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材散热器设计规范11

铝材散热器设计规范11
铝材散热器设计规范11

铝材散热器设计规范

热器挤压模设计

1 前言

由于铝合金型材,的导热性能较好,因此,在铝合金的挤压型材中,各种类型的散热器型材巳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器、机械等行业中。

散热器型材其结构均是由多个齿形组成,为了提高散热效率,增大散热面积,在每个齿上大都布有多个尖牙,这种结构虽然有效地提高了散热效率,改善了散热效果,增加了散热面积,但是却给型材挤压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对于如图1所示的每个齿形的悬臂较小、其舌比小于3的散热器型材,采用普通平模的设计结构即可实现正常的型材挤压。而对于如图2所示的带有大悬臂的散热能型材,山于其舌比大于3,采用普通的平模设计结构,在型材挤爪时极易造成模只从齿根部断裂,致使模具报废。因此,对于大悬臂的散热器型材,必须改变常用的设计方案,以避免上述断裂现象的发生。

2 截面分析

图2为某带有大悬臂的散热器型材的截面设计图。从图中可知,此散热器型材其截面外形长度为170mm,高度为45mm,设计有14个35mm高的齿形,两齿间距为1Omm,,在每个齿形的两侧布有0.5mm高,1mm间距的尖牙。从其标注的尺寸上可计算出此散热器型材悬臂处舌比为:(45-10)/(10-3):4.69>3,在各齿间存在着危险断面。特别是该截面的底部壁厚较厚(达1Omm),而齿部最薄处的壁厚仅有1.5mm,截面壁厚相差悬殊,更增大了危险断面的断裂系数。

另外,从图中的技术要求巾得知,挤压此型材的挤压筒内径仅为∮170mm,而此型材截面的外接圆直径却达∮175.8mm,大于挤压筒内径尺寸,要实现此型材的正常挤压难度极大。

纯铝散热器是最为常见的散热器。纯铝散热器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仍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最常用的加工手段是铝挤压技术。评价一款纯铝散热器的主要指标是散热器底部的厚度和现Pin-Fin比。Pin是指散热片的鳍片的高度,Fin是指相邻的两枚鳍片之间的距离。Pin-Fin比是用Pin的高度(不含底座厚度)除以Fin,Pin-Fin 比越大意味着散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越大。代表铝挤压技术越先进。

纯铜散热器

纯铝散热器是最为常见的散热器。纯铝散热器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仍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最常用的加工手段是铝挤压技术。评价一款纯铝散热器的主要指标是散热器底部的厚度和现Pin-Fin比,Pin是指散热片的鳍片的高度,Fin是指相邻的两枚鳍片之间的距离。Pin-Fin比是用Pin的高度(不含底座厚度)除以Fin,Pin-Fin 比越大意味着散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越大。代表铝挤压技术越先进。目前纯铝散热器的这个比值的最高的值是20。一般这个比值能达到15~17,散热器本体的品质就很不错了。Pin-Fin比高于18,则表明散热器是一款高档产品。目前处理器发热使得纯铝散热器已经很难再适应,但这只是一种观念。纯铝散热器真的不行了吗?我们将通过测试来评价这一结论。

散热片的制造工艺有很多,效果也各有千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铝挤压工艺(Extruded)。

铝挤压的技术相对简单,适合大批量制作散热器。

进一步来考虑,如何辨别一款铝挤压散热片的优劣呢?这里就要引入一个新概念:Pin-Fin 比。它是检验铝挤技术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Pin-Fin比越大意味着散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

越大。

Pin是指散热片的鳍片(也称腮片);Fin是指相邻的两枚鳍片间的距离。Pin-Fin比是用Pin的高度(不含底座厚度)除以Fin。这样得到的数值越高,代表铝挤技术越先进。目前最高的比值是20。一般这个比值能达到15~17,散热片品质就很不错了。如果您拥有Pin-Fin 比高达18的散热器,那么它一定是一款高档产品。

● 切割工艺——散热片常见工艺(四)

对于散热器本体,有两个基本的要求,首先是在短时间内能尽可能多的吸收CPU释放的热量,即瞬间吸热能力。这是因为CPU的核心面积越来越小,但热量越来越大,CPU的单位发热量非常大,只有具备高热传导系数的金属才能胜任。而从成本和性能的角度看,铜是最理想的选择。其次是散热器本体应当具备足够的储热能力,即较大的热容量。通常承担这个任务的是鳍片。鳍片越密集,数量越多,形状越复杂,有效散热面积,储热空间也越大。$CT46

○纯铝散热器"l$_

纯铝散热器是最为常见的散热器。纯铝散热器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仍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最常用的加工手段是铝挤压技术。评价一款纯铝散热器的主要指标是散热器底部的厚度和现Pin-Fin比,Pin 是指散热片的鳍片的高度,Fin是指相邻的两枚鳍片之间的距离。Pin-Fin比是用Pin的高度(不含底座厚度)除以Fin,Pin-Fin 比越大意味着散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越大。代表铝挤压技术越先进。目前纯铝散热器的这个比值的最高的值是20。一般的,这个比值能达到15~17,散热器本体的品质就很不错了。Pin-Fin 比高于18,则表明散热器是一款高档产品。在的处理器发热使得纯铝散热器已经很难再适应,但这只是一种观念。纯铝散热器真的不行了吗?我们将通过测试来评价这一结论。V

○纯铜散热器C

散热技术分析

整车布置设计规范(修改稿)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90-2000:主图板 QC/T576-1999:轿车尺寸标注编码 GB/T17867-1999: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 GB14167-1993:安全带固定点 GB11556-1994 :A、区 GB11565-1989:B区 GB11562-1994:前方视野 GB/T13053-1991:脚踏板 SAEJ 1100: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整车总布置 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 3.2设计硬点 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整车总布置图上应确定的参数 4.1整车的外廓尺寸; 4.2轴距和前、后轮距; 4.3前悬和后悬长度;

4.4发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 4.5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 4.6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 4.7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 4.8前簧中心距; 4.9后簧中心距; 4.10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 4.11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 4.12前簧作用长度; 4.13后簧作用长度; 5.参数确定原则及设计的一般程序 5.1参数确定原则 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5.2设计的一般程序 1)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 2)各专业所建立标杆样车的3D数模,并提供给整车布置人员; 3)总布置设计人员将各专业所提供的数模装配好; 4)对各总成的匹配和布置关系等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5)各专业所建立拟采用的总成的数模,不提供总布置人员; 6)总布置人员对新的数模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7)对方案进行评审; 8)评审后对各总成进行修改或开发; 6.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 2.1车身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 2.2.1货厢带前帽檐: 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 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

3、整车宽度的确定: 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 4.1前轮距: 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 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 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 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 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 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 5、背角:5~28° 6、足角:87~95° 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 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的总体设计与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与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销售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 (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与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 (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 (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 (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 (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 (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 (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 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 (1)用户第一原则: 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对一台车的评价指标是多方在面的,且极具社会性和时代性,作为用户,一般会从以下方面作出选择: a)造型是否有时代感,能否体现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或阶层; b)驾乘是否舒适,操纵是否方便; c)工作是否可靠,维修是否便利,备件供应是否充足; d)各项技术性能等(如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能、机动性、货厢结构与尺寸、舒适性、排放可靠性等)是否满足使用需求。 e)售价(或性能价格比)是否合理; f)使用、维修成本是否低廉。 (2)贯彻“三化”原则: 贯彻“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和零部件设计标准化”,可以大大减小零部件品种、降低成本、方便维修、减少投入,所以在设计一个新车型时,要考虑它的系列化变形的

大中型客车空气悬架设计规范讲解

大中型客车空气悬架设计规范

大中型客车空气悬架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空气悬架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设计准则,布置要求,结构设计要求,材料选用要求,性能设计要求,设计计算方法,设计评审要求,装车质量特性,设计输出图样和文件的明细,制图要求等。 本规范适用于空气悬架系统产品设计过程控制,同时检验、制造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13061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GB/T 11612 客车空气悬架用高度控制阀 QC/T 491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 QCn 29035 汽车钢板弹簧技术条件 QC/T 517 汽车钢板弹簧用U形螺栓及螺母技术条件 GB/T 4783 汽车悬挂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测定方法 3 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 GB 3730.1-20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 3730.2 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 GB/T 3730.3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车辆尺寸 GB/T 13061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QC/T 491-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 GB/T 12549- 1990 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 GB 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13094-2007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QC/T 480-1999 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 QC/T 474-1999 客车平顺性评价指标及限值 GB/T 12428-2005 客车装载质量计算方法 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 918.1-89 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机动车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4 设计准则 4.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 4.1.1 安全技术条件应符合GB 7258-2004中有关要求。 4.1.2 操纵稳定性符合QC/T 480-1999中有关要求。

电动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规范02

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2015年8月21日发布2015年10月22日实施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设计准则 (2) 3.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 (2) 3.1.1应满足以下标准 (2) 3.2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性能要求 (2) 3.2.2性能要求 (2) 3.3设计输入、输出要求 (2) 3.4设计过程的节点控制要求 (3) 4. 布置要求 (3) 4.1车身总布置的原则 (3) 4.2车身总布置的方法 (6) 4.3车身总布置的内容 (6) 4.4 车身总布置的设计流程 (7) 4.5 车身总布置要求 (8) 5. 结构设计要求 (9) 5.1系列化设计要求 (9) 5.2通用化设计要求 (10) 5.3 标准化设计要求 (10)

前言 为使本公司车身总布置设计规范化,参考国内外汽车总体设计的技术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车身总布置设计指导书。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车身总布置设计的过程中起到一种指导操作的作用,让一些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员工有所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提高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效率和精度。本规范将在本公司所有车型开发设计中贯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提出。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批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劲松 本规范于2015年8月首次发布。

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长春北车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设计规范 CBD-YF-DP-GF.1 客车底盘总布置设计规范

目录 1 范围 (2)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设计准则 (3)

1 范围 本标准主要介绍了客车底盘总布置的简要设计流程,规范了设计步骤,明确了底盘总布置的设计结构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6--12米的大中型营运客车的底盘总布置设计。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GB/T 13053-2008 客车车内尺寸 GB 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GB/T 5922-2008 汽车和挂车气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技术要求 GB/T 6326-2005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GB/T 13061-1991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QC/T 29082-1992 汽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096-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29097-1992 汽车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 QC/T 293-1999 汽车半轴台架试验方法 QC/T 294-1999 汽车半轴技术条件 QC/T 299-2000 汽车动力转向油泵技术条件 QC/T 301-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技术条件 QC/T 302-1999 汽车动力转向动力缸台架试验方法

QC/T 303-1999 汽车动力转向油罐技术条件 QC/T 304-1999 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305-2013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控制阀总成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 QC/T 465-1999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分类的术语及定义 QC/T 470-1999 汽车自动变速器操纵装置的要求 QC/T 479-1999 货车、客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方法 QC/T 483-1999 汽车前轴疲劳寿命限值 QC/T 491-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 QC/T 494-1999 汽车前轴刚度试验方法 QC/T 513-1999 汽车前轴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 QC/T 523-1999 汽车传动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 529-2013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 QCT 533-1999 汽车驱动桥台架试验方法 QCT 545-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台架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上述标准中确立的符号、代号、术语均适用于本标准。 4 设计准则 4.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 客车底盘总成中各部分的主要性能、尺寸等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详参相应的标准。

乘用车线束布置设计规范

乘用车线束布置设计规范

1.1.1线束总体设计 本篇主要介绍有关汽车线束布置的内容,对新车型线束的布置起指导作用,它概括了新开发车型的线束的固定,走向,分布及其相关附件的选用;同时,也对相关的车型的线束进行了总结,可以用作后续开发车型的参考。 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线束的总体布置; 2、前舱线束的布置; 3、发动机线束的布置; 4、仪表线束的布置; 5、室内地板线束布置; 6,四门线束布置; 7、空调线束布置; 8、安全气囊线束布置 9、顶棚线束布置 10、后保线束布置 适用于公司整车线束的开发,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所涉及的线束布置方法需要不断的更新,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开发要求。 1.1.2 线束布置的总体设计 一、概述 线束是电器的神经系统,对整车电器电子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线束布置的总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相关的边界条件,对车身、动力总成、仪表台、底盘、内饰件必须充分、系统的了解,充分考虑各相关件对线束布置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相关件的设计提出相应合理的要求。同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整车的温度分布和震动,避免线束通过高温区,避免线束剧烈震动。 二、整车电器件的布置分布 在整车中,前舱的电器件或者相关件有:动力总成(包括其上的所有传感器和执行器)、启动机、

发电机、蓄电池、压缩机、冷却风扇、灯具、ABS 控制器、轮速传感器、雨刮洗涤系统、环境温度传感器、喇叭、防盗喇叭、风扇控制器、电器盒及其他开关和传感器等。同时,前舱中的温度较高,且运动件较多,在设计线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在仪表台的部位通常有:HV AC、音响系统、安全气囊、仪表电器盒、BCM、ECU、TCU、制动开关,电子油门踏板、离合器开关、点烟器、备用电源及各种开关件(如组合开关、报警开关等);地板部分主要的电器件有:电动座椅及加热,电子油泵、安全带开关、后轮速传感器、转角传感器等;顶棚的电器件有:顶灯、电动天窗等;门上的主要电器件有:扬声器、电动窗、门锁、及相关的开关件等;后行李箱部分的电器件主要有:后BCM、停车辅助装置、后尾灯、后雨刮、高位制动灯、行李箱灯等。对于不同的车型,由于配置的不同,以上的电器件或有增减,但是对于同类型的车而言,基本的分布位置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对电器件大概位置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对线束的布置也是至关重要。 三、整车线束的基本分类 在整车的线束中,我们可以将线束分成这样的几个部分:前舱线束总成、发动机线束总成、变速箱线束总成、仪表线束总成、地板线束总成、门线束总成(四门不同)、顶棚线束总成、后行李箱线束总成、电瓶正负极线束总成、安全气囊线束总成。但是,线束的划分和整车的结构和装配工艺有很大的关系,不必拘泥于以上的划分形式。力求达到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布局美观。同时,线束设计时,尽量采用模块化,减少回路。此外,根据具体车型可以采用转接线等形式的局部线束的设计。 目前基本线束的名称如下: 前舱线束总成、发动机线束总成、ECU线束总成、电瓶负极线束总成、喷油嘴线束总成、仪表线束总成、室内地板线束总成、安全气囊线束总成、顶棚线束总成,左前门线束总成、右前门线束总成、后背门线束总成、除霜正极线束总成、除霜负极线束总成。 四、线束的几种基本走向 在线束的布置中,通常有H,L,E,R 型等多种布置形式,这些布置形式指的是在线束的布置走向中,类似于这些字母的形状或者变形形状,多数情况下是这几个字母的变形。这些总体的布置方式各有各的适用之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即可。在后面具体的介绍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和比较。

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

XXXXXX有限公司 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 编制:日期: 校对: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20100000000发布 20100000000实施 XXXXXX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一概述 (2) 二整车设计基准 (2) 1.1 整车坐标系 (2) 1.2 整车设计状态 (2) 三整车总体设计硬点 (3) 3.1整车外部尺寸参数控制硬点 (3) 3.2底盘系统布置主要控制硬点 (5) 3.3人机工程布置设计硬点 (8) 四结束语 (9)

一概述 整车的总布置设计过程是设计硬点(Hard Point)和设计控制规则逐步明确、不断确定的过程。设计硬点是确定车身、底盘与零部件相互关系的基准点、线、面及控制结构的统称,主要分为安装装配硬点(简称ASH,包括尺寸与型式硬点)、运动硬点(简称MTH)、轮廓硬点及性能硬点等四类。 设计硬点的确定过程就是总布置设计逐步深化的过程,后续的设计工作必须以确定的设计硬点为基础展开。但随着设计的深入和方案的修改完善,部分设计硬点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所有硬点值都是在整车坐标系下的坐标值,长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角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用度分秒表示时书写到分。长度单位未注明均为mm,角度单位未注明均为°。 所有未注明的安装硬点均指与车身配合面上车身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例如:配合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车身圆孔圆心坐标,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方形孔的坐标指配合面对角线交点的坐标。 二整车设计基准 1.1 整车坐标系 电动乘用车设计过程中,整车总布置在设计软件三维环境下进行。整车坐标系采用右手坐标系,它是总布置设计和详细设计中的基准线。整车坐标系与设计软件中整车文件的绝对坐标系重合。 整车坐标系的定义如下:高度方向,取汽车车架中间平直段的上平面为Z轴零线,上正下负;宽度方向,取汽车的纵向对称中心线为Y轴零线,以汽车前进方向左负右正;长度方向,取通过设计载荷时汽车前轮中心的垂线为X轴零线,前负后正;整车坐标系原点即为三个坐标轴的交点。 1.2 整车设计状态 整车设计的设计状态按GB19234-2003《乘用车尺寸代码》规定执行,即满载状态;空载状态(整车整备质量状态)和半载状态则作为另两个重要状态进行设计校核。 在整车的布置中,将车架放平(车架中间平直段保持水平),作为基准保持不动,在车身上固定的底盘件也随之保持不动。车轮的不同状态构成了不同的地面线,从而得到空载、半载、满载等不同的整车姿态。

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

XXXXXX 有限公司 整车总布置硬点设计规范 XXXXXX 有限公司发布 20100000000发 布 20100000000 实施

目录 一概述. (2) 二整车设计基准. (2) 1.1 整车坐标系. (2) 1.2 整车设计状态. (2) 三整车总体设计硬点. (3) 3.1 整车外部尺寸参数控制硬点 (3) 3.2 底盘系统布置主要控制硬点 (5) 3.3 人机工程布置设计硬点 (8) 四结束语. (9)

一概述 整车的总布置设计过程是设计硬点(Hard Point)和设计控制规则逐步明确、不断确定的过程。设计硬点是确定车身、底盘与零部件相互关系的基准点、线、面及控制结构的统称,主要分为安装装配硬点(简称ASH,包括尺寸与型式硬点)、运动硬点(简称MTH )、轮廓硬点及性能硬点等四类。 设计硬点的确定过程就是总布置设计逐步深化的过程,后续的设计工作必须以确定的设计硬点为基础展开。但随着设计的深入和方案的修改完善,部分设计硬点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所有硬点值都是在整车坐标系下的坐标值,长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角度值表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十分位为估计值(四舍五入),用度分秒表示时书写到分。长度单位未注明均为mm ,角度单位未注明均为°。 所有未注明的安装硬点均指与车身配合面上车身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例如:配合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车身圆孔圆心坐标,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坐标指配合面椭圆孔或长圆孔的几何中心点的坐标,方形孔的坐标指配合面对角线交点的坐标。 二整车设计基准 1.1 整车坐标系 电动乘用车设计过程中,整车总布置在设计软件三维环境下进行。整车坐标系采用右手坐标系,它是总布置设计和详细设计中的基准线。整车坐标系与设计软件中整车文件的绝对坐标系重合。 整车坐标系的定义如下:高度方向,取汽车车架中间平直段的上平面为Z 轴零线,上正下负;宽度方向,取汽车的纵向对称中心线为Y 轴零线,以汽车前进方向左负右正;长度方向,取通过设计载荷时汽车前轮中心的垂线为X 轴零线,前负后正;整车坐标系原点即为三个坐标轴的交点。 1.2 整车设计状态 整车设计的设计状态按GB19234-2003《乘用车尺寸代码》规定执行,即满载状态;空载状态(整车整备质量状态)和半载状态则作为另两个重要状态进行设计校核。 在整车的布置中,将车架放平(车架中间平直段保持水平),作为基准保持不动,在车身上固定的底盘件也随之保持不动。车轮的不同状态构成了不同的地面线,从而得到空载、半载、满载等不同的整车姿态。

总布置设计规范

总布置设计规范 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 2.1车身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 2.2.1货厢带前帽檐: 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 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3、整车宽度的确定: 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 4.1前轮距: 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 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 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 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 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

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 5、背角:5~28° 6、足角:87~95° 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 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 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 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 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 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 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 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 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 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 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 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 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 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 三、底盘总布置: 1、车架宽度的确定: 1.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 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b.发动机与车架纵梁的最小间隙: 满足以下要求: (1)发动机在工作中与车架纵梁不干涉,且留有25以上的间隙。 (2)操纵机构的布置。 (3)发动机维修接近性。 c.车架外宽(分析发动机前悬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发动机的维修性) 1.2后部车架外宽的确定: a.左右后轮胎外宽:通常要小于车厢地板外宽40以上。否则,要加后车轮挡泥板。 b.双胎中心距:(采用后双胎可增加不足转向趋势)不得小于标准规定值,且要考虑加大轮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2.1车身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 2.2.1货厢带前帽檐: 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 60mm 。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 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 3、整车宽度的确定: 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 4.1前轮距: 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2.5m )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 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

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 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 ±130 R 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 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 750-850 (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 背角:5-28 ° 足角:87-95 ° 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 离: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 称平面间夹角: 8 、9、 10 、> 100(轻型货车> 80 < 40 90 ±5 > 80 11、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 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 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 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 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 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 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 50-150 三、底盘总布置: 1. 1 车架宽度的确定: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 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发动机与车架纵梁的最小间隙: b. 满足以下要求: (1)发动机在工作中与车架纵梁不干涉,且留有25mm以上的间隙。 (2)操纵机构的布置。 (3)发动机维修接近性。 c .车架外宽(分析发动机前悬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发动机的维修性) 1.2后部车架外宽的确定:

汽车右舵车前围板设计规范

右舵车前围板设计规范

右舵车前围板设计指南 1.概述 1.1该指南的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指导右舵车前围板总成设计;提供一个右舵车前围板总成设计的思路。 1.2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该指南主要介绍了汽车开发过程中右舵车前围板总成设计的过程,首先对右舵车前围板在整车中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尤其是安装功能,以及右舵车前围板总成对整车的碰撞和NVH方面的知识做了简要的概述,同时对右舵车前围板总成设计要点作了描述,最后对右舵车前围板在加工制造方面作了阐述。 1.3该指南的应用范围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M1类车型的右舵车前围板总成,M2,M3,N,O,L 类车右舵车前围板总成设计可以参考其相关内容。 2.右舵车前围板总成主要功能定义 2.1 右舵车前围板总成功能概述 右舵车前围板又称前挡板或防火墙,是前舱中的一个重要构件,其功能主要有: 1.是发动机舱与车厢之间的隔板,实现良好驾驶环境的关键件; 2.满足多种件的安装; 3.提高整车性能功能,主要包括碰撞,整车刚度以及改善座舱的环境等。 2.2右舵车前围板安装功能、孔及标准件的功能介绍 下面介绍一下右舵车前围板的安装功能,因安装零件比较多,下面是以各分系统来一一阐述其安装功能: 2.2.1底盘件 图一:底盘件安装示意图

2.2.2电器件 图二:电器件安装示意图 2.2.3右舵车前围板上的植焊螺栓、凸焊螺栓比较多,其用途如下图所示: 在前挡板有很多固定减震隔热垫及线束的植焊螺栓、固定底盘件的凸焊螺栓、搭铁螺栓。 图三:紧固件 图四:紧固件

2.2.4右舵车前围板上不仅有如此多的紧固件,还有种类繁多,形状和功能都各异的孔,如下图所示: 图五:各种孔的作用 3.右舵车前围板设计对碰撞及刚度的影响 3.1右舵车前围板布置对碰撞的考虑 白车身在整车碰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右舵车前围板的结构在前碰中非常关键,通常我们用 入侵量来评判碰撞的好坏;在IIHS (64Km/h 40% 偏置碰)中右舵车前围板(脚部)侵入量≤100mm,否 则会扣分,具体在试验测量时选取5个点,点5是制动踏板中心沿-X方向在前挡板上的投影点,2到点5 是150mm,点4到点5是250mm,左右对称,详细如下图所示: 图六:IIHS测量腿部压缩量的示意图 对Euro-NCAP(64Km/h 40% 偏置碰)右舵车前围板(脚部)侵入量≤150mm,否则会扣分。而Euro-NCAP 测量时和IIHS点的数量和位置不一样,不过他是参考了IIHS的测量点,点3也是制动踏板沿-X方向在右

汽车总布置设计(全)

汽车总体设计 1.1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任务 (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使用要求出发,正确选择性能指标、质量和主要尺寸参数,提出总体设计方案,为各部件设计提供整车参数和设计要求;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 (3)对整车性能进行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实现; (4)协调好整车与总成之间的匹配关系,配合总成完成布置设计,使整车的性能、可靠性达到设计要求。 1.2 设计原则、目标 (1)汽车的选型应根据汽车型谱、市场需求、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的产品发展规划进行。 (2)选型应在对同类型产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使用调查、生产工艺调查、样车结构分析与性能分析及全面的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3)应从已有的基础出发,对原有车型和引进的样车进行分析比较,继承优点,消除缺陷,采用已有且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与结构,开发新车型。 (4)涉及应遵守有关标准、规范、法规、法律,不得侵犯他人专利。 (5)力求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产品系列化。 1.3汽车设计过程 (1)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选定设计目标,并制定产品设计工作及方针原则。 (2)总体方案设计: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及对开发目标制定的工作方针、设计原则等主导思想提出整车设想,即概念设计(concept design)或构思设计。 (3)绘制总布置草图,确定整车主要尺寸、质量参数与性能以及各总成的基本形式。 (4)车身造型设计及绘制车身布置图:绘制不同外形、不同色彩的车身外形

图;制作相应的造型的1:5整车模型;从中选优后,再制作1:5或1:1的精确模型。 (5)编写设计任务书; (6)汽车总布置设计; (7)总成设计; (8)试制、试验、定型。 2.整车型式的选择 根据设计原则,目标和用户的需求特点,整车设计人员要提出被开发车型的整车型式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 (2)轴数和驱动型式; (3)车头和驾驶室的型式及与发动机、前轴(轮)的位置关系; (4)轮胎的选择。 2.1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 对于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在现代汽车上主要选用汽油机和柴油机,燃用其它燃料或其它种类的发动机,可根据车型的需要进行选取。 发动机的型式有直列式、V型和对置式等。冷却方式有水冷和风冷。 因此要根据具体车型的使用条件和布置上的结构需要,而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式的发动机。 2.2汽车的轴数和驱动型式 不同类型的汽车有不同的轴数和驱动型式,这主要根据使用条件、用途、工厂的生产条件、制造成本及公路的轴荷限值等因素进行选择。 最常用的是两轴、后驱动4×2式汽车,其中轿车还可以采用4×2前驱动式结构。对于一般总重小于 19t的汽车,都采用4×2后驱动的布置型式(前驱动的轿车除外),因为这种汽车结构简单、布置合理、机动性好、成本低、适合于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

汽车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汽车整车论文 摘要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是车身设计的重要内容。车身总布置设计是在整车总布置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汽车车身底版的布置、前围的布置、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车门布置、发动机舱、行李舱的布置以及其它装备的布置。其中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是主要的内容涉及到人体工程学的知识。可以说车身总布置设计的好坏是决定车身设计和轿车设计好坏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7161轿车车身总布置设计主要是利用已给的数据和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对该车型的车身外形布置和内部布置进行设计,并进行相关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计算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对某一轿车车身进行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这将为我们以后毕业从事汽车车身设计的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车身总布置设计人体工程学车身外形布置设计车身室内布置设计 Abstract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ar body desig n. It is on the basement of car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ncludes car floor arra ngement、front fender arrangement、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door arr angement、engine module and luggage compartment arrangement and other establishments arrangement. Among them, the 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as it relates to er gonomics. We can say that the quality of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is an imp ortant constitu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body design and car design. Duri ng this time’s Ao Tuo mini car body gene ral arrangement design, the mainly part o f my work is to use data which is given by my guiding teacher and the infrastructu ral knowledge of ergonomics to design Ao Tuo car body external and interior arran gement, and to conduct some calculation about this c ar’s power and economy perf ormance. This calculation can check that whether the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 t design is reasonable or not. Through this graduate design, I fully know and mast er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to a specific car bo dy, which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ur car body design work after graduation. Key words: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ergonomics body external arrangement design interior body arrangement design 1.绪论 1.1汽车设计的规律,决策与设计过程 汽车设计尤其是新新车型的设计,是根据社会对该车型的使用要求而提出的整车参数与性能指标进行计算的,显然,那只能从宏观入手,即从整车的总体设计开始,然后通过总体设计的分析与计算,将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分解为有关总成的参数和功能后,再进行总成和部件设计,进而进行零件甚至某一更细微的局部设计与研究。

汽车总体设计要求

汽车总体设计要求 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 货厢带前帽檐: 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货厢为护栏结构: 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 3、整车宽度的确定: 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 前轮距: 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后轮距: 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

1、 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 2、 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 3、 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 4、 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 5、背角:5~28° 6、足角:87~95° 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 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 9、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90±5 10、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80 11、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600 12、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350 13、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160 14、离合、制动踏板行程:≤200 15、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80 16、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10 17、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100 18、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住纵向中心面的距离:50~150 19、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60 20、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0 三、底盘总布置: 1、车架宽度的确定: 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 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 b.发动机与车架纵梁的最小间隙: 满足以下要求: (1)发动机在工作中与车架纵梁不干涉,且留有25mm以上的间隙。 (2)操纵机构的布置。 (3)发动机维修接近性。 c.车架外宽(分析发动机前悬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发动机的维修性) 后部车架外宽的确定: a.左右后轮胎外宽:通常要小于车厢地板外宽40mm以上。否则,要加后车轮挡泥板。

整车总布置设计作业指导书(含目录)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整车总布置设计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YJY·P·0034·A1--2004归口部门:研究院文件版本号: A1 页码: 1/40 文件编号: YJY·P ·0034·A1-2004 文件名称:整车总布置设计作业指导书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年 月 日 实施日期:年 月 日

前言 为使本公司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化,参考国内外汽车总体设计的技术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整车总布置设计指导书。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整车总布置设计的过程中起到一种指导操作的作用,让一些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员工有所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提高整车总布置设计的效率和精度!本作业指导书将在本公司所有车型开发设计中贯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标准于2004年XX月XX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室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室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总布置

目录 第1章概述 (5) 1.1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任务 (6) 1.2 总体设计硬点 (6) 1.3 总布置设计的一般程序(待调整) (7) 第2章总布置设计的准备 (8) 2.1 市场调研 (8) 2.2 样车分析 (9) 2.3 制定设计目标 (9) 第3章整车型式的选择 (9) 3.1 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 (10) 3.3 驾驶室的型式 (10) 3.4 轮胎的选型 (10) 第4章新车型主要“目标参数”的初步确定 (11) 4.1 几个主要“目标参数”的确定 (11) 4.2 发动机最大功率及其转速 (11) 4.3 发动机最大扭矩及其转速 (12) 4.4 传动系速比的选择 (13) 4.4.1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13) 4.4.2 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13) 4.4.3 变速器档位数的选择 (14) 第5章尺寸参数、质量参数的初步确定 (14) 5.1 轿车的级别与载荷确定 (14) 5.2 轿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5) 第6章各相关总成的匹配布置 (16) 6.1 车身总布置设计 (16) 6.2 发动机总布置设计 (16) 6.3 转向节、车轮总成与前制动器总成的布置设计 (17) 第7章 整车总布置图绘制 (17) 7.1 整车布置的基准线 (18) 7.2总布置图绘制的基本原则 (20) 第8章各总成的布置 (21) 8.1 发动机及传动系的布置 (21) 8.2 驾驶室的布置 (22) 8.3 悬架布置 (23) 8.4 车架总成外形及其横梁的布置 (23) 8.5 转向系的布置 (24) 8.6 制动系的布置 (25) 8.7 进、排气系统的布置 (26) 8.8 操纵系统的布置 (27) 第9章主要总成硬点概述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