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发表的关于骨质疏松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共识,认为本病的特征是骨强度的损害,骨折的危险性增加。骨强度主要反映骨密度和骨质量的整和。骨质量包含骨结构、骨转换、损伤的积累(如微骨折)、骨矿化和骨材料即胶原及矿盐的特性等。

骨质疏松症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愈来愈突出的问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日益增多。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病中的常见病,1996年起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如何早期防治本病已开始被医学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关注,今后会越来越受重视。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骨小梁变细、变薄,可以使其改善、增粗和变厚,从而增加骨量,增强抗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但尚不能使已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一旦骨小梁明显纤细而断裂,就难以使其连接复原。因此对本病应及早预防,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和实际。

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最重要目的是防止骨折的发生,如何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争取获得满意的骨峰值(人体30岁左右骨的形成和分解基本达到了平衡,骨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称之为骨峰值),二是预防和减少骨量的丢失。骨峰值决定于遗传因素(70-80%)和环境因素(20-30%),环境因素中已被证实足量钙的摄入和规则的负重锻炼利于建立理想的骨峰值。预防骨量的丢失,主要应及早识别和积极处理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采取一般措施和抗骨质疏松药物两方面的综合防治。

一、一般措施

(一)营养

1.钙: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99%的钙存在于骨和牙齿。骨骼的钙量在出生时约25克,成年时1500-2000克左右。成人骨的成分钙盐约2/3,骨基质为1/3。峰值骨量多数报道在20-40岁年龄段,其中90-95%在20岁以前形成,尤其在12-14岁间骨量增速最快。多项研究证实自幼足量钙摄入能获得满意的骨峰值。足量钙的摄入在成年期可维持骨量,绝经后和老年期可减少骨量的丢失,降低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我国营养学会对钙的推荐量为每日800mg。应多进含钙量丰富的食品,牛奶和奶制品中钙含量多,且易被吸收。如果食品中钙量尚不足,可以补充钙剂。

2.蛋白质

蛋白质与氨基酸是骨有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但高蛋白饮食使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率降低,尿钙排出增多。蛋白质摄入量增加一倍,可使尿钙排出增加50%。多余蛋白质的摄入将增加负钙平衡(当人体内吸收钙小于排泄钙时,称之为负钙平衡状态。人进入老年期,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功能减退以及骨钙丢失的加速,吸收的钙不能补偿排泄钙,体内容易处于负钙平衡状态。这时机体为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就要动用骨库的钙来维持体内的钙平衡。虽然每日动用的骨钙是微不足道的,可是缓慢持续地动用骨钙,终究会使骨钙亏空,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等病理变化。)而长期蛋白质摄入缺乏,引起骨基质合成不足,新骨

形成落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因此应进适量蛋白质膳食。

3.钠的入量应控制

如进氯化钠食盐多,尿钠就排出多,由于尿钙和尿钠的排出机制是相同的,所以尿钙的排出亦会增多;肾脏每增加100mmol(2.3g)钠的排出,同时也有24-60mg钙的丢失,提倡进清淡低盐饮食。

4.维生素D

人的血维生素D3和D2分别约占90%和10%,前者主要由皮肤合成,后者由饮食获得。维生素D促进小肠和肾小管对钙的吸收,对骨有双重作用,即能促进骨形成,又能刺激骨吸收。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均有肠钙吸收减少,后者皮肤生成维生素D也减少,仅为年轻人的30%,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光照,每天晒太阳20-30分钟,以保证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肠钙吸收,增强肌力,预防摔倒。

5.维生素C

是参与骨组织中蛋白质、骨胶原、氨基多糖等代谢的重要物质之一,且对酶系统有促进催化作用,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向骨骼中沉积。缺乏维生素C将影响骨组织、毛细血管等代谢,骨基质、骨胶原合成减少,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骨质疏松、骨脆弱、骨折。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包括可食的野菜、野果),合理加工烹制,可以防治维生素C的缺乏。

6.维生素K

维生素K是谷氨酸γ羧化酶的辅酶,可参与骨钙素中谷氨酸的γ位羧基化,从而促进骨矿盐沉积,促进骨形成。 Feskanic等(1999年)对美国72327名护士(年龄38-63岁)进行饮食问卷调查,分析饮食中维生素K摄入与髋部骨折的关系,结果显示随访10年中共发生髋部骨折270例,维生素K摄入量超过109μg/d的护士经年龄校整后发生髋部骨折相对危险度下降30%,有显著意义。近期美国医学会已将饮食中维生素K摄入量参考值标准提高了50%,即19岁以后女性为90μg/d,男性为120μg/d。

综上所述,提倡进富含钙和维生素、低盐及适量蛋白质的膳食,有助于防治骨质疏松。

(二)运动

适量规则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可以增加骨峰值和减少及延缓骨量丢失。青春期和青春期前是骨发育的关键时期,提倡加强负重运动。2002年Petit等报告跳跃运动(每周3次,每次10分钟,共7月)对9-12岁在读女孩骨结构影响的一项研究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股骨颈和大转子间的骨密度明显增加,股骨颈部位的截面模量、横截面面积及皮质骨厚度均增加,表明运动不仅增加骨密度,也改善青春期初期女孩的骨结构和骨强度。运动可以提高睾丸酮和雌激素水平,使钙的利用和吸收增加,还可适当增加骨皮质血流量。肌肉对骨组织是一种机械力的影响,肌肉发达则骨骼粗壮、骨密度高。运动可使肌肉发达,增强肌力。

以上营养和运动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儿童—青年—成年—老年。

(三)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1.嗜烟

青少年和成人吸烟者常易患有低骨量,有吸烟习惯的妇女,绝经期的骨密度(BMD)低于不吸烟者5

-10%,老年时髋部骨折率也增加。嗜烟的妇女体形较瘦,而且易于早绝经。嗜烟(日至少20支)的男

女肠钙吸收常明显降低。

2.酗酒

过量酒精会损害肝脏,减少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的生成,影响肠道对脂肪、维生素D 和钙剂的吸收。过量酒精还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抑制骨形成。有报告酗酒者睾丸酮水平降低,皮质醇分泌过多。以上均可导致骨质疏松。

3.过量咖啡因

咖啡、茶、可口可乐中含咖啡因,摄入过量咖啡因增加尿钙的排出,还能轻度减弱肠钙吸收。如长期饮用咖啡,每日2杯以上,应同时注意补充钙剂,保证足够的钙摄入。

(四)避免应用诱发骨质疏松的药物的抑制作用使成骨细胞的增殖,骨胶原的合成都减少。主张应用激素3月就应检查骨密度,监测骨质疏松的发生。

1.糖皮质激素:为最易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近期研究认为不仅治疗量会造成骨质疏松,强的松日7.5mg的生理量也会引起骨质疏松,使用药物一年之内骨量丢失最多,尤其是6个月之内,严重者伴有骨折,多见于松质骨丰富的椎体和肋骨。诱发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对成骨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又能刺激破骨细胞,使骨吸收增加,还能使肠钙吸收减少,肾小管对钙回吸收减少和PTH(甲状旁腺激素)增加,近期研究证实对前列腺素E、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2.抗癫痫药:肝脏微粒体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介导药物氧化反应和类固醇激素在肝脏的转换,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诱导其活性,使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灭活和排泄加速,有报道8-70%的人出现血25(OH)D3水平下降,也有肠道对钙吸收减少。长期服药可诱发骨质疏松或骨软化。抗癫痫药应尽量使用最小剂量并注意监测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

3.长期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可促进骨吸收,骨丢失增加,骨密度降低。

4.肝素:长期和大量使用可诱发骨质疏松,接受肝素每日15,000-30,000单位6个月以上者,有自发性椎体或肋骨骨折发生的报道,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骨形成降低和骨吸收增加有关。低分子肝素引起骨质疏松者甚少。

(五)防止摔倒

摔倒常为发生骨折的直接诱因。老年人肌力软弱,反应和平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摔倒,应加强防范,如穿舒适防滑的鞋,走路时应注意地面障碍物,下雨下雪天避免外出,夜间忌在照明条件不好的地方步行,家中地面要平整,谨防地毯不平、卷曲,卧室至卫生间的通道要通畅,卫生间装节能灯,夜间有照明。服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药物者,当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服安眠药者切莫过量,当完全清醒后再迈步行走,有视力障碍或帕金森氏病者活动时应有人在旁照顾。

骨质疏松的防治药物

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有两大类,即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前者有双膦酸盐(羟乙膦酸钠、帕米膦酸钠、阿伦膦酸钠和利塞膦酸钠)、降钙素(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衍生物)、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后者有甲状旁腺激素、氟化物、活性维生素D和合成类固醇等。本文介绍钙剂补充、甲状旁腺激素和氟化物三种药物。其它骨形成促进剂如1,25(OH)2D3活性维生素D

将在另文介绍。

(一)钙剂

1979年Matkovic报道了南斯拉夫摄钙不同的两个地区居民骨密度及骨折的调查,高钙地区人群平均每日摄钙940mg,低钙地区人群平均每日摄钙445mg,高钙区居民掌骨骨密度高于低钙区,而股骨骨折率低于低钙摄入区人群,表明高钙摄入者骨密度较高,而骨折率有降低。Heaney等综合了1988-1992年间28项关于绝经后妇女晚期给予钙剂的影响的研究,其中23 项研究结果显示,摄入钙剂对增加骨量、预防骨丢失或骨折均有作用。成年妇女的雌激素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并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和老龄均出现钙吸收减少和尿钙排量增加,骨吸收有所增强,故应较成年期及时补充更多的钙剂,以预防或延缓骨量的丢失。

近期研究结果2001年澳大利亚Cleghorn等报道一项开放、钙加强奶预防早期绝经后妇女骨丢失的交叉试验。绝经5年之内的115名妇女,钙摄入≤1250mg/日,分为两组:第一组于第1年口服钙强化奶,每周3升,第2年停服钙强化奶;第二组于第1年不服钙强化奶,第2年服钙强化奶,每周3升,两组均观察2年。每例进行自身对照,服钙强化奶与不服钙强化奶时比较,发现腰椎骨密度升高(P=0.006)。马来西亚的中国绝经后妇女进钙量较低,200例年龄在55-65岁,绝经年限超过5年的妇女,服高钙奶粉(含元素钙1200mg/日)2年。与对照组比较,全身、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骨密度均有显著增高。美国Peacock 等人进行了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入选绝经后妇女316例,平均年龄73.7岁,男性122例,平均年龄75.9岁,参加试验时钙进量是546mg/日,血25(OH)D3水平为59nmmol/L。钙补充组每日服元素钙750mg,共观察4年。与安慰剂组比较,钙补充组的全髋BMD值明显升高,表明钙补充能够预防全髋骨量的丢失。研究同时发现血PTH和反映骨转换(旧的骨组织被破骨细胞破坏,在原位由成骨细胞形成新的骨组织。这种过程叫做骨的重塑,也叫骨转换。)的指标下降。另外有学者指出年龄大于70岁、体重指数(BMI)≤21Kg/m2的妇女每日补充钙剂1000mg和维生素D 800IU1年即能预防髋部骨量的丢失,并降低骨吸收指标血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水平。2002年瑞典一项1080例绝经后妇女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3年临床试验显示,髋部骨折的危险性下降27%。综上所述,足量的钙摄入可以降低血PTH水平和过高的骨转换,预防骨量丢失,减少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我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全国9万余人的调查结果,日进钙量仅405mg,赵氏、胡氏对北京中年和老年钙进量的调查分别为360mg和320mg,表明我国人群钙进量是相当低的,加之半数以上的人群存在乳糖不耐受,不能有效地从奶制品中吸收钙等营养物质,因此,当从食物中摄取钙量不足时,应补充钙剂。老年人和骨质疏松症病人钙的摄入量应当

≥1000mg/日。元素钙在碳酸钙、枸橼酸钙、氯化钙、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中含量分别为40%、27%、21%、13%、9.3%。服钙剂的时间,对胃酸缺少者,主张在进餐后立即服钙剂,该时胃酸分泌多,钙剂易被吸收。也有主张晚间睡前服钙剂,以减少后半夜骨钙的丢失。我国营养学会制定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2000mg/日,是指不会对某一人群中97-98%的个体造成健康危害的每日营养素摄入上限。美国国立卫生院报告补钙日1500mg连续4年,泌尿系结石的发生低于摄钙不足的人群。另一项9万多护士随访12年的健康数据证明,饮食摄入足量钙,症状性泌尿系结石病的发生率较低。主要是钙与肠道中草酸结合增加,导致草酸吸收和排泄减少,尿中草酸的减少抵消了高尿钙对形成草酸钙结石的作用。

(二)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PTH)是调节钙和骨代谢的主要肽类激素之一,它能精细调节骨骼的合成代谢及分解代谢过程。早在1929年至1937年间北美的不同实验室就报道甲状旁腺激素有明显地促进年轻大鼠的骨骼合成代谢作用,此后证实其有增加骨量,改善骨的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作用。皮下注射PTH,绝对生物利用度95%,随剂量增加,血PTH水平呈线形上升。20ug皮下注射后,30分钟达血PTH峰值。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半衰期分别为5分钟和1小时。

在骨质疏松病人行PTH治疗前后,人骨组织计量学和三维结构检测显示对皮质骨有合成作用,未见皮质多孔性增加,松质骨的微结构有改善。

不良反应,截止到2003年12月未见应用PTH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血钙浓度的改变各家报道不一,多数报道轻度升高,仍在正常范围,有短暂轻度高钙血症的报道,也有血钙下降的报道。迄今最大样本组(1637例)PTH20ug和40ug出现一过性高钙血症分别为11%和28%,一旦发生高钙血症,钙剂补充减量,如仍血钙水平高,PTH改为注射半量,停药者在两组分别为1例和9例。有恶心(5.3-8%)、头痛(5.3-8%)、小腿抽筋(0.7-3%)、头晕(9%),由于不良反应停药者占6-9.3%。

(三)氟化物

氟为骨形成的刺激剂,它的作用机理:1.氟能替代羟磷灰石中的羟基,形成氟磷灰石晶体,更能抵抗对骨的吸收;2.在机械外力作用下,氟磷灰石晶体能产生强大的电流,刺激成骨细胞,沿机械外力作用线方向的活动;3.氟化物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特异性磷酸-酪氨酸蛋白酶的合成,使成骨细胞内磷酸-酪氨酸蛋白的含量增加,是刺激成骨细胞有丝分裂的促进剂。

美国Mayo Clinic和Henry Ford两医院于1990和1991年首先报道日氟化物75mg和钙1500mg与安慰剂和钙1500mg两组的双盲对照试验观察4年,发现尽管椎体骨密度明显增加(9%/年),但椎体骨折并未降低,四肢骨量有所减少。而法国一组日氟化物50mg+钙1000mg治疗2年,椎体骨折发生有降低,认为其效果与氟化物剂量有关。随后氟化物日37.5mg和钙剂也证实椎体骨折发生有降低,表明低剂量氟化物可刺激骨形成,不干扰骨矿化,因而增加骨的强度,降低骨折发生。一氟磷酸谷酰胺(特乐定)+钙每次咀嚼后吞服1片,日3次(即每日摄入氟离子15mg,元素钙450mg),3年见腰椎骨密度较单服钙剂组明显上升。国内协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观察绝经后妇女服特乐定6月,腰椎骨密度平均上升2.5%,而服钙剂组有下降,两组有显著差别。

不良反应:1.主要有胃肠道症状:上腹痛、恶心、呕吐,用氟化物时25%的病人有上述不适。服一氟磷酸谷酰胺(特乐定)不良反应少。2.下肢疼痛综合症:最常累及跟骨,约10%-40%,与剂量有关,氟用量〈20mg/日时很少发生。周期性用药时发生率低,减量或停药后症状消失。出现疼痛可能的原因是①骨小梁的微骨折;②局部的成骨反应,可能伴随局部缺钙。3.矿化障碍,剂量大易致矿化障碍,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并同时服钙剂(日元素钙1000mg)和维生素D(400-1000IU)。

(四)绝经期妇女女性激素替代治疗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绝经后5~10年之间,随年龄增长,合并增龄性的骨骼变化,于70岁后

即成为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增龄性骨质疏松症)。不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或增龄性骨质疏松症,其后果均是在轻微外伤或体位变动时即发生骨折,由此而引起的疼痛、活动受限、合并症、以及死亡率增加等问题,对绝经后妇女的健康、寿命及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起,发现雌激素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因素,随即应用雌激素补充治疗(ERT)。大量的、以骨密度为终点的研究证明,雌激素可以预防绝经后的骨量丢失(1),从而预防发生骨质疏松症,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美国的“妇女健康启动”(Women’s health Initiative,WHI)研究则首次以骨折为终点的前瞻性研究证明,补充雌、孕激素可以降低髋部骨折发生率(2);因此,雌激素在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是勿容置疑的,是美国批准的绝经后骨质疏松预防药物(3)。

绝经后单独应用雌激素称ERT或ET(estrogen replecement therapy),为避免单一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增殖作

用而增加内膜癌风险,凡子宫未切除者均需并用孕激素,称HRT (hormone replecement therapy) 或EPT(estrogen progesterone therapy),ERT及HRT不仅可以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治疗绝经的相关症状也是其它药物不能取代的;此外,许多观察发现,ERT及HRT可以改善绝经后的血脂紊乱,推测具有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作用,因而,长期以来,ERT或HRT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方案。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过程较长,长期应用ERT或HRT的安全性如何?一直是相关专业十分关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只应用ERT,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上升,此后,凡是子宫未切除的妇女均联合应用孕激素,即HRT, 解决了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升高的问题(4)。再以后,乳癌发生率是否增加?进行了大量观察,但结果不甚一致。ERT及HRT对心血管病的保护作用,于1998年发表“心脏与雌/孕激素补充研究(Heart and estrogen /progestin replacement study, HERS)”(5)及2002年发表的“HERS 11”(6)后否定了它们对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作用,即已患病者不能防止其发作。2002年7月WHI发表了HRT的观察结果,显示基本健康的绝经后妇女应用HRT 5年中,心血管病发生率较安慰剂组增高,应用4年后乳癌增加等问题,从此,对HRT的安全性问题又引起了更为广泛的讨论。我个人学习有关资料后认为,评价HRT的利、弊,应基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HRT对骨代谢的影响、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以及各人的病情等多个方面考虑,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由医生指导应用,可以使绝经后妇女从HRT中获得其它任何药物都不能替代的效果。

绝经后应用ERT或HRT的依据

(一) 绝经后的性激素变化:妇女体内的性激素为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雌激素包括雌二醇(E2)、雌酮(E1)及雌三醇(E3);E2的雌活性最强,90%来源于发育中的卵泡,E1来源于卵巢及肾上腺者各占50%,雌活性次之,E3则为前二者的代谢产物,雌活性最低。绝经后,雌活性最强的E2显著降低,E1部分降低。孕激素来源于卵巢黄体,绝经后消失;雄激素来源于卵巢间质组织及肾上腺皮质,绝经早期变化不大,而于绝经晚期减少。因此,绝经后雌、孕激素的变化显著,由于对孕激素的研究较少,许多与绝经相关的变化,均认为与雌激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 绝经的相关变化及其与雌激素的关系:

1. 绝经症状:自绝经过渡期开始,由于性激素水平变化,即可出现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等症状;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急剧下降,症状持续或加重,严重者影响生活及工作,甚至丧失生活兴趣;对绝经后妇

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外源性雌激素可以有效治疗。虽然其它药物也可改善症状,但效果相差甚远,也缺乏其安全性资料,目前尚不能取代ERT或HRT;因此,ERT或HRT改善绝经后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是肯定的。

2. 泌尿生殖器官萎缩:出现外阴、阴道干燥,搔痒,性交困难或疼痛,以及尿频、尿急或反复性尿路感染等,补充雌激素后症状消失,感染减少,外阴阴道恢复到绝经前状态。

3. 骨量丢失,易于发生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多因素性疾病,但雌激素下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例如,绝经后骨丢失的过程与血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当血E2低于40pg/ml~80pg/ml时发生骨丢失。绝经5年内,雌激素下降速度最快,骨丢失量最多,年丢失率平均为2%,绝经5年之后,雌激素下降速度减慢,骨丢失率减慢为1%/年。补充雌激素后,骨吸收与骨形成恢复至绝经前状态,骨代谢保持平衡,因此ERT是从病因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以骨量为终点的观察显示,绝经早期应用HRT后,骨量不下降、或略上升,尤其腰椎显著。骨量反映骨强度的70%~85%,故有预防骨质疏松、以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

WHI中的HRT部分,研究终点之一是骨折风险变化,使用的HRT方案为:结合雌激素(倍美力, premarin)0.625mg/日及安宫黄体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MPA)2.5mg/日连续联合应用,平均5.2年后髋部骨折率降低,其风险比(Hazard Ratio, HR)为0.66,换算后,相当于1万名妇女服用雌、孕激素1年,10例发生髋部骨折,而安慰剂组发生15例,即少了5例;这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评价雌激素预防骨质疏松症效果的临床试验。

4. 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生率增加:

临床观察显示,与绝经前相比,绝经后妇女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有些研究提示,可能与雌激素降低有关,例如绝经后血脂紊乱,外源性雌激素可使之改善,从而推测,ERT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1998年HERS提出,HRT(药物及使用方法与WHI研究相同)对患有CHD的妇女并不能减少其发作,在用药第一年内,发病增加,而在第二年后发作减少;建议有CHD的妇女不应使用HRT,而已经使用者也不必停用。2002年发表的HERS 11则进一步证实,延长用药时间后,CHD发作并未减少,建议CHD患者不应使用HRT以防止其发病。

WHI以健康的绝经后妇女为观察对象,年龄为50~79岁,观察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上述的HRT方案对健康妇女CHD发作的影响,观察时间亦为5.2年,与安慰剂组相比,其HR为1.29,即发生率增加29%,绝对风险是1万名妇女应用HRT 1年,CHD发作较对照组多7例,提出HRT不能用于CHD的一级预防;从此,HRT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被全部否定,尽管此观察中也发现了血脂改善。对此,也有文章指出,WHI 研究虽是一个样本量大、观察时间长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但是有些结论的说服力不强(7),例如观察对象的年龄较大(平均63岁),而临床应用HRT多在50岁前后开始,两个年龄组的CHD风险不同;此外,观察对象中并非全为健康妇女,而是包含了血压较高、已患冠心病、高血脂或患有糖尿病者等,它们本身就是CHD的高危因素,不能代表健康妇女应用HRT的结果。因此,HRT对心血管的作用还不是最后结论。目前主张,不应为了预防CHD而应用HRT。

5. 绝经后记忆力下降、女性患老年痴呆症者多于男性的原因,有遗传基因的作用,可能亦与雌激素降

低有关;有限的资料显示,补充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的记忆力下降及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力有改善作用,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WHI研究也发现,HRT组的结肠癌较对照组减少。

HRT的风险

(一) 子宫内膜癌:已如上述,当子宫完整者单纯应用雌激素(ERT)时,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增加;并用适当剂量、适当时间的孕激素(即HRT)后即可避免。WHI研究也证实了此结论。

(二) 乳癌:雌激素与乳癌的关系,一直是应用ERT及HRT的重大课题之一。多数资料提示,连续应用5~10年以上者,乳癌发生率略高于未使用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1993~1998年间开始的WHI研究,其中HRT的对照研究中(WHI内容之一),共收集健康的绝经后妇女16608例,HRT组8506例,安慰剂组8102例,年龄为50~79岁,其目的在于确定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上述HRT方案(倍美力0.625mg/日+安宫黄体酮2.5mg/日连续联合应用)的安全性问题,侵袭性乳癌发生率是其主要的观察终点之一,计划研究8.5年。但于2002年5月,即平均应用5.2年时,试验的安全监察委员会决定停止试验,原因是已观察到这种方案的风险超出了予计的风险范围,其中乳癌的HR为1.26,经换算,每1万个妇女应用HRT 1年,较安慰剂组多发生8例侵袭性乳癌;其特点是,用药4年之后乳癌始增加。乳腺原位癌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已切除子宫者只用ERT的试验组,未发现乳癌增加,(尚未见正式文件发表)。那么,乳癌增加的起因是雌激素?还是孕激素?或者还有其它原因?目前不能确定。

(三) 血栓栓塞性疾病:因雌、孕激素作为口服避孕药具有增加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绝经后妇女应用HRT时,此类病史及近期有相关倾向者均为HRT的禁忌症。WHI研究中,HRT组肺栓塞及中风者各增加8例/10000妇女/年;应当引起注意。

HRT对绝经后妇女有利有弊,如何选用

ERT及HRT经历了60多年的临床应用,其利、弊已十分明确,因为应用的好处远大于其风险,应用仍在继续。WHI 的HRT试验停止,是因为按设计方案已经可以作出结论,而不是停止应用HRT,此试验再一次证明HRT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肯定的效果,总的死亡率不增加,但应重视其风险,不应盲目或随便使用。应用原则是:有适应症、无禁忌症、而且风险小者可以应用,无适应症、又有风险者不应使用。例如:

(一) 绝经后妇女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同时患有绝经症状,如果没有应用雌、孕激素的禁忌症及乳癌高危因素者,HRT是最好的选择。

(二) 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又伴有绝经症状,但有HRT禁忌症者,不应使用。无禁忌症,但有乳癌风险者,应慎用。

(三) 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但无绝经症状者,不必应用HRT预防骨质疏松症,可选用非激素类药物。

(四) 没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又无绝经症状(即无适应症)者,不必应用HRT。

(五) 为预防CHD及延长寿命,不应使用HRT。

(六) 为提高生活质量,要求应用HRT者,应了解应用HRT的风险,并与其它的代用品比较,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应用。

如何应用HRT

(一) 绝经早期应用:由于绝经的相关症状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性腺功能衰退开始至完全丧失为止的一个转变时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持续数年之久。)及绝经早期(一般指绝经后5年之内),而绝经后骨丢失快速期也在绝经早期,此时应用HRT既能控制症状、又能最有效地预防骨丢失,而发生乳癌的风险是在应用4年以后,因此,此阶段应用的意义最大,也比较安全。

(二) 绝经晚期:如绝经症状已经消失,为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以使用非激素类抗骨吸收制剂,如双磷酸盐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Raloxifene,易维特)。泌尿生殖道萎缩问题,可以经阴道应用雌激素,此途径应用对全身的雌激素水平影响较小,但长期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尚未证实。

阴道及外阴使用不吸收的雌激素制剂(更宝芬胶囊及软膏)则更为安全。

(三) 不能耐受非激素类药物(如双磷酸盐类或易维特)、又无乳癌及CHD危险因素者,选用HRT预防骨质疏松症是合理的。

(四) 为避免风险,有HRT适应症者,可以应用小剂量雌、孕激素,并与非激素类抗骨吸收制剂合并应用。因为副反应与剂量相关,WHI的结果来自倍美力0.625mg/日与安宫黄体酮2.5mg/日联合口服应用的资料,其结论不代表其它剂量、其它制剂、其它用药途径的结果,因此,减少用药剂量可能减少上述的风险。

(五) 应用中,必须定期(至少一年一次)随诊,如发现剂量不当,或出现了不适于应用的情况,应及时改变用量、改变用药途径(如经皮应用),乃至停止使用等。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发表的关于骨质疏松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共识,认为本病的特征是骨强度的损害,骨折的危险性增加。骨强度主要反映骨密度和骨质量的整和。骨质量包含骨结构、骨转换、损伤的积累(如微骨折)、骨矿化和骨材料即胶原及矿盐的特性等。 骨质疏松症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愈来愈突出的问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日益增多。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病中的常见病,1996年起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如何早期防治本病已开始被医学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关注,今后会越来越受重视。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 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骨小梁变细、变薄,可以使其改善、增粗和变厚,从而增加骨量,增强抗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但尚不能使已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一旦骨小梁明显纤细而断裂,就难以使其连接复原。因此对本病应及早预防,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和实际。 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最重要目的是防止骨折的发生,如何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争取获得满意的骨峰值(人体30岁左右骨的形成和分解基本达到了平衡,骨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称之为骨峰值),二是预防和减少骨量的丢失。骨峰值决定于遗传因素(70-80%)和环境因素(20-30%),环境因素中已被证实足量钙的摄入和规则的负重锻炼利于建立理想的骨峰值。预防骨量的丢失,主要应及早识别和积极处理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采取一般措施和抗骨质疏松药物两方面的综合防治。 一、一般措施 (一)营养 1.钙: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99%的钙存在于骨和牙齿。骨骼的钙量在出生时约25克,成年时1500-2000克左右。成人骨的成分钙盐约2/3,骨基质为1/3。峰值骨量多数报道在20-40岁年龄段,其中90-95%在20岁以前形成,尤其在12-14岁间骨量增速最快。多项研究证实自幼足量钙摄入能获得满意的骨峰值。足量钙的摄入在成年期可维持骨量,绝经后和老年期可减少骨量的丢失,降低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我国营养学会对钙的推荐量为每日800mg。应多进含钙量丰富的食品,牛奶和奶制品中钙含量多,且易被吸收。如果食品中钙量尚不足,可以补充钙剂。 2.蛋白质 蛋白质与氨基酸是骨有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但高蛋白饮食使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率降低,尿钙排出增多。蛋白质摄入量增加一倍,可使尿钙排出增加50%。多余蛋白质的摄入将增加负钙平衡(当人体内吸收钙小于排泄钙时,称之为负钙平衡状态。人进入老年期,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功能减退以及骨钙丢失的加速,吸收的钙不能补偿排泄钙,体内容易处于负钙平衡状态。这时机体为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就要动用骨库的钙来维持体内的钙平衡。虽然每日动用的骨钙是微不足道的,可是缓慢持续地动用骨钙,终究会使骨钙亏空,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等病理变化。)而长期蛋白质摄入缺乏,引起骨基质合成不足,新骨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docx

精品文档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转载 ) (一 ) 目前国内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成药 1、健肾地黄丸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山药、泽泻、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菟 丝子等。 【用法与用量】水蜜丸,每 6 粒重 1 克。口服,每服60 粒( 10 克),每日 3 次,空腹淡盐水送服。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腰膝酸软、 乏力倦怠、眩晕、耳鸣为主者。 2、归肾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当归、菟丝子、杜仲、茯苓等。 【用法与用量】水密丸,每丸重9 克。口服,成人每服 1 丸( 9 克),每日 3 次,空腹淡盐水送下。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眩晕、腰膝 酸痛、耳鸣、夜尿清长、便溏为主者。 3、苁蓉健肾丸 【药物组成】肉苁蓉、锁阳、莲须、熟地黄、茯苓、菟丝子、首乌、淫羊藿、白术、枣仁、 羊睾丸、羊鞭、猪脊髓等。 【用法与用量】水丸,20 粒重 1 克。口服,每次 3 ~ 9 克,每日 2 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能与主治】补肾壮阳,健骨强筋。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腰痛腰 酸,以酸软为主,腿腰膝无力,畏寒肢冷为主者。 4、鱼鳔补肾丸 【药物组成】鱼鳔胶、肉苁蓉、当归、茯苓、潼蒺藜、枸杞、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淮 牛膝、莲须、杜仲、补骨脂、肉桂、附片等。 【用法与用量】大蜜丸,每丸10 克,口服,每次服 1 丸,每日2~ 3 次。 【功能与主治】温补下元,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以腰痛 绵绵,酸软无力,形寒畏冷,脉沉细而迟为主者。 5、复方补骨脂冲剂 【药物组成】补骨脂、锁阳、续断、狗脊、赤芍、黄精等。 【用法与用量】冲剂,每袋重20 克,口服,每次服20 克( 1 袋),每日 3 次,空腹淡盐水送下。

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防治手册2013版摘录

骨质疏松症 一、定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二、分类: 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生理性退行性病变,约占所有骨质疏松症的90%以上;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它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家族遗传病史,女性多于男性。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女性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为:周身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受限等。 1、周身疼痛: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的症状。以腰背痛最为多见。另一个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是骨折。因为疼痛,患者常常卧床,运动减少,常常导致随后出现的周身乏力感。 2、身长缩短、驼背:在无声无息中身高缩短,或者驼背是继腰背痛后出现的重要临床体征之一,有时身高缩短5-20cm不等。 3、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重的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好发部位为胸腰段椎体、股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踝关节等。 4、呼吸障碍:严重骨质疏松症所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常导致脊柱后凸、胸廓畸形,胸腔容量明显下降,有时可引起多个脏器的功能变化,其中呼吸系统的表现尤为突出。 四、峰值骨量: 在女性28岁、男性32岁以前,骨量处于增长年龄段,在随后

7-8年为峰值年龄段。峰值骨密度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但也受后天营养、运动、光照、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快速增长时期和绝经前后应该适当干预估量变化。 女性绝经后第一个10年骨丢失最严重,尤其在绝经后头3-5年中骨量丢失更快。 五、发生机理和病因: 成年期前获得的峰值骨量的高低和成年后的骨量丢失的速度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两个重要因素。下列因素影响峰值骨量和骨量流失速度: 1、活性D减少; 2、甲状旁腺激素增加; 3、降钙素减少; 4、性激素减少; 5、维生素K2减少; 6、皮质类固醇升高; 7、遗传因素; 8、有多种成骨细胞因子及破骨细胞因子对骨形成与骨吸收有 着调节作用; 9、营养因素:钙减少、蛋白质减少; 10、运动和失重(制动); 11、吸烟、嗜酒、过多的咖啡因摄入。 六、诊断: 1、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依据:测量骨密度数值下降及/或低能量外伤后出现的骨折(脆性骨折)。 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使用双能X线设备(DXA)测得的腰椎L1-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低于峰值骨量2标准差(-2SD),或者骨量下降25%,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普通X线片一般骨丢失超过30%以上才能被发现。 2、实验室检查: 检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血尿中有关矿物质含量与钙、磷代谢调节指标,以评价骨代谢状况。临床常用的

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据调查,近年来,我国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有资料统计,对此,重庆同康骨科医院专家表示:这不仅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人们缺乏骨质疏松的预防常识。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是缺钙;其雌激素可以保持骨中钙的含量,保持骨的坚硬度。缺乏运动者容易得骨质疏松症。运动会刺激骨的代谢,增加骨量,并能减少脱钙。骨质疏松症还可能会遗传。曾有人研究过,有骨质疏松妇女的女儿也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同卵双胞胎骨量很接近,而异卵双胞胎骨含量差异较大,说明骨质疏松有遗传性。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尿病等症的妇女也容易得骨质疏松症。 (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 (2)控制吸烟量: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 ,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 ,喝浓咖啡能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 ,摄取过多的盐以及蛋白质过量亦会增加钙流失。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形成上述不良习惯。 (3)适当运动。运动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进行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 ,都有利于钙的吸收。因此,适当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亦是有益处的。 (4)防止缺钙。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6)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是简单易行十分有效的措施,妇女可根据自己爱好、兴趣及客观条件选择一项体育活动,持之以恒。

16.骨质疏松症的营养与运动干预

骨质疏松症的营养与运动干预 骨质疏松症的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即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中年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积极采取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预防和治疗与骨质疏松症发生有关的疾病占适量运动能够增加骨骼中钙的沉积,有利于改善和维持骨结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措施包括: 2)合理膳食 ⑴每天饮用奶类:我国居民的膳食普遍缺钙,属于低钙高磷膳食。我国成人膳食中钙摄入约400~500mg/d。在天然食物中,牛奶的钙含量高,而且容易吸收,被认为是最好的钙源。建议每天至少饮用500ml鲜牛奶。补钙同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尤其对于户外活动少的人群尤为必要。长期足够的牛奶摄入是保证人体终生足够钙摄入、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膳食措施。此外,牛奶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与激素的作用机理不同,牛奶会降低骨转换,这对防治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有重要意义。 ⑵每天吃大豆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含钙量较多,是物美价廉的补钙食品。大豆中金雀异黄酮的含量较高,它是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作用。 ⑶经常吃适量的动物性食品: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品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适量进食动物性食品是保证人体蛋白质需要的重要措施,但高蛋白摄入是骨质疏松症的膳食危险因素,而且动物蛋白质诱导高尿钙的作用大于植物蛋白质。所以,过量进食动物性食品不利于保持钙的平衡、不利于防治骨质疏松症。 ⑷多吃蔬菜、水果:不但有利于防治骨质疏松症,而且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但是,一些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茭白、冬笋等)含草酸较多,能与钙结合形成不溶解的草酸钙,影响和阻止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在食用它们之前,先用水煮一下,以去除蔬菜中的草酸。 ⑸吃清淡少盐的膳食:钠的摄入量与骨质疏松症有密切关系,不宜过多摄入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脂肪摄入过多导致游离脂肪酸过多,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的钙皂,可从粪便中排出。 ⑹饮酒应限量,少喝碳酸饮料和咖啡等。 3)加强身体活动 运动干预已被认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骨质疏松症预防手段。年轻时期的体育锻炼可提高骨质的峰值,各种活动都能使骨矿密度增加,其机理包括调节性激素、增加骨血流量、对骨产生机械应力、增进骨发育、提高骨钙阈值、促进钙吸收和利用及在骨的沉积、增加肌肉力量等。 制定运动方案时重点放在增强肌肉和平衡方面。运动种类包括快步走、慢跑、做各种运动操、游泳等,每周运动最好3~5次,每次运动(特别是在户外)时间为40~60min,运动强度宜选择中等为好。同时,运动必须持之以恒。 4)多晒太阳 每天晒1小时的太阳。人皮肤中含有7-脱氢胆固醇,只有通过紫外线的照射后,才能转化为维生素D3,维生素D3有促进钙在小肠的吸收的作用。多接受阳光照射,可促进维生素D3的合成,从而增加钙从小肠的吸收。晒太阳要尽量使皮肤直接与阳光接触,不能隔着玻璃晒太阳。

(完整版)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李全民 写在课前的话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疾病。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易发生骨折,危害较大。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一旦患病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治疗。本课介绍的重点内容是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通过学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危害及诊断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 WHO定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NIH认为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来体现。由于这种疾病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易发生骨折,所以其危害比较大。 (二)骨质疏松的危害及规范治疗必要性 骨质疏松的第一个特点是发病率高,有资料统计60岁以上骨质发生率是女性56%,男性29%;大于65岁的骨质疏松患者,70%的骨折可以归因于骨质疏松。第二个特点是致残率高, 1/4的人需要家庭护理,长期卧床带来褥疮、肺炎、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等。第三个特点是死亡率比较高,髋部骨折两年内的死亡率是25%。所以骨质疏松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危害较大,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治疗。 (三)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思路

骨质疏松临床诊疗的思路是早期要看有无危险因素,有无临床表现,据此进一步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诊断以后制定治疗方案或治疗原则。同时要进行早期的识别和筛查,然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后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预防骨折初次和再次发生。很多骨质疏松没有症状,有一部分人有疼痛感觉,所以最常见的两个治疗目标第一个是针对疼痛,消除疼痛,第二个是最终目标治疗骨折。对于低骨密度,没有骨折的病人干预的目的是要预防和减少发生第一次骨折。如果病人已经发生了一次骨折,治疗目的要预防发生第二次骨折,所以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预防骨折的初次发生和再次发生。 二、抗骨质疏松的规范治疗 (一)抗骨质疏松需治疗的人群

防治骨质疏松的五项措施

一防治骨质疏松的五项措施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主席约翰.凯尼斯表示,骨质疏松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全球50岁以上女性中,因为骨质疏松症而发生骨折的占三分之一。骨折容易致残,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早亡危险。然而,很多女性对“更年期之后,女性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症危险增大”并不了解,预防措施几乎为零。美国“健康日”网站最新载文,刊出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出的有益于女性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流失和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五在应对策略。 1:积极锻炼女性每周应锻炼三四次,每次30-40分钟。锻炼项目可以多样化,抗阻训练和力量训练相结合。如举哑铃、仰卧起坐、健身器材运动、武术和瑜伽等。 2:吃有益于骨骼健康的食物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饮食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女性还应该多吃各种水果蔬菜。另外,补充维生素D也十分关键,每天晒太阳15分钟,日常饮食可多吃奶制品、鱼类、鱼肝油、坚果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者适当补充维生素D补剂。 3:改掉吸烟、酗酒等坏习惯要保护骨骼健康,必须彻底戒烟。酗酒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另外,防止身体偏瘦也重要。体重偏轻的女性比体重正常的女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4:了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了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对预防该病十分关键。骨质疏松症的常见风险因素包括:45岁前绝经、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骨关节或吸收不良综合征(腹部疾病或克罗恩病等)等病史。发生过骨折或者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也是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 5:检查骨骼健康状况女性一旦到了更年期,应该看医生,检查骨骼健康状况,评估骨折风险。确诊患有骨质流失的女性应该遵照医嘱积极坚持治疗。 二小药膳 紫苏生姜红枣汤 原料:鲜紫苏叶10克、生姜3块、红枣15克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试题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考试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多选题,每题3分 30分) 1、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A: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 B:畸形、疼痛、反常活动 C:畸形、疼痛、弹性固定 D:高热、寒战、腹痛 2、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为发生(),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 A:椎体骨折 B:髋部骨折 C: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 D:腕部骨折 3、骨质疏松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 A:男性儿童和老年妇女 B:青年和男性成人 C:儿童及妇女D: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4、治疗骨质疏松症抗吸收类的药物有()。 A.双磷酸盐类 B.地舒单抗 C.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D.钙离子拮抗剂 E.钙剂 5、下列对激素替代治疗描述正确的是()。 A.雌激素类单独或与孕激素类或替勃龙联合治疗能够增加骨量 B.研究表明结合雌激素可降低任何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C.雌激素类发挥抗骨折效应的同时也能够增加结肠癌风险 D.雌激素同时也增加乳腺癌、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和血栓事件风险 E.雌激素或雌激素联合孕激素疗法不适于治疗或预防骨质疏松症。 6、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诊断指标是()。 A.X光片 B.骨密度测定 C.MRI核磁共振检查 D.血电解质检查 E.CT检查 7、骨质疏松症的饮食疗法主要有()。 A.增加富钙饮食如牛奶及奶酪 B.低盐高蛋白 C.减少富含磷饮料如碳酸饮料 D.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如VitD 、Vit K、及Vit B12 E.经常补充骨头汤 8、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元素钙) 摄入推荐量()。 A.600mg B.800mg C.1000mg D.400mg E.1200mg 9、老年人因缺乏日照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剂量可为()。 A.200-400IU、400-800IU B.200-400IU、800-1200IU C.400-800IU、800-1200IU D.400-800IU、800-1000IU 10、双磷酸盐类的主要作用是。 A.抑制骨转换 B.促进骨形成 C.抑制骨形成 D.抑制骨吸收 E.促进骨吸收 二、判断题(每题3分 30分): 1、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2、富含钙、高蛋白质、低盐的均衡饮食对预防骨质疏松有益()。 3、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充足光照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关键作用()。 4、相对不治疗而言,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但早诊断和早治疗会大大受益() 5、老年后积极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坚持钙和维生素 D 的补充可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 6、高龄、低体重女性尤其需要注意骨质疏松,此外,缺乏运动、缺乏光照对年轻人来讲同样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7、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 8、治疗骨质疏松症就是补钙()

骨质疏松治疗仪操作流程

骨质疏松治疗仪操作流程 转抄并核对医嘱 ↓ 核对床位、姓名、作好解释 ↓ 评估患者病情、配合能力等,告知治疗目的及方法 ↓ 协助病人进入骨质疏松治疗室,交待注意事项,取平卧位 ↓ 接电源→打开总开关→输入密码→根据病情设置频率、强度、时间、开始治疗,观察病人舒适度 ↓ 治疗结束,自动停止,扶病人离床,关机,交待注意事项。

神灯治疗操作流程 转抄并核对医嘱 ↓ 核对床位、姓名、作好解释 ↓ 评估患者病情、照射部位及配合能力 ↓ 告知神灯照射的方法及目的 ↓ 取舒适体位,暴露照射部位,如为伤口:观察伤口情况,如伤口敷料 湿润,应先换药,冬天注意保暖↓ ↓ 再次核对床号、姓名等 ↓ 神灯移至床边:→插上电源→预照→固定发热盘于照射部位上方,照射时间15-30分钟(发热盘离伤口高度以病人对热的耐受度为标准),治疗进行中,应随时调整发热盘高度,避免烧伤。 ↓ 照射完毕,关电源,整理床单位,告知注意事项。

红外线(偏振光)治疗仪操作流程 转抄并核对医嘱 ↓ 核对床号、姓名、作好解释 ↓ 评估患者病情,照射部位皮肤,配合能力等,告知注意事项 ↓ 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 将红外线(偏振光)治疗仪移至床边,→插上电源→启动红外线(偏振光)治疗仪→调整转式→设置频率和时间→将红外线(偏振光)发射器移至照射部位上方,开始治疗。 ↓ 照射完毕,关电源 ↓ 整理床单位及用物,告知注意事项

中频治疗仪操作流程 转抄并核对医嘱 ↓ 核对床号、姓名、作好解释 ↓ 评估患者病情、配合能力等,告知治疗目的及方法 ↓ 病人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 将中频治疗仪移至床边,→接电源→将输出电极片固定在治疗部位→启动治疗仪→设置输出模式→设置时间→调节电流强度→开始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病人舒适度 ↓ 治疗结束后,自动停止,取下电极片,整理床单位,交待注意事项

骨质疏松治疗方法

老年骨质疏松治疗办法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有的人补了几年钙,还是骨质疏松,这就是酸性体质在作怪。酸性体质把人的血钙中和,沉淀了,不管用了。血钙低了,里的钙就会跑出来补充血钙,结果又被酸性物质中和了,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酸性体质要想,必须先纠酸,改善酸性体质,补钙才能成功。酸性体质除了造成以上疾病外,还容易失眠、多梦、疲劳、、四肢麻木、怕冷、便秘、腹泻、急躁、身体肥胖、等。 预防骨质疏松 (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于,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 (2)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 ,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 ,喝浓咖啡能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 ,摄取过多的盐以及过量亦会增加钙流失。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形成上述不良习惯。 (3)运动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进行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 ,都有利于钙的吸收。运动中、直接作用于骨骼的牵拉 ,会有助于增加。因此,适当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亦是有益处的。 (4)防止还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要防止病从口入。 (6)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药物处方 1.,该药是用来治疗的,是唯一的口服骨肽制剂,能直接到达骨质疏松部位,靶向性好,含有多种骨生长因子。 2.阿伦膦酸盐(alendronate):商品名Fosamax抑制破的作用,同时具有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问题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问题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问题 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引起疼痛、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合并症,增加妇女患病率及死亡率,需积极预防及治疗。预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骨峰值及减少骨丢失率;治疗则应继续采用减少骨丢失的措施,还需药物治疗增加骨量,防止再次发生骨折。骨吸收抑制剂可预防骨丢失,骨量增加较少;骨形成刺激剂增加骨量较多,但应用经验有待积累。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刺激剂 课前问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还 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A、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B、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A、以欧洲国家居首位 B、以亚洲国家占首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由绝经引起,一般发生于绝经后5-10 年之间,是最多见的一种骨质疏松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症称为增龄性骨质疏松症,或退行性骨质疏松症;而由各种疾病、或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增龄性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区别,以

便正确地采用防治措施。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后果及防治意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不良后果是骨痛、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合并症。西方妇女在50岁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终生危险性大约为40%,相当于心血管病的危险性,高于乳癌(1),我国北京城区50岁以上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率为88/10万(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今后5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人数将继续增多,其中的一半发生在亚洲,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防治目的是减轻痛苦,预防发生骨折,从而提高老年妇女生活质量,减少妇女死亡率。 骨质疏松症脊柱骨折进程(40岁、50岁、60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方法一.提高骨峰值 骨峰值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高骨量,一般于25-35岁之间达到,骨峰值高者,经历增龄及绝经的影响后骨量仍能保持在骨折阈值之上,而骨峰值低者则相反,易发生骨质疏松症。遗传因素决定骨峰值的70%左右,不能改变;而后天的营养(合理饮食)及生活方式(运动、忌不良习惯)可影响骨峰值的20-30%,可以人为改变。二.减少骨丢失率生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DOC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程琛 19920102203330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据调查,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状况堪忧,本文将对骨质疏松症的现状、预防和治疗进行简单介绍。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 1、骨质疏松现状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而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 据统计,我国60~69岁的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达50%~70%,老年男性为30%。同样,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医疗费用也不容小视,北京地区2005年实际医疗费用支出为131亿,北京每年仅50岁以上新发骨松性骨折病人数超过1.7万,北京每年因骨质疏松骨折增加医疗费用超过5.1亿。专家认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 但是一项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的治疗情况与患病率却继而相反。专家指出,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危害之所以如此大大,其原因与这种对于骨质疏松治疗的忽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在50岁以上妇女中的患病率约为1/3,80岁以上妇女患病比例超过2/3。许多人把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年老的必然表现而未予重视,其中3/4的骨质疏松患者从未就医。 2、骨质疏松的预防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综述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综述 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系统性、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目前,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大致有以下三类:促进骨矿化类药物;刺激骨形成的药物;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关键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健康问题,目前全球发病率已超过25%,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骨质疏松患者9 000 万,占总人口的7.1%,预计到2050 年将增加到 2.21 亿,那时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所以研究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基础治疗”及“强力治疗”两种治疗方案。基础治疗是“钙+维生素D”营养或“钙+维生素D”治疗。一般来说,“基础治疗”比较安全,很少有副作用的发生,但是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率的效果尚不肯定。强力治疗包括双磷酸盐类药、降钙素类药、绝经后的雌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等。一般认为这些药物能有效提高骨密度,较快地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并能有效降低骨折率,但需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才能避免副作用的发生。临床还流行着“三联疗法”:一是钙+维生素D+周期性的双磷酸盐/降钙素的应用,适合于老年性的骨质疏松合并疼痛较明显的患者。二是钙+维生素D+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则较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可使雌激素对于骨的有益作用最大化,又能有效避免其对乳腺和子宫的副作用,有取代传统女性激素替代治疗的趋势。现将目前临床上预防、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促进骨矿化的药物—钙剂和维生素D 钙制剂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为肯定的药物之一,目前市售钙剂有无机钙类、有机钙类、有机酸钙类、中药钙制剂类等,在选用钙剂时尽量选用钙元素含量高、水溶性好、生物利用度好、口感佳且价廉及服用方便的钙剂。维生素D 的缺乏将导致肠道对Ca2+ 的吸收减少,血钙浓度下降,进而刺激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升高和骨损失。维生素 D 对老年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和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均能起到维持骨量、减少骨丢失、降低骨折的效果;研究表明,钙剂的补充只是骨质疏松治疗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其单用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同时服用钙剂和维生素 D 可预防骨折的发生,但单用维生素 D 不能预防骨折的发生,每日补充维生素 D 可增加钙的吸收与利用。 2 刺激骨形成的药物 2.1 氟化物: 近年来氟化物治疗骨质疏松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是因为发现应用氟化物治疗的患者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并未减少。氟化物与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或雌激素受体调节药雷洛昔芬联合应用,对升高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2.2 甲状旁腺激素 研究表明,PTH既具有刺激骨质吸收的功能,又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功能。特立帕肽使椎骨骨矿物质密度(BMD)的增加量超过所有抗骨吸收的药物,对骨骼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其治疗对象是患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特立帕肽和雷洛昔芬合用,可明显增加腰椎和股骨BMD,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用特立帕肽。Koval等[1]报道,特立帕肽可引起大鼠骨肉瘤发生率增加,且与剂量和给药持续时间有关。因此,特立帕肽在临床上是否有致骨瘤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防治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防治 骨质疏松,简单地说就是单位体积内的骨量明显减少了,骨的微小结构遭破坏,从而增加了骨的脆性。骨质疏松是一种与老化有关的过程,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造骨功能减退,越是高龄,骨流失得越多,越会出现骨质疏松症,这也是与老年人的生理代谢发生了许多变化有关。 一.骨质疏松的症状: 1.骨痛骨痛是骨质疏松症的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其主要原因有3点:①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小梁的吸收,断裂,骨皮质变薄,穿孔,从而引起全身疼痛;②在应力作用下,由于骨强度明显下降导致椎体楔形变或鱼尾样变形而引起疼痛;③由于骨骼变形,导致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张力出现变化。肌肉易于疲劳,出现痉挛,从而产生肌膜性疼痛。疼痛最常见的部位是腰背部、肋部及髂部,胸背部严重畸形时,全身各处均有疼痛。 2.身长缩短,驼背由松质骨和皮质骨组成的骨骼中,松质骨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改变。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而且支持整个身体,容易产生身高变矮等症状。椎体平均高度约2cm,骨质疏松时骨小梁破坏,数量减少,强度变弱。易于导致椎体变形。在严重骨质疏松时,整个脊柱可缩短约10~15cm。研究发现,妇女在60岁以后,男性在65岁以后逐渐出现身高缩短。女性在65岁时约缩短4cm,75岁时缩短约9cm。椎体压缩,但后结构如棘突、椎板、椎弓根并未压缩,从而造成整个脊椎前屈和后突驼背畸形,驼背越重,腰背痛的症状也明显。由于受力的原因,有些患者还伴有侧凸畸形。 3.骨折有研究证实,骨密度每减低0.1g/cm2(或低于峰骨量2SD)骨折危险性就增大1.5~2.5倍。发生时间多在绝经后5~8年,骨折的主要症状为疼痛。轻者常无明显感觉、重者压缩性骨折立即疼痛,约持续3~4周后逐渐缓解,以后遗留驼背、身高下降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首先发生在松质骨区域,导致骨小梁吸收,断裂,数量下降,同时在皮质骨区域出现穿孔,皮质变薄,从而造成骨质疏松性骨折易于出现在富含松质骨的胸腰椎、髋部、桡骨远端以及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常见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Colles骨折、肱骨颈、肱骨髁上骨折、踝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股骨髁上骨折等。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特点:在扭转身体、持物、开窗、室内日常活动、跌倒等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 4.呼吸系统障碍骨质疏松所造成的呼吸系统障碍,主要是由于脊柱畸形和胸廓畸形所造成的。虽然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及发绀等症状较少见,肺功能测定可发现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减少。 二、老年人骨质疏松防治: 人到老年,骨骼的保健是个重要课题。老人骨质疏松,预防重于治疗,重点要防止骨质进一步快速流失,要保护好脆弱的骨质。而维护一副质量完好的骨骼,就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做起。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骨质疏松症预防的紧迫性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 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常见部位是骨椎、髋部和前臂远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费用高昂,造成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尽早预防可以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即使发生过骨折,只要采用适当合理的治疗仍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内分泌(甲亢旁Cushing综合征性腺功能减退症甲亢催乳素瘤和高催乳素血症Ⅰ型糖尿病生长激素缺乏症) 血液病(浆细胞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淋巴瘤镰状细胞贫血和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青少年骨质疏松症、青壮年成人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必要性和有利性 ?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低落是引起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由于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导致绝经后妇女特别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尤其在绝经后5年中,有显著的骨量丢失,每年骨量丢失常为2%~5%,每年骨量丢失超过3%,称为快速骨量丢失。 绝经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必要性和有利性 ?雌激素缺乏引起1,25双羟维生素D3的生成与活性降低,致使肠道对食物中钙质吸收减少。 ?雌激素缺乏,增强骨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使骨增多。 ?雌激素缺乏还可能直接抑制骨细胞的活性,使骨形成不足。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疼痛表现 ?骨质疏松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骨质疏松症的脊柱变形表现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 ?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小知识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小知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而容易发生骨折。如同朽木中空,干枯老化,轻微摇动或即使无任何外界作用也会自行产生裂缝或折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越来越明显,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多。据统计,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约有7500万人患骨质疏松,每年大约有250万骨质疏松患者因发生腰部、股骨上端及手腕骨折而致残。此外,还有15%~20%的病人会因各种并发症如静脉血栓栓塞、感染等导致死亡。所以说,骨质疏松症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骨折。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绝经后的妇女、老年人,也见于有慢性内科疾病的病人,如慢性胃肠道疾病者、慢性肝胆疾病者、慢性肾病者、类风湿关节炎者及氟骨症者;内分泌紊乱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皮质激素增多症等的患者;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病人及骨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血液病的病人;长年服用激素或服用抗癫痫药或应用肝素等药物的病人;长期卧床不起、骨折肢体不能活动、宇航员在太空中失重等原因也可引起骨质疏松症。 ? ?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M―1SD 正常 ?M―1SD~2SD 骨量减少 ?M―2SD 骨质疏松症(根据诊治的要求分为轻、中二级) ?M―2SD 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注:峰值骨量(均值为M):不同种族、性别、地区的应有不同的峰值。 ?治疗原则 ?当骨密度高于骨折阈值时,可选择抗骨吸收类药物,以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当骨密度低于骨折阈值时,选择促骨形成类药物,以提高骨量,降低骨折的发生率。 ?抗骨吸收类药物有:雌激素、孕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异丙氧黄酮和维D及其衍生物如阿法骨化醇软胶囊。 促骨形成类药物有:氟制剂、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 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有:(1)女性;(2)老年65岁以上;(3)体型消瘦BMI <20;(4)骨质疏松家族史;(5)性腺功能低下(雌激素或雄激素缺乏);(6)久于案牍的生活方式;(7)吸烟(每天吸烟20支以上);(8)过量饮酒 (每日饮酒2次以上);(9)维生素D摄入不足。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疼痛:最常见部位是腰背部疼痛,其它部位包括四肢关节痛、足跟部疼痛以及一些肢体的放射痛、麻木感、刺痛感等。2)身高缩短或驼背:通常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驼背顶点的位置就越低,驼背程度亦越严重。3)骨折: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脆性增加,轻微的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胸腰椎、桡骨远端、股骨近端。此外,很多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发生骨折时才被发现。因此,对于绝经后妇女或老年男性,出现腰背痛或身高缩短或骨折时,应该想到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尤其是存在一个或以上危险因素者更应注意。

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贾培红 一、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类型 (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 、 I 型 也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特征为女性 50 岁绝经后快速的骨丢失。 2 、 II 型 也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特征为 65 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年龄增大,开始呈现出骨质疏松,骨折明显增多。如为老年女性,可同时合并有 I 型和 II 型的骨质疏松。 (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 、药物诱发 如糖皮质激素或甲状腺激素的过量使用,骨质疏松的风险会增大。 2 、疾病诱发 甲状旁腺、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诱发继发性骨质疏松。 (三)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和遗传关系密切,多见于青少年,原因不明。 二、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 (一)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为一种继发性骨质疏松 许多疾病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并且提高了骨折发生的危险。包括遗传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胃肠道疾病、营养性疾病、药物等以及各种常见的慢性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充血性心衰、终末期肾病和酒精中毒。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在人体骨骼系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睛病变、心血管病变等,其中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 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三) 1 型糖尿病与低骨密度密切相关 低骨密度是 1 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并发症, 1 型糖尿病患者的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起着重要作用,病程 5 年以上者骨密度明显降低。 (四) 1 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 1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和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达 48 % ~ 7 2 % ;患 1 型糖尿病女性骨折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妇女的 12. 25 倍。 (五) II 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主要易患因素 1 、年龄大 2 、病程长 3 、女性 4 、血糖紊乱 5 、低 BMI 6 、慢性并发症(如肾病和视网膜病变) (六) II 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 II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约为 20% ~ 60% ,骨折发生为无糖尿病患者的1.7 ~ 1.8 倍。 (七)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 1 、视觉相对因素 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3 、白内障晚期 4 、视网膜病的激光治疗 5 、发生低血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