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赏析_1191

《七律,长征》赏析_1191
《七律,长征》赏析_1191

《七律,长征》赏析篇一: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43年7月1日东北出版的杂志《知识7卷6期(总42期〉上。建国后又发表在1957年4诗刊)1月号。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律诗的“律”,为古代“正声音之器”,即正音之标准,亦有规律之意。律诗是有一定规格的,因此,亦称为“格律诗”,这种诗也称为“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始见于南北朝,完成于唐代。作者必按照它的规格去作,不能自由地越出它的规格范围,因此,才称之为律诗。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首先,要求有固定字数。五言律诗,全首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全酋人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其次,要求有固定的平仄形式。不管五言或七言,都有仄起和平起两种格式。其三,要求用韵,五律要求:第一、三、五、七句末入韵,第二、四、

六、八句入韵,一般情况,第一句不入韵,但个别的也有入韵的,七律:第三、三、七句不入韵,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但也有个别的第一句不入韵的,其四,要求对仗。一般是中间两联(第三和

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要求对仗。

[等闲]平常,无足轻重之意。

[五岭]总称南岭,包括大庾(yǔ)岭、骑四岭、萌渚(zhú)岭、都庞(páng)岭和越城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

[逶迤](wēi yí),别作“逶迆”或“委蛇”。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祥子。如《淮南子》:“河逶迆故能远。”

[乌蒙]山名。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西部交界处。海拔约二干三百米。有十二座山峰,蜿蜒不断七十余里,主峰在云南,统称乌蒙山脉。北临金沙江,悬崖峭壁,山势雄伟。

[磅礡](páng bó),广大无边、气势雄伟之意。如陆机诗:“磅礡立四极,穹隆放苍天。”

[泥丸]小泥球。

[金沙]指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至四川省宜宾的一段江水。据云,因产金沙而得名(或说因江沙色如黄金得名)。

[云崖]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源出于四川、青海两省交界的果洛山,上游叫大金川,南流再折而向北,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长1200公里。两岸高山峻岭,水流湍急,其险恶与乌江和金沙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桥头碑上刻两行诗句:“泸定桥边万重山,高耸入云千里长。”

[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位于泸定县西,泸定桥是由四川通往西藏的要道。

[铁索]横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长约三十丈,是用十三根粗铁链,固定在两岸上的悬崖峭壁上凌空架成。因此,泸定桥也叫铁索桥。“铁索”即指十三根粗铁链而言。铁索上铺木板,下距水面数十丈,形势极其险要。

[岷山]岷(mín)山,绵延于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省之间的山脉,是北岭的一段。岷江

即源出于此。岷山山脉的最高峰在海拔五千公尺以上,山顶终年职雪,故居民又称之为大雪山。山上空气稀薄,行人极少。

[三军]古时军队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为主军。以后泛指整个军

队。此处“三军”是指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而言的。

[赏析]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九?一八”后,日本军国主义战领了东北三省及热河,1935年又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此时,蒋介石不但不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来保家卫国,反而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而且积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聚集大量兵力进攻北上抗日的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因此,红军为了达到北上抗日的目的,尽可能躲开敌人的进攻,保全实力。不惜绕远路,爬高山,越峻岭,多少悬崖峭壁都踩在红军脚下,多少急流险滩都被红军飞越。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毛浑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曾这样说:“??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

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事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这里以准确而有力的描写和评述,揭示了长征的伟大意义。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这是对长征的战斗历程相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概括。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无数个艰难险阻,天上有儿十架敌机不住地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同时党内还有“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或“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在话下”等意)“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

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已极。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换句话说,就是把死的东西写活了。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强渡大渡河时的困难就更大了。五月下旬,红军到达了极为险恶的大渡河畔。当时的情况十分火急,前面有敌人重兵扼守的大河拦路,后边有几十万敌军猛追。两岸都是悬隘峭壁,河床里到处是游涡和暗礁,水流湍急,如万马奔腾,咆哮震耳。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长三十丈,距水面高数十丈,由十三根铁索架成的泸定桥。铁索上的桥握板被敌人撤掉,桥头又被敌人以重兵把守,怎样才能渡河呢?这并没有难倒红军,他们由党员和积极分于组成突击队,在红军炮火的掩护下,手攀铁栏,脚绕铁索,这样爬过三十丈长。距水面几十丈

高的铁链桥,冲向对岸,打退敌人,大部队以迅雷不且掩耳之势,迅速过河。获得长征途中又一个伟大胜利。蒋介右妄想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破产了。飞夺泸定桥和巧渡金沙江不同,这是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战斗的场面。诗中用一个“寒”字。显然不是对时令说的,这时应比渡金沙江时还要“暖”才对,但这里却写“寒”字。主要写

人的感受。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这个胜利可真是来之不易呀!事后想,真是有些让人心里发冷啊!作者用这个“寒”字,既烘托了险恶的自然再境,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又反衬了红军战士那种奋不顾身、勇往向前、战胜困难的英雄形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战士特别喜爱峰峦叠嶂岷山上的千里积雪,全军越过去以后,可以说是人人欢天喜地、笑逐颜开。继强渡大渡河之后,卫翻过几座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遍布沼泽的大草地。现在又跨过终年积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最艰苦的行程,离陕北革命根据地已经不远了。不仅甩掉了身后的几十万追兵,而且又摆脱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具有这种心情的红军战士,怎能不欢欣鼓舞、欣喜若汪呢?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句中的“更喜”和“尽开颜”。与诗的开头两句中的“不怕”和“只等闲”相呼应。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对长征战斗过程的高度艺术概括,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很强。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的对仗又十分严谨、工整,如“五岭”对“乌蒙”。“遥远”对“磅礡”,“腾”对“走”,“细浪”对“泥丸”,“金沙”对“大渡”,”水拍“对”桥横”,“云崖”对“铁索”,“暖”对“寒”。此外,又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艰险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的英雄气概。

篇二: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赏析

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赏析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而《七律·长征》正是对这一伟大壮举的生动写照和热情讴歌。在诗中,毛泽东以史诗性的笔触,形象地概括了长征的光辉历程,突出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工农红军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全篇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闪耀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是一部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

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宗明义,笼罩全篇。诗人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一方面用“远”、“难”、“万水千山”等词语突出长征之难,另一方面用“不怕”、“只等闲”突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怕”,尤其是“只等闲”,形成了全诗的主旋律。

颔联、颈联,承接首联,具体写“万水千山”,依次展开几幅有代表性的场景,结构严谨,对仗工丽。

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

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小些微,与首联之“不怕”、“只等闲”暗相关合。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视通千里”、“心游万仞”,驰骋想象,诗思纵横。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也只有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作为三军统帅和伟大诗人的毛泽东,才有此等胸怀、此等气概!至于围追堵截、疲于奔命、气急败坏的敌人,还值得一提吗?

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金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机智灵动、游刃有余的高超的战斗艺术,所以用“暖”来表现;“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所以用“寒”来描述。这里的“暖”与“寒”,既是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心理感受的贴切表露。然而,天险可据也罢,重兵把守也罢,在英勇无畏的红军面前只不过是“纸壁蒿墙”,丝毫也不能阻挡红军长征的脚步。红军所向披靡,从容轻松,等闲而过。颈联和颔联一起,生动地塑造了红军临危不惧、履险如夷的英雄形象,同时为结尾张目,蓄足了“势”。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充

分表达了红军翻越大雪山后的喜悦和自豪,洋溢着胜利者的豪情!众所周知,长征途中,若论环境之艰险、跋涉之艰难、处境之险恶,莫过于“雪山草地”。而诗人毛泽东偏偏着以“更喜”二字,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情绪推向高潮,以“三军过后尽开颜”收束全篇,完成了红军英雄形象浓墨重彩的一笔,把即将完成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迎来中国革命新局面走向胜利的红军战士们的威武、豪迈、乐观与自豪,表现得淋漓酣畅、气足神完!“更喜”二字,更闪耀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光芒,这就是“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雪山草地诚然艰险无比,但克服了最后的最大的难关,往往就意味着胜利的来临。这就是胜利的辩证法!翻过大雪山,陕北根据地在望,红军几大主力会师在望,万里长征的胜利在望!怎么不是“更喜”的事呢!怎不叫三军将士“尽开颜”呢!

综观全诗,诗人驾驭重大革命题材和古体诗词写作的高超艺术手段可谓炉火纯青。作为格律诗,这首七律章法严谨,对仗工整,炼字老到,风骨健朗,气韵浑成。特别是以寥寥八句,包容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样庄严庞大的题材,可谓“尺幅万里”,非巨擘大家不能为之。从叙事铺排上看,虽引“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等地名入诗,但毫无堆砌板滞之感,在工稳精当的对仗句中,按时间地点的顺序,勾勒出一幅“长征路线图”,叙来条理井然,逻辑清晰,犹如行云流水。在抒情咏志方面,以“不怕”、“只等闲”为抒情主线贯穿全篇,一气贯注,层层推进,可谓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

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创造出画面宏伟、气势磅礴的艺术境界,从而成功塑造出红军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艺术形象,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奇情壮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七律·长征》是现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难怪有人评价毛泽东的诗词,是自唐宋以来的又一座丰碑,更是现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上难以企及的一座高峰。读《七律·长征》,足证此言不虚。

篇三:《七律长征》文本解读

《七律长征》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七律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文章脉络

首联:高度概括长征精神。

颔联:表现红军的高大形象。

颈联:抒发红军战士的豪情状态。

尾联:写长征的最后历程。

三、词语赏析

如何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这一句里的“暖”“寒”?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四、写作方法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①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

②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七律,长征》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961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