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本文得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本文得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本文得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本文得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发表时间:2009-05-20T14:18:44.670Z 来源:《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瑞林

[导读] 研究多以经验描述为主,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期效应的分析,这些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加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日益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研究的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和我国国内一体化程度的研究。研究多以经验描述为主,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期效应的分析,这些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加强。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模式A Review Research On The Stud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i Ruilin

Abstract:Recently,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grow fastly.Many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it from rel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integration level of our country.What they have done is experience describing,but lack of theoretical frame and long term effect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It is helpful for us sorting out the research overview.

Keywords: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Economic globalizationEconomic integratio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144-04

1.前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经济区域集团。其实质就是降低区内交易成本,使产品、要素自由流动,在市场作用力下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到国际经济之中,整体经济实力和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经济的总体水平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世界中也处于较低的位置,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加大。为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早在20多年前我国就提出了经济一体化问题,并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相继提出了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发展到现在已颇具影响,并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就是其典型代表。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整合已经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特点以及研究趋势。

2.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概况

2.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补充还是损坏世界经济体系,是阻碍还是促进全球化的发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强调二者相互替代的“此消彼长”论,也有强调二者相互补充的“互补共生论”。对此,我国的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华民、王疆华和周红燕(2002)①5,伋晓光(2005)②等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华民、王疆华和周红燕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从国际比较优势的转移、部门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分析中得出建立一体化的内在原因。但是,这些理论没有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化解经济全球化风险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产生了源于市场机制作用过程中的具有随机性的系统性风险和来自于一国不能在全球化冲击下做出有效结构调整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国家之间的谈判把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国家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如果把科斯的市场内部化理论从微观向宏观扩展,把国家或者国家间的经济联盟看作全球化市场中的企业,并加入随机和动态因素,则可以得出,一体化的区域经济除了对参与国有福利上的增进之外,其通过国家谈判内部化全球市场,降低了经济全球化的非系统性风险,降低了广义的交易费用以及通过货币合作促进金融稳定。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组织,并促进其向更高级的合作形式发展。伋晓光(2005)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源于对世界市场潜在利润的追求,是一种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二者是两种空间上并存的制度安排。不同的是,全球化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它具有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行为主体看,跨国企业是初级行为主体,各国政府是次级行为主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过程,是以国家签订一系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又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它能减少全球化中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从行为主体看,政府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是初级行为主体。

田春华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关系③。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世界多极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所实现的自由化在地域范围上不及GATT或WTO,但其内部实现商品免税流动是多边贸易体制目前尚不能达到的,它不能取代GATT或WTO。侯若石(1996)分析了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④。他认为,3“I”(产业内、企业内、区域内贸易)现象说明地区经济一体化将进一步发展,3“A”(亚洲经济奇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欧会议)现象说明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深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地区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突破传统的新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也将发生变化。从经济一体化的地理范围看,出现了跨地区趋势;从一体化方向看,出现了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的趋势;从一体化的内容看,出现了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转向多方面的经济合作趋势;从一体化方式看,从契约型转向协商型;从一体化制度看,出现了多种体制向单一体制转变的可能性。因此,地区经济一体化只是向经济彻底全球化进程过渡的中间阶段。廉晓梅(2003)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构建开放的全球经贸规则有积极的影响,能够通过加强组织内部的经济联系,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等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⑤。吴晓霞(2004)认为,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地缘优势组建区域经济组织,形成集团竞争力,以提高竞争实力。但是区域化并不阻碍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必要阶段⑥。

陆月娟(2001)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政治联盟⑦。但是,它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松散联盟,会导致成员国内部矛盾重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要求约束甚至出让部分国家主权,使国家的主权面临挑战;除此之外,还会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2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研究。佟家栋、杨坚和信玉红(1994)分析了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三种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差别和模式⑧。他们认为,从三类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性质看,发达国家着眼于稳定增长,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更容易达到这一目的,因而可能更有前途。从三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前途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特点是集部门内贸易与部门间贸易于一体,它的前途是在低层次经济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文化相近、体制相同、水 平相似的地理近邻国家建立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它以牺牲一定的国家主权为代价,以期获得更多的比较成本收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直至形成区域内统一的经贸政策和经济体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它对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的特点,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区域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引言……………………………………………………………………… 1、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2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新特点…………………………… 1.3区域经济一体的实践,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 发展概况……………………………………………………………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2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与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 5、结束语………………………………………………………………… 6、参考资料……………………………………………………………… 7、英文摘要………………………………………………………………

区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摘要:新经济环境的形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是目前我国主导模式,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很多相关因素,其中区域规划就是相关因素之一,本文仅针对区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规划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界定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包括自然规划(土地、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环保等)、经济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布局规划)、社会规划(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政府管理)、人口规划(出生率、结婚年龄、人力资源开发)、城乡建设规划(城乡数量、规模、功能、城乡分工合作、城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水、电、路、信息、能源)和科技规划(科研、技术推广等)等七大类。区域规划应包括两部分内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调节政策。 二、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规划的脱节 在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区域规划来实现,近期建设规划仅对前五年的各项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绿化等目标与重点有所描述,为此区域的发展中往往存在城市发展战略雷同,越来越趋向同质化发展的现象。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认真研究和对实施途径的仔细思考,迄今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区域性综合协调体系。传统的城市建设规划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曾对我国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快速城市化造成了区域空间开发的矛盾,市场力量往往会对规划造成很大的冲击,城市建设往往会突破传统的空间规划,与已有的思维定势、行为定势发生冲突,使得规划蓝图与城市建设常常出现偏差 三、区域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规划是一种服务于区域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为了实现一套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 提供未来区域空间发展的战略, 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区域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 来调整和解决城市发展复杂背景中特定问题的职业的社会活动过程。吴良镛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中提出“区域的思想是城市进行规划的主导, 从区域空间上发展城市, 这样可以保证在思想上上超前的, 在决策上是科学的, 在技术上是合理的, 在生态上是安全的。”具体说来, 区域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 1 .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 规划在前, 发展在后, 这是我们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事先要进行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 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汇集第一手资料, 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该区域的城市发展计划。这一规划一旦成型, 并被认可, 就作为该区域今后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 严格按照规划加以实施。 2 .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 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影响后代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 核心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的问题。把规划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来协调这几种关系, 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实施, 是十分重要的。 3 .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充分利用有效投入的根本前提。 在促进城市协调发展的诸多建设中, 基本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公共部门, 节俭至关重要, 提高投入的有效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和二次改造所造成的人为浪费是应有的行为。科学的区域规划就是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 改变各单位各自为政的做法, 那种“交通部门修路, 城建部门挖路铺管道, 刚刚补好路邮电部门又‘开肠破肚’铺电缆”的现象, 必须通过统一的规划来加以控制。同时科学的区域规划也是反对长官意志、领导工程的有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摘要: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热潮,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之下,中国不仅要在贸易合作和贸易自由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更是在经济教学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层面上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本文就是从经济教学中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着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国关于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对策做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全球经济不断扩张、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围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主权国家开始注重区域内外经济的联合和发展,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自由经济贸易、贸易集团浪潮、区域经济教学都随之发展并不断的被强化和推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二)加强自我扩张意识。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所以当区域贸易集团出现后,其贸易伙伴将因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市场遭到侵蚀,而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三、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对策 (一)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回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会学生对于经济学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应能够让学生明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尽管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照本宣科,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严重缺乏调理和理论性,在很多问题上模棱两可,导致学生最后只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 (三)中国应积极做出战略调整明确目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应该积极做出政策和战略的调整。目前,在自由贸易区域的谈判中,中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应尽快明确战略目标,加快自由贸易区域的实施,对于相对落后和发展中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明确战略目标并向着目标前进。 (四)站稳脚跟开拓领域。在能够确保亚洲地位稳固的同时,尽快确保能够长远的立足,将目光集中到全球的经济发展上,在全球网络的构件上,力求构筑我国区域与全球的联系与合作。最佳的选择就是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大陆与之强强联手一致对外共同挑战,尽快构建一个涵盖大陆以及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区域,用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资源实现对外的经济政策,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变革。

中国目前已公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中国目前已公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中国"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 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规划指出,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以下为2009年中国国务院已批准的区域经济规划时间及主要内容: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时间:2009年12月地域范围:山东省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主要内容:将依托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个港口,重点规划建设四大临港产业区.同时,将在区域内加快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适宜盐堿地区的养殖业、原盐业、滩海油田、风能和海水淡化.2、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时间:2009年11月地域范围: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为核心地区主要内容:提出四大战略定位,即图们江区域成为中国沿边开放开发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3、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时间:2009年11月地域范围:天津市主要内容: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标志着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早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北)京(天)津冀(河北)、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见--时间:2009年9月地域范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主要内容:扩大铁路网规模,加快干线公路网和水运、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大力推进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5、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时间:2009年9月地域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主要内容:优化经济结构,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企业技 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等.6、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时 间:2009年6月地域范围:陜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主要内容: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并列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区域,成为西部经济新增长极.关中—天水经济区将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西安建设成为科技、资源统筹的示范基地.7、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时间:2009年6月地域范围:广东珠海市横琴岛主要内容: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对口岸设置和通关制度实行分线管理.要通过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金融创新,实行更加开放的产业和信息化政策等.8、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时间:2009年5月地域范围: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主要内容:要求福建省发挥其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发挥 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等.9、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时间:2009年4月地域范围:上海主要内容: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10、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时间:2009年1月地域范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九个城市主要内容:赋予珠三角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方面,港珠澳大桥有望年内开工,明确对大桥 主体工程出资50亿元;产业对接方面,不仅局限于制造业,还包括金融、贸易、会展等服务业对接;改进创新合作方式方面,赋予广东在推进CEPA上再先行一步之权.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论文 规划111 袁学森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课程 结课论文 题目:浅议“核心-边缘理论”在总体规划中的运用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总体规划为例 姓名袁学森 学号:2101401111191 班级:规111 提交日期:2014-12-09 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浅议核心-边缘理论的运用 浅议“核心-边缘理论”在总体规划中的运用研究 ——以长三角区域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文章以核心—边缘理论为理论依据,研究经济区域内的集聚和扩散动态趋向,对加强经济要素流动的引导,优化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长三角地区总体规划(2009-2020),对长三角内部区域经济集聚和扩散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区域中心上海的龙头作用,发掘边缘地区的附属与建设机制,得到一些边缘地区的发展虽然速度不慢,但是只是单纯的模仿,并没有自己的特色性,所以应该加强上海中心的领导作用,另外还应该加强边缘地区的特殊性,在总总体规划层面上解决问题,促进各部分协调发展。 关键词: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长三角经济区总规 前言: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提出“核心—边缘”演变模式的是弗里德曼(J.R.Friedmann),他于1996年提出“核心—边缘”模式,之后又进行了修改和提炼,弗里德曼根据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达尔(K.G.Myrdal)和赫希曼(A.O.Hirschman)等人有关区域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提出了核心与边缘发展模式。它解释了一个区域如何有互不关联、鼓励发展,必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发展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1.核心—边缘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 1.1核心—边缘理论的主要内容 (1)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为是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改变。按照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区域空间结构邢台相应的呈现出离散型、聚集型、扩散性、均衡型演替次序。 1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一、区域规划的理论体系名词解释 1、增长极理论 概念:增长极理论就是研究通过对特定地理中心的刺激,促进其极化效应,以推动不发达地区通过不平衡——平衡发展,实现经济整体进步的理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的。因此,应选择特定地理空间或产业类型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增长极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2、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3、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源于费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周期理论。梯度推移理论根据区域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将区域分为高梯度区域和低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4、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5、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通过对工业化国家的增长过程的考察,归纳出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大体上要经过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2)起飞准备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 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的经济活动都局限于原始的农业活动。 (2)起飞准备阶段,是由农业为主的社会逐渐向工业、交通、商业及服务业为主的社会转变,积累率达5%,主导产业是饮食、烟草、水泥、砖瓦等产业部门。起飞条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

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 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实践中我 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 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 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 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 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 [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 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 [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 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 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 [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 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 [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 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 [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 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 [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 保产业,2002(2). [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 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纪燕渠) 一、引言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 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 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 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 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 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 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 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 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 系不衔接等。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 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 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 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 善同和侯永志,2008)。与此相对应,国内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 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 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 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 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 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 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 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 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 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 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 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 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 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 34 ··

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2018-10-17

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 自我国批准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大经济特区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了众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区域,这些国家级经济区域在不同的时间点成立,具有不同的名称、级别和规模,同时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 国家级经济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基于不同的定位和目标,创建了国家级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多种经济区域,下面对上述经济区域进行分类梳理。 一、国家级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用减免税收等优惠办法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的特定地区,其实质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经济特区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

当前,国内有7大经济特区,具体名单如下: 二、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属于副省级行政单位,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在各地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依据各自明确的发展定位,设立各自目标并逐步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选择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进一步演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趋势日益明显,为了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谋求最大利益,使得国家经济更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所处的环境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91年在“一个中国”和“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 年11 月,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 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除了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外,还有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由于2008 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经济组织纷纷出台措施,力图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然而,经济复苏迹象依然难觅,近日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公布的负面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衰退程度日益加深。欧元区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东盟和东亚国家大多是外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美欧经济陷入低迷,消费能力锐减的同时,在危机条件下

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更有可能被重新拾起。 二、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的“贸易创造”效应使北美地区经济增加了活力。拉动对包括中国产品在内的区外产品的需求。区域内贸易规则和产品标准的统一也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本。北美自由贸易区向南扩展,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及其内部贸易规则的统一也有利于我国对整个拉丁美洲市场的开拓。从消极影响方面来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对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协定给墨西哥提供优惠待遇使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影响到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流向,导致其向北美市场倾斜,增加了中国吸引外资的难度。(二)APEC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机遇 APEC要求各成员大幅消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开辟了新的天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同时滚动,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达国家的持续发展。为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不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也有利于发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动同他国的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 2、挑战 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使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面临巨大挑战。APEC决定将能源、化工、电讯、汽车工业产品、玩具、首饰等酒类产品的关税从1999年开始降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