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大约在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到了13世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日本人所热衷并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深处,对日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日本兴起了茶道。据说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禅宗的和尚因此常常喝绿茶,好让自己冥想打坐的时候灵台清明。茶道由此发展而来。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茶室就是为了茶道而修建的。

日本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建筑内外素淡、纯净,家具很少。茶室是日本简约风格的代表,享受的是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静穆和意邃深远,同时也最大的表现出草、木、竹等建筑材料自身的美丽。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的茶室建筑,不仅能感受到素朴的茶室独到的美感,更能体会出蕴于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

日本茶室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墙底窗”,不对称的结构体系等 ,这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禅意。

从小入口跪行进入茶室,室内的惟一装饰就是设有一个壁龛,内挂一画轴或字幅。画轴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留下很大的余白,这种余白不是作为简单的“无”,而是一种充实的“无”,即用“无心的心”来填补和充,也就是渗进了强烈的禅的“无中万般有”的艺术思想。不摆脱虚妄之念,是无法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的。有如清代画家金冬心所言:“能画一枝风有声”,以无声、无色而达到“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在柔和的线与色中潜藏着敏锐的禅机,不用禅的“心”是感受不到的。

冈仓天心曾在《茶之书》一书中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并这样解释茶室中壁龛的由来:“禅院讲堂里除了祭坛后面的中央神龛以外,别无他物,神龛里是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的像或由禅宗的两位最早的祖师迦叶和阿难陪伴着的释伽牟尼像,祭坛下有为纪念这些圣人对禅所做的伟大贡献而奉献的花和香.”“禅宗的讲堂中的祭坛是日本式房屋中为陶冶客人们而设置绘画和鲜花的神圣地方—壁龛的原型”,由此看来,壁龛的确是茶室中规格最高的部分。壁龛内还置有一个花瓶,多为竹制,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点一滴水珠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线下,像是散落的一颗珍珠,晶莹欲滴,托出的那朵小花比百花更加生辉。人们进入茶室后,首先要跪在壁宝龛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插花。

千宗室先生膝行入茶室后有感说:“进入席中,脱俗的感觉更为强烈,壁龛处挂着水墨画;从釜中传来“松涛”的声音;席间缥香息。置身于这又窄又小的空间里却令人感到欲创造一个不同于世俗的异质世界。茶室的构成是简朴的,不作任何装饰,墙为只涂底灰的粗糙之壁,尚可见麻刀之痕迹;室内木纹显露,没有雕琢之感;窗户形状不一,只是在墙上打开一个孔状空间,以现出墙的土底子为好,总之,茶室不同于很讲究的处宅,而是一个尽可能排除世俗杂物的将所需凝缩到最小极限的空间”。

茶室内的色彩也极为淡雅。光特别柔和,置身其间,首先就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那看似粗陋的茶室窗户,加上小天窗,使光线可从各个角度射进来。窗户大小不一,高矮不齐,面积越小的茶室窗户开得越多,这是为了给人一种开阔感,同时体现“将大化小,将小化大,力求中和”的茶道精神。在自然的光照下,庭园中的竹子透过窗投在铺席上的影子,简直就像泼上去的一幅竹水墨画!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茶客落入冥想,才会心生一种美的“空寂”与“幽玄”。

茶室的外观和内部的构造都力求表现“不对称”美,这种审美观也是具有禅宗色彩的道教理想所衍生出来的。道教和禅宗的哲学动力本质都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强调完美本身,并认为真正的美只能通过从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善的事物才能得到,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对称来表达完美和重复。可以说.茶室里永远避免重复。这也体现出禅宗里“无常”的思想。茶室中的永恒仅存在于精神之中,这种精神具体到这个简单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微光来美化周围的一切。

茶室的基础为了追求安定感,也有别于一般日式建筑那种为有利于建筑本身通风而将整个建筑架高的做法。茶室基地采用全着地建筑法,在条室底部的四周逐一塞上石头,在石头上加一根竹子或一块木板以便于房体透气。这里采用的石头要求用自然石,不加切磨。

在了解茶室之后,想必我们都会同意千宗室先生的意见:“尽管是弧寂的简朴的设置,一成为茶室,就让人产生了比任何金殿玉楼都更具尊严的佛道修行的道场般的认识。……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极端的精神主义和强烈的理想主义作为基调的缘故,在茶庭的构造上,茶室的设置上,才呈现出一定的完备性。”

如今日本茶道流派纷呈,不少茶室的内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茶道的精神本质不变,仍然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室集禅宗文化之精光成为了纷呈世界中僻静的精神一隅。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 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 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 “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

的审美观。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至今,“空寂”茶道仍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颗明珠。要使人觉得一朵花要比一百朵花更美。日本的插花名家池坊专应也曾“口传”:“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正所谓仙家妙术也。茶碗使用之前,也先用水湿过,使它带着润泽,这成了茶道的规矩。 三、闲寂 “闲寂”乃是以松尾芭蕉为核心的俳句世界中所谈论的美学意识,意指寂静孤高的心境。芭蕉是徘人,也是禅僧,他的禅文化精神贯穿于他的俳论和俳作。芭蕉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这种禅的精神创造了“闲寂”的风雅美。句曰: 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池中央水声扑通响‘从芭蕉的“俳眼”来审视古池、青蛙入水、水声三者,可以想象,幽寂的古池,青蛙猝然打破了这一静谧的世界,水声过后,古池水面和四周又恢复了宁静。一瞬间,动与静完美结合,表面死一般沉静,内里却蕴育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无穷的奥秘以及作者内心的激情。这种纤细的、风雅的、敏感的美不是在永恒的孤独精神中是不会产生的。进入镰仓时代后,武士阶层取代贵族成为政权的中心和新文化的担当者,创造出朴实刚健的武家文化。武士的兴起使以武器、武具为中心的工艺品受到特别的重视,造型越来越美,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在佛教世界

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禅宗美学思想中的“空寂”“自然”和“简约”美学观,三个方面阐述禅意美学思想精髓在我国现代设计语境中彰显的“尊重人性、反对浮夸、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和“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理念,以期在今后的艺术设计研究和发展中,能吸纳和融合禅宗美学思想精华。 标签:禅宗美学;艺术设计;应用 “禅”,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基本精神是“抛却世俗,到这宁静的地方”。“禅宗”乃佛教的一支别派,通过“禅”法将心专注在一种法镜上,以期怔悟本自心性,即“有序的心灵修行”。“禅宗”是印度佛学本体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精神和智慧形成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之一,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推崇自性顿悟,而非言传。禅宗美学思想倡导直视事物本质,强调运用简洁洗练的手法或自然、单纯的材料表现禅意,反映内心的空灵与冥思。这种追求自然与纯净的手法形成了禅宗美学最为独特的魅力,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法。 一、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空寂”美学观——“空纳万境”“天人合一” 禅宗主张“万法皆空”,意指世界万物本质是虚空。“空”并不是真空,而是性空。“空”乃佛教根本,具有否定恒久不变存在实体之意,音译“舜若多”,作“空寂”“空性”“有非”等,包容一切。在禅者眼中,世间一切犹如水中月镜中花,本质上都是虚空的。 在我国传统文化国画的创作和审美中追求的即是“空”“无”的艺术表现和审美境界,一些留白的画面更能让人浮想联翩、意味无穷。早在南宋时期,马远的山水画就是“空寂”意境诠释的典范代表。其经典作品《寒江独钓图》,呈现在画面上的是一扁舟,一孤叟,独坐船头静心垂钓。画面中没有描绘水,通过大面积留白,却使人感到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满幅皆水,传神地表现出寒江独钓的寂寥和空灵,予人以无限想象之空间,百看不厌。因此,这种留白的“空寂”意境完美地展现出禅宗式的美学。 原研哉为无印良品(MUJI)设计的海报作品《地平线》,也巧妙的采用了“空纳万境、天人合一”的禅宗美学设计理念。海报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将空间一分为二的地平线,人们从地平线出发,将天地间所有的景象收于眼底,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一个趋于极致的体现。古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该系列海报如同一个巨大、空白的容器,能容纳天与地,既是原始状态下的“无”,也是丰富想象境界的“有”,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建筑艺术中,空寂玄幽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智慧之美。日本园林设计的山

看日本动漫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观赏《幽灵公主》 日本很多动漫都带有神学色彩,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千与千寻》,《棋魂》,《龙猫》等等。这些动漫集中表现了禅宗思想在日本是占有极大的地位的。本文以《幽灵公主》为例,简单谈谈日本的禅宗文化。 《幽灵公主》的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描述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影片中有虾夷族的首领,即影片的男主人公----阿席达卡,有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小桑,即女主人公,有山林的保护神----麒麟兽,有勇敢的斗士----白狼,有被诅咒的野猪----拿各神。还有森林精灵,大猩猩等。电影的故事梗概是受诅咒而变成“业报神”的拿各要毁灭一切,而为了拯救族人的阿席达卡射杀了拿各,但因右臂被却因被触角缠住而受伤,手臂中更是有着拿各神的仇恨诅咒,要解除诅咒,他必须要往日本西部,在解除的过程中引发了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到很久以前日本就已经存在宗教信仰,并且通过日本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千余年来,三大宗教即宗教化的儒学、佛教和神道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日本人的思想及精神,而禅宗则是佛教诸宗中对日本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宗派。因此,揭示日本禅宗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内涵、社会价值、历史作用等,便显得格外重要。在本文中,我将对日本的禅宗文化进行浅析。 首先,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的。日僧明庵荣西可谓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而禅宗自中国传到日本后,曾经形成过二十四种之多的流派,其中以临济宗,曹洞宗和黄檗宗为主要派别。临济宗以荣西为开祖,曹洞宗以道元为开祖,黄檗宗以隐元为开祖。临济宗和曹洞宗同时创建于镰仓时代,黄檗宗则创建于江户时期。目前,临济宗的主要寺院有妙心寺,大龙寺,大德寺等。曹洞宗的主要寺院有永平寺和总持寺。黄檗宗的主要寺院是万福寺。临济宗的信仰者多为武家阶层,曹洞宗的信仰者多为庶民阶层,二黄檗宗则巩固了与各阶层的联系。 虽然禅宗在日本占有非常流行,但其实禅宗传入初期,受到佛教的压制,它在日本并不流行。那为什么直至今天日本禅宗三大派别能够站得如此之稳呢? 日本真正形成禅宗热,始于镰仓幕府时代,正是武士集团兴起的时候。一些著名禅匠都与幕府上层关系密切,并积极在武士之间传授禅法。如"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受到摄政九条道家的

小茶室设计案例分析ppt

小茶室设计案例分析ppt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渐渐成为一种雅致的文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家中设计茶室,那我们茶室有什么要求呢? 01 讲究通风透气 总的来说,喝茶者以男性居多,有些男性有抽烟的习惯,所以我们在设计茶室时,最好选择采光通风良好的位置。这样不但有利于空气清新,而且在空气流通的空间里饮茶感官上面也更加舒适。另外,休闲小茶室装修建议大家在角落安装一个排气扇,加强室内通风的效果. 02 风格统一 很多家庭茶室都会设计成中式风格,实际上,现代茶室的风格不仅仅拘泥中式,比如说田园风、古典欧式、东南亚风情、日系都会给茶室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但我们需要追寻一点,除了满足功能需求之外,

小茶室最好和整体家装风格和谐统一,看起来效果会更好。 03 电路设计 为了小茶室更加美观、安全,插座的设计要尽少用排插,因为这会影响整体的美观。一般茶盘自带电磁炉,地插就是不错的选择。若茶盘与电磁炉是分体的,建议选择墙插,让电磁炉靠近墙角的位置。 04 环境空间布置 1、小茶室在选择装饰材料是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少用油漆,这样才能呈现自然的味道,比如说石头、竹子、和原木……都是不错的选择。 2、灯光的明暗可以表现不一样的氛围,明暗调的灯光可以让饮茶者聚焦在茶席上,而不受到太多周围装饰的影响。 3、茶室墙面的的布置一般以书画为主,但不宜过多,一二幅点缀即可,或在墙壁中嵌放古玩文物,也大大的增添主人的品味。茶室内四

周可以布置一些花卉、盆景、奇石和竹雕等。但要注意不易堆砌得太满,会过于压抑.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

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

和风禅意在日本设计中的延伸与流动

大 众 文 艺大 68摘要:日本设计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 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也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在日本的设计艺术中,由于禅宗美学的渗透而愈发显得灵性和深幽,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禅宗和设计的结合,已成为日本设计师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禅宗美学;简素之美;隐喻;空灵虚无; 纯净意象;幽玄 日本的设计在世界是有独特魅力的。其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静、虚、空灵的意境,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很多大和民族的文化大都是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然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和风禅意的艺术魅力 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1] 日本是世界上受禅宗思想浸染最多的国家,日本设计常以一种传统的东方思维方式和感受力来表现作品,超越对视觉符号表面形式的关注,把人们对于视觉的解读由表及里,深入到心灵。 (一)轻圆融、喜残缺 这一审美理念符合禅宗推崇“物体不完整的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2]的主张,禅学认为不完全的形式与有瑕疵的状态更能表达精神特性,并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激发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完美的形式易使人只注意形式本身,而忽略内在精神。 (二)淡与简 禅宗往往以淡为尚,以简为雅,以惨淡微茫为妙境,化深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一洗火气、躁气、锐猛之气而进入一个更深的或更为基本的层次,在恬淡虚无中,展示自然与人生的内在节奏和豁然开悟之境,若要触及有关生命的最终的不可知的真理,其特色必然是静穆和单纯的,舍去非必需之物以接近本质。 [3] 现代的日式简约设计更加趋向自然,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道有心悟获得生命之美 禅宗强调顿悟,主张通过冥思方式,以自心自性的“悟”获得生命之美,达到审美境界。所以禅宗美学拒绝采用具象的手法,而通过写意的方式来隐喻和比拟,同时也反对人工的雕琢和装饰,强调运用纯粹自然的,单纯的材料,并以一种极为洗练的手法来反映内心的冥想。这种追求自然和纯净的极少主义的写意手法构成了禅宗美学的最为独特的魅力。[4] 二、日本设计中禅意识的融入 (一)和风拂面、禅意袭人——谈日本陶艺 日本陶艺深受禅宗美学理念的影响,如常利用陶器的破损形态,呈现出一种残缺之美,从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体现“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禅宗理念。 1.日本陶艺的简素之美 日本的设计崇尚自然、朴实。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已成为日本设计艺术中一种传统的审美趣向。日本的陶艺多素烧、熏烧,呈现出泥土的本色,再加上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无不体现出自然的本色之美。 2.日本陶艺的残缺之美 日本陶艺作品多凹凸不平、不规整,往往呈破损形态,体现出一种残缺之美!不完整的空间,往往给人留下些许的伤感,从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很好的体现出物盛则衰的禅宗理念。 3.日本陶艺的非对称之美 日本陶艺作品常利用非对称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形体,形态看似规整,却又不对称,简朴的造型和单一的色调,看上去静穆袭人,但又折射出内在的张力,这也是“静中的极动”的一种呈现。 (二)返璞归真的品牌设计——无印良品 日本有一个很能体现本土风格的品牌—无印良品(Muji)。“无印”在日文中是没有花纹的意思,“无印”意为“无品牌”,然而靠着它的质朴简约的纯粹之美,追求低调的无印良品反而成为闻名世界的“无品牌”,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无印良品的理念是删繁就简、去除浮华、直逼本质、以人为本。它已经被认为是日本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禅的美学”。其产品以简洁的色彩、利落的形态与个性化风格为标准,包含趣味十足的创意,简约中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使得无印良品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 三、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法宝——独特气质 日本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中,始终信奉“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这一禅宗理念。 在日本的许多平面设计中你会感到好像雪花静静地飘落。多是细致的描写,平静的抒情,往往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抽象。[5](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日本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民族风格,并将这种风格更近一步地推向完美和充实。 在现代高科技冲击中的日本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并且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当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当下设计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但日本设计的民族风格在这种趋势的发展中却随之增强,就是因为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发展的道路。 (二)对我国当代设计的启示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的当代设计起步比较晚,设计作品停留在对外国设计中物质层面的模仿上。中国要想跻身设计强国的行列,就必须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因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 四、总结 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作为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早已感觉到了这种碰撞对自身设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深谙传统精髓的当代中国设计师,也应该具备融和这种矛盾的设计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民族的精神,植根于设计理念中,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更新 和风禅意在日本设计中的延伸与流动 刘春廷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理论研究·设计

茶室设计任务书

作业七茶室设计 一、作业内容与目的 根据设计任务书,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茶室设计。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一设计过程训练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了解风景区或公园茶室的设计要点、服务流线,掌握公共服务设施的尺度与布置,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空间的各项要求。将建筑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与环境融合,巩固练习有关建筑功能、构成、造型等方面的问题。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任务书 1.设计任务:拟在浙江临海一处植物园内新建一座对外服务的茶室。茶室以品茶(及咖啡等)为主,兼供简单的食品、点心,是游客品茗、休憩和观景的场所。每天9:00——21:00营业。 2.设计要求 (1)总体布局合理。包括对外衔接,主次出入口位置,客流与货流组织,客用部分与服务部分关系等合理。 (2)空间尺度适宜。布局灵活自由,空间层次丰富,具有良好的室内外空间关系,合理布置室内家具、桌椅等。 (3)建筑造型优美,有一定的创新。 (4)结构合理,墙柱体系满足基本的结构要求,上下层主要承重结构对齐。 (5)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6)建筑与环境整体设计,与地形环境的结合良好。 3.建筑组成及要求 (1)总建筑面积控制在400㎡内 (2)面积分配(以下均为使用面积,可上下浮动10%) A客用部分 营业厅:200㎡,散座60个左右,包间4~6个,每间至少可容纳4人,要求空间既有分隔,又有相互流通和联系。

付货柜台:10㎡,各种茶叶、咖啡、小食品的陈列和供应,兼收银功能。 门厅或门廊:10㎡,引导疏散顾客。 卫生间:15㎡,男、女各一间,女厕3个厕位,男厕2个厕位、2个小便器,可设盥洗前室,设带面板洗手盆1~2个。 B辅助部分 备品制作间:15㎡,包括烧开水、食品加热或制冷、茶具洗涤、消毒等;要与付货柜台联系方便。烧水及食品加工主要用电器。 库房:8㎡,存放茶叶、小食品等。 员工卫生间:9㎡,男、女各一间,女厕1个厕位,男厕1个厕位、1个小便器,每间含洗手盆1个。 更衣室:14㎡,男、女各一间,每间设更衣柜、洗手池。 办公室:20㎡,两间,包括经理办公室、会计办公室。 C室外用地 可供观赏周边风景的露台或庭院。 4.图纸内容及要求 (1)图纸内容 总平面图1:200, 各层平面图1:100, 立面图1:100,不少于2张, 剖面图1:100,不少于1张, 建筑室内透视图不少于2张, 轴测图1张,单层或整体,轴测图内家具可不表现 分析图若干 经济技术指标(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 (2)图纸要求 图幅A2,可加长,张数不限 制图需按规范,文字与数字书写工整,必须手工作图,可采用彩色渲染技法,保持图面清晰整洁。

说到禅宗美学设计

一日本艺术设计的特点 在日本设计美学思想中,设计之道遵循自然之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设计创作源于对自然生命的感受;其二,设计创作不矫饰、不夸张做作、不违背自然事物的状态以及人的自然天性和情感。而禅宗的自然观,符合日本本土尊崇自然的思想,加上日本民族坚守俭朴的生活方式,与禅宗简朴的审美趣味相合,禅宗影响着日本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日本的禅来自于我国,但演变至今却发展出不同的风貌,“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因而 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艺术和联想艺术。特别是在园林、建筑、室内设计、书道、茶道、花道等等中积累下来的审美格调和艺术品味,已成为日本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是日本设计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后者的性格和文化也就是禅。正如日本佛教学者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禅宗使日本美学呈现出幽深、玄奥、清淡、静谧和伤感的特征,倡导在凝神静察中展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眷恋,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工艺文化与设计风格在日本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这种自然观与美学态度对艺术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乔治·萨肖姆在《日本文化史略》中所言:“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微妙而广泛的,它已成为文化的精髓。” 二禅宗美学在园林设计上的体现 在禅宗美学的影响下,造园家与僧人融禅宗思想于园林创作中,将园林的审美体验与诗画的审美体验相融合,“画境”、“诗境”上升为“意境”。日本造园者不是复制自然,而是把自然作为一种原材料,从中获得灵感并利用想象来造园。日本最有特色的古典园林代表是枯山水庭园。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尝试使用一些静止、不变的元素,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这实际上可称为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园林。 所谓枯山水,就是没有真的山和水,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点缀在一片白砂之中,白砂表面 梳耙出圆形和长形的条纹,看上去耐人寻味。在慢慢观望、细细琢磨之中,逐渐达到心领神会。枯山水是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最简单的砂石通过人们的空间视觉感受,让人去联想、去顿悟,创造出独特的宗教审美效果,使这种“枯山水”变成了充满灵性的“抽象自然”。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具有震撼力的精神园林,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日本的室内环境设计

日本的室内环境设计 提要:本文概述了战后日本室内设计发展简况,室内设计师的职业范围和分工,居住建筑室内设计的新动向,以及现代室内意境创造中抽象化、符号化的连带意识手法。 战后室内设计的发展 日本的室内设计专业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复苏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三十年代,日本出现了家具设计家,附属于建筑行业和木工工厂,并未形成独立的专业队伍,而且所搞的设计不是为陆地上的生活服务,而是为轮船内部作设计。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后大量制造轮船,向国外运送客人和货物。为了向外界显示日本的技术水平,在轮船设计制造业集中了日本各有关专业的最先进的技术力量,室内设计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另外,日本受到德国包豪斯现代主义的影响。战后发展起来的大工业生产欢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简练造型,派人去德国留学,回国之后他们广泛地宣传了包豪斯的思想和作品,对设计界影响很大。战后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诞生,为现代主义的新设计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日本战败之后被美军占领,他们要在日本土地上为自己建造兵营、住宅、办公室和各类服务设施,由于美军不适应日本生活方式。就把美国样式和作法搬到日本建造美国式的住宅和家具,并按美国标准进行验收,因此在短时期内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达到世界水平。日本国土狭窄,资源贫乏,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设计制造质量,才能向海外打开销路,换回生存所必需的物品,才有生路。1945年之后,日本对于如何生存下去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通产省贸易输出局把外国有名的设计师请到日本讲学,同时又派出不少年轻人到国外去学习先进设计、生产技术,当时强调的重点是:一件物品也必须造型美观,同样质量的产品就要靠造型美观来赢得市场。这样在处理好质量和造型美观的关系上普遍被重视起来。 日本在把美国技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之后逐步结合本国国情和传统技术予以发展。六十年代日本开始建立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专业。有了专业设计队伍,并在高等教育中开设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专业。战后日本既注重技术质量,又注重人才的开发,为其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专业,战后曾对室内设计师的职业范围进行过探讨,倾向于以下三个方面: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大约在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到了13世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日本人所热衷并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深处,对日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日本兴起了茶道。据说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禅宗的和尚因此常常喝绿茶,好让自己冥想打坐的时候灵台清明。茶道由此发展而来。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茶室就是为了茶道而修建的。 日本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建筑内外素淡、纯净,家具很少。茶室是日本简约风格的代表,享受的是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静穆和意邃深远,同时也最大的表现出草、木、竹等建筑材料自身的美丽。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的茶室建筑,不仅能感受到素朴的茶室独到的美感,更能体会出蕴于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 日本茶室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墙底窗”,不对称的结构体系等 ,这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禅意。 从小入口跪行进入茶室,室内的惟一装饰就是设有一个壁龛,内挂一画轴或字幅。画轴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留下很大的余白,这种余白不是作为简单的“无”,而是一种充实的“无”,即用“无心的心”来填补和充,也就是渗进了强烈的禅的“无中万般有”的艺术思想。不摆脱虚妄之念,是无法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的。有如清代画家金冬心所言:“能画一枝风有声”,以无声、无色而达到“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在柔和的线与色中潜藏着敏锐的禅机,不用禅的“心”是感受不到的。 冈仓天心曾在《茶之书》一书中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并这样解释茶室中壁龛的由来:“禅院讲堂里除了祭坛后面的中央神龛以外,别无他物,神龛里是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的像或由禅宗的两位最早的祖师迦叶和阿难陪伴着的释伽牟尼像,祭坛下有为纪念这些圣人对禅所做的伟大贡献而奉献的花和香.”“禅宗的讲堂中的祭坛是日本式房屋中为陶冶客人们而设置绘画和鲜花的神圣地方—壁龛的原型”,由此看来,壁龛的确是茶室中规格最高的部分。壁龛内还置有一个花瓶,多为竹制,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点一滴水珠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线下,像是散落的一颗珍珠,晶莹欲滴,托出的那朵小花比百花更加生辉。人们进入茶室后,首先要跪在壁宝龛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插花。 千宗室先生膝行入茶室后有感说:“进入席中,脱俗的感觉更为强烈,壁龛处挂着水墨画;从釜中传来“松涛”的声音;席间缥香息。置身于这又窄又小的空间里却令人感到欲创造一个不同于世俗的异质世界。茶室的构成是简朴的,不作任何装饰,墙为只涂底灰的粗糙之壁,尚可见麻刀之痕迹;室内木纹显露,没有雕琢之感;窗户形状不一,只是在墙上打开一个孔状空间,以现出墙的土底子为好,总之,茶室不同于很讲究的处宅,而是一个尽可能排除世俗杂物的将所需凝缩到最小极限的空间”。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当时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存在不同的设计风格,比如现代设计萌芽时期起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工艺美术运动之后,完全追求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只有曲线,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的“新艺术”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之前“包括机械制品在内的工业设计领域,其新观念的确立要来得迟缓,以至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包括英国在内的国家的机械制品丑陋不堪,设计低劣,同时过分装饰、矫饰做作的维多利亚之风,使传统的装饰艺术因失去了造型基础,成了一个为装饰而装饰、画蛇添足的东西。这种状态的日趋严重,终于导致在工业革命最早的发生地英国发生了工艺美术运动。”[1]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物质极度丰富,产品琳琅满目,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辛勤劳动带来的视觉盛宴,另一方面又要承受着为维持生活而带来的各方面压力,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简单、自然的生活,设计也是追求一目了然,寻求视觉享受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平衡,简单设计的同时具有简约、简洁的内涵。 禅宗的“空寂”以“贫困”作为本质构成,“贫困”是“空寂”根本属性。这种“贫困”事实上构成的是“雅致”的设计,它培养出明显的质朴的格调。公然展示财富,夸耀或引人注目的消费都被一种自然的微观世野之中,肯定在观者心目中呈现出帝王周围的豪华宫室, 殊的中国“含蓄”之美和“大象无形” 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以看作是“有”与“无”的对比, 名的“鲁宾之杯”(图1),两边深色的人脸侧面即是 空间是“无”,因为“有”而构成的 本著名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以 招贴整体以黄色为背景,一枚大炮和反向的导弹置于画面的对角线上,画面空无一字,却传达给观众深刻的灵魂的触动: 取灭亡”。通过大炮与反向导弹视觉上的 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与冲击力, 目。这是“有”与“无”构成的“空寂” 简单大方却又充满内涵,是禅宗 (二)用自然代替造作 禅宗倡导追求自然,引导众生摆脱世俗的束缚, 一种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的心态。 重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材料的特性, 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图1 鲁宾之杯> 图2 反战招贴

日本茶道器皿的基本介绍

日本茶道器皿的基本介绍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而后低温烧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煮水 地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室

为了茶道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塌塌米)半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做“广间”,小于四叠半者称作“小间”。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茶道具。 茶花是茶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茶会才能举行。首先,茶会是人们的聚会。人们一边品茗,一边开诚布公 地把自己的心声透露出来,以求心境的统一。对谈的感觉往往决定 茶会的成败与否。再则,茶会十分讲究搭配。主人与客人通过茶道 用具与茶具的合理搭配,将自己置身于协调的茶室空间之中。最后,茶道的具体礼法。主人接客时娴熟、麻利的动作往往使茶会的兴趣 达到高潮。每一份茶都包含着主人的心意。 举办茶会的房间称茶室,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茶室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一般说来客人 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边称为顺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边 称为逆手席。客人经茶室特有的小出口进入茶室,传说这种小出口 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淀川小舟上的窗户设计的。 主人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为了使茶会获得成功,茶道的礼法表演至关重要。正 是茶道礼法将喝茶这一平俗的日常生活习惯艺术化,成为茶道。礼 法分三种即炭礼法、浓茶礼法、淡茶礼法。礼法的不同主要基于地 炉(室内)与茶炉(室外)以及有无搁板决定程序的不同。表面上看起 来既复杂又枯燥无味的操作程序,无论是位置、动作、顺序、工具 均按照科学的安排尽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面的浪费。 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称炭礼法。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与后炭礼法。炭礼法的程序分为准备 烧炭工具、打扫地炉(或茶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点香。 浓茶是茶道当中最郑重其事的一项仪式。主要必须穿黑色的带白色纹饰的和服。礼法进行期间,主人与客人几乎不进行对话。学习 茶道一般先从学习变通茶和薄茶开始。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礼法。 除薄茶、浓茶之外,由于流派的不同,有关器具的准备、圆竹刷(搅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设计为例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 设计为例 摘要:在当今时尚界,日本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精妙解读,在世界范 围内树立起独特的设计风格,东方服饰美学的话语权被日本服装品牌占去半壁江山。禅宗美学如何影响日本服装设计,中国设计师又该如何把握和发展属于中国 的东方设计元素? 关键词:禅宗美学,日本服装,东方元素 1.禅宗与日本禅学 1.1 禅宗的起源 佛教自西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 有的佛教。佛教在中国逐渐分成多个宗派,在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 派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行达到心性升华,从而摆脱烦恼,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文化,本质上可以概括为自然-内在-超越。与其他佛教派系不同,禅宗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认为日常活动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通过日常的生活,发现清净的本性,体验禅意,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寓理想与现实之中,称为 禅宗最具有世俗意味的长处。 禅宗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如“道”、“无”、“自然”等,化为几用,不断进化称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日本禅学传承 禅宗思想于镰仓幕府时代传入日本,此时中国正值南宋,禅宗思想已经发展 成熟。镰仓幕府是第一个由武士阶级掌权的政府,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 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武士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寻找一种前朝贵族不曾遵循的宗教,这便成为了中国禅思想传入日本的契机。中国禅宗东传日 本后,发展成为了不同于中国禅宗的“日本禅”,进而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武士道与禅宗在某种意义上被定位为武士道德与 人格的修炼方法,这也使得禅宗美学在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中保持繁荣昌盛,至 今仍留有巨大影响。近代以来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等禅师在西方广泛传播禅宗 思想,禅宗已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东方的神秘文化符号。 2.日本服装设计中对禅宗美学的体现 (1)自然主义 深受禅宗美学影响的日本人十分推崇“自然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大自然 与四季对于日本人有着独一无二的感情在其中。所以日本服装品牌在面料上常用 棉麻,毛呢,真丝等天然的织物和纤维。大和民族的代表性服饰——和服则是日 本服装崇尚自然美感的经典代表:传统和服由真丝织就,天然染料染成,纹样则 多为花木鸟兽,顺应四季变换。而知名服装品牌KENZO的创始人高田贤三的设计 也是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幻想色彩,是自然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高田贤三喜 爱天然棉麻面料,也常常把和服的设计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KENZO的服装不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肖艺吴隽宇 ?简介: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Thales)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肤色和类似的文字,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发展 本国思想的借鉴。从隋唐、宋明等朝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事实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 本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了变形 的移植,并融化在其独特、执著的精神铸模中。这种民族特有的“复合变异性”,生命力极其旺 盛,使得日本文化并没有流于同化,而是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关键字:禅宗思想,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1 禅宗哲学思想的特点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禅宗思想可归纳为如下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渐悟或顿悟发现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等的作用,提升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公元12世纪,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曹洞一派带回日本,经过镰仓、室町、德川幕府时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2 禅宗思想与日本枯山水庭园 到了室町时代,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神僧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一种观照式的庭园,表现广大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庭园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枯山水,顾名思义,庭园内不用水,表现的山水是干枯的。它以各种形态的天然块石代表山岩、岛屿,地上铺设白砂(一种从河滩中采来的石英砂),砂面上耙出水波纹的图形,以象征江河湖海。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衬,形成山峰、岛屿、涧谷、溪流、湖海、瀑布等多种山水景观。园中有时也点缀一些

最新茶室文化调研报告

最新茶室文化调研报告 前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因此茶叶的展销空间设计是非常苛刻的,要结合茶文化的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设计,要将茶和茶文化一并体现在人们面前,对各大茶行调研是必要的. 调研地点:xx市各大茶行 调研时间:xxxx.xx.xx---xx.xx 调研目的:通过对合肥若干个茶行的调研了解茶文化,了解茶的品种和茶行的装饰的风格,通过对茶楼的调研,对茶楼实地观察,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增加关于商业空间设计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并认识到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此后的茶楼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及加深对室内综合设计的课程的理解。 调研成果: 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顶: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所以在茶行或者茶楼的设计上更加要注重表现其历史性文化的性,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茶楼装修的类型:1、传统型茶行设计,传统型茶行设计多是一些有着悠久历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整个东方设计美学思想之上的传统的东方美学的设计思想的核心既是“儒”“道”“佛”在这点的体现上中日古代的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品皇室装饰的设计大同小异但在现在设计的道路上日本却比中国走的更远更深可以说日本是后现代设计80年代的中心但对于中国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为什么同根同源的两个名族甚至可能拥有一个祖先的两个伟大民族对设计的看法如此不同是中国的传统设计比不过日本吗还是日本的现代设计水平太高? 从传统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来看两者互相包含又有所区别我们现在看日本这个国家他的古代史就是从大化改革开始的那个时候大河才有了明确的种族定义才开始了自己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度而这一切都是学习中国唐朝的日本可是说是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大弟子也是仍然追随到现在的日本最初的设计美学是全面抄袭中国的以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为例其整个城市的布局街道的规划都是学习当时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的日本传统的居家设计如木屋阁楼园林中假山流水寺庙的设计都是与中国一脉相承的但是作为曾今辉煌的中华文化现在却越来越远离中国人自身的生活越来越不关乎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怀似乎那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情怀也只有后人在黄鹤楼上凭吊了然而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唐之后不就没有固步自封涸泽而渔反而渐渐发展出了

自己的特点并不断的改进着这个民族对于美的追求那么是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比不过日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整个古代的设计思想而言中国的水平是高于日本的这中间又有几点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美学设计思想根植于“儒”发展于“佛”补充于“道”这些具体体现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太极八卦等方面这其中含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使得中国的古代设计讲究和谐协调这种设计思想随着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出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讲究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题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物我比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敦煌莫高窟飞天的美感佛教的传入带来的是一种宁禅宗美学重视心性主张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关系他们还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佛教对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都有深远的影响讲究乐观入世和理性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而日本则表现的是一种“物哀”的感叹多悲哀空寂 在“道”的表现方面中日也有不同“道”是根植中国本土的体系不管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如城市的规划空间美学进而衍生到风水样式的选择而在日本似乎没有这中美学意识表现的事物尽管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思想在东方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代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的继承下来这些优点在近百年饱受苦难之后中国的思想在最近30年才开始脱离封建的束缚而日本则在民治维新时期就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并在日俄战争之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其民族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接受着现代观念日本人骨子里是保守的但是他们又是善于学习的现在在日本仍随处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具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