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体验到情感抒发

从情感体验到情感抒发
从情感体验到情感抒发

从情感体验到情感抒发

——谈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

陈玲王占芳

【摘要】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语文教学中在情感目标的达成和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跨越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四大环节概括出利用信息技术深层次达成课文情感目标的一系列策略——情感的激发、情感的共鸣、情感的深化和情感升华,并辅以相应的案例来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环境情感目标

前言

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类所特有。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其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了目标的突出地位,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摒弃以往过分强调文字的工具性、偏重学生认知目标培养、以应试为唯一目的的偏向,转向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文字的世界中感悟受真、善、美,从而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在学“文”的过程中明其“道”。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在课堂中教学的普及应用,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优化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组织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该研究经过近6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懈努力,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环境下“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模式,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其中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所花费的课时时间一般为2~3个课时,各个课时的教学偏重点略有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是重点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懂读顺课文;第2部分是对课文的深入处理,升华主题。无论哪个课时,一般都包含有创设情景、课文处理、拓展阅读和打写留言这几个基本环节,本文将结合这几个基本教学环节来谈谈在落实课文相关认知目标的同时,情感目标的具体落实策略。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情景的创设一方面让学生做好学习新内容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营造氛围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深入课文前的特定的情绪状态,为后续阅读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使学生注意力、思想紧紧萦绕在某种特定情绪之中,从而增强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在情景创设阶段,对于情感的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渗透。

(1)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音频、视频或者动画、图片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在情感传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段音乐、一截视频、一幅图片在瞬间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很快融入到课堂所建构的特定情景之中。例如在《夏夜多美》案例中,伴随着教师的导入语,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悄然响起,引领着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学习。

(2)教师的情绪准备和导入语言设计

教师的教学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饱满的情绪对学生本身就起到移情作用。而师生之间情绪的传达除了肢体、表情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语言。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动心灵深处,用真诚动情、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想象空间,联系生活悟出真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动情式、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心理,也会很快点燃学生的课堂参与欲。

2.以疑导文,通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思说不能脱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感悟人文思想、落实情感目标。但是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应该是机械单调、千人一面的,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感受、思考、探究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实现建构意义、生成知识,获得自身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教师是学生与文本的中介,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不应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具体深入地思考课文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词汇、结构、情节、人物和思想做出反应。

(1)引导学生质疑,提供通向情感目标落实的途径

问题会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他们能更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经由对文本的探究,看到或找到自己不曾看到的问题,事实或规律等问事实层面的问题。在设疑的过程中,注意问题设计不能过于琐碎、牵制学生,而需要抓住情感共鸣点,多问需要想象的问题、需要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如深圳市福民小学白杨老师在处理《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在梳理课文大意基础上抓住文章中人物玲玲的情感变化线索设计问题,围绕着“玲玲为什么从满意到哭了”、“坏事如何能转化成好事”这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朗读和讨论交流等活动。通过问题的设计,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明白遇到困难需要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的道理。

(2)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与文本的触摸与对话中,感悟意义,获得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应该千人一面,而应该是在理解和思考基础上的带着自己独特感受的体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个性化情感体验,创设机会让学生就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寓言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小朋友,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青蛙?”。围绕着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只目光短浅的小青蛙”,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只喜欢吹牛的小青蛙”,有的学生则回答“这是一只愚蠢的小青蛙”,这些回答都是教师所提前能预设到的,也是符合这篇寓言的主旨思想的常态答案。这时候却有学生回答“小青蛙挺可怜的。它从生下来起就住在井里,它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好呢?不能怪小青蛙的。”这时候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否定和忽视,而应该肯定学生有着自己的感受(富有同情心、宽容),还可以鼓励班上学生就这位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乘机引导学生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目标:对待别人的错误不能持嘲讽、讥笑的态度,而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持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对方。

(3)以读(演)促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渲染情感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训练点。有人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同时,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像、情绪之像、物体之像的过程。学生

通过朗读运用语言、声调、表情、动作可以把文本所表达的隐含的意思显性化、有声化、有形化;学生通过朗读把喜悦、悲伤、愤怒、爱慕之情表达出来,同时也更好地体会到课文的意境。朗读有各种形式,教师在应用的时候切忌反反复复围绕同一内容开展同层次的朗读,而应该注重朗读活动的目的性,如听课件读、教师整体朗读是起到一个示范、整体感知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则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读中感悟;而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进行品读则是让学生边读边品边悟,同时用适当的语气、声调来进行朗读表现。在品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抓两头(朗读效果好和略微不足的学生)的方法来对学生朗读的技巧进行点拨和指导;学生都很喜欢模仿和表演,给他们创设一个情景,学生就会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在低年级阶段的课文中,有很多课文都适合学生表演。此时可以开展分角色表演读的活动。因为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都分别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让学生表演相关的角色,其实也就是应用移情策略,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课文,用课文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塑造自己。对于还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情感理解基础的儿童而言,通过自身实践演读,在情感目标达成方面这一方法远比阅读或讲解有效得多。如在学习《棉花姑娘》这篇课文中时,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在读、演的过程中,学生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情、语气来表现棉花姑娘生病时的难受、求医过程中的期盼、病医好后的开心,在不知不觉中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都进行了渗透。

此外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可以辅以配乐、配画面支持,在师生朗读环节的氛围创设、情感渲染和达成方面都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拓展阅读,深化情感

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供给学生更多相关主题的拓展材料,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在更多的实例中强化情感目标的达成。如在学完人教版第五册《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后,学生从小宋庆龄的身上,明白了做人要守信这个道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道理,可以提供几篇相关名人守信的故事,“守信”这个道理在不同的故事情景中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启发和思考,从而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情感目标,进行拓展阅读时候,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可以在学生开展拓展阅读前提供一些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更能集中精神进行思考和文意的提炼;其次是学生阅读后,注意创设机会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己的阅读收获,及时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梳理和表达。

4.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如何赏析文章,还要使得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无论是课文学习还是拓展阅读,学生所要体验的都是文中角色的情感,所要表达的都是对文中故事和人物的感受,而写作环节则能够帮助学生把文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转化、移植到自身,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反思,用所积累的词句表达出自己曾有过的类似情感,或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实践,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并及时外化表达。这种由此及彼、由人及己、由思考到表达,由内部、隐形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显性的文字表达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求真人格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学完人教版第二册《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你的小手会帮助家人做哪些事情,请把它记录下来和同学进行分享”,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在家里要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学生在文字表达的过程中则进一步体会到帮助家人和热爱劳动的自豪感。

在设置写作环节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性问题,在体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题目的设计,可以设计多个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其次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践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要求

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通过文本抒发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张文兰.何克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目标与策略(小学)《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P5-10;

2、情感领域下的教学目标建构,孟献华,教学研究,2004年1月

3、对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的思考,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8年第1期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测试卷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情绪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生活的不断变化、我们的身体状况的变化等都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人的基本情绪有() A.喜不自禁、乐极生悲B.喜、怒、哀、惧等C.眉飞色舞、兴高采烈D.怒发冲冠、怒气冲冲 2.小华因为迟到,使自己所在的班级在本周没有得到流动红旗。为此,他的内心应该产生() A.自尊感B.羞愧感C.自豪感D.荣誉感 3.“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启示我们() A.生活处处有情感,要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B.生活中的情感都是积极的C.要培养积极情感,必须杜绝不良嗜好D.好奇心是兴趣的开始 4.下列诗句属于表达“喜”的情绪的是()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B.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C.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在成长的过程中,当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夸奖时,我们会非常高兴:当学习成绩明显退步时,我们会感到忧愁;当面临危急情况时,我们会惊恐;当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情时,我们会愤怒……这一切都说明() A.我们有着许多不顺心的事情B.我们有着许多开心的事情C.我们有着许多愤怒的事情D.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 6.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孩子克服悲观情绪,树立自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①情感和情绪是有区别的①良好情感影响情绪①情感比情绪相对稳定 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 7.有的同学与别的同学争吵,想动手打人时,反复提醒自己“千万别发怒,要冷静。”这样遏制情绪的冲动,避免出现不良后果,这种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自我暗示法B.理智控制法C.注意力转移法D.幽默化解法 8.对于“触景生情”“触目惊心”的人,调节不良情绪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A.心理换位B.改变注意焦点C.升华D.提高修养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11-10T10:12:44.0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海燕[导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张海燕(河南柘城县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柘城 47620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134-01 摘要:教师要教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法,悟领情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与教育。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潜移默化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于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 巴姆尔格说:“阅读首先是一种感受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组合成较大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复杂的思维的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这种定义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即读者和阅读的对象即读物二者建立起的一定关系共同组成的,它是一种双方交互作用的动态建构,阅读对象应该成为读者经验的结果。它的意义在于阅读活动中读者的创造性集合之中。因此,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活动。 其实,阅读教学不仅是认知教育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说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二者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课文有:叙事生动的记叙文、语言优美的散文,感情真挚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精于思辩的议论文和简明平实的说明文,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何使学生在与作品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呢?我认为:情感融入是阅读教学中主要必备因素之一,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自身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是阅读教学的使命之一,是阅读教学思想教育具体化的一个方面。然而,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尤其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有必要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情感诱导的方式有:设置情境,制造气氛,表情朗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读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神态等媒介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兴奋愉悦或愤怒悲哀的情感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感染和共鸣,因而,潜移默化地也就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教学朱自清《背影》,由于学生与作者时代反差较大,伤感情绪越浓,距离学生生活就越远,障壁就变得越厚,怎么办呢?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用真情感染学生,打动了学生,他在导语中表情生动地叙述着:“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索取一个证明,父亲送我上了省城的火车,为我找定座位后,又下车来到窗前,不断地对我说着嘱咐的话:“要小心,不要随便离开座位,现在社会大乱。”说定,转身走了几步,攀过乱石嶙峋的月台,去为我买来了当时的稀罕物——苹果和油条,父亲那远去消瘦的背影和来时消瘦的面颊催我潸然泪下,火车开动了,我探身向父亲告别,父亲蹒跚着随着火车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火车加快了速度,离父亲越来越远了,我的嘴唇咬得更紧,泪水更加簌簌地流淌着。此刻台下的学生们受到了感染,动了情,有的默默无语,有的红了眼眶,可见这段导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了他们对父亲的感激爱怜之情。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结合课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就不会偏离文章的轨道。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文中运用了许多拟人手法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济南的山水用以书写景物的特点。如“慈善的冬天”的秀气等,这些词语形象表示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表现了小山的玲珑秀美,在讲析课文时要把这些词在文中的喻义讲透彻,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景物的喜爱之情。 教师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可能影响课堂气氛,对学生产生影响。当一个充满朝气、洋溢热情的教师出现在讲台时,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极易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测试题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漫画《人不是火柴,不能一擦就冒火》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发泄情绪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B.要学会消除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C.要学会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D.应时刻保持快乐喜悦的积极情绪 2.2019年4月的一天,重庆永川的一所幼儿园正进行防暴演练,当扮演歹徒的蒙面男子持刀与保安纠缠的时候,一名路人误以为真,从“歹徒”身后狠狠踹了“歹徒”一脚。这位闹出“乌龙”的路人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具有 A.安全感B.恐惧感C.敬畏感D.正义感 3.下列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正确的是() ①情绪与情感没有任何关系②情绪与情感有区别,情绪是不稳定的, ③情绪与情感是一回事④情感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情感则相对稳定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4.一名司机路上遇见一骑单车回家的少年。路上十分黑暗,司机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中途,少年特意停下车,转身向司机深深地鞠躬表达感谢。此情此景,最能完整表达你内心情感的是A.热心公益活动,助人为乐高尚 B.社会呼唤公平,法律捍卫正义 C.关爱赢得尊重,礼貌彰显素养 D.诚实产生信任,诚信铸就人格 5.当处于苦闷、烦恼时,做一些平时最感兴趣的事,就可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这种调控情绪的方法是( ) A.转移注意力B.自我暗示C.自我激励D.升华 6.一个女司机突然变道导致后面红色的小轿车急刹车,造成车内小孩的脸碰在车窗上。之后双方斗气别车,最终情绪失控酿成暴力冲突。女司机被红色轿车男司机打伤住院,男司机因涉

嫌寻衅滋事被刑事拘留。上述事例说明 ①情绪是不能调控的②我们应该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③我们应该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④我们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这是因为好奇心 A.是人的天性和一种心理状态B.是可贵的,要珍惜和把握好其方向 C.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情绪D.是我们寻求知识的重要动力 8.春暖花开让我们心情愉悦,寒夜阴森让我们紧张、恐惧--这是不同的情绪表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人类丰富的情感。以下关于情绪和情感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情绪和情感是紧密相关的 B.情绪和情感都具有复杂多样,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C.情感是在生活中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D.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 9.当我们被不良情绪困扰时,如感到愤怒时,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来排解。下列方法可取的是 ①冲他人发火②自我提醒③欣赏音乐④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闷气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有位同学说:“每次考试,总怕考不好,辜负了家长、老师的期望,结果连会做得题也不会了,所以总考不好。”另一位同学则说:“我每次考试都轻松上阵,因为我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以上两位同学的经历说明() ①不同情绪对人的能力的发挥会产生不同影响 ②人只要处于正面的情绪或状态时,就能超常发挥 ③负面的情绪状态会酿成悲剧 ④人应当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A.①③ B.②③ C.①④D.③④ 11.“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对这句话的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情感体验与阅读

浅谈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们做题时最为头疼的部分。很多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阅读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但是由于在做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深入或不能理解,考虑不够细致等原因,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是由于他缺乏人生的经历,缺少情感的体验,不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体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情感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有了情感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情感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

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在欣赏文学作品后要能把握住主题思想,感受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了解作者通过文章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社会现象、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意识形态、精神意志等,并能进行辨别,分清善恶或是非,准确作出判断。对以上的认识,我们还要进行评价,能运用流畅正确的语句把它表达出来。对文章中有表现力的优美语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由此可见,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文本,是否真正的体察了作者的情感及在散文中的感情倾向.这也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运用到自己在课外更加明朗的阅读及生活中去.而这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获得则需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感悟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开始,从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努力出体会自己的小小感动。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只有触动了自己的身体或心灵的人、事、物、景,才会引起关注,引发思考,这样的感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感

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方法例说

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方法例说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设有专门的“活动体验”专题,以强化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呢?笔者以为应从语境、细节和角色三个维度展开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学生对文本中的词语、人物、情节、气韵、意境等的领悟和把握准确到位。 一、激发想象,语境体验 张志公先生说过:“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 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大师 的这番话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入语境,体验语境的多重内涵。 第一,语境的文化背景体验。由语言符号所形成的语境总会或多或少折射出一定社会、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对这种文化背景的体验和诠释总会影响学生对语境甚至整个文本意义的把握。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融入特定语境中,使学生已有的文化心理与语境特有的文化背景相契合,从模糊的情绪感染走向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获得真挚深沉的情感领悟。 例如小说《药》的结尾在华、夏两家母亲上坟时有一段

环境描写,描写的中心是一只“乌鸦”。“两人站在枯草丛中,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枝树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学生初读这段文字时,一般都能感受到一种凄凉、荒芜而又压抑的气氛,但是,细说起来,又难以准确地解释此种感受的原因和此中的深意。此时,教师便可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根据已往经验对语境的文化背景进行诠释和体验,使他们明白: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乌鸦是恐怖、神秘、不祥的象征,此处乌鸦与坟场景色相一致,营造了一种悲怆、死寂而又压抑的氛围。 第二,语境的心理活动体验。语文课本中的叙事作品,特别是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描写,而且这些心理活动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直接用文字描述出来的,而是内隐在某些语言符号背后,受一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细细地去琢磨、体味。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基本交待了贾府的主要人物,也初步展示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初步阅读了课文之后,往往对前一方面有所把握,但却觉得课文对黛玉性格刻画并不多。这是因为文本没有直接描绘她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她在一定环境中的言语行动曲折地传达这一内在信息。其中,几个极为精彩的细节,构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章《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检测题(含答案)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调节情绪的作法,不可取的是() A.对他人争吵时、告诫自己千万要冷静 B.与他人发生误会时,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打破僵局,平息怒气 C.考试失利了,认真总结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争取下次考好 D.考试失利了,把试卷死得粉碎以发泄心中怒气 2.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调节情绪的方法,归纳起来,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 ①改变认知评价②转移注意③合理宣泄④放松训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人有悲欢离合,亦有喜怒哀乐。虽乃人之常情,却可有控而发。”这启示我们,人的情绪 A.无法调控,我们只能任其支配自己的行为 B.积极的情绪可以调控,消极的情绪无法调控 C.有时能调控,有时不能调控 D.可以调控,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调控 4.近日,一则“小车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小学生鞠躬致谢”的短视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温暖、感动着我们的是司机和小学生的文明行为所体现出来的 A.信任感B.胜利感C.道德感D.羞耻感 5.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在品味情感中成长,就要 ①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感受,善于将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的助力 ②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③祈求或强迫他人给予我们美好的情感 ④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⑤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杜绝一切负面的情感体验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6.父母的叮嘱在耳边响起,你会觉得“好烦哦”;长辈与自己的看法有分歧,有时你会不屑一顾,把孝道置之脑后;同学的无心之言,认为是在贬低自己;老师多看两眼,觉得是“不怀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食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情绪爆发如火山般猛烈,伴随着明显的冲动性,严重者甚至伴随着攻击行为。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情感及反应,一方面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一方面又能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带有很大的文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性和持久性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体验呈现明显的心境化色彩,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教育目的中应包括情感目的。他认为:“情感目的包括那些描述兴趣、态度和价值变化的目的,以及发展评价和适应调节的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个体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 理智感使学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意愿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激发理智感、感受学科美、应对和避免产生对学习的冷漠厌恶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愉快教育”的主要做法是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主体观,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主动地学习。 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也就是进行所谓的“情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境,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常见的健康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认知调节法 (2)合理宣泄法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在语文的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朗读训练重在协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含意,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劝于中而行于外”的境地。在教学中,教师因为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理应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增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就会有了明显的提升。 一、范读启情 “范读”是教师实行朗读的常用方法,如果说讲解是对作品实行剖析,使学生范读就是融会贯通,表现出课文的精神和生命,使学生有所感。“范读”要成为一种朗读训练艺术,就必须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范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从“范读”中去思索、鉴赏、揣摩,达到以范读启情之目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浓烈的记叙文,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难以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情思,更没有目睹当时长安街上群众与敬爱的周总理诀别时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场面。于是我便采用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觉得仿佛站在给周总理送行的人群之中。我在揭示出挂图后,用低沉浓重的语调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逝世前后的情

况。又用哀婉的语调读着“人们非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向学生指出:“‘幸福’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又是赞美的语言,为什么会反而读得低沉了、轻了、慢了?”使学生自己进入无限哀思之中,激起他们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实感情。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自然读得格外投入了。 二、品读悟情 在朗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意思,以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语言朴实无华,真实感人。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次战斗的重大意义,由此深刻理解邱少云以生命为代价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根据外表和内心描写这个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联系“潜伏”的具体要求,邱少云在烈火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以及“我”的内心活动,品味邱少云内心活动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做的?他可能是怎样想的?邱少云的思想活动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文中描写 我的内心活动一段反复朗读,品味“我”矛盾、痛苦的内心活动,激起情感的共鸣。 三、读议入情 读的方法和重点。为使学生尽快地体味文中情感,我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语言因素,揭示议论,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去感知文中所描述的语言形象,去感知这些语言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学期 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测试题 (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测试卷 班级姓名座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 分别表达的情绪是( ) A.喜、怒、哀、惧 B.怒、惧、哀、喜 C.喜、惧、哀、怒 D.惧、怒、喜、哀 2.“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人生自古,就有许多愁和苦,请你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这首歌中的微笑、愁、苦开心、烦恼都反映了人的( ) A.意志 B.情绪 C.性格 D.友谊 3.同样是花,盛开时,我们会有“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感受;而凋落时,则会引出我们“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伤情绪。这说明( ) A.情绪反映了人们不同的需要 B.情绪是有差别的 C.情绪随着个人志趣的变化而变化 D.情绪会随着周围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4.欣赏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情绪完全是由自身需要决定的 B.人的情绪各不相同,没有规律可循 C.在同一情境中,人的情绪是一样的 D.面对同样的遭遇,人的情绪不一定相同 5.“人有悲欢离合,亦有喜怒哀乐。虽乃人之常情,却可有控而发”这说明( ) A.情绪无法调节,我们应任其支配自己的行为

B.情绪可以调节,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调节 C.情绪有时能调节,有时不能调节 D.积极的情绪可以调节,消极的情绪无法调节 6.“当生气的时候,最好静静地做些什么”这句话体现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是( ) A.转移注意 B.合理宣泄 C.改变认知评价 D.放松训练 7.“乐易者常长寿,忧险者常天折。”(意思是乐观平易的人大多长寿,忧虑焦虑的人大多短命)这句话说明情绪( ) A.能影响个人智力的发展 B.会影响人的理智和正常水平的发挥 C.会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D.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8.人们常说:“笑比哭好”,但《儒林外史》中范进却在中举后因狂喜而发疯。这说明( ) ①喜其实是一种不良情绪②人们应当学会调控情绪③情绪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④宣泄是调控情绪的最佳办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考试没有考好,小强痛苦极了。这时同桌小华来约他玩,他不耐烦地说:“一边去,烦着平呢!”气得小华好多天没理小强。这告诉我们( ) A.正面的情绪带给我们积极的感受 B.负面的情绪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主, C.负面情绪使人缺乏面对困难的意志 D.要学会积极面对青春期的负面情绪单 10.右图形象地说明了( ) A.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B.喜、怒、哀、惧是人最基本的情绪 C.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情绪 D.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会有不同的情绪不 11.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证实,所谓的“恐惧气味”确实存在。研究人员解释说,通过身体皮肤分泌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信息素),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恐惧感“传染”给周围的人。这说明了( ) A.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 B.人类的情绪非常可怕 C.大多数人的心理不健康我 D.人的情绪是无法控制的 12.“成功的秘诀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控制。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如今的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在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堂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挖掘,采用了相应的激情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效地促进了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下面结合一些教师的实践经验,对其主要艺术试作剖析与探讨: 一、以情动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自身对这种情感缺乏感受和体验,因此,要想启发学生情感是不可能的。因而,教师应首先对作者贯穿于文章的情感有所体验,然后方能启发学生去深切地感受、体验、品味。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先烈、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好文章,每当我钻研这些教材时总是血往心头涌,他们的广阔胸襟、崇高的品德和献身精神叩击着我的心灵,我有时激动得流下热泪,彻夜难眠。”于漪老师是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二、入境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用“情境再现法”,设法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进入“情感共振”境界。其主要方法有:(一)音乐喧染。学习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这段描写,就可以用一曲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琵琶演奏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 画面呈现。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相关画面。可以是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录像等。(三) 角色扮演。它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小品、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诵课文等。(四) 实物演示。此时学生不仅可以用眼看,而且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嘴尝,情感体验是全方位的。钱梦龙教《死海不死》,就是先准备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汤匙,一碟食盐,一个鸡蛋,让学生想办法尝试如何使蛋在水中浮起来。通过实物演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三、以声传情 由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美读”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常常被冷落,但它对情感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为此,教师指导朗读时要强调:其一,语调要抑扬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体验是个高频用词,是教学中的重要理念。成功学研究表明,促使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有智商的因素,而且还有情商的因素。如果用一个公式可以表示为:20%的智商+80%的情商=成功。而情商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情感体验来培养。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课堂氛围。 建设开放性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一点是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说明和谐的作用,有了其乐融融的氛围也就有了“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果课堂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哪里来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二、注重多元化解读。 品味文本。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怪异。甚至有时我们老师说,开放了让学生干什么他不干什么,说的都是没用的,其实这一点我们按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是学生放开了,二是学生的认识不一定到位,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能泼冷水,应该尊重他们对课文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这一点是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也是让学生逐步学习交流的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的引导,出现了窘事也正是锻炼我们机智的时候,也正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时候。 三、注重情景调动。 这一点可从音乐调动和氛围调动等方面来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用关于乡愁的音乐入手,调动学生的感观,又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一大段关于圆明圆美丽的描写,我就运用轻音乐《情人的眼泪》配合,让学生闭目细听朗读,这样会引发学生对圆明园的无限依恋之情。其实对于情境教学还有很多的方式,一个故事,一句幽默,生动的讲解都是我们调动学生思维的技巧方式。。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教师也要敢于下水,比如通过我们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内心世界,也许我们朗诵的不够好,但至少是我们在学生面前的一种情感表露,让学生相信自己也行,我们走近了文本,学生也就走近了文本。领会的也就更深了。比如我对《黄河颂》《雷电颂》等文章的朗读,我们不一定要找朗诵带,我们配上音乐同样会让学生兴奋,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教学体验,一种换位。 四、重视换位体验,贴近文本。 这一点是最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的方式。比如我鼓励学生充当文中的角色,要么进行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要么通过换位后,感受人物心情,比如有一课《猫》,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生养小宠物的感受,让他们谈出自己的心情,这其实也就是让他们的生活溶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独具的匠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要想别人做到,先要自己做到。只有我们努力了,学生才会更加的努力。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的教学,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步训练法)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步训练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吕淑湘老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感情朗读抓起。根据这几年的教学体会,我总结出了朗读教学四步训练法,即“理解——范读——练读——评读”,现分述如下: 一、理解课文,把握感情的基调 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调是朗读的基础。领会了课文的内容,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学生美的情感。比如《春天来了》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要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一种扑面而来的春天的气息,作者流露出一种欣喜的心情,使学生感到自己仿佛也投入到春天的怀抱。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情感得到激发,感情就有所依托,朗读起来就特别有感情,而且反过来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师范读,形成朗读的规范 教师范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为学生提供朗读模式,二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创设氛围。范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先录音,一种是当堂

示范。教师的范读,应重在“范”,由“示范”而成学生的“典范”,进而形成学生朗读的“规范”。 三、指导朗读,把握朗读的技巧 教师范读课文以后,学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这时候,教师应在布置学生朗读之前,提出具体要求。这就是声音洪亮,表情自然,抬头挺胸,眼观前方。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然后,要求学生揣摩朗读技巧,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触摸到课外的灵魂。特别是有些词句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要注意指导学生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在朗读时进行适度的把握。 四、师生评述,落实训练的效果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论、辩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有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及情感教育的现状: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指的是把情意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人的情感得以发展和升华。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分析信息以便理解;后者包括感知觉和驾驭情绪以便获得感受与评价。只有当这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个体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我国的教育,从整体上看,对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是有益的,但由于偏重认知,忽视情感,相应地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育目标上来看:教学所重视的是怎样传授知识,提高人的智商,而轻视学生情感经验的积累。 (二)从教育内容上来看:把科学知识、理论、学说以及职业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作为主要内容,而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等都成了附属的东西。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单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完全成为一个知识的“填充器”。 (四)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课堂教学这种重集体的形式成为最基本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甚至被看成唯一的形式。 (五)从教学评价上看: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

甚至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也用分数来衡量。 这种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强调唯理智教育,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意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学到了一大堆知识,而缺乏美德、责任感、情感等,而这正是与人文精神所倡导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尊重人的情感背道而驰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但长期以来,物化世界的缺陷、转型时代的失落、理性教育的偏颇等弊端的影响,使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能力智力的培养,造成了人的情感世界的荒芜、精神家园的失落、个性的残缺不全,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不完整。从语文教学的现状,认识上的偏颇,加之应试教育的钳制,使情感教育一直居于灰姑娘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认知目标更被人们所看重,而且认知目标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有了一套初具规模的目标描述体系和评估标准,使语文教学在认知日渐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然而,情感因素、情感目标、情感教育,却被人们所淡化,唯认知是举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从我国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看,中小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学校和农村的绝大部分学校,主要还处在知识本位的教学阶段。原因是的:一是?应试教育?的钳制。二是与认知相比,情感目标的制定和评价要难得多。它?无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或一年内达到?(1),也很难?在学校环境中予以评价?。这也导致了考试中惟认知是考的现象。从对全国21所中学的839名教师所作的调查看:教学实践中重知轻情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教师在以情优教、进行情感教化的具体操作上十分薄弱;一线教师在面临的实际困难最主要的是缺乏理论和操作上的具体指导。在问及?你认为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主要困难在于什么?时。位列前4位的选项是:应试教育钳制(41.6%)、缺乏方法(37.5%)、学生素质差(29.9%)、缺乏理论(27.2%)(2)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吸收中外情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谐教育、愉快教育,尤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关注到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并解释和归纳出了一些规律,为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这些教学

4第四章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情绪 2.情感 3.情绪智力 4.心境 5.激情 6.应激 7. 二、填空题 1.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信号功能、感染功能、动机功能。 4.表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5.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比较外露,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 6.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趋势是:以外显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从情绪体验的内容看,是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从情绪体验的内容看,是以生理需要为主向以社会性需要为主转变,从情绪体验的时间和内容上看,情绪体验的持续性延长,体验丰富。 7.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则,即:以诚相待、互助互利、待人如待己、相互理解、具有宽容精神、不可轻信别人,也不应该猜疑所有的人。 三、判断题 1.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2.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形式。(√) 3.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在总体上是平静而愉快的。(√) 4.儿童道德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了量变与质变、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5.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儿童道德情感显示出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转折年龄主要集中在约8 – 9岁之间。(√) 6.小学生的情绪容易发生,但具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中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增强,情绪 1

发生的频率降低,情绪发生的延后时间增长,情绪具有来得快、去得慢的特点。(√) 7.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他们在违反自己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时,就会引起痛苦的过失感。(√) 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大致处于“后习俗水平”中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四、选择题 1.情绪与情感是影响人身心活动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其功能表现在:( ABC ) A 信号功能 B 感染功能 C 动机功能 D迁移功能 2.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BCD ) A 快感度 B紧张度 C 强度 D 激动水平 3.随着情绪、情感的发生,有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ABCD ) A 呼吸系统 B 循环系统 C 消化系统 D 腺体活动 4.情绪的外部表现可分三个方面:( ABC ) A 面部表情 B 体态表情 C 言语表情 D 精神状态 5.情绪状态主要有三种,即:( ABC )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冲动 6.情感的种类有三种:( ABC )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责任感 7.小学情感发展的特点表现在:( ABCD ) A 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B 内容不断丰富 C 深刻性逐步增加 D 稳定性增强 8.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向特点表现在:( ABCD ) A 情绪体验迅速 B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交替 C 外露性和内隐性并行 D 体验时间延长,出现心境化特点 9.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表现在:( ABC ) A 自尊心强烈而敏感 B 情感的社会性增强 C 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丰富和深化 D 责任感进一步发展 10.情绪智力的因素主要有:( ABCDE ) A 认识自身情绪 B 妥善管理情绪 C 自我激励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