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

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
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

理论课教案教案编号

编写教师

审核教师审核日期年月日

教学班级

教学日期2015年月日

课程名称热工理论及应用

课题:第三章水蒸气

3-1水蒸气的定压产生过程

教学目标:1.掌握饱和状态参数特征;

2. 掌握定压下水蒸气生产过程

教学重点: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水蒸气在p-v t-s图表示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其它说明:

时间分配教学组织1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引入新课4分钟分钟讲解新课80分钟分钟

课后记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复习引入]

略。 [讲解新课]

第三章 水蒸气 §3-1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

一、水蒸气的饱和状态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由液态到气态的过程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过程

沸腾:在液体表面及内部进行的强烈汽化过程。 2.饱和状态

当汽化速度=凝结速度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宏观上气、液两相保持一定的相对数量—饱和状态。

二、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 1.产生过程 1)预热阶段 2)汽化阶段

干度:定义:湿蒸汽中干饱和蒸汽的质量分数,用x 表示。

3)过热阶段

三、水蒸气p-v t-s 图

线、三区、五态、一点的含义

讲授

汽汽

m m m x +=

四、水蒸气参数变化对热力设备的影响[小结与作业]

1.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及p-v t-s图;2..作业:3-2、3-3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教案

课题: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 四、问题导入 燃烧时有吸热和放热现象,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下面我做个小实验,大家注意观察. 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玻片掉下来是因为什么呢?蜡烛融化是因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度升高呢?是不是因为加入NaOH的缘故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五、互动合作 1. 通过试验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反应 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药品:固态NaCl 、NH4NO3、NaOH 实验步骤: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水,用玻璃棒迅 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你们的桌面都有一个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大烧杯装的是水,小烧杯根据所贴的标签 已经把药品放好了,大家先用温度计测量大烧杯里面水的温度,然后记录在30页的书上,接着分别把水倒到小烧杯里,等里面的固体溶解完后测量它们的温度,然后记录在书上.) 巡视和指导实验 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 NaCl 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 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提问:第一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大家有没有和她们实验结果不一样的呢?....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同样的实验不同组实验的温度变化不是很相同,怎么改进实验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更接近. 学生:所用的水都是一样的质量,三次所加的药品的质量也相同. 结论: 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 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 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2.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思考: 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第一个试验中我们用到了温度计,温度计适合用于精确测 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也就是定量进行测定.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 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玻璃棒、广口瓶、橡胶塞、蜡烛、铜片、白磷、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玻片、气球、固态NaCl 、NH4NO3、NaOH . 大家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你们的设计图. 这里有几个我准备的方案,大家来共同探讨下 例1: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关系以及反应防热或吸热的判断

一、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关系 (一)、化合反应中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绝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少数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 1、化合反应中常见的放热反应: (1)氢化物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氢气与氟气黑暗处就爆炸放热:H2 +F2 =2HF 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放热:H2 + Cl2点燃2HCl ③氢气和氯气的混合光照爆炸放热:H2 + Cl2光照2HCl ④氢气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放热:2H2 +O2点燃2H2O ⑤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是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N2 +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2)氧化物的生成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放热:C+O2点燃CO2 ②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放热:2CO+O2点燃2CO2 ③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放热:4NH3 +5O2催化剂加热4NO+6H2O ④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放热:S+O2点燃SO2 ⑤二氧化硫与氧气催化氧化反应放热2SO2 +O2催化剂加热2SO3 (3)含氧酸的生成反应是放热的实例 ①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是放热反应:SO3 +H2O=H2SO4 (4)强碱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热:Na2O+H2O=2NaOH 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放热:2Na2O2+2H2O=4NaOH+O2↑ ③生石灰氧化钙和水放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CaO+H2O=Ca(OH)2 (5)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的生成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放热:Na2O+CO2=Na2CO3 ②生石灰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放热:CaO+CO2=CaCO3 2、化合反应中常见的少数吸热反应 (1)氢化物的生成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实例 ①氢气与碘持续加热生成碘化氢吸热:H2 +I2加热2HI ②氢气和硫蒸气加热反应生成硫化氢吸热:2H2 +S 点燃2H2S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孙剑梅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内容。其“活动与探究”以溶液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为理论指导,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学习第十、十一单元的重要基础,呈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理解物质在溶解时吸热、放热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合作探究实验,建立严密的思维角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提前掌握因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团结精神;微观分析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原因,树立化学知识体系发展观;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养成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 3.重点、难点 (1)重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得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的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在预备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溶液的定义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掌握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比较容易。在实验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初 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操作简单实验。此外,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 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提高积极性,触发求知欲,培养化学兴趣,迎合其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身临其境的研究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容易激 起其求知欲望。为此,我将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实验使学生发现物质溶解时有温 度变化,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究意识。另外,我将采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让学生摆脱 教材束缚,大胆设想,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我将有机结合 理论推测、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贯彻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法 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利用已知建构新知。考虑到学生可能已养成重视结论的习惯,不够注意过程和方法,我将鼓励学生大 胆实验,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讨论概括来获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1.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大胆猜想演示稀释浓硫酸的趣味实验(如图1所示),让学生观察到小木块因石蜡熔化而掉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求知欲望的同时将课本52面实验10一5稀 释浓硫袋.夔易、水不硫图1稀释浓硫酸酸实验提前教授,减轻以后的学习压力。接着提问:“物质溶解时只有放热现象吗?”引导学生猜想,使其进一步掌握“猜想”的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案) 城关中心校燕群 活动与探究目标 1、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蜡烛、蒸馏水、浓硫酸、固态NaCl、NH4NO3、NaOH等仪器和药品。烧杯、试管、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滴有蒸馏水的小木片等卡片。 活动与探究过程 【导入】 小魔术:向盛有半杯水的烧杯(烧杯外壁滴有石蜡)中小心地、慢慢地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石蜡熔化了,这就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是一个放热过程。那么其它物质溶于水是不是都放热呢?下面以氯化钠为例大家进行猜想: 【猜想】A、氯化钠溶于水放热 B、氯化钠溶于水吸热 C、氯化钠溶于水没有热量变化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说出实验步骤。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NaOH)。

【交流讨论】得到最佳方案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结论】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 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 【拓展提升】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请画出实验简图。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试管、玻璃棒、橡胶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气球、薄木片、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NaOH (你还可以选用其它仪器)。 实验方案很多,不管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老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学生很难想到的方案,老师要进行引导。 【拓展视野】简易化学致冷方法 【练习】(见课件) 【课外作业】: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板书设计】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猜想 二、设计实验 三、实验 四、交流

高中化学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判断选修4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判断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均为放热反应B.放热反应中,反应后体系能量降低 C.断开化学键的过程会放出能量D.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参考答案】B 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或换算成热量)来表述。通常把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理论分析判断法 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当ΔH>0时,反应吸热;当ΔH<0时,反应放热。 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当生成物分子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时,该反应表现为放热反应,即ΔH<0;当生成物分子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时,该反应表现为吸热反应,即ΔH>0。

规律判断法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H2O(g)CO+H2;③Ba(OH)2·8H2O与NH4Cl晶体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燃烧反应;⑤铝热反应;⑥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反应。 图像判断法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 反应条件判断法 反应开始需要加热,而停止加热后,反应亦可继续进行,则为放热反应;若反应需要持续不断地加热才能进行,则可能为吸热反应也可能为放热反应。 1.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⑥Ba(OH)2·8H2O与NH4Cl晶体混合

实验一 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

工程热力学实验 指导书 哈尔滨理工大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 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 熟悉本实验中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比热公式的方法。 4.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原理 引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对可逆过程有: pdv du q +=δ 和 vdp dh q -=δ 定压时0=dp p p T h dT vdp dh dT q c ??? ????=??? ??-=??? ??=δ 此式直接由p c 的定义导出,故适用于一切工质。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的等压流动过程中: p Q m dh δ1= 则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以表示为: ()122 1t t m Q c p t t pm -= kJ/kg ?℃ 式中:m ——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 p Q ——气体在等压流动过程中的吸热量,kJ/s 。 由于气体的实际定压比热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它是温度的复杂函数。实验表明,理想气体的比热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甚为复杂,但总可表达为: +++=2et bt a c p 式中a 、b 、e 等是与气体性质有关的常数。在离开室温不很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形的,假定在0-300℃之间,空气真实定压比热与温度之间进似地有线性关系: bt a c p += 则温度由1t 至2t 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热量可表示为:

()dt bt a q t t ?+=2 1 由1t 加热到2t 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可表示为: ()2211 22121t t b a t t dt bt a c t t t t pm ++=-+=? 若以(t 1+t 2)/2为横坐标,21t t pm c 为纵坐标(如下图所示),则可根据不同温度范 围的平均比热确定截距a 和斜率b,从而得出比热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式bt a +。 大气是含有水蒸气的湿空气。当湿空气气流由温度1t 加热到2t 时,其中水蒸气的吸热量可用式下式计算: ()dt t m Q t t w w ?+=2 10001172.0844.1 式中:w m ——气流中水蒸气质量,kg/s 。 则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由下式确定: ()()1212)(')(21t t m m Q Q t t m m Q c w w p w p t t pm ---=--= 式中:'p Q ——为湿空气气流的吸热量。 三.实验设备

溶解吸热或放热实验改进

溶解吸热、放热实验的改进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镇熊江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第二部分——溶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教材将此实验设计为“活动与探究”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能量(内能)发生变化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能在视觉感官上形成效果,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设计对照实验。 2.将皮肤触摸感觉改为直观视觉感受。 一、实验设计方案: 1.选用溶解热(绝对值)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等固体溶质与氢氧化钠、硝酸铵进行对照实验。 2.将原实验用手触摸感觉放热或吸热的验证方法改为直观沸腾或凝固现象表现。 二、实验过程: 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①.分别人两支试管中倒入10mL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停止沸腾。

②.分别向已停止沸腾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固体,观察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内的水重新沸腾,对照组(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没有重新沸腾。 2.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 ①.分别向两个100mL烧杯中各加入0℃的水约30mL(事先置于冰箱冷冻室约30分钟),另在两支小试管中各倒入约1mL清水。 ②.将两支小试管分别放入小烧杯中约2分钟,发现小试管中的水并没有结冰。分别取出试管。 ③.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约25g硝酸铵固体和25g硝酸钾固体,搅拌,让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再将盛有清水的两支小试管分别放入烧杯中,静置,2分钟后观察。溶解硝酸铵烧杯内的小试管中的水结冰,对照组(溶解硝酸钾烧杯内)的小试管中的水没有结冰。 实验反思: 1.改进后的实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沸腾和凝固现象,更直观认知溶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设计了对照实验,一方面能突现出实验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固体溶质在水中溶解时,内能变化(增加或减少)和多少是各不相同的。 4.课堂演示改进后的实验,比改进前效果显著。

三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水和水蒸气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水和水蒸气 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变成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 答案:水|水蒸气 解析:解答:水的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生的汽化现象,即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蒸发。 分析:本题考查蒸发的物态变化。 2、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填“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答案:吸收|受热 解析:解答: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吸收热量越多蒸发越快,所以水的温度变高,水蒸发得越快。 分析:本题考查水蒸发的影响因素。 3、水变成水蒸气是物体由态变成态,水蒸气我们用肉眼(填“能”或“不能”)看到。 答案:液|气|不能 解析:解答: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白色气态的物体我们肉眼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分析:本题考查水蒸气的形成和特点。 二、单选题 4、有时候早晨我们能看到很多雾,这些雾是()。 A、水蒸气 B、小水珠 C、固态颗粒 答案:B 解析:解答:雾是由于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凝结成下水珠,所以雾是小水珠。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雾的形成。 5、放在杯子里的水放久了水会慢慢地变少,这些变少了的水都哪里去了。() A、渗透在杯子外面 B、外太阳光吸收了 C、变成空气中水蒸气 答案:C 解析:解答:杯子里的水变少是由于水蒸发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水的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 6、湿衣服晾就了会变干,这是属于什么现象?() A、凝结 B、凝固 C、蒸发 答案:C 解析:解答:湿衣服边干是衣服上面的水慢慢地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所以衣服晾就变干是属于蒸发的现象。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蒸发的变化过程。 7、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蒸发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蒸发是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A是固态变成液态是属于融化,B是气态变成固态水蒸气凝华,C是气态变成液态是凝结现象D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蒸发现象。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蒸发的物态变化。 8、蒸发过程物体的状态是这样变化的?() A气态—液态B、液态—气态C、液态—固态 答案:B

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溶解 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有没有一份良好的模拟试卷可以比较准确的检验出你的学习成绩呢?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WTT整理的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 1.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醋 B.蔗糖 C.花生油 D.食盐 2.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 B.各部分一样咸,体现了溶液成分的均一性 C.生理盐水的溶质是氯化钠 D.水分子是保持该溶液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下列气体通入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 (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4.下列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 ) A.稀硫酸 B.碘酒 C.泥水 D.牛奶 5.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 A.豆浆 B.牛奶 C.稀饭 D.糖水 6.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 A.蒸馏水 B.碘酒 C.石灰浆 D.植物油 7.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碘易溶于水 B.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C.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可形成乳浊液 D.乙醇能与水互溶 8.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9.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10.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 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融雪剂的作用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 1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 酒精溶液油脂溶解在汽油中 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澄清石灰水 稀硫酸食盐水 硝酸钾溶液碳酸钠溶液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12.把一块锌片放到稀硫酸中,直到没有气泡冒出,且锌片有剩余,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如果锌片完全溶解,则溶液中的溶质可能只有 ,也可能还有 .不管锌片是否有剩余,一定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13..在淡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将一小块适量的铁快放入溶液中时,看到的现象是 ,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成

2.气体定压比热容的测定

实验二 气体定压比热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气体比热容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了解辐射屏蔽绝热方法的基本思路; 2. 进一步熟悉温度、压力和流量的测量方法; 3. 测定空气的定压比热容,并与文献中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 二、实验原理 按定压比热容的定义, T q c p p d δ= T c q p p d ?=δ ? ?=2 1 d T T p p T c m Q 气体定压比热容的积分平均值: T m Q T T m Q c p p pm ?= -= ) (12 (1) 式中,Q p 是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由温度T 1被加热到T 2时所吸收的热量(W ),m 是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T 是气体定压流动受热的温升(K )。这样,如果我们能准确的测出气体的定压温升△T ,质量流量m 和加热量Q ,就可以求得气体的定压比热容c pm 。 在温度变化范围不太大的条件下,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以表示为温度的线性函数,即 c p =a +bT 不难证明,温度T 1至T 2之间的平均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平均温度T m =( T 1+T 2)/2下气体的真实比热容,即 c pm =c p [(T 1+T 2)/2]=a+b T m (2) 据此,改变T 1或T 2,就可以测出不同平均温度下的比热容,从而求得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三、实验设备 实验所用的设备和仪器主要有风机、流量计、比热仪主体、调压变压器、温度计等。实验时,被测气体由风机经流量计送入比热仪主体,经加热、均流、旋流、混流后流出。在此过程中,分别测定:在流量计出口处的干、湿球温度T 0和T w ,气体流经比热仪主体的进出口温度T 1和T 2;气体的体积流量V ;电加热功率P 以及实验时的大气压p b 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p e 。 气体的流量由节流阀控制,气体出口温度由输入电加热器的功率来调节。本比热仪可测300℃以下气体的定压比热容。 前已指出,提高测量精度的关键是提高Q p 、ΔT 和m 的测量精度,设电加热器的功率为P ,则, P=Q g +Q ζ (3) 其中,Q g 是气体所吸收的热量,Q ζ是损失到环境中的热量。由于杜瓦瓶实际上是一个高度真空的多层瓶,且每一层的内壁上都镀有高反射率的水银。这样,按着传热学理论,通过杜瓦瓶的散热损失将很小,因此在(3)式中的Q ζ 实际上很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样,P=Q g 。如果通入比热仪本体的是纯气体,则Q p =Q g =P 。

溶解时吸热放热的微观解释

物质溶解放热、吸热的原因 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溶解过程只是单纯的扩散,就应该全是吸热的,为什么还有的放热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因此,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 一个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离开固体(液体)表面扩散到溶剂中去,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 另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多余的动能就要以热量的方式释放出来,这是化学过程。 这两个过程对不同的溶质来说,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当吸热多于放热,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结合的不稳定,吸收的热量比放出的热量多,就表现为吸热,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就降低。反之,当放热多于吸热,例如浓硫酸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稳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就表现为放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吸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若: Q吸>Q放溶液温度下降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 Q吸≈Q放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常见的物质: 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等物质溶于水时放热, 弱酸根,弱碱阳离子、水解吸热,硝酸类如硝酸铵、氯化铵等物质溶于水、硝酸根水合吸热。 溶于水大量放热:浓硫酸,NaOH, 与水反应大量放热:CaO 溶于水吸热:NH4NO3 例如:硝酸铵。通常与十水合硫酸钠一起使用。 十水合硫酸钠缓慢放出水分子(此过程也是吸热。)放出的水分子溶解硝酸铵(又吸热)。由于水分子放出过程缓慢,制冷时间也较长……

水蒸气的定压产生过程教案

课程教案 开课单位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级热能与动力工程(1)班课程热工基础 学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师李涛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课堂教学设计 项目名称 第五章水蒸气 第二节水蒸气的定压产生过程 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室教学时数 1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中的五个状态、三个阶段; 2、掌握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中的T-S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中的五个状态、三个阶段。教学难点:水蒸气定压发生过程及p-v图和T-s图。 教学过程1、回顾上节所学知识:(5分钟) 2、讲授新内容:(25分钟) 3、小组讨论,问题提问:(10分钟) 4、小结、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教学主要内容及方法教学主要内容: 任务一: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 任务二: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在温熵图上的表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引导法、 课后作业及任务布置课后作业:5-5、5-6 任务:分组讨论水蒸气状态参数对热力设备的影响。

【知识回顾】(5分钟) 1、什么是饱和状态? 2、水和水蒸气相变的方法? 【导入、讲授新课】(5+20+10分钟)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业上所用的水蒸气,通常都是在接近定压的条件下加热产生的,那么发电厂锅炉中水蒸气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和生活中的情况一样吗?(工程上所用的水蒸汽通常是通过水在气锅内定压沸腾汽化而产生的。) 任务一、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 将1kg工质(0.01℃的纯水)装在带有活塞的气缸中进行加热,活塞上压有重物形成定压加热的外部条件,假设活塞与容器内壁面没有摩擦力。如图所示: 1、未饱和水: 低于饱和温度的水称为未饱和水或过冷水。将未饱和水定压加热成饱和水的阶段,称为未饱和水的预热阶段。 2、饱和水: 将饱和水定压(定温)加热成干饱和蒸汽阶段,称为饱和水的汽化阶段。师生共同复习巩固旧知,为今天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问题驱动进行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抢答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热量计算及蒸汽与热水的换算方法

热量换算及各种做功状态的换算 Q=C*M*⊿T ( Q--为热量,单位:焦耳kJ C--为水的比热容,单位:kJ/(Kg*℃)水取4.2 M —水量,单位:Kg ⊿T —温度差 ) 1Kg 饱和蒸汽(100℃) 变成 1Kg 开水可以放出 2737.6kJ 的热量。 1、 已知蒸汽量M Z 怎么求产开水量M K :(⊿T 即为100-冷水温度) M K =M Z +T ⊿*6.2737*M Z C =M Z +T ⊿*2.46.2737*M Z = M Z +T ⊿81.651*M Z 例: 若蒸汽量为60kg 冷水温度为20℃,则: 由M Z +T ⊿81.651*M Z 代入数据得 = 60+2010081 .651*06- = 549kg 2、 已知开水量M K 怎么求热水量M R : M R =M K +S J K T ⊿ T ⊿*M ( T ⊿J --开水降到热水的温差 S T ⊿--冷水升温至热水的温差 例如: 500kg 开水,热水温度为60℃,冷水温度为10℃,则: 由M R =M K +S J K T ⊿ T ⊿*M 代入数据得: M R =500+ 10 60 )60100(*005--=900kg

蒸饭时间计算: 1Kg大米蒸熟需要1675KJ(400大卡)的热量, 一台每小时产60kg饱和蒸汽的蒸汽机蒸100kg的米蒸熟需要多少时间(设饭蒸熟时的温度为100℃): 则:100kg米蒸熟所需热量为167500kJ,那么需要多少蒸汽量:M=167500/2737.6=61.1kg 那么需要的时间为61.1/60*1=1.018小时 则为61分钟饭就熟了。 (蒸汽机蒸汽温度远大于饱和蒸汽温度100℃,故此计算只是保守计算) 锅炉蒸发量与锅炉热效率: 1T/h=60*104千卡(大卡)/h=0.7MW 热量=蒸汽质量*(蒸汽焓-水焓) 查表,150℃水蒸气的焓为2745.4kj/kg 100℃水焓为:419.06kj/kg 120KG/H,150℃的水蒸气变成100摄氏度的水所释放的热量:120*(2745.4-419.06)kj=279161KJ 换算成功率77.5KW 用锅炉蒸发量来进行计算所需功率:700*120/1000=84KW 附件里面给你一张表,可以查蒸汽的焓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青海一中李清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水、植物油、洗涤剂、硝酸铵固体、Na0H固体、温度计、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等。 【导入新课】

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知道了不同组成的溶液中溶剂常常为液体,而溶质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几种物质溶解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并且了解乳化原理及其应用。 【提出问题】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画出设计的实验简图。 记录: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29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现象。 【讨论交流】 讨论展示交流实验情况和结果。 【归纳总结】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 NH4N03)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如Na0H)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提出问题】 把植物油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30实验9-4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溶液课题 1.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归阳镇中心学校姚海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固态NaCl 、NH4NO3、NaOH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教学过程: 导语:燃烧时有吸热和放热现象,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下面大家就用实验来验证物质溶于水是否有热量的改变. 一、通过实验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反应 仪器:锥形瓶(3个)双孔橡皮塞、导气管、注射器、烧杯

药品:固态NaCl 、NH4NO3、NaOH 实验步骤: 1、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NaCl装入锥形瓶中,将注射器中的水用力挤入试管中,将导气管的末端浸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4、分别用NH4NO3、NaOH 代替NaCl,观察导管口有无现象并记录。结论: 药品现象分子间隔原因NaCl 无现象不变温度不变NH4NO3导管品形成水柱变小温度降低NaOH 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变大温度升高比较:用温度计测定和上述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利用温度计一一可以定量测出温度的变化,测定结果比较精确,但是方法单一;而利用第二类方法可以粗略判断,但是无法对温度变化较小的溶解现象进行测定. 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提示:P31第一段.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 溶质分子(离子)扩散---- 吸热

名词释义 绝压,饱和蒸汽,过热蒸汽,定压比热容,定容比热容,临界压力,临界温度,冲击功,腐蚀

绝压的定义 就是绝对压力(工程学称谓,物理学称谓是绝对压强)绝压,指绝对压力:介质(液体、气体或蒸汽)所处空间的所有压力。绝对压力是相对零压力而言的压力。相对应的,表压力(相对压力):如果绝对压力和大气压的差值是一个正值,那么这个正值就是表压力,即表压力=绝对压力-大气压>0,如果是负值,就叫真空度。绝压PaA,表压PaG。 饱和蒸汽的定义 当液体在有限的密闭空间中蒸发时,液体分子通过液面进入上面空间,成为蒸汽分子。由于蒸汽分子处于紊乱的热运动之中,它们相互碰撞,并和容器壁以及液面发生碰撞,在和液面碰撞时,有的分子则被液体分子所吸引,而重新返回液体中成为液体分子。开始蒸发时,进入空间的分子数目多于返回液体中分子的数目,随着蒸发的继续进行,空间蒸汽分子的密度不断增大,因而返回液体中的分子数目也增多。当单位时间内进入空间的分子数目与返回液体中的分子数目相等时,则蒸发与凝结处于动平衡状态,这时虽然蒸发和凝结仍在进行,但空间中蒸汽分子的密度不再增大,此时的状态称为饱和状态。在饱和状态下的液体称为饱和液体,其对应的蒸汽是饱和蒸汽,但最初只是湿饱和蒸汽,待蒸汽中的水分完全蒸发后才是干饱和蒸汽。蒸汽从不饱和到湿饱和再到干饱和的过程温度是不增加的,干饱和之后继续加热则温度会上升,成为过热蒸汽。 过热蒸汽的定义 当湿蒸汽中的水全部汽化即成为饱和蒸汽,此时蒸汽温度仍为沸点温度。如果对于饱和蒸汽继续加热,使蒸汽温度升高并超过沸点温度,此时得到的蒸汽称为过热蒸汽。 定压比热容的定义 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K所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种物质的“定压比热容”,用符号Cp表示,国际制单位是:J/(kg·K)。因为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气体一定要膨胀而对外作功,除升温所需热量外,还需要一部分热量来补偿气体对外所作的功,因此,气体的定压比热容比定容比热容要大些。由于固体和液体在没有物态变化的情况下,外界供给的热量是用来改变温度的,其本身体积变化不大,所以固体与液体的定压比热容和定容比热容的差别也不太大。因此也就不需要区别了。 定容比热容的定义 在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K (开尔文)所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种物质的“定容比热容”以符号Cv表示,国际单位是:J/(kg·K)。 临界压力的定义 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压力(压强)。就是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小压力。也就是液体在临界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说课案例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 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 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 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同时整合教材,将浓硫酸的稀 释用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浓硫酸的稀释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52页,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减轻了压力。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 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会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 现象,会引起密闭系统内空气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左移还 是右移,U形管左右液柱是上移还是下移;还会引起饱和溶液中固体溶质的增多与减少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 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最后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学生分组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和《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 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分为九个小组(4—6人为一组),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多媒体课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学案)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小组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 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结论,导入时由燃烧往往放 出很大的热量,引出物质溶解时是否有热量放出呢?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实验现象提出 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其它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放热,作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自学课文, 1

溶解吸热和放热过程

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 在溶解过程中,扩散过程,是分子挣脱彼此间分子引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分子需要能量来转化为动能,也就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而水合过程应该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也就是分子多余的动能释放,转化为了热能,表征就是放热。 化学反应中吸热、放热的本质如何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键能量不同导致的。。 生成物与反应物的键能差就是反应吸热或放热的来源,而化学键的能量主要是电磁能,而不单纯的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假如只用分子动理论来,那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电离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是化合物形成离子,这是吸热过程 第二步是离子与水形成水合离子,这是放热过程 溶解最后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上面两个过程总的结果 为什么有的物质溶解吸热有的放热? 水合就是和水结合的意思.水分子里的氧上有两个不成键的电子对.而且氧的电负性大.使氢的电子被强烈吸引到氧附近.氢显示很强的正电性.氧显示很强的负电性. 当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中的带正电的部分被水的氧吸引.带负电的部分被氢吸引. 这样.离子化合物就分离成阴离子和阳离子.分别吸引了一层[水膜".很容易混在水里.物质就溶解了.例如NaCl. 同样.某些共价化合物也被水强行分成阴阳离子.也就溶解在水中.例如HCl. 还有一些比较[坚固"的共价化合物.但是有极性.就是含有带正电和负电的部分.这样也可以被水分别包围.也可以溶解.例如酒精CH3-CH2-OH. 所以大部分没有极性的分子.就难溶于水.例如甲烷CH4. 还有一些离子晶体不溶于水.例如BaSO4.是因为在分成离子的时候需要吸收能量.而水合的过程又放出能量.如果水合的时候放出的能量不够.就很有可能不足以让这种物质分成离子.所以就不溶了. 如果放出的能量过多.就会变成热放出.就是溶解放热的物质.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学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2课时乳化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探究点一乳浊液、乳化剂、乳化作用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如何区别溶解和乳化? [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作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乳浊液不稳定,像洗涤剂这样的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溶解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扩散在溶剂中的现象。乳化只是乳化剂把大的液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水中而不聚集的现象。 [课堂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情景展示]分别向装有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的密闭装置内滴加水,并振荡,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向左和向右移动。 [问题探究]物质的溶解为什么会引起注射器活塞的向左或向右移动?物质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思考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会引起溶液温度的变化,导致密闭装置内压强的改变。当物质溶解放热时,会引起溶液温度升高,从而使得装置内部压强增大,使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当物质溶解吸热时,会引起溶液温度降低,从而使得装置内部压强减小,使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物质的溶解过程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分子或离子从溶质中分散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