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一、自然地域分异

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

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

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

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

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

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

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

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

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

3.1滇东高原地区

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

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

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

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

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

二、自然灾害

1、灾害特征

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

一是灾害种类多。

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

二是灾害分布广。

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

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

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

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四是灾害强度大。

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

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

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

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

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

低温冻害:

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

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

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滑坡:

农业生物灾害:

森林火灾:

【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

三、环境与生态问题

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

2、生物多样性减少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

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

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

4、自然灾害频繁

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

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

“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6、人为破坏严重

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7、土地退化加速

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

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

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地震、雪灾、水灾、旱灾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7月份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 (2)7月17日重庆遭受115年来最强雷暴雨袭击 (3)7月18日济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 (4)8月中旬超强台风“圣帕”肆虐南方七省 (5)6月3日云南普洱发生6.4级地震 (6)3月初历史罕见暴风雪和风暴潮袭击东北和华北地区 (7)7月末晋、陕、豫三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8)6月上旬持续强降雨过程袭击南方七省 (9)7月上旬四川连续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10)6至8月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 民政部日前发布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与救灾工作情况指出,2007年以来,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 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 紧急转移安置14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7.3亿亩,其中绝收面积8620万亩;倒塌房屋146万间。 据介绍,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多灾并发,水旱灾害损失重;二是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三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多;四是登陆台风偏晚偏多,人员伤亡和损失少;五是城市受灾,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 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灾种是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约占全国总量的63%,其次是风雹灾害。因灾致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被洪水冲走(溺水)、雷击、山体坍塌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其中雷击致死的比重从2006年的14%上升为25%,雷击致死人数明显高于往年。 1月10日,雪灾殃及中国19个省份 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尘暴 3月20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河杭锦旗奎素段发生决堤 3月21日, 新疆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 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5月30日, 青岛市暴发浒苔水污染事件

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旱灾受灾面积,旱灾绝收面积,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风雹灾害受灾面积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 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云南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指标分析 (3) 一、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3) 三、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比重统计 (3) 四、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同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指标分析 (7) 一、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占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我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压轴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同时也是为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

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中的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成熟,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因此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教学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突出学生的体验、感知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3、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1950年7月,淮河大水。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 1978—1983年北方大旱 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 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 2003年非典疫情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9、2009年自然灾害(五个“历史罕见”) 10、2010自然灾害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 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

云南省的自然灾害.doc

云南省的自然灾祸 一、云南省的自然环境概略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106°12′,北纬21°08′-29°15′之间。云南省是高原山地省区,全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属副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异常明显。全省年平均气温17.2℃,年温差一般10~12℃。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但季节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一年中84.2%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地带全年无霜。此外,云南省境内有大小河流600余条,干流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珠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均由地势高的滇西北顺势而下。同时,云南省也是国内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区,受大断裂影响,湖泊多呈南北向分布,以断陷型构造湖居多。 二、云南省易发生的自然灾祸 1、地质灾祸(地震) 云南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磕碰带东侧,地质结构杂乱,结构运动激烈,地震活动以强度大、频度高、灾祸重、散布广而著称,是我国破坏性地震频频发生,地震灾祸特别严峻的省份之一。云南省129个县市区都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间7-9度烈度设防的有116个,占全省总面积的84%。1998年至2008年,云南省发生的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到达320屡次。因为地震频频,震灾严峻,所以云南省的反震减灾作业非常深重。 2、地貌灾祸(坍塌、滑坡、泥石流) 云南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全省地面坡度大于25度的占39.3%,滇西北与滇东北地区约占6O ~9O%全省降水总量年均约1100毫米,其中6、7、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 ~65%. 山多、坡陡、降雨集中,加上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和断块差异运动等十分强烈,决定了云南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与多发的地区,同时,地震对引发地质灾害也起重要作用。 3、气候灾祸 3.1干旱 现在云南正遭受千载难逢的特大干旱。每年降水的时空分部极不均匀,是引起干旱发生的—个重要原因。雨量不均与云南季风气候、降水量多少、大气环流的反常变化密切相关因为地势南低北高,暖湿空气北上逐渐凝聚致雨,水份沿途耗费,因而雨量散布南多北少,这就决议了南部大旱年少于北部,而小旱则多于北部。又因为地势对空气的阻挠效果,致使河谷区域大多枯燥少雨,导致干旱较多呈现。 3.2洪涝灾祸 因为云南省降雨首要会集在5至10月,而暴雨均以呈现在6、7、8三个月中次数为最多,占5~l0月呈现暴雨次数的66 ~76。加之山多谷深,大气对流运动激烈。易形成暴雨洪涝灾祸,首要散布在滇东北区域 3.3低温寒害 低温寒害的区域性散布十清楚显,首要原因是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进入我国,路经四川盆地或从西藏高原沿横断山脉大峡谷南下,一路从川南经昭通和贵州西部南下影响东川、曲靖和文山等地,这一类冷空气形成的灾祸最多。另一路沿四川西部雅龙江河谷南下影响楚雄和滇中区域 3.4冰雹灾祸 冰雹灾在全年每月均有发生,其间以春季3~5月最多,剖析冰雹灾发生的原因,绝大多数都与地上的冷空气有关,而冷空气的活动,又受地势的影响。一般说,坐落冷空气活动途径上和顶风坡区域多为雹灾区。首要受灾区域是最多冰雹区首要散布在滇东北的昭通、镇雄,玉溪区域的江川,大理州的鹤庆。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doc

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祸事情 1950年7月,淮河洪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洪流。 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祸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 1975年8月,河南洪流。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 1978—1983年北方大旱 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 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 2003年非典疫情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祸事情” 2008年度我国十大自然灾祸事情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严峻人员伤亡和财产丢失 2、南边雪灾:年头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祸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飓风“黑格比”严峻影响两广区域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区域产生严峻洪水灾祸 5、新疆呈现前史上第二个严峻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区域产生严峻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丢失严峻 8、9月下旬四川产生严峻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祸 9、宁夏严峻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产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9、2009年自然灾祸(五个“前史稀有”) 10、2010自然灾祸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 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祸事情 1950年7月,淮河洪流。因为泥沙淤积,河槽高涨,加上国民党戎行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堰的大举损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紧迫,河南、皖北许多当地一片汪洋,水灾吞没土地3400余万亩,哀鸿1300万。淮北区域受灾沉重,为百年所稀有。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祸

云南省自然灾害救助规定

云南省自然灾害救助规定 (2012年12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第9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12月2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83号公布 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对受灾人员开展救助活动,适用《条例》和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风雹(含狂风、暴雨、冰雹、雷电)、低温冷冻、雪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等级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分级标准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开展生活救助的,参照《条例》和本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对防灾、抗灾、救灾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省减灾委员会为省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省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配合国家减灾委员会协调开展特别重大和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协调开展较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省民政部门负责全省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省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州、市、县、区人民政府或者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州、市、县、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自然灾害

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水利、商务、粮食、卫生、地震、气象、安全监管、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本级和上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和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信息系统。 第六条 省及州、市人民政府和州、市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及本省有关规划和建设标准,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建设资金由本级财政承担,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自然灾害多发、易发且交通不便地区的乡、镇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点,建设资金由县级财政承担,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点)的指导和自然灾害救助物资采购、储备、调运的管理。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点)应当合理储备应急救助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助设备,并配备管理人员。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单位。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2017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答案: B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答案: D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点睛】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 A 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4.(2017北京卷)(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第(1)题。(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10分)

学校防自然灾害事件工作总结

学校防自然灾害事件工作总结 (一)为有效处理我校园内发生的自然灾害,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在阜南县政府和赵集镇管委会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积极开展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处理工作。现将本学年突发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如下: (二) 、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工作 (一)组织领导我校加大突发自然灾害领导组领导力度,更加明确职能分工,建立了由校长全面负责、各分管小组分片负责、各部门积极响应的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联动工作机制。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处置自然灾害工作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组织自然灾害应急调查,按有关规定界定自然灾害防治责任;督促、检查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落实情况,向上级政府及上级领导报告应急处置工作。 (三)预案编制预案的编制由我校防自然灾害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负责人负责编写专项预案,各部门编制部门预案。在年初完成本年度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并报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批准后公布实施。各负责人及部门落实预案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值班制度。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切实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四)队伍建设先后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中心,校长任总指挥,分管负责人任副指挥,成员由各年级组长、各班主任、相关老师组成。指挥中心不断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工作流程,保障各成员单位在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时听候指挥中心调遣,协调一致,积极开展应急调查和抢险工作。 (五)物资保障按照上级部署,在阜南县及赵集镇政府财政的支持下,结合校园自然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物资储备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购置足量的防滑

云南省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

云南省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 第一条为规范云南省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工作运行,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云南省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通知》(云政办发〔2019〕46号),参照国家减灾委员会工作规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规则。 第二条省自然灾害应急委为省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统一领导指挥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研究部署、指导协调全省自然灾害综合减灾救灾工作,分析全省自然灾害形势,研究解决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履行省重特大自然灾害指挥部职责;按规定协调衔接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消防救援队伍、森林消防队伍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第三条省自然灾害应急委主任由省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副主任由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驻滇部队领导和省应急管理厅厅长担任,成员由省政府副秘书长和省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省自然灾害应急委成员如有变动,由成员单位自行递补并报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办公室备案,不再另行发文。 第四条省自然灾害应急委下设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地质灾害应

急指挥部(以下统称各专项指挥部)4个专项指挥部,在省自然灾害应急委统一领导、指挥协调下,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的防治和较大及以下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第五条省自然灾害应急委下设办公室在省应急管理厅,负责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和省重特大自然灾害指挥部日常工作(具体职责在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办公室工作规则中明确),办公室主任由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担任。 第六条根据工作需要,省自然灾害应急委成立专家组,由我省及国内从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专家组成,为我省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咨询和建议。专家组的工作制度由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办公室另行制定。 第七条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实行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制度,会议的组织工作由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办公室负责。 (一)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全体会议,由省自然灾害应急委主任或主任委托的副主任主持。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分析研判自然灾害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下一阶段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全体会议一般每年召开1次。参会人员为全体成员,省自然灾害应急委办公室副主任、专家组组长列席会议。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得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与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得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得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得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得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与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625、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10、6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5月12日15时4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5月12日22时15分提升为一级。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于9月19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得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9月21日下午加强为台风,9月22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早上6时45分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台风“黑格比”具有强度强、移动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共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1501、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7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15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9、1千公顷;倒塌房屋4、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3、3亿元。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降雨过程,降雨导致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洪涝受灾,其中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受灾较重,针对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省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此次大范围洪涝过程共造成2997、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7人,失踪10人,紧急安置转移254、0万人;农作物受灾1429、9千公顷,绝收207、2千公顷;倒塌房屋12、4万间,损坏房屋3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一、自然地域分异 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 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 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 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 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 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 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 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 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 3.1滇东高原地区 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 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 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

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 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 二、自然灾害 1、灾害特征 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 一是灾害种类多。 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 二是灾害分布广。 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 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 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

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处

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处置 一、单选题(10 道) 1.按照()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A. 中央负责 B. 地方负责 C. 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 资金分级负担D. 单位负责 2.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A. 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 B. 上级部门 C. 国务院 D. 国家主席 3. ()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A. 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B. 民政部C. 减灾委员会D. 当地政府 4. 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A. 平顶式结构 B. 三角式结构C. 层叠式结构D. 尖顶式结构 5. 减灾委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提出启动()的建议,由国务院决定进入Ⅰ级响应。A. 一级响应B. 二级响应C. 三级响应D. 四级响应 6.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决定终止一级响应。A. 民政部B. 国务院C. 减灾委主任D. 地方政府 7. 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计划。A. 协调社会B.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C. 经济发展 D. 国家安全 8. 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都不会少于()A. 一亿 B. 两亿C. 三亿D. 四亿 9. ()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A. 地方财政B. 省级以上政府C. 地级以上政府D. 中央财政 10. 以()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A. 国务院B. 各级政府C. 国家减灾中心D. 民政部 二、多选题(10 道) 1. 国家自然灾害管理的基本工作系统包括() A. 国家灾情会商机制与预警系统 B. 救灾物资储备与救灾装备系统 C. 全国恢复重建工作管理系统 D. 冬春困难群众救助管理系统 2. 捐助种类包括()A. 经常性的捐赠B. 常年捐助 C. 对口捐助D. 集中性捐助 3. 减灾备灾的指导工作机制包括()A. 减灾组织的健全与完善 B.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C. 救灾演练活动的组织D. 减灾知识的普及 4.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征()A. 发生频率高B. 灾害类型多C. 受灾损失严重D. 季节性强 5. 我国的主要灾害类型包括()A. 干旱B. 洪水C. 地震D. 台风 6. 健全工作体制包括()A. 民政系统的灾情报送工作制度:两小时B. 灾情检测机制:24小时不间断 C. 应急联络机制 D. 建立了一个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启动机制协调有关部门 7. 四位一体的组织实施体制包括()A.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B. 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 C. 救灾司 D. 国家减灾中心 8. 详细的恢复重建工作机制包括()A. 制定统一的恢复重建户籍名册B. 公开公布每户得到补助的资金数量C. 确定政府补助资金的拨付方式 D. 确定恢复重建的工作目标并定期通报各地进度 9. 冬春救助的工作指导机制包括()A. 系统的荒情评估B. 制定《灾民救助花名册》,发放”灾民救助卡” C. 全国灾民救助人数的统计与落实 D. 春节前救助资金与物资必须到位的规则 10. 国家爱减灾委员会成员包括() A. 国务院总理B. 总参作战部C. 民政部部长D. 中国红十字总会 三、判断题(10 道) 1. 中央应急救助资金的拨付48小时救助到位。 2. 任何一种管理系统,如果缺乏系统的工作机制,就不可能得到较好地落实。 3. 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意味着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 4. 自然灾情应急预案三级响应是由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负责。 5. 县级民政部门在该县发生灾害之后,造成死亡或者是失踪有20个人以上,向省级民政部门、地市民政部门报告,并且两小时内上报民政部。 6. 工作系统处于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需要因时因势推进工作系统的不断创新。 7. 程序建设的关键是要对于日常行政工作进行具体化的规范,制定出各种类型的工作操作规程。 8. 汶川地震是我国政府第一次邀请国际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灾,同时也呼吁各国支援。 9. 国际最低救助标准是10美元。 10. 工作系统是各项业务的基本平台。

云南省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云南省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云南省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云南省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云南省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云南省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情况分析报告对关键因素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云南省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 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权威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云南省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情况数据分析报告能够帮助机构和个 人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云南省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指标分析 (3) 一、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3) 三、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比重统计 (3) 四、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同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指标分析 (7) 一、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占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云南省农作物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14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布 云南鲁甸地震居首

2014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布云南鲁甸地震居首 2015-01-07 14:44:30 华夏经纬网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日前公布公众推选的“2014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7月上旬云南洪涝泥石流灾害上榜。 据悉,此次推选活动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举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承办,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参与度。 2014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 2、“威马逊”超强台风灾害。 3、7月中旬南方洪涝灾害。 4、5月中下旬长江以南洪涝灾害。 5、6-8月东北黄淮等地旱灾。 6、6月中下旬南方洪涝灾害。 7、9月中上旬华西洪涝灾害。8、9月上旬重庆洪涝灾害。9、7月上旬云南洪涝泥石流灾害。 10、新疆于田7.3级地震灾害。(记者杨之辉) 地震原因这次地震发生在北东向西鱼河-昭通断裂附近,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为走滑型破裂。[11] 这次地震有几个特点:震级比较高、鲁甸县人口比较稠密、鲁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发生在山区。 第一,这次地震震级比较高。云南是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省份,此次地震也是自从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发生6.5级地震以来的又一个6.5级地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4年当中,没有发生6.5级以上的强震。 距离再早一次发生在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的7级地震已经有18年的时间。所以这是十几年以来在云南发生的一次比较严重的地震事件。由于震级高,震源浅,所以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二,鲁甸县是云南省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第三,鲁甸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当地经济条件比较差,建筑物抗震性能也普遍比较差,也是这次灾害损失重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四,这次地震的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由于正处在雨季,地震引发了比较严重的滑坡、泥石流、滚石以及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灾害,也加重了这次灾害的损失。 第五,因为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了通信和交通的中断,这也使得我们的救援行动显得格外困难。当前在政府的组织下,各项救灾活动正在迅速开展,道路正在打通当中,详细灾情正在不断收集上来。潘怀文表示,前方正在充分抓紧72小时黄金救援期,把对生命的搜救放在首位,这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把地震埋压人员搜索找到实施救援,尽量减轻人员的损失。同时把灾区民众的各项生活作出妥善安排,这也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点工作。[12] 地震影响通信鲁甸县城通信受到严重影响,本次地震的基本特点有震级大、震源浅、灾区人口密集和灾区房屋抗震性能差四个方面。 地震造成当地41个基站退出服务状态,但地震未对当地通信造成严重影响,震区通信网络运行正常,未出现本地网和县、乡镇级通信全阻。灾害造成房屋倒塌12000余间,受损30000余间,灾区交通、电力、通讯全面中断。[36]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单选题 下图为世界四个半岛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个半岛依次为() A.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拉布拉多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朝鲜半岛、佛罗里达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亚平宁半岛、楚科奇半岛、雷州半岛、巴尔干半岛 D.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2.关于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半岛a的气候是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形成 ②半岛b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③半岛c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 ④半岛d西侧的气候受西风影响显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1.D 2.D 【解析】1.读图,根据经纬度、半岛轮廓及标记名称判断,a是亚平宁半岛,b是朝鲜半岛,c是雷州半岛,d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D对。 2.①半岛a的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①错。 ②半岛b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对。③半岛c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③错。④半岛d 西侧的气候受西风影响显著,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对。D对。 干旱河谷森林分布的下线主要受水分和湿度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横断山区干旱河谷不同坡向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是 A.光照充足,蒸发量大 B.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C.地形平缓,落差较小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4.与2019年相比,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有所变化,影响其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A.开垦荒地 B.退耕还林 C.土壤退化 D.水土流失

【答案】 3.A 4.B 【解析】3.森林适宜分布在水分条件好的地区,因此影响森林下线的因素主要为水分。读图可知东南坡森林下线高度高于其他坡,主要是由于东南坡属于阳坡,光照充足,蒸发量大,使得该坡的水分条件较差,答案选A项。如果“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则森林下线低,B错。地形、土壤对森林分布影响很小,CD错。 4.读图可知,与201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树下线降低,说明该地的水分条件变好,开垦荒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都会导致植被减少,蒸发量加剧,水分条件变差,下线升高,A、C、D错。退耕还林会使当地的局地气候发生好转,水汽含量增多,降水增加,森林下线降低,B正确。 下图为“世界某区城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 A .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洋流 B.光照 C.热量 D.水分 7.该山脉可能位于 A .亚洲大陆东岸 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C.南美洲南部西岸 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 【答案】 5.A 6.D 7.C 【解析】5.读图,山脉西侧山麓植被是落叶林,说明纬度是温带地区,B、C错。图中山脉东侧山麓植被是荒漠,所以对应气候是温带荒漠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A对。温带季风气候的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不是荒漠,D错。 6.图中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不同。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对。洋流只影响沿海地区,不能影响东西两坡,A错。两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