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系的扩充(教案及教学设计说明)

数系的扩充(教案及教学设计说明)
数系的扩充(教案及教学设计说明)

课题:数系的扩充

授课教师:吴晶

教材:苏教版选修1-2第三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数系扩充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体现了数学发生发展的客观需求.通过学习,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了解数系扩充的过程以及引入虚数的必要性,体会人类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复数的引入是中学阶段数系的最后一次扩充.学习复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学习复数的四则运算和几何意义做好知识储备.

教材处理办法:

精心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数系扩充的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真实体验数系扩充的必要性及数系扩充要遵循的法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复数、虚数、纯虚数、复数的实部、虚部等相关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重点:

数系扩充的过程和方法,复数的相关概念.

难点:

数系扩充的过程和方法,虚数的引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了解复数的相关概念.

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初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具有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

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

【教学程序】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创设情境→建构数学→知识运用→归纳总结→巩固作业

创设情境:

用心智的全部力量,来选择我们应遵循的道路-------笛卡尔.

名人名言引入,投影出为数系扩充作出贡献的一些数学家的照片和名字.让学生把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数学家作简要介绍,教师适时总结:他们都是科学巨匠,他们都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同时,他们也为数的概念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回忆学过的数的类型.

建构数学:

数的概念来源于生活,为了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有了负数;为了解决测量、分配中的等分问题,有了分数;为了度量(例如边长为1km 的正方形田地的对角线长度)的需要,产生了无理数.

数的概念的发展一方面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数学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看以下几个方程:

1x 2x 1201x 22

=+===+x

规定:

(1)i 2=-1 虚数单位:i

(2)实数可以与i 进行四则运算,且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的加法、乘法运算律仍然成立.

找到了方程012=+x 的解.

试一试:依据规定,写出实数3与i 进行四则运算后得到的数.

设计意图:适当了解一些与数系扩充有关的数学伟人和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认识到数系扩充的必要性. 发展学生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数学体系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复数),(i R ∈+=b a b a z ,复数集:C 实部:a 虚部: b

复数),(i R ∈+b a b a ???

=≠=)0)(0()0(时是纯虚数虚数实数a b b .

练习 用文氏图表示N 、Z 、Q 、R 、C 的关系

N →Z →Q →R →C ,这就是近代数学在总结数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用代数结构的观点和比较严格的公理系统加以整理而得到的数系的一般扩充过程.

知识运用: 例1 写出复数6i ,

i 25,

i ,

πsin i ,

0,

i 322+-的实部与虚部,并指出哪

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哪些是纯虚数.

例2 实数m 是什么值时,复数)1()1(-+-=m m m z i 是 (1) 实数? (2)虚数? (3)纯虚数? (4)6+2i? 解:(1) 当m-1=0即m=1时,复数z 是实数.

(2) 当m-1≠0即m ≠1时,复数z 是虚数.

(3) 当m (m-1)=0 且m-1≠0即m=0时,复数z 是纯虚数. (4) 如何解决,请同学们讨论后给出解决方案.

两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

i i R ∈?

??==?+=+d c b a d b c a d c b a .

例3 已知)2()(y x y x -++i=)3()52(y x x ++-i .求实数y x ,的值.

解:根据两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可得???+=--=+y x y x x y x 32522,解得???-==23

y x .

评述:把复数问题转化为实数问题. 试一试:仿照例3自编题目,并求解.

复数相等的内涵:复数b a +i ),(R ∈b a 可用有序实数对),(b a 表示. 练习:1、说出下列复数中,哪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

).,(i )(,π,i ),31(i ,i 72223R ∈+-+b a b a

2、实数m 是什么值时,复数)1()1(2-++=m m m z i 是

(1) 实数? (2)虚数? (3)纯虚数?

3、已知)()(y x y x -++i=42-i.求实数y x ,的值.

归纳总结: 1、数系的扩充 2、复数的基本概念 3、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挑选好一个确定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你可能永远达不到终点,但是一路上准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克莱因.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馈课堂教学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自己的方案与课本中的结论完全一致,自信心大增且记忆更牢固.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概念,让学生体会到互动式学习的快乐,理解转化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并为复数的几何意义的理解打好基础.

巩固作业:

1.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数学史知识,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

2.完成习题

3.1 1-

4.

【板书设计】

数系的扩充

规定:(1)

(2)

,,,(i i )0)(0()0(),,(i R C R ∈???==?+=+??

?

=≠=∈+=d c b a d

b c

a d c

b a a b b b

a b a b a z 时是纯虚数虚数实数复数;虚部:实部:复数集:复数3

例.

2

3,

325

2???-==???+=--=+y x y x y x x y x 解得条件,可得要解:由两复数相等的充

教学设计说明

一 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确定第一个教学目标; (2)数系扩充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由此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

(3)数系扩充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发生发展的客观需求和背景,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

数系扩充的过程和方法,复数的概念,虚数单位i ,复数的分类(实数、虚数、纯虚数)和复数相等等概念.

难点:

数系扩充的过程和方法,虚数的引入. 二 教学的过程设计说明 1 情境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契机,自然顺畅地展开研究.设

计了从N 到R 的三次扩充历程的回顾,在面对求解方程012

=+x 的问题时,为解

决矛盾创造一个新数,自然成了学生的一种心理预期,是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想法.

2 新课推进

从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出发,到引出虚数单位、复数的有关概念,再到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构成了一条稳妥、科学的理论构建的知识线.

3 例题讲解及练习

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馈课堂教学信息.

精心设计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渐进的练习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构成了思维训练问题链.知识线与问题链巧妙交叉、搭配组合,使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数学思想的树立与意志品质的优化,均得到长足的发展提高.

4 课堂小结与作业 对前面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体会复数扩充的思想和应用价值.

三 板书设计说明

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将主要概念一一呈现,与课件交相辉映.

本节课将数系扩充的知识与复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科学中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科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整理与复习——数的世界(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doc

整理与复习——数的世界(1)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 年级下册) 教案 年月日 课题整理与复习——数的世界(1)课型复习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负数和小数 三、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四、复习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提问:什么叫负数?什么叫小数的含义和小数的性质?请大家举例说明。 2.完成P116第1题。 3.完成P116第2题 请学生讲清楚思考的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4.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5.完成P116第3题 1.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

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2.完成P116第4题 说说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 3.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0.8070.0780.870.780.087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再怎样求它的近似数? 学生口答。 2.练习小数改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 学生反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再说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的数量。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 学生反馈。 学生板演。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五、课堂作业同点与不同点。 3.完成P116第5题 反馈 教案

苏教版数学 四上 认识平均数教案

四上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俊霞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3、练一练、练习八第1、3、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主动探索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并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图,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个,你能套几个?(请几位学生回答)谁套得准一些呢? 2、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男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看,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问:这儿的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最后在屏幕上显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尝试解决: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展示、质疑: (1)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错误想法(若生没有说出某些情况,师口述,生判断): 预设1:男生套圈成绩最好的是9个,女生套圈成绩最好的是10个,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预设2:男生最差成绩是6个,女生最差成绩是4个,所以男生套得准一些 预设3:6+9+7+6=28(个)10+4+7+5+4=4(个)因为男生一共套中28个,女生一个套中30个,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 (2)质疑:对于这几种想法,你有什么意见? 交流得出:①最好成绩或最差成绩不能完全代表男生、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 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②因为男生、女生人数不同,根据总数确定男生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不公平。 提问:那么什么数据才能表示男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呢?(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 引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能准确表示各自套圈的整体水平。(揭示、板书: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就是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学《数的世界》这一课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里的“深、浅”是针对孩子而言的,什么对孩子来说是“浅”的呢?那就是孩子身边接触过的事物,或者孩子在以往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 本节课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水果店”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也有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在让孩子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时,我考虑到孩子在学习小数的时候,已经对整数有一定的初步认识,所以我先介绍整数,再介绍孩子相对陌生的自然数。孩子因为熟悉整数,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还有在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时,也是让孩子先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再确定因数关系。 浅谈《倍数和因数》中“数的世界”的教学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和因数》中“数的世界”,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改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用a÷b=c表示a能被b整除,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用ab=n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材这样改动后,不出现了整除概念。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

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这节课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 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这节课课文一开始就出现了“数的世界”主题图——图中有哪些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 1、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2、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 3、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很快找到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能找到橙子卖完了可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可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会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由此,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渐进教学过程,扎实构建新知 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我进行了小步子、多重复地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判断、分析、感悟、体会,并采取自学、讲解与发现等手段交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 (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

数据世界教案

数据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69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并能收集一些数据。 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并能收集一些数据。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预先作好课前调查 一、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感受数据的收集方法。 孩子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统计,那么赵老师今天想考考同学们。 怎么才能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少位同学呢? (学生回答,肯定学生有根有据地猜想。) 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感觉我们这个班的孩子很会思考问题,有询问别人的、有自己去调查统计的、也有根据每班大概的人数和班级数去估算的,这些方法都行,老师采用了另外一种办法——查找资料,我到了学校学籍档案中去查阅了资料,发现我校学生总数是()人。数据收集的方法很多,可以查找资料、问他人、还可以亲自调查。今天,赵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进入数据的世界。 二、感受大数,体会估算策略。 请大家来看一看屏幕。 (随着《四川感谢您》音乐片断,播放一组5·12地震遗址公园的图片,紧接着出现1000万人直接受灾的数据) [学生可能会惊呼] 师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惊讶?

[这么多人受灾啊] (根据学生回答,将课件中的1000万变色并放大,突出这个数据很大。) 师:是啊,1000万,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大灾难!那么,这1000万人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 [先统计哪几个地方受灾了,再统计这些地方共有多少人。] [一家一家去数,或者……。] [我不同意,地震来了,家都没了,还怎么去数人数啊?] [可以到当地政府去查资料,就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受灾了。] 师:遇到这么大的灾难,受灾的同胞人数这么多,他们的衣食住行都遭遇到了困难,我们应该考虑些什么? [救灾] 师:对,我们要救灾,努力战胜灾害。首先,我们就得解决这么多灾民的吃饭问题。如果让你们来负责救灾的统计筹划工作,你需要统计些什么? [需要多少食品] 师:以大米为例,假如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大米,那么这1000万需要多少千克大米呢? [500万千克] 师:那么,500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 如果你要向别人说明这个数据,你准备怎么办?和同桌讨论一下。 [让学生自由议论]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可以把500万千克大米与我们熟悉的事物相比较。 屏幕出示: (1)如果把装满25千克大米的袋子看成一个长方体,量一量它的长大约是()米,宽大约是()米,高大约是()米,算出它的体积大约是()米3。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看大屏幕。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数的世界》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复习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师:能根据3 2,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在小组中说说上面的知识点各是哪些内容? 师:下面我们边练习边复习分数的知识。 二、应用练习 复习公倍数和公因数。 1、复习概念。 2、完成第7题。 3、完成第8题。 每组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你是怎样找到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的?24和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为什么?10和21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可以怎么找? 4、完成第9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问:43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指出:4 3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 4 3。 师追问:6是8的几分之几? 5、完成第10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师追问:91是98的什么?9 8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1612等于几个4 1?你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进行约分的? 你是怎样进行约分的? 6、完成第11题。 4是怎样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的?怎样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的? 20 4是分数,2÷10是除法,你能具体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2是怎样得到的? 7、完成第12题。 师问: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呢?交流比较的方法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85、7 3和21的比较方法。 三、课堂作业 第14-17题 三、课堂总结 师:分数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大家在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同时,还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大家在小组中汇报一下,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名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5+4+5=18(个)男生队:7+3+5+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

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总数÷份数= 平均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4+5+4+5+7) ÷ 5 = 5(个)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 (7+3+5+9)÷ 4 = 6(个)(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平均数6是把那个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 4.平均数的性质(在具体情景中)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利于学生计算平均数是检查是不是对的) △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两种情况观察引出) △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教学设计说明

人类离不开数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的存在及数学的美、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数学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离不开数学。 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我们已经知道,数学伴随我们的一生,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数学。 板书课题:人类离不开数学。 2.大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生举出周围的实例,说明人类离不开数学。) 二、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自然界中的数学——数学的存在 天工造物,每每使人惊叹不已;生物进化提示的规律,有时几个世纪也难以洞悉其中的奥秘。蜂房的构造,大概最令人折服的实例之一。18世纪初,法国学者马拉尔琪实测了蜂房底部菱形,得出令人惊异而有趣得结论:拼成蜂房底部的每个菱形的蜡板,钝角都是109°28ˊ,锐角都是70°32ˊ。瑞士数学家克尼格经过精心计算,结果更令人震惊:建造同样体积且用料最省的蜂房,菱形的两角应是109°26ˊ与70°34ˊ,与实测仅差2分。人们对蜜蜂出类拔萃的“建筑术”赞叹万分之余,无人去理会这不起眼的“2分”。不料蜜蜂却不买克尼格的账,冷酷的科学事实后来去判断错方是克尼格。公元1743年,大数学家马克劳林改

最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最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 (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

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的世界丨苏教版

《数的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及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和笔算,能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 2、使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加深对除法笔算法则的理解,培养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提升除法计算技能,发展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认真计算、追求正确结果、有错 就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除法笔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谈话: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数的运算?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请你举例说一说) 2、小组活动一: 要求:(1)独立阅读数学书第8~27页并思考以上三个问题; (一)复习口算 1、基础训练:做整理与复习第1题。 让学生口答得数,选择2~3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提问: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口算?(利用表内除法推算出得数)这也算实际上运用了什么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2、拓展延伸: a÷b=9,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倍,商是();如果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缩小10倍,商是()。 (二)复习笔算 1、基础训练:做整理与复习第2题前3题。 (1)学生独立计算192÷30 192÷34 192÷38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这三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第三小题从哪里看出要调商的? 说明:除数是两位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当初商偏大或偏小时,就要分别调小或调大。(板书:四舍五入试商---可能偏大、偏小------调商)

提问:比较这三题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相同时,除数越大,商就越小。 (2)学生独立练习: 990÷66 为什么也要调商?(余数不比除数小) (3)比较:为什么前一组题的商是一位数,这一题的商是两位数? 你能归纳一下除法笔算的方法吗?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前两位不够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余数要比除数小。(呈现法则) 2、拓展延伸 填空: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要使()46÷67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要使商是一位数,()里 最大填()。 (3)笔算786÷35时,要把35看作()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需把商调()。 (三)复习简便计算 1、基础训练:做整理与复习第4题。 提问:这里简便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在商不变的规律后面补充板书:简便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追问:第1小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几以后再算的?为什么余数是20?第2小题看作多少除以几算的?第3小题被除数为什么不看作98计算,余数应该是多少? 总结: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可以应用商不变的规律,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去掉相同个数的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拓展延伸 50÷3=16 (2) 500÷30=()······() 5000÷300=()······()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全课总结 1、知识小结 这节课主要复习了哪些内容?对于今天的复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整理与复习第2题、第5题。

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上课学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

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5+4+5=18(个) 男生队:7+3+5+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 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数的世界》教学设计

《数的世界》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数的世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100以内找到某个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在找数学信息,分类,解决问题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本节课开始,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由数字进入本课主题——数的世界。

(二)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字,引导学生找出隐含在信息中的数字“0”和“1/2”,并将找到的数进行分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思维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以及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结合教学情境,通过商店水果价格这些数据,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关于乘法算式的数学问题,并要求列算式。教师并通过一个乘法算式例如:5×4=20,,20是5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而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让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是在“含有积的乘法算式”的条件下说的。同时要向学生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非零的自然数。紧接着,我将让学生观察之前列的乘法算式(如:6×5=30, 4×5=20,5.8×5=29,3.6×2=7.2等算式),让它们找出哪些算式是可以找出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并根据这些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在这基础上,在扩展延伸,如0×8=0这个乘法算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0不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我将再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28÷4=7”,启发学生思考:根据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本环节先通过找一找的教学判断(14,17,25,77)是不是7的倍数的教学,让学生讨论,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判断的。

2020年认识平均数的教案设计

认识平均数的教案设计 1.经历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自主探究移多补少及先合后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会估计平均数的范围,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对一些简单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师:在光明小学举行的趣味运动会上,二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比赛情况.(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a.问题:观察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b.设疑:你认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c.说明:要想判断谁套得准一些,为了体现公平性,就要用到平均数. a.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b.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小组内简单交流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提出质疑.] 过渡: 回归课前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a.男生队套圈总数:6+9+7+6=()个 b.女生队套圈总数:10+4+7+5+4=()个 思考: a.比较男女生套圈总数,这样比,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

b.怎样比才够公平? [能否从男女生参赛人数上的不同去衡量.] 问题: 1.怎样求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2.你认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a.明确总数份数和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b.根据求每份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学情预设: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数的世界整理与复习 教学设计

课型:整理与复习课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第十一册第115页第5--10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数的世界,在第十一册书中,数的世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数、方程、比和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与整理。 1、理一理: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有关方程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表或图。 师: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整理有关方程的知识,大家整理了吗? 生:整理好了。 2、说一说:将整理好的表或图同桌说一说,你从表(图)中知道了什么。 师:请拿出你整理的图表,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互相听一听,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亮亮相。小组代表将本组整理的结果在班内汇报。 师:刚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来说一说:如何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我分为五个部分:1)先找等量关系;2)解设;3)列出方程;4)解方程,5)并检验作答。 师:大家觉得这个小组整理得怎么样? 生:这个小组整理得很清楚,并且说的也很详细。 生:这个小组说的很好,如果能把概念加上去就更好。 师:老师觉得这个小组整理得已经不错了,相信听了大家的建议和鼓励后,下一次你们会表现得更出色。 师: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整理结果?

生:我们小组不但整理了方程的有关概念,如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解方程,(求&&)。 生:缺了一个什么是方程这个概念。 师:说得更全面了,你们真不简单,还把方程的有关的知识点都归纳了。 生:我还有补充,我们这个学期学过ax+b=c; ax-b=c ; ax+bx=c; ax-bx=c ax÷b=c 这几类方程。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4、教师出示整理的图表,简述主要内容和注意的问题。 <<<1234&&&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请看大屏幕:我把方程这部分知识分成两条主线,一是会解方程,(板书:会解)会解这个学期学过的三种类型的方程。二是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会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设求知数列出方程,解方程,验算并写答语。 5、比一比。依据教师整理的图表让学生说一说,看有无漏掉的知识点。 师:观察这幅网络图,你认为最困难是哪一个内容? 生:我觉得在解方程时,找数量关系式最难。 师:也就是如何列出正确的方程,你感到困难。 生:我认为在用方程来解决应用题时,不知应该解设什么为x。 有学生马上举手。 生:题目问题问什么就设什么为x。 生:这个办法是通常都能用,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中找出数量关系。 师:说得不错。想不想来练习一下? 生:想。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为了备战学校组织的篮球赛,男篮球队队员和女篮球队队员举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表: 男队:女队: 师:这两个统计表能看得懂吗?从这两个统计表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师: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是呀,男生输了!可预备队员小锋不乐意了,说:“我上去投一次!”结果投了9个球,小锋心想:哼哼,这次我们男队该胜利了! 男队: 女队: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投了多少个球? (学生汇报结果) 2、激起矛盾: 师:女队一共投了21个,男队一共投了24个,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回答,及时调控,如果学生看不出来,就说我们班女生说不公平) 3、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较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4、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自学尝试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请大家看课本42页 师: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