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效实中学数学旋转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宁波市效实中学数学旋转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宁波市效实中学数学旋转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宁波市效实中学数学旋转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 (word 版,含解

析)

一、初三数学 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如图1,在Rt △ABC 中,∠A =90°,AB =AC ,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AD =AE ,连接DC ,点M ,P ,N 分别为DE ,DC ,BC 的中点.

(1)观察猜想:图1中,线段PM 与PN 的数量关系是 ,位置关系是 ; (2)探究证明:把△ADE 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图2的位置,连接MN ,BD ,CE ,判断△PMN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把△ADE 绕点A 在平面内自由旋转,若AD =4,AB =10,请直接写出△PMN 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1)PM =PN ,PM ⊥PN ;(2)△P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见解析;(3)S △PMN 最大=492

. 【解析】 【分析】

(1)由已知易得BD CE =,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得出12PM CE =

,1

2

PN BD =,即可得出数量关系,再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得出//PM CE 得出DPM DCA ∠=∠,最后用互余即可得出位置关系;

(2)先判断出ABD ACE ???,得出BD CE =,同(1)的方法得出1

2

PM BD =

,1

2

PN BD =

,即可得出PM PN =,同(1)的方法由MPN DCE DCB DBC ACB ABC ∠=∠+∠+∠=∠+∠,即可得出结论;

(3)方法1:先判断出MN 最大时,PMN ?的面积最大,进而求出AN ,AM ,即可得出MN 最大AM AN =+,最后用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结论.方法2:先判断出BD 最大时,PMN ?的面积最大,而BD 最大是14AB AD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

点P ,N 是BC ,CD 的中点,

//PN BD ∴,1

2

PN BD =

, 点P ,M 是CD ,DE 的中点,

//PM CE ∴,1

2

PM CE =

, AB AC =,AD AE =, BD CE ∴=, PM PN ∴=, //PN BD ,

DPN ADC ∴∠=∠, //PM CE ,

DPM DCA ∴∠=∠, 90BAC ∠=?,

90ADC ACD ∴∠+∠=?,

90MPN DPM DPN DCA ADC ∴∠=∠+∠=∠+∠=?, PM PN ∴⊥,

故答案为:PM PN =,PM PN ⊥;

(2)P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旋转知,BAD CAE ∠=∠,

AB AC =,AD AE =,

()ABD ACE SAS ∴???,

ABD ACE ∴∠=∠,BD CE =,

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得,12PN BD =,1

2

PM CE =,

PM PN ∴=,

PMN ∴?是等腰三角形,

同(1)的方法得,//PM CE , DPM DCE ∴∠=∠,

同(1)的方法得,//PN BD , PNC DBC ∴∠=∠,

DPN DCB PNC DCB DBC ∠=∠+∠=∠+∠,

MPN DPM DPN DCE DCB DBC ∴∠=∠+∠=∠+∠+∠

BCE DBC ACB ACE DBC =∠+∠=∠+∠+∠ ACB ABD DBC ACB ABC =∠+∠+∠=∠+∠, 90BAC ∠=?,

90ACB ABC ∴∠+∠=?, 90MPN ∴∠=?,

P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方法1:如图2,同(2)的方法得,P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MN ∴最大时,PMN ?的面积最大, //DE BC ∴且DE 在顶点A 上面, MN ∴最大AM AN =+,

连接AM ,AN ,

在ADE ?中,4AD AE ==,90DAE ∠=?,

22AM ∴=

在Rt ABC ?中,10AB AC ==,52AN = 22522MN ∴=最大,

222111149(72)22242

PMN S PM MN ?∴=

=?=?=最大. 方法2:由(2)知,P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

2

PM PN BD ==

, PM ∴最大时,PMN ?面积最大, ∴点D 在BA 的延长线上,

14BD AB AD ∴=+=,

7PM ∴=,

2211497222

PMN S PM ?∴=

=?=最大. 【点睛】

此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解(1)的关键是判断出

12PM CE =,1

2

PN BD =,解(2)的关键是判断出ABD ACE ???,解(3)的关键

是判断出MN 最大时,PMN ?的面积最大.

2.已知抛物线y=ax 2+bx-3a-5经过点A(2,5) (1)求出a 和b 之间的数量关系.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D 点,直线AD 与y 轴交于(0,-7) ①求出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点B 为y 轴上任意一点且在直线y=5和直线y=-13之间,连接BD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C ,连接AB 、AC ,将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H .截取BC 的中点F 和DH 的中点G .当点D 、点H 、点C 三点共线时,分别求出点F 和点G 的坐标.

【答案】(1)a+2b=10;(2)①y= 2x 2+4x-11,②G 1(478,91-8

+),

F 1(,,

G 2,F 2,) 【解析】 【分析】

(1)把点A 坐标代入抛物线y=ax 2+bx-3a-5即可得到a 和b 之间的数量关系;

(2)①求出直线AD 的解析式,与抛物线y=ax 2+bx-3a-5联立方程组,根据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结合韦达定理求出a ,b ,即可求出解析式;

②作AI ⊥y 轴于点I ,HJ ⊥y 轴于点J.设B (0,t ),根据旋转性质表示粗H 、D 、C 坐标,应含t 式子表示直线AD 的解析式,根据D 、H 、C 三点共线,把点C 坐标代入求出

131t -

4+=,2t -4

=,分两类讨论,分别求出G 、F 坐标。

【详解】

解:(1)把A (2,5)代入y=ax 2+bx-3a-5得4a+2b-3a-5=5 ∴a+2b=10

∴a 和b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2b=10 (2)①设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kx+c ∵直线AD 与y 轴交于(0,-7),A (2,5) ∴2k c 5{

c -7+==解得k 6{c -7

==即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6x-7

联立抛物线y=ax 2+bx-3a-5与直线AD :y=6x-7 得2

y ax +bx-3a-5

{y 6x-7

==

消去y 得ax 2+(b-6)x-3a+2=0 ∵抛物线与直线AD 有两个交点 ∴由韦达定理可得:x A +x D =b-6-a =2a 2a +,x A x D =-3a 2

a

+ ∵A (2,5)∴x A =2即x D =2a -22a +∵x D =b -2a =a-104a

2a -22a +=a-104a 解得a=2∴b=10-a

2= 4 ∴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2x 2+4x-11

②如图所示:作AI ⊥y 轴于点I ,HJ ⊥y 轴于点J.设B (0,t ) ∵A (2,5),∴AI=2,BJ=5-t

∵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H ∴AB=BH ,∠ABH=90°,∠AIB=∠BJH=90° ∵∠IAB+∠IBA=90°,∠ABH+∠IBA+∠JBH=180° ∴∠IBA+∠JBH=90°即∠IAB=∠JBH ∴△AJB ≌△BJH 即AI=BJ=2,BI=IH=5-t ∴H (5-t ,t-2)

∵D (-1,-13)∴y B -y D =t+13 同理可得:C (t+13,t-1) 设DH 的解析式为y=k 1x+b 1

∴1111-k b -13{5-t k b t-2

+=+=()解得11t 11k 6-t {t 11b -13-t-6

+=

+=

即直线AD 的解析式为t 1111

y x-13-66

t t t ++=--

∵D 、H 、C 三点共线 ∴把C (t+13,t-1)代入AD t 1111y x-13-66t t t ++=--得:t 1111

t-1t 13-13-66t t t ++=+--()

整理得2t 2+31t+82=0解得131305t +=,231-305

t =

由图可知:①当131305

t +=如图1所示: 此时H (

513054,39305-4) ,C (305-21-4,35305

-4

+)

∵点G为DH中点,点F为BC中点

∴G1(47305

+

91305

-

+

),F1(

305-21

-,

33305

-

+

由图可知:当

231-305

t-

=如图2所示:

此时H(51-305

4

39-305

-

4

),C(

30521

4

+

35-305

-

4

∵点G为DH中点,点F为BC中点

∴G2(47-305

91-305

-),F2(

30521

+

33-305

-)(14分)

∴综上所述:G1(47305

8

+

91305

-

8

+

),F1(

305-21

-

8

33305

-

4

+

G2(47-305

8

91-305

-

8

),F2(

30521

8

+

33-305

-

4

)。

【点睛】

本题为含参数的二次函数问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解题关键在于根据旋转性质,用含参数式子分别表示点的坐标,函数关系式,结合韦达定理,分类讨论求解。

3.阅读材料并解答下列问题:如图1,把平面内一条数轴x 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角

00)90(θ??<<得到另一条数轴,y x 轴和y 轴构成一个平面斜坐标系.xOy

规定: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x 轴于点A ,过点P 作x 轴的平行线,交y 轴于点B ,

若点A 在x 轴对应的实数为a ,点B 在y 轴对应的实数为b ,则称有序实数对(),a b 为点

P 在平面斜坐标系xOy 中的斜坐标.如图2,在平面斜坐标系xOy 中,已知60θ?=,点P 的斜坐标是()3,6,点C 的斜坐标是()0,6.

(1)连接OP ,求线段OP 的长;

(2)将线段OP 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到OQ (点Q 与点P 对应),求点Q 的斜坐标; (3)若点D 是直线OP 上一动点,在斜坐标系xOy 确定的平面内以点D 为圆心,DC 长为半径作

D ,当⊙D 与x 轴相切时,求点D 的斜坐标,

【答案】(1)37OP =;(2)点Q 的斜坐标为(9,3-);(3)点D 的斜坐标为:

3

2

,3)或(6,12). 【解析】 【分析】

(1)过点P 作PC ⊥OA ,垂足为C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PAC=60θ=?,由AP=6,则

AC=3,33PC =,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OP 的长度;

(2)根据题意,过点Q 作QE ∥OC ,QF ∥OB ,连接BQ ,由旋转的性质,得到OP=OQ ,∠COP=∠BOQ ,则△COP ≌△BOQ ,则BQ=CP=3,∠OCP=∠OBQ=120°,然后得到△BEQ 是等边三角形,则BE=EQ=BQ=3,则OE=9,OF=3,即可得到点Q 的斜坐标;

(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当OP 和CM 恰好是平行四边形OMPC 的对角线时,此时点D 是对角线的交点,求出点D 的坐标即可;②取OJ=JN=CJ ,构造直角三角形OCN ,作∠CJN 的角平分线,与直线OP 相交与点D ,然后由所学的性质,求出点D 的坐标即可. 【详解】

解:(1)如图,过点P 作PC ⊥OA ,垂足为C ,连接OP ,

∵AP ∥OB , ∴∠PAC=60θ

=?,

∵PC ⊥OA , ∴∠PCA=90°, ∵点P 的斜坐标是()3,6, ∴OA=3,AP=6, ∴1

cos602

AC AP ?=

=, ∴3AC =,

OC=+=,

∴22

PC=-=,336

6333

在Rt△OCP中,由勾股定理,得

22

OP=+=;

6(33)37

(2)根据题意,过点Q作QE∥OC,QF∥OB,连接BQ,如图:

由旋转的性质,得OP=OQ,∠POQ=60°,

∵∠COP+∠POA=∠POA+∠BOQ=60°,

∴∠COP=∠BOQ,

∵OB=OC=6,

∴△COP≌△BOQ(SAS);

∴CP=BQ=3,∠OCP=∠OBQ=120°,

∴∠EBQ=60°,

∵EQ∥OC,

∴∠BEQ=60°,

∴△BEQ是等边三角形,

∴BE=EQ=BQ=3,

∴OE=6+3=9,OF=EQ=3,

∵点Q在第四象限,

∴点Q的斜坐标为(9,3-);

(3)①取OM=PC=3,则四边形OMPC是平行四边形,连接OP、CM,交点为D,如图: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CD=DM,OD=PD,∴点D为OP的中点,

∵点P的坐标为(3,6),

∴点D的坐标为(3

2

,3);

②取OJ=JN=CJ,则△OCN是直角三角形,

∵∠COJ=60°,

∴△OCJ是等边三角形,

∴∠CJN=120°,

作∠CJN的角平分线,与直线OP相交于点D,作DN⊥x轴,连接CD,如图:

∵CJ=JN,∠CJD=∠NJD,JP=JP,

∴△CJD≌△NJD(SAS),

∴∠JCD=∠JND=90°,

则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CD=ND;

过点D作DI∥x轴,连接DJ,

∵∠DJN=∠COJ=60°,

∴OI∥JD,

∴四边形OJDI是平行四边形,

∴ID=OJ=JN=OC=6,

在Rt △JDN 中,∠JDN=30°, ∴JD=2JN=12;

∴点D 的斜坐标为(6,12); 综合上述,点D 的斜坐标为:(3

2

,3)或(6,1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正确寻找圆心D 的位置来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创新题型.注意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解题.

4.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

在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三角形的旋转”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两个等模直角三角形ABC 和DEC ,其中

90,2,2ACB DCE AC CD ?∠=∠===.

观案发现

(1)将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①摆放,设DE 的中点是,F AE 的中点是,H BD 的中点是G ,则HFG ∠=______度; 操作证明

(2)将图①中的DEC 绕点C 顺时针(逆时针)旋转,使点A C E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②,其余条件不变,小明通过测量发现,此时FH FG =,请你帮助小明证明这个结论. 探究发现

(3)将图①中的DEC 绕点C 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旋转角为(

)

0180αα??

<<,

DEC 在旋转的过程中,当直线FH 经过点C 时,如图③,请求出线段FG 的长.

(4)在旋转过程中,在Rt ABC 和Rt CDE △中,始终有由,AC BC CE CD ⊥⊥,你在图③中还能发现哪两条线段在旋转过程中始终互相垂直?请找出并直接写出这两条线段.

【答案】(1)90;(2)证明见解析;(3)31BD =;(4)AD BE ⊥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运用中点的性质找到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可求解;

(2)根据旋转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ABC 可知()ACD BCE SAS ???,进而通过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到FH FG =;

(3)根据旋转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先求出BF 的长,再由BD BF DF =-即可求出BD 的长;

(4)根据旋转的性质及垂直的判定可知AD BE ⊥. 【详解】 (1)

,,90CE CD AC BC ECA DCB ==∠=∠=?,

BE AD ∴=,

F 是DE 的中点,H 是AE 的中点,

G 是BD 的中点, //,//HF AD FG BE ∴, AD BE ⊥,HF GF ∴⊥, 90HFG ∴∠=?;

(2)证明:如下图,连接AD BE ,,

由旋转可知CE CD =,90ECD ACD ∠=∠=?, 又∵AC=BC ,

()ACD BCE SAS ∴???,

AD BE ∴=,

F 是DE 的中点,H 是AE 的中点,

G 是BD 的中点,

11

,22

FH AD FG BE ∴==,

FH FG ∴=;

(3)解:由题意可得CF DE CFD CF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CD =1CF DF ∴==,

2BC AC ==,223BF BC CF ∴=-=

31BD BF DF ∴=-=,

G 是BD 的中点,31

DG -∴=

31BD BF DF ∴=-=;

(4)AD BE ⊥.

连接AD ,由(3)知,CF DE ⊥, ∵EC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F 是ED 中点,

又∵H是AE中点,

∴AD∥HF,

∵HF⊥ED,

∴AD BE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的的性质,中位线定理,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等三角形综合证明,熟练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错因分析:(1)不能熟练运用重点的性质找到线段之间的关系;(2)未掌握旋转的性质;(3)不能将题目探究中的发现进行推广.

5.如图1,矩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以点E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EFG的两边EF,EG分别过点B,C,∠F=30°.

(1)求证:BE=CE

(2)将△EFG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旋转到EF与AD重合时停止转动.若EF,EG分别与AB,BC相交于点M,N.(如图2)

①求证:△BEM≌△CEN;

②若AB=2,求△BMN面积的最大值;

③当旋转停止时,点B恰好在FG上(如图3),求sin∠EBG的值.

【答案】(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2;③62 4

.

【解析】

【分析】

(1)只要证明△BAE≌△CDE即可;

(2)①利用(1)可知△E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ASA即可证明;

②构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③如图3中,作EH⊥BG于H.设NG=m,则BG=2m,3m,6m.利用面积法求出EH,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证明:如图1中,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DC,∠A=∠D=90°,

∵E是AD中点,

∴AE=DE,

∴△BAE≌△CDE,

∴BE=CE.

(2)①解:如图2中,

由(1)可知,△E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BC=∠ECB=45°,

∵∠ABC=∠BCD=90°,

∴∠EBM=∠ECN=45°,

∵∠MEN=∠BEC=90°,

∴∠BEM=∠CEN,

∵EB=EC,

∴△BEM≌△CEN;

②∵△BEM≌△CEN,

∴BM=CN,设BM=CN=x,则BN=4-x,

∴S△BMN=1

2

?x(4-x)=-

1

2

(x-2)2+2,

∵-1

2

<0,

∴x=2时,△BMN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2.

③解:如图3中,作EH⊥BG于H.设NG=m,则BG=2m,3,6m.

∴EG=m+

3m=(1+3)m,

∵S△BEG=1

2

?EG?BN=

1

2

?BG?EH,

∴EH=3?(13)

m m

+

=

3+3

m,

在Rt△EBH中,sin∠EBH=

3+3

62

2

4

6

m

EH

EB m

+

==

【点睛】

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变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学会利用参数解决问题,

6.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且∠EAF=∠CEF=45°.

(1)将△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如图①),求证:△AEG≌△AEF;

(2)若直线EF与AB,A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M,N(如图②),求证:EF2=ME2+NF2;

(3)将正方形改为长与宽不相等的矩形,若其余条件不变(如图③),请你直接写出线段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EF2=2BE2+2DF2.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AF=AG,∠EAF=∠GAE=45°,故可证△AEG≌△AEF;(2)将△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连结GM.由(1)知

△AEG≌△AEF,则EG=EF.再由△BME、△DNF、△CEF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

CE=CF,BE=BM,NF=DF,然后证明∠GME=90°,MG=NF,利用勾股定理得出

EG2=ME2+MG2,等量代换即可证明EF2=ME2+NF2;

(3)将△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根据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到

△ADF≌△ABG,则DF=BG,再证明△AEG≌△AEF,得出EG=EF,由EG=BG+BE,等量代换

得到EF=BE+DF.

试题解析:(1)∵△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AF=AG,∠FAG=90°,

∵∠EAF=45°,

∴∠GAE=45°,

在△AGE与△AFE中,

∴△AGE≌△AFE(SAS);

(2)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

将△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连结GM.

则△ADF≌△ABG,DF=BG.

由(1)知△AEG≌△AEF,

∴EG=EF.

∵∠CEF=45°,

∴△BME、△DNF、△CEF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CE=CF,BE=BM,NF=DF,

∴a﹣BE=a﹣DF,

∴BE=DF,

∴BE=BM=DF=BG,

∴∠BMG=45°,

∴∠GME=45°+45°=90°,

∴EG2=ME2+MG2,

∵EG=EF,MG=BM=DF=NF,

∴EF2=ME2+NF2;

(3)EF2=2BE2+2DF2.

如图所示,延长EF交AB延长线于M点,交AD延长线于N点,

将△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GH,连结HM,HE.

由(1)知△AEH≌△AEF,

则由勾股定理有(GH+BE)2+BG2=EH2,

即(GH+BE)2+(BM﹣GM)2=EH2

又∴EF=HE,DF=GH=GM,BE=BM,所以有(GH+BE)2+(BE﹣GH)2=EF2,

即2(DF2+BE2)=EF2

考点:四边形综合题

7.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将Rt△EFG斜边EG的中点与点A重合,直角顶点F落在正方形的AB边上,Rt△EFG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AD边于P、Q两点,(点P与点F重合),如图1所示:

(1)求证:EP2+GQ2=PQ2;

(2)若将Rt△EFG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α(0°<α≤90°),两直角边分别交AB、AD边于P、Q两点,如图2所示:判断四条线段EP、PF、FQ、QG之间是否存在什么确定的相等关系?若存在,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将Rt△EFG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α(90°<α<180°),两直角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BA、AD两边延长线于P、Q两点,并判断四条线段EP、PF、FQ、QG之间存在何种确定的相等关系?按题意完善图3,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用证明).

【答案】(1)见解析;(2)PF2+FQ2=EP2+GQ2;(3)四条线段EP、PF、FQ、QG之间的关系为PF2+GQ2=PE2+FQ2.

【解析】

【分析】

(1)过点E作EH∥FG,由此可证△EAH≌△GAQ,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H=QG,又PQ=PH,在Rt△EPH中,EP2+EH2=PH2,由此可以得到EP2+GQ2=PQ2;(2)过点E作EH∥FG,交DA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PQ、PH,由此可证

△EAH≌△GAQ,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H=QG,又PH=PQ,在Rt△EPH中,EP2+EH2=PH2,即EP2+GQ2=PH2,在Rt△PFQ中,PF2+FQ2=PQ2,故PF2+FQ2=EP2+GQ2;(3)四条线段EP、PF、FQ、QG之间的关系为PE2+GQ2=PF2+FQ2,证明方法同上.【详解】

(1)过点E作EH∥FG,连接AH、FH,如图所示:

∵EA=AG,∠HEA=∠AGQ,∠HAE=∠GAD,

∴△EAH≌△GAQ,

∴EH=QG,HA=AQ,

∵FA⊥AD,

∴PQ=PH.

在Rt△EPH中,

∵EP2+EH2=PH2,

∴EP2+GQ2=PQ2;

(2)过点E作EH∥FG,交DA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PQ、PH,

∵EA=AG,∠HEA=∠AGQ,∠HAE=∠GAD,

∴△EAH≌△GAQ,

∴EH=QG,HA=AQ,

∵PA⊥AD,

∴PQ=PH.

在Rt△EPH中,

∵EP2+EH2=PH2,

∴EP2+GQ2=PH2.

在Rt△PFQ中,

∵PF2+FQ2=PQ2,

∴PF2+FQ2=EP2+GQ2.

(3)四条线段EP、PF、FQ、QG之间的关系为PF2+GQ2=PE2+FQ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线合一,勾股定理,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点A(8,0),点B(0,6),把△ABO绕点B逆时针旋转得△A′B′O′,点A、O旋转后的对应点为A′、O′,记旋转角为α.

(1)如图1,若α=90°,则AB= ,并求AA′的长;

(2)如图2,若α=120°,求点O′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边OA上的一点P旋转后的对应点为P′,当O′P+BP′取得最小值时,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

【答案】(1)10,2;(2)(339);(3)12354 55

(,)

【解析】

试题分析:(1)、如图①,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B=5,再根据旋转的性质得BA=BA′,∠ABA′=90°,则可判定△AB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AA′的长;(2)、作O′H⊥y轴于H,如图②,利用旋转的性质得BO=BO′=3,∠OBO′=120°,则

∠HBO′=60°,再在Rt△BHO′中利用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计算出BH和O′H的长,然后利用坐标的表示方法写出O′点的坐标;(3)、由旋转的性质得BP=BP′,则

O′P+BP′=O′P+BP,作B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C,连结O′C交x轴于P点,如图②,易得O′P+BP=O′C,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此时O′P+BP的值最小,接着利用待定系数法求

出直线O′C的解析式为y=x﹣3,从而得到P(,0),则O′P′=OP=,作

P′D⊥O′H于D,然后确定∠DP′O′=30°后利用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计算出P′D 和DO′的长,从而可得到P′点的坐标.

试题解析:(1)、如图①,∵点A(4,0),点B(0,3),∴OA=4,OB=3,

∴AB==5,

∵△ABO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A′BO′,∴BA=BA′,∠ABA′=90°,

∴△AB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A′=BA=5;

(2)、作O′H⊥y轴于H,如图②,∵△ABO绕点B逆时针旋转120°,得△A′BO′,

∴BO=BO′=3,∠OBO′=120°,∴∠HBO′=60°,在Rt△BHO′中,∵∠BO′H=90°﹣

∠HBO′=30°,

∴BH=BO′=,O′H=BH=,∴OH=OB+BH=3+,∴O′点的坐标为

();

(3)∵△ABO绕点B逆时针旋转120°,得△A′BO′,点P的对应点为P′,∴BP=BP′,

∴O′P+BP′=O′P+BP,作B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C,连结O′C交x轴于P点,如图②,

则O′P+BP=O′P+PC=O′C,此时O′P+BP的值最小,∵点C与点B关于x轴对称,∴C(0,﹣3),

设直线O′C的解析式为y=kx+b,

把O′(),C(0,﹣3)代入得,解得,

∴直线O′C的解析式为y=x﹣3,当y=0时,x﹣3=0,解得x=,则P

(,0),

∴OP=,∴O′P′=OP=,作P′D⊥O′H于D,

∵∠BO′A=∠BOA=90°,∠BO′H=30°,∴∠DP′O′=30°,

∴O′D=O′P′=,P′D=,∴DH=O′H﹣O′,

微专题26解析几何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教学案)

微专题26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 1. 利用数形结合或三角换元等方法解决直线与圆中的部分范围问题. 2. 构造函数模型研究长度及面积相关的范围与最值问题. 3. 根据条件或几何特征构造不等关系解决与离心率相关的范围问题. 4. 熟悉线段的定比分点、弦长、面积等问题的处理手段,深刻体会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考题导航 利用数形结合或三角换元等方法解决直线与圆 2. 已知实数x 、y 满足方程x 2+y 2-4x +1=0.则y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y -x 的最小 值为________;x 2+y 2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圆C 的方程为x 2+y 2-8x +15=0,若直线y =kx -2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圆C 有公共点,则k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1. 已知A 、B 分别是椭圆x 36+y 20=1长轴的左、右端点,F 是椭圆的右焦点,点P 在 椭圆上,且位于x 轴的上方,PA ⊥PF.设M 是椭圆长轴AB 上的一点,点M 到直线AP 的距离等于MB ,则椭圆上的点到点M 的距离d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 已知双曲线为C :x 24-y 2 =1,P 为双曲线C 上的任意一点.设点A 的坐标为(3,0), 则PA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 如图,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 轴上,A 1,A 2,B 1,B 2为椭圆的顶点,F 2为右焦点,延长B 1F 2与A 2B 2交于点P ,若∠B 1PA 2为钝角,则该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 椭圆M :x 2 a 2+y 2 b 2=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P 为椭圆M 上的任意一点, 且|PF 1→|·|PF 2→|的最大值的取值范围是[2c 2 ,3c 2],其中c =a 2-b 2,则椭圆M 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C :x a 2+y b 2=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 为F 1、F 2,P 为椭圆C 上的一点(在x 轴上方),连结PF 1并延长交椭圆C 于另一点Q ,设PF 1→ =λF 1Q → .若PF 2垂直于x 轴,且椭圆C 的离心率e ∈??? ?12,22,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中学数学核心期刊名录

中学教学核心期刊名录数学中学数学月刊 数学中学数学教与学 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数学中等数学 数学通讯 数学教学 数学中学理科(数学) 数学数理天地(数学) E-mail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月刊)主办: 陕西师范大学 地址: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 邮编:710062 电话: 主编: 石生民 网址: http: E-mail:

《数学教学》(双月刊)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 地址: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编辑部 邮编:200062 主编: 张奠宙 E-mail: 《中等数学》(月刊)主办: 天津师范大学 地址: 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师范大学甘肃路校区《中等数学》杂志编辑部邮篇:300020 主编: 庞宗显 数学竞赛核心期刊 《数学通讯》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等 地址: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数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 主编: 邓引斌 《中学数学》(月刊)主办: 湖北大学等 地址: 湖北大学《中学数学》编辑部 邮编:430062 主编: 汪江松 E-mail: 《中学教研》,主办: 浙江师范大学 地址: 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社邮编:321004 主编: 张维忠 《中学数学月刊》主办: 苏州大学等 地址:

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 邮编:215006 主编: 唐忠明 《中学数学研究》,主办: 华南师范大学 地址: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数学研究》编辑部邮编:510631 主编: 曹汝成 《数学教学通讯》主办: 西南师范大学 地址: 西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00715 电话: 主编: 陈贵云 《中学数学教学》,安徽教育学院等 地址:

解析几何中的定点和定值问题精编版

解析几何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考纲解读:定点定值问题是解析几何解答题的考查重点。此类问题定中有动,动中有定,并且常与轨迹问题,曲线系问题等相结合,深入考查直线的圆,圆锥曲线,直线和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函数和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一、 定点问题 解题的关健在于寻找题中用来联系已知量,未知量的垂直关系、中点关系、方程、不等式,然后将已知量,未知量代入上述关系,通过整理,变形转化为过定点的直线系、曲线系来解决。 例1、已知A 、B 是抛物线y 2 =2p x (p >0)上异于原点O 的两个不同点,直线OA 和OB 的倾斜角分别为α和β,当α、β变化且α+β= 4 π 时,证明直线AB 恒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解析: 设A ( 121 ,2y p y ),B (222 ,2y p y ),则 2 1 2tan , 2tan y p y p ==βα,代入1)tan(=+βα 得2 21214)(2p y y y y p -=+ (1) 又设直线AB 的方程为b kx y +=,则 022222 =+-????=+=pb py ky px y b kx y ∴k p y y k pb y y 2,22121= += ,代入(1)式得pk p b 22+= ∴直线AB 的方程为)2(2p x k p y +=- ∴直线AB 过定点(-)2,2p p 说明:本题在特殊条件下很难探索出定点,因此要从已知出发,把所求的定点问题转化为求直线AB ,再从AB 直线系中看出定点。 例2.已知椭圆C :22 221(0)x y a b a b +=>> ,以原点为圆心,椭圆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 圆与直线0x y -相切. ⑴求椭圆C 的方程; ⑵设(4,0)P ,M 、N 是椭圆C 上关于x 轴对称的任意两个不同的点,连结PN 交椭圆C 于另一点E ,求直线PN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⑶在⑵的条件下,证明直线ME 与x 轴相交于定点.

用几何画板503制作小学数学课件入门培训教程

用“几何画板5.03”制作小学数学课件 入门培训教程 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平台,只要熟悉软件简单的使用技巧,就可以自行设计和编写出能够动态演示的教学课件,从而表现实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说几何画板是最出色的教学软件之一。 下面就以最新版本“几何画板 5.03”为例,学习一些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知识,并用它制作出简单适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一、几何画板的简单操作。 1、认识几何画板5.03的工作界面(见下图): 几何画板的操作界面非常简洁,上面是它的菜单栏,左侧是它的绘图工具箱。中间空白区就是我们绘制几何图形的区域。 2、用常用的绘图工具画图形: 左侧工具栏的第一个工具是选择工具,第二、第三、第四个分别是画点、画圆、画线工具,第五个是文字标注工具。这几个工具是我们在制作几何图形时最常用的。 (1)用画点、圆和线工具分别画一个点,一个圆和一条线段,然后再用画线工具随意画一个三角形。 重要提示:我们在操作几何画板时,左手要始终放在电脑键盘的“Esc”键上面,通过按“Esc”键,随时把鼠标切换到选择工具状态。 (2)用选择工具选择刚刚画完的点、圆、线段。把鼠标移动到要选择的对象时,左上箭头变成向左的箭头时点击一下,对象就被选中了。 然后点击“菜单”栏上的“显示”,改变一下点的大小,线的粗细、虚实,以及信息技术 培训资料

它们的颜色。 3、用标注工具给三角形标注上字母标签。首先点一下标注工具,然后把鼠标移动到三角形的顶点上点击一下,三角形的顶点就标上字母了;再右击三角形的某一个顶点,点击“属性”—“标签”,可以在这里更改这个顶点的字母。 4、隐藏对象。分别选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点击“菜单”栏上的“显示”-“隐藏点”,三角形的顶点就隐藏起来了。 重要提示:隐藏对象是几何画板中应用最多的操作。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几何图形的领属关系(即父子关系)非常明确,如:我们先画了一个点,又从这个点上引出一条线段,再以这条线段为半径画了一个圆,那么这个点就是“父”,这条线段就是“子”,这个圆就是“孙”,如果删除了点,线段和圆就都不存在了;如果删除了线段,圆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在制作几何图形时,为了避免误删除,一般都采用隐藏对象的方法处理。对象隐藏后虽然看不见了,但它仍然是存在的。 5、制作“显示/隐藏”操作按钮。框选三角形,然后点击“菜单”栏的“编辑”-“操作类按钮”-“隐藏/显示”,工作区就出现了一个按钮“隐藏线段”,右击此按钮,选“属性”-“标签”,把“线段”改为“三角形”。我们点击这个按钮,这个按钮就会在“显示”和“隐藏”间进行切换,一个简单的切换按钮就制作完成了。 用上述方法,我们再制作一个这样的按钮,选中其中的一个按钮,选择的方法是用选择工具点击一个按钮左边的小颜色条。选中这个按钮后,右键点击“属性”—“隐藏/显示”,然后点选“总是隐藏对象”,点“标签”,把“线段”改为“三角形”确定退出;再用同样的方法把另一个按钮改为“总是显示对象”,点“标签”把“线段”改为“三角形”确定退出。这样就制作了两个按钮,一个是显示按钮,一个是隐藏按钮。 重要提示:为课件中的图形(或文字等)制作“显示”或“隐藏”的操作按钮,是实现课件动态演示的最常用的重要手段,一定要掌握它的制作方法。 二、通过“构造”或“变换”,定义教学需要的具有一定性质的几何图形。 随意拉一拉刚才画的三角形,它的形状(即边的长度、角的大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这就说明:我们通过点、圆、线工具所绘制的图形,没有固定的几何性质,是不符合教学需要的。只有通过“构造”或“变换”所绘制的具有某种几何性质的图形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 (一)绘制具体固定性质的几何图形。 1、绘制一个等腰三角形: (1)制作固定长度、固定角度的线段: 首先用点工具绘制一个点,在确定这个点在选中状态时,点击“菜单”上的“变换”—“平移”,然后点选“极坐标”,填写“固定距离”(如:8厘米)、“固定角度”(如:0度)后,点“平移”退出,就画出了第二个点。

【精准解析】2021届高考数学人教B版单元检测八 解析几何(提升卷B)

单元检测八 解析几何(提升卷B)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3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过点P (-2,m ),Q (m,6)的直线的倾斜角为45°,则m 的值为( ) A .1 B .2 C .3 D .4 2.已知A (1,4),B (-3,2),直线l :ax +y +2=0,若直线l 过线段AB 的中点,则a 等于( ) A .-5 B .5 C .-4 D .4 3.点P (2,-1)为圆(x -3)2+y 2=25中弦的中点,则该弦所在直线的方程是( ) A .x +y +1=0 B .x +y -1=0 C .x -y -1=0 D .x -y +1=0 4.(2020·大连模拟)已知双曲线C 1:x 28-y 24=1,双曲线C 2的焦点在y 轴上,它的渐近线与双 曲线C 1相同,则双曲线C 2的离心率为( ) A. 2 B.5-1 C .23-1 D. 3 5.已知直线y =ax 与圆C :(x -a )2+(y -1)2=a 2-1交于A ,B 两点,且∠ACB =60°,则圆的面积为( ) A .6π B .36π C .7π D .49π 6.(2020·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月考)如图,已知F 1,F 2是椭圆T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 右焦点,P 是椭圆T 上任意一点,过F 2作△F 1PF 2中∠F 1PF 2的外角的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Q ,则点Q 的轨迹为( )

浙江高考数学复习专题四解析几何第3讲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学案

第3讲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 高考定位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与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是高考必考的问题之一,主要以解答题形式考查,往往作为试卷的压轴题之一,一般以椭圆或抛物线为背景,试题难度较大,对考生的代数恒等变形能力、计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真 题 感 悟 (2018·北京卷)已知抛物线C :y 2 =2px 经过点P (1,2).过点Q (0,1)的直线l 与抛物线C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A ,B ,且直线PA 交y 轴于M ,直线PB 交y 轴于N . (1)求直线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2)设O 为原点,QM →=λQO →,QN →=μQO → ,求证:1λ+1μ 为定值. 解 (1)因为抛物线y 2 =2px 过点(1,2), 所以2p =4,即p =2. 故抛物线C 的方程为y 2 =4x . 由题意知,直线l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 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1(k ≠0). 由? ????y 2 =4x ,y =kx +1得k 2x 2+(2k -4)x +1=0. 依题意Δ=(2k -4)2-4×k 2 ×1>0, 解得k <0或0

小学数学几何画板课件操作教程

小学数学几何画板课件操作教程 当铺地学区中心校秦国祥 几何画板是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向中小学师生推荐使用的动态几何工具和研究性学习工具。它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使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软件提供充分的手段帮助教师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简单的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课件,课件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可以说几何画板是小学数学教学最出色的教学软件之一。 应老师们的请求,本人于20XX年秋季开始学习几何画板,并应用几何画板设计制作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本职工作之余,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共设计制作了大大小小约180个课件,涵盖了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平面几何”、“统计”、“认识钟表”、“图形与变换”、“分数的初步认识”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一下几何画板课件的使用方法。 一、几何画板程序的安装 要运行几何画板课件,首先需要在电脑上安装几何画板程序。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把“几何画板5.03最强中文版”安装在电脑上: 1、请打开“几何画板5.03安装程序”文件夹。 2、双击打开“GSP_5.03……”压缩文件包,双击打开“GSP_5.03……”文件夹,双击打开“几何画板5.03……”资料夹,再双击运行“几何画板5.03最强中文版.exe”应用程序,出现欢迎安装几何画板的引导画面。 3、按安装引导画面点击“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后,开始安装程序并出现安装进度条。安装结束后出现插件对话框,根据个人的需要确定是否勾选之后,点击“完成”退出即可。 “几何画板5.03最强中文版”是一个免费的应用程序,无须进行注册,安装完成后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常微分方程及空间解析几何单元测试题

常微分方程及空间解析几何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合计15分) 1.设有一个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为22222()()x y C x y +=-,则该方程为 . 2.方程(4)20y y y '''''-+=的通解为 . 3.设2()(sin 2,,cos2)r t t t t = ,则(0)r ''= . 4.如果直线λ12111: 1-=+=-z y x L 与直线1 1111:2z y x L =-=+相交,那么常数λ的值为 . 5.已知三向量,,a b c 两两互相垂直,且1,,1 ==a b c ,则向量=+-s a b c 的模等于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合计15分) 1.方程22x y y xe '''-=的一个特解具有形式( ). (A )2()x x Ax B e + (B )2x Axe (C )22x Ax e (D )2()x Ax B e + 2.已知123,,y y y 为方程12()()()y a x y a x y f x '''++=的三个线性无关的特解,123,,C C C 均为任意常数,则该方程的通解为( ). (A )1122C y C y + (B )112233C y C y C y ++ (C )11223C y C y y ++ (D )1122132()()C y y C y y y -+-+ 3.已知函数()y y x =在任意点x 处的增量2 1y x y x α??= ++,且当0x ?→时,α是x ?的高阶无穷小,(0)y π=,则(1)y 等于( ). (A )2π (B )4 e π (C )4e π π (D )π 4.设有直线?? ?=+--=+++0 31020 123:z y x z y x L 及平面0224:=-+-z y x π,则直线L ( ) (A )平行于π, (B )在π上, (C )垂直于π, (D )与π斜交. 5.方程122222=-+c z b y a x 代表的曲面是( ). (A)单叶双曲面 (B)椭圆抛物面 (C)双叶双曲面 (D)椭圆柱面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赏析 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数学组:李维春 教学目标:1.掌握解析几何中图形的处理方法和解析几何中变量的选择; 2.掌握利用基本不等式和函数的思想处理最值问题. 重点难点:图形的处理和变量的选择及最值的处理. 问题提出: 已知椭圆方程:14 32 2=+y x ,A ,B 分别为椭圆的上顶点和右顶点。过原点作一直线与线段AB 交于点G ,并和椭圆交于E 、F 两点,求四边形AEBF 面积的最大值。 问题分析: 1、 图形的处理: 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割补法) ABF ABE AENF S S S ??+= BEF AEF AENF S S S ??+= 2、 变量的选择: (1) 设点:设点),(00y x E 则),(00y x F --,可得到二元表达式; (2) 设动直线的斜率k (可设AF,BF,EF,AE,BE 中任意一条直线的斜率),可得 一元表达式。 3,最值的处理方法: (1) 一元表达式可用基本不等式或函数法处理; (2) 二元表达式可用基本不等式或消元转化为一元表达式。 X

问题解决: 解法一: 由基本不等式得62 24)34(2322 02000==+≤+=y x y x S 时取“=” 当且仅当0032 y x = 解法二: 00000 0(,),(,),(0,0)x y F x y x y -->>设E ,四边形的面积为S (0,2),A B 因为,12 y += 20x +-=即1d =点E 到直线的距离:00( ,)x y 因为E 在直线AB 的上方,0020x ->所以1d =所以2d =点F 到直线的距离:00(,)x y --因为F 在直线的下方2d =所以)(21)(212121d d AB d AB d AB S +=+=002S x =+所以AB =因为00(,)F x y 又因为22134 x y +=在椭圆上22004312x y +=所以max S =所以

平面几何问题的复数解法.许兴华

平面几何问题的复数解法.许兴华 复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根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将其转化为复数问题,那么这类数学问题往往可以得到复巧解妙证. 用复数方法解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运用复数表示复平面上的点,然后利用复数的模和幅角的有关性质,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复数相等的条件,化几何问题为复数问题来处理. 1.用于证三角形为正三角形 典型1.求证:若三角形重心与其外心重合,则该三角形必 为正三角形. 证明思路分析 以三角形的相重合的外心(重心),为原点O 建立起复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设321,,Z Z Z 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其对应的复 数是.,,321z z z 因O 为外心,故,||||||321r z z z ===又O 为重心,故,033 21=++z z z 即,0321=++z z z 于是由,321z z z -=+得2 2123||||z z z +=)()(2121z z z z ++= ,||||21212221z z z z z z +++=即,22121r z z z z -=+ 22123|||| z z z -=∴)()(2121z z z z --=),(||||21212221z z z z z z +-+=.3|z -z | 21r =∴ 同理可得:.3|z -z | |z -z | 1323r ==∴ 故321,,z z z 在复平面上是正三角形.

2.用于证明几何中的角度相等 典型2.已知正方形OBCD 中(如图),E 是CD 的中点,F 是CE 的中点,求证:FOB DOC ∠=∠2 1. 证明思路分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复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设 ,1||=OD 则,1=OD ,,4 31,211i OB i OF i OE =+=+= DOE ∠=α是 OD 与OE 的夹角,有 ),43arg(i)21arg(12 ),211arg(2i i +=+=+=αα又 )],43(2516arg[431arg i i i FOB +=+=∠=β ,2βα=∴即FOB DOC ∠=∠21. 3.用于证明几何中的不等式 典型3.在凸四边形ABCD 中,求证:BD AC BC AD CD AB ?≥?+?. 证明思路分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复平面上的 直角坐标系,设C,D,A 对应的复数分别是 .,,321z z z 则|, ||||,||||,||||,|||213312z z CD z AB z z CA z DB -==-==|,|||32z z AD -= ||||||||||||||||132213z z z z z z BC AD CD AB ?-+-?=?+? ||||31213231z z z z z z z z -+-=.|||||)(|312BD AC z z z ?=-=

新编整理几何画板小学数学实例 [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几何画板小学数学实例[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也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几何画板的应用,使小学的数学课堂更添色彩。本文从长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分类等举例介绍了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的应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几何画板;数学 二十一世纪,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了学校课堂,给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特别是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更为课堂增加了一抹色彩。 几何画板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软件。它学习容易,操作简单,功能强大。使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快速地制作出各种数学课件,使静态的图形或对象变为动态,特别适用于为中小学生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实时度量并显示长度、面积和角度,还具备平移、旋转、缩放和反射的几何变换功能。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数学课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向学生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领会和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可

以说,几何画板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和解决问题的好工具。 几何画板软件的动态探究数学问题的独特功能,使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它除了可在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中大展身手外,在“数与代数”和“统计与概率”两领域中,同样可折射出其独特的光芒。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数学时需要从直观形象入手,把操作、实验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使用课件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的机会。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图形动画课件就能较好地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索、创新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可以在课件的引导下亲身体验“做数学”的乐趣。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1.长方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中周长概念的认识是从长方形开始的,因此建立起清晰的周长概念在起始阶段尤为重要。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软件的几何关系动态不变的特点,建构一个逼真的教学情景。 如图1所示,单击“展开各边”按钮,即可演示长方形各边依次展开,并形成一条线段的过程,单击“显示线段”按钮,可显示四边的颜色变化。直观形象的展示了长方形的周长,避免了教师在课堂用学具演示时的不足。几何画板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三角形的分类

中学数学研究

试卷代号:109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本题共20分,每个空2分) 1.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2.说课的内容包括---------、--------、---------、---------。 3.评价教育实验样本的要点为-----------、---------------、---------------- 二、简述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2分) 1.简述数学形象思维的功能。 2.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3.如何理解数学的严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严谨性和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4.什么是归纳推理,说明它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5.简述计算机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三、综合题(本题20分) 什么是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由哪些主要成分组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试卷代号:109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本题共20分,每个空2分) 1.党的教育总目标及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数学的特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 2.说内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3.随机性代表性样本的容量 二、简述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2分) 1.答:数学形象思维有如下的功能: 第一,数学形象思维以形象的形式反映数学规律,从而提供数学问题生动而形象的整体显示。因此,易于把握整体。(4分) 第二,数学创造性往往从对形象的思维受到启发,以形象思维为先导。从古到今,形象思维给数学猜想、数学方法的提出以及数学创造都带来了活力。(4分) 第三,数学形象思维可以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抽象思维是一种概念的运动,在认识真理方面具有无可怀疑的可感力与优越性。但由于在运动和发展中完全脱离具体的可感的材料,如果再加以绝对化,那也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4分) 2.答:奥苏伯尔把学习从两个维度上进行划分: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成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3分)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认为好的讲授教学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唯一有效方法。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等在学校里不应经常使用。即奥苏伯尔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3分) 奥苏伯尔认为要产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必须把学习任务和适当的目的联系起来。如果学生企图理解学习材料,有把新学习的和以前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愿望,那么该生就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新内容。如果学习者不想把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么

解析几何范围最值问题(教师)详解

第十一讲 解析几何范围最值问题 解决圆锥曲线中最值、范围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建立目标函数和建立不等关系,根据目标函数和不等式求最值、范围,因此这类问题的难点,就是如何建立目标函数和不等关系.建立目标函数或不等关系的关键是选用一个合适变量,其原则是这个变量能够表达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变量可以是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截距、点的坐标等,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一、几何法求最值 【例1】 抛物线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焦点在y 轴负半轴上,过点M (0,-2)作直线l 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且满足+=(-4,-12). (1)求直线l 和抛物线的方程; (2)当抛物线上一动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求△ABP 面积的最大值. [满分解答] (1)根据题意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2,抛物线方程为x 2=-2py (p >0). 由????? y =kx -2,x 2=-2py , 得x 2+2pkx -4p =0 设点A (x 1,y 1),B (x 2,y 2),则x 1+x 2=-2pk ,y 1+y 2=k (x 1+x 2)-4=-2pk 2-4. 所以+=(-4,-12),所以??? ? ? -2pk =-4,-2pk 2 -4=-12, 解得? ???? p =1,k =2.故直线l 的方程为y =2x -2,抛物线方程为x 2=-2y . (2)设P (x 0,y 0),依题意,知当抛物线过点P 的切线与l 平行时,△ABP 的面积最大. 对y =-12x 2求导,得y ′=-x ,所以-x 0=2,即x 0=-2,y 0=-12x 20=-2,即P (-2,-2). 此时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 |2·(-2)-(-2)-2|22+(-1)2 =45=4 5 5. 由? ???? y =2x -2, x 2=-2y ,得x 2+4x -4=0,则x 1+x 2=-4,x 1x 2=-4, |AB |= 1+k 2· (x 1+x 2)2-4x 1x 2= 1+22·(-4)2-4·(-4)=4 10. 于是,△ABP 面积的最大值为12×4 10×4 55=8 2. 二、函数法求最值 【示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椭圆C :x 2a 2+y 2 b 2=1(a >b >0)的离心率e = 2 3 ,且椭圆C 上的点到点Q (0,2)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 (1)求椭圆C 的方程; (2)在椭圆C 上,是否存在点M (m ,n ),使得直线l :mx +ny =1与圆O :x 2+y 2=1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且△OAB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M 的坐标及对应的△OAB 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由e =c a = a 2- b 2 a 2= 23,得a =3 b ,椭圆C :x 23b 2+y 2 b 2=1,即x 2+3y 2=3b 2,

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也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几何画板的应用,使小学的数学课堂更添色彩。本文从长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分类等举例介绍了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的应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几何画板;数学 二十一世纪,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了学校课堂,给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特别是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更为课堂增加了一抹色彩。 几何画板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软件。它学习容易,操作简单,功能强大。使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快速地制作出各种数学课件,使静态的图形或对象变为动态,特别适用于为中小学生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实时度量并显示长度、面积和角度,还具备平移、旋转、缩放和反射的几何变换功能。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数学课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向学生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领会和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

握所学的知识,可以说,几何画板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和解决问题的好工具。 几何画板软件的动态探究数学问题的独特功能,使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它除了可在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中大展身手外,在“数与代数”和“统计与概率”两领域中,同样可折射出其独特的光芒。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数学时需要从直观形象入手,把操作、实验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使用课件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的机会。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图形动画课件就能较好地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索、创新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可以在课件的引导下亲身体验“做数学”的乐趣。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1.长方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中周长概念的认识是从长方形开始的,因此建立起清晰的周长概念在起始阶段尤为重要。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软件的几何关系动态不变的特点,建构一个逼真的教学情景。 如图1所示,单击“展开各边”按钮,即可演示长方形各边依次展开,并形成一条线段的过程,单击“显示线段”按钮,可显示四边的颜色变化。直观形象的展示了长方形的周长,避免了教师在课堂用学具演示时的不足。几何画板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类问题,具有题形多样,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解决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颇有益处。本文通过实例,就这类问题的解法归纳如下: 一、 转化法 例1、 点Q 在椭圆 22 147 x y +=上,则点Q 到直线32160x y --=的距 离的最大值为 ( ) A B C D 分析:可转化为求已知椭圆平行于已知直线的切线,其中距离已知直线较远的一条切线到该直线的距离即为所求的最大值。 解:设椭圆的切线方程为 3 2 y x b =+,与 22 147 x y +=消去y 得 224370x bx b ++-=由?=01272=+-b 可得4(4)b b ==-舍去,与 32160x y --=平行且距离远的切线方程为3280x y -+= 所以所求最大值为d = = ,故选C 二 、配方法 例2、 在椭圆 22 221x y a b +=的所有内接矩形中,何种矩形面积最大? 分析:可根据题意建立关系式,然后根据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值。 解:设椭圆内接矩形在第一象限的顶点坐标为A (),x y ,则由椭圆对称性,矩形的长为2x ,宽为2y ,面积为4xy ,与 22 221x y a b +=消去 y 得: 22b S x a =?=

可知当x a = 时,max 2S ab = 三、 基本不等式法 例3、 设21,F F 是椭圆14 22 =+y x 的两个焦点,P 是这个椭圆上任一点,则21PF PF ?的最大值是 解: 124PF PF += 由12PF PF +≥得 44 )(2 2121=+≤ ?PF PF PF PF 即21PF PF ?的最大值是4 。 四、 利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例4 、设点A (-,P 为椭圆22 11612 x y +=的右焦点,点 M 在椭 圆上,当取2AM PM +最小值时,点M 的坐标为 ( ) A (- B (- C D 解:由已知得椭圆的离心率为1 2 e = , 过M 作右准线L 的垂线,垂足为N ,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得 2MN PM = 2AM PM AM MN ∴+=+ 当点M 运动到过A 垂直于L 的直线上时, AM MN +的值最小,此时点M 的坐标为,故选 C 五、 利用平面几何知识 例5 、平面上有两点(1,0),(1,0)A B -,在圆22 (3)(4)4x y -+-=上取一点 P ,求使22 AP BP +取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

中学数学研究(代数部分)考试试题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贵州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学数学研究》课程期终考试试卷 (A 卷;闭卷) (代数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 ⑴(8分)请给出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2不是有理数? ⑵(4分)数学发展历史上是如何发现无理数的?这一发现在数系扩展中有何价值? 解: ⑴证法1(奇偶数判别,导致矛盾) 设2是一个有理数x ,即22 =x ,且x 可表示为既约分数 1),(,=n m n m ,于是 22 2=n m ,即 22 2n m =,因此2 m 是偶数,由于奇数的平方不能等于偶数,故m 是偶数。所以设k m 2=,则 2 2 2 2 4)2(2k k m n ===,故2 22k n =,从而n 也是偶数,这与()1,=n m 矛盾,这说明2不是 有理数。 证法2 若22=x ,且x 表示为既约分数 b a 。将 b a ,分解为素因数之积,由于222b a =,则2a 的素因 子必定成对出现,而22b 的素因子中2出现奇数次,矛盾。 证法3 若22 =x ,且x 表示为既约分数b a 。因为222 b a =,故b 可整除2 a ,但()1,= b a ,故1=b , 所以22 =a ,由此得221<<,由于1和4之间没有完全平方项,矛盾。 上述证法,每做对一种,给4分。但总分不超过8分 ⑵略 4分 二、(13分) ⑴(6分)为什么说初等数学中三角函数的定义是用几何方法建立起来的?请按中学数学教材体系给出正弦、余弦在初中和高中的定义。 ⑵(5分)数学分析教程中,可将三角函数展开成幂级数,请给出解析正弦和解析余弦的定义。为什么通过证明又说三角式的概念并不依赖于几何解释? ⑶(2分)上述问题的探析对你有何启示? 解: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教案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一、教学目标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以直线或圆锥曲线作为背景,以函数和不等式等知识作为工具,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类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模式,其解法一般灵活多样,且对于解题者有着相当高的能力要求,正基于此,这类问题近年来成为了数学高考中的难关。基本内容:有关距离的最值,角的最值,面积的最值。 二、教学重点 方法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程序 1、基础知识 探求解析几何最值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函数法(设法将一个较复杂的最值问题,通过引入适当的变量能归为某初等函数(常见)的有二次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然后通过对该函数单调性和最值的考察使问题得以解决。 (2)不等式法:(常用的不等式法主要有基本不等式等) (3)曲线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刻画了动点与动点(或定直线)距离之间的不变关系,一般来说涉及焦半径、焦点弦的最值问题可以考虑该方法 (4)平面几何法:有些最值问题具有相应的几何意义(如分式最值联想到斜率公式,求平方和最值联想到距离公式等等) (1)函数法 例1、已知P 点在圆()2241x y +-=上移动,Q 点在椭圆2 219 x y +=上移动,试求PQ 的最大值。 分析:两个都是动点,看不出究竟,P 、Q 在什么位置时|PQ|最大 故先让Q 点在椭圆上固定,显然当PQ 通过圆心O 1时|PQ|最大,因此要求|PQ| 的最大值,只要求|OQ|的最大值。 说明:函数法其我们探求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首选方法,其中所涉及到的函数最常见的有二次函数等,值得注意的是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考察不易忽视。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P x y 是椭圆2 213 x y +=上的一个动点,求S x y =+的最大值 (2)不等式法

解析几何中的范围问题

解析几何中的范围问题 一般解题思路是,首先寻觅出(或直接利用)相关的不等式,进而通过这一不等式的演变解出有关变量的取值范围。 一、“题设条件中的不等式关系” 题设条件中明朗或隐蔽的不等关系,可作为探索或寻觅范围的切入点而提供方便。 例1、(2004全国卷 I )椭圆 的两个焦点是 ,且 椭圆上存在点P 使得直线 垂直.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对于(1),要求m 的取值范围,首先需要导出相关的不等式,由题设知,椭圆方程为标准方程,应有 , 便是特设条件 中隐蔽的不等关系. 解:(1)由题设知 设点P 坐标为 ,则有 得① 将①与 联立,解得 ∵m>0,且 ∴m≥1 即所求m 的取值范围为 . 二、“圆锥曲线的有关范围” 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范围”,是它们的第一几何性质。 例2、已知椭圆以坐标原点为中心,坐标轴为对称轴,且该椭圆以抛物线x y 162 =的焦点P 为其一个焦点,以双曲线19 162 2=-y x 的焦点Q 为顶点。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已知点)0,1(),0,1(B A -,且C ,D 分别为椭圆的上顶点和右顶点,点M 是线段CD 上的动点,求BM AM ?的取值范围。 解:(1)抛物线x y 162 =焦点P 为(4,0),双曲线19 162 2=-y x 的焦点Q 为(5,0) ∴可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22 22=+b y a x (a>b>0),且a=5,c=4

916252 =-=∴b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9 252 2=+y x (2)设),(00y x M ,线段CD 方程为135=+y x ,即353+-=x y )50(≤≤x 点M 是线段CD 上,∴35 3 00+-=x y )50(0≤≤x ),1(00y x AM +=,),1(00y x BM -=,12 020-+=?∴y x AM , 将35300+- =x y )50(0≤≤x 代入得BM ?1)35 3(202 0-+-+=x x BM AM ??85 182534020+-= x x 34191 )3445(253420+-=x 500≤≤x , BM AM ?∴的最大值为24,BM AM ?的最小值为34 191 。 BM AM ?∴的范围是]24,34 191 [。 三、“一元二次方程有二不等实根的充要条件” 在直线与曲线相交问题中,直线与某圆锥曲线相交的大前提,往往由“相关一元二次方程有二不等实根”来体现。因此,对于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求某量的值时,它是去伪存真的鉴别依据,求某量的取值范围时,它是导出该量的不等式的原始不等关系。 例3、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DAB =90°,AD ∥BC ,AB =2,AD =23,BC =2 1 .椭圆C 以A 、B 为焦点且经过点D . (1)建立适当坐标系,求椭圆C 的方程; (2)若点E 满足EC 2 1 = AB ,问是否存在不平行AB 的直线l 与椭圆C 交于M 、N 两点且||||NE ME =,若存在,求 出直线l 与AB 夹角的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以AB 所在直线为x 轴,AB 中垂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A (-1,0),B (1,0) 设椭圆方程为:12222=+b y a x 令c b y C x 2 0=?= ∴?? ?==??????= =322 31 2 b a a b C ∴ 椭圆C 的方程是:13 42 2=+y x 。 (2)1(02EC AB E =?,)2 1 ,l ⊥AB 时不符,设l : y =kx +m (显然k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