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2)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种分布地区

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母语)/印度、菲律宾和南非(官方语言)

西班牙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但巴西为葡萄牙语)

俄语俄罗斯及其邻近的几个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阿拉伯国家”或“阿拉伯世界”)

法语法国及其相邻的国家、非洲西部和中部

四、世界宗教

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五、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

城市和乡村。聚落规模大小,生产等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西双版纳竹楼—气候湿热,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气候严寒,黄土高原窑洞—降水少、黄土直立性强。

2.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考题中出现世界人口分布的问题,一般以图表的形式进行考查。

1.用世界(或区域)人口分布图考查人口密度或人口分布情况。此类型的考题,如果图中给出图例,应结合图例看某个区域人口密度的大小;如果没有给出图例,应该结合世界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山区、雨林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人口稀疏)判断人口密度大小。

2.用世界人口分布与海拔、纬度的关系统计图考查人口密度或人口分布情况。此类型的考题,根据图中所给数据判断人口分布。读图时,关键要看清图示所表示的内容。

[典例分析]

例1. [?赤峰]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2)A处人口稀疏,原因是。

(3)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分布在半球。

(4)B大洲除了严寒外,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因此该大洲还被称为地球上的“”。

[答案](1)平原;(2)气候过于湿热,是原始的热带雨林;(3)北;(4)白色荒漠;

[解析](1)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的平原地区,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交通运输便利,地形平坦。(2)A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该地区人口稀疏,原因是气候过于湿热,是原始的热带雨林。(3)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4)B是南极洲,该大洲除了严寒外,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因此该大洲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故答案为:(1)平原;(2)气候过于湿热,是原始的热带雨林;(3)北;(4)白色荒漠;

二.世界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题一般借助漫画或某个国家的实例考查世界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方面: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②资源方面: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等;③社会方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2)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

2.解决措施

各国针对本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典例分析]

例3. [?湘西州]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近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引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下列不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是()

A.就业困难

B.劳动力短缺

C.国防兵力不足

D.社会养老压力增大

[答案]A

[解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解答]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

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近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引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压力增大等。故选:A。

三. 聚落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考题中一般以景观图出现聚落建筑的形式,考查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民居特点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是潮湿还是干燥,是炎热还是寒冷,都决定了民居的构造。如我国云南在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搭建双层木楼或竹楼,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上层风大凉爽。再如在西亚的热带沙漠地区,因气温高,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小窗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热量,小窗可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典例分析]

例3. [?无锡]五一节期间,5名驴友穿越虎山时遭遇大暴雨,被困在深山中等待救援。如图为虎山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请你根据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已知5名驴友被困在山中的溶洞口下坡约200米远的地方,那么5名驴友被困的地方位于图中A、B、C、D四地中的地。

(2)图中白水河的两条支流都发源于(地形部位)。

(3)图示区域最高处的海拔在米之间,E处的地形类型。

(4)图中民居点分布特点,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是。

(5)图中上方的山峰位于居民点的方向,若两山峰图上直线距离为5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千米。如果要在图示区域建一个视野广阔的瞭望台,那么瞭望台应该建在哪座山峰上。

[答案](1)A;(2)山谷;(3)900﹣1000;高原;(4)分布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地形平坦;(5)西北;1;上方山峰。

[解答](1)读图可得,A点位于溶洞口下坡约200米远的地方,则5名驴友被困的地方位于图中的A地。

(2)图中白水河的两条支流都发源于山谷,其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3)图示区域等高距是100米,最高处的海拔在900﹣1000米之间,E处的地形类型是高原,该地海拔高,地面较平坦。

(4)图中民居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是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地形平坦。

(5)图中上方的山峰位于居民点的西北方向,若两山峰图上直线距离为5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5×200=1000米=1千米。如果要在图示区域建一个视野广阔的瞭望台,那么瞭望台应该建在上方山峰。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4、月食现象 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从200W向东到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 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 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 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 D、纬度判定五带:(P12图1.20) 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

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 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自转的比较: ▲地球自转方向: 面对北极(或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面对南极(或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轨道保持66.50的夹角) ▲二分二至日比较:(P11图1.19)

▲五带的比较:(P70图4-22)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1000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1: 100000 线段式:0 1千米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七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总结

2019-2019学年度七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总 结 本学期地理科教学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成绩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回顾今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作如下的工作总结。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本人总统了上个学期的期考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基础较好01、02班的学生定出了期考平均分要在80分以上,其余班级平均分要在5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努力钻研教材,积极投身课改。 课前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对教材进行钻研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做到了课前扫清教材及其涉及问题的所有障碍,每一节课均感到了得心应手的轻松。然而,本人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必定会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及教法感到厌倦,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为了寻求较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学法,本人阅读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课程理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新课标》等书,实施了讨论法和设置对手法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地自读教材,做好笔记,在小组中讨论,然后随机分配,把学生分成两个对手组,进行激烈的辩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既能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感觉到了自己就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两个班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运用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 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实践经验证实理论知识。本学期,先后举行过两次地理知识辩论活动,在唇枪舌战中,虽然有的同学“独占鳌头”,有的同学“败下阵来”,但是,他们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辩论中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五、努力方向与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大课改范围和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综合各科情况,培养尖子生,提高优秀率。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本学期工作已近尾声,我担任七年级地理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在我的指导下,地理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为了有利于今后的地理教学,现将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地理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学生渴望认识这个世界,除了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之外,通过其他学科,通过地理提高着自己的认知。地理教学也要求我们贯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求我们去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树立探索自然的信念。?其次,在教学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事实做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

兴趣。 再次,地理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从现在就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做贡献的信心。 总之,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就按照以上思路,具体工作,学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足之处,没有很好的扣学生导致本学期个别学生地理成绩不理想。下学期,我将严要求,和学生共同努力,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期中考试之前内容 一、地球仪 1)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①地球卫星照片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④月食现象⑤站的愈高看的愈远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赤道是0°纬线,是最长的纬线,是南北纬的分界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但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西经20度)和160°E (东经160度) 6)经纬线的区别 9 11160度才是东半球,大于160度却是西半球,西经并非都是西半球,大于20度才是西半球,小于20度却是东半球。 12)0°纬线上一年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13)地球公转示意图:

1)比例尺的三种表达形式:1.数字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 3.文字比例尺 3)在同样大小的两幅地图上,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范围越小,所反映的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所反映的内容越略。 1.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高原:海拔高,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 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地面起伏和缓。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下,地面起伏和缓。 6)山谷:等高线从海拔低处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 山脊:等高线从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 山顶:等高线呈闭合的状,且四周低,中间高的地方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陡崖:等高线密集到重合一处的地方 三、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路块。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南极周围是陆地。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6)全球陆地共分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7)全球海洋共有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8)亚洲与欧洲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进一步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亚洲与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它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11)南美洲与北美洲界线:巴拿马运河。它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12)赤道穿过的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其中赤道穿过的大陆有有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南极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有北冰洋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北美洲。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有亚洲、欧洲、北美洲。南极圈穿过的大洲有南极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13)20°W主要穿过大西洋和北冰洋。160°E主要穿过太平洋和北冰洋。 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太平洋大部分位于西半球。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是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兼跨南、北、东、西四个半球的大洲有亚洲和大洋洲。14)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是南极洲。 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的大洋是北冰洋。

七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文是七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本学期我所担任的是初一年五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主要经验和收获 1、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如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2、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一、二章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形状的认识 (1)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海边看归船,先看船帆,再看船身;月食;登高望远等。 4、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圈(两极除外)。 ③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 5、纬度 (1)度数范围: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2)南北纬的划分: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3)纬度分布规律: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 (4)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6、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形。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3)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一条东经,一条西经,度数和为180°) 7、经度 (1)度数范围: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2)东西经的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3)经度分布规律:东经越往东,度数越大;西经越往西,度数越大。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8、经纬网定位 (1)原理: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就能确定唯一的一个点,而反之,地球上每一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2)作用: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用途。 9、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地轴(3)周期:24小时(一天)。(4)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5)地理现象:①昼夜更替②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太阳 (3)周期:一年(4)方向:自西向东 (5)地理现象:①季节的变化②五带的划分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②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11、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类型: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3)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①一般定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③经纬网定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4)比例尺的大小 ①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②比例尺较大,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小,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大,反映的内容比较简略。 (5)选择适用的地图(课本19页) 12、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七年级地理工作总结

2019-2019学年七年级地理工作总结 本学期地理科教学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成绩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回顾今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作如下的工作总结。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本人总统了上个学期的期考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基础较好01、02班的学生定出了期考平均分要在80分以上,其余班级平均分要在5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努力钻研教材,积极投身课改。 课前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对教材进行钻研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做到了课前扫清教材及其涉及问题的所有障碍,每一节课均感到了得心应手的轻松。然而,本人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必定会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及教法感到厌倦,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为了寻求较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学法,本人阅读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课程理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新课标》等书,实施了讨论法和设置对手法的教学方法,即让学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地自读教材,做好笔记,在小组中讨论,然后随机分配,把学生分成两个对手组,进行激烈的辩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感觉到了自己就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两个班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运用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 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实践经验证实理论知识。本学期,先后举行过两次地理知识辩论活动,在唇枪舌战中,虽然有的同学“独占鳌头”,有的同学“败下阵来”,但是,他们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辩论中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五、努力方向与措施: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第六章亚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七年级地理工作总结

七年级地理工作总结 本学期地理科教学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成绩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回顾今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作如下的工作总结。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本人总统了上个学期的期考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基础较好01、02班的学生定出了期考平均分要在80分以上,其余班级平均分要在5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努力钻研教材,积极投身课改。 课前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对教材进行钻研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做到了课前扫清教材及其涉及问题的所有障碍,每一节课均感到了得心应手的轻松。然而,本人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必定会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及教法感到厌倦,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为了寻求较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学法,本人阅读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课程理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新课标》等书,实施了讨论法和设置对手法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地自读教材,做好笔记,在小组中讨论,然后随机分配,把学生分成两个对手组,进行激烈的辩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

能使学生在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感觉到了自己就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两个班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运用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 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实践经验证实理论知识。本学期,先后举行过两次地理知识辩论活动,在唇枪舌战中,虽然有的同学“独占鳌头”,有的同学“败下阵来”,但是,他们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辩论中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五、努力方向与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大课改范围和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综合各科情况,培养尖子生,提高优秀率。

最新初一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一】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初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有得也有失。在担任初一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初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课件和课外知识,保存在电脑中。初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组织学生自创地理手抄报、画地理事物轮廓图等,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初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因为七年级上册地理,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的特点,我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教学中都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五、做好课后帮辅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帮辅,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帮辅力度。对后进生的帮辅,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 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5、纬线: 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 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 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

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1、五带的划分: 地图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工作总结 文章来源 教师范文吧课件七年级上册工作 对于教过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老师来说,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觉得七年级地理内容不多,很多应该是常识性、基础性的内容,比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的公转特征,山体地形图的识读和标记,好似不需要怎么费力,也不需要花多长时间练习,水到渠成学生应该很容易达成课程标准,却发现每一次成绩都差强人意,与我们的预期有一段距离。 于是,重新审视试题,你会发现并没有偏题、怪题,也没有繁杂的识记,甚至开卷考试学生的读图有些却不着边际。 究其然,我们可以追寻学生的做题痕迹以及考试中的思绪,发现七年级地理上册更多的是考察的学生一种学以致用的能力,一定必须以理解为前提,还必须相应强化记忆,并通过多样化练习,熟能生巧,最终内化到心里,才会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输出,成为和解决问题能力。 比如对于山体等高线图的判读,首先我们要想到对于

山体的不同部位学生是否熟悉,在教学中我就发现在没有进行相关内容课堂之时,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既没有名称记忆,也没有相应的景观特点记忆,也就难以企及区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在教学中注意,要有一定的铺垫和梳理。还比如也许让大家匪夷所思的是,如果我们不强调,予以及时性的检测,有的学生默写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都是问题。 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正视学生几乎零起点的问题,而不要过分指责学生基础差的实际,一味想着小学自然或社会或许已经涉及,而不自觉地加快了教学进度,造成学生只是“听一听”,而没有“做一做,想一想,练一练”的时机,一知半解,最终概念混淆,没有成为能力。 鉴于此,我认为,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一定要注意: 第一做好“慢”教学的前提。不仅包括第一课一定要注意学科推介,尽可能激趣,让学生爱上地理,通过一些生活应用举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里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要进行学法渗透,让学生明确如何做才能学好地理,地理教学在中学中会怎样评议,让学生既感受到一门新科目地理学习的新奇,也要有相应的目标和压力。还包括七年级地理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采用小步走的方式,以落实来确定学习进度的依据,比如对于经纬网的判读学习,一定要充分照顾到学生体验式,通过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再结合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的背记,最后再结合观察、处理相应习题,答案的生成多一些学生的体悟与参与。还不要忘了辅以多样化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背诵

1.地球的形状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是球体的例证:船由远及近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船由近及远正好相反;地球的卫星图片最直观的反映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球航行;月食等。最早提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人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率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人是麦哲伦;目睹地球是球体的第一人是加加林。 ②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8万华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平均半径6371千米。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0°纬线是赤道;纬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赤道以北(向北增大)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向南增大)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南、北两个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②经度的变化规律: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穿过英国首都伦敦;经度向西、向东递增到180°,本初子午线以东(向东增大)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向西增大)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从20°W向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此

范围内经度大于20°W或大于160°E);从20°W向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此范内经度小于20°W或小于160°E)——小东大西。 4.球的运动 地球绕着地轴的转动叫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天或者24小时。因为地球不透明所以产生了昼夜现象——面向太阳的一侧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侧是黑夜;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地球不停的自传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间差异;从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旋转。因为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差异——同纬度地区东面先看到太阳,时间早;西面后看到太阳,时间晚。 为了全球时间的统一,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0°经线所在时区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为东时区,中时区以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每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时区相差几个时区,时间就相差几个小时——时区差等于区时差)。“北京时间”指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国际上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东侧日期少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西侧日期多一天)。 地球绕太阳转动叫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1年或者365天;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七年级地理工作总结

2019-2019学年七年级地理工作总结本学期地理科教学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成绩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回顾今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作如下的工作总结。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本人总统了上个学期的期考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基础较好01、02班的学生定出了期考平均分要在80分以上,其余班级平均分要在5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努力钻研教材,积极投身课改。 课前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对教材进行钻研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做到了课前扫清教材及其涉及问题的所有障碍,每一节课均感到了得心应手的轻松。然而,本人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必定会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及教法感到厌倦,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为了寻求较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学法,本人阅读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课程理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新课标》等书,实施了讨论法和设置对手法的教学方法,即让学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地自读教材,做好笔记,在小组中讨论,然后随机分配,把学生分成两个对手组,进行激烈的辩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感觉到了自己就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两个班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运用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 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生长和繁殖 3新陈代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进行呼吸。 4.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生物和生物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 2.生物圈:(1)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 6、生物因素:指的是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捕食(最普遍)、合作、寄生、竞争。 7、生物都能适应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8、生物既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环境。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9、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事件: (1)林奈(分类学之父)与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 10、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比较、文献、实验等方法。 14、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举例: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实验方案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每一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如光照与黑暗,潮湿与干燥;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应该相同 第二单元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见书33页。 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4观察5收放 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光线过强时:小光圈,平面镜;光线过弱时:大光圈,凹面镜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根据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和多细胞生物 3.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三个基本结构:(见课本42页)

学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学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 工作总结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2016—2017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从事与研究教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情深有了解,我采取了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稳中有进,教学效果显着。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上好每堂课,精批细改作业。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0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感受到地理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题、析题、解题的能力训练。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

期的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读题、析题、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读解题的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4、精批细改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纠错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5、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在教学上,有疑必问。虚心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有效的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四、取得的成绩。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仪 ①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 ①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指示南北方向。经线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②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③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 3.纬线和纬度 ①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③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为南纬,用“S”表示。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④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 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都可用经度和纬度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40°N上。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和周期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24小时(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 3.时间的差异 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15°;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0°经线所在地区为中时区。180°经线所在时区为东西十二区,由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并而成。 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原则上是180°经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退一天,相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让我们走进地理 一、地图三要素:①方向;②比例尺;③图例、注记 二、方向: 1.地图上有八个方向,如右图: 2.地图上方向的判定: (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①确定中心地点,②以中心地 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③指出各 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2)无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①确定中 心地点,②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十字坐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注东西南北,③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3)经纬网的地图:①确定中心地点,②以中心地点为中心沿经纬线画十字坐标,按经纬线方向标注东西南北(“横纬竖经”)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③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3.野外方向的判定: (1)指南针定向:磁针指向南北方(2)北极星定向:夜空中面对北极星的方向为北方(3)太阳定向:太阳东升西落 三、比例尺: 1.公式 2.比例尺概念:把地表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地图上,这个比例 即比例尺。表示地理事物缩小的程度。(比例尺是一个比,没有单位)

3.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4.比例尺三种形式的转化:①数字式转成文字式要加单位,一般比例尺中的1表示 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用千米表示;②文字式转数字式时,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没有单位;③转线段式时单位一般写千米。 5.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比例尺分子均为1,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 越大,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即 “图幅大小相同时,尺大围小内容详,尺小围大内容略”。 四、图例和注记 1.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2.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 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本16—27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和大小:三个基本数字①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庐山起义”);②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真实形状为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的麦哲伦; 二、地球仪 1、纬线、经线比较: 经度和纬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