1,由此溶液稀释成500 mgkg-1或100 mgkg-1。

四、实验步骤

称取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5g(精确到0.01g)于10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50毫升1molL-1中性醋酸铵液,塞紧橡皮塞,振荡15分钟立即过滤,将滤液同钾标准系列液在火焰光度计上测其钾的光电流强度。

钾标准曲线的绘制:

以500 mgkg-1或100 mgkg-1钾标准液稀释成O、1、3、5、10、15、20、30、50 mgkg-1钾系列液(用1molL-1中性醋酸铵液稀释定容,以抵销醋酸铵的干扰),以浓度为横座标绘制曲线。

五、数据处理

速效钾(mgkg-1)=查得的mgkg-1数×V/W

查得的mgkg-1数——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对应的mgkg-1数;

v ——加入浸提剂的毫升数;

W ——土样烘干重(克)。

六、注意事项

加入醋酸铵溶液于土样后,不宜放置过久,否则可能有部分矿物钾转入溶液中,使速效钾量偏高。

参考指标

土壤速钾(mgkg-1) 等级

<30 极低

30一60 低

60一100 中

100— 160 高

>160 极高

实验十二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团粒结构状况是鉴定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有良好团粒结构的土壤,不仅具有高度的孔隙度和持水性,而且有良好的透水性,水分可以沿着大孔隙毫无阻碍地渗入土壤,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土壤受侵蚀的程度。

二、实验原理

通过观察放在水中的同一粒级(例如2~3mm)的团粒遭受破坏和散碎所需要的时间,来分析比较不同土壤团粒的水稳度。

三、实验仪器

培养皿;滤纸;铁纱网;滴管;小镊子;烧杯50mL;土壤筛等。

四、实验步骤

取滤纸一张,用铅笔划上适度大小的方格50格,放在用铁纱网上,然后放于培养皿中,另划同样方格纸一张作记录用。

取直径2~3mm的团粒50粒两份依次放在已装置好的滤纸上的每一方格中。用滴管加水,将滤纸边缘浸湿,使滤纸和铁纱网紧贴在一起。然后用滴管沿皿壁慢慢加水使团粒在3min内为水所饱和,直到水将团粒浸没。

团粒一经浸没就开始记下时间,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被破坏的团粒数目,一直进行到第11min才停止观察。计算经过一定时间(11min)以后,仍未散开的团粒数目,即为团粒的水稳度。同样的测定重复一次。

五、数据处理

团粒结构水稳度%=

供试团粒总数数

后仍保持团粒状态的粒

min

11×100

六、注意事项

本法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在某些情况下,须进行多次重复操作,平行误差不超过3%。

实验十三土壤可溶盐总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在农田中,由于盐分的毒害,作物生长受到强烈抑制或死亡。因此,定期测定土壤中盐分含量,可以了解土壤的盐渍程度和季节性盐分动态,并且可以据此拟定改良利用盐碱土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可溶性盐总量的测定方法很多,有重量法、比重计法、阴阳离子总和计算法、电导法。用电导法测定土壤可溶性盐总量是比较快速和准确的。土壤中可溶性盐是强电解质,因此,溶液具有导电能力,其导电能力用电导率(mv·cm-1)表示。当溶液中可溶性盐组成一定时,其电导率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也就是溶液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电导率越大。可溶性盐组成相同某一地区的电导率与可溶性盐相关直线的绘制:可以取这一地区土的盐结皮或地下水,先用重量法测定出可溶性盐总量,稀释成不同浓度,测定其电导率,从而绘制出相关曲线,或求出相关方程。下列四个方程是南京土壤研究所出的《土壤理化分析》一书中,电导法测定土壤全盐量四种类型盐土的相关方程,方程由大量样品统计得出,适用于%~%含盐量范围:

1.氯化物盐土

y=+;

2.硫酸盐——氯化物盐土

y=+;

3.氯化物——硫酸盐盐土

y=+;

4.苏打盐土

y=+;

式中:y——电导率(mv·cm-1)

x——土壤总盐量%

溶液导电能力受温度影响,一般每升高1℃,电导率增加2%,通常把溶液电导率换算成25℃时的电导率,在测定样品同时测定溶液温度,进行温度校正。

三、实验仪器

电导率仪;天平(感量);磁力搅拌器;烧杯100mL;量筒50mL;温度计;

四、实验步骤

称取通过1mm筛的风干样10g ,置于100mL烧杯中,加入无CO2蒸馏水50mL,搅拌30min后,将电极插入待测液中,稍摇片刻,打开测量开关,读取电导读数。同时测量待测液温度,取出电极,用蒸馏水冲洗后用滤纸吸干。

环境土壤学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土壤学实习

烟台土壤学实习报告 姓名:冉艳 班级:山师大人资环环科0801 学号:0144

目录 一、烟台概况 (3) (一)地理位置 (3) (二)自然地理 1.植被概况 (3) 2.土壤概况 (4) 3.气候状况 (4) 4.地形概况 (4) 5.地质概况 (4) 6.海域地貌 (5) 二、具体实习内容....................................(一)马山、门楼水库 (5) (二)夹河口 (6) (三)蓬莱火山地貌(迎口山) (6) (四)牙山森林公园 (9) (五)芝罘岛(陆连岛) (12) 三、实习感受与总结 (14) 烟台概况 (一)地理位置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

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214公里,最大纵距13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线曲长公里,海岛曲长公里。总人口641万,其中市区人口154万。2000年,烟台市有可识别民族38个,常住人口约5498人,占总人口的%。其中,满族1889人,朝鲜族1327人,回族579人,佤族429人,蒙古族377人,壮族200人,苗族141人,拉祜族113人,剩余的少数民族人口均不满百人。 烟台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是全国渔业基地之一,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70多种海珍品;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等享誉海内外;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黄金储量位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其他可开采的矿藏30多种。 烟台拥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烟台港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烟台机场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现已开通至香港、汉城、澳门的国际航线及至北京、深圳、上海、乌鲁木齐等24条国内航线。境内蓝烟铁路横贯东西。火车直达北京、上海、西安、佳木斯等地。 烟台城乡已实现通讯程控化,移动通讯网络遍布城乡各地。1994年烟台成为"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目前,烟台已成为外商投资与贸易的热点地区。1997年烟台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1998年在此举办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又取得了巨大成功,烟台已成为新兴的亚太经贸城。 烟台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黄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1年即跨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目前,已形成以轻纺、机械、建材、电子、冶金、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2700多家,主要产品2000多种。张裕葡萄酒、三环锁是烟台的传统产品。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较快,锦纶、白卡纸、电子网目板等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相继投产。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5亿元。 烟台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依山傍海,自然资源独特,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及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等。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有近代开埠最早的烟台山领事馆基地遗址、人间仙境--蓬莱阁、海上仙山长岛、莱州云峰山魏碑刻石等名胜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1998年烟台成为首批54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二)自然地理 1植物 烟台植被属暧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胶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栎林分区。自然植被分为森林、灌丛、草灌丛、滨海草甸和砂生、盐生、沼生和水生植物7个类型。森林植被包括赤松林、黑松林、麻栎林、日本落叶松林、籽椴林、刺槐林、枫杨赤杨林、杨树林和竹林9个种类。灌丛植被包括栎类、胡枝子、杜鹃灌丛,鹅儿枥灌丛,坚桦白檀灌丛,杜鹃灌丛,牛奶子灌丛,胡枝子灌丛,绣菊灌丛,紫穗槐灌丛,柽柳灌丛9个类型。草灌丛植被包括山槐、荆条线、黄背草群落,胡枝子、金茅、羊胡草群落,酸枣、百里香、黄背草群落3个类型。滨海草甸植被在莱州湾胶莱河口东岸盐滩和南部海湾滩分布有盐生草甸,包括獐茅草甸、杂草草甸和白茅草甸3个类型。盐生植被包括盐地碱蓬群落和盐角草群落2个类型。砂生植被包括砂钻苔草群落、单叶蔓荆群落和北沙参群落3个类型。水生和沼生

细胞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

Southern杂交: 是体外分析特异DNA序列的方法,操作时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核DNA或线粒体DNA切成DNA片段,经凝胶电泳分离后,转移到醋酸纤维薄膜上,再用探针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即可辨认出与探针互补的特殊核苷序列。 将RNA转移到薄膜上,用探针杂交,则称为Northern杂交。 RNAi技术: 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由于使用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所以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探索基因功能和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领域。可以利用siRNA或siRNA表达载体快速、经济、简便的以序列特异方式剔除目的基因表达,所以现在已经成为探索基因功能的重要研究手段。 Southern杂交一般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胶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片段转移至尼龙膜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经干烤或者紫外线照射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标记探针进行杂交,用放射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从而检测特定DNA分子的含量]。 扫描电镜技术:是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扫描样品,在样品表面激发出次级电子,次级电子的多少与样品表面结构有关,次级电子由探测器收集,信号经放大用来调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显示出与电子束同步的扫描图像。 细胞显微分光光度计:用来描述薄膜、涂层厚度超过1微米的物件的光学性能的显微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由于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超薄切片是为电镜观察提供极薄的切片样品的专门技术。用当代较好的超薄切片机,大多数生物材料,如果固定、包埋处理得合适,可以切成50-100微米的超薄切片。 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这是一种将RNA从琼脂糖凝胶中转印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方法。 放射自显影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radioautography;autoradiography)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标本制成切片或涂片,涂上卤化银乳胶,经一定时间的放射性曝光,组织中的放射性即可使乳胶感光。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0,000 道尔顿以下)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其它分子的结构,而不损伤细胞。 DNA序列分析:在获得一个基因序列后,需要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尽量发掘信

土壤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1.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腐殖物质:土壤中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新形成的一种暗色,含N、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4.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有机碳量。 5.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6.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烘干重 8.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百分数 9.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各级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互相胶结,团聚而形成的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 10.凋萎含水量:植物产生永久凋萎的植物含水量。 11.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2.饱和持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此时土壤的含水量。 13.土水势:单位数量自由状态的水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各种力的作用力自由能的降低。通常为负值。 14.基质势:土壤水受到吸附力和毛管力的束缚,自由能的降低。 15.SPAC体系:由水势梯度引起水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 1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 17.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18.土壤导热率:单位厚度土壤温度相差1℃,每秒种传导通过单位断面的热量J数。 1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 20.等电点:土壤胶体解离的阳离子数和阴离子数相同,胶体净电荷为0时,溶液的PH值 21.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扩散层内部与外部溶液离子浓度的差高于外部溶液为正吸附,低于外部溶液为负吸附。 22.阳离子代换量(CEC):PH=7时,每Kg土吸附交换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 23.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24.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能够吸收保留气体、液体、分子、离子、固体颗粒及微生物的能力。 2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26.潜在性酸:土壤胶体吸附H+和Al3+,称为潜在性酸。 27.土壤总碱度: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HCO3-和CO32-的总量。 28.土壤缓冲作用:土壤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时,土壤pH不做相应改变,土壤这种抗拒酸碱改变的能力。 29.同晶替代作用: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0.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1.土壤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侵蚀②砂化③盐碱化④变质退化⑤污染⑥城建用地 2.土壤的基本组成。 固体土粒:矿物质、有机质;粒间孔隙:小孔隙通水,大孔隙通空气;生物动植物,微生物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教学文稿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目录 一.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一、几种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二、参观电子显微镜及生物超薄切片标本制备 二.细胞形态结构 实验三、细胞大小的形态观察——测微尺的使用 实验四、细胞活体染色技术 实验五、植物细胞骨架光学显微观察 实验六、胞间连丝观察 三.细胞化学 实验七、鉴定RNA的细胞化学方法——Branchet反应 实验八、DNA显色的观察——Feulgen反应 实验九、固绿染色法鉴定细胞内酸性蛋白与碱性蛋白 实验十、多糖及过氧化酶的显示 实验十一、核仁组成区的银染显示与观察 四.细胞生理 实验十二、细胞膜的通透性 实验十三、细胞电泳 五.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实验十四、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融合 实验十五、植物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实验十六、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十七、动物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六.细胞化学成分的分离 实验十八、细胞器的分离、纯化——细胞分级分离 实验十九、荧光的细胞化学测定 实验二十、细胞活力的鉴别 实验一几种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了解几种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普通显微镜提高分辨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基本原理 一般实验室经常使用的光学显微镜都是由物镜、目镜、聚光器和光阑组成,普通显微镜它们的放大原理及光路图如下: AB物体.A1B l第一次成像,A2B2第二次成像,O l目镜.O2物镜, F1为O l的前焦点,F2为O2的前焦点 各种光学显微镜的光学放大原理基本相同,各种特殊用途的光镜不过只是在光源、物镜、聚光器等方面作了改动,或在其它方面增设了某些特殊的设备。 (二)几种光学显微镜 l、普通光学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也叫复式显微镜,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显微镜。它适于观察一般固定的,有色的透明度较高的标本。其最大分辨力一般为0.2微米,从构造上可分光学、机械和电子三大系统。 2、暗视野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是以丁达尔现象(Tyndall phenomenon)(即光的微粒散射现象)为基础设计的,它使用了特殊的聚光器进行斜射照明,因光源中心束不直入物镜,所以视野黑暗,而被检细胞器因斜射照明发生衍射和反射,所以发亮可见。暗视野显微镜可用增加光照方法增加物体与背景的反差,因而可观察到0.2—0.004微米直径的微小粒子,但它分不清被检物的细微构造,它常用于观察物体的存在与运动。而暗视野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区别,主要在于聚光器的不同,致使照明方法有别。确切地说,称暗视野显微镜为暗视野照明更为贴切。它是照明光线仅照亮被检样品而不进入物镜。使视野背景暗黑,样品明亮的照明方法。 3、相差显微镜: 相差是指同一光线经过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其相位发生变化并产生的差异。相位是指在某一时间上,光的波动所达到的位置。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环境生物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P26 :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P28: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3.生物污染P59: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4.环境激素P87: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生物迁移P29: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6.污染物的转化P34: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7.生物转化P43: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生物转运P38: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9.生物浓缩P51: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 10.生物积累P51: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1.生物放大P52: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2.生物测试P95: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3.半数致死浓度(LC50)P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半数效应浓度(EC50)P101: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通常指非死亡效应。 15.剂量—效应(反应)关系P100: 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6.生物监测P140: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7.指示生物P157:指示生物是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不考) \ 18.环境生物技术P306: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19.生物强化技术P333: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或生物增强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

最新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1) 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3.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__年11月9日—10日 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宝成 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书09年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 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油镜的工作原理 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光学部分: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 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3.油镜的使用原理 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器材 1.永久切片 2. 溶液或试剂:香柏油、二甲苯。 3. 仪器或其他用具: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操作步骤 1.观察前的准备 (1)显微镜的安置,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源 2.显微镜观察

(1)低倍镜观察 (2)高倍镜观察 (3)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提升聚光镜,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3.显微镜用毕后的处理 观察完毕,上升镜筒,用擦镜纸和二甲苯清洗镜头,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五、思考题 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滴加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误操作? 实验二胞间连丝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加深对胞间连丝功能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上有许多原生质的细丝,称胞间连丝。相邻细胞的胞间连丝相互联接,在细胞间的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中起桥粱作用,并使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协调一致,使植物体成为统一的有机体。用合适的植物细胞为材料,经简单处理,即能方便地看到胞间连丝。 三、实验材料 红辣椒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柿胚乳细胞间胞间连丝切片 四、实验步骤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环境生物学考试内容 修复的

绪论 1.三个环境的概念,尤其是“环境科学”中的“科学” 一般工具书中定义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客观事物,将环境作为一种人以外的客观存在来加以定义,如新华字典中定义为: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科学术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的生命为主体,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学科中含义不同,主体的改变往往导致环境概念含义的不同。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在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故人类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3.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重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覆盖在地球表层,它们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因而可以像玻璃温室一样使地球保持与积蓄热量,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加剧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4)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减少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氯原子能催化抽样的分解,因而打破了臭氧的自然平衡。(到达平流层的氯主要是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CFC和含溴卤代烷烃,如应用在冷冻机、电冰箱及高级电子元件做清洁剂的弗利昂,均对臭氧层产生威胁)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2)破坏生态系统,植物减产,减少动物寿命,水生系统破坏;(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3)酸雨:酸雨是有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主要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是雨雪的pH下降,一般将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危害: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导致农作物明显减产。也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菌、固氮菌等的活动,是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降低,生物生产力明显下降。 (4)有毒物质污染:有毒物质是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而引起的危害。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化过程,能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运用规律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环境污染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性质——生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